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衢州 >> 衢江区 >> 浮石街道 >> 方家村

方家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方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方家村简介

  方家村于由规模调整前的方家村和杨家村两村合并而成。有5个自然村,方圆共161.6公顷,有9个村民小组,306户,931个人口。驻地方家。
  原方家又名过山方。村委会驻地方家,东距街道办事处所在地2.5公里。辖主家、姜家塘表、下杨门根、叶岭山4自然村,方圆123.2公顷,有8个村民小组,264户,772人。有毛、方、吴、委、徐、苏等诸姓。诸姓中以方家方氏卜居历史最久。据《河南方氏宗谱》载:方海为姜家塘表方氏系其分支。
  村以姓氏名。村东与塔石塘村接壤,南与航东村相邻,西与杨家村及万田乡姚家村毗邻,北与姜家坞村相接。村道东通向航东村,北通往杨家、姜家坞村及万田乡。
  地属丘陵。耕地595亩,农作以蔬菜为主,辅以油菜、番薯、豆类、西瓜等;林地225余亩,以柑橘、水果为主。
  国家治金部地质二队,市-看守所设此。
  方竹寿(1956—1979),方家村人,1976年参军,1979年2月牺牲在中越边境。
  杨家,东距街道办事处所在地3公里。辖杨家1自然村,42户,方圆38.4公顷,有1个村民小组,42户,149人,是全街道最小的一个村。有杨、方、苏、吴等诸姓。诸姓中以杨氏所居历史最久。据清·道光十八年版《关西杨氏宗谱》载:杨永六(1359—?),字慎,明·洪武十七年(1384)从今石梁衢门山迁入,迄今28代,历620年,系唐末杨响之后。
  村南临衢江,北皆山丘,古遂称山水坊;杨氏卜居,以姓氏名;因区内重名,1982年改杨家为王杨;王即取浮石乡之原名王家之首字,合杨之杨为行政村名。1992年6月18日,村东北200米地名大屋基处发掘大量北宋时的砖、瓦砾、表明建村时历史900年以上。
  地属平原。耕地124亩,林地150亩余亩,以柑橘、水果为主;农作辅以油菜、玉米、西瓜等。该村拥有不少柑桔大户。
  村东与方家村相邻,西南与柯城区万田乡下田铺村接壤,北与姜家坞村相望。村道东通向方家、航东,北通往姜家坞村和万田乡。
  杨氏一门考出大学生10余人,有从事教育、化工,医学专业的,有从事航海、航空、机械的,也有从事铁路、土木工程的,人才辈出。杨朝乐部为坦赞铁路翻译官。
  方家村于由规模调整前的方家村和杨家村两村合并而成。有5个自然村,方圆共161.6公顷,有9个村民小组,306户,931个人口。驻地方家。
  原方家又名过山方。村委会驻地方家,东距街道办事处所在地2.5公里。辖主家、姜家塘表、下杨门根、叶岭山4自然村,方圆123.2公顷,有8个村民小组,264户,772人。有毛、方、吴、委、徐、苏等诸姓。诸姓中以方家方氏卜居历史最久。据《河南方氏宗谱》载:方海为姜家塘表方氏系其分支。
  村以姓氏名。村东与塔石塘村接壤,南与航东村相邻,西与杨家村及万田乡姚家村毗邻,北与姜家坞村相接。村道东通向航东村,北通往杨家、姜家坞村及万田乡。
  地属丘陵。耕地595亩,农作以蔬菜为主,辅以油菜、番薯、豆类、西瓜等;林地225余亩,以柑橘、水果为主。
  国家治金部地质二队,市-看守所设此。
  方竹寿(1956—1979),方家村人,1976年参军,1979年2月牺牲在中越边境。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万村联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803002 324000 -- 查看 方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方家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方家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窑里村

  浮石街道窑里村成立于2010年5月份,由上窑村、下窑村合并而成,位于浮石街道正东,23省道路边,主要姓胡、徐、程、吴等,有28名党员。近年来,上下窑村经积极争取,在各级支持帮助下,创建了村地埋管水利工程确保旱涝保收,实施康庄工程浇筑了村主道,还完成了村庄内道路硬化,全村安装了有线电视。拥有村集体办公场所,在新农村建设道路上迈开了新步伐。正按照中央提出的20字建设方针,巩固村级组织,进一步完善农村承包经营责任制,积极发展城郊经济,加大村庄整治力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下窑村,村有下窑、鱼船埠2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共130户,429人。有王、胡、程、等诸姓。   村党支部有19名党员,下窑村地属丘陵。耕地316亩,农作以蔬菜、西瓜草莓等;林地350亩,以柑橘、草莓为主。全村农户生猪饲养普遍,并有一定规模。村有里山头水库,位于村南,库容8万立方米;   上窑村,302国道线穿过村边,属城郊村,有3个村民小组,共129户,384人。有吴、徐等诸姓。为柑桔种植专业村.村党支部有9名党员,上窑村地属丘陵。耕地294亩,农作以蔬菜、水稻、西瓜等为主;林地280亩,以柑橘为主。全村农户生猪饲养种植蔬菜普遍,并有一定规模。  

浮东村

  浮东村由规模调整前下岩头、松元、苏家、溪滩四个村合并而成。有6个自然村,方圆共349.9公顷,有15个村民小组,491户,1603个人口。驻地松元。   下岩头,西距街道办事处所在地3公里,是浮石街道东头最远的一个村。辖下岩头1自然村,方圆92.2公顷,有4个村民小组,90户,314人。有胡、张、朱、徐等诸姓。诸姓中以胡氏卜居历史最久。据民国二十八年《孟岩胡氏宗谱》载:胡求(1338—1418),字德甫,号清洋,于明·洪武二年(1369)从金华汤溪县清洋乡迁入,迄今635年。   村民宅依岩石而筑;胡氏繁衍为2个村落,按衢江水流向,上游者称上岩头;居下洲称下岩头。村东与云溪乡石下淤村接壤,南与松园村相邻,西与苏家村为邻,北与云溪乡梅坞村毗邻。村道从西直通至高速公路东出口收费亭。   地属丘陵。耕地233亩,林地120余亩,以柑橘为主,农作辅以甜玉米、番薯、豆类、西瓜等;。   松园村西北距街道办事处所在地3公里。辖松园、芋头山2自然村,方圆132公顷,有6个村民小组,233户,715人。有张、廖等诸姓,诸姓中以张氏卜居历史最久。松园张氏,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龙游县横山乡迁入,迄今450年,芋头山比重氏系其分支。   古时,境内松树成片,故名松园。村东与云溪乡石下淤泥村接壤,南与溪滩村为邻和江对岸樟潭相望,西与苏家、溪滩村接壤,北与下岩头、溪滩村相邻。村道西通往高速公路东出口,南通至溪滩村,东通向云溪乡。   地属丘陵。耕地606亩,林地290余亩,以柑橘为主,辅以油菜、豆类、西瓜、花生等。   1983年发掘西周墓一座,出土一批原始表瓷器开有尊簋、豆、碗、盆、罐等。   苏家村,曾名里苏家。村西距街道办事处所在地2.5公里。辖苏家1自然村,方圆57.7公顷,有2个村民小组,70户,262人。苏氏始居。现有徐、王、翁、万等诸姓,诸姓中以徐氏卜居历史最久。据《苏村徐氏宗谱》载:徐春华(1547—1624),明·嘉靖四十年(1561)从二十六都牛岗(今上岩头村北1公里,已圮)迁入,迄今16代,历443年。其先唐时卜居衢城三衢孝义坊。   村以苏氏始居,遂称苏家;苏氏聚落扩大,按衢江渡口上岸为基线,又分里、外苏家(属溪滩村);位于苏家之北。故名里苏家。按苏氏始居分析,建村历史500年以上。村东东北面与下岩头村相邻,南与溪滩村接壤,西与上岩头村毗邻。村道东通溪滩村,西通至高速公路东出口   地属半丘陵。耕地209亩,林地120余亩,以柑橘、水果为主,辅以油菜、豆类、西瓜、菜秧苗等。村有在外创业做家具、玻雕业主。   农历九月十四日过重阳,时设宴款待亲朋好友。   溪滩村西北距街道办事处驻地3.5公里。辖溪滩、外苏家2自然村,方圆68公顷,有3个村民小组,98户,312人。   原有苏氏,今系许、徐、钱、詹、袁、郑等诸姓。诸姓中以外苏家徐氏卜居历史最久(详见“里苏家释文”)。郑氏,始迁祖郑正寿(1865—?),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从江西上饶八都螺丝坞入徐氏,先居十里埂,1949年初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土匪抢劫,再迁外苏家,迄今145年。溪滩许氏。据民国十八年版《东安许氏宗谱》载:始迁祖许正达(1719—?),行仁六,约清·乾隆七年(1742)从新城上港迁入,迄今268年;溪滩詹氏。  

浮石村

  浮石村成立于2010年5月份,下属4个自然村:新田铺、十三里、王家、苏塘,总人口大约1647人,总户数为506户,主产柑桔、生猪、苗木。  

元桥村

  元桥村于由规模调整前瓜园和仁堂桥两村合并而成。有6个自然村,有15个村民小组,491户,1603个人口。驻地瓜园。   瓜园南距办事处所在地2.6公里。辖上瓜园、麻车、下瓜园、后垄4自然村,方圆145.6公顷,有5个村民小组,226户,755个人口。   瓜园有许、吴、徐、邵、郑、童等诸姓。诸姓中以上瓜园许氏卜居历史最久。据1950年版《许氏家谱》载:许兴元,字圣传,行兴五,约于元·元贞三年(1297)从江西进贤县帝湖迁入,迄今18代,历713年;其先居杭州新城,后迁绍兴山阴朱柴街,南宋·绍兴五年(1135)许志清任豫章教授卒于任。下瓜园吴氏。据1950年版《下瓜园吴氏宗谱》载:吴伯俊(1345—1409),行伯二,明·洪武三年(1370)从今柯城区石室乡石室村迁入,迄今634年。麻邵氏。据1950年版《麻车邵氏宗谱》载:邵景松(1520—?)行景六与兄景荣(1507—?)贸易见麻车山环水秀,遂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从淳安谏村迁入,迄今15世,历471年。   村以吴氏始迁祖以种瓜为业,遂称瓜园:后人口日繁,村落扩大,分上、下瓜园。上瓜园村西南1000米处原有华垄村,系颜氏居住,后迁移莲花即今华垄村。颜氏系与孔氏一道于南宋·建炎初(1127)赐地于衢。按此分析,建村历史当880余年。   地属丘陵。耕地569亩,林地650余亩,以柑桔、水蜜桃为主;农作以辅以油菜、玉米、豆类及蔬菜等。   瓜园位于两区三乡交界处,西北面与柯城区万田乡杨家溪边村接壤,东北面与本区云溪乡锦桥毗邻,东与仁堂桥村相邻,西南与姜家坞村相接。有村道北通向柯城区万田乡杨家溪边村,南通往苏塘七公里至原23省道。   1970年发掘南宋·咸淳十年(1274)夫妻合葬一座,出土《史绳祖墓志》、《杨氏圹志》石刻各1件,中有记述蒙古军在南宋·嘉及熙元年(1237)、淳祐元年(1241)二次入侵四川的史实,以及石刻、银、瓷器玉印、石砚、量锭等多件文物。   仁堂桥古名任塘。仁堂桥南距街道办事处所在地2公里。辖仁堂桥、大岭2自然村,方圆136.8公顷,有8个村民小组,160户,525人。有邵、郑、王、叶、舒、段、张等诸姓。诸姓中以仁堂桥张氏所居历史最久。据民国十七年版《仁堂邵氏宗谱》载:邵元宗(1394—?)行仁十七;永乐十二年(1414)从淳安县罗桐树下入赘西安塘张解之女。据此分析後氏至少在元·至正十四年(1345)即卜居于斯,迄今21代,在650年。大岭邵氏,清·光绪六年(1880)仁堂桥村民邵缙德在大岭自然村设茶摊,遂定居于此,渐成村落,迄今130年。   村原以塘名;塘系任氏(邵氏谱两推一选种记载,一云任;一云宁)所有,胡名任塘;“任”与“仁”;“塘”与“堂”方言谐音,邵源溪中又建上、下二桥,后于清·道光三年(1823)以仁堂桥取桥名;村又以桥称。按此分析,建村历史710年以上。   地属丘陵。耕地394亩,林地1290余亩,以柑桔、水蜜桃为主;农作辅以油菜、玉米、番薯、豆类、西瓜等;是全街道柑桔规模较大的村,拥有十多万斤以上的柑桔种植大户。   仁堂桥村与瓜园村都位浮石街道的西北角,东北与云溪乡锦桥接壤,南与十三里、苏塘村毗邻,西与瓜园村相邻,村道北通向云溪乡锦桥村,南通苏塘七公里至原23省道。   邵溪源中石桥2座,上桥建于明(其年代不详);下桥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邵家祠堂建于咸丰二年(1852)。   村中原有文昌阁,1964年拆除,文昌阁成立文昌会  

方家村

  方家村于由规模调整前的方家村和杨家村两村合并而成。有5个自然村,方圆共161.6公顷,有9个村民小组,306户,931个人口。驻地方家。   原方家又名过山方。村委会驻地方家,东距街道办事处所在地2.5公里。辖主家、姜家塘表、下杨门根、叶岭山4自然村,方圆123.2公顷,有8个村民小组,264户,772人。有毛、方、吴、委、徐、苏等诸姓。诸姓中以方家方氏卜居历史最久。据《河南方氏宗谱》载:方海为姜家塘表方氏系其分支。   村以姓氏名。村东与塔石塘村接壤,南与航东村相邻,西与杨家村及万田乡姚家村毗邻,北与姜家坞村相接。村道东通向航东村,北通往杨家、姜家坞村及万田乡。   地属丘陵。耕地595亩,农作以蔬菜为主,辅以油菜、番薯、豆类、西瓜等;林地225余亩,以柑橘、水果为主。   国家治金部地质二队,市-看守所设此。   方竹寿(1956—1979),方家村人,1976年参军,1979年2月牺牲在中越边境。   杨家,东距街道办事处所在地3公里。辖杨家1自然村,42户,方圆38.4公顷,有1个村民小组,42户,149人,是全街道最小的一个村。有杨、方、苏、吴等诸姓。诸姓中以杨氏所居历史最久。据清·道光十八年版《关西杨氏宗谱》载:杨永六(1359—?),字慎,明·洪武十七年(1384)从今石梁衢门山迁入,迄今28代,历620年,系唐末杨响之后。   村南临衢江,北皆山丘,古遂称山水坊;杨氏卜居,以姓氏名;因区内重名,1982年改杨家为王杨;王即取浮石乡之原名王家之首字,合杨之杨为行政村名。1992年6月18日,村东北200米地名大屋基处发掘大量北宋时的砖、瓦砾、表明建村时历史900年以上。   地属平原。耕地124亩,林地150亩余亩,以柑橘、水果为主;农作辅以油菜、玉米、西瓜等。该村拥有不少柑桔大户。   村东与方家村相邻,西南与柯城区万田乡下田铺村接壤,北与姜家坞村相望。村道东通向方家、航东,北通往姜家坞村和万田乡。   杨氏一门考出大学生10余人,有从事教育、化工,医学专业的,有从事航海、航空、机械的,也有从事铁路、土木工程的,人才辈出。杨朝乐部为坦赞铁路翻译官。   方家村于由规模调整前的方家村和杨家村两村合并而成。有5个自然村,方圆共161.6公顷,有9个村民小组,306户,931个人口。驻地方家。   原方家又名过山方。村委会驻地方家,东距街道办事处所在地2.5公里。辖主家、姜家塘表、下杨门根、叶岭山4自然村,方圆123.2公顷,有8个村民小组,264户,772人。有毛、方、吴、委、徐、苏等诸姓。诸姓中以方家方氏卜居历史最久。据《河南方氏宗谱》载:方海为姜家塘表方氏系其分支。   村以姓氏名。村东与塔石塘村接壤,南与航东村相邻,西与杨家村及万田乡姚家村毗邻,北与姜家坞村相接。村道东通向航东村,北通往杨家、姜家坞村及万田乡。   地属丘陵。耕地595亩,农作以蔬菜为主,辅以油菜、番薯、豆类、西瓜等;林地225余亩,以柑橘、水果为主。   国家治金部地质二队,市-看守所设此。   方竹寿(1956—1979),方家村人,1976年参军,1979年2月牺牲在中越边境。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万村联网  

塔底村

  塔底村由原塔底村和上岩头、吕家等三个村合并而成。共有塔底、上岩头、外吕家、凉亭沿吕家自然村。   塔底自然村西北距街道办事处驻地十三里2.5公里。辖1自然村,方圆110.5公顷,有6个村民小组,278户,809人。有张、林、胡、金、戴、徐、朱、余等诸姓。诸姓中以徐氏所居历史最久。据民国三十六年版《西河徐氏宗谱》载:徐广文(1305—?),约元·天历三年(1330)从衢城华丰楼迁塔岗,迄今674年。次这张氏。   据民国三十七年版《张氏宗谱》载:张德盛(1465—1535),行永一,明·弘治三年(1490)从江山秀峰(今江郎山)来游,乐其地平畴旷衍,庐舍萧疏,桑麻鸡犬彬然,有皇古风,遂卜居于斯,迄今520年。村处鸡塔之底部,遂名塔底。村东与上岩石头村相邻,南与樟潭街道沈家隔江相望,南与吕家村毗邻,北与王家村接壤。村道自西而东直通高速公路东接线塔底桥头。   地属平原。耕地643亩,山地150余亩,以柑橘为主,辅以花木、雷竹等;农作以蔬菜为主,辅以豆类等。该村有不少在沈家和市区踩三轮的,有在外创业进城和在外经商者。   2004年1月4日开始兴建塔底水利枢纽工程,上游至市区形成“十里西湖”水上新景观。   鸡鸣塔,明·万历元年(1573)建,1952年扩建衢州机场时,因有碍飞面飞行被炸毁。现有紫明寺,寺内有方丈主事,是被批准的佛教地,每逢节日香火缭绕。   民国三十一年(1942),-16师47团二营驻境内,英勇阻击日军,战极为惨烈,营长陈炳金及全体官兵壮烈牺牲。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万村联网  

航东村

姜家坞村

  姜家坞村,属城郊村,有8个村民小组,农户共499户,人口1644人。以姓姜、邵为主,为柑桔种植专业村.村党支部有20多名党员,村支委会和村委会共有6名成员,且组成结构合理,两委组织及配套组织健全。     姜家坞村地属丘陵。耕地1040亩,农作物以蔬菜、水稻、西瓜等为主;林地500亩,以柑橘为主。全村农户生猪饲养种植柑桔普遍,并有一定规模。近年来,姜家坞村经积极争取,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帮助下,加固了村池塘水利工程确保旱涝保收,实施了康庄工程浇筑了通村主道,还完成了村庄内道路硬化,全村安装了有线电视。拥有村集体办公场所,在新农村建设道路上迈开了新步伐。正按照中央提出的20字建设方针,巩固村级组织,进一步完善农村承包经营责任制,积极发展城郊经济,加大村庄整治力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塔石塘村

  曾名塔石。村委会驻地塔石塘,东距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十三里2公里。辖塔石塘、毛家岭、六公里(马头山)3个自然村,方圆126.9公顷,有8个村民小组,268户,710人。   有吴、姜、徐、傅、张、周等诸姓,诸姓中以塔石塘吴氏历史最久。据民国十六年版《延陵吴氏宗谱》载:吴应诏(1391—?)明·永乐十八年(1420)从衢城止马湾迁入,迄今20代,历584年;毛家岭吴氏系其分支,民国十二年(1923)移居;姜氏于清初(1644—?)人本乡姜家坞迁入,迄今360年。   村以塘名;塘位于红砂岩旁,里人称岩石为塌石;“塌”与“塔”音同,遂称塔石塘。村东与苏塘、徐家坞村接壤,南与徐家坞、航东村毗邻,西与方家为邻,北与姜家坞村对接。村西高速公路擦肩而过,东头有原23省道通过。街道中心小学驻地村内毛家岭。   地属丘陵。耕地614亩,农作以蔬菜为主,辅以豆类、西瓜等;林地306亩,以柑橘为主,辅以雷竹。  

徐家坞村

  徐家坞村略记      徐姓,源远流长。传于颛顼帝的玄孙,名伯益、字大费,是东夷少昊之后。舜帝时期,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赐他嬴姓。伯益的次子若木,因父治水有功,夏禹时封他为徐国君(今安徽、江苏、山东一带)后来的子孙以国为氏。徐国历夏商周三代诸侯,传至徐偃王有三十二世。徐偃王名誔,字子儒,以仁义著称,在徐姓发展史上有着丰功伟绩,是徐姓中的一个伟大人物。从若木封国受姓至今的四千二百多年中,全国徐姓人口已发展至二千一百多万之众,姓氏中排在第十一位。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徐氏为衢州第一大姓。   据考,从汉代以来,徐氏有多支渡江南下。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功祖名资,从彭城(今徐州)渡江徙居润州丹阳官塘城(今江苏丹阳市),官至中书,号称南州徐氏,是南州徐氏的鼻祖。资生真、真生荣、荣生范、范生元、元生练,五代时期(公元907~960)练任钱氏官于衢,居家信安郡清平乡衣锦里,为不忘祖,改衣锦里为官塘(即:全旺官塘)是信安始祖,仍号称南州徐氏。   练生潘、潘生珣、珣生廷捷,廷捷生泌,泌生庸、庸生迈,迈生量(绍州节度使)量生潜言、徽言(晋宁节度使),徽言进士及第与韩忠彦、范纯粹、刘仲武一起,召见在崇德殿,赐“武举绝伦及第”,权知晋宁、岚石、沿边诸军。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节死,赠晋宁观察使,再赠彰化节铖,谥“忠壮”,终年三十六岁,是十大抗金名将之一。量、徽言父子都官居节度使,都为保卫国家而献身,所以有“两朝节度尽忠、一门忠烈报国”的佳句。徽言之子恭孙,名冈,同殁于王事。皇帝怜其无后,圣命“选其贤而立其后”。择潜言之孙大顺嗣恭孙,后奉。敕扶柩归葬信安郡清平乡杨家垅之源。   恭孙立大顺,大顺生叔昭(石室始祖)、叔昭生復、復生盛、盛生善庆、善庆生志英。志英公者,忠壮公八世孙也。大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遭乱务农徙居浮石边孝弟里(即:徐家坞),乐其地而定居,历经元明清民国诸代,至今已有650多年。经650多年的生息繁衍,发展成为今天的徐氏望族,其子孙除住本村外有:东山、航头街、市区、山坑、锦桥里、鸡呜、下张、高家、杜泽、航埠、瑞安、淳安、兰溪、杭州等地,也有旅居国外的华侨,散居四方的人口约半村之多。传有:志、文、仕、世、蛟(庭)、有、元、亨、利、贞、太、和、日、月、诗、礼、传、家、齐、圣、广、渊二十余世,明、允、笃、诚、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待续。   徐家坞村位于衢州东北,距衢州市区五华里(直线2公里),辖区东连上窑村,西与航东村接壤,北靠塔石塘苏塘村,南与书院、沙湾、周庄隔江相望,总面积约三平方公里。10个村民小组,490户,1203人。除六人畲族外余皆汉族,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01人。徐姓人口占总人口的83%,以徐姓先居而得名。近百年来,有邹、袁、李、雷、程、郑、沈、刘、姜等24姓先后迁入,为共同建设村庄贡献力量。   徐家坞村境内坵陵起伏、山多田少、北高南低,有四组山脉由北向南,水系流向衢江。最高的牌门山海拔86米,最长水流,七星垅坑五公里,黄泥沙土,多石塔。衢江自村南向东流去,是昔日衢州地区的黄金通道;浮石二桥,迎宾大道自南向北穿村而过,直通杭金衢高速公路;23省道通建德、杭州等地,是衢州北大门的交通要道。   气侯四季分明、春夏多雨,有一半大田受洪涝灾害威袭。日光充足,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无霜期约257天。近30年来冰雪渐减少。   徐家坞村民以农业收入为主。历史上以种水稻、杂粮及经济作物,昔日的西瓜、萝卜是我村有名的品牌产品,在市区口碑较好,有人叫我村为“西瓜坞”,黄沙萝卜著称衢城。上世纪七十年代水利条件改善后,以种水稻为主,八十年代改种柑桔。21世纪以来,因国家建设需要、大批土地被征用,大多数村民参加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村民的收入由单一的农业收入转变为务工、经商、运输等多种经营,有的办起了家庭工厂。全村90%以上的村民盖起了三、四层的楼房,甚至五层或别墅式的洋楼。生活水平向城市化迈进,好多村民成为了有车族。   村里有村办公楼两幢、幼儿园一所、老年活动场所一个、休闲公园一个、粮食加工厂场所一个、医疗服务站两处,徐氏祠堂重修如新,是我村的大型文化娱乐场所,内设戏台,南北墙-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   距村东三里许,有石鼓殿,建于民国初年,主殿被日冠烧毁,其余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由本村出资三成,苏塘、渔船埠、王家、上下窑、东山、十三里村各出资一成建造,所以也叫十股殿。现存二百余岁古樟一株。石鼓殿前东侧,衢江边有二巨石,各高二丈,名曰石鼓,殿也因此得名。渔樵凿有台阶可上,顶面平坦,传说有仙人在此下棋,敲之会响。村西南二里信安江中有巨石两块,近相连、广各数步,名曰浮石。相传水涨时石能浮,今已不验了,但远远望去,好似浮在水面上,如今被塔底电站蓄水所淹没。村南上游衢江边有里、外两碓,是昔日的粮食加工之地。碓沿往北数十步叫龙口殿,殿门左侧有通天炉,三面环有参天的大古樟均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台风。马鞍山外临江处的香炉峰,其形酷似香炉,下有三石杯,相传明太祖驻军地黄滩时,山神生此为奉献。香炉峰下衢江边水中,有巨石百余,其高低大小形态各异,一名曰-石,身生绿苔,风吹水动,好像-在游泳。香炉峰外信安江中有一岛、广数百亩,曰地黄滩。相传明太祖江佑旋师驻军于此,所以亦叫帝皇滩。上述三景都毁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采沙开路。香炉峰东面馒头山、衢江边有水口殿、殿后一排大樟树,毁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村北上高山,是团围村庄有名的大松林,清政府曾出告示禁止砍伐,连片一里多长,枝繁叶茂,遮天敝日,每株树的直径都在五、六十厘米以上,毁于解放前夕。   徐家坞境内有古村落六处。距村东北二里许,曰肖家屋址。瓦砾石块遍地都是,据前辈言传,明末清初肖氏在此居住,现用的地名肖家山、萧家塘、肖家垅都以肖家命名的。再往东北一里多,叫冯家山,也是古村落的瓦砾遗迹。村北三里许,曰社山沿,有社山、社山塘,没有先生,哪来的先生门前等地名。村北半里地名大屋址,也有大面积的瓦砾遗迹。村西北一里,曰吴家山小屋址,是古吴家的居地。村西南的浮石潭两岸,是昔日的繁华之地。潭北的青龙堪头,是比较富裕的村方,清朝时期,其街道的纵横依稀可辨。我祖初居本村时,周围村庄星罗棋布,胜迹甚多。   1942、1944年日冠侵华,我村曾二次遭烧杀抢掠。牌门山是日军的军事驻地,我村受害尤其严重,烧毁了我村的大批房屋和财产,人口损失200多人,有的全户灭绝。   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建设力度加大,浮石花苑、春江花园、衢州花园、民航大道、迎宾大道、人民医院分院、气象站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落在我村境内,我村已处在城市包围之中,将集人口万余,即将成为城市北区。   徐映璞(1892~1981)名礼玑,又名镜泉,号清平山人,南州徐氏的第三十六代裔孙。生前曾任浙江宪法审查员、省宪法协进会执行委员、浙江通志馆编纂、浙江文史馆研究员,1960年为中国韵文学会理事 (理事长叶圣陶),清平一生、贫寒起家、勤勉好学,虽迭遭颠簸,屡经坎坷,但终身笔耕砚田治学不辍,精史学、博考证、-辞赋、造谐之深名闻东南。上世纪五十年代,即与马一浮、朱少滨,并推杭州文坛“三老”,著作等身积稿800册。其价值深为时人所推崇,至有近世“方干”之称,被出版界誉为“历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其主要著作有《两浙史事从稿》、《壬午衢州抗战记》、《甲申衢州抗战记》、《浙江制宪回忆录》等。与毛泽东、-、-、郭沐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文化名流均有书信往来,是杭州市知名人士,衢州历代名人之一。   


方家村特产大全




方家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