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江区樟潭街道梨园村位于衢江区樟潭街道西面,距区政府5公里,南面临三衢路、北靠衢州机场,交通便捷。由梨园、梨园新村、龙山屋基,邱家田铺4个自然村,办公地址设梨园新村,辖6个村民小组、329户、771人,区域面积0.8平方公里。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和外出做生意,种植柑橘,老人退休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803001 | 324000 | -- | 查看 梨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霞飞社区 |
樟潭街道霞飞社区于2003年11月25日经衢州市衢江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同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运行,辖区总面积1.41平方公里,东至霞飞路,南至浙赣铁路,西至茶苑路,北至衢江,包括中埠头村、下埠头村、卢家村及茶园村的前张、龙舌两个自然村。据调查,本辖区共有机关企事业单位38家,商业服务业246家,总户数2923户,总人口9636人(2008年底的统计数据)。 本社区现有工作人员8人,其中:街道下派兼职1名,专职工作人员2名,驻社区民警1名,高校毕业生进农村(社区)工作人员1名、兼职人员3名。 |
临江社区 |
樟潭街道临江社区成立于2003年11月25日,社区地处衢江区中心城区,辖区总面积2.78平方公里,东至宾港北路,南至东迹大道,西北至临江南路(信安湖),是个村居并存的混合型社区,现有居民户3704户,人口10334人,社区工作人员5名,社区民警1名,辖区划分为9个居民小组。社区党委下设1个党支部,在册党员35名,在职党员62人,社区(办公用房在振兴西路120号)面积700平方米,拥有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就业者之家、卫生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社区先后荣获全国创建学习型家庭示范社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浙江省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省级无-社区等荣誉。 |
新屋里社区 |
为了提升城区管理服务功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区政府于2015年8月3日召开区长办公会议决定设立新屋里社区。 社区总面积1.27平方公里,东至霞飞路、南至新浙赣铁路、西至乌溪江、北至东迹大道,有居民3106户,总人口8448人。其中包括居民小区13个,机关事业单位2个,区属学校2所,企业16家。社区办公用房位于新屋里小区一期东面新东路50、52、54号,共438平方米,社区现处于筹备阶段,有社区工作人员4名。 新屋里社区在樟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以共建平安社区、和谐社区为目标,团结一致,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完善社区服务体系,重视民心工程,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努力为群众营造环境整洁、社会治安稳定、社区文化体育氛围浓厚的和谐文明社区。 |
霓虹社区 |
霓虹社区于2003年11月25日经衢州市衢江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社区2003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2009年11月进行区域扩大调整。社区总面积1.98平方公里,东至樟潭路,南至东迹大道,西至滨港北路,北至滨江南路(衢江),包括茶埠行政村、樟树潭村的中埠头自然村,有8个居民小组。社区现居住居民4786户,总人口13415人,社区有企业12家,机关事业单位6家,区属学校1所,是目前衢江新区经济、文化最繁荣的中心社区。社区自成立以来,先后获得浙江省、衢州市和谐示范社区,浙江省文化示范社区,浙江省体育示范社区,衢州市民族工作进社区试点先进集体、衢州市文明示范社区等30多项集体荣誉称号。 |
芝坑桥村 |
衢江区樟潭街道芝坑桥村位于衢江区政府以南二公里,处于市经济开发区和衢江区经济开发区之间,全村面积4.2平方公里,辖芝坑桥,前山,叶家,塘坑,百家仓五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422户农户,1195个人口,共有党员44人。 芝坑桥一九五0年以前属樟潭乡,称“二五”村。五七年后由横路公社管辖,二00五年一月成立下张街道,由下张街道管理,同年十二月份撤销下张街道,划归樟潭街道管理自今。 清朝末年抗倭寇名将罗大春埋葬芝坑桥罗坟山,该坟宏伟壮观,伴有石龙,石马,石羊,石兵俑。在文革期间被当作“四旧”破坏,现尚存一对石羊在百家仓保存,芝坑桥历史上是丽水松阳通往衢州市的必经之道,原建一座古石桥,称之为芝坑桥。 |
南山底村 |
南山底村位于衢州市区东部,衢江区政府斜对面,即樟潭收费站下游老320国道旁。全村共有466户,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76人,包括南山底、排门、尤家山3个自然村,村两委干部6人,党员34人,村民代表36人。我村村域面积2.8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0.26平方公里,土地及山林面积1195亩,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收入696.25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060元,村集体收入2万元。 柑桔和生猪为我村农业的二大支柱产业,几年来,我村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以建设和谐、富裕、文明的新农村为目标,积极盘活集体资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二、三产业,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有力的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乌溪桥村 |
衢江区樟潭街道乌溪桥村,位于衢州市区以东5公里处,东靠乌溪江,北连塔底电站,南接320国道,西邻省粮库,桥因溪而来,村名因桥而得。白沙溪由南向北贯穿其中。村庄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村庄建设面积0.1平方公里。全村共有247户,654人,4个村民小组,28名0党员。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9830元,集体经济收益7.8万元。村庄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民俗和谐,是衢江区新农村建设典型村,也是省级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 乌溪桥村主要以种植柑橘、小竹笋,农户利用城郊结合优利环境,大面积发展大棚蔬菜、食用菌等。乌溪桥村也是樟潭街道主要工业村,富华制革厂,制革业为樟潭为衢江区经济发展做出过较大贡献,产品远销省内外,在全市、全省负有盛名。 现在乌溪桥村广大农民安居乐业,气氛和谐,村庄以党支部为核心,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取得新的跨越。 |
前程村 |
衢江区樟潭街道前程村位于衢江区东部,距街道办事处3公里左右,与衢江新城隔江相望。由原前松园村和郑溪村合并而成,村规模调整后全村共有农户600户,20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农户600户,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47人。村域面积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0.8平方公里。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于农业种植和外出务工等,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 一、前松园自然村 近年来,该自然村在樟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全村的整体建设取得一些成绩: 1、2005年7月衢州市交通局公路处与前松园村结成“双五结对、共结文明”对子,双方共同制订了适合该村实际的新农村建设发展五年规划。在上级部门与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与争取下,市公路管理处于2006年投入22万元,在村口新建一座“连心桥”, 为村民生产生活和出行创造了便捷的交通环境。 2、2007年被评为“省级文化示范村”及“市级体育村”,取得文化建设的新突破,促进了文化工作的提升,营造浓厚的乡风文明气氛。同时,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前松园村和江山市淤头镇永兴坞村携手联姻共建特色文化村,为两村的文化发展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和合作。 3、为改善村民娱乐生活,村两委向市公路管理处争取15万元资金用于村文化娱乐广场建设,建设面积达2000平方米,还相应增添了体育设施。 4、2009年,政府投入100多万元,村投入10余万元配套资金用于村庄电网改造工程,彻底改善用电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二、郑溪自然村 近年来,该自然村在樟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扎实领导下,紧紧围绕以建设和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第一产业,鼓励农民发展二、三产业;开展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化解村民之间的矛盾,增强农民法律意识;改变旧观念,接收新事物,逐步解决广大村民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目前,在村两委及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村主道路及村民区道路全部硬化,方便村民的出入。 村庄的整体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村庄合并后,村两委班子决心团结一致,以新的形象出现在广大村民眼前,决心为民办实事、办大事,从而有利的促进全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
卢家村 |
卢家村位于衢江区政府以北的衢江南边,距区政府及沈家经济开发去中心一公里,位居城中村。全村总人口966人,全村372户,九个村民小组(生产队)迁新区未征用土地之前有四个自然村。 |
戚家村 |
戚家村位于位于46省道以北,东临乌溪江,南以三衢路为界,西与梨园村接壤,北靠乌溪桥村。全村总人口1803人,农转非207人,全村共615户,13个村民小组,分布4个自然村(戚家、魏家、孙家、山枝园)。村两委干部6人,党员33名(预备党员4名),确定建党积极分子2名,村民代表31名。我村现有耕地面积804亩,区域面积1.4平方公里,村集体拥有房屋:村办公楼一幢,9间三层楼房,店面房15间,原大会堂9间,原办公楼3.5间二层楼房,原戚家小学教室6个,原下张小学的房屋及土地,加油站房屋及场地,山珠园原村预制场占地面积3亩。村集体年稳定经济收入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30元。 近年来,我村在樟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以构建和谐、富裕、文明的新农村为目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扶持,浇筑村庄道路、铺设自来水管网等为民工程项目,充分发挥城郊村的区位优势,盘活集体资产,巩固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并引导鼓励农民发展二、三产业,为增强被征地农民就近就业的机会,提升劳动技能,开展被地农民再就业培训,为促进本村村民就业创造条件。结合“五五”普法教育,开展“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努力推进我村民主法制建设步伐,使广大村民知法、守法、懂法,民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使党务、村务、财务管理制度更加完善,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从而有力的促进全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万村联网 |
金仙岩村 |
金仙岩村概况 金仙岩村位于衢江区政府以南1.5公里处,东连南山底村,北面紧靠老320国道,南西接衢江区经济开发区,村庄区域面积1.94平方公里,村庄建成面积0.3平方公里。全村336户,1104人,10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村两委干部9名,党员44名(含1名预备党员),建党对象5名,村民代表50名。我村由于衢江区新区建设、区经济开发区建设需要极大部分土地已被征用,现存耕地面积380余亩,山林面积105余亩,水塘面积7亩。村集体拥有房屋30间,菜市场一个,摊位34个(已发包),店面房屋6间(已出租)。2009年度工农业总产值370万元:其中农业1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70元,村集体收入4.1元,先后荣获区文明村,区级先进党支部,村庄交通较便利,环境优美,民风和谐。 近几年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一、道路硬化:村级道路根据村庄规划,对村主要道路、支路实施了硬化,铺盖废沥青路面6600多平方米。 二、路灯亮化:在村庄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43盏,基本解决了村民夜间上下班及行路不便的问题。 三、水质优化:2006年投入了40余万元安装了红星自然村的自来水,加上原高塘石的自来水使得100%的农户都用上了放心的饮用水。 四、卫生清化:为搞好村庄环境卫生,提高村民环境卫生意识,建立村爱国卫生活动领导小组,聘用保洁员、定期打扫、清理生活、生产垃圾,家家户户实行“门前三包”,并制定《文明公约》、《卫生保洁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村民卫生行为,组建以村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妇女代表为成员的卫生监督小组,不定期进行“卫生清洁户”的检查评比。设置垃圾箱40个,连期计划新建公厕2座。 五、文化建设,村里对省级保护文物上岩寺仙岩洞古迹加强了保护,加强了恐龙蛋遗产的保护,全村还投资新建了老年活动室,购置电视机、电脑、象棋、麻将桌等文化用品。 六、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围绕“工业立区”以建设和谐、富裕、文明的新农村为目标,集中优势力量,引导鼓励农民发展二、三产业,为失地农民再就业举办培训班,开展“民主法制村”创建活动,与“五五普法”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推进我村民主法制建设步伐,使广大村民知法、守法、懂法,民主意识不断提高,村务、党务、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和落实,注重民间调处化解矛盾纠纷,使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有效促进了全村、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万村联网 |
樟树潭村 |
樟树潭村概况 2010年5月18日,衢江区政发[2010]52号,撤销下埠头村、中埠头村,在此区域内组建樟树潭村,办公地址设置在原下埠头村,辖12个村民小组、500户、1345人,区域面积1.3平方公里。 下埠头村位于衢江新城中心,东面紧靠街道办事处,南接樟潭卫生院,西临中埠头村,北边紧临衢江。全村户数266户、685人,自然村一个,四个生产队,村域面积1.2平方公里,农田面积300亩,农村经济总收入10万元,集体收入3.3万元,到2008年人均收入4770元。 下埠头村内道路2200米,全村道路及村民区道路全部硬化,自来水安装到户,路灯亮化,建造公厕3处,安放垃圾箱30个,安排保洁员两名,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村内规划。 中埠头村位于市区东部、区政府以西,原集镇所在地靠衢江边。区域面积0.26平方公里,有自然村三个(中埠头自然村、里盐店自然村和园门口自然村)、有8个生产小组,全村总户数由288户、其中农业户238户,总人口724人、其中农业人口有635人,农业人口中男304人、女331人,全村劳动力资源人数395人、外出务工人数69人、从事种植业人数有100多人、其余劳动力多数在当地打工、极少数的不务正业。人均收入情况,2005年人均收入3750元、到2008年人均收入4530元,人增780元,增长20.8%。 中埠头村有农贸市场一个、商品房14间、其中房屋68间。现有集体资产资源110万元、固定资产64万元在内。村级经济收入主要是1、农贸市场承包费,每年壹万元;2、房屋租金收入约贰万元左右;3、存款利息。 2010年5月18日,衢江区政发[2010]52号,撤销下埠头村、中埠头村,在此区域内组建樟树潭村,办公地址设置在原下埠头村,辖12个村民小组、561户、1411人,区域面积1.3平方公里。 说到撤销两村,组建樟树潭村就要说说樟树潭的由来了。相传在元朝末年,朱元璋打了败仗,被追兵追到了一片溪滩,眼见一条大江挡住了去路,而追兵已近,在这危机之时,突然溪滩上那一片枝繁叶茂的樟树群中,一颗硕大的樟树将枝条沿江弯下,直伸到对岸樟潭,朱元璋顿时大喜,急忙带兵从樟树枝干上过江。说也奇怪,当朱元璋带着逃兵通过后,那棵樟树立即树立,挡住了追兵的追击。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即来封赏这棵樟树,可找来找去也不知那棵是救命的樟树,随即就封了河对岸的那棵樟树为王,也将这河封为樟树潭。从此樟潭这边的樟树受封后更加枝繁叶茂。而溪滩这片真正搭救朱元璋的樟树却没有受封,后来就气死了,而溪水也浅了。后人便把对面它取名溪滩,对面取名樟树潭,至今还一直流传。 樟树潭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方面:全村包括征地农转非人数有1411人,几年来村为了村民在医疗方面能得到保障,经村与组商量决定由村组出资参保,所以几年来的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群众主要反映的问题:1、失地人员生活保障问题;2、旧危房住房问题; 几年来在街道党委办事处领导带领下,以建设和谐文明的新农村为目标,结合自身优势,引导农民发展二三产,帮助农民再就业培训.把农民创收和开展民主法制建设相结合.使广大农民知法、懂法、守法。从而有力的促进全村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
平杨村 |
衢江区樟潭街道平杨村,位于衢江区东侧,46省道、新320国道依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总人口1066人,316户,12个村民小组,分布三个自然村,即平塘村自然村、杨家山自然村和蔡家自然村,两委干部10人,党员41名,村民代表51名,建党对象6名。我村现有耕地面积846亩,村拥有占地面积5亩。2009年全村柑橘收入310万元,其他农业种植收入1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238元,村集体收入5.3万元,村庄环境优美,民风和谐,是衢江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村,列年被评为市级先进党支部,也是衢州市和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几年来,我村在樟潭街道党委、办事处的领导下,以建设和谐、富裕、文明的新农村为目标,结合地处两开发区的边沿,引导、鼓励农民发展二、三产业。举办农民种植业、养殖业培训班,把农民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五五“普法”教育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努力推进我村民主法治建设的步伐,使广大农民知法、守法、懂法,民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使村务、党务、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得到健全和落实,老百姓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从而有力的促进全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
下张村 |
衢江区樟潭街道下张村位于衢州市区以东4公里处,东靠柯城区新新街道戴家村,北连三衢路,南接320国道,西邻市经济开发区。村庄区域面积13.6公顷,村庄建成面积10公顷,村留发展用地3公顷。全村共有276户,农业人口540人,非农人口345人,6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分别为下张、徐家、张家、邵家自然村。现有党员27名。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386元,村集体经济净收益30万元。村庄交通便利,南、北紧靠320国道和三衢大道,环境优美,民风和谐。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基石,村庄规划建设是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都是事关村民生活水平的重大事情:1、村庄整治:拆除危房10幢,拆除一户多宅老屋3幢,填埋露天粪坑37只,迁移墓穴160穴。经过整理,新增宅基地1000多平方米,征用了18亩土地用于农户建房。2、道路硬化:村级道路根据村庄规划,做到布局合理,主次分明。硬化村主要道路、公共广场等路面18000多平方米,硬化率达100%,标准达4级以上。3、路灯亮化:村庄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56盏,安装率100%。4、水质优化:2007年投入了94万余元安装了自来水工程,自来水入户率达100%。 便民服务中心占地面积约60平方,2012年提升改造,投资5万余元。2013年为民待办事项300余件,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农村保险、计生服务、相关证明、房屋审批等。 |
梨园村 |
衢江区樟潭街道梨园村位于衢江区樟潭街道西面,距区政府5公里,南面临三衢路、北靠衢州机场,交通便捷。由梨园、梨园新村、龙山屋基,邱家田铺4个自然村,办公地址设梨园新村,辖6个村民小组、329户、771人,区域面积0.8平方公里。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和外出做生意,种植柑橘,老人退休金。 |
缪家村 |
衢江区樟潭街道缪家村位于衢江新城东面,320国道北侧,东临上山溪,南接320国道,西邻衢江区政府,北靠衢江,距离樟潭街道办事处5公里。整村由上堰、缪家、殿边、中央淤、石棚五个自然村组成,辖15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1956人,共708户,分布5个自然村,区域面积2073亩。村委会办公地点设在殿边通往中央淤道路的中段部位,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和从事种养殖。 |
周村村 |
周村村位于樟潭街道东南,地处衢江经济开发区,320国道横穿而过,交通便捷,经济发展迅速。村域面积0.5平方公里,建成区域面积0.1平方公里。辖周村、沈家、窑铺三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全村310户,总人口802人。村两委干部6人,党员27人,村民代表41名,村办公地址设在窑铺自然村。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通过经商、外出务工和种植柑桔等。 周村村原属横路乡,2005年3月,根据衢江区区划调整要求,周村村从横路乡划到下张街道,同年12月因下张街道撤并,后归樟潭街道管辖。现任周村村党支部书记李小根,村民主任徐卫平。 |
大安村 |
樟潭街道大安村位于衢江城区东端,东邻高家镇,北依衢江,南邻横路办事处贺邵溪村,西邻上山溪。浙赣铁路、46省道东西贯穿大安村,320国道经过大安村,交通方便,邻城区的5公里。大安村下辖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共472户,1673人,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办公室设在安仁铺自然村。主要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经商、农业柑桔种植为主。 |
茶埠村 |
茶埠村2010年5月因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进行村规模调整,原上埠头村,茶园村被撤销,组建茶埠村,位于衢江新区以西,衢江经济开发区以北,坐落于衢江南岸,交通便利,高速公路东出口横穿,距区政府2.5公里,街道办事处1公里,办公地址设在原上埠头村,辖14个村民小组,578户,1986人,农转非人口345人,村两委干部10人,党员67人,村民代表41人,建党对象3人。区域面积2.86平方公里。 |
徐尚村 |
樟潭街道徐尚村位于衢江区经济开发区内,距衢城8公里,居住地用地处工业区,320国道从村前通过,交通优势明显。由原徐八垅村、上田甫村组建而成,办公地设在徐八垅,辖3个村民小组,346户818人,区域面积5.482平方公里。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打工和从事房屋出租收取租金。 |
沈家村 |
衢江区樟潭街道沈家村位于衢江新城区西端,东与茶园村接壤、南与东港开发区相邻、西至乌溪江、北临衢江,辖沈家、叶家、杨家、麻车、仓里和新屋里6个自然村,2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018户,总人口2498人,其中征地农转非1001人、乌溪江水库移民94人,中共党员55名,代表62名。是衢江(沈家)经济开发区的发源地、衢江区“创国家文明城市”的重点区域——沈家村,目前已基本被开发区和新城区所包围,而名副其实地成为衢江区的“城中村”。 |
方杨村 |
方杨村位于衢江新城以北300米的江心洲,与衢江新城隔江相望,衢江溪流在方杨村境内一分为二,形成江心洲。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村在册农业人口1213人,390户居民,4个自然村和10个村民小组。目前,村两委班子共5人,党员23人,村民代表34人,2008年底全村人均收入4300元。 多年以来,在樟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扎实领导之下,紧紧围绕政府中心工作,以建设和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积极盘活资产,引导村民发展第一产业,鼓励村民积极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加强失地村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把村民创收与民主法制村创建结合起来,努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步伐,使广大村民知法、守法和懂法,民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使党务、村务、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得到提高、健全和落实。村民反映的难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从而有力的促进全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