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潭简介
村边有一条溪,洪水冲击对面的山脚,日久冲刷成一孔,经溪水迂回,形成一个深潭,以潭取名,称孔潭。村委会驻地孔潭,因而得名。
1950年为九和乡三村,1955年属高级社,1958年为孔潭生产队,1961年为孔潭大队,1983年称孔潭村民委员会。
属山区,村由东向西走,呈长方形,距九和乡政府5公里,在九和乡西北,与东阳市东阳江镇相邻。北至山峰,南至塘山,西至东吴,东至联桥。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727211 | 321000 | -- | 查看 孔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革联村 |
革联简介 村在葛衣岭下,以岭命名,1966年以谐音,简称革联。村委会驻地革联,因而得名。 1950年属张村乡十二村,1956年葛联社,1958年为葛衣岭生产队,1961年葛衣岭大队,1966年改名革联大队,1983年改称革联村民委员会。 属山区,村呈长方形。东至中坑,南至下坑,西至联桥,北至罗桐坞自然村。 革联村与后业岭村、自家庄村、南坑村、山儿头村、上俞村、红宅村、岩甲村、塘山村、毛竹溪村、孔潭村、中坑村、联桥村、九龙村、登溪村、宿坑村、三水潭村、新周村、柘周村、下坑村、东吴村相邻。 |
后业岭村 |
后业岭简介 山清水秀,景色四季宜人,风光有八景,村后即绕岭,因此命名后业岭。村委会驻地后业岭,因而得名。 1950年为东阳县张村乡十二村,1955年属玉峰乡狮峰高级社,1958年为后业岭生产队,1961年为九和乡后业岭大队,1983年称后业岭村民委员会。 属山区,多峰,属丁字。现东至毛竹溪坞塘自然村,南至毛竹溪,西至中坑、下坑村,北至自家庄村。 |
自家庄村 |
自家庄简介 据传原住姓徐,名徐家庄,后徐姓衰落,以方言同名改为自家庄。村委会驻地自家庄,因而得名。 1950年属张村乡十二村,1956年称永久农业社。1958年为自家庄生产队,1961年自家庄大队,1983年改称自家庄村民委员会。 属山区,村呈方形。东与玉山镇张村交界,南与本乡后业岭村交界,西至中坑,北与玉山镇金竹坞交界。 自家庄村与革联村、后业岭村、南坑村、山儿头村、上俞村、红宅村、岩甲村、塘山村、毛竹溪村、孔潭村、中坑村、联桥村、九龙村、登溪村、宿坑村、三水潭村、新周村、柘周村、下坑村、东吴村相邻。 |
南坑村 |
南坑简介 因东西二山峰对峙,具有龙凤呈祥之瑞,秀水由南向北,形成山回水绕,钟灵毓秀,故而得名南溪,后来改为南坑。村委会驻地南坑,因而得名。 在宋、元、明、清属东阳县玉山区廿九都,1939年5月属磐安县安文区尚湖乡,1958年11月并入东阳,1961年称玉山区九和人民公社南坑大队,1969年改称玉山区光明人民公社南坑大队,1979年称玉山区九和人民公社南坑大队,1983年复县改称九和乡南坑村民委员会。 村呈长形,沿河流和公路分布,设有便捷型汽车停靠站,属于山区。东至柘周,南至三水潭,西至新周,北至下坑村。 |
山儿头村 |
山儿头简介 四周有牛头、虎头、鹅头三座山,因而得名山儿头。村委会驻地山儿头,因而得名。 1950年为九和乡四村,1956年属光明社,1958年称山儿头生产队,1961年改称山儿头大队,1983年改称山儿头村委会。 属山区,村呈圆形。离乡政府10公里。东至岩甲,南至上俞,西至双义,北至塘山。 山儿头村与革联村、后业岭村、自家庄村、南坑村、上俞村、红宅村、岩甲村、塘山村、毛竹溪村、孔潭村、中坑村、联桥村、九龙村、登溪村、宿坑村、三水潭村、新周村、柘周村、下坑村、东吴村相邻。 |
上俞村 |
上俞简介 古时,村子上面有俞姓人氏居住,故名上俞。村委会驻地上俞,因而得名。 1950年属九和乡五村,1956年分属红星、胜利社,1958年为上俞生产队,1961年上俞大队,1983年改称上俞村民委员会。 属山区,村子东西走向,呈长方形。距离乡政府10公里,在九和乡的西边,西北与东阳江镇接壤,西至双溪乡,西南至窈川乡。 上俞村与革联村、后业岭村、自家庄村、南坑村、山儿头村、红宅村、岩甲村、塘山村、毛竹溪村、孔潭村、中坑村、联桥村、九龙村、登溪村、宿坑村、三水潭村、新周村、柘周村、下坑村、东吴村相邻。 |
红宅村 |
红宅简介 红宅古代姓王的人居住为多数,故此取名王宅。后改称红宅。村委会驻地红宅,因而得名。 1950年属九和乡四村,1956年王宅社,1958年为王宅生产队,1961年光明公社王宅大队。因重名,1979年更名光明公社红宅大队,1983年改称红宅村民委员会。 属山区,九双公路边。东至红宅生态公益林,南至上俞村,西至红宅旱地,北至岩甲村。 红宅村与革联村、后业岭村、自家庄村、南坑村、山儿头村、上俞村、岩甲村、塘山村、毛竹溪村、孔潭村、中坑村、联桥村、九龙村、登溪村、宿坑村、三水潭村、新周村、柘周村、下坑村、东吴村相邻。 |
岩甲村 |
岩甲简介 世祖观此岩石,高百余米,宽半百,呈半圆形,雄伟壮观,格外奇特,取名岩格,后改称岩甲。村委会驻地岩甲,因而得名。 1950年为九和乡四村,1956年属人民社,1958年为岩甲生产队,1961年为九和乡岩甲大队,1983年称岩甲村民委员会。 岩甲地处深山峡谷,一条溪水从西南流向东北,百余户人聚居两岸,西南靠近红宅村,两寸房屋几乎相接,相距不过百米,西面与山儿头距5华里,北面随溪流而去,约5华里是塘山村,东面是高峻的九和岭。 |
塘山村 |
塘山简介 村旁有塘,村后是山,因而取名塘山。村委会驻地塘山,因而得名。 1950年为九和乡三村,1956年属和平社,1958年为塘山生产队,1961年为九和乡塘山大队,1983年称塘山村民委员会。 纯山区,东连接岩甲村3.5公里,南大山连接登溪村3公路,西公路连接山儿头3公里,北连接孔潭村1公里,离乡政府5公里。 塘山村与革联村、后业岭村、自家庄村、南坑村、山儿头村、上俞村、红宅村、岩甲村、毛竹溪村、孔潭村、中坑村、联桥村、九龙村、登溪村、宿坑村、三水潭村、新周村、柘周村、下坑村、东吴村相邻。 |
毛竹溪村 |
毛竹溪简介 洪武年间迁基始祖张至此,至今已有600余年,已过20多代,由于门前种植一片毛竹园,自古取名毛竹溪,沿用至今。村委会驻地毛竹溪,因而得名。 磐安复县前为东阳市,1950年为张村乡二村,1951年属连丰高级社,1958年为毛竹溪生产队,1961年为毛竹溪大队,磐安复县后改为毛竹溪村民委员会。 属山区,地势平坦,村呈长方形,北依飞凤山,东靠三角龙山,村南、西二溪环保,村西汇合。东于下属坞塘自然村相邻,北至后业岭村,西至柘周村,西南公路穿村而过,设有汽车站,距离乡政府2公里。 |
孔潭村 |
孔潭简介 村边有一条溪,洪水冲击对面的山脚,日久冲刷成一孔,经溪水迂回,形成一个深潭,以潭取名,称孔潭。村委会驻地孔潭,因而得名。 1950年为九和乡三村,1955年属高级社,1958年为孔潭生产队,1961年为孔潭大队,1983年称孔潭村民委员会。 属山区,村由东向西走,呈长方形,距九和乡政府5公里,在九和乡西北,与东阳市东阳江镇相邻。北至山峰,南至塘山,西至东吴,东至联桥。 |
中坑村 |
中坑简介 村前有条溪,居于中段,取名中坑。村委会驻地中坑,因而得名。 1950年属张村乡十二村,1956年属中心社,1958年为中坑生产队,1961年改称中坑大队。1983年改称中坑村委会。下有四个自然村。 在乡驻地北4公里,有4个自然村,东为葛依岭岭脚,东至自家庄,南至下坑,西至革联,北至玉山镇王里村、金竹坞村,属山区。 中坑村与革联村、后业岭村、自家庄村、南坑村、山儿头村、上俞村、红宅村、岩甲村、塘山村、毛竹溪村、孔潭村、联桥村、九龙村、登溪村、宿坑村、三水潭村、新周村、柘周村、下坑村、东吴村相邻。 |
联桥村 |
联桥简介 村落一木桥的桥头故名桥头,1981年以溪上的桥联络两村之意,改名联桥。村委会驻地联桥,因而得名。 1950年属九和乡三村,1956年联盟社,1958年为桥头生产队,1961年桥头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为联桥大队,1983年改称联桥村民委员会。 属山区,村呈圆形,南东阳至尚湖公路边,东至九龙村,西至孔潭村,北至革联村,村中间一条小溪,村口公路边是条大溪,环境优美。有耕地144亩。 |
九龙村 |
九龙简介 村形似九龙抢珠,村委会因驻地九龙,因而得名。 早前叫西坞,因由东有前山坞,南有照牛坞,西有后山坞,北有小坞。1981年因村形似九龙抢珠,改名九龙。1950年属九和乡二村,1956年称第一农业社,1958年为西坞生产队,1961年改称西坞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九龙大队,1983年改称九龙村委会。 属山区,村长方形。村口是尚湖至八达公路,设有停靠站,在乡政府驻地5华里高背岭脚。东至新周,南至登溪,西至孔潭,北至联桥。 |
登溪村 |
登溪简介 原名下溪,由同族的下庄、溪头两村各取首字组成。在溪上建有登步,后改为登溪。村委会驻地登溪,因而得名。 1950年属九和乡二村,1956年民主社,1958年为下溪生产队,1961年光明公社下溪大队。因重名,更名光明公社登溪大队,1983年改称登溪村民委员会。 属山区,村呈圆形。九达公路线路边,与乡政府2公里地,村在八达溪上游溪边,东至新周,南至宿坑,西至塘山,北至九龙村。 |
宿坑村 |
宿坑简介 过去是尚湖八达的交通要道,来往客商常在此住宿,名宿坑。村委会驻地宿坑,因而得名。 1950年属九和乡二村,1956年属顺利社,1958年为宿坑生产队,1961年改称宿坑大队。1983年改称宿坑村委会。 属山区,村呈长形。东至尚湖镇上炉坑、黄林坑,西至登溪、九龙,南至岩甲,北至新周、南坑。 宿坑村与革联村、后业岭村、自家庄村、南坑村、山儿头村、上俞村、红宅村、岩甲村、塘山村、毛竹溪村、孔潭村、中坑村、联桥村、九龙村、登溪村、三水潭村、新周村、柘周村、下坑村、东吴村相邻。 |
三水潭村 |
三水潭简介 在以前,三条溪流在村0汇,形成一个深潭,故取名三水潭。村委会驻地三水潭,因而得名。 1950年属九和乡三村,1956年分属先锋社、胜利社,1958年为三水潭生产队,1961年三水潭大队1983年改称三水潭村民委员会。 属山区,村T字型,东至袁村,南至尚湖,西至南坑,北至坞塘、毛竹溪。 三水潭村与革联村、后业岭村、自家庄村、南坑村、山儿头村、上俞村、红宅村、岩甲村、塘山村、毛竹溪村、孔潭村、中坑村、联桥村、九龙村、登溪村、宿坑村、新周村、柘周村、下坑村、东吴村相邻。 |
新周村 |
新周简介 周姓人,田居多,名周田,后习惯周店,1981年改称新周。村委会驻地新周,因而得名。 1950年属九和乡一村,1956年与南坑、柘周合并,称五星高级社,1958年为周店生产队,1961年改称周店大队。因重名,1981年更名新周大队,1983年改称新周村委会。 属山区,呈船型。东至乡政府所在地,南至南坑,西至九龙,北至山峰,主要种植粮食、白术、葛藤,在乡驻地西半公里。 |
柘周村 |
柘周简介 属山区,村呈椭圆形。九东线公路旁边,设有停靠站,东至毛竹溪,南至三水潭,西至乡政府所在地南坑,北至下坑村。 1950年属九和乡一村,1956年与南坑、周店合并称五星高级社。1958年为柘周生产队,1961年柘周大队,1983年改称柘周村民委员会。 原从周店村借地而居住,简称“借周”。后改称为柘周,沿用至今,现方言仍读“借周”。村委会驻地柘周,因而得名。 |
下坑村 |
下坑简介 处于坑的下段,故名下坑。村委会驻地下坑,因而得名。 1950年属张村乡十二村,1956年光明社,1958年为下坑生产队,1961年下坑大队。1983年改称下坑村民委员会。 与乡政府驻地北5华里,油麻山东侧,属山区。北为中坑,南至毛竹溪,东西两面均为山。 下坑村与革联村、后业岭村、自家庄村、南坑村、山儿头村、上俞村、红宅村、岩甲村、塘山村、毛竹溪村、孔潭村、中坑村、联桥村、九龙村、登溪村、宿坑村、三水潭村、新周村、柘周村、东吴村相邻。 |
东吴村 |
东吴简介 村住黄潭岭脚,又名岭脚。1981年以吴姓和属东阳县,改名东吴。村委会驻地东吴,因而得名。 1950年属九和乡三村,1956年属联合社,1958年为岭脚生产队,1961年岭脚大队,因重名,1981年改名东吴大队,1983年东磐分县改称东吴村民委员会。 纯山区,东至山,南至山,西至旱地,北至九达公路及水库,东连孔潭村1公里,西连各界了2.5公里,距乡政府7.5公里。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