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衢州 >> 柯城区 >> 九华乡 >> 大侯村

大侯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大侯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侯村简介

  大侯村由原大候自然村和凉棚自然村合并组成。位于山之巅,水之源,山是九华山,水为大候溪。村内庙源溪大侯支流蜿蜒而过,村庄沿公路而建,依山傍水,自然条件优渥,村庄竹林资源丰富,有一食用菌基地,农户以食用菌、毛竹、竹笋等农产品为主要收入。村现有农户277户,人口705人,村民代表40人,全村共有党员29人。
  三年前的大侯村还是一个养殖大村,污水横流,蚊虫滋生,臭气熏天。经过畜禽禁养,三改一拆,2014年禁养生猪8000多头,拆除违章建筑11000多㎡,现整村禁养到位。为大力推进五水共治工程,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全村分为四个片,党员干部分责到户,实行网格化管理。今年6月,大候村进行保洁员招投标,村庄道路长效保洁,落实门前四包,建设美丽家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可开发精品民宿地块5块,约30户农户,面积3540平方米,配套面积一万余平米。今年,村主要进行停车场建设、道路拓宽、民居改造等项目建设。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802210 324000 -- 查看 大侯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侯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大侯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近山村

  九华乡近山村于2013年6月份由内近山和外近山并村完成,村庄位于九华乡西北方向,西背关溪东邻谷口,距乡政府所在地3.1公里,距市区13.6公里。区域面积耕地385亩,林地2700亩,水域20亩。全村农户数205户,人口545人,中共党员37名、村民代表42人。村民以发展种植业、畜牧业为主;自然资源优越,社会环境稳定。   近山村村民团结,两委有较强的号召力,在村民中的威信较高,村级两委班子能实实在在为村民办事。就在今年2015年,全村投入40余万元用于通村公路1.3公里的道路硬化、拓宽与绿化工程,为村民出行提供便利,为村庄美丽建设加分;为提升农村居民饮用水水质,用自来水取代地下水,实现自来水供给全覆盖,提升全村人的饮用水质量。村里投资10万余元做好表后入户管道建设工作,实现自来水入村工作,全村新接入自来水农户119户。村庄建设日趋完善,两位工作和村庄环境也得到村民的广泛认可。   

新宅村

  新宅村现有农户303户,人口828人,10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911亩,毛竹面积1000亩,农民主要收入是柑桔、毛竹种植,畜禽养殖及外出务工。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2009年农民增收计划如下:   1、种植业:新增毛竹种植面积10亩,预计增收0.5万元;小水果15亩,预计增收1.5万元;新增阔叶林630亩,预计增收6.3万元;新增食用菌种植10万袋,预计增收10万元。   2、养殖业:保持上年水平   3、新增外出务工人数13人,预计增收13万元。   4、新增来料加工人数35人,预计增收7万元。   5、新建竹林便道1000米,产生效益5万元。   

沐三村

  沐三村地处九华乡乡政府所在地,是九华乡政治文化教育经济的中心,古时称沐尘。全村有农户218户,人口 700人,男354人,女346人,劳动力387人,0员21人,村民代表 24人,村民小组7个,占地面积1338亩,其中耕地384亩,园地400余亩,林地554亩,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2415元,村集体收入0.4万元。   (一)、经济情况:农民收入主要靠养殖业、种植柑桔230户,800亩年产2000吨,收入50万元,养猪18户,年产2200头,年收入105万元。全村约有140余人外出打工,来料加工40人,能工巧匠两家,布艺贴画一家,木材家俱厂一家,养猪专业户2户,在外知名人士处级以上四位,属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二)、村级组织情况:方洪祥任村党支部书记,翁祖芳任村民主任,支委方雪云,方延生,村委方建春,方水昌,范大娜。班子成员艰苦奋斗,紧密联系,克服种种困难,从讲团结,顾大局,团结协作,能胜任村“两委”的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集体经济薄弱   村集体资产总额3.47万元,村负责总额15万元,2008年村投入“百村整治村”工程,基础设施投入的欠款,从1999年起至2008年村误工未发,村集体收入2008年0.4万元,村里公益-业做了不少,如村文化广场、蓝球场、乒乓球场、健身场、还成立村腰鼓队、舞蹈表演队等。   (二)农民增收方面   1.村民对迈向小康社会的信心不足,不知如何脱贫致富,对增收心中无数,在走访中了解到,至少有近一半以上村民还没有找到一条真正自己力所能及的致富之路,传统的种养殖业一直延续着,效仿着别人怎么做,没有主见,没有足够的信心。2是想增收,力不从心,大多数村民都是希望能挣到钱,尽快让腰包鼓起来,但由于缺少资金和一技之长的技能,只能是望富兴叹。村里缺少能人大户带动,除两户养猪大户外,零星做点来料加工。3、安于现状,创业创新思路不清,部分村民只求过得去,吃得饱,饿不死就行,坐井观天,守牢自家三分地,不愿到外面去,安于在家种点桔子,零星庄稼,农闲时,偶尔做点小工,小农意识还在延续。   (三)、基层组织建设方面   一是村干部整体素质不高,村“两委”干部换届后, 从年龄结构上看,比上届年轻,但文化程度不高,基本上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没有,二是党员年龄结构不合理,26名党员,80岁以上3名,70岁以上6名,60岁以上13名,50岁以上20名,50岁以下6名,党员队伍年龄普遍偏大,老化现象严重。三是村干部服务意识不高,部分村干部平时都忙自己的家事,对村内的事过问较少,服务能力不强,遇到好事争着干,遇到问题矛盾纠纷出现相互推诿。   (四)、信访维稳方面   个别村民由于个人利益未达到扩张,在村里有什么活动时,喜欢兴风作浪,搞一些小动作。   三、几点建议:   (一)、力求让农民富起来。   (二)、力求让基础设施完善起来。   (三)、力求让环境美化起来。   (四)、力求让基层组织坚强起来。   (五)、力求让长效机制健全起来。   (六)、力求让农村情况明白起来。  

下彭川村

     下彭川村概况   一、基本情况   经济状况: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柑橘、养猪、种植蔬菜、水稻和外出打工,村年轻劳动力以外出打工为主。柑橘是本村主要经济来源,因产业结构单一,加上去年金融危机和橘蛆虫事件影响,柑橘收入明显减少,甚至没有收入,村民生活相对困难。但是部分家庭通过养猪、外出打工、货运等副业来增加收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增收方面。村民在迈向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仍面临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人均收入指数偏低,增加收入门道不多,在走访中了解到,至少有一半以上村民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致富之路,在山靠山比较单一。二是发家致富力不从心,由于缺乏资金和没有任何技术特长,只能望富兴叹,多数农户除部分外出打工仍然只靠柑橘生产、养猪为主,三是开拓市场技不如人,信心不足。实际能力只能搞一些常规的经营,外出打工人员还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的状态,基本从事短期劳务,且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   (二)农村环境方面。农村环境脏乱差重点反映在烂橘子乱堆乱放、农村生活垃圾和白色污染、养猪产生污水、沟渠、生活用水等,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由于橘子卖难问题导致村内烂橘增多,本村对烂橘子处理采取集中处理的办法,在乡砖瓦厂窑墩头垃圾填埋场统一填埋。   

茶铺村

  茶铺村,现有农户185户,人口295人,11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233亩,毛竹面积3000亩,农民主要收入是柑桔、毛竹种植,畜禽养殖及外出务工。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2009年农民增收计划如下:   1、养殖业:新增生猪养殖100头,预计增收1万元;新增阔叶林670亩,预计增收6.7万元;新增食用菌种植10万袋,预计增收10万元。   2、新增外出务工人数8人,预计增收8万元。   3、新建竹林便道1000米,产生效益5万元。   4、新增毛竹低改面积200亩,预计增收10万元。   

沐一村

  沐一村,现有农户235户,人口760人,18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922亩,因紧靠集镇,农民主要收入是柑桔种植、生猪养殖、经商、外出务工及来料加工。  

坞口村

  坞口村,现有农户262户,人口655人,17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107亩,毛竹面积4000亩,农民主要收入是毛竹种植、畜禽养殖及外出务工。   

关溪村

  一.概述   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关溪村位于千年文化古城衢城的西北部,相距市区14公里,距九华乡政府仅5公里。   关溪村由2条溪组成,东边一条发源于“天井让”流下至村口,西边一条发源于“大考山”流下至村口,两条溪在村口汇合成一条河,把整个村庄关在2条溪的中间,故得名关溪。建国后关溪村被规划于九华乡政府至今。村内有古建筑凤凰庙,该庙有一个农历“七月七”民俗,该节始于民代,一直延续340余年,庙门前左侧有3根古樟树,其中2根太平樟600余年,树干粗壮,枝繁叶茂。庙内有八尊佛像(据说是用一根千年古樟树雕刻而成)。村庄前有关溪口水库,水库边就是村庄道路直通苦狮线。沿村路往上至大考山方向行程2公里路程,在麻坞口有一涌泉,泉水从悬崖冒出,泉水甘甜,常年不断,娟娟细流,饮上此泉水能治百病。再往上就是大考山寺庙,海拔820米,绿树浓荫,苗润清秀,冬暖夏凉,有自然风景八处:青铜峰、石狮、天井让瀑布、宫厅、回音石、石岩、寺古平、涌泉。这些景区都为关溪村发展成为旅游名村奠定了基础   二.村基本经济情况    全村有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2个,总人口976人,330户;耕地面积586亩,林地面积9870亩,生态公益林5900亩;全村有党员34人,村民代表24人,男劳动力320人,女劳动力260人,60岁以上178人,低收入农户250户,低保户门户,残疾人11人;村集体经济收入6.8万元,人均收入4700元,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于柑橘(年产量3000吨),养殖业(年出栏3000头),外出务工,来料加工等,年外出打工270人,来料加工人数170人。社会治安良好,村内稳定和谐。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发展农家乐,建设美丽乡村。   在乡党委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以及村党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修建了关溪西垄水库加固保安工程,排除了水库安全隐患。2008年建设了“农民饮用水工程”覆盖全村330户使每户村民都饮用上了无污染的天然矿泉水。2010年村庄通过“百村整治”工程,村内的露天厕所全部拆除,村庄内5条主干道硬化2.5公里,建造2座集中污水处理池,农户做“三加一”26个,埋排污管道1.2千米。今年村委换届后,村主任个人投资100多万建设了中间大道,长600米,宽7米。全村大小通道硬化率达到97%。增做了集中垃圾坑8个,给每3户配备一个垃圾箱。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村有260户新建了二层以上楼房。村内所用的电源率来源于航埠供电所,变压器安装在村中,村内有高压线10005伏,村内有电话120台,有线电视普及率达95%以上。交通工具有货车6辆,拖拉机3辆,通往村庄的公交车1辆。   三.文化建设   村内有标准的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面积300平方米,内设有教育、培训、阅览、活动等功能,并配备乐器10多种,室外有文体活动场地330平方米,为充分发挥文化阵地功能,建有一支20多人的婺剧团和一支12人的民乐队,今年还建了一支20多人的腰鼓队。每逢重要节日这三支队都要为群众献艺演出。村里还修建起“农村新社区和星光老年之家”。丰富了群众的文化体育活动。今年投资12万元整治村内的两条溪,经过清理陈旧垃圾,原有的臭味已闻不到了,现已见到潺潺溪流,清澈见底。村庄内的环境卫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寺坞村

  寺坞村地处九华乡北部山区,距衢州城区20公里,共有农户122户,人口298人,人均收入4863元。全村山林资源丰富,共有林地面积3518亩,其中毛竹1500亩,生态保护林763亩,山茶油300亩,柑桔40亩,拥有耕地46亩。   寺坞村民风纯朴,山清水秀,原明清十三景在此就拥有“绕篱修竹”、“锦屏观雪”两大景点。从村口往梧桐峰方向至花坞寺,有一条反“S”型的山间小径,两旁滕枝缠绕篱笆、翠竹茂盛,夹道竹萌,竹林修长,山间竹径道幽。中途有一棵600年古樟树,立于一片翠竹林中,沿着小径可直达梧桐峰山腰的红英寺。红英寺门前有近800平方米的坦坪,坦坪东边三棵千年古樟树,枝繁叶茂,绿叶葱葱。即为“绕篱修竹”景观。从坦坪古樟树底向对面山峰眺望,只见对面山峦犹如一幅锦绣的屏风,每逢冬天雪花纷纷扬扬,落在山峦上,一眼远望,整座山峦一派银白,景色秀丽,这就是“锦屏观雪”。此外,寺坞村还拥有“木鱼飞瀑”、“吴家老宅”、双仙峰、花坞寺遗址,琴池垂钓等自然人文景观。   寺坞村自2007年被确定为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郑金平“六个一工程”联系村以来,市、区、乡各级部门加大了对寺坞村新农村建设投入,各职能部门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协力建设,发挥政府投资、社会帮扶、群众参与的联动建设机制,严格按照《寺坞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开展建设。两年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粉刷了农房外墙,对庙源溪寺坞段进行了整治,建设了停车场、廊桥、花坞别墅、蔬菜长廊、竹制品陈列馆、健身路径等项目,今年又投资40余万元修建了双仙峰游步道和观景亭,拓展了休闲旅游内容。   寺坞村立足村情实际,充分发挥环境优势,积极探索适合的发展模式,依托就近的九华山、梧桐祖殿、吴家老宅等自然人文名胜,鼓励农民发展“农家乐”旅游。同时建立健全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山地蔬菜、竹林养鸡、笋竹产品、九华佛茶等相关产业,把农业与旅游两大支柱产业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目前寺坞村已有“竹林人家”、“兰花居”等7户农家乐经营户,可接待就餐300多人,卫生状况、菜肴质量、服务水平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2008年4月30日,柯城区新农村“迎五一·乐农家”活动仪式在寺坞村举行,活动吸引了数百名客人前来参观,10月份还组团赴嘉兴参加第七届浙江省旅游交易会,扩大了寺坞农家乐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有力地促进了旅游接待量的持续大幅攀升。全年共接待游客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0万元。   在整个发展建设过程中,寺坞村充分融合了民俗文化、历史人文、田园风情,将自身打造成为“城郊菜园、休闲田园、和谐家园”,为九华乡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上方村

  新村在乡政府附近,老村在山里,在九华的最北面,村民小组6个,共有农户167,党员16个,村民代表17个,低保护17个,人均收入2000元。  

大侯村

  大侯村由原大候自然村和凉棚自然村合并组成。位于山之巅,水之源,山是九华山,水为大候溪。村内庙源溪大侯支流蜿蜒而过,村庄沿公路而建,依山傍水,自然条件优渥,村庄竹林资源丰富,有一食用菌基地,农户以食用菌、毛竹、竹笋等农产品为主要收入。村现有农户277户,人口705人,村民代表40人,全村共有党员29人。   三年前的大侯村还是一个养殖大村,污水横流,蚊虫滋生,臭气熏天。经过畜禽禁养,三改一拆,2014年禁养生猪8000多头,拆除违章建筑11000多㎡,现整村禁养到位。为大力推进五水共治工程,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全村分为四个片,党员干部分责到户,实行网格化管理。今年6月,大候村进行保洁员招投标,村庄道路长效保洁,落实门前四包,建设美丽家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可开发精品民宿地块5块,约30户农户,面积3540平方米,配套面积一万余平米。今年,村主要进行停车场建设、道路拓宽、民居改造等项目建设。   

外近山村

  外近山村位于九华乡中西部,地处丘陵地段,全村常住人口128人,73户,党员20名,村两委班子健全。全村山林面积2000余亩,已列入省级生态公益林,耕地面积230亩,柑桔种植面积500余亩。解放初期,内近山村与外近山村合并为近山生产大队,并为小九华乡。80年代初期,成立内近山村,下辖两个生产小组,2002年,小九华乡和原下郑乡合并为九华乡,内近山村也成为九华乡一个行政村。  

谷口村

  谷口村,位于衢州市柯城区北部半山区,有原外宅村、溪淤村合并组成。全村人口940人,党员39名、村民代表40名,村三委一社共11人,70岁以上老人145人。耕地面积567亩、山地面积2250亩,东至上彭川、南至上清村、西至近山村、北至源口村,距城区12公里。   谷口村,民国时期隶属毓秀乡,1948年列入毓秀乡第七保,建国后1950年起,建立农会有外宅、溪淤、清坛、上坦街、内外近山组成一个农会。后建高级社隶沐尘乡,1958年改外宅生产大队隶源口管理区。1961年,改为外宅大队隶属下郑公社,1984年改设行政村,设立九华乡,为外宅村。2013年7月因行政区域调整需要、外宅和溪淤合并称为谷口村。   

源口村

  源口村位于妙源、大候两溪汇合处,清清流水穿村而过。村民以郑氏为主,于宋代定居于此,现全村有200多户,600多人口。   村庄内有郑氏宗祠、古城楼、古牌坊等文物古迹。抗战期间,为躲避日军细菌弹的袭击,县里中学就迁址到源口郑氏宗祠,创办了简易师范学校,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源口村村民团结一致,在各项工作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庙源溪整治政策处理20多亩,新堰、八角堰渠道修缮90多米、竹林道修建3公里,饮水工程,投资100多万修缮文化大礼堂、环村公路及配套停车场,污水处理工程惠及全村百姓。源口村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2015年,源口村打出了水蜜桃、杨梅采摘的新名片,为打响源口水蜜桃的品牌,拓宽销售渠道,源口村在九华乡政府的支持下成功举办第一届水蜜桃采摘节,不光所有水蜜桃销售一空,还一炮打响了源口水蜜桃的名气,水果品质受到了全区、乃至全市的认可。   

九华村

  九华村位于九华乡南部,距衢州市区9公里。全村总面积2.545平方公里,包括下郑和布谷桥头2个自然村,共计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51人,588户,村干部8人,54名党员,51个村民代表。   村庄基础队伍雄厚,重视党员队伍培养和村民自治。培养了一批服务群众、意识先进、素质过硬的党员队伍。还制定了一套具有九华村特色的村规民约,用以引导村民通过依法自治来解决农村建设和管理的疑难问题,给村民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权益表达平台,增强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提高了村民参与农村治理的热情。   在全省治水的大环境下,庙源溪全流域禁养已经取得非常优异的阶段性成功。位于九华村的庙源溪鲶鱼湾层层错落的阶梯状堰坝造型别致,带着一种旋律的美感;在溪流的沿岸,工人们已经栽植了蜿蜒数百米的绿色草坡,临水处是堆放自然的叠石;绿坡对面,一条突出于临岸水面的曲折栈道完成了主体建造,一只野生白鹭正在上方盘旋飞翔……   

妙源村

  妙源村是九华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村,位于庙源溪流域上游,是庙源溪的源头。妙源村由原外陈村与寺坞村合并而成,总人口358户,912人。   2014年1月份开始,妙源村里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水共治”和生态家园建设工作,从源头抓起,抓好环境卫生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门前三包。全村还实行垃圾分类,将村庄共分为四个片区,每个片区配备1名保洁员,设垃圾分类投放点12个,每天垃圾定点定时投入,投放时间为上午7点-9点。每个投放点设置三个不同颜色的垃圾筒,由村干部带头亲历亲为、以身作则,帮着村民搞卫生。2014年下半年,村里沤肥池建造完成,主要对厨余垃圾进行发酵处理,村保洁员负责将投放点分类好的垃圾经过检查确认可分解后,倒入沤肥池,实现变废为宝。全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3+1”模式,为44户农户安装了42个化粪池,共投入20多万元,做到了污水截污纳管,保证了一江清水送下游。妙源村还以村规民约进一步提升环境卫生保洁,制订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将保护环境内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现在妙源村家家户户门前整洁干净,河道溪水常流,生态环境优美。   2015年,妙源村作为九华乡探索“三民工程”升级版的试点村庄,创造了独特的“四有”标准:强化责任,村党组织在党建工作中有担当;聚焦重点,村党组织在产业转型中有作为;选才聚才,村党组织在村庄治理中有能人;包片连户,党员队伍在群众工作中有示范。通过培养了一支服务为民、素质过硬、先进优秀的基础党建队伍,切实深化党组织服务管理功能,实现党建领村、产业富村、能人治村、党员护村,推动各项中心工作的落实。   

沐二村

  沐二村位于沐一村和沐三村之间,是九华集镇所在地,距城9.5公里。沐二村的耕地面积约386亩;林地面积约1200亩;水域面积约50亩。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215户人家,共计656人。全村60岁以上老人118人,其中80岁以上老人18人。沐二村现有村两委成员6人,村委、支委各3人,党员17人,其中35周岁以下的2名,60周岁以上的7名。全村农户经济收入以柑桔种植为主,来料加工以及外出务工为辅。沐二村有多处古建筑、古樟树,民俗传承保存完好,是农家乐、民俗游的理想场所。   2014年,全村实行了生畜禁养、“三改一拆”、红墙粉刷工程以及排污工程、自来水进户工程、五水共治、村内垃圾分类和村庄卫生整治工程,实现产业转型,猪棚换大棚,村民通过家庭农场、来料加工等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彭川村

  上彭川村位于九华乡东部,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410户,1216人。上彭川村地域面积宽广,东与周家乡、云溪乡相邻,南至窑墩头,西邻上清村、北至外宅。行政区域面积达4.4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占77%。上彭川村农民主要经济来源有柑桔种植、雷笋种植、来料加工、外出务工等。   上彭川村原来是养殖大村,有着几十年的养殖传统,约有三分之一的农户从事生猪养殖。原来的村庄里臭气熏天,里垅大排渠里的水是黑得冒泡,泡起来的茶有时候会有泡沫,如果用纸杯泡茶的话,杯壁会留下一圈黄色的东西,整个村庄环境相当恶劣。但在2013年推行生猪禁养和五水共治以来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全村党员干部在五水共治动员下,认识到环境工作的重要性,逐步统一思想,拧成一股绳,形成了一支思想行动一致的强大力量。从源头抓起,全面落实生猪禁养,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污水管网延伸到上彭川的家家户户,通过里垅大排渠整治,最终实现全村无生猪存栏和反弹现象,全村河道、渠道、池塘洁净清澈,重新恢复到那个柑橘飘香、环境宜人的上彭川村。   

上铺村

  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上铺村位于衢州市西北方位,距市区约14公里,辖徐木村、马庄山、张家坞、上铺四个自然村,全村共有247户,人口802人,都为常住人口,经济主要来源以外出务工、柑橘种植为主,全村有外出务工人员56人。村辖区约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150亩,林地面积为2350亩,水域面积约为60亩。   上铺村地理位置优越,整个村庄沿苦狮线蜿蜒而建,主要人口均遍布在道路两侧,村民出行方便快捷。村庄拥有两条水系,一条关溪溪、一条关溪口水库排渠从村中流过,徐莫垄水库、和关溪口水库坐落山坳中,依山傍水,十分适宜居住。村庄农村生活污水工程已竣工,居家养老中心、新村委会楼也投入使用,村文化大礼堂也计划在明年修缮,村民基础设施完备,生活幸福。村庄主要旅游景点为众园人文博物馆,给自然秀美的上铺村更添上了人文的韵味,是村庄旅游的主要名片。   

上清村

  上清村位于衢州市柯城区北部,由清潭、上坦街、高贤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人口974人,党员35名,村三委一社11人,村民代表52人,70岁以上老人110人。耕地面积630亩,林地面积2373亩,园地面积500亩,水域面积20亩,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于柑橘、及外出打工。东面与碧水湾山庄接壤,南面与沐三村、九华新村接壤,西面与浙西博物馆接壤接,北与谷口村相邻,距城区10公里,是苦狮线和万九线十字路口,也是九华乡地理位置中心地段。  

上宅村

  上宅村位于九华乡的西南面,总人口约1008人,共330户。全村由上宅和下铺自然村组成。   上宅村原先是个生猪养殖大村,2014年完成生猪禁养后,响应政府号召,将猪棚改建成大棚,共搭建大棚65个。今年上半年,村庄建立起多个以大棚为基础的家庭农场,用于种植黄瓜和辣椒及时令水果,已给种植户带来30万元的毛收入,净收入也相当可观,同时也给村里的农户提供了务工的机会,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带领村民致富。   今年上宅村也落地了许多为民、惠民的好项目。污水工程,终端池两个,总共有污水支管4262米,主管1040米,造福300余户农户;上宅至下铺的联村公路,长约1.4公里,路基宽7米,路面混泥土为5米,耗资约120万元,年底完工,以后将大大方便村民出行。   

塔石岭村

  塔石岭村位于九华乡西部,与周家乡、云溪乡、万田乡毗邻。人口463人,147户,党员15名,村民代表30名。耕地面积230亩,山林770亩。村里的原来的传统产业生猪养殖、椪柑种植等。   2013年开始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村里开始彻底打破交通不便利的格局。除了下彭川通往塔石岭村主要道路之外,还修了下彭川至塔石岭(1.5公里)、塔石岭至万田碓塘底(2公里)、塔石岭至云溪山头舒(2公里)、塔石岭至山头舒水库坝(1公里)、塔石岭至横大路(1.5公里),由此形成了周家乡、云溪乡、万田乡、九华乡四乡联通的便利交通。通过生猪禁养、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工作,村中心大塘进行清淤治理,治理铜山源水库西干渠,全村进行百余次环境卫生大清理,建立卫生保洁队伍,把环境卫生约束机制写入村规民约。经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村里的面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童村村

  九华乡童村村共有农户450户,人口1288人,党员,41人,村两委班子7人。耕地面积821亩、林地1365亩,园地745亩,全村主要经济收入来自于柑桔、蔬菜及外出务工。   童村村自今年开始土地整理项目,面积147亩,坐落在童村村十坞塘,东邻衢江区蓬笼坑水库,南邻富西村,西接九华乡塔石岭村,下彭川村,位于衢州市区东北9公里,交通便利。该地块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各类蔬菜和花果。通过土地整理,修建了水渠、道路,完善了基础设施。   童村村的主要经济名片就是衢州市久华生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占地110亩,其中养殖区面积30亩,年出栏湖羊3000头,种植区面积80亩,种有杨梅、水蜜桃和黄花梨,并套种牧草。该农场养殖的湖羊已成功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并与水果一起取得了“久华臻园”牌商标,目前正在申报一级种羊场。   

下坦村

  九华乡下坦村地处衢州市区以北,西北边与九华乡上宅村相接,东南边与万田乡顺家路边村相邻,与城区相距约4公里。下坦行政村辖西垄口、里西垄、下坦三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334户,总人口1115人。土地总面积3986亩,其中耕地808亩,山地3178亩。低收入农户103户,其中人均收4600元以下的有22户,低保户14户,残疾人24人。农民主要经济来源有柑桔种植、来料加工、外出经商务工等,2014年农民人均收约8000元。   下坦村原来是个养殖大村,养殖污染非常严重,河流,水沟臭得发黑,畜禽禁养势在必行。禁养后,黑臭河已经没有了,苍蝇蚊子也少了许多,得到了老百姓肯定。再通过2014年下半年实施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对污水进行截污纳管,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2014年开始动工建设了两个物业经济项目。一个是来料加工厂房建设,一个是物业经济大楼建设,每年可为村里增加近20万集体经济收入。在生猪禁养后下坦逐步实现产业转型,为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下坦村大力推广来料加工产业,其中来料加工厂房的建设,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实现双赢。   下坦也是九华乡重要的历史文化村落之一,山清水秀,历史文化、古建筑存积丰厚,有邵氏读书台及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荥阳候夫人墓等人文古迹。   

范村村

  柯城区九华乡范村位于衢州市西北方位,辖范村和芥菜坞两个自然村,有197户,总人口561人,常住人口361人。辖区面积1.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0亩,林地面积2500亩,园地面积2000亩,水域面积20亩,村民人均年收入6545,主要的收入来源为种植柑橘。   范村被三条溪水穿过和环绕,风景秀丽,还有一座文武宝殿藏于郁郁的绿树之中。从文武宝殿门前的香火烛台处,仿佛能依稀看见当年的爹娘领着幼童来到这里,为科考能高中上一炷香的场景。从这袅袅的烟火中,我们能看到范村独特的人文气息。   范村村的社会治安良好,村内稳定和谐,村两委干部工作也负责认真。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范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变化:村内道路基本硬化,污水处理管道已经接通每家每户。   


大侯村特产大全




大侯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