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乌市华溪森林公园西角有一座宋代碗窑遗址,旁边有一个行政村名叫葛塘村,景色优美,民风淳朴。从古文物遗址可见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全村现有156户,总人口485人。
近几年,葛塘人用自己纯朴的爱心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有特色的美好家园,描绘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灿烂图景。2000年,葛塘村被评为浙江省文明村;2000年9月,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高度评价了葛塘村的两个文明建设,把它誉为“精神文明模范村”。2002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
走进葛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仿古建筑的牌坊,这是葛塘人崇尚知识、崇尚教育的象征。牌坊建于1995年,上面镌刻着葛塘村解放后靠人大、中专学院的学子姓名。村民把能在牌坊上刻上自己子女家人的名字当作一种荣耀,一种骄傲,更把它看作是一种动力,一种责任。
葛塘村的牌坊独具特色,就是在全国也确乎少见,如果说它是葛塘人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那么明远亭则为葛塘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了一个生动的注解。
明远亭在村前水塘之中,有一座曲桥和水塘旁边的道路相连。夏日,在满池的荷叶、荷花衬托下,给人一种庄重、古朴、和谐的感觉。从村外向村里看,明远亭作为葛塘村全景中的一部分,无疑为这幅山水画增添了美的意境,让人由衷赞叹葛塘人对美的创造力。站在村边向东远望,明远亭作为人们视野中的一种景观,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幸福梦幻之中,这正象征着葛塘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新建的村文化活动中心是一个L形的建筑群,有围墙、假山、树木、花坛。朝东的一排是村办公用房,朝南的是宽敞的活动大厅,可容纳数百人,大厅西面有一个舞台,独具的设计、优美的环境,充满了一种浓浓的文化气息,诠释了葛塘村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
牌坊、明远亭、文化活动中心……构成了一道道多姿多彩的农村文化景象,蕴含着葛塘人的现代文明素质。
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葛塘人勤耕苦读,与人为善,形成了纯朴、谦让、坦诚的村风、民风,而这种良好的村风、民风又陶冶着葛塘村的每一位村民。走进葛塘,我们会真切的体会道葛塘人真诚团结、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
于光俊是葛塘村党支部书记,几年来,为了村里的公益事业,致使自家的袜厂亏了几十万元。丁鼎清是葛塘村村长,为了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他宁可放弃每天可挣五、六十元的活计,一心扑在工地上。为铺村里水泥路黄仙球全家人把辛苦挣下的串珠工钱和生活的退休金整整捐了4200元。丁鼎成不要一分钱,为村里负责保养救火机和消防工作,被人们成为“免费119”。
正式有这样好的干部,有这样好的村民,葛塘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才能一步一个台阶,不断提高;葛塘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思想道德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1997年,全村投资11万元修建水利设施,改善全村用水条件和居住环境。1998年,全村投资38万元,实现村内道路硬面化。同一年,全村投资37万元,进行用电线路标准化改造,为发展村办企业创造条件。1999年,全村投资34万元,建成葛塘村活动中心,进一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在短短的四年间,葛塘村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就有160万元。四年中要拿出160万元,这对于一个只有400多人、而且村民生活还不是十分富裕的葛塘村来说,绝对不是小数目,然而葛塘村的村民却怀着建设新农村创造新生活的美好愿望,硬是闯过了一道道难关。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782007 | 321000 | -- | 查看 葛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何宅村 |
何宅村一直有着鸡毛换糖的传统。也是从鸡毛换糖开始,在党的政策的指引下,何宅农民走出了农村,走上了经商的道路。经过多年的勤劳耕耘,现在何宅村农民荷包鼓起来了,眼界开阔了,纷纷出资改善村内落后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要把何宅村旧貌换新颜。目前,村内的标准化用电,有线电视,电话,路灯等配套设施完善。何宅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取得了可喜成绩。何宅村新农村建设于2008年开始规划。2009年村委组织下江益村民报名参加旧村改造,2010年动工拆房,2011年旧改完成。2010年何宅、付宅、前宅、前仓、上江益自然村开始规划。2012年上江益自然村开始制定细则。 何宅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了,物质富足了,精神上也没落下。何宅村除了保留了传统的莲花班外,最近几年先后组织成立了何宅村腰鼓队和何宅村木兰扇队,现在何宅村已经有三只文艺队伍了,这大大丰富了村民的健身娱乐活动。 完善了村内运动设施,建成或修缮了村内各个篮球场和健身场所。现在村里共有7个篮球场,36件健身器材,一张乒乓球桌,一个门球场。同时,村两委斥资了近五万元改善了村老年协会娱乐活动场所,购买了趣味活动器材,新建了一个电子阅览室,购买了20台电脑,增加了图书藏量。为村民休闲娱乐提供了绝佳去处。 目前村两委和旧村改造小组正积极筹备旧村改造的各项工作。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何宅村,道路宽阔硬化,整洁干净,花草芬芳争艳,村中河塘清澈,杨柳飘拂;村民安居乐业。 |
西京村 |
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变成附近家喻户晓的文明村——近几年来,廿三里街道西京村通过开展新农村建设,不但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村民的素质和文明程度得到了极大提升。如今的西京村,环境优美,村风淳朴,人民生活富裕,处处呈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气象和新风貌。 11月底的一个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廿三里到华溪公路边的西京村,探访该村走过的新农村建设之路。西京村是一个只有166户、468人的小村,一条小溪在村前流过,潺潺的流水声仿佛是一首“变奏曲”,静静地诉说着该村的变化,村后是满目苍翠的小山坡,有山有水,环境十分宜人。 在该村新建办公大楼门口的广场上,记者见到了正在这里查看卫生的村支部书记虞付礼。我们注意到,偌大的广场地面干净整洁,分别建有一个灯光篮球场和一个羽毛球场,广场前面的草地上分布着10余套健身器材。据虞付礼介绍,有了这些健身场所和健身器材后,村民们的健身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每天下午、晚上或者早晨,村里的许多男女老少都会来这里健身。通过开展健身活动,不但锻炼了身体,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了村民们之间的来往,邻里关系和睦了,真是一举两得! 虞付礼说,开展新农村建设、提高村民的文明程度,首先得从改善村容村貌、美化村庄环境抓起。据介绍,近几年来,西京村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实行村庄环境整治与社会风气整治“两手抓”。通过开展一系列旨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措施,先后完成了全村道路硬面化,开展了污水处理、村庄绿化、池塘清淤、路灯亮化、安装自来水、“穿衣戴帽”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实行垃圾专人清扫、全天保洁,极大地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中提出“乡风文明”的要求,该村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以村活动中心为阵地,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目前村里建有青年之家、民兵之家、老人活动中心等文化活动室。该村的护村队和治保调解组织,以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村民团结为己任,在构建和谐农村、促进邻里和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开展弘扬社会正气、创建文明风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德治村,在全村上下形成了尊重知识、崇尚科学、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良好社会风尚。 如今,西京村群众的公德意识得到极大增强,文明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积极投身于公益活动中,热心于公益事业。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西京村没有发生一例群众集体-事件和刑事犯罪案件,并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等。 |
华溪村 |
华溪村 华溪村位于义乌东北部,地处天目山余脉武岩山麓,东靠东阳吴宁、西北临荷叶塘、西南与廿三里接壤,廿三里至苏溪公路穿境而过。该村现有1170户人家,3127人。有关它的传说,据《虞氏宗谱》记载:“以其山水环汇,花竹秀茂,故以名焉。”但在民间却另有说法。 相传,一千多年以前,即宋朝时期。有一年春天,东阳市罗山乡炼仙坞村有一位种田人,名叫虞元吉,他为了耕田插秧,离家到诸暨买牛。路过武岩山脚时,但见那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向东看:溪水向东,良田一片,整齐如棋盘;向西瞧,西屏山、东屏山相视而立,好像一本翻开的书;向北望,文峰像一把琴;向南瞄,武岩山从田中心升起,又陡又险,景色如画,登上山顶能看五十里。正可谓东南西北、棋琴书画皆备,确实是个好地方。他深深地被陶醉了,随手在溪边插了一根赶牛鞭并异想天开地自言自语道:“如果天地有灵,这根牛鞭如在我诸暨买牛回来时能开出花来,我就在这里扎根落户。”说完匆匆离去。 且说武岩山脚下有一个只有十来户人家的金宅村。该村有几个放牛小孩,放牛时经常偷闲到山上摘映山红,玩累了就到溪边喝水。这天他们来到溪边,见有一根赶牛鞭插在溪边,就顽皮地把映山红缚到牛鞭上,远远看去真像牛鞭开花。过了几天,虞元吉买牛回来,一看牛鞭上果然“开着花”,不禁暗暗称奇。于是他马上回到家里,带着老婆孩子来此安家,并把此地取名为“花溪”。后人将“花”改成“华”,所以现在人们把“花溪”写为“华溪”(但读音仍是“花溪”)。虞元吉便是华溪的虞氏始祖。 华溪自古以来人杰地灵,虞氏子孙登“龙门”在宋朝有五人,在明朝则有十四人。村西武岩山,因状如“乌纱帽”,被人称之为“纱帽山”。 |
葛塘村 |
在义乌市华溪森林公园西角有一座宋代碗窑遗址,旁边有一个行政村名叫葛塘村,景色优美,民风淳朴。从古文物遗址可见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全村现有156户,总人口485人。 近几年,葛塘人用自己纯朴的爱心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有特色的美好家园,描绘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灿烂图景。2000年,葛塘村被评为浙江省文明村;2000年9月,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高度评价了葛塘村的两个文明建设,把它誉为“精神文明模范村”。2002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 走进葛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仿古建筑的牌坊,这是葛塘人崇尚知识、崇尚教育的象征。牌坊建于1995年,上面镌刻着葛塘村解放后靠人大、中专学院的学子姓名。村民把能在牌坊上刻上自己子女家人的名字当作一种荣耀,一种骄傲,更把它看作是一种动力,一种责任。 葛塘村的牌坊独具特色,就是在全国也确乎少见,如果说它是葛塘人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那么明远亭则为葛塘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了一个生动的注解。 明远亭在村前水塘之中,有一座曲桥和水塘旁边的道路相连。夏日,在满池的荷叶、荷花衬托下,给人一种庄重、古朴、和谐的感觉。从村外向村里看,明远亭作为葛塘村全景中的一部分,无疑为这幅山水画增添了美的意境,让人由衷赞叹葛塘人对美的创造力。站在村边向东远望,明远亭作为人们视野中的一种景观,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幸福梦幻之中,这正象征着葛塘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新建的村文化活动中心是一个L形的建筑群,有围墙、假山、树木、花坛。朝东的一排是村办公用房,朝南的是宽敞的活动大厅,可容纳数百人,大厅西面有一个舞台,独具的设计、优美的环境,充满了一种浓浓的文化气息,诠释了葛塘村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 牌坊、明远亭、文化活动中心……构成了一道道多姿多彩的农村文化景象,蕴含着葛塘人的现代文明素质。 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葛塘人勤耕苦读,与人为善,形成了纯朴、谦让、坦诚的村风、民风,而这种良好的村风、民风又陶冶着葛塘村的每一位村民。走进葛塘,我们会真切的体会道葛塘人真诚团结、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 于光俊是葛塘村党支部书记,几年来,为了村里的公益事业,致使自家的袜厂亏了几十万元。丁鼎清是葛塘村村长,为了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他宁可放弃每天可挣五、六十元的活计,一心扑在工地上。为铺村里水泥路黄仙球全家人把辛苦挣下的串珠工钱和生活的退休金整整捐了4200元。丁鼎成不要一分钱,为村里负责保养救火机和消防工作,被人们成为“免费119”。 正式有这样好的干部,有这样好的村民,葛塘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才能一步一个台阶,不断提高;葛塘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思想道德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1997年,全村投资11万元修建水利设施,改善全村用水条件和居住环境。1998年,全村投资38万元,实现村内道路硬面化。同一年,全村投资37万元,进行用电线路标准化改造,为发展村办企业创造条件。1999年,全村投资34万元,建成葛塘村活动中心,进一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在短短的四年间,葛塘村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就有160万元。四年中要拿出160万元,这对于一个只有400多人、而且村民生活还不是十分富裕的葛塘村来说,绝对不是小数目,然而葛塘村的村民却怀着建设新农村创造新生活的美好愿望,硬是闯过了一道道难关。 |
联五村 |
廿三里街道联五村,位于山区,有五个自然村组成,共365户,989人,10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615亩,村民年人均收入7485元,外地暂住人口425人,经商57户,办厂的有26户。 通过村庄环境整治,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联五村,道路宽阔硬化,整洁干净,花草芬芳争艳,村边溪水潺潺,杨柳飘拂的美丽景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风民风淳朴丰厚。生活水平很大提高,村庄品位较大提升。在2005年评为廿三里街道先进党支部,义乌市“五好”农村党支部。义乌市“先锋工程”五好村党组织。金华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