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村坐落于东阳江镇西面,距镇约3km,是一个无工业污染的绿色农业村,由楼下自然村和甲后自然村合并而成,因紫阳山而得名;全村环境整洁,交通便利,是本镇的文明村、示范村;全村共423户,总人口1100人,其中非农人口60人,耕地总面积609亩,水田面积553亩,山林总面积2300亩,人均年收入6700元;全村村民生活安定有序,和睦相处,和谐向上! 紫阳村与岭下施村、学陶村、茜畴村、横锦村、枫树头村、上陈村、天山村、五星村、召塘里村、东门村、上柴村、新东村、东风村、庆泉村、尚舒村、天秀村、双合村相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783110 | 321000 | -- | 查看 紫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紫阳村 |
紫阳村坐落于东阳江镇西面,距镇约3km,是一个无工业污染的绿色农业村,由楼下自然村和甲后自然村合并而成,因紫阳山而得名;全村环境整洁,交通便利,是本镇的文明村、示范村;全村共423户,总人口1100人,其中非农人口60人,耕地总面积609亩,水田面积553亩,山林总面积2300亩,人均年收入6700元;全村村民生活安定有序,和睦相处,和谐向上! 紫阳村与岭下施村、学陶村、茜畴村、横锦村、枫树头村、上陈村、天山村、五星村、召塘里村、东门村、上柴村、新东村、东风村、庆泉村、尚舒村、天秀村、双合村相邻。 |
岭下施村 |
东阳江镇岭下施村,坚持以发展蚕桑为主,兼顾茶叶、药材等特色经济产业,取得了较大成绩,岭下施村人口839人,农户330户。2007年种植蚕桑350亩,2008年种植蚕桑400亩,全村共有594亩,已占60%以上,主要做法: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村成立以东阳蚕桑公司为依托,八达“农家乐”为平台,村支部书记兼主任施利群为组长,村两委成员为班子,成立创建特色强村工作。 二、宣传发动,提高认识。针对蚕桑价格不稳定因素,村利用各种途径开展多种形式宣传,一是召开会议,二是组织培训,三是由农技人员和联村干部及时通报情况,四是做好蚕种补贴等工作,使农民吃了定心丸,从而激发了养蚕的积极性。 三、制订政策、搞好规划。要搞好特色强村,必须有相应的政策保护,为了落实蚕桑种植,村出一定资金,进行了苗木补助,指导种植,加入合作社,使农民利益有一定的保障。 |
学陶村 |
学陶村地处东阳市与磐安县交界山区山村。土地面积15232亩,林业用地14810亩,森林覆盖率83%。人口546人,179户。本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香榧、茶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2008年林业一产收入152万元、二产收入33万元、三产收入28万元,人均年收入6420元以上,其中农业收入4750元,林业收入3840元(香榧、茶叶等),林业收入占总收入的60%,占农业收入的81%。 近年来,我村在党的三农政策的关怀下,在创造农业特色强村工程的促进下,在各级政府,特别是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积极利用和推广科技新技术,进行香榧的低产林改造的新基地培育,取得了经济效益和规模发展的双丰收。目前学陶村香榧品种是最好的品种之一,村里有百年以上香榧古树265多株,2008年产果26吨,产值84万元,由于产量、产值稳定,农民收益好,发展新基地的积极性很高,到2008年春止,已完成香榧新基地建设900多亩,投产茶园400多亩,可以说我村家家有榧树,户户有茶园。确实,我村的富裕是发展香榧产业的结果。 为了产业的发展,为了村民的富裕,我们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加工销售,两手都抓好,两手都要硬。 在基地建设上,我们严格按照东阳市香榧生产技术规程实施,做到大穴、基肥预埋、大苗壮苗,适时种植、遮荫,道道工序有检查,以保证建设成效。在结果树的管理上,我们的做法是科学施肥、控制用药、合理挂果、保持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的有机统一,统一时间采摘。同时为便于基地的生产管理,2006年——2008年上半年,村里还新建了7公里的基地林区公路,村产业投资50万元进行道路硬化,开挖多个蓄水池,为生产服务。投资50万元建造村综合办公楼、老年活动中心、村文化广场,极大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在加工销售上,目前有3家加工企业,2个经济合作社,实行购销一体化流程。 几年来,在市林业局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村村民对香榧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技术要领都能正确掌握和使用。业务部门只要有新技术、新经验都要求在我村首先推广和应用,使得我们得益多多。 下陶村因香榧而远近闻名,作为特色强村产业村,离上级的要求还有距离,但我们坚信,再过几年,等我们的新基地投产后,我村将会真正成为特色产业强村,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
茜畴村 |
茜畴行政村由茜畴村、红旗村两个自然村组成。总户数委665户,总人口1685人,有村委会委员五名;村党支部共有党员84名,支部委员8名;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承包工程、农业、外出务工,2005年被浙江省省委评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茜畴村与紫阳村、岭下施村、学陶村、横锦村、枫树头村、上陈村、天山村、五星村、召塘里村、东门村、上柴村、新东村、东风村、庆泉村、尚舒村、天秀村、双合村相邻。 |
横锦村 |
横锦村位于东阳市东阳江镇镇中,横锦水库下游。村现有住户310户,人口834人。耕地面积约626亩,水田面积约388亩,山林总面积1580亩,人均收入约12560元,村民以经商、外出务工为主。村基础硬件设施齐全配套,现绿化状况:横窈线公路边800㎡ ,球场南面140.14㎡ ,球场东65㎡ ,横丘至佛殿150㎡。 |
枫树头村 |
枫树头村由5个自然村。 分别是陈庄、光日背、枫树头、西坑 、百称组成 ,总共有村民848人,总户数271户,其中党员44人。村主要经济来源是外出建筑业和办企业、上班、农业收入。枫树头村被评为市级小康示范村 文化达标村 等荣誉 近两年来枫树头村在村-的带领下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脸上都洋溢着满意的笑容、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2007年分别被评为市级小康示范村 和东阳市文化达标村,2008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
上陈村 |
上陈村 上陈行政村由五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上陈、新建、田畈、下泮、西山干五个自然村,总户数为783户,总人口2189人。村党支部共有党员138名,支部委员3名,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承包工程、农业、外出务工,2007年被评为金华市四星级民主法治村。 |
天山村 |
东阳江镇天山村地处浙江省大型水库东阳江横巾水库上游,海拔550米。植被茂盛,风光秀丽,古木参天,人文底蕴浓厚,历史传承久远,茶马古道完好。受库区水系调节,春秋浓雾妖娆,夏季凉爽宜人。物产丰富,是不可多得的休闲、观光、体味山区农家生活的胜地。在喧嚣中来到天山,一定会使你感到无比的怡情与清新,会被这远古的美景所震撼。 农家趣事:钓鱼、牛耕田、磨豆腐、捣米、踏水车;还可根据不同季节饲蚕,挖竹笋,采摘桑果、西瓜、黄花梨、野柿、板栗等。 |
五星村 |
五星村由原马竹院村、廊下村、田畈村、马余塘村、郭光坞五个自然村组成,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于2004年10月。区域面积1.4平方公里,东邻下街头村、南与湖溪镇水门塘接壤,西与湖溪镇郭宅相邻,北以北山尖为界,有耕地880亩,林地3100亩。全村594户,村民1515人,分17个村民小组进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经营。五星村设有党支部1个,党员人数89人。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民兵连、妇女会、共青团、老年协会等组织配套健全,并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按职责分工,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星村行政村成立后,整合了村级经济,增强了为民办事的实力。村民组织依法行事、民主决策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健全。各自然村之间的道路计划相互连接贯通,以中心村建设规划开始实施,为建设成一个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召塘里村 |
东阳江召塘里行政村,共有曹塘、召庄、娄里三个自然村,总户数388户,总人口968人。村党支部共有党员56名,支部委员5名,支部书记为郭金保,村委委员2名,主任吕安东,村综治人员7名,主任郭金保;治调干部7名,治调主任徐跃明,治安联防队等群治群防队伍2支,成员9名。 本村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经商、建筑业,07年人均收入8000,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 |
东门村 |
东门村 东阳江镇东门村地处东阳江镇横锦水库上游,系原东门乡政府所在地。共有农户160户,人口456人,土地面积372亩,山林面积1721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5830元。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带领党员干部和全体村民,团结协作,积极进取,为新农村建设全面提升而努力。 |
上柴村 |
东阳江镇上柴村地处东阳江镇横锦水库上游,西溪江边,位于东阳江镇南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由原柴横和上碧连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2个村民小组,123户农户,人口376人,有0党员10人,其中:预备党员1人,村三套班子7人。现有耕地237.56亩,林地9207亩,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4780元。上柴行政村属东阳江镇东门片区,有丰富的山林资源和充裕的土地资源,水源充足,村民勤劳开拓,是东阳江镇建筑业人才云集之地、经商之在。 |
新东村 |
新东村 东阳江镇新东行政村由原新城和东山脚自然村村组成,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于2004年10月。全村共有农户178户,村民510人,有耕地160亩,林地6356亩。分9个村民小组进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经营。 新东行政村设有党支部1个,现有党员13人。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民兵连、妇代会、共青团、老年协会等组织配套健全,村民勤劳淳朴,全村村民学法、懂法、守法。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团结合作,勇于创新,敢挑重担。 新东行政村,属东阳江镇东门片区,有丰富的山林资源和充裕的土地资源.尤其是近年来,新东村大力发展效益农业,致力于果桑、农家乐等项目的开发。其中果桑基地已经初具规模,成为新东村效益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2006年,完成了2.6公里的水泥路面浇筑.2007年完成了行政村路灯亮化和自来水入户.极大的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新的行政村整合了村级资源,增强了为民办事的实力,村民组织依法行事、民主决策制度得到进一步健全。正在研讨的新一期道路、水利、中心村建设规划,预计下半年将开始实施,一个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 |
东风村 |
东风村地处东阳市与磐安县交界山区。人口374人,农户136户。本村村民坚持以发展药材业为主,兼顾茶叶,高山蔬菜等特色经济产业,取得了较大成绩。2007年种植 药材350亩,2008年种植 药药材达到500亩,是全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东风村在特色强村方面主要有以下主要做法: 一、以党支部、村委会为主要战斗堡垒。村两委会成员通力合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统筹规划,合理流转资金、土地和技术。做好农户的后勤保障工作,为农户扩大种植面积消除后顾之忧。 二、宣传发动,提高认识。针对药材的价格波动,村两委班子利用各种途径,积极为农户出谋划策,同时提高农户种植 药材、茶叶、高山蔬菜等经济作物的认识,积极加以引导,适时、适量、适当扩大规模种植,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三、制订政策,搞好规划。由于 种植的特殊周期性,搞好规划种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积极引导农户搞好规划种植,同时鼓励农户走出村庄,到外村庄进行土地承包种植,并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
庆泉村 |
庆泉村 东阳江镇庆泉村位于东阳市东部,距离东阳市区53公里,下辖两个行政村,总人口313人。耕地总面积400多亩,山林总面积7000多亩,其中多数为生态公益林,山林总面积占区域面积的80%以上,农民人均年收入8300元。 该村利用横锦水库和生态森林等自然条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农林地流转,发展农庄经济。庆泉村白泉2010年开始农房整体搬迁,打造极具特色的江南水村,该村已被列为东阳市首批“美丽乡村”试点村。 |
尚舒村 |
东阳江镇尚舒村地处横锦水库上游,是一个村山区村,现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05亩,山林7785亩,全村总农户155户,总人口410人。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蚕桑生产。 东阳江镇尚舒村,是八达片一个种桑养蚕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村庄,尚舒村干部十分重视本村蚕桑业的发展,制定了村蚕桑发展规划。村干部带头发展蚕桑生产,并积极引导农户发展蚕桑生产,而且每年多次与东阳市蚕茧收购公司联系,解决蚕桑生产上的有关问题,在村干部的组织下,村里全年养蚕3张以上蚕农都参加东阳市方圆蚕桑专业合作社和东阳市农富田蚕桑专业合作社。尚舒村是天秀坑流域治理的其中一个村,有一个农业科技项目,发展了100多亩的蚕桑科技示范基地。至今全村共有蚕桑500多亩。 几年来,我们尚舒村在东阳江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村民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党的有关“三农”工作新政策的指引下,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特别是特色优势传统产业—蚕桑产业,平面茧生产,现在基本符合特色村的条件。村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贫穷落后的面貌等到了彻底改变,村里还筹资新建了一条村里到公路的道路,并进行了硬化;同时进行了村庄整治和农民饮用水工程,大大改变了村庄面貌和村民的生活条件。 |
天秀村 |
地处深山沟沟里面的天秀村包括三个自然村:天秀、袁家、下屋。他们沿一条溪鱼悠游、清澈见底的小河分布,两两相距约1公里到1.5公里不等。“我们(三个自然村)原本就是一个村,短短50多年工夫,经历了两分两合。2004年,再度合而为一。” |
双合村 |
双合村 东阳市东阳江镇双合行政村,双合村距东阳江镇政府驻地20华里,地处横锦水库西溪江畔,横磐公路穿村而过,山青水秀,交通便利,由原西家山、横眉岭村组成,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于2004年10月。全村共有农户208户,村民538人,非农人口8人,有耕地总面积490亩,其中水田面积318亩,共有山林总面积5039亩。人口情况:男:256人;女:282人。 双合行政村设有党支部1个,现有党员41人。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民兵连、妇代会、共青团、老年协会等组织配套健全,村民勤劳淳朴,全村村民学法、懂法、守法。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团结合作,勇于创新,敢挑重担。 双合行政村,区域面积3.5平方公里,属东阳江镇镇中片区,有丰富的山林资源和充裕的土地资源,田地肥沃,水源充足,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方便,村民勤劳开拓,也是东阳江镇建筑业人才云集之地、经商之在。全村村民学法、懂法、守法。村民中10多年来未发生刑事案件。尊老、爱老、养老蔚然成风。 双合行政村成立后,自然村之间硬化道路基本形成,已投资资金新建水泥路由西家山、横眉岭主干路,平坦的路面,美丽的路旁绿化带,成了村民盼望已久的一项形象工程。新的行政村整合了村级资源,增强了为民办事的实力,村民组织依法行事、民主决策制度得到进一步健全。正在研讨的新一期道路、水利、中心村建设规划,预计下半年将开始实施,一个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 2007农民人均纯收入5450元,2008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了6182元,2010年人均收入为7820元。2006年开始启动村庄整治工作,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我村先后获得“市级文明村”、“先进党支部”、“创业承诺工作先进集体”、“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走进今天的双合村,绿水青山、秀竹招展、鸟语花香,行道上花木整齐美观,农户庭院绿意盎然、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乡风淳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