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金华 >> 磐安县 >> 尖山镇 >> 里光洋村

里光洋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里光洋村谷歌卫星地图)


里光洋村简介

  里光洋村位于尖山镇西北方向,全村共有4个生产队,农户238户,人口833人,里光洋村历来是尖山镇工业发展的重要地,原里光洋工业区就位于其中,目前也是磐安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区块,里光洋村是尖山镇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村,90年开始至今已经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户户有新房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里光洋村与塘田村、安宅村、自然村、胡庄村、秧田坑村、楼界村、东山村、葛依尖村、斐湖村、前山村、大坞村、梭里塘村、大元村、杨树坞村、张斯村、岙里村、下周村、水阁村、廷潭岗村、尖山村、胡宅村、横路村、培香村、火炉村、岭头村、丁界村、岭西村、后张村、榧里村、何家村、金村村、东里村、大山头村、潘界村、陈界村、管头村、栗岭村、新楼村、林庄村、陈村村、楼下宅村、小坑姆村、湖田村、光明新村、龙塘村、里岙村相邻。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727102 321000 -- 查看 里光洋村谷歌卫星地图

里光洋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里光洋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塘田村

塘田村  塘田村地处磐安县东北台地边缘,距胡宅乡政府3公里。全村现有农户410户,人口1176人,劳动力868人,是纯山区农村。全村耕地面积739.04亩,山林面积5317亩。2007年底人均收入3529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茶叶、中药材和外出务工。   塘田村与安宅村、自然村、胡庄村、秧田坑村、楼界村、东山村、葛依尖村、斐湖村、前山村、大坞村、梭里塘村、大元村、杨树坞村、张斯村、岙里村、下周村、水阁村、廷潭岗村、尖山村、胡宅村、横路村、培香村、火炉村、岭头村、丁界村、岭西村、后张村、榧里村、何家村、金村村、东里村、大山头村、潘界村、陈界村、管头村、栗岭村、新楼村、林庄村、陈村村、里光洋村、楼下宅村、小坑姆村、湖田村、光明新村、龙塘村、里岙村相邻。  

安宅村

  1. 产业发展状况   全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有茶叶、白术、水稻。由于市场不景气,加上农户疏于管理,几乎没有效益;农户种植的高山蔬菜、水果及药材全是农户各自销售,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给全村的经济收入带来了重大的损失。   2.基础设施及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安宅村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通上了康庄公路,村内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全村90%的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没有图书室、停车场,村民缺少娱乐活动场所。  

自然村

  1.产业发展状况    自然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有茶叶170亩,蔬菜(茄子)20亩,茭白150亩,食用菌3万袋,产值24万;白术30亩,产值6万元;2007年全村存栏猪18头,鸡200只,山羊15头,牛2头,畜牧业产值1万元;全村种植水稻115户,产值8万。由于茶叶、蔬菜、茭白等种植都是农户各自销售,没有形成一条固定的销售渠道;鸡、鸭、猪、羊等畜牧业生产都是零散养殖,不形成规模;毛竹、水稻等疏忽管理,产值不高,农户增收效益不明显。    2.基础设施及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自然村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自然村虽然地理位置有约,但近几年来几乎没有得到发展。2005年村没道路一般的路基实行硬化,尚有一般的路面未得到硬化;全村已通上有线电视多年,但安全用电覆盖率为零;安全饮用水情况也未得到改善;村办公楼放在废弃多年的学校,一间作为村干部的办公室,楼上的作为老年协会活动室。目前,自然村环境卫生政治工作做得较好,有专门人员清扫垃圾,但全村没有综合楼、没有图书室、没有公共娱乐活动场所,与现在全民健身运动要求不相符。   

胡庄村

  1. 产业发展状况   全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有高山蔬菜560亩,其中茭白400亩,产值80万元;甜玉米60亩,产值15万元;茄子50亩,产值15万元;小关椒50亩;制种30亩,产值6万元,香菇36万袋,产值72万元;茶叶358亩,产值71.6万元。衣裳这些种植业效益,由市场价格高低来决定农民收入。   2. 基础设施及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胡庄村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没有一条村没主干道,村前于2005年通上一条康庄公路,安全饮用水覆盖率为零,村内安装了路灯59盏,村办公室设在村大会堂里,老年活动室也设在村大会堂内,全村97%的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设有图书室、活动室、停车场,村民缺少娱乐活动场所。  

秧田坑村

  秧田坑村是磐安县全面小康示范村、文明村,位于万苍乡西部,东南与楼界村相连,西北与袁村相邻。距离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辖斋塘、上新屋、八十坪3个自然村5个生产队。全村现有农户455户,人口708人。其中劳动力505人,外出务工者占全村人数的三分之一。2007年底农民人均收入6715元,务工、高山蔬菜、茶叶是农民主要经济来源。  

楼界村

  万苍乡楼界村现有农户287户,人口806人,分居三个自然村,八个生产队。耕地面积749.12亩,茶园总面积389亩,高山蔬菜种植面积460亩。2007年农村人均纯收入4296元,全村主要经济来源为茶叶、高山蔬菜、药材、来料加工、外出劳务收入等。      

东山村

  东山村地处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的东北部,全村现有农户113户,人口297人,其中劳动力180人,外出务工人员180人占全村总数的三分之一。低保户4户7人,低收入农户40户97人。其中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有9户12人,收入在1500至2500元的有31户85人。耕地面积169亩,山林面积1387亩,人均占有林地面积4.67亩,其中毛竹30亩。2007年底农民人均收入为3800元,打工、茶叶和高山蔬菜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葛依尖村

  葛依尖村位于万苍乡东北部,东与天台县连接,南与大坞村相邻,西与尖山镇交界,北与小坑姆交界。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有2个生产队,全村现有农户74家,人口240人,其中劳动力150人,外出务工人员占全场总数的三分之二。耕地面积83亩,山林面积1237亩,其中毛竹500亩,人均占有林面积4.95亩。2007年底农民人均收入2367元,务工、茶叶、手工业品是该村农民的主要收入。  

斐湖村

  地处浙江省金华盆地最中心地带的磐安县万苍乡斐湖村,平均海拔600米左右,东与天台连接,南与孔界相邻,北与东山村相交。距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辖斐湖、桥亭、长蛇头、洋横路4个自然村19个生产队,全村现有农户553户,人口1413人,其中劳动力997人,外出务工人数占人口总数的二分之一,耕地面积969亩,山林面积7092亩,当地特产茶叶面积更是达到了800多亩,人均面积约为0.6亩。斐湖村人民勤劳好客,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水平,2007年年底农民人均收入3674元,务工、茶叶、高山蔬菜和中药材是农民收入都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一个无工业污染的绿色村庄,常年青山绿水的环境,民风热情好客,1400多人的村庄更像是一个大家庭。  

前山村

  前山村位于胡宅乡东部,与新昌交界,有磐安“东大门”之称,磐新公路穿村而过,辖4个自然村12个生产队,全村现有农户518户,人口1405人,其中劳动力1036人,外出打工经商占全村人数的三分之一。耕地面积886.1亩,所属耕地大部分为山地,土地贫瘠,经常遭受旱、涝、台灾害,粮食以早作物为主,山林面积5390亩,其中茶叶932亩.因村域内森林覆盖率高,村居呈盘形,地处冷水岭脚,故年平均气温仅15℃,夏季清凉,四季分明。境内有螺狮山、眠牛岭和高石溪等景点。   

大坞村

  万苍乡大坞村,下辖大坞、上岗2各个自然村,总户数54户,125个人口。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48.7亩,山林总面积3162亩,茶园面积197亩,2013年农民人均收入5658元。 大坞村与塘田村、安宅村、自然村、胡庄村、秧田坑村、楼界村、东山村、葛依尖村、斐湖村、前山村、梭里塘村、大元村、杨树坞村、张斯村、岙里村、下周村、水阁村、廷潭岗村、尖山村、胡宅村、横路村、培香村、火炉村、岭头村、丁界村、岭西村、后张村、榧里村、何家村、金村村、东里村、大山头村、潘界村、陈界村、管头村、栗岭村、新楼村、林庄村、陈村村、里光洋村、楼下宅村、小坑姆村、湖田村、光明新村、龙塘村、里岙村相邻。  

梭里塘村

梭里塘村  梭里塘村只有1个村民小组,只有35农户,96人,其中劳动力69人,全村耕地总面积85亩(其中水田38.4亩,旱地46.6亩),人均耕地0.88亩,山林面积963亩,人均占10.03亩,茶园面积145.7亩,人均占1.52亩。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4063元,是一个土地资源条件差,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经常遭受旱、涝、台、冰冻等灾害为害,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自然风险较差的山区小村。   

大元村

  尖山镇大元村位于尖山镇西北方向,离镇区0.5公里,人口381,生产队3个,主要农业经济来源为茶叶和茭白。 大元村与塘田村、安宅村、自然村、胡庄村、秧田坑村、楼界村、东山村、葛依尖村、斐湖村、前山村、大坞村、梭里塘村、杨树坞村、张斯村、岙里村、下周村、水阁村、廷潭岗村、尖山村、胡宅村、横路村、培香村、火炉村、岭头村、丁界村、岭西村、后张村、榧里村、何家村、金村村、东里村、大山头村、潘界村、陈界村、管头村、栗岭村、新楼村、林庄村、陈村村、里光洋村、楼下宅村、小坑姆村、湖田村、光明新村、龙塘村、里岙村相邻。

杨树坞村

杨树坞村  杨树坞村位于胡宅乡的东北部,,平均海拔高度在530米左右,是个典型的山区小村,全村112户309人口,共有耕地面积156.3亩,人均0.5亩;共有山林面积779亩,人均2.5亩,茶山面积200亩,户均1.8亩。现有劳动力196人。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茶叶、中药材和外出务工  杨树坞村与塘田村、安宅村、自然村、胡庄村、秧田坑村、楼界村、东山村、葛依尖村、斐湖村、前山村、大坞村、梭里塘村、大元村、张斯村、岙里村、下周村、水阁村、廷潭岗村、尖山村、胡宅村、横路村、培香村、火炉村、岭头村、丁界村、岭西村、后张村、榧里村、何家村、金村村、东里村、大山头村、潘界村、陈界村、管头村、栗岭村、新楼村、林庄村、陈村村、里光洋村、楼下宅村、小坑姆村、湖田村、光明新村、龙塘村、里岙村相邻。  

张斯村

张斯村  张斯村位于胡宅乡的中部,四面环山,平均海拔高度在510米左右,是个典型的山区村,全村235户,总人口656人,现有劳动力504人,其中三分之一劳动力外出务工。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07.8亩,人均0.47亩,共有山林面积3116亩,人均4.75亩,茶园面积525.5亩,人均0.8亩。整个村由张斯、毛岭、中心岗、菜籽山三个自然村组成。   

岙里村

岙里村  岙里村地处磐安县东北台地边缘,与胡宅乡政府所在地毗邻,海拔515米,全村共有耕地面积53.7亩,人均0.259亩,共有山林277亩,人均1.497亩。全村共有71户,总人口185人,现有劳动力145人,其中三分之二劳动力外出务工。   岙里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乡处于中下水平。村庄没有二、三产业基础,是纯第一产业(农业)村。农民收入以农业、来料加工、外出务工为主。低收入农户的收入主要靠农业,其中农业收入主要用于满足本户人口粮食、蔬菜及肉类的自给。由于村集体的山林、土地承包到户较彻底,断绝了集体性的资源经济收入;村内没有二、三产业支撑,再加上村庄规模小,没有固定资产的积累,集体性的物业经济和服务经济收入无从着落。村集体经济的空白,导致村内公共事业建设主要靠上级政府部门的补助及村民的投工投劳。   

下周村

  下周村志谱上称夏州,寓华夏神州之意,位于磐安东北部边境,与新昌毗邻,距婺越、台三州之界曙光早临的安顶山仅一望之遥。村居就座落在曹娥江源头夹溪三跳北岸的高山台地,环境优美,风光秀丽。   钟天地之灵气,毓山水之养分,夏州人世代务农育林、耕读传家、民风醇厚、追求进步。现有245户720人,耕地面积330.6亩,其中水田201.8亩,旱地128.8亩,茶园495亩,山林2700亩。 1998年我村在全乡率先启动老村改造,实行住房升级换代,大手笔大动作开展示范整治、下山移民工程。在乡党委政府、村三委领导下,全村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办实事。根据“村庄美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卫生洁化、池塘净化、路灯亮化”的要求,结合本村实际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整治工程,共拆除旧房200间6800平方米,统一规划建房。田耙坑自然村下山移民11户,都在下周村规划建房,告别了破瓦房住进了宽敞舒适新房。进村路口立起“夏州州”牌坊,建了一个迎客亭,还在三棵树古枫山上建了小公园和休闲亭。现在全部完成通村、环村和村内主干道硬化,在村内主要道路和公共场地安装了29盏路灯,整修了两口池塘并围起了花栏。房前屋后道路两旁和村内公园均已全部绿化。在全面实施建房改厕,彻底消灭脏乱茅坑的同时,及时建设了排污管道1500多米,建垃圾箱12个,并健全了村庄卫生保洁制度,彻底了改变脏、乱、差的现象,村民家中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1998年建成了全县首屈一指的办公大楼,2004年修缮祠堂老屋用作老年活动室。整个村庄面积与解放时相比扩大了10倍,现在下周村高楼鳞次栉比街巷纵横交错,古枫参天、绿竹亭亭、池水清清、鲜花朵朵,村容村貌焕发新姿,展现出“水在村中、山在景中、人在绿中、村在画中”融山清水秀、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社会主义农村新气象。   改革开放之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自主经营,执行科教兴农各项措施,依靠科技发展经济,改变旧制,改良品种,农业产值不断提高。特别是1992年4月9日,举办了全县第一个龙井茶炒制培训班,大力推广龙井茶生产制作,效益大增。龙井茶已成为我村的支柱产业,全村100多人进入市场从事茶叶销售,有的已成为茶叶购销大户,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改良,炒制技术不断提高,近年改手工为机制,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全村已购炒茶机100多台。鉴于下周村是全县第一个学制名茶的村,无论是名茶的制作还是产供销上在全县都数领先。全村人都围着茶叶转,现已成为磐安县知名的名茶种植炒制第一村。1999年被县委县府命名为“茶叶专业村”,2000年被评为“科技示范村”,并授予县级“文明村”和“农村小康建设示范村”的光荣称号。    下周人有先进的市场意识和精明的商业头脑,上世纪70年代“文革”结束,大批青壮年肩挑手提外出销售瓜藤苗,80年代兴起养兔热每家每户养兔到90年代炒制龙井茶。一浪接一浪,下周村民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光明大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有18家企业办在外地,胡宏光的东阳木雕作品古色古香、精美绝伦、巧夺天工,作为东阳木雕的掌门人,在同行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被誉为“工艺美术师”、“古典装饰艺术家”,现为郑州胡氏东阳木雕装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艺术总监、郑州市政协委员、河南省浙江商会理事、中国古典装饰设计十佳设计师、河南省工艺美术高级咨询师。新华社高级记者博士胡晓明,曾为伊拉克战争美国小鹰号航母上战地记者,作为中国记者队伍中的杰出代表,入选中宣部首届“四个一批”人才工程的领军人物。    如今的下周村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生活明显改善,吃饭讲营养、生活求小康,村民踊跃学习计算机、掌握信息技术大大方便了村民生活,丰富了文化生活。全村男女老少百分之百由村集体出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享受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的实惠。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月由村发放生活补贴。    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三大部署。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继续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谱写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新村崛起树丰碑,满目茶山富路开。经济繁荣歌盛世,小康奋进谱新辉!   

水阁村

  尖山镇水阁村毗邻尖山镇尖山村,民风纯朴,全村共有2个村民小组,65户、175人;拥有耕地86.9亩,山林面积280亩,茶园面积120亩,2008年人均5480元。  

廷潭岗村

  磐安县尖山镇廷潭岗村位于浙江省磐安工业园区,坐落于磐新公路旁,交通便利,是一个典型的园中村。同时也是一个红豆杉特色村,村内绿化均采用南方红豆杉,别具特色。全村共有人口310人,耕地269亩,山林面积318亩,茶园374亩  

尖山村

  尖山村位于浙江磐安工业园区所在地磐安县尖山镇中心。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村共571户,1538人。现有农田794亩,茶园330亩,山林1680亩。在全体尖山村民的努力下,尖山村近几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快速平稳的进步。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 热闹的集市,保护完整的古色古香的尖山老街无不为这个发展中的新农村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尖山村是尖山镇的集市地,五天一次的集市让这个古村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尖山老街,也就是浙中的古盐道,是村里和镇里都在着力保护的古建筑群。电影<毛泽东与军规>在这里开拍更是对古村价值的肯定。  

胡宅村

胡宅村  胡宅村隶属浙江省磐安县胡宅乡,是胡宅乡政府所在地,处于金、绍、台三州交汇处,磐安县东北角,平均海拔550米,磐新公路从中穿过。本村处于玉山台地边缘,气候宜人,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95%以上,平均气温22℃。夏季清凉,是较好的避暑胜地;空气清新,负离子极高,无工业大气污染,田园风光极美,也是农家休闲的好去处。   胡宅村辖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39户,人口823人,其中劳动力600人。全村耕地总面积412.7亩,人均耕地0.69亩。   

横路村

横路村  横路村位于磐安县东北部,位于玉山台地边缘,与胡宅乡政府驻地相邻。   横路村历来有澄溪岭下第一村之称,其一是地理位置所定;其二是土地肥沃,交通方便,是磐、新人民交往必经之道。   原横路村民造房时的主要原料是玄武岩,俗称乌石,浙中乌石古民居便是由此而得名。乌石砌筑的墙体,乌石铺设的路面,乌石修建的古道,在纵深而具规模的乌石建筑群里,乌石凝重的黑色赋予横路村厚重的历史感。   澄溪古道是胡宅横路村人引以为豪的古迹遗存之一。它静卧在村前的澄溪岭止,与横路村隔溪相望。   

培香村

培香村  培香村位于胡宅乡的东部,距乡政府2公里,四面环山,平均海拔高度在500米左右,全村共55户,人口152人,有耕地面积88.5亩,人均0.58亩,共有山林面积383亩,人均2.51亩,茶园面积266亩,人均1.75亩,全村主要以农业为主  

火炉村

  火炉村位于尖山镇西北部,隶属东里片,全村共有3个生产队。84户239人,全村主要经济为茶叶生产和茭白。 火炉村与塘田村、安宅村、自然村、胡庄村、秧田坑村、楼界村、东山村、葛依尖村、斐湖村、前山村、大坞村、梭里塘村、大元村、杨树坞村、张斯村、岙里村、下周村、水阁村、廷潭岗村、尖山村、胡宅村、横路村、培香村、岭头村、丁界村、岭西村、后张村、榧里村、何家村、金村村、东里村、大山头村、潘界村、陈界村、管头村、栗岭村、新楼村、林庄村、陈村村、里光洋村、楼下宅村、小坑姆村、湖田村、光明新村、龙塘村、里岙村相邻。

岭头村

  岭头村座落于丘陵,东至下夹溪,南至下周村,西至胡宅村,北至张斯村。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67户,人口940人,其中劳动力521人,全村耕地总面积514.3亩,山林面积1763亩。 岭头村与塘田村、安宅村、自然村、胡庄村、秧田坑村、楼界村、东山村、葛依尖村、斐湖村、前山村、大坞村、梭里塘村、大元村、杨树坞村、张斯村、岙里村、下周村、水阁村、廷潭岗村、尖山村、胡宅村、横路村、培香村、火炉村、丁界村、岭西村、后张村、榧里村、何家村、金村村、东里村、大山头村、潘界村、陈界村、管头村、栗岭村、新楼村、林庄村、陈村村、里光洋村、楼下宅村、小坑姆村、湖田村、光明新村、龙塘村、里岙村相邻。  

丁界村

  丁界村址形似为铁炉基形,村口有铁钉头,村南、村西各有一块岩石,犹如用来打铁的岩铁,村脚有口石街脚塘,因名钉街,后简写称为丁界。该东至张斯村,南至培香村,西至塘田村,北至杨树坞村。村内辖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62户,人口420人,其中劳动力237人,耕地总面积184.6亩,山林面积880亩。 丁界村与塘田村、安宅村、自然村、胡庄村、秧田坑村、楼界村、东山村、葛依尖村、斐湖村、前山村、大坞村、梭里塘村、大元村、杨树坞村、张斯村、岙里村、下周村、水阁村、廷潭岗村、尖山村、胡宅村、横路村、培香村、火炉村、岭头村、岭西村、后张村、榧里村、何家村、金村村、东里村、大山头村、潘界村、陈界村、管头村、栗岭村、新楼村、林庄村、陈村村、里光洋村、楼下宅村、小坑姆村、湖田村、光明新村、龙塘村、里岙村相邻。  

岭西村

  岭西   岭西、前山畈、后张所属一祖宗,在岭东岗为祖庙,东面属前山畈、后张,岭西面属岭西村而取名。村东至前山畈村,西至东阳下孙,南至何家村,北至高石溪。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41户,人口950人,其中劳动力578人,耕地总面积,565.6亩,山林面积3897亩。   岭西村与塘田村、安宅村、自然村、胡庄村、秧田坑村、楼界村、东山村、葛依尖村、斐湖村、前山村、大坞村、梭里塘村、大元村、杨树坞村、张斯村、岙里村、下周村、水阁村、廷潭岗村、尖山村、胡宅村、横路村、培香村、火炉村、岭头村、丁界村、后张村、榧里村、何家村、金村村、东里村、大山头村、潘界村、陈界村、管头村、栗岭村、新楼村、林庄村、陈村村、里光洋村、楼下宅村、小坑姆村、湖田村、光明新村、龙塘村、里岙村相邻。  

后张村

  后张村   1951年为前山乡后张村,1956年胡宅后张高级社,1958年为友谊管理区后张大队,1961年为友谊公社后张大队,1981年胡宅公社后张大队,1983年改称为后张村委会,1984年胡宅分成胡宅、前山两乡,后张为前山乡,1992年5月前山乡并入胡宅乡,为胡宅乡后张村委会。   后张村与塘田村、安宅村、自然村、胡庄村、秧田坑村、楼界村、东山村、葛依尖村、斐湖村、前山村、大坞村、梭里塘村、大元村、杨树坞村、张斯村、岙里村、下周村、水阁村、廷潭岗村、尖山村、胡宅村、横路村、培香村、火炉村、岭头村、丁界村、岭西村、榧里村、何家村、金村村、东里村、大山头村、潘界村、陈界村、管头村、栗岭村、新楼村、林庄村、陈村村、里光洋村、楼下宅村、小坑姆村、湖田村、光明新村、龙塘村、里岙村相邻。

榧里村

  榧里村   榧里村位于磐安县胡宅乡向西10公里处,榧里里村因三棵大树(榧树、榉树、枫树)的根连在一起,所以榧里里村就叫榧连树。后以同音字改成榧里村。榧里里村呈燕窝形,东至塘田村,南至东阳黄谷坑村,西至东阳三单玉溪,北至新昌。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40户,人口365人,其中劳动力157人,耕地总面积179亩,山林面积430亩。    榧里村与塘田村、安宅村、自然村、胡庄村、秧田坑村、楼界村、东山村、葛依尖村、斐湖村、前山村、大坞村、梭里塘村、大元村、杨树坞村、张斯村、岙里村、下周村、水阁村、廷潭岗村、尖山村、胡宅村、横路村、培香村、火炉村、岭头村、丁界村、岭西村、后张村、何家村、金村村、东里村、大山头村、潘界村、陈界村、管头村、栗岭村、新楼村、林庄村、陈村村、里光洋村、楼下宅村、小坑姆村、湖田村、光明新村、龙塘村、里岙村相邻。  

何家村

  何家村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胡宅乡何家村受磐安县管辖相邻金村、后张村、丁界村、岙里村,人好,空气好,物产丰富,风景秀丽   村内企业:摩托车配件厂、防水材料厂   主要农产品:白萝卜、小胡瓜、生姜、洋蓟、木瓜、梨子、荔枝   村内资源:珍珠岩、黑钨矿、铁矾土   村里单位:何家村粮站、何家村中学    何家村与塘田村、安宅村、自然村、胡庄村、秧田坑村、楼界村、东山村、葛依尖村、斐湖村、前山村、大坞村、梭里塘村、大元村、杨树坞村、张斯村、岙里村、下周村、水阁村、廷潭岗村、尖山村、胡宅村、横路村、培香村、火炉村、岭头村、丁界村、岭西村、后张村、榧里村、金村村、东里村、大山头村、潘界村、陈界村、管头村、栗岭村、新楼村、林庄村、陈村村、里光洋村、楼下宅村、小坑姆村、湖田村、光明新村、龙塘村、里岙村相邻。

金村村

  金村位于浙江省磐安县胡宅乡。80户左右,邮编:322312。主要景点有下畈水库,主要经济收入为茶叶。主要姓氏为赵氏。主要矿产为铁矿。  金村村与塘田村、安宅村、自然村、胡庄村、秧田坑村、楼界村、东山村、葛依尖村、斐湖村、前山村、大坞村、梭里塘村、大元村、杨树坞村、张斯村、岙里村、下周村、水阁村、廷潭岗村、尖山村、胡宅村、横路村、培香村、火炉村、岭头村、丁界村、岭西村、后张村、榧里村、何家村、东里村、大山头村、潘界村、陈界村、管头村、栗岭村、新楼村、林庄村、陈村村、里光洋村、楼下宅村、小坑姆村、湖田村、光明新村、龙塘村、里岙村相邻。  

东里村

  东里村位于尖山镇西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与夹溪十八涡景区、舞龙峡景区、管头、陈界药园农家乐同处于玉山台地,全村共农户250户,751人。2009年,通过示范整治,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东里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拥有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古建筑保护和文化建设,努力追求新农村建设与保护古建筑的和谐统一。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划定村中古建筑集中,区为保留区,并对重点保护建筑进行修缮,免费为保留区内房屋修缮提供材料。花巨资将保留区内道路进行复古修复。东里村历史文化悠久,自文才公二十二代孙梦畹公(桃万三)游玉峰朝天龙岗,杨拱尖,见山之南麓,山貌俊秀,土沃风淳便携弟梦笔公(桃万六)择而居之,因念东阳厉氏取名东厉(现为东里)。梦畹公为东厉厉氏始祖,建村已有700余年。  

大山头村

  大山头村位于尖山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约2公里,与远近闻名的乌石村相邻,村庄后靠大明山,村中有一个大池塘,塘边有一幢长达70米,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木结构二层楼,雕花清晰可见屋檐下灯笼悬挂,极具古民居特色。加上村庄周边植被茂盛,视眼开阔,交通便捷,是城镇居民暂离城市、回归自然的好去处。   青山绵绵、波光粼粼、垂钓愉悦、茶园蓬勃、竹园青翠,茭白鲜嫩、茶花飘香……这便是大山头村的写照。海拔525米,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大山头村为了接轨管头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的台地特点非常明显,村旁的山峰接连不断,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山峰会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这里是的休闲观光农业景点,有桃园130亩,茶叶套种梨园80亩。如果走进村边的竹子世界,你会发现是一片生机勃勃,因为在竹林里,只要是眼睛能看到的地方,便处处都是青翠的绿色。   “日沉红又影,风定绿无波”的石城水库,便是村内最值得驻足游玩的地方。水库的水清澈透明,阳光射到水下,又反光回来,可以看到一束束的光在闪烁,真得很美。很多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在那里有让你享受垂钓之乐的休闲平台。同时,还建有观赏水中美景的水上登梯,可以让你过一把“踏水而来”的瘾。村内保存完好的纯木质结构的19间古屋长廊,也显现在水中倒影里,更显古色古香。石城水库边是一片茭白田,一袭嫩绿的茭白基地尽收眼底,这些是名副其实的“生态绿色茭白”。我们看到农户们身着橡胶背带裤徜徉在满是茭白的水田里,把一捆捆茭白送到田埂上。一位村民告诉我们,如果春天到,你就会发现整个村庄都在茶花的怀抱中,美不胜收,美得让人感概,美得让人移不开脚步。   “又是一年春好处,茶花朵朵惹人爱”。整个村庄都在茶花的怀抱中,美不胜收,有的是含苞待放,有的是开得鲜翠欲滴,一株株怒放的生命。“人面桃花相映红”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不容你错过。畅游农庄茶园,游客可以呼吸茶山清新空气,欣赏茶园美景。在每年春天还可亲自参与春茶采摘,亲身感受春意盎然的气息。还可以到农户家里观看茶叶炒制的过程,闻浓浓茶香的味道。如果在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走进竹林,你一定会惊叹于眼前的一番景象——遍地都是竹笋,它们静静地依偎在那挺拔俊秀的竹子身边,贪婪地吮吸着雨水。游客们可以扛一扛熟悉而又陌生的锄头,亲身体验一番挖竹笋的乐趣。如果在秋天,你可以看到农户们身着橡胶背带裤徜徉在满是茭白的水田里,把穿着整齐的茭白就送到了田埂上的情景。他们就这样把嫩绿的茭白送到了你的餐桌上,送到了供不应求的市场上。   毗邻管头村和优美的环境的二大优势,为大山头村发展农家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目前,除妙佳山庄外,另有多家农家乐也已开业或正准备开业。现在,大山头村已经发展成为休闲观光村,是一个集竹园、茶园、茭白基地、果园、茶花等观赏点和古屋长廊、休闲垂钓区等十余处景点构建而成的一个山水情和人世情完美结合的休闲旅游区。大山头村是继管头村后的又一个农家乐特色村。   

潘界村

  1. 产业发展状况   全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有高山蔬菜120亩,产值14万元。茶叶26亩,产值3万元;白术10亩,产值3万元;水稻面积69亩。由于市场不景气,加上农户疏于管理,几乎没有效益;农户种植的高山蔬菜、水果及药材全是农户各自销售,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给全村的经济收入带来了重大的损失。   2.基础设施及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潘界村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潘界村已在2003年建造一幢占地面积约160平方米的综合楼;2005年底通上了康庄公路,村内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全村90%的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没有图书室、停车场,村民缺少娱乐活动场所。  

陈界村

  陈界村位于浙中磐安台地,距磐安县城42公里,紧接风光旖旎的皇城湖,毗邻省级风景区夹溪十八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山古茶场。全村用中药材绿化,品种有百余种,建立了香橼园,桂花园,铁皮石斛园等游览区块,漫步村中随处可见各种药用植物,成为名副其实的“药园村”。   陈界村以药园、自然山水景观为依托,突出“药文化”和休闲养生特色,首期建成了多家农家乐,可以提供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到年底,陈界村农家乐将拥有更多农家乐,接纳更多客人。   他们还将利用皇城湖水域优势,推出休闲垂钓、水上娱乐等系列活动,开发“药膳”和“五丈岩野生鱼”特色菜,建设药材科普教育基地和生态休闲养生基地。   “逛药村、赏药园、沐药香、品药膳”,陈界村让你感受磐安“中国药材之乡”的深厚韵味!让你领略中国“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管头村

管头村  尖山镇管头村(乌石村)是国家级文明村、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省农家乐特色村、省精品农家乐村,位于海拔520多米的高山台地,素有“火山台地空中乡村”之称,距省级中心镇尖山镇1.5公里,全村260户776人。管头村建筑特色明显,新农村建设采取新村开发和老村改造有机结合,新村全部按照庭院式别墅建设,老村被称为“乌石村”,全部用黑色火山石垒成的古民居,建筑特色古朴、典雅,保存完好,周边环境十分优美,有连片500亩优质茶园、毛竹园、千年古道、千年古树群等,具有较高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价值。   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2005年管头村在完成示范整治工作的基础上,第一批四户农家乐于9月28日正式对外营业。目前,全村有农家乐经营户70多家,1500多张床,农家乐经营户占全村总户数的27%。2012年,全村共接待游客28万人次,农家乐经营收入达1400万元,农副产品销售收入达412多万元,村集体收入达58万元。   管头村农家乐在发展之初,就成立了“乌石农家乐服务中心”,专门配备了工作人员,实行“统一宣传促销,统一分配客人,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结帐收费”四个统一管理,有效避免了农家乐经营户之间的无序竞争,提高了农家乐的服务质量,打响了管头“乌石农家乐”品牌。目前,上海等130多家省外旅行社与管头有业务往来。管头农家乐的发展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认可,原省委书记习近平,省委书记夏宝龙等领导先后到管头考察指导工作,“管头模式”在全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打分98分。   

栗岭村

  栗岭村位于尖山镇西北部,全村共有6个生产队、230户623人,主要经济收入为茶叶茭白。 栗岭村与塘田村、安宅村、自然村、胡庄村、秧田坑村、楼界村、东山村、葛依尖村、斐湖村、前山村、大坞村、梭里塘村、大元村、杨树坞村、张斯村、岙里村、下周村、水阁村、廷潭岗村、尖山村、胡宅村、横路村、培香村、火炉村、岭头村、丁界村、岭西村、后张村、榧里村、何家村、金村村、东里村、大山头村、潘界村、陈界村、管头村、新楼村、林庄村、陈村村、里光洋村、楼下宅村、小坑姆村、湖田村、光明新村、龙塘村、里岙村相邻。

新楼村

  新楼村位于尖山镇西北部,全村共有3个生产队125户319人,全村人口主要姓厉,也是尖山镇新农村建设比较完善的村落。 新楼村与塘田村、安宅村、自然村、胡庄村、秧田坑村、楼界村、东山村、葛依尖村、斐湖村、前山村、大坞村、梭里塘村、大元村、杨树坞村、张斯村、岙里村、下周村、水阁村、廷潭岗村、尖山村、胡宅村、横路村、培香村、火炉村、岭头村、丁界村、岭西村、后张村、榧里村、何家村、金村村、东里村、大山头村、潘界村、陈界村、管头村、栗岭村、林庄村、陈村村、里光洋村、楼下宅村、小坑姆村、湖田村、光明新村、龙塘村、里岙村相邻。  

林庄村

  林庄村位于尖山镇东北方向,是通往大山头农家乐村和管头乌石农家乐村的必经之地。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149户344人。全村主要经济来源塑料软管加工为主,农业经济主要为茭白茶叶。 林庄村与塘田村、安宅村、自然村、胡庄村、秧田坑村、楼界村、东山村、葛依尖村、斐湖村、前山村、大坞村、梭里塘村、大元村、杨树坞村、张斯村、岙里村、下周村、水阁村、廷潭岗村、尖山村、胡宅村、横路村、培香村、火炉村、岭头村、丁界村、岭西村、后张村、榧里村、何家村、金村村、东里村、大山头村、潘界村、陈界村、管头村、栗岭村、新楼村、陈村村、里光洋村、楼下宅村、小坑姆村、湖田村、光明新村、龙塘村、里岙村相邻。  

陈村村

  陈村位于尖山镇南面,在省级工业园区磐安工业园区内,全村共有3个生产队,155户330人,陈村为水库移民村,为五丈岩水库建设移民至此,村内有金砖大酒店等,为尖山集镇范围内。 陈村村与塘田村、安宅村、自然村、胡庄村、秧田坑村、楼界村、东山村、葛依尖村、斐湖村、前山村、大坞村、梭里塘村、大元村、杨树坞村、张斯村、岙里村、下周村、水阁村、廷潭岗村、尖山村、胡宅村、横路村、培香村、火炉村、岭头村、丁界村、岭西村、后张村、榧里村、何家村、金村村、东里村、大山头村、潘界村、陈界村、管头村、栗岭村、新楼村、林庄村、里光洋村、楼下宅村、小坑姆村、湖田村、光明新村、龙塘村、里岙村相邻。

里光洋村

  里光洋村位于尖山镇西北方向,全村共有4个生产队,农户238户,人口833人,里光洋村历来是尖山镇工业发展的重要地,原里光洋工业区就位于其中,目前也是磐安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区块,里光洋村是尖山镇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村,90年开始至今已经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户户有新房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里光洋村与塘田村、安宅村、自然村、胡庄村、秧田坑村、楼界村、东山村、葛依尖村、斐湖村、前山村、大坞村、梭里塘村、大元村、杨树坞村、张斯村、岙里村、下周村、水阁村、廷潭岗村、尖山村、胡宅村、横路村、培香村、火炉村、岭头村、丁界村、岭西村、后张村、榧里村、何家村、金村村、东里村、大山头村、潘界村、陈界村、管头村、栗岭村、新楼村、林庄村、陈村村、楼下宅村、小坑姆村、湖田村、光明新村、龙塘村、里岙村相邻。

楼下宅村

  楼下宅村位于尖山镇镇区东面,全村有18个生产队,729户,1584人,村内有大型超市一个,车站一个,准4A景区舞龙峡景区也位于其中。全村主要经济来源茶叶、茭白。 楼下宅村与塘田村、安宅村、自然村、胡庄村、秧田坑村、楼界村、东山村、葛依尖村、斐湖村、前山村、大坞村、梭里塘村、大元村、杨树坞村、张斯村、岙里村、下周村、水阁村、廷潭岗村、尖山村、胡宅村、横路村、培香村、火炉村、岭头村、丁界村、岭西村、后张村、榧里村、何家村、金村村、东里村、大山头村、潘界村、陈界村、管头村、栗岭村、新楼村、林庄村、陈村村、里光洋村、小坑姆村、湖田村、光明新村、龙塘村、里岙村相邻。  

小坑姆村

  小坑姆村位于尖山镇东面,在4A景区十八涡景区附件,是十八涡景区夹溪的集雨范围,全村共有生产队3个,农户119户,人口309人。主要经济来源为毛竹。 小坑姆村与塘田村、安宅村、自然村、胡庄村、秧田坑村、楼界村、东山村、葛依尖村、斐湖村、前山村、大坞村、梭里塘村、大元村、杨树坞村、张斯村、岙里村、下周村、水阁村、廷潭岗村、尖山村、胡宅村、横路村、培香村、火炉村、岭头村、丁界村、岭西村、后张村、榧里村、何家村、金村村、东里村、大山头村、潘界村、陈界村、管头村、栗岭村、新楼村、林庄村、陈村村、里光洋村、楼下宅村、湖田村、光明新村、龙塘村、里岙村相邻。  

湖田村

  湖田村位于尖山镇东部,是尖山镇最偏远的村落,为尖山镇三个下山移民村。全村共有3个生产队,农户134户,人口367人。 湖田村与塘田村、安宅村、自然村、胡庄村、秧田坑村、楼界村、东山村、葛依尖村、斐湖村、前山村、大坞村、梭里塘村、大元村、杨树坞村、张斯村、岙里村、下周村、水阁村、廷潭岗村、尖山村、胡宅村、横路村、培香村、火炉村、岭头村、丁界村、岭西村、后张村、榧里村、何家村、金村村、东里村、大山头村、潘界村、陈界村、管头村、栗岭村、新楼村、林庄村、陈村村、里光洋村、楼下宅村、小坑姆村、光明新村、龙塘村、里岙村相邻。  

光明新村

  光明新村原为溪源坑,因光明水库建设下山移民,现有村民小组1个,农户49户,131人。 光明新村与塘田村、安宅村、自然村、胡庄村、秧田坑村、楼界村、东山村、葛依尖村、斐湖村、前山村、大坞村、梭里塘村、大元村、杨树坞村、张斯村、岙里村、下周村、水阁村、廷潭岗村、尖山村、胡宅村、横路村、培香村、火炉村、岭头村、丁界村、岭西村、后张村、榧里村、何家村、金村村、东里村、大山头村、潘界村、陈界村、管头村、栗岭村、新楼村、林庄村、陈村村、里光洋村、楼下宅村、小坑姆村、湖田村、龙塘村、里岙村相邻。  

龙塘村

  龙塘村   宋朝陈姓迁居此地,建造住所,村口挖一口塘,四周被山环绕,好象似长龙伏地,故称龙塘村。龙塘村呈燕窝形。东至梭里塘村,南至金村村,西至塘田村,北至何家村。村内辖3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5户,人口144人,其中劳动力76人,全村耕地总面积159.5亩,山林面积522亩。   龙塘村与塘田村、安宅村、自然村、胡庄村、秧田坑村、楼界村、东山村、葛依尖村、斐湖村、前山村、大坞村、梭里塘村、大元村、杨树坞村、张斯村、岙里村、下周村、水阁村、廷潭岗村、尖山村、胡宅村、横路村、培香村、火炉村、岭头村、丁界村、岭西村、后张村、榧里村、何家村、金村村、东里村、大山头村、潘界村、陈界村、管头村、栗岭村、新楼村、林庄村、陈村村、里光洋村、楼下宅村、小坑姆村、湖田村、光明新村、里岙村相邻。  

里岙村

  里岙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大约公元1710年前后,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祖上思蟠公因看守祖宅坟墓由本镇楼下宅村迁入九里坑,因位于九里坑里的山岙而得村名。里岙村延续到清光绪年间达到鼎盛时期。现今村庄内以泥墙木结构的老房110多座,保护较好的有40多座。村内道路主要为石子路,一条清澈的山间小溪穿村而过,具有良好的传统农村面貌。里岙村人口323人,自2005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54户农户安排了下山移民,总安置人数145人,除去下山移民和常年外住宁波的农户,里岙村常年居住人数在60人左右,年里和农忙采茶时居住人口约有100人。   里岙村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它位于尖山镇东南面,坐落于“一脚踏三府”风景秀丽的鞍顶山脚下,海拔350米,紧邻闻名于世的浙中大峡谷十八涡、舞龙峡和水下空三大景区。村里长年流淌着水质达到I类的清澈山溪和山泉,。经过检测里岙村的负氧子含量在每立方厘米1600-2500左右,鞍顶山的负氧子含量在1800-2800左右。清澈的山泉、山溪,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宜居宜游,经常吸引驴友、美院的学生慕名前来游玩或写生,住农家房,吃农家菜。  


里光洋村特产大全




里光洋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