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八坑基本情况
(一)自然状况。
胡八坑村地处磐安县西南部部,仁川镇东部,离县城63公里,离镇政府30公里。全村现有农户86户,人口251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全村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二。耕地面积45亩,山林面积6429亩,山多地少。中药材、香菇、外出经商务工是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
(二)产业发展状况。
全村以种植业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中药材贝母、白术、天麻等,粮食尚不能满足自给需求,由于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农户种植产品全是农户各自销售。农民的组织文化程度不高。受市场影响中药材不景气,其他项目管理不规范,效益不明显。
(三)基础设施及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康庄公路路面尚未硬化。全村80%的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今年承诺项目自来水工程9月底完成,村庄测量已完成,进入规划阶段,10月底前完成村庄总规划。
(四)低收入农户现状。
全村共有低收入农户30户121人,分别占全村总户数和总人口数的35%和48%。其中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有9户30个人,收入在1500—2500元的有2191人。低收入农户致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入结构原因。农户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赖于药材和农作物,由于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农户增收难度较大;二是因病因学原因。许多农户家庭经济本不宽裕,加上生病、上学,极易返贫致贫;三是要素制约原因。主要缺乏生产资金、门路、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四是生产条件原因。生产用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五是信息闭塞原因。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727103 | 321000 | -- | 查看 胡八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西产村 |
西产村隶属浙江省磐安县仁川镇,地处偏僻,海拔900米,仁大线穿村而过,到诸永高速双峰出口18KM。本村坐落在山谷中,气候宜人,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98%以上,平均气温20度,夏季清凉,平均要比山下气温低6度,是避暑纳凉胜地;空气清新,富含负离子,无工业废气污染,田园风光优美,是业余休闲的好去处。西产村土地资源不太丰富,所属耕地大部分为山地,土地肥沃,但易受旱、涝、台影响,粮食生产自然风险较大。农家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山沟泉水,水质达到可直接饮用的纯净水品质。西产村有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籍189户,人口441人。全村耕地面积161亩,人均耕地0.4亩。全村山林面积2020亩,人均5亩。 全村共有低收入农户69户170人,占全村总户数42.8%,总人口的38.9%,其中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有27户45人,1500—2500元的有42户125人。在人口分布上看,基本是留守农村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户。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产业结构上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收入渠道单一,普遍存在增收速度缓慢,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低,市场意识差的现象。 |
张圩村 |
(一)自然状况。 张圩村地处磐安县东部,离县城65公里,离镇政府35公里。海拔670米,全村通电、通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饮用自来水安装工程今年12月底完工,解决了20多年来无安全饮用水问题。全村现有农户105户,人口270人,其中劳动力180人,4个生产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全村总人口数的五分之四。耕地面积112亩,其中田70亩,地42亩,山林面积4960亩,其中集体统管山500亩。2006年底农民人均收入2200元,外出经商务工是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 (二)产业发展状况。 全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有中药材60亩,其中贝母20亩,白术30亩,元胡10亩,产值25万;由于地处偏僻,信息闭塞,组织化程度不高,产品受市场影响较大,加上管理不规范,效益不明显。 (三)基础设施及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集体收入只有电站租金2000元/年。2006年,经过干群共同努力,村里完成总投资60万元的康庄道路建设和路面硬化、投资6万元新建了办公楼,全村80%的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准备在年底前完成自来水工程,目前,新农村规划修编测量已完成,将于10月前完成村庄总体规划。 (四)低收入农户现状。 全村共有低收入农户45户119人,分别占全村总户数和总人口数的45%和38%。其中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有31户 |
胡八坑村 |
胡八坑基本情况 (一)自然状况。 胡八坑村地处磐安县西南部部,仁川镇东部,离县城63公里,离镇政府30公里。全村现有农户86户,人口251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全村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二。耕地面积45亩,山林面积6429亩,山多地少。中药材、香菇、外出经商务工是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 (二)产业发展状况。 全村以种植业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中药材贝母、白术、天麻等,粮食尚不能满足自给需求,由于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农户种植产品全是农户各自销售。农民的组织文化程度不高。受市场影响中药材不景气,其他项目管理不规范,效益不明显。 (三)基础设施及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康庄公路路面尚未硬化。全村80%的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今年承诺项目自来水工程9月底完成,村庄测量已完成,进入规划阶段,10月底前完成村庄总规划。 (四)低收入农户现状。 全村共有低收入农户30户121人,分别占全村总户数和总人口数的35%和48%。其中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有9户30个人,收入在1500—2500元的有2191人。低收入农户致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入结构原因。农户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赖于药材和农作物,由于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农户增收难度较大;二是因病因学原因。许多农户家庭经济本不宽裕,加上生病、上学,极易返贫致贫;三是要素制约原因。主要缺乏生产资金、门路、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四是生产条件原因。生产用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五是信息闭塞原因。 |
马岭村 |
马岭村 马岭村简介 1、自然状况。 马岭村地处磐安县西南部,仁川镇东南角,东与胡八坑村相邻、南与仙居相邻、西与下余村相邻,北与西产村相邻,距县城50公里,离镇政府所在地20公里。本村森林资源较丰富,村内溪流潺潺,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全村通电、通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通自来水。现有农户155户,人口355人,其中劳动力210人,4个生产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全村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二。2007年底农民人均收入4040元,中药材、香菇、竹、木,外出经商务工等是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 2、产业发展状况。 全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为中药材及经济作物种植,由于经济来源单一,信息闭塞,农户种植产品全是农户各自销售,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近几年受市场影响,中药材不景气,加上其他项目开发不成熟,故农民收入偏低。 3、基础设施及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集体收入只有天网林场每年分成收入电站分成1万元。林山使用权出租3700元/年,投资1。8万元的路灯亮化工程。全村98%的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本村的新农村规划已进入论证阶段,预计不日即可通过。 |
柳坡村 |
柳坡村 柳坡村坐落于群山之下,好溪之畔,全村有324户, 844人,杨姓为主。柳坡村因里加畈有很多杨柳树,柳枝相依相偎,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而得名。 |
杨宅村 |
杨宅村是仁川镇集镇所在地,全村402户1058人。村庄坐北朝南,东面好溪蜿蜒而过,与黄余田村相望;西与潘田村相邻,有狮(亭)象(殿)护卫;南面是巍峨雄壮的关老尖,龟螺守卫;北面有后山作屏障。 村中有名胜古迹多处:大诗间(原胡相公案堂所在地)、三步台阶、擂鼓门、贞洁牌坊、百年木樨、烈士墓、四知堂,以后两者最为出名。 为有牺牲多壮志遍地英雄下夕烟 仁川革命烈士墓位于西峰山,建于1989年,建筑面积342平方米。卢盘球、杨兆森、杨兆德、杨加吃、杨小货等革命烈士安葬于此。原县委书记徐炳清题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墓碑。1990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工农红军曾活跃在仁川杨宅一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武装革命斗争。卢盘球是最突出的代表。 卢盘球1922年考入处州(今丽水)师范,在校期间接受革命思想,毕业后在壶镇前路执教,曾多次组织师生演出反帝反封建的新戏。1928年,卢盘球在缙云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回到仁川地区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和农民协会。 1929年,中共缙云县委遭到破坏,党的活动中心转移到仁川地区。县委重建后,卢盘球担任书记,并开始为建立革命武装而奔波。1929年12月,卢盘球在仁川下坑证因寺主持召开党员骨干会议,决定建立革命武装。20日,支队在杨氏宗祠宣传组织农民协会,标语是“先烈之血,主义之花”,杨加吃等60余人参加。 此后,卢盘球率领革命武装加入了红十三军第三团,并与“红一团”一起攻进缙云县城,营救了大批党员骨干、红军干部和革命群众。在后来攻打壶镇的战役中,因为敌人早有准备且恰逢溪水暴涨,战斗失利。1930年11月11日,卢盘球在冷水不幸被捕。13日,在押往缙云途中被杀害于赤岩山脚。 1934年5月,杨兆森只身去永康芝英联系工作时被捕,沉着冷静的杨兆森随机应变,没有暴露身份。8月,从仙居买来一批军火与杨兆德一起送回永康。22日住在东阳防军界牌附近的一座坟庵中,23日凌晨被永康保安团包围,虽然击毙敌保安团长,但终因寡不敌众,两人壮烈牺牲。 1936年7月,因不满当时任浙东特委书记、日后叛变的刘达云滥杀同志的行为(19名同志被杀),杨小货离开部队,在白竹后塘山千称坪被缙云保安团围困,在战斗中中弹牺牲。 英烈们的浩然正气和大无畏精神,是一种无声的鼓舞和鞭策。西峰山下,杨宅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发展日新月异,生活蒸蒸日上。 天下杨氏出弘农仁川萃公为始祖 位于仁川镇杨宅村467号的杨氏宗祠又称“四知堂”,为杨氏后人纪念远祖杨震而建。杨震,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弘农杨氏是后世杨氏的正宗,后世杨姓多宗弘农,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 关于杨震,最出名的是其拒金的“四知”故事,这里就不赘述,说说之后的事。据《后汉书·杨震传》载:“三年春,帝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这就是说杨震因刚正不阿被樊丰等所诬削职,自杀身亡。杨震死后,弘农太守移良遵照樊丰等人的旨意,派官吏在陕县截住杨震的丧车,露出棺材停在路边,罚杨震的儿子们代替邮差传递公文。 天理昭彰,过了一年多,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被处死,杨震的门生虞放、陈翼到宫阙追诉杨震冤死的事。朝廷都称赞杨震的忠诚,于是下诏任命他的两个儿子为郎,赠钱一百万,按礼节改葬杨震于华阴县潼亭,远近的人都赶来会葬。在葬前的十余天,有大鸟高一丈有余,聚集在杨震的灵柩前,俯仰悲鸣,泪水沾地,葬毕,才飞去。郡上把这个情况上奏。当时接连有灾异现象发生,顺帝有感于杨震的冤枉,于是下诏说:“原太尉杨震,为人正直,匡正时政,而小人如青蝇颠倒黑白,同停在篱笆上。上天降威,灾害屡兴,既卜又筮,知道都是为了杨震的缘故。朕以不德,因而扩大罪责,山崩梁折,我太危险了!现在派太守丞用中牢祭祀,杨震魂魄有灵的话,就怅然享受祭品吧。”于是立石鸟像在他的墓所。 杨震的后人杨萃,人称“萃公”或“一字太公”,授大理寺评事,南宋淳熙二年(1175)八月,因杨萃镇守江南吴地有功,受皇帝表彰,宋孝宗赵奋下旨:“朕敕功臣杨萃镇守江南吴地,抚字(安抚体恤百姓之意)民庶,无不念其恩德,口北关隘番胡闻其令名畏其威声,惮不敢侵扰疆界。臣有佐朝辅国之纲,有推山塞海之志……朕乃怡然放下心怀,文武百官人匕(毕)乐哉,将何报汝之德。(赐)龙虎剑一把。”后见朝政日非,杨萃力辞官归故里。公元1119年~1122年,为避李思曩之乱,隐居于缙东蒋润岭下(今仁川镇岭下村),成为仁川杨氏始祖。杨萃以祖上的“四知”精神教育后代,要求后代将“四知”二字“挂于堂,点于灯,铭于心”,杨宅老辈人还见过写有“四知”两字的灯笼挂于宗祠之内。 杨氏宗祠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门楼(已拆),第一天井、前厅、第二天井及两边厢房、后厅组成。前厅为五开间加二弄的建筑,通面阔26米,明间阔为5.2米,东、西次间均为4.3米,尽间为3.5米,二弄各为2.6米,通进深为10.2米。为普通台基,方砖漫地,柱础鼓形,弄的柱础为覆盆形,柱子为棱柱,柱头有卷杀,用材粗大。明、次间东西缝均用抬梁式,尽间为穿斗式,梁架结构为九檩,前后栏用四柱。后厅面阔如前厅,进深为8米,明次间东西缝用抬梁式,梁架结构为七檩前后用四柱,二弄为九檩前后用六柱。台基比前厅高出50厘米,方砖漫地,屋顶为硬山顶,檩椽之上使用望砖,盖以阴阳合瓦,檐口有瓦当滴水,天井铺设鹅卵石图案。整座建筑不结蛛丝网迹,让人啧啧称奇。 百年木樨具灵气此地空余下四问 杨宅下四问(地名)十三间有一棵木樨,一人合抱,根深叶茂,据附近村民讲已有三百来年历史。木樨月月开花,尤以八月为盛,香飘数里,接之泡茶,沁人心脾。奇特的是,只要拴过牛或是有不吉利的物件靠近过,此树就拒绝开花,惟有在树干上系红头绳后,才会继续开花,树干上还真有颜色或深或浅的五六根红头绳系着。因这树的灵异,经常会有妇女在月半或是节日到树底下祭拜,祈求保佑呢。 操场边上有两根方形石柱,现为村民乘凉的石凳,原来是杨宅贞节牌坊的立柱,距今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老人讲,下四问有一对婆媳均为寡妇,两人终生守寡,贞洁可嘉,敕书建贞洁牌坊,上 书“一门双节”四字,文革期间遭毁。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潘田村 |
潘田村位于风光秀丽的仁川镇,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好溪围绕着村庄潺潺而下,风光秀美,独具特色。 潘田村距县城30公里,至诸永高速双峰出口5分钟车程,交通便捷,与周边百杖潭景区、龙溪漂流景区相映成趣。行驶在去潘田的路途中,清澈的溪中有只石牛横卧,牛角遥指潘田,似乎在指引着人们去潘田游一游,玩一玩,领略它的独特魅力。 沿着好溪,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潘田水库,水库周边景色宜人,风光秀丽,是人们休闲散心的好去处,除了可以进行摘水果、挖竹笋、捉泥鳅等农事活动,让游客领略农村特有的天然、纯朴、闲情和野趣之外,还能在享受垂钓之乐的同时欣赏水库对面“天鹅喝水”的美景。赏了“天鹅喝水”,乘着小舟,来到对岸,可以探访深不可测的梅花洞,一个个状如梅花的洞穴,使游客在夏秋时节既能赏“梅”,又能探险。 沿溪而上,清澈的溪水对面就是形如戏台而得名的戏台山,山的两侧有如阶梯的山路通向山顶,山并不高,山顶非常平整,戏台山就是一座天然的戏台,令人犹如置身于戏中,景融情,情入景。戏台山的西边,有座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拱桥,桥设五拱,桥身全用规格料石砌成,坚固耐用。俯视桥下的怪石让人不禁停下前行的脚步,虽没有八百米平板长溪绵延,但错纵叠磊、高低起伏的怪石独有风味。石拱桥的两侧,分别有天然形成的是石龟和灵蛇,为潘田的美景添彩。 走过石拱桥,向西行数十米,则可以看到一座虽不高但陡峭的山峰,名曰回音山,又叫狮子山,山边曾有一对情侣狮遥相对望,是整个村庄的守护者。西山呈半月形,好溪则像彩云围绕着半月形的西山,好似彩云追月。蓝天白云下,站在西山的对面闲聊,且能够清楚地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山间回荡。 潘田的山座座与众不同,座座皆有故事,看那座门前山,又叫美人山,连绵的小山丘形似美女侧卧,而山边的水塘宛如一面镜子,山连着水,水傍着山,山水相连就像美女照镜,不仅倒映出美女的神态,也倒映出潘田山水的秀丽。 欣赏了山和水,让我们走进村中逛一逛让人着迷的古民居群。潘田村的古民居群是典型的婺派建筑,婺派建筑是中国最特色的住宅之一,是最具代表性的儒家住宅,营造出了其独特的儒家文化迹象:左右对称循规蹈矩,三合院呈“凹”状,四合院则是回字形;大空间大院落表示胸怀大志,目光高远;室内室外的木雕、石雕、墨画题材讲究寓教于乐,雕饰图案以各种吉祥图案为主,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福寿双全”,还有“四季平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贵”、“福禄寿喜”等等,展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木雕不施油彩,但风格多样,或古拙,或匀称、或简洁,或繁复,或遒劲雄奇,或细密工整,是我国古代民居雕刻艺术的集中体现,具有高度的观赏和研究价值,如三合院中立柱上的狮子牛腿,雕刻精美,栩栩如生,低调而又典雅。大院落不种花不植树,显示朴素与自然的特质,也是儒家文化读书对居所宅院文化品质的追求。 潘田村内农家老屋的院墙和周围的地面、小巷都是由石子铺成。走在错落的石子路间,显出一番说不尽的风情,使游客感到温馨和雅致。石子路将人们引入平常,引入世俗,引入悠远,引入静雅。雨天走在路上,让人很着迷:雨打湿了石子,一番干净,一番清凉。 潘田的山,潘田的水,别样的山水,别样的风情! 潘田的农家老屋,农家合院,更具有一番神韵!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胡庄村 |
胡庄村地处仁川镇西部,距仁川镇政府6公里,分胡庄和大岩弄两个自然村,全村352户894人,耕地371.2亩,山林6471亩。村民收入以中药材、蚕桑种养殖和农家乐经营为主。 胡庄人重武崇文,随着村中一把古刀的发现,牵扯出胡庄先祖胡深这位明朝开国大将的传奇故事;胡庄小学是县内最早的小学之一,有咸丰年间的惜字塔为证。而江南一绝的龙溪生态漂流,让人回归自然,真正领略“荡舟清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神州一刀:谁敢横刀立马唯我胡大将军 前些年,胡庄人在重修祠堂的时候发现一把大刀。古刀已经锈迹斑斑,整把刀长220厘米,刀锋长50厘米,刀柄有点像禅杖,刀尾空心球状铁圈已经有两个脱落,葫芦型的铁球和装饰用的铁丝已经不见了,刀上还有两处明显的梭孔,一过秤,有58公斤重。笔者使出全身力气,才勉强将其抓起。 据《大明开国英雄传》等书记载,此刀原来的重量有90公斤。三国时关公名闻天下,他使用青龙偃月刀,传说重达82斤。这古刀比关公的还重,究竟是谁有这么好的身手?此刀又为何会在胡庄呢? 据考证,此刀的最初使用者是明代名将胡深。《明史列传第二十一》中载:“胡深,字仲渊,处州(丽水)龙泉人,颖异有智略,通经史百家之学……太祖嘉深功,赐以名马……遂遇害,年五十二,追封缙云郡伯。” 因战功显赫,胡深得朱元璋赐马一匹名“桃花马”,能日行千里,跟随胡深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胡深被对手陈友定(元末割据势力的头目,被朱元璋所俘,后杀于南京)所擒,桃花马偷至主人关押营窗下,将胡深所写求救信伺机带出敌营,马不停蹄,从福建直奔龙泉,足足跑了三天三夜。其时龙泉到南弄需经周际岭,岭长五里,险峻异常,桃花马救主心切,顾不上吃草、喝水,即将翻过山岙时,已两眼昏花,最终瘫倒在路边,力竭而死。1365年1月,胡深遇害,终年52岁,追封为缙云郡伯。胡深作为元末明初著名将领,为扶助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元璋曾问宋濂:“深何如人?”濂答:“文武才也”。朱元璋道:“诚然,浙江一障吾方赖之。” 胡深膝下有二子一女,长子胡桢,次子胡杞。胡桢文武双全,处事谨慎,明洪武帝封其为宣武将军兼处州军政总制指挥使。朱元璋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削除武将的军权。胡桢心恐自己及家人遭灭族之灾,就带着弟弟胡杞及妻儿家小到缙云高山荒僻之地割茅建屋定居。 但胡桢还是觉得不安全,想起曾有一晚受父亲“托梦”,梦游磐安百杖龙潭。当时触景生情吟诗一首:“三潭三瀑震云宵,百丈深潭仙莫测。二笋六洞尽奇妙,冬暖夏寒尽逍遥。蓝天碧水白云飞,品字居上观景蛟。”第二天清晨,胡桢就手持父亲的大刀,带上一家老少从缙云来到磐安。在寻找到梦境“三潭三瀑”(即百杖潭)之后,胡桢立石为基,结茅为庐,从此就定居下来,这把大刀也就此流传了下来。 胡庄村中至今留有的马槽、180公斤重的石墩是胡桢喂马、练武之物。在月岭村,笔者看到一棵已经被列为浙江省一级保护名木的南方红豆杉古树,枝繁叶茂,五人合围,30多米高。据说,这是当年胡桢栽种的树木。 胡庄一塔:书法从今回老祖文形依旧返洪钓 胡庄人在重武的同时,也注重文化的学习,村北的惜字塔可以为证。整座塔呈六边形,正面上方的扇形里有两字“惜字”,下方为一读书人形象,中间开一口,为投废纸之用,下方是一只麒麟图案。边上是一副对联,上联只剩四字“书法从今”,下联为“文形依旧返洪钓”(洪钓:《封神榜》中的原创人物,他是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太上老君的师傅,可以理解为开天辟地的盘古)。北面刻有“咸丰十一年(1861年)”字样,已被烟熏得乌黑;边上是捐助名单和金额,清晰可见“杨开烈出钱陆千文”等字样。 惜字塔往上走50米,就是胡庄祠堂,也是原胡庄小学旧址。胡庄小学是县内最早的小学之一,现今还保存有私塾先生的房间和学生读书的厅堂。 村民胡宝山给笔者看他珍藏的书本,有他伯父、姐姐的教科书。他姐姐民国三十五年的小学第三册《自然课本》有“毛的来源”、“剪毛的方法”、“毛的纺织法”等内容,认真的小主人还在边上做了记号。他伯父的《新历史》,第一章是“五胡分晋”,第二章是“淝水之战”,出版时间为“民国元年”。胡宝山还保存有祖辈的分房契约,《论语》的破题“学而时习之——圣人论学在常用功而已”等,均用毛笔蝇头小楷写就。 江南一漂:荡舟清波上人在画中游 重武崇文的胡庄人生性洒脱不羁,与村中蜿蜒而过的小溪相应和,溪名为龙溪。相传冷水镇白岩村后央塘中有条小龙,因没有管好锁匙,和尚问责,它飞身逃跑至龙溪上游,躲入水中,和尚用锡杖下蹬百次,形成深潭,故名百杖潭,村民亦称“龙潭”,故此溪名为“龙溪”。 龙溪漂流于2009年5月1日正式开始营业,起始地为胡庄,距东阳横店半小时车程,与永康、缙云、仙居等市县相邻。龙溪漂流全长3000米,是目前浙江中部海拔最高的漂流胜地。整个漂流过程1.5小时,以两人皮艇为主,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来此畅享漂流的乐趣。 沿溪两岸古木苍天,苍翠欲滴,奇石错落。一路水碧山青,风光秀丽,怪石嶙峋,滩奇水异。原生态逼人的绿色,啁啾的鸟音,空灵的水声和着峡谷野风扑面而来,浸淫你每一寸肌肤。沙滩、卵石、艾嵩、蒲草和野性十足的流水,让你的思绪漂向触角还没有到过的地方。坐在穿梭于浪尖的橡皮舟上,如骑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在大峡谷间奔腾。你脑中的一切杂念已被湍流洗濯干净,但见眼前白鹭低旋、溪水流翠。吴均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也许这就是来这里漂流会产生的最直接心境:回归自然,物我而忘。 (来源:磐安新闻网) |
方山村 |
方山村 门前溪水淙淙,房后青山碧碧。仁川镇方山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革命老区。近日,在村支委卢仪桥的陪同下,记者慕名走进方山村。通过走基地、访农户,聆听村民的创业故事,切身感受方山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生态方山 方山村距仁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离诸永高速双峰互通5公里,交通便捷。全村有村民小组27个,农户795户,人口2120人,是仁川镇第一大村,也是我县人口最多的村庄之一。说起方山村名的来历,有老人说:“据传,走出村前村后的大山,我们到仙居、缙云、永康、东阳的路程都是120华里,方圆百里,我们居中,所以祖上就将祖居地叫方山村。” 方山村有两条溪,门前溪穿村而过,后溪环村西行。溪上有六座桥,成为村里最靓丽的风景。村中有着悠久历史的桥廊,如今仍保存完好,是村里的“老古董”了。每到夏天,特别是傍晚时光,村民们或在溪里游泳,或在桥下小坐,或在桥廊聊天,都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 方山村民的农业收入,大都靠种植中药材为主,品种有元胡、贝母。记者采访那天,村里的晒场上晒满了贝母。过去,每当贝母收获的季节,村里充满硫磺味,今年则没有闻到。村民说:“县里出台了禁止用硫磺熏贝母的禁令,我们是‘中药材之乡’,理应遵守。” 种桑养蚕也是方山村民乐意干的行当。村里一位老大爷叫卢永和,今年73岁,还跟老伴一起养了许多蚕。他告诉记者,他已经养了30多年的蚕,养蚕这活儿虽然辛苦,但收入不错,去年他家养了6张蚕,每张收入2000多元。卢永和还告诉记者,他做了26年养蚕辅导员,看到很多农户在他的指导下养蚕赚钱,心里很高兴。今年,村里共养了400多张蚕。 因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村民卢红弟在村庄的一个山坳里办起了“方山大院”,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农家乐。卢红弟原来是做蔬菜生意的,1997年开始,他从邻近的壶镇拉来蔬菜在方山村卖,由于是独家经营,生意红火,每年收入达7至10万元。有了积蓄后,他于2006年着手建设方山大院,经营起了农家乐,前几年都是亏本经营,2010年开始盈利。游客最多的一天做了40桌,营业额达1.8万元。去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营业额100多万元。现在,方山大院已累计投资400多万元。 在经营上,卢红弟还是很新潮的。他把QQ、微博都用上了。来方山大院的游客中,远的有新疆、陕西,近的来自邻近的永康、东阳。有一次,光江苏省常熟市一地就来了100多人,很多人还买了不少磐安土特产回家。去年国庆长假,农庄共接待2400多人次,平均一天300余人,创下了开业以来的最高纪录。 卢红弟说,现在方山大院木屋别墅还太少,总共只有11间,他正在着手扩大经营规模,以迎接暑假、国庆黄金周的大批量游客。 卢红弟告诉记者,他还投入100多万元,建起了100多亩大棚。“建基地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配合农家乐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100多户农户增加收入。目前基地里种植的品种有葡萄、枇杷、红桃、桔子,今年又种植了10亩台湾品种的西瓜。” 创业方山 “方山村有党员68人,党员干部一班人团结协作,战斗力强,村民团结互助,诚实守法,和睦相处。”仁川镇干部介绍说,“这几年,方山村干部在干实事上卓有成效。”在方山村的公示墙上,三年创业承诺中清清楚楚地写着:完成主街道硬化1.2万平方米;建设前山脚老年休闲公园;完成门前溪两侧1700米护栏建设;创建农业、林业基地;开展村级卫生整治;启动村庄规划修编。2013年承诺的苍岗油茶基地400亩、美化磐安项目1000米已经完成,接下去将着手前山岩水库维修。 村干部创业承诺,说到做到。村民的创业积极性也十分高涨。说起卢子良,是我县出名的创业模范,有着“打工皇帝”的美称。他1993年到广东学雕花,1995年独自承包了海南亚历山卓家具公司的一条生产线,1998年在广东创办木雕工艺公司,现已将事业扩展到木雕、娱乐、农业开发等多个行业。每年光方山村民到他的企业上班的就有40多人。 来料加工经纪人在方山村也不少。卢宝珍搞来料加工已经8年,现在在她家里做皮包的就有28人,年产值90多万元。 成立村级互助会是我县的一大创举,方山村在2009年4月就成立了资金互助会。“党的政策好,农村变化大,想不到现在我们在村里都可以贷款了。”面对记者的采访,村民众口一词夸起了村里的互助会。村党支部书记卢西标告诉记者:村互助会共吸收会员281户,收取入会股金12.1万元,县扶贫办注入资金40万元,总计52.1万元。2009年6月,审批发放第一批会员借款80户35.4万元,其中中药材种植户59户,香菇种植户17户,养殖户3户,来料加工1户。据统计,资金互助会成立第一年就为全村发展经济增收32.6万元。卢西标说,农村资金互助会的成立,支持了食用菌等产业发展,方便了农户资金周转。2012年,互助会共发放资金42万元。 “目前,互助会通过与食用菌等专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加快了结构调整,把支持香菇、中药材、蚕桑、来料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放在首位。互助会不仅提高了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且保证了互助资金能够实行民主化管理。”管委会的一位成员说。 人文方山 村大人多,人才也多。据统计,方山在外大学生及工作人员就有300多人。作为革命老区,方山村还出过一位大人物——卢湛。 卢湛,原名卢盘求,1922年考入处州师范。在校期间,他就接受革命思想,立志投身革命。1928年1月,卢湛奉命回乡参加革命活动,为仁川地区播下了第一颗革命种子。磐安在卢湛等领导下,先后发展党员150多名,建立了两个区委、28个支部和两支红军部队,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1929年12月,卢湛会同10多人与永康的李立卓一起在黄余田下坑村真因寺召开秘密会议,宣布恢复中共缙云县委组织,成立缙云县苏维埃政府。会上,卢湛被推选为缙云县委书记。1929年12月至1930年2月,卢湛率领浙西工农革命军先后开展了新渥暴-动、仙居桃源洞策反、攻打建德洪村街警察所等战斗,有力打击了国民党的气焰。 1930年8月下旬,卢湛等前往永嘉红十三军军部汇报工作,并请求军部出兵协同攻打缙云县城,营救同志。8月30日,军政治部主任陈文杰及红一团团长雷高声率部1000余人进发缙云。战斗中,卢湛带领部分红军战士冲向监狱,救出了即将被执行枪决的仁川地下党骨干和温州红军干部等200多人。9月10日,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以《浙南红军攻占缙云县城》为题发表消息,大大鼓舞了革命士气。 1930年9月,卢湛又参加了红三团攻打壶镇的战斗。战斗失利后,卢湛率部继续坚持斗争。1930年11月11日,卢湛路过冷水镇月塘村,住宿在舅舅家。深夜,卢湛突然被一阵枪声和呼喊声惊醒,意识到情况不妙的他马上烧毁党的文件和红军名册,准备突围。就在这时,门被撞开,数支枪对准他,卢湛不幸被捕。两天后,卢湛在押往缙云县城途中,被保卫团枪杀于壶镇长兰村赤岩山脚的松林中,时年仅25岁。 先烈的鲜血,染红了脚下的热土。勤劳、质朴、开明的方山人正以势如破竹的闯劲谱写着时代的乐章。2012年4月,方山村在外创业人员发起成立“敬老尽孝基金会”,为村里60岁以上老人奉献爱心,提供困难援助,同时奖励孝顺子女、媳妇。为便于在外人员联系交流,基金会还建立了QQ群。“百善孝为先,弘扬敬老尊老美德,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方山村的年轻人说。成立当天,基金会就收到30多名在外创业者的捐款近20万元。 我县第一位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姚建中说:“我是方山人。我走遍了磐安的山山水水,用镜头记录了磐安的变化。我爱磐安,我爱家乡方山。” 作者:记者陈可礼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