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区位于鹤岗中心位置,东部与向阳区为邻,西连蔬园乡,南与南山区交界。面积11平方千米。总人口17万人(2004年)。xzqh.org
邮编:154101。代码230403。拼音:Gongnong Qu。
行政区划
工农区辖6个街道:育才街道、团结街道、湖滨街道、解放街道、新南街道、红旗街道。
历史沿革
工农区,原名“新街基”,后因居民中工人、农民较多,改称“工农区”。原属汤原县管辖,人烟稀少。1938年日伪当局决定在今新街基开辟商市。翌年,强令老街基商户及非矿居民迁至新辟地区。因是新开辟的街基,人们习惯称为“新街基”。1939年6月,划归鹤立县管辖,隶属兴山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立新街基区,隶属兴山市管辖。1949年11月,改隶鹤岗市。1954年设立新街基街道办事处。1958年11月,改称新街基经济区。1960年12月10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正式设立新街基区。1966年8月31日,鹤岗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工农区。
1992年,工农区位于市区中部,东与向阳区毗连,南与南山区接壤,西与蔬园乡分界。全境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市属工商企业均集中于区内,北起胜利桥、南至中心站的5里长街。全区共辖红旗路、新南、团结、湖滨、育才路、解放路等6个街道办事处。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14.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1万人。区政府驻地解放路。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工农区辖6个街道。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35973人,其中:育才街道 24775人、团结路街道 20708人、湖滨街道 21896人、解放路街道 21007人、新南街道 31493人、红旗街道 16094人。
?年,工农区辖湖滨、团结、解放、育才、新南、红旗等6个街道,97个居民委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7万人 | 11平方公里 | 230403 | 154100 | 0468 | 查看 工农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育才街道 | 0 | 0 |
---- |
查看 育才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红旗街道 | 0 | 0 |
---- |
查看 红旗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新南街道 | 0 | 0 |
---- |
查看 新南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湖滨街道 | 0 | 0 |
---- |
查看 湖滨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解放路街道 | 0 | 0 |
---- |
查看 解放路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团结路街道 | 0 | 0 |
---- |
查看 团结路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向阳区 |
向阳区位于鹤岗市区北中部。辖区南至南山选煤厂和去岭北的铁路线与南山区分界;西至鹤佳铁路与工农区交界;北至北山白灰厂与兴山区、蔬园乡相接。面积约8.2平方千米。总人口10万人(2004年)。 邮编:154100。代码:230402。拼音:Xiangyang Qu。 行政区划 向阳区辖5个街道:光明街道、红军街道、胜利街道、南翼街道、北山街道。 历史沿革 向阳区,原名“老街基”。中华民国时期,属汤原县管辖,1929年3月,鹤岗煤矿公司开放地号,形成街市,称兴山镇,后俗称“老街基”。东北沦陷后,初设矿山保,1938年改设兴山街,1939年6月划归鹤立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西山区,隶属兴山市管辖。1948年撤销西山区。1949年11月,改隶鹤岗市。1954年设立西山街道办事处。1958年11月,改称西山经济区。1960年12月10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正式设立西山区。1966年8月31日,鹤岗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向阳区。 1992年,向阳区位于市区中部,东与东山区相连,南与南山区接壤,西与工农区分界,北和东北部与兴山区毗邻,为市政府驻地。全境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属老城区,主要街道有红军路和振兴路。全区共辖红军、光明、胜利、南义、北山5个街道办事处。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万人;少数民族有满、回、朝鲜族等。区政府驻地振兴路。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向阳区辖5个街道。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96562人,其中:光明街道 25138人、红军街道 27396人、胜利街道 14821人、南翼街道 16648人、北山街道 12559人。 2001年全区总人口81206人,有汉、满、蒙、回、藏、壮、白、布依、朝鲜等10个民族。 向阳区辖北山、红军、光明、胜利、南翼5个街道办事处,55个居民委。 |
工农区 |
工农区位于鹤岗中心位置,东部与向阳区为邻,西连蔬园乡,南与南山区交界。面积11平方千米。总人口17万人(2004年)。xzqh.org 邮编:154101。代码230403。拼音:Gongnong Qu。 行政区划 工农区辖6个街道:育才街道、团结街道、湖滨街道、解放街道、新南街道、红旗街道。 历史沿革 工农区,原名“新街基”,后因居民中工人、农民较多,改称“工农区”。原属汤原县管辖,人烟稀少。1938年日伪当局决定在今新街基开辟商市。翌年,强令老街基商户及非矿居民迁至新辟地区。因是新开辟的街基,人们习惯称为“新街基”。1939年6月,划归鹤立县管辖,隶属兴山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立新街基区,隶属兴山市管辖。1949年11月,改隶鹤岗市。1954年设立新街基街道办事处。1958年11月,改称新街基经济区。1960年12月10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正式设立新街基区。1966年8月31日,鹤岗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工农区。 1992年,工农区位于市区中部,东与向阳区毗连,南与南山区接壤,西与蔬园乡分界。全境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市属工商企业均集中于区内,北起胜利桥、南至中心站的5里长街。全区共辖红旗路、新南、团结、湖滨、育才路、解放路等6个街道办事处。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14.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1万人。区政府驻地解放路。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工农区辖6个街道。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35973人,其中:育才街道 24775人、团结路街道 20708人、湖滨街道 21896人、解放路街道 21007人、新南街道 31493人、红旗街道 16094人。 ?年,工农区辖湖滨、团结、解放、育才、新南、红旗等6个街道,97个居民委 |
南山区 |
南山区位于鹤岗市中南部,面积30平方千米。总人口13万人(2004年)。 邮编:154104。代码230404。拼音:Nanshan Qu。 行政区划 南山区辖6个街道:铁西街道、铁东街道、六号街道、大陆街道、富力街道、鹿林山街道。 历史沿革 南山区,原称“南岗”,因设南岗采炭所得名。后因南岗采炭所改称南山矿,故改名“南山”。原属汤原县管辖,1939年6月划归鹤立县管辖,隶属兴山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立南山区,隶属兴山市管辖。1948年撤销南山区。1949年11月,改隶鹤岗市。1954年设立南山街道办事处,1958年11月改称南山经济区。1960年12月10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正式设立南山区。1966年8月31日,鹤岗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改称东风区。1980年4月24日,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东风、跃进(1958年设大陆经济区,1960年12月正式设立大陆区。1966年8月31日,改称跃进区。)两区合并为南山区。 1992年,南山区位于市区南部,东与东方红乡毗连,南、西南分别与兴安区、红旗乡接壤,西、西北与工农区分界,北与向阳区为邻。全境地势西高东低,丘陵起伏,有“三山一水”(即五指山、鹿林山、老山头和鹤立河)之称,鹤岗铁路和哈萝公路穿过城区腹地。全区总面积25平方公里。全区辖有铁东、铁西、大陆、六号、富力、鹿林山等6个街道办事处。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1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3万人;少数民族有回、满、朝鲜族等。区政府驻地南山路中段。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南山区辖6个街道:大陆街道、铁东街道、铁西街道、六号街道、富力街道、鹿林山街道。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32464人,其中:铁西街道 17924人、铁东街道 23711人、六号街道 19874人、大陆街道 22947人、富力街道 21361人、鹿林山街道 26647人。 |
兴安区 |
兴安区位于黑龙江省鹤岗市西南部,东西南三面与东山区红旗乡接壤,北面与南山区相邻,横跨小鹤立河两岸。面积27平方千米。总人口15万人(2004年)。 邮编:154102。代码230405。拼音:Xing"an Qu。 行政区划 兴安区辖5个街道:竣德路街道、河东路街道、兴长路街道、兴安路街道、兴建路街道。 历史沿革 兴安区名来自“兴安台”地名,隶属鹤岗市政府管辖。1956年7月,兴安台竖井移交生产,人口迅速增加。1960年12月正式成立兴安区。1966年8月31日,鹤岗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改为红旗区。1980年4月24日,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兴安区名称。2011年4月1日,经市委常委现场办公会议研究,红旗乡整建制划归兴安区管辖。2011年7月8日经省长办公会议批准,鹤岗市东山区红旗乡撤乡变镇整建制划归兴安区管辖。 兴安区位于鹤岗市西南部,距市中心15公里,地处鹤岗、伊春、佳木斯三市的交汇区,独立成区,交通便利。全境属丘陵地带,大、小鹤立河及阿凌达河纵贯区境。总面积259.6平方公里,下辖红旗镇及兴安路、兴建路、兴长路、峻德路、河东路、光宇路6个办事处、21个社区居委会,现有人口13.3万人。有汉、满、蒙古、回、朝鲜等9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7.4%。是一个以煤炭为主,多种经营并举的新型城区。区内有兴安、峻德矿两大国有煤矿和16个区属煤矿。距城区9公里有一处集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将军石山庄,座落在风光旖旎的阿凌达湖畔。 根据全市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两城一带”战略目标要求,以兴安区为主体,建设“鹤南工业新城”。未来的鹤南工业新城,将着眼于宜业宜游宜居滨水森林城区,集煤炭生产及煤化工产业、机械加工及制造产业、食品及木材产业、高新科技产业、新型能源产业为主体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的工业新城,为建设经济强区奠定坚实基础。兴安区政府坐落于兴东路6号,邮编:154102 |
东山区 |
东山区是鹤岗市唯一的城郊型行政区。东部、北部与宝泉岭农管局,萝北县为邻,西部与伊春市接壤,南部与汤原县相接,与佳木斯隔松花的相望。面积4575平方千米。总人口9万人(2004年)。 邮编:154106。代码:230406。拼音:Dongshan Qu。 行政区划 东山区辖4个街道、1个镇、3个乡:东山街道、三街街道、工人村街道、新一街道、新华镇、红旗乡、蔬园乡、东方红乡。区境内有:鹤岗林业局、新华农场。 历史沿革 东山区,因地处矿山东部,故称“东山”。中华民国成立后,1918年兴华煤矿公司开发石头河地方煤矿,逐渐形成居民区,隶属汤原县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矿山保,1938年改隶兴山街,1939年6月划归鹤立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立东山区,隶属兴山市管辖。1948年撤销东山区。1949年11月,改隶鹤岗市管辖。1954年设立东山街道办事处,1958年11月改称东山经济区。同时将一部分居民区划为新一经济区。1960年12月10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正式设立东山区和新一区。1966年8月31日,鹤岗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将东山区改称群力区,将新一区改称反修区。1980年4月24日,省人民政府批准,将群力、反修两区合并,改为东山区。 1992年,东山区位于市区东北部,东、南、东北与东方红乡毗邻,西、西南与向阳区接壤,北、西北与兴山区相连。全境总面积21平方公里,为鹤岗矿务局主要产煤区之一。全区辖有东山、新一、工人村、三街、新华5个街道办事处。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9.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9万人;少数民族有满、回、朝鲜族等。区政府驻地东山路。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将市林业局属地、矿务局林业处林场属地和鹤北林业局部分属地划入东山区版图。使辖区总面积增至4400平方千米。其中:郊区面积1067平方千米,城区面积21平方千米,林区面积2312平方千米。郊区环绕鹤岗周围,辖区总人口16.7万人。 2000年,辖4个街道、1个镇、4个乡。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76946人,其中:东山街道 23760人、三街街道 10014人、工人村街道 14086人、新一街道 25477人、新华镇 17581人、红旗乡 14177人、蔬园乡 22195人、东方红乡 14822人、团结乡 7093人、林业局虚拟镇 3829人、新华农场虚拟镇 23912人。 ?年,东山区辖4个街道、1个镇、4个乡,49个居委会、55个行政村:新一街道、三街街道、工人村街道、东山街道、新华镇、团结乡、东方红乡、红旗乡、蔬园乡。 |
兴山区 |
兴山区位于鹤岗市的北部。面积27平方千米。总人口5万人(2004年)。 邮编:154105。代码:230407。拼音:Xingshan Qu。 行政区划 兴山区辖4个街道:沟南街道、沟北街道、岭南街道、岭北街道。 历史沿革 兴山区原名兴山市,是鹤岗市的发祥地。 兴山区,原名“笔架”,以附近“笔架山”得名。1918年兴华煤矿公司开矿挖煤,始称兴华矿山,简称“兴山”。头道沟子及南北工棚子是最早的居民区,隶属汤原县管辖。1927年1月,矿山至莲江口铁路建成通车,随着煤矿的发展,人口集聚,商贾渐兴,逐步形成集镇。东北沦陷后,初隶矿山保,1938年改隶兴山街,1939年6月划归鹤立县管辖。1945“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兴山区,隶属兴山市管辖。1948年撤销兴山区。1949年11月,改隶鹤岗市管辖。1954年设立兴山街道办事处,1958年11月改称兴山经济区。1960年12月10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正式设立兴山区。1966年8月31日,鹤岗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改称红卫区。1980年4月24日,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兴山区名称。 1992年,兴山区位于市区东北部,东与东山区相连,南与向阳区接壤,西与蔬园乡分界,北与青岭林场毗邻。全境属丘陵地带,总面积26平方公里。全区共辖沟南、沟北、岭南、岭北4个街道办事处。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2万人,少数民族有回、朝鲜族等。区政府驻地兴山路。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兴山区辖4个街道。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人,其中:沟南街道 10355人、沟北街道 17017人、岭南街道 14183人、岭北街道 17032人。 |
萝北县 |
萝北县隶属于黑龙江省鹤岗市的一个县。因位于托罗山之北而得名。面积6991平方千米,人口23万。邮政编码154200。县人民政府驻凤翔镇。 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南麓与三江平原交汇处,地处东经130°01′—131°34′,北纬47°12′—48°21′之间。东北以黑龙江为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边境线长达146.5公里,西北与嘉荫县相连,西以梧桐河为界与鹤岗市、汤原县毗邻,东与绥滨县接壤。 行政区划 下辖5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63个行政村。境内还有宝泉岭分局所属6个国营农场及鹤北林业局所属19个森工林场。 镇:凤翔镇、鹤北镇、名山镇、肇兴镇、团结镇。 乡:太平沟乡、环山乡。 民族乡:东明朝鲜族乡。 历史沿革 萝北县,以山得名。境内有托萝山(今名山),设治时因治所在托萝山北,故名“萝北 ”。清代属黑龙江副都统辖地。清末,1906年3月8日(清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十四日)奏准,将绥兰海兵备道自绥化城移驻小兴安岭以东,改为兴东兵备道,今萝北县辖区均在其管辖范围内。1908年8月5日(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黑龙江巡抚奏准,拟于托萝山北设置萝北直隶厅,归兴东道管辖。终因条件所限,从缓设置。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6月26日,经大总统核准,于7月1日正式裁撤兴东道,改设萝北厅设治局,设治员于是日在省城启用关防,7月16日“抵局任事”。1914年7月1日,奉令将萝北设治局改为萝北县,为二等县,隶属黑河道。县署设在原兴东道署。同时,将所属高家屯警察事务所改为高家屯佐治局。同年10 月,将高家屯佐治局改为绥东城县佐。1916年5月,将县境北部温河、保兴一带划出设置乌云设治局。1917年3月30日,黑龙江省长公署令,将县境东部划出,设置绥东设治局。东北沦陷后,隶属黑龙江省。1933年8月,伪县公署迁驻兆兴(今肇兴镇)。1934年12月,划归三江省管辖。1939年6月,将宝泉保、梧桐保划归新设之鹤立县管辖。1941年10月,伪县公署迁驻“ 凤翔”。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合江省管辖。1947年1月,县政府迁至“肇兴 ”。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划归松江省管辖。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划归合江专区管辖。同年10月,县政府移驻万财村(今凤翔镇)。1957年7月,将鹤岗市的宝泉岭农场划归萝北县。1958年11月,将宝泉岭农场划归鹤岗市。1964年5月30日,国务院批准,将宝泉岭农场划归萝北县。1985年1月1日,将萝北县划归佳木斯市领导。1987年11月6日,国务院批准,划归鹤岗市领导。 人口民族 全县总人口23万人,其中县属人口89170人。有汉、朝鲜、满、回、蒙等19个民族。 地形气候 辖区总面积6784平方公里,其中县属面积2167平方公里。境内耕地17.3万公顷,县属耕地37966公顷。萝北地势西北高而多山,东南低而多沼泽,形成山地、岗地、平原、洼地四个阶梯。其中山地、平原、水面各占50.32%、40.47%、9.21%,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称。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7℃,无霜期128天,年降水量549.1毫米。 矿产资源 境内有金属、非金属矿产39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黄金、石墨、蛇纹岩、硅石、石英石、菱镁、腐植酸等十余种,矿体品位高、赋存好、储量大,尤其是石墨,储量在6亿吨以上,是亚洲最大的石墨矿床,极富开采价值,已被国家列入大型石墨开发重点项目计划,目前已形成20万吨的开采规模,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森林湿地 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林地面积21.8万公顷,活木蓄积量737万立方米,林木种类繁多,林质优良。有种类繁多的中草药和山野产品,有梅花鹿、马鹿、黑熊、野猪、狍子、狐狸等上百种野生动物,有人参、黄芪、玉竹、五味子、刺五加、平贝、龙胆草等上百种名贵的中草药材;有猴头、蕨菜、四叶菜、黄花菜、薇菜等山野菜,以及松籽、榛子、山里红、都柿等山野果。天然草场、湿地广阔,面积达5395公顷,是目前全省少有的保存较好的湿地之一,也是天鹅、丹顶鹤等各种珍贵野生鸟类和野生动物的栖息乐园。 绿色农业 萝北山高林密,土地肥沃,碧水蓝天,生态环境优越,资源极其丰富,是全省有名的绿色食品基地、省级生态示范县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农作物以水稻、大豆、玉米、小麦等绿色食品为主,全辖区粮食年产量达15亿斤,县属粮食年产量在3亿斤以上。 对外经贸 黑龙江萝北段全长146.5公里,水深域阔,水位平稳,是江海联运的黄金水道。国家一类客货口岸名山口岸年过货能力可达150万吨,可停靠5000吨级货轮。水路经名山口岸可以与俄罗斯等东欧独联体国家开展对外贸易,又可以通过江海联运与世界各地进行经贸往来,陆路可通过哈萝高等级公路和鹤北铁路通程全国各地,交通十分便利。 旅游资源 有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龙江三峡、国家森林公园、名山岛综合旅游区、望云峰滑雪场、大马河漂流站、太平沟地下森林等著名的景区、景点享誉国内外。 经济发展 萝北虽然是一个地域偏远的边境县,地缘优势与资源优势十分明显。近年来萝北发展较快。GDP增长年均15%左右,财政收入增幅在全省66个县中近三年一直排在前十位,人均财力排在全省第二位。一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标在省内处于上中游水平,丰富的资源优势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只要思路正确,扎实苦干,萝北完全有条件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财政富县、经济强县,祖国边陲的明星县。 一、发展思路 基于萝北的基础,2001年新一届县级班子,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对县情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重新确立了经济发展思路,这就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富民强县为目标,继续坚持围绕财源抓经济,突出项目促发展的工作抓法,建设“三个基地”,搞活“两大龙头”,实现“一个提升”,初步实现富裕、繁荣和振兴的目标,使萝北成为全省66个县市中的富县,成为全国边境县中的明星县,为全面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设“三大基地”:(1)建设以乳肉、粮油、果菜深加工为重点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2)建设以石灰石、石墨、硅石、菱镁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建筑材料生产基地;(3)建设以北方地道药材、栽培药材初级和深度加工为重点的北药开发和加工基地。搞活“两个龙头”:(1)搞活对俄经贸合作这个龙头,牵动整体经济由单一内向型向内外互补型转变;(2)搞活旅游业这个龙头,牵动整体经济由单一传统型向传统和现代结合型转变。实现“一个提升”:就是全面提升萝北的城市化水平。把萝北建成优美和谐、健康亲切、疏密有度、高低错落、绿意葱翠、品位高雅、充满生机、富有特色的边陲明星镇。按照这一发展思路。到2015年,主要经济和社会指标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地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全省平均水平提前2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
绥滨县 |
绥滨县位于萝北县东南,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三江平原。黑龙江与松花江汇流的夹角地带。北部以黑龙江主航道为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南濒松花江与桦川县、富锦市为邻,东部与同江市一水相连。东西宽117千米,南北长46千米,面积3344平方千米。总人口19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绥滨镇。邮编:156200。代码:230422。区号:0468。拼音:Suibin Xian。 行政区划 绥滨县辖3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绥滨镇、绥东镇、忠仁镇、连生乡、北岗乡、富强乡、北山乡、福兴满族乡、新富乡。县境内有:二九零农场、绥滨农场。 历史沿革 绥滨,在绥东设治局改设县制时,以其县城东部的绥东江岸旧绥滨埠,命名绥滨县。因其地处边境,又濒松花江,乃取“绥靖”(安抚)和“滨江”之意。隋唐属黑水靺鞨部,后归黑水都督府,辽属女真五国部的“奥里米部”,金属胡里改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清为黑龙江副都统辖区。清末,1910年(清宣统二年),经汤原县知县奏请批准,在高家屯(今绥滨县临江村)设分防巡检。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7月,划归萝北厅设治局管辖,1913年末改为高家屯警察事务所。翌年7月1日,改设萝北县高家屯佐治局。因高家屯以姓名屯,“似欠雅驯”,1914年10月9日,奉令改为绥东城县佐。1917年3月30日,根据黑河道尹的呈请,黑龙江省长公署批准,以绥东县佐所辖区域设置绥东设治局,隶属黑龙江省黑河道。同年4月 13日,北京政府内务部正式照准。1926年9月,将设治局移至敖来密屯(今绥滨镇西敖来村),1927年于敖来村东一公里处始放新街基(今绥滨镇),并将设治局迁驻新建局署。1929年 1月9日,黑龙江省长公署核准,将绥东设治局升改绥东县。因与热河省绥东县重名,省长公署又于1月23日发布训令,决定将绥东县改为绥滨县,直隶黑龙江省管辖。为三等县,全县总人口2.57万人。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1934年12月划归三江省管辖。1945年“九三” 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改隶松江省。同年6月23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撤销绥滨县,并入富锦县。60年代初,为了加强边境地区的工作和对农业生产的领导,1963年12月30日,国务院批准,恢复绥滨县,以富锦县松花江以北的绥滨地区为绥滨县的行政区域,县址设于绥滨镇,隶属合江专区。1964年2月11日,省人民委员会下发通知,筹备设立绥滨县,同年3月两县正式分开。1985年1月,正式撤销合江地区,划归佳木斯市领导。1987年11月6日,国务院批准,划归鹤岗市领导。 1992年,绥滨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北缘。北以黑龙江与俄罗斯分界,南濒松花江与富锦市、桦川县一水相连,西与萝北县接壤,东隔松花江与同江市相望。全县总面积3335 平方公里。全县共辖3镇、9乡。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17.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2万人;满、蒙古、回、朝鲜、赫哲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县政府驻地绥滨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土名敖来密屯。绥滨地名的由来,是取绥靖和江滨之意而命名。“绥”即“绥靖”,“滨”即地濒松花江之滨。 此地早在周以前为肃慎地;汉时属秽地;后汉、三国时期为扶余奴隶制王国的属地;晋时仍归属扶余;后魏、北齐时期属勿吉地;隋时属靺鞨黑水部;唐时属黑水靺鞨;五代至辽属五国部的奥里米国,奥里米古城在县城西十八里的永兴大队(奥里米为“渡口”之意。它是古代通往松花江南岸的渡口,隔江与富锦大屯古城相望)。金初此地属温都部,后属扶余路;元时为斡赤斤分地,属硕达勒达路管辖。明时为撒哈达地。清为兴东道辖地,届汤原县境。民国元年(1912年)将此地由汤源县划归萝北县,民国六年(1917年)三月于绥东镇置设治局,民国十五年(1926年)移治于敖来密。民国十八年(1929年)绥东设治局改为绥滨县,直隶黑龙江省为三等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州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本县划归三江省所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改东北为九省,将伪三江、东安两省合并为合江省,本县划归合江省所辖,解放后恢复东北三省,绥滨县隶属于黑龙江省。 ?年,绥滨县辖3个镇、9个乡:绥滨镇、忠仁镇、绥东镇、东方乡、富强乡、北山乡、福兴满族乡、新富乡、中兴乡、北岗乡、大同乡、连生乡。 2000年,绥滨县辖3个镇、8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7608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绥滨镇 32964 绥东镇 16048 忠仁镇 17730 连生乡 12465 北岗乡 10939 富强乡 5018 北山乡 4888 福兴多 4321 新富乡 3502 大同乡 8586 中兴乡 2374 二九○农场虚拟镇 25530 绥滨农场虚拟镇 19183 普阳农场虚拟镇 124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