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溪村] Shexi cun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3300米。村民委员会驻社溪得名。朱家溪、庐溪汇合后为社溪,村座落于社溪西岸,以溪得名。地属丘陵,区域面积1.96平方公里,耕地795亩,山地1731亩,水面43亩。1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310户,1000人。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棉花、红花菜等。
社溪村与都心村、大坞陈村、佳泽坞村、清塘何村、下包村、余粮山村、柏树园村、桐山村、潘村村、三泉村、芝堰村、三峰殿口村、朱家村、刘家村、上包村相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781106 | 321000 | -- | 查看 社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都心村 |
[都心村]Duxin Cun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50米,基本与黄店村连成一片。因村民委会员驻都心而得名。地属丘陵,区域面积0.92平方公里,耕地520亩。辖都心、卢家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251户,806人,以种水稻为主,兼种水果、蚕桑。 都心Duxin 村民委员会驻地。据《光绪兰溪县志》记载:都心为纯孝乡循义里十三都之中心,故称都心。主姓王氏,南宋自建德里王迁入。4个村民小组,236户,761人,耕地509亩。以桥板灯、布龙灯传统民间文化享誉至今。 |
大坞陈村 |
[大坞陈村] Dawuchen Cun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6000米。村民委员会驻大坞陈而得名。地属半山区,区域面积4.23平方公里,耕地1025亩,山地3653亩,水面23亩。辖大坞陈、上金2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480户,1577人,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蚕桑、柑桔。 大坞陈 Dawuchen 村民委员会驻地。村名陈姓集居,始祖于唐代自分水柏口迁于此处山坞定居,故名大坞陈。10个村民小组,360户,1144人,耕地750亩。 上金 Shangjin 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西北1000米。原为金姓集居,位于山口,故名上金。4个村小组,122户,426人,耕地275.7亩。 |
佳泽坞村 |
[佳泽坞村] Jiazewu cun 位于镇政府驻地以北7000米。村民委员会驻佳宅坞得名。地属半山区,区域面积4.43平方公里,耕地640亩,山地4563亩,水面38亩。辖佳宅坞、马庵、塘下畈、溪边、塘头畈、楼山脚6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308户,1108人。以种水稻为主,兼种茶叶、柑桔、红心李、大红柿。 佳泽坞 Jiazewu 又名塘里,村民委员会驻地。相传先祖于宋末由三泉迁居于此山坞,坞名佳泽,村以坞名。村中世居冯姓。2个村民小组,134户,496人,耕地288亩。 |
清塘何村 |
[清塘何村] Qingtanghe cun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5000米。村民委员会驻清塘何得名。据何氏宗谱记载,原有清塘,何姓定居后,逐改名为清塘何。地属半山区。区域面积1.85平方公里。耕地483亩,山地1553亩,水面50亩。3个村民小组,183户,623人。以种水稻为主。 清塘何村与都心村、大坞陈村、佳泽坞村、社溪村、下包村、余粮山村、柏树园村、桐山村、潘村村、三泉村、芝堰村、三峰殿口村、朱家村、刘家村、上包村相邻。 |
社溪村 |
[社溪村] Shexi cun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3300米。村民委员会驻社溪得名。朱家溪、庐溪汇合后为社溪,村座落于社溪西岸,以溪得名。地属丘陵,区域面积1.96平方公里,耕地795亩,山地1731亩,水面43亩。1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310户,1000人。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棉花、红花菜等。 社溪村与都心村、大坞陈村、佳泽坞村、清塘何村、下包村、余粮山村、柏树园村、桐山村、潘村村、三泉村、芝堰村、三峰殿口村、朱家村、刘家村、上包村相邻。 |
下包村 |
[下包村] xia bao cun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方向4000米。村民委员会驻下包得名。据包氏宗谱记载,包姓有上、下族之分,本村属下族,故名下包。下包行政村由五个自然村组成(下包,清塘畈,章良,前塘,中和),地属丘陵。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900余亩,山地450亩,水面50亩。5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456户,1295人。以种水稻为主,兼种蚕桑,毛竹,棉花,葡萄等。 |
余粮山村 |
余粮山村 兰溪市黄店镇余粮山村座落于海拨500米的半山腰,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现有农户90户,人口307人,全村耕地面积136亩,园地面积2422亩。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大红柿零星种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二委一班人根据本村荒山坡地多,大红柿种植历史悠久,独特的山区种植环境等优势,大力发展大红柿生产。目前,全村拥有大红柿种植面积2200多亩,人均们拥有7亩多。2006年全村农业总产值102.30万元,其中:大红柿产值达到9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97%,农民人均收入3420元,经营大红柿收入占99%,达到3400元。大红柿产业已成为该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一、标准化生产,着力提升大红柿品质。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科技推广,提高农产品内在品质,是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关健。在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该村实施了“兰溪市无公害大红柿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严格落实大红柿生产标准,大力推广以疏树、疏枝、疏果、改水、改土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农资供供站、统一组织服务、统一品牌销售为主要内容的“三疏二改四统一”的标准化生产模式。2003年,以余粮山村为核心的万亩大红柿基地通过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认定。 二、品牌化拓展,着力促进持续发展。 品牌是农产品的生命,一个好的品牌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而且能带动一个产业的持续发展。余粮山大红柿虽然历史悠久,其果品又是涩柿中淀粉含量最低,鲜食最为爽口宜人的品种,但“养在深闺,天人相识”。2000年,村二委出钱请人设计了商标和礼品包装盒,申请注册了“余粮山”牌大红柿商标。是全市最早给鲜活农产品注册商标的单位之一,并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着力进行培育,积极参加各级举办的农产品推荐会、农博会、金华农交会、水果精品展示会等农产品专业展示展销会,果品多次荣获省、地、市农产品金奖称号。2005年“余粮山”商标被评为金华市著名商标,“余粮山”牌大红柿2006年成为浙江名牌产品。品牌建设不但提高了“余粮山”牌大红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提升了大红柿产业的经济效益。一盒内装12只柿子的精装大红柿,售价达到30元,平均每只柿子2.50元。今年,该村将尝试“摘余粮山大红柿,品农家饭菜,验山区风情”活动。 三、组织化管理,着力提高服务水平。 发展以技术、销售为纽带的大红柿专业协会,提高柿农的组织化程度。2004年,该村成立了“余粮山村大红柿协会”。协会采取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组织服务、统一品牌销售“四统一”措施。近几年,协会请来省林学院教授,市林业局技术人员先后举办了8期大红柿种植技术培训班。统一品牌销售,既保证了柿子的品质和价格,柿农以此也不再一家一户挑担上街叫卖。 四、网络化营销,着力拓展市场咨询。 作为大红柿生产专业村,该村把网络化营销作为提高大红柿商品率的重要环节来抓,以促进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目前该村已培育出一批大红柿营销经纪人队伍,销售网点涉及杭、金、衢、沪、甬及江西等省市,同时千方百计吸引水果贩销户上门收购,使该村成为我市优质大红柿集散地,进一步拓展了大红柿销售市场。 |
柏树园村 |
柏树园村 [柏树园村]Baishuyuan cun位于镇政府驻地以西1500米。因地民委员会驻柏树园而得名。地属丘陵,区域面积1.35公里,辖柏树园、龙头山脚、张家、智芬、童家5个自然地,10个村民小组,176户,624人,耕地550亩,山地843亩,水面40亩。以种水稻为主,兼种茶叶、柑桔等经济作物,蚯蚓为特色产品。 柏树园 Baishuyuan村民委员会驻地,村内有园,园中有高大柏树,村以树名。村中世居唐姓。5个村民小组,55户,185人,179亩耕地。 |
桐山村 |
位于兰溪市黄店镇桐山后金村的仁山书院三间三进二天井,占地面积600平方米。 第一进,通面宽12.65米,通进深7.15米。硬山顶,后出檐。明间两缝七架前后廊式,山墙抬梁与穿斗相结合。有望砖,前后檐柱,角柱为凹角青石方柱,柱础鼓形,三合土地,墙厚0.24米。 第二进,通面宽12.65米,通进深7.65米。硬山顶,前后出檐。明间两缝七架前后廊式,山墙抬梁与穿斗相结合,有望砖,前檐柱,角柱为凹角青石方柱,柱础鼓形。三合土地,后额枋上竖一木匾,-“仁山书院”四字,落款为“中翰林慈溪王斯来书”。 第三进,通面宽19.15米,通进深6.80米,硬山顶,三合土地,望砖已废。 第三进左右两厢,通面宽9.55米,通进深16米,硬山顶,梁架结构抬梁与穿斗相结合。有望砖、青石鼓形柱础,三合土地。 金履祥(1232-1303),字吉父,号次农,又称仁山先生。兰溪纯孝乡桐山(今黄店镇桐山后金村)人,自号桐阳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精于经史之学,为浙东学派(金华学派)中坚。自小好学,抱经世志。凡天文、地理、礼乐、刑法、田乘、律历等知识无不精研。生于南宋,见权0当道,绝意仕进。当时名声很大,公卿交章荐举,皆不出。隐居教学,曾主讲严州钓台书院、金华丽正书院、儒源重乐书院、三泉齐芳等书院。晚年在家乡附近仁山下讲学著书,启迪后人,恳切不倦。金华许谦、兰溪柳贯都是他的学生,学者尊称为仁山先生。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卒,享年72岁,谥文安。清雍正间配享孔庙。著书有《尚书表注》、《大学疏义》、《通鉴前编》等多种。 信息来源:金华市旅游局 |
潘村村 |
[潘村村] Pancun cun 位于镇政府驻地以西2500米。村民委员会驻潘村得名。地属丘陵,区域面积1.47平方公里,耕地477亩,山地1186亩,水面85亩。1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305户,1017人。以种水稻为主,兼种蚕桑、水果。潘姓聚居,故名潘村。 潘村村与都心村、大坞陈村、佳泽坞村、清塘何村、社溪村、下包村、余粮山村、柏树园村、桐山村、三泉村、芝堰村、三峰殿口村、朱家村、刘家村、上包村相邻。 |
三泉村 |
[三泉村] Sanquan cun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2800米。因地有喷泉三眼由此而得名三泉。地属丘陵,区域面积3.21平方公里,耕地912亩,山地2925.7亩,水面58亩。1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399户,1165人。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茶叶、蚕桑、水果。村中有水塘,民居环塘而建,呈放射状,并有明清古筑春夏秋冬四厅,亦环塘而建。村北建有“将仕厅”,为祭祀宋末抗元名将唐元章、唐良嗣而建。清道光20年(1840)拆建,1903年、1980年分别修茸,保持元代建筑风格,为省级文保单位。 |
芝堰村 |
芝堰村 芝堰村 Zhi yan cun 位于镇政府驻地以北8000米。村民委员会驻芝堰而得名。地属丘陵,区域面积7.47平方公里,耕地575亩,山地10534亩,水面100亩。辖芝堰、花墩2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479户,1542人。以种水稻为主,兼种茶叶、茭白、西瓜。以冷水茭白为特色产品闻名。村中九堂一街为明清筑群,市级文保单位。芝堰 Zhiyan 村民委员会驻地。村前有一条芝堰,宋时曾筑有堰,村以溪堰得名芝堰。10个村民小组,337户,1459人。花墩 Huandun 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以南500米。以土墩而得名。地属丘陵。1个村民小组,28户,67人。 兰溪市黄店镇芝堰村与建德相邻,距兰溪市区20公里。西北与建德交界,属半山区,千里岗山脉,左右群山环抱,山清水秀,村东为东山,西面为伏虎山,南面为大片良田,北边为芝堰水库,流水沟渠贯穿整个村落。芝堰村为古时金华、兰溪、寿昌、严州(今建德)诸府县之间的交通要道,过往商旅众多,商贸繁盛。据《芝溪陈氏家谱》记载,芝堰村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陈氏后裔陈悌于淳熙四年(1177)迁居建邑山口(今芝溪芝堰)。至今已有830年的历史。明早、中期建孝思堂、衍德堂,使芝堰村初具规模。明嘉靖年间《陈氏大成谱》编制完成。明代中、后期又增建世德堂、济美堂、承显堂、怀德堂及大量民居和部分商店、客栈。清代继续增建善述堂、成志堂、光远堂、重修了光裕堂。民国初年重建承显堂。严婺古驿道贯穿南北,为严州通往金华的交通要道。整个村形以“笔墨纸砚”做象征,全村一水环村。古建筑数量达到50多处。1985年6月13日,公布为兰溪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8月29日由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06年白露山——芝堰公布为浙江省风景名胜区。 |
三峰殿口村 |
[三峰殿口村] Sanfengdiankou cun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6500米。村民委员会驻三峰殿口得名。元末年间建有三峰殿一座,村座落于三峰殿前,以殿前得名三峰殿口。地属丘陵,区域面积6.34平方公里,耕地1016亩,山地8592亩,水面25亩。村中有茅草竹园、包岗山、包头山、上远头等地名,1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405户,1440人。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枇杷、桃、毛竹、银杏等。 |
朱家村 |
朱家村 [朱家村] Zhujia cun 位于镇政府驻地以北5000米。村民委员会驻朱家得名。地始建于宋末,为朱姓居住而得名。地属山区,区域面积5.29平方公里,耕地347亩,山地6971亩,水面10亩。5个村民小组,310户,1085人。以农业为主,林、牧、渔同步发展,水果种植以大红柿、红心李为主,茶叶有较大产量。 |
刘家村 |
刘家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偏北4000米。村民委员会驻刘家而得名。地属丘陵,区域面积3.14平方公里,耕地567亩,山地3303亩,水面100亩。辖刘家、下唐、新唐3个自然地,9个村民小组,436户,1275人。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油菜、水果,以红心李、柑橘为特色产品,村民大多数外出打工。村中有进士牌楼、光裕堂、400年古樟等文化古迹。 下唐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西南500米。唐姓聚居,位居朱家溪下游,故名下唐。地属半山区。 新唐与刘家相连。唐姓聚居,建村较晚,故名新唐。 据《刘氏宗谱》,刘家刘氏始祖为唐朝唐大中时节度史刘巨容,世居江西上饶,长子刘汾,唐咸通辛卯进士;刘孟节,元代时由建德师源迁居纯孝乡刘店园,刘士荣明代时迁入刘家。宗族堂名:宝训堂。 本支派排行字;风 雅 颂 隆 盛 昌 明 信 义 元 亨 利 贞 孝 友 睦 妍 任 恤 忠 和 敏 敬 纯 良 宣 据《东鲁唐氏族谱》,刘家夏唐唐氏始祖为唐朝休复祖,唐建威度推官;第十一世孙唐光郎,行千十八,宋时由篁屿徙居夏唐。宗族堂名:顺德堂。 本支派排行字;曾 万 福 寿 康 宁 富 贵 文 行 忠 信 元 亨 利 贞 乐 演 齐 芳 森 玉 家 声 远 儒 林 允 祚 昌 据《万松源唐氏宗谱》,刘家新唐唐氏始祖为唐朝休复祖,唐建威度推官;宋时唐瑗由三泉徙居万松源(今上唐)。明朝唐禅,行成十五公,字子顺,迁居十三都之茭丼新唐。宗族堂名:万松堂。 本支派排行字;千 百 曾 万 正 德 太 广 义 孟 良 恭 敬 让 钦 明 文 思 聪 履 刘家自然村就在一条长长的山谷之中,古时称十三都,刘家村就在这十三都的中间地带,行人、挑夫、马夫、车夫都要从刘家的街道通过。在古时,刘家村是过往行人、商客憩息、歇足之地,进入山区朱家有8华里,到甘溪要5华里,因而形成了刘家村商贸繁荣的气象。 朱家沧源溪自西北向东南奔腾跳跃而来,一路向东南流去。位于新唐前岩头的刘家堰成为古时村民抗旱保收的杰作。旱天,可以拦住朱家沧源溪的水,用以灌溉农田,从事农业生产。夏天,拦住沧源溪的水,小孩可以学会游泳,大人也可以利用农作时间戏水乘凉。雨天更是一片好风景,倾泻而下的洪水,如同奔腾的瀑布,一泻而下,十分壮观。 刘家村大多为明清以来古民居建筑和祠厅建筑,原貌尚存。这里街巷狭小,鹅卵石道路纵横其间。刘家村的古迹胜景甚多,保存较完好的有古民居群、祠堂群、古樟群及古牌匾、古楹联等等。 刘家村肇基迄今已有五百八十多年历史。五百八十多年的文化积淀,留下了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纯朴的民情民俗民风,“十三都刘家”美名远扬。因为过去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这里曾是商贸发达之地,聚集过不少文人商贾。所以这里的科举文化、民俗文化、戏剧文化、武术文化、饮食文化以及文物古迹都是远近闻名。“白露多胜迹,刘家有俊贤”。刘家村地灵人杰,钟灵毓秀,文化名人辈出,享有黄店“书乡”的美誉。刘家行政村建国以来担任大学教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有36人。刘家自然村历代科举人士达11人,获得大专以上学历的有90人。 刘家村“古”香浓郁,“古”色可餐。她像一幅藏之深山、美仑美奂的古画;她像一首文采斐然婉约感人的古词;她像一坛甘淳浓郁、含英咀华的古酒;她像一曲穿越历史、余音绕梁的古乐!春节前后,走进刘家村,您准会被这里浓郁的古文化气息所陶醉,准会被这里独特的人文景观所吸引。2012年,刘家古村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
上包村 |
[上包村] Shangbao cun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方向5500米。村民委员会驻上包得名。据包氏宗谱记载,包姓有上、下族之分,本村属上族,故名上包。地属丘陵。区域面积0.725平方公里。耕地380亩,山地231亩,水面17亩。1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124户,433人。以种水稻为主,兼种蚕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