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窑村即就是原来的“土碗社”,地处沟溪乡的西部。全村有居民209户,699人。由于历史原因,这个村政府曾失管30余年,被喻为红太阳照不到的地方。计划生育、建房、户口、征兵、农贷、福利、殡改等政策无法落实,也无人过问。直至2003年市、区、乡三级政府联合组成工作组,下大力度解决“土碗社”历史遗留问题,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终于把失管了30年的“土碗社”重新纳入政府正常管理行例,改名为碗窑村,建立了村党支部,并依法选举产生了村民委员会。
为改变碗窑村的旧面貌,市区乡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碗窑村的新农村建设,2005年被沟溪乡列为“百村整治”村,2006年被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资100多万元,使今天的碗窑村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村道硬化、环境美化、路灯亮化和卫生洁化。同时还建立了沟溪乡“下山脱贫点”,解决了村民建房无土地问题。使原来一般散沙的“土碗社”,变为如今已是人们刮目相看的碗窑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802211 | 324000 | -- | 查看 碗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炉铺村 |
炉铺村地处衢州市西边,距市区20公里,航五公里穿村而过,村庄依山旁水、风景秀丽,是居住的好地方。全村现有在册人口数556人,158户,三个村民小组。有耕地380亩,山林面积800亩,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柑桔,年产量750吨,其次是劳务输出,全村有80余人常年在外打工。农民人均收入3840元。 |
上余坂村 |
柯城区沟溪乡地处丘陵,位于衢州市区以西,距市区15公里, 风景秀丽,交通便捷。乡政府所在地为沟溪村,沟溪乡因处在常山江与大俱源溪交汇处而得名,沟溪乡总人口16162人,辖区面积44.8平方公里。全乡现有行政村22个,上余坂村位于沟溪乡政府的北郊,距乡政府3华里,现有人口924人,274户居民,杭金衢高速公路横穿村边而过。全乡土地资源丰富,因一直从事农业生产,无工业污染,致当地空气清新,土地肥沃,现可利用的土地和山林资源丰富。上余坂村一直以来农民以柑桔为主导产业,农民收入单一,有耕地面积845亩,林地203亩,旱地200亩,整个村庄占地面积240余亩。农业上主要以柑橘种植为主导产业,有柑橘面积980亩,年总产1500多吨,柑橘收入占农民年收入的60%以上;其次是以牛、猪养殖为主的养殖业和粉干、面条为主的粮食加工业,2007年村民的人均收入为3980元。 上余坂村解放以前与现在的沟溪乡洞头村和白马塘底所属同一个村,解放以后独立成现在的沟溪乡上余坂村。村庄坐落于沟溪乡的西北部,距离乡政府0.5公里,杭金衢高速公路从本村经过,交通便利。农业上主要以柑橘种植为主导产业,柑橘收入占农民年收入的60%以上;其次是以牛、猪养殖为主的养殖业和粉干、面条为主的粮食加工业,本村有4个村民小组,低保户10户,党员21人,村民代表31人。村庄建立健全各种监督机构,老年活动中心、村民活动中心和阅览室。沟溪乡中心小学位于上余坂村,近年来,国家增加教育投入,完善了乡小学的硬件设施建设,并且开办了正规幼儿园,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全面完成农技110终端站点建设实现了网络村村通,提高农民对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信息的便利。并以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为载体,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城市学校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全村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不断扩大,认真抓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软、硬件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连年超额完成无偿献血任务,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三年共投入60余万元,在全乡14个村建立了健身路径和篮球场,丰富了农民体育生活,同时通过举办农-动会和竞技体育项目的开展,使全民健身运动得到了有效开展。 |
碗东村 |
碗东村位于衢州溪部,沟溪乡政府以北7公里,与石梁镇小沟村交界,距市区22公里。全村共有农户202户,698人,分6个村民小组,有3个自然村。2007年全村有劳动力数486人,其中年劳务输出56人,常年在外务工经商人员有18人。碗东村人多地少,耕地面积454亩,人均0.65亩,柑桔面积1200亩,年总产600余吨,山地面积4500亩。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柑桔收入和劳务输出收入。2007年人均收入4202元。全村建有党支部1个,22名党员,新一届村两委由6人组成,有村民代表30人。 |
高塘村 |
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高塘村位于常山港边岸,航五公路经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有农户180户,578个人口,368个劳动力,耕地面积365亩,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是种植业柑橘收入和劳务输出收入,2007年村民人均收入3580元。去年实施村庄整治,投资20万元,完成了村道硬化、卫生洁化、四旁绿化和路灯亮化等工程项目,以及村中水塘的清淤、砌坎、装护栏和修筑1500米长的引水渠道,彻底改变了原来的脏、乱、差现象,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 |
崇仁三村 |
崇仁镇崇仁三村是由原崇仁镇三村和园山村合并而成,位于崇仁镇集镇中心,省道绍甘线穿村而过,面积约1.01平方公里。本村现有农户443户,1157人,耕地522亩,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433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3116元;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568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农民人均收15845元。 我村主要以种植大棚蔬菜为主,蔬菜品种主要有小辣椒、蒲瓜、小白菜、大蒜、芹菜、生姜等;村内有铝压铸件、仪表、有机化工、紫砂、纸盒加工等企业10多家;有出租店面屋35间,其他厂房、仓库等40间,基本形成以农、工、贸同步发展的局面,多次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表彰。 |
宋家垅村 |
沟溪乡宋家垅村地处丘陵地带,位于沟溪乡东北部,航-五公路边沿,杭金衢高速公路离村南边800米,东邻航埠镇双源塘村,北邻本乡斗目垅村,南邻本乡上叶村,西邻本乡余东村。全村农户192户,总人口672人,土地面积为3600亩(其中农田380亩,耕地900亩,其余为山地),全村有党员18名,村两委班子成员6名,下设4个村民小组。村主要经济收入以柑橘收入为主,柑橘种植面积950亩年产量约25000吨,年人均收入4300元。 |
洞头村 |
洞头村位于沟溪乡西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3华里,地处常山县合山之隔,县道航五公路靠村边而过,整个村庄,三面环山,风景优美。乡初中、乡敬老院都建在本村境内。全村现有居民718人,有耕地面积517亩,主要种植柑橘,柑橘收入占农民年收入的60%,其次是养殖业收入,主要有养猪、养牛、养鸡等,其三是经商收入,全村光在上海等城市经商水果店的就有7家,有20余人从事这一行业,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 2007年村民人均收入3938元 |
沟溪村 |
沟溪村位于位于衢州市正西部,是沟溪乡乡政府所在地,地处常山港与大源溪汇合之三角地带,整个村庄三面环溪,千年古樟耸立在江边,古樟下是清末民初繁荣的码头,是钱江上游通往外地的交通必经之地,现今县道航五公路横贯村中,杭金衢高速公路经村庄而过,交通便捷。是沟溪乡的东大门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全村原有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98户,1276个人口,756个劳动力,其中年劳务输出人数有372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有218人,现有柑桔面积1026余亩,年总产量700余吨,其中耕地面积704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6亩;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于种植业柑桔收入和劳务输出收入,2007年度农民人均收入3958元。 |
李山村 |
李山村位于更详细的北部,距市区28公里。现有人口272人,83户居民,有耕地面积199亩,旱地300亩,林地1552亩。农业主要是种植业柑橘,面积500亩,年产量700吨,柑橘收入占农业收入70%以上,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3820元。 |
斗目垅村 |
斗目垅村距离沟溪乡政府约5公里,往东5.5公里到石梁镇。全村共有农户345户,1150个人口,710个劳动力,其中年劳务输出人数520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有480人,原有12个村民小组,现有柑桔面积1315余亩,年总产量150万斤,其中耕地面积540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47亩。生猪养殖户2户,年生猪存栏750多头。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于种植业柑桔收入和劳务输出收入,2007年度农民人均收入4135元。 |
上叶村 |
上叶村位于沟溪乡的东部,现有人口1405人,425户居民,航五公里穿村而过,东邻航埠镇翁家村,南临常山港,西接墩头窑村,北部500米是杭金衢高速公路。全村有耕地面积900亩,旱地200亩林地50亩。村庄住宅面积270亩。村民的主要以种植柑桔为主,面积1050亩,产量2000吨。其次是养殖业和加工业。全村有各类木包装箱加工、细木工板加工和柑桔加工户120多家,产品远销省内外。是远近闻名的木包装箱加工专业村。2007年村民人均收入4985元。 |
后坞村 |
后坞村位于柯城区西部,与常山县交界,属钱江源生态保护区、杭金衢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沟溪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 全村共有农户346户,1261人,有658个劳动力,其中年劳务输出人数有356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有172人。原有10个村民小组,现有柑桔面积1300亩,年总产量2500吨,其中耕地面积726亩,人均耕地面积0.6亩。生猪养殖户4户,生猪存栏数40余头;养鸭户1户,年存栏10000只。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于种植业柑桔收入和劳务输出收入,2007年度农民人均收入3690元。 |
后力村 |
后力村 后力村位于沟溪乡西北部,东连直坞村,南临大倶源溪,西接炉铺村,北邻,全村农户121户,人口246人,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为柑橘销售收入,2007年全村人均收入3600元。 |
余西村 |
余西村 余西村位于沟溪乡以西3公里,距市区16公里,位于沟溪乡中部大俱源小流域沿溪边上,依山傍水,交通便捷,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全村现有人口942人,8个村民小组,现有村党员20名,乡人民代表2人,33名村民代表,村两委成员5人,历届村两委班子统一,有战斗力和号召力,社会治安较好,风气良好,村务、财务公开透明,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3985元。一直以来,余西村紧紧围绕沟溪乡党委提出的创建“文化沟溪、和谐沟溪、诚信沟溪” 这一主题开展扎实有效工作,建立了村级财务公开,重大工程项目公示、村治调机制等一系列管理责任制。在村庄显眼位置专门设置了村务公开栏,村中各项事业第一时间公示,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开展“民情沟通日”,使之成为深化基层党风廉政教育的平台、阵地和窗口。在06年“百村整治”村庄道路硬化过程中,村民自发集资约4万余元,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先后被区乡评为生态示范村、好搭档村,先进党支部村、“土地整理先进集体”村。余西村有柑橘营销户约18户,07年创造收入300多万元,在柑橘加工季节村中的闲置劳动力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在赢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有效避免了没有黄赌、-等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滋生,更是没有刑事犯罪案件。养殖户26户,07年创经济效益200余万,西瓜种植户11户,创经济效益40万左右。经济条件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淳朴的村风、民风,也为余西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环境,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
余东村 |
余东村地处丘陵,位于衢州市以西沟溪乡境内,依山傍水,山村秀美,离市区约18公里,全村共有796人,2.18平方公里,36名党员,2012年农民人均收入6895元,余东村以农民画闻名遐迩,沟溪乡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累计创作余东农民画作品1900多幅,举办不同规模的余东农民画展23场次,2009年出席阿曼马斯喀特文化艺术节展演、展示活动,受到国外友人一致好评,该村先后被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村”,浙江省委宣传部授予“种文化先进村”,浙江省文化厅授予“文化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
五十都村 |
五十都村距离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西部10公里,与常山县东案村毗邻。全村耕地面积898亩,山地面积1200余亩;全村村民小组8个,农户461户,人口1400余人。近年来,五十都村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流转了900余亩山地,开始产业化种植猕猴桃,五十都村的人均收入从原来不到4000元增长到了8400多元,实现了农民增收。 五十都村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工作,促进“一村一品”的纵深发展,推动了产业富村、特色兴村。 一是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依托五十都村山地较多,生态环境较好的资源优势,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09年后村里开始大面积退田、退桔,流转900余亩土地后,种植猕猴桃。打造生态名牌,将产业发展向特色化方向发展。 二是成立专业机构,加强示范引导。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村已成立猕猴桃专业合作社10余个,依托专业合作社与基地、农户实行联合协作,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全村主导产业从业农户数从几户发展到300多户,人数超过全村一半,达到900多人。农业产业化进程也日渐加快,产业基地建设规模不断壮大,农村经济运行步入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阶段。 三是确立领导小组,明确任务目标。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一村一品”示范村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村支书为组长,龙头企业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指导。种植户及时了解发展情况,掌握实施动态,促进了五十都村“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 |
碗窑村 |
碗窑村即就是原来的“土碗社”,地处沟溪乡的西部。全村有居民209户,699人。由于历史原因,这个村政府曾失管30余年,被喻为红太阳照不到的地方。计划生育、建房、户口、征兵、农贷、福利、殡改等政策无法落实,也无人过问。直至2003年市、区、乡三级政府联合组成工作组,下大力度解决“土碗社”历史遗留问题,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终于把失管了30年的“土碗社”重新纳入政府正常管理行例,改名为碗窑村,建立了村党支部,并依法选举产生了村民委员会。 为改变碗窑村的旧面貌,市区乡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碗窑村的新农村建设,2005年被沟溪乡列为“百村整治”村,2006年被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资100多万元,使今天的碗窑村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村道硬化、环境美化、路灯亮化和卫生洁化。同时还建立了沟溪乡“下山脱贫点”,解决了村民建房无土地问题。使原来一般散沙的“土碗社”,变为如今已是人们刮目相看的碗窑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