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金华 >> 东阳市 >> 六石街道 >> 康厦村

康厦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康厦村谷歌卫星地图)


康厦村简介

  康厦村概况
  康厦行政村由“康厦”和“夏家塔”二个自然村组成,现有农户334户,人口838人。耕田以水田为主,旱地种植杂粮、蔬菜、果木等。
  新中国成立后,村民基本以务农为业。改革开放后,有能力的年轻人大都外出经商、务工挣钱,从而经济开始活跃,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康厦地理位置为小溪“西水东流”绕村而流,村前是22省道,直通东阳城区。1993年为弘扬孝道,由宁波富商建成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孝子亭”一座,当时在东阳是绝无仅有,且也是我村的一个重要标志。
  民国时期,康厦在军队任职自排长到师长级的军官共有十八名。因军中授刀,故有“十八把指挥刀”之称。另外,村上还有八人组成的“昆唱班”,逢年过节,庙会开光必临场唱戏。
  解放初,村上成立文艺宣传队,建班选本,由演员上台演戏,小有名气。互助合作时期设“康一”社、“带溪”社二个合作社。公社化后改制“康厦大队”和“夏家塔大队”。由于东阳江水库北干渠在村后通过,水源丰富,遂解决了农田用水困难,使水田能种上双季稻,使农业生产生活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783007 321000 -- 查看 康厦村谷歌卫星地图

康厦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康厦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紫光村

  紫光村由晨光、紫岩山两个自然村组成。   晨光自然村,209户,509人。以建社社名取晨光。解放初为金鸡乡一村,1956年办晨光高级社,1958年称晨光生产队,1961年为晨光大队,1983年改为晨光村委会。冶荷、塘头、黄畈、新屋4个自然村。耕地358亩,主种粮食作物。晨光村驻冶荷,原为冶姓住宅,村边有一塘,夏时荷花盛开,遂称冶荷。在乡驻地东3公里。    紫岩山自然村,83户,304人。村东有座岩石呈紫色的紫岩山,村名沿用。在乡驻地东2公里,村呈长方形。   

北后周村

北后周村  六石街道北后周村原名后周,现有农户348户,行政村居调整时更名为北后周。当地卢姓村民与卢宅卢氏同宗,500多年迁徙至桐山脚下,盛极一时。70多年前,北后周掀起了红色革命,成立后周党支部,并成为0北乡区委所在地,轰轰烈烈,成为红色摇篮。而今,随着甬金高速建设、长松岗功能区的开发,北后周村借五水共治、四边三化的东风,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新农村建设,昔日的穷山村成了北山脚下一颗明珠。   北后周村与紫光村、桐坑村、蟠松村、王村村、康厦村相邻。  

桐坑村

  东阳市六石街道桐坑村地处浙江中部,距东阳城区12公里,现有农户449户,总人口1072人,耕地面积670亩,总面积5.06平方公里。桐坑村已有34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是一个出了名的穷山村。经过党的领导,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桐坑村已走在了新农村建设潮流的前端。    桐坑村旧村改造:2003年甬金高速公路贯穿村中间,拆除农户房屋89户,计房屋200多间。高速公路50米内控制线,拆除房屋30多户。共新建房屋400多间。    桐坑村坚持村庄建设与生态环境一起抓:村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饮水净化。    桐坑村文化繁荣:村里有腰鼓队、秧歌队、柔力球队、钢管乐队等文化娱乐宣传团队。    桐坑村二委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做到情为民作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党员干部坚持办事原则,倡导无私奉献精神。全村积极建立了医保,得到上级的一致好评。   

蟠松村

  蟠松村共有位于东阳北部,离东阳市区约11公里。本村包括3个自然村,分别包括蟠松自然村,后头塘自然村,桥头自然村,总数为602户,总人口1625人。   村党支部共有党员67名,支部委员4名,支部书记蒋世良;村委会委员5名,主任周为仁;村综治室人员9名,主任周为仁;治调干部3名,治调主任周中将。   本村村名主要经济来源为土地流转,上年人均收入约6500元,集体经济收入约13万元。   本村共有企业6家。   

王村村

  王村,696户,1790人。 解放初为王村乡一村,1956年属曙光高级社,1958年属樟村管理区王村生产队,1961年为樟村公社王村大队,1983年改为王村村委会。耕地894亩。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产茶叶。村中王姓居多而名王村。位于乡驻地西北2.5公里,属丘陵,村西北石塔山。   

康厦村

  康厦村概况   康厦行政村由“康厦”和“夏家塔”二个自然村组成,现有农户334户,人口838人。耕田以水田为主,旱地种植杂粮、蔬菜、果木等。   新中国成立后,村民基本以务农为业。改革开放后,有能力的年轻人大都外出经商、务工挣钱,从而经济开始活跃,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康厦地理位置为小溪“西水东流”绕村而流,村前是22省道,直通东阳城区。1993年为弘扬孝道,由宁波富商建成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孝子亭”一座,当时在东阳是绝无仅有,且也是我村的一个重要标志。   民国时期,康厦在军队任职自排长到师长级的军官共有十八名。因军中授刀,故有“十八把指挥刀”之称。另外,村上还有八人组成的“昆唱班”,逢年过节,庙会开光必临场唱戏。   解放初,村上成立文艺宣传队,建班选本,由演员上台演戏,小有名气。互助合作时期设“康一”社、“带溪”社二个合作社。公社化后改制“康厦大队”和“夏家塔大队”。由于东阳江水库北干渠在村后通过,水源丰富,遂解决了农田用水困难,使水田能种上双季稻,使农业生产生活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   


康厦村特产大全




康厦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