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城区石梁镇梅山村,距市区10公里,。全村202户,698人口,面积1500余亩,盛产柑桔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802100 | 324000 | -- | 查看 梅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白云山社区 |
白云山社区于2013年10月9日经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有专职社区工作者3名,在职党员2名。地处于石梁镇白云佳苑小区(脱贫小区)内,面积约52639平方米,合78.96亩,其中排屋有124户,公寓房3栋142户,在2015年年底,因黄大线拆迁、修建高速公路等下乡安置政策,共交付排屋46户,因宅基地换公寓政策共交付公寓房50户,共71套;加上石梁镇的非农户,总户数1523户,总人口数为3224人。社区办公用房位于石梁镇白云佳苑83号,面积420平方米,2014年10月份装修完工,拥有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市民学校、图书室、活动室、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等。小区内建有一所新华幼儿园,是衢州市柯城区乡镇首家上规模、上档次,按省一级幼儿园的标准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公办幼儿园。现有8个班级,255名幼儿,教职员工30人。 |
黄茶村 |
石梁镇黄茶村地处营盘山脚下,石七公路沿线,距市区6公里,由5个自然村组成,现有人口1756人,分10个村民小组,劳动力1023人,村两委成员8人,党员43人。柑橘是全村主导产业 |
石梁村 |
石梁村古名梁溪村,明万年历间就有琚、江、郑三姓,其余张、韩、危、金、骆、吴等姓相继迁入。琚姓最早:宋初,七录事由江阳迁居于梁溪,为石梁琚姓氏之祖,上店郑氏三十九世宗芬由开化菖蔳迁居石梁。长孙元初居上江,次孙贵住下江。抗日战争期间,衢州中学及附小迁石梁,一时成为浙西文化中心。 石梁村为集镇村,是石梁的工商业、农贸等的汇集之地,共有15个村民小组,599户,1800人,土地总面积2767亩,党员66人。 |
杨家源村 |
石梁镇杨家源村,地处山区丘陵地带,全村185户,632人,距离石梁集镇5.5公里,柑桔种植面积2900余亩,年产量在2800吨左右。 |
派溪头村 |
柯城区石梁镇 派溪头村,距市区30公里,。全村369户,1283人口,土地面积13000余亩,其中山的面积10100亩,耕地面积478亩,园地面积2422亩。全村有6个自然村,分别是新塘坞·塘阍·塘边·后店·派溪头·和阳日山村。 |
坎底村 |
柯城区石梁镇坎底村,地处衢城西北面15公里处,距石梁集镇5公里,是一个有1228人口的山区小村。境内群山环抱,清澈见底的小溪从村旁流过,水中石蛙、石斑鱼、山螃蟹随处可见,既有小溪、瀑布、水塘等一批自然景观,又有省级桔海森林公园、景观亭等一批人文景观,自然人文条件得天独厚。主要农产品为椪柑、笋干等。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029元。 近年来,坎底村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开展了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环境整治达到“两改”“四化”标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初见成效,同时,“周迅家乡桔海休闲游”基地也借此得到蓬勃发展,走上了以新农村建设带动休闲旅游,以休闲旅游带动农家致富的良性循环轨道,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2009年坎底村被评为浙江省文化示范村,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自2005年11月开始实施“农家乐”旅游项目以来,村里共投入资金150万元,修建了通村大道、景区河边游步道以及停车场等,硬化面积达8300平方米;新建了景观亭2座,蓄水坝5条,恢复了水碓1座;安装了路灯35盏;新建了无公害化公厕1座;建造了标准的垃圾收集房,添置了58个垃圾桶;配备2辆垃圾车等保洁工具;新添2000册图书,完善了农民阅览室,同时家家户户安装了自来水。坎底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根据坎底的实际情况,将“农家乐”旅游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主要抓手,以“农家乐”旅游的开展推动全村各项事业的进步,又以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成果保证“农家乐”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建设生态旅游新农村的城郊山区农村发展新路子。 |
张西村 |
张西村简介 一、张西村基本概况 柯城区石梁镇张西村,原名西坑村,一九八一年改为张西村。其位于衢州市西北部,距市区23公里,村庄位于衢州北高峰——“白菊花尖”(海拔1394米)的山脚下。截至2010年12月,全村118户,320人口,240个男女劳动力。张西村党支部共有17名党员,其中党支部书记张银成、支委郑全福、郑雪元。村委会成员4人,主任张坤泉,村委张双妹(女)、张坤荣,大学生村官村委罗伟明。3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共24人。 二、张西村历年获得荣誉 近年来,在张西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张西村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先进基层党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创“五好”星级、先进集体、团结和谐好班子、生态示范村、文明村、平安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衢州市农家乐特色村、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示范村等16项荣誉。 三、主要生产资料 山林面积1200亩,耕地30余亩,主要为单季稻,旱地300亩,茶叶地1500亩,红笋地1000亩。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50%依靠外出务工,20%依靠毛竹,15%依靠茶叶,10%依靠笋干,10%依靠其他。农家乐经营户总共11家,2010年户均5万元左右来源于农家乐经营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每年的3千元毛竹山承包款和上级补助的村级运转经费。 四、其他 村主要发展经济出路:紧密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任务,选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一是面向市场寻求发展。一方面通过市场调查,了解掌握市场的需求,经营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土特产;另一方面通过农民信箱等互联网技术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二是组建中介、服务组织共同发展。通过组建产业协会、农会及其他中介服务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或者为农民提供各种有偿服务,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三是借助资源优势滚动发展。充分利用村集体拥有的土地、山林,招商引资,采取资源作价入股的方式,获取收益。此外,要进一步提升农家乐的发展空间。 钟灵毓秀的张西而今已成为衢州市的后花园。我们热忱欢迎海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
梅山村 |
柯城区石梁镇梅山村,距市区10公里,。全村202户,698人口,面积1500余亩,盛产柑桔等。 |
珊塘村 |
石梁镇珊塘村位于石梁镇以西2公里。全村总人口614人,10个村民小组,劳动力430人。中共党员38名,村民代表33人。全村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柑桔为主,副业收入为畜牧养殖,外出务工,柑橘精品加工,上一年度村民人均收入5280元。村两委班子7人,班子比较团结,战斗力强,村风清洁文明,勤劳实干。 201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7万元。 |
童前村 |
柯城区石梁镇童前村,距市区37公里,。全村102户,560人口,面积8000余亩,盛产柑桔等。 |
白云村 |
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白云村位于石梁镇政府的西南面相距1公里处。交通非常便捷,东面有石梁镇名胜白云山,南面与里前坞村邻近,西面紧靠一级公路石华线。因为在白云山脚下,故取名为白云村,下辖珊塘、白岭和流塘三个自然村。全村共有484户,人口1530人,劳动力907人,18个村民小组,村两委班子8人,党员96,村民代表47人。全村土地面积2843亩,其中耕地面积1058亩,林地面积1785亩。白云村以柑桔种植业为主。珊塘村的村民们是宋朝的驸马都尉吴氏的后裔们。因为开国有功,被宋恭宗诏谕为驸马都尉,后定居在石梁珊塘。所以珊塘吴姓为驸马子孙!邻边的村因旁有白色岩石山岗,采天地之灵气,得名白岭村。流塘村传说出过流塘将,力大无比,36人抬的重物他一个人可背。村两委班子团结和谐,富有战斗力。村中两委班子有村党支部书记吴伟富负责党内全面工作,及谢雪光、吴秀峰、江春木、江建红等支委,吴树英、吴五和等村委组成。在镇政府的指导和各个管理村务经验丰富的支委村委们协调配合、不辞辛劳的工作,使得整个白云村生产生活运作规律正常。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白云村,一个流淌着驸马子孙血液的古老村庄,一个基础设施强健的现代化村庄,一个环境宜人生态富民的村庄!欢迎来白云村一同感受乡愁,共同见证精彩! |
柘川村 |
柯城区石梁镇柘川村简介 柯城区石梁镇柘川村地处石梁东南部,紧邻衢州市西区,有柘川、万家两个自然村,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全村现有住户280户,人口780人。辖区内有10余家企业、20余家经营户及衢州市柑桔研究所等单位,村庄临近城郊,交通便利,卫生良好、环境优美,村风淳朴。万亩的桔海,古老的樟树、潺潺的溪流、嬉戏的孩童,有着和谐、发展的新农村之貌。柘川村全村土地面积达1300多亩。柑桔、蔬菜、小品种水果等种植业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村柑桔种植面积达560多亩。走进柘川村,干净的道路、绿化带边白色的栅栏、村民甜甜的微笑都会深深的吸引我们。 近年来,柘川村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结合当地实际,在2006年开展了以围绕 “石七”公路沿线和村中心路沿线为重点的村庄卫生环境-,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共投入劳动用工1000余工,投入资金53余万元。柘川村先后获得市级农村基层党组织创“五好”星级党支部、市级小康示范村、市级卫生示范村及区级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村主要发展经济出路:紧密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任务,选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一是面向市场寻求发展。一方面通过市场调查,了解掌握市场的需求,经营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土特产;另一方面通过农民信箱等互联网技术提升我村农产品的知名度。二是组建中介、服务组织共同发展。通过组建产业协会、农会及其他中介服务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或者为农民提供各种有偿服务,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三是借助资源优势滚动发展。充分利用村集体拥有的土地、山林,招商引资,采取资源作价入股的方式,获取收益。此外,要进一步提升村民收入的发展空间 |
城西村 |
城西村地处石梁镇东南部,距集镇5公里,西至梅村村,紧邻衢州市西区,是进入石梁的门户。城西由柘川、蒋家两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1625人。这是一座城乡接壤的村庄,古风与现代感相互辉映,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民风纯朴。沿城西村漫步,可观石梁溪溪水质透明,水面宽阔,林木葱郁,倒映水中,微风拂过,随碧波摇曳。经过石梁溪综合整治,蒋家新堰和沿石梁溪生态绿道将城西风景点缀地更加迷人,不久之后,人们便可在茶余饭后漫游于石梁溪,观赏沿途的美景。随着城市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愈加向往儿时安逸祥和的生活。城西村坐拥两个大型家庭农场,为人们在空闲假期提供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百乐园家庭农场位于柘川山脚,紧邻石梁溪,离西区仅有三四公里,市民前往采摘游十分方便。农场共种植20余种葡萄,葡萄采摘期可由6月持续到10月,除了葡萄,还种有白沙枇杷、西班牙橙和日本早熟蜜柑。游客可以4-5月采枇杷,6-10月采葡萄,11月至春节采橘橙。 |
杨田源村 |
柯城区石梁镇杨田源村位于石梁镇东部。村庄四周群山环抱,大考山、小考坞二溪穿村而过汇集至杨家源水库,民居沿溪相侍而居,原始的生态造化了村庄的自然风光。村庄背靠大考山国家生态公益林,双峰二尖高耸入云,山中有宣光古庙、青铜书院,历史悠久。大考山脚左面有上潭庵,右面有目极庵,二处庵堂后相继败落。传说中的青、白娘子的娘家位于大考山梁山洞,村庄因此得名娘家源,后杨氏进居村名改为杨家源。2013年,杨家源村与九田村合并,各取其1-2字更名为杨田源村。原九田村于1948年列为毓秀乡第十二保。1950年划为第十二村,隶下坦乡。1956年建胜利高级社,隶石梁乡。1958年改置生产队,隶塘公管理区。1961年改为大队,隶石梁公社。1982年因市内重名将大队名塘坞改名为九田。1984年1月改设行政村,隶石梁乡。杨田源村有杨、刘、李、宋、叶、舒、饶、郑、王、赖、曾、江诸姓,诸姓中认杨氏卜居历史最久。据杨氏家谱记载:杨氏为隋朝杨广的后裔,先祖于明朝嘉靖年间从闽、埔城县沈家杨迁徒至仿已16代。民国二十八年版《杨氏宗谱》载:杨予一(1331-?)元一至正十三年(1353)从衢州城南三十里鹏堪头官路三北(即金廿里杨家堪头)迁入,迄今建村652年。现杨田源村下辖杨家源、辅基、目前庵、上潭、九田、塘坞、雷公凹、大叶垅、毛家坞、芥菜坞等多个自然村,其中上潭自然村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关心,已整村下山脱贫搬迁至集镇。村域面积8408亩,耕地面积391亩,林地面积7471亩。全村268户,人口896人,9个村民小组,村两委6人,村民代表32人,党员45人,劳动力542人,其中农业劳动力210人,外出务工377人。农业以柑桔、苗木种植业为主。2010年度被评为省级“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和省级“充分就业村”,2011年度被评为市级“文明村”。 |
大俱源村 |
柯城区石梁镇大俱源村位于衢州市西北部,距市区25公里。村庄坐落于石门山下,由上社、下社、半源三个自然村组成,有农户271户,人口862人。行政村面积13.82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8亩,山林面积6932亩。农民主要收入主要来自于外出打工和毛竹。大俱源村群山环抱,高山叠翠,清潺的溪水穿村而过:大俱源有衢北高峰白菊花尖,海拔1360米,是登山爱好者首选之地。石门山海拔1200米,山顶建有气象雷达站。随着“黄大线”(黄茶——大倶源)的开通,村中的自然优势得以开发,百分百生态农场,森美森林生态园相继入驻大俱源。百分百生态农场位于海拔800多米的山腰,四面环山,被成片的毛竹林包围着,环境幽雅、空气清新。农场总面积320亩,邀请南京农业大学为农场作了规划设计,拟建有机蔬菜生产区,有机家畜养殖区,竹林功夫鸡放养区、休闲核心区等。农场种植的茄子、黄瓜、白萝卜和番薯、南瓜、番茄、青菜,在2014年11月3日获得有机产品证书。拟投资5.3亿建设的森美生态园面积约10000亩,由有机林产品基地、有机蔬菜基地、竹林生态采摘区、彩色森林区组成。项目已开工建设。 |
静岩村 |
石梁镇静岩村面积3.5985平方公里,村民小组11个,户数519户,人口1629人。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静岩村由上静岩和下静岩两大自然村组成,生活环境宜人,民风淳朴勤劳,富有上进心。上静岩区域,古名严峰,丘陵地区有采石场,过去采石板,现代采石块,是优质建材。该自然村有村民367户,共1008人,八个村民小组,以郑氏为主。严峰郑氏谱载:开国公郑平,守峥嵘,遂家于衢。宋时,郑浩,字养之(1155-1222)博学笃行,举乡贡,授文林郎。因不满权奸当朝,杀害岳飞,竞拂衣辞归养母,隐居静岩。其子清芝,举绍煕进士,位登宰辅。上静岩还有琚姓,谱载:琚氏自江山徒石梁,传五世朝率金、铜、铁、锡四子于元至正间(1341-1368)迁静岩坑头。下静岩区域总面积1.5平方公里,有村民169户人,共621人,三个村民小组,全村以吴姓为主,村民民风淳朴,勤劳。石梁镇静岩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从古至今,众多名人或生活或求学或迁居到静岩。南宋时期有一个文林郎叫郑浩(公元1155-1222年),因为不满权奸杀害岳飞,辞官隐居在石梁镇静岩一带,至今已有800年历史。他的儿子清芝,考取了进士,位登宰辅;近代以来,随着衢州中学(衢州一中前身)迁石梁静岩办学,石梁镇一时也因此成为浙西文化中心,许多大家在这里生活、求学。如,著名语言文学家方光焘(音涛)、现代武侠小说巨匠金庸、著名小说家阿章以及著名书画家徐润芝等一代英才。金庸先生对石梁静岩一往情深,曾写下了“石梁静岩夜夜心”来题诗石梁和母校,在他的武侠小说《碧血剑》中也多次留下“石梁帮”、“静岩帮”的墨迹。 |
里前坞村 |
里前坞村座落在集镇规划区,距市区12公里,由里前坞、山底、派桥、坞苓坞共四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村民小组12个,人口1030人。里前坞村被“一路一湖”紧紧围绕着:“一路”:石华线,该线路连通石梁镇和华墅乡,全长26.8公里,按照一级公路标准建设,,双向四车道,预计今年年底内正式通车。石华线通车后,将大大缩短了里前坞村到西区的路程。“一湖”:五龙湖,在里前坞村的西北部有正在谋划中的衢州五龙湖国家生态度假旅游实验区项目,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生态度假、商务休闲、山地运动、养生养老、商住配套等五大类,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华东地区一流、全国知名的生态度假目的地,必然带动处于五龙湖黄金地段的里前坞村的飞速发展。猕猴桃鲜嫩多汁、营养丰富,有“水果之王”美誉,里前坞村红心猕猴桃更是猕猴桃中的上品!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生态之乡,硕果累累,十月是猕猴桃成熟的季节,里前坞村共有猕猴桃种植户20多户,主要品种有红心猕猴桃和黄心猕猴桃,可供游客采摘。 |
麻蓬村 |
麻蓬村座落在集镇规划区,距市区11公里,由麻蓬、花坟前、桥头山等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325户,人口1016人,11个村民小组。麻蓬原名后洋。前清雍正之末年间,有傅姓兄弟两家,世奉天主圣教,由江西南丰潋都,迁移于此,结庐为居,开垦种麻,时人遂以麻蓬名其村焉。麻蓬村信仰天主教,村落文化比较奇特,主要体现在其信仰、山水、方言、武术文化等方面,是一个融合着古风和现代元素的村落。麻蓬村还是远近闻名的“武术村”。据说麻蓬村人人会拳,有祖传“十三太保”,已被列入衢州市非遗项目。关于十三太保拳术,有许多传奇故事。金庸先生在《碧血剑》中描述的“石梁帮”打的就是“麻蓬拳”。十三太保传人吴元廷父子一边在城里开养生馆,传承“武医伤科”,一边在村里开武馆,传承“麻蓬拳”武术文化。麻蓬村依山傍水。“圣山”和“圣母山”村民公墓对麻蓬人意义重大。麻蓬世代均葬于其上,且有神职人员几十位,还有两位外籍神父之墓以及教堂士字架遗址。祖先祭拜和葬礼融合天主教、佛教和道教文化。 |
荞麦坞村 |
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荞麦坞村位于衢州市区西面,离市区4公里,东与万田乡坞石交界,南邻西区柘川村西邻石梁溪,北至九华乡万村交界。交通便利,环境宜人,民风淳朴勤劳,生态良好,村民富有上进心。全村由8个自然村组成,共632户,人口1856人,15个村民小组,村两委干部8人,党员50人,劳动力1382人。共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906人,外出务工476人,外出人员中季节性打工有200余人。常年在外打工有276人,其中从事建筑42人,运输业18人,工厂职工142人,经商36人。低收入农户252户,中等收入(年收入5-10万)农户有167户,高收入农户(年收入15-20万)有10户。全村土地面积4354亩,其中耕地1255亩,林地面积2742亩。荞麦坞以柑桔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村两委团结和谐,富有战斗力。多年来被评为团结和谐的好班子,柑桔销售多年来获先进促销奖,党支部书记村民主任被评为好搭档。 |
双溪村 |
双溪村位于柯城区石梁镇,紧邻常山县、七里乡,距离城区15公里。由张西,寺桥,大源山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双溪村坐落在衢州北高峰“白菊花尖”的山脚下,地处4A级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森林负氧离子含量高达3万每立方厘米,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清新空气标准的5-8倍。而且石梁溪、张西支流汇集穿村而过,大自然的调节让这里冬暖夏凉,成了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所以游客常说“步入双溪村,犹如画中行”,因为有了“浙西小九寨”的美誉。里源、张西源两条溪汇集而成,贯穿其中,故取名双溪村,它位于衢州市城区以北约25公里处,毗邻常山县、七里乡,地处国家级森林公园、桃源七里4A级景区的地带。全村475户,人口1475人,散落分布在14个自然村庄。双溪村是石梁镇最偏远的一个山村,多年来,双溪村人的生活一直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去,重重大山阻隔了双溪村与外界的联络,山多地少,贫瘠的土地又难以养活生活在其上的人口,满山遍野的竹林、茶叶成为双溪村人的主要收入来源。笋干、高山茶、箬叶成为双溪的“三个特色产品”。 |
塘公村 |
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塘公村位于衢州市西面,离市区11公里,镇规划所在地,环境宜人,民风淳朴勤劳,富有上进心。有五百多年建村历史,有王杨余三大姓,全村367户,人口1077人,6个村民小组,村两委5人,党员30人,劳动力573人,其中从事农业劳动力180人,外出务工人393人。外出务工人员中季节性打工有220人,常年在外打工的有200人,从事运输5人,工厂职工150人,经商31人。低收入农户有43户,中等收入(年收入3万至5万)农户有67户,高等收入(10万至15万)农户有30户。全村土地面积1650亩,其中耕地面积780亩,林地面积870亩。塘公村以柑桔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副,2014年度村民人均纯收入达6950元,其中柑桔种植收入约占45%,外出务工及其他收入占55%。村两委班子团结和谐,富有战斗力,经过2014年的村两委会选举,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顺利完成村向各项工程的建设。 |
五龙村 |
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五龙村位于衢州市西面,距离市区12公里,距离集镇4公里,村庄与五龙湖景区邻近,村内有小三型水库两座,环境怡人,是生态型宜居村庄。村庄交通便捷,东邻本镇白云村,南与航埠何家垅村相连,西与沟溪乡斗目龙村相邻,北与本镇小沟村相连。五龙村于2013年石梁镇行政村调整时期,由原大埂村、两头塘村两个行政村调整合并而来,目前下属二个自然村(大埂自然村、两头塘自然村),辖8个村民小组,共315户1062人,土地总面积46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549亩,林地1400余亩,种植柑橘等作物,村民收入来源以外出经商、务工为主,2013年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村两委班子8人,村民代表35人,党员47人,劳动力670人,村庄民风淳朴,村两委团结和谐,富有战斗力。 |
下村村 |
下村村隶属于柯城区石梁镇,位于衢城西北部,距市区15公里,距石梁集镇3公里,北临派溪头村,南接黄茶村。原是下村乡政府所在地,1992年合并入石梁镇。属千年古村落,村内现存古水沟、古水渠纵横交错、古名居众多,并有市级文保单位,郑氏民居古砖雕门一处。村庄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总人口1520人,498户,由下村、雨伞岭、前山坪、染店、紫檀底5个自然村组成。下村,古名夏村,郑姓为主,族谱载:荥阳郡为郑氏故里,于宋绍兴年间由婺州武昌乡坦子源独迁信安,卜居夏村,为今下村始祖。提及下村,大家是不是想到曾经的下村,承载着历史的年轮,历经岁月沧桑,留下许多千年不朽的繁华和文明;是不是想到淳朴、勤劳的人民,耕作着这片肥沃的土地,繁衍生息,创造出一个个独特的世界;是不是想到巍峨的千里岗,守着那条入徽州的古道,梦着几多峥嵘的岁月,留着一个个传奇色彩的故事。 |
小沟村 |
小沟村是衢州西部的半山区,距离石梁镇6公里,距离市区17公里。小沟全村村域面积1207公顷,由小沟、后洋、破塘、小沟源口、甲脚岗、外底坪、黄家坞等7个自然村组成,26个村民小组,630户,人口1890,农业以柑橘生产为主。小沟村原名秀俱村,唐元前二年,从开化县菖莆村迁移至此,原以汪姓居多、郑姓次之,现村中大部分姓郑,因有一条小溪穿村而过,俗称小沟村。小沟村文化底蕴丰富,清末民初时期,民间艺人郑春荣参加创办衢州婺剧乱弹剧团,是衢州婺剧团的前身,村中至今有吹拉弹唱方面的民间艺人。小沟村历史悠久,地处石梁大岭背山下,境内有重点省级文保古迹----营盘山古驿道(相传唐朝黄巢军扎营石梁大岭背,故称营盘山),古驿道通往常山、江山,经仙霞岭关道进入福建。据传,唐皇派大将李存孝围剿黄巢军,黄巢为掩护仙霞岭关道工程的顺利进行,扎营在石梁大岭背,与唐军李存孝部队对峙。待仙霞关道打通后,大岭背的黄巢军一夜之间撤得无影无踪,营盘变成一座空营。明清时期,沿古驿道两侧设有许多当铺,因城里没有当铺,周边百姓到城里首先要到小沟当钱才能去,故有“到城里弯小沟”的说法。 |
中央方村 |
中央方村原名钟阳方,民国时方文焕当乡长,为便于书写,更名为中央方,村史约800年。建国以来一直隶属石梁人民公社、乡、镇。村庄座落在有二千多年历史的白云山底下,位于衢州市西北面,距市区3公里,与石梁镇政府相隔2.5公里,村东北1.5公里接花大线,距杭金衢高速公路互通口约3公里。全村由李家、后塘、中央方三个自然村组成,现有农户833户,总人口2475人,劳动力1520人,有27个村民小组,村两委12人,党员105人,班子战斗力强。全村拥有耕地1956亩,林地1678亩,水域面积658亩。全村主要经济收入以柑桔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副,闲余劳动力以外出劳务为主,少部分妇女参与来料加工与季节性柑桔包装,2012年村人均收入6333元。中央方村便民服务综合体于2012年6月改建原村小学用房整合而成,用地面积3616m2,内有大小建筑物5幢,建筑面积760m2,设有社会服务管理站、便民服务中心、村监会、综合办、应急办、农家书屋、计生服务站、博爱超市、村邮站、96811服务平台和卫生服务站等服务机构。各类站点办事员14名,可为及周边村民办理民政、计生、国土、规划、社保、医保等事项,同时为村民提供技能培训、信息咨询、缴纳通讯费等一站式服务。中央方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于2013年11月建成并开放,它配有餐厅、厨房、厕所、休息室、电视室、读书室、活动室等,其中食堂可容纳20位老人一同用餐,除此之外,还配有书柜,有图书约1000册。中央方文化礼堂建设完成,文化活动持续开展,已举办妇女知识讲座、读书活动、排舞大赛、送科技下乡、共建生态家园动员会等活动。 |
柴家坊村 |
柯城区石梁镇柴家坊村位于衢州市西北面,距市区2公里,区域面积564亩,地属平原,由柴家坊、路边、吴家山头、过溪阳四个自然村组成。柴家坊村村两委5人,党员18人,村民代表30人。全村分9个生产队进行网格化管理,积极组织党员、代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等活动。全村共269户,人口702人,全村以种植柑桔为主,四个自然村都被成片桔林怀抱其中,芳菲四月,橘花盛开时,走在橘林中,雪白的花朵点缀其间,空气中弥漫的阵阵馨香,让人心情愉悦。柴姓始于五代后周恭帝柴宗训,接位不久,被宋统一,宗室柴荣从河南开封迁往南方,南宋时被分枝江山新塘边。到了元代,秉德公任衢州收粮管,其三子于元初迁路边。另一支于明永乐年间衢州柴家巷迁到西乡柴家,以后为便利放堰水,从柴家分迁到柴家坊居住。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