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黑龙江 >>双鸭山 >> 集贤县

集贤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集贤县谷歌卫星地图)


集贤县简介

  
  集贤县面积2860平方千米。总人口32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福利镇。邮编:155900。代码:230521。区号:0469。拼音:Jixian Xian。
  行政区划
  
  集贤县辖5个镇、3个乡:福利镇、集贤镇、升昌镇、丰乐镇、太平镇、腰屯乡、兴安乡、永安乡。县境内有黑龙江省笔架山监狱、二九一农场。
  历史沿革
  
  集贤县名源于集贤街。中华民国初年出放街基时,富锦县县知事与士绅商定,定名为“ 集贤街”,属富锦县管辖。1946年6月1日,合江省政府决定,将富锦县西南部的集贤、三道岗地区划出,设置集贤县,县政府驻集贤街,隶属合江省管辖。1949年5月,合江省并入松江省,改归松江省管辖。1950年全县分设10个区,并设双鸭山矿区。1954年7月,将县境南部双鸭山矿区正式划出,设置相当于县级的矿区,由省直辖。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划归合江专区管辖。1956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将桦川县的苏家店、悦来、太平、新城4个区划归集贤县。与此同时,将富锦县永安区柳大林子等4个村划入集贤县。同年4月,县政府由集贤镇移驻福利屯。1957年将与双鸭山市毗连的公立、双河等6个自然屯和瓮泉乡全部划归双鸭山市。1958年2月,将悦来镇和苏家店、孟家岗、丰年、中安、乌龙、新城、东林7个乡划归桦川县。同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先后将三道岗、兴隆、七星、友邻4个乡并入友谊农场。1960年4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集贤县,设立友谊县,以原集贤县东部地区为友谊县的行政区域,将原集贤县西部地区划归双鸭山市。1962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友谊县,恢复集贤县,以合并于双鸭山市的原集贤县的部分行政区域和友谊县的行政区域为集贤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委员会驻福利镇,隶属合江专区管辖。为在友谊农场地区进行“政企合一”试点,1964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恢复友谊县,以并入集贤县的原友谊县行政区域为友谊县的行政区域。同年10月5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复,恢复友谊县;12月7 日,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决定恢复友谊县。1973年8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友谊县,并人集贤县。1984年12月5日,国务院批准,以原友谊县并入集贤县的行政区域,恢复友谊县。 1985年1月,正式撤销合江地区,将集贤县划归佳木斯市领导。1987年11月,划归双鸭山市领导。
  1992年,集贤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腹地。东与富锦市、友谊县毗邻,南与双鸭山市、桦南县接壤,北与桦川县相连。全县总面积2723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2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30.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7万人;满、朝鲜、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县政府驻地福利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1987年11月6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7]177号):将佳木斯市的集贤县划归双鸭山市管辖。
  
  2000年,集贤县辖5个镇、7个乡:福利镇、集贤镇、丰乐镇、升昌镇、太平镇、永安乡、腰屯乡、联明乡、沙岗乡、黎明乡、山区乡、兴安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0193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福利镇 82449 集贤镇 25709 升昌镇 19817 丰乐镇 23254 太平镇 17080 沙岗乡 20795 腰屯乡 17475 兴安乡 20023 黎明乡 9727 永安乡 18108 联明乡 11455 山区乡 4809 二九一农场虚拟镇 21095 笔架山-农场虚拟镇 10136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2万人 2723平方公里 230521 155100 0469 查看 集贤县谷歌卫星地图

集贤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福利镇 约7.8万人 58平方公里

----

查看 福利镇谷歌卫星地图
集贤镇 约2.6万人 95.5平方公里

----

查看 集贤镇谷歌卫星地图
升昌镇 约2.3万人 132平方公里

----

查看 升昌镇谷歌卫星地图
丰乐镇 约2.4万人 159平方公里

----

查看 丰乐镇谷歌卫星地图
太平镇 0 142平方公里

----

查看 太平镇谷歌卫星地图
腰屯乡 0 136.8平方公里

----

查看 腰屯乡谷歌卫星地图
兴安乡 约2.3万人 227平方公里

----

查看 兴安乡谷歌卫星地图
永安乡 约2.3万人 227平方公里

----

查看 永安乡谷歌卫星地图

集贤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尖山区

  尖山区面积118平方千米。总人口21万人(2004年)。   邮编:155100。代码:230502。拼音:Jianshan Qu。   行政区划      尖山区辖7个街道、1个乡:二马路街道、八马路街道、中心站街道、富安街道、窑地街道、长安街道、铁西街道、安邦乡。   历史沿革      尖山区,以山得名。因城区西南3公里处有一座锥型山峰,俗称“尖山子”,故名。原属富锦县第五区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划归集贤县管辖。1949年 9月,双鸭山矿务局自岭东移驻尖山,此后人口逐渐增加,1953年9月设置富安村。1954年7月,设置县级双鸭山矿区,区政府驻尖山地区,始设尖山区公所。1956年7月,改为市的建制后,设立双鸭山市尖山街道办事处。1959年4月,改称尖山经济区,1961年2月改称尖山分社, 1968年3月称尖山区。1980年4月15日,省政府批准,正式设立尖山区。   1992年,尖山区 双鸭山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西北部,东与四方台区接壤,南与岭东区毗邻,西北与集贤县分界,为市政府和双鸭山矿务局驻地。全境总面积约117.7平方公里。全区共辖二马路、富安、长安、八马路、中心站、窑地、铁西等7个街道办事处和安邦乡。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1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区政府驻地新兴大街。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尖山区辖7个街道、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90485人,其中各街道乡镇人口(人): 二马路街道 22206 八马路街道 52580 中心站街道 25132 富安街道 22742 窑地街道 6481 长安街道 10911 铁西街道 28299 安帮乡 22134    

岭东区

  岭东区面积908平方千米。总人口9万人(2004年)。   邮编:155120。代码:230503。拼音:Lingdong Qu。   行政区划      岭东区辖6个街道、1个乡:中山街道、北山街道、南山街道、东山街道、中心街道、西山街道、长胜乡。   历史沿革      岭东区,因区政府驻地位于出汗岭东侧,故名“岭东区”。中华民国时期,于境内发现露头煤,遂有附近矿商来此开矿,建立了富安矿,相继形成屯落,隶属富锦县第五区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划归集贤县管辖。1947年7月,于岭东设立双鸭山矿务局,1949年9月移驻尖山子。1954年7月,划归双鸭山矿区管辖,并设立岭东区公所。1956年7月,双鸭山矿区改为市的建制后,设立岭东街道办事处,1959年4月改称岭东经济区,1961年改称岭东分社,1968年3月称岭东区。1980年4月15日,省政府批准,正式设立岭东区。1987年11月6日,国务院批准,将岭东、岭西两区合并为岭东区。   岭西区 双鸭山市原辖市区。位于市境西部,今属岭东区内。岭西区,因地居出汗岭西侧,故名。原属集贤县管辖,1948年12月,将岭西的富桦矿和星安矿合并为岭西煤矿。1954年7月,划归双鸭山矿区,设立岭西区公所。1956年双鸭山矿区改设市的建制后,设立岭西街道办事处,由市直辖。1959年改称岭西经济区,1961年成立岭西分社。1967年改称岭西区,1970年“政企合一”,改称岭西矿区,旋即政企分开,复称岭西区。1980年4月15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双鸭山市岭西区,为县级市辖区。同年 8月,正式成立区人民政府。全区总面积135平方公里,总人口3.26万人。1987年11月6日,国务院批准,将双鸭山市的岭东、岭西两区合并为岭东区。   1992年,岭东区 双鸭山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西南部,东与双鸭山农场相连,南、西与桦南县接壤,西北与集贤县分界,北与尖山区、四方台区毗邻。区政府驻地北距市中心尖山区 8公里。全区总面积约1186平方公里,全区共辖南山、西山、北山、中山、东山、兴华等6个街道办事处和长胜乡。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10.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区政府驻地东矿路。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岭东区辖6个街道、1个乡:中心街道、北山街道、南山街道、东山街道、西山街道、中山街道、长胜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81244人,其中各街道乡镇人口(人): 北山街道 11668 中山街道 11288 南山街道 18388 中心街道 11822 西山街道 5541 东山街道 5410 长胜乡 4658 双鸭山林业局虚拟镇 12469    

四方台区

   四方台区面积169平方千米。总人口7万人(2004年)。   邮编:155130。代码:230505。拼音:Sifangtai Qu。   行政区划      四方台区辖4个街道、1个镇:振兴中路街道、振兴东路街道、集贤街道、东荣街道、太保镇。   历史沿革      四方台区名来源于山名。四方台山,位于区政府驻地西南,“山顶平坦,四方如台”,故名“四方台山”。原属集贤县管辖,1954年7月,划入双鸭山矿区管辖范围。1958年双鸭山矿务局建立四方台煤矿,1959年4月称四方台经济区,隶属双鸭山市管辖。1961年改为四方台第一分社。1968年6月,与四方台煤矿合并,改称四方台矿区。1971年11月,政企分开,改称四方台区。1980年4月15日,省政府批准,正式设立四方台区。   1992年,四方台区 双鸭山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东北部,东、北与集贤县接壤,东南与宝山区相连,南与双鸭山农场分界,西与尖山区毗邻。区政府驻地距市中心尖山区17公里。全区总面积169.3平方公里,共辖振兴路、振兴中路、振兴东路、集贤路 4个街道办事处和太保镇。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7.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4%。区政府驻地振兴路。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四方台区辖5个街道、1个镇。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68346人,其中各街道乡镇人口(人): 振兴中路街道 11097 振兴东路街道 12187 振兴路街道 10143 集贤路街道 14327 东荣街道 5491 太保镇 15101      

宝山区

  概况  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   概况   宝山区面积572平方千米。总人口13万人(2004年)。   邮编:155131。代码:230506。拼音:Baoshan Qu。   行政区划      宝山区辖7个街道、1个镇:红旗街道、跃进街道、东保卫街道、七星街道、双阳街道、新安街道、上游街道、七星镇;双鸭山农场。   历史沿革      宝山区一带,原属集贤县管辖,1954年7月划入双鸭山矿区管辖范围。1958年双鸭山矿务局建立宝山煤矿,翌年4月改称宝山经济区,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1961年10月,政企分开,改称宝山分社,1966年8月归人宝山矿,1968年11月改称宝山区。1980年4月15日,省政府批准,正式设立宝山区。   1992年,宝山区 双鸭山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东南部,东、南与宝清县接壤,西与岭东区毗邻,北与四方台区、集贤县、友谊县分界。区政府驻地距市中心尖山区27公里。全区共辖七星、跃进、红旗、上游、双阳、新安、东保卫等7个街道办事处和七星镇、振兴乡。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1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5%。区政府驻地宝一路。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宝山区辖7个街道、1个镇、1个乡:红旗街道、跃进街道、上游街道、七星街道、双阳街道、新安街道、东保卫街道、七星镇、振兴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47219人,其中各街道乡镇人口(人): 红旗街道 17661 上游街道 5446 跃进街道 14651 东保卫街道 9256 七星街道 31343 双阳街道 14021 新安街道 17005 七星镇 16817 振兴乡 3959 双鸭山农场虚拟镇 17050    

集贤县

     集贤县面积2860平方千米。总人口32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福利镇。邮编:155900。代码:230521。区号:0469。拼音:Jixian Xian。   行政区划      集贤县辖5个镇、3个乡:福利镇、集贤镇、升昌镇、丰乐镇、太平镇、腰屯乡、兴安乡、永安乡。县境内有黑龙江省笔架山监狱、二九一农场。   历史沿革      集贤县名源于集贤街。中华民国初年出放街基时,富锦县县知事与士绅商定,定名为“ 集贤街”,属富锦县管辖。1946年6月1日,合江省政府决定,将富锦县西南部的集贤、三道岗地区划出,设置集贤县,县政府驻集贤街,隶属合江省管辖。1949年5月,合江省并入松江省,改归松江省管辖。1950年全县分设10个区,并设双鸭山矿区。1954年7月,将县境南部双鸭山矿区正式划出,设置相当于县级的矿区,由省直辖。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划归合江专区管辖。1956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将桦川县的苏家店、悦来、太平、新城4个区划归集贤县。与此同时,将富锦县永安区柳大林子等4个村划入集贤县。同年4月,县政府由集贤镇移驻福利屯。1957年将与双鸭山市毗连的公立、双河等6个自然屯和瓮泉乡全部划归双鸭山市。1958年2月,将悦来镇和苏家店、孟家岗、丰年、中安、乌龙、新城、东林7个乡划归桦川县。同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先后将三道岗、兴隆、七星、友邻4个乡并入友谊农场。1960年4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集贤县,设立友谊县,以原集贤县东部地区为友谊县的行政区域,将原集贤县西部地区划归双鸭山市。1962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友谊县,恢复集贤县,以合并于双鸭山市的原集贤县的部分行政区域和友谊县的行政区域为集贤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委员会驻福利镇,隶属合江专区管辖。为在友谊农场地区进行“政企合一”试点,1964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恢复友谊县,以并入集贤县的原友谊县行政区域为友谊县的行政区域。同年10月5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复,恢复友谊县;12月7 日,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决定恢复友谊县。1973年8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友谊县,并人集贤县。1984年12月5日,国务院批准,以原友谊县并入集贤县的行政区域,恢复友谊县。 1985年1月,正式撤销合江地区,将集贤县划归佳木斯市领导。1987年11月,划归双鸭山市领导。   1992年,集贤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腹地。东与富锦市、友谊县毗邻,南与双鸭山市、桦南县接壤,北与桦川县相连。全县总面积2723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2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30.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7万人;满、朝鲜、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县政府驻地福利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1987年11月6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7]177号):将佳木斯市的集贤县划归双鸭山市管辖。      2000年,集贤县辖5个镇、7个乡:福利镇、集贤镇、丰乐镇、升昌镇、太平镇、永安乡、腰屯乡、联明乡、沙岗乡、黎明乡、山区乡、兴安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0193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福利镇 82449 集贤镇 25709 升昌镇 19817 丰乐镇 23254 太平镇 17080 沙岗乡 20795 腰屯乡 17475 兴安乡 20023 黎明乡 9727 永安乡 18108 联明乡 11455 山区乡 4809 二九一农场虚拟镇 21095 笔架山-农场虚拟镇 10136    

友谊县

  友谊县面积1800平方千米。总人口13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友谊镇。邮编:155800。代码:230522。区号:0467。拼音:Youyi Xian。   行政区划      友谊县辖4个镇、7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友谊镇、兴隆镇、龙山镇、风岗镇、兴盛乡、东建乡、庆丰乡、建设乡、友邻乡、新镇乡、成富朝鲜族满族乡。境内有红兴隆分局、友谊农场。   历史沿革      友谊县,以国营友谊农场得名。因其是国家“一五”期间由苏联政府援建的机械化农场,为纪念中苏两国之间的友谊,故命名为“国营友谊农场”。今友谊县境,中华民国初年隶属富锦县管辖。1917年开始部分垦殖,人烟渐增。东北沦陷后,在三道岗、兴隆镇建立三道岗村和兴隆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划归集贤县管辖。1954年国务院决定接受苏联政府的援助,在集贤县东部三道岗地区建设大型谷物农场,受国家农业部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同年12月,在三道岗东北8公里处选定总场场址,1955年开荒建场。1958年秋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先后将靠近农场附近或有插花地的集贤县三道岗、兴隆、友邻、七星等4个乡并入友谊农场,组成“友谊人民公社”,实行“场、社合一”。1 960年4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集贤县,以原集贤县东部的友谊农场管辖范围设置友谊县,县人民委员会驻友谊镇(友谊农场场部驻地),隶属合江专区;原集贤县西部地区划归双鸭山市。1962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友谊县,恢复集贤县,以合并于双鸭山市的原集贤县西部地区和原友谊县辖区为集贤县的行政区域。1964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在“友谊地区进行政企合一试点”。同年10月5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复,恢复友谊县建制,县、场实行“一套人马,两个牌子”。县址设于友谊镇,隶属合江专区。12月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恢复友谊县,以合并于集贤县的原友谊地区为友谊县的行政区域。1973年8月 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友谊县,并入集贤县。1984年12月5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友谊县,以合并于集贤县的原友谊县的行政区域为友谊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政府驻友谊镇,由合江地区管辖。1985年1月,合江地区正式撤销,友谊县划归佳木斯市领导。1991年4月1日,由佳木斯市划归双鸭山市领导。   1992年,友谊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腹地。北、东北与富锦市毗邻,东南与宝清县以七星河为界,西南与双鸭山市接壤,西与集贤县相连。是以友谊农场经营范围设置的农场县。全县总面积1872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1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12.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56.4%。县政府驻地友谊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1984年12月5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4]170号)设立友谊县,以合并于集贤县的原友谊县行政区域为友谊县行政区域。县人民政府驻友谊镇。   1991年2月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1]4号)将佳木斯市的宝清县、友谊县划归双鸭山市管辖。   2000年,友谊县辖4个镇、7个乡:友谊镇、兴隆镇、凤岗镇、龙山镇、兴盛乡、东建乡、庆丰乡、友邻乡、新镇乡、成富朝鲜族满族乡、建设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1003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友谊镇 26464 兴隆镇 13902 凤岗镇 8732 龙山镇 2529 建设乡 7251 兴盛乡 6470 东建乡 5730 庆丰乡 6006 成富朝鲜族满族乡 5128 友邻乡 6187 新镇乡 3830 红兴隆农垦分局虚拟镇 17804    

宝清县

   宝清县(Baoqing)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城市   双鸭山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代码   230523   经纬度   东经131°12′至133°30′,北纬45°45′至46°55′   人口   44万人(2007年 数据来源:双鸭山市人民政府网站)   区号   双鸭山0469   邮编   155600   汽车牌照   双鸭山 黑J   行政区划   宝清县辖6个镇、4个乡:宝清镇、七星泡镇、青原镇、夹信子镇、龙头镇、小城子镇、朝阳乡、万金山乡、尖山子乡、七星河乡;境内有:五九七农场、八五二农场、八五三农场。   历史沿革   宝清县,以其县城南宝清河而得名。宝清河,一说系满语“宝其赫”的转音,原意为“丑 ”;一说满语“猴子”的意思。清初属宁古塔副都统管辖,1732年(清雍正十年)划归三姓副都统管辖。清末,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划归临江州(后改临江府)管辖。1909年 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吉林巡抚奏准,于宝清河西设置宝清州(拟从缓设置)。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临江府于宝清设置分防经历,1914年改为分治员。1916年4月15日,奉令将宝清分治地方“改设县治”,名为宝清县,隶属依兰道。县境东西宽120公里,南北长100公里。1929年2月,撤销道制,改由吉林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 月划归三江省管辖。1938年将饶河县七里沁河以西地区划归宝清县管辖。1939年6月,划归新设之东安省管辖。1943年后,先后隶属东满总省和东满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1947年8月,划归牡丹江省管辖。1948年7月,撤销牡丹江省,复归合江省管辖。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划归松江省管辖。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划归黑龙江省合江专区管辖。1983年10月,将西南部的宏伟、岚峰两个公社划归七台河市管辖。1985年1月1日,正式撤销合江地区,划归佳木斯市领导。1991年4月1日,由佳木斯市划归双鸭山市领导。   1992年,宝清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完达山北麓。东、南以七里沁河、完达山脊与饶河县、虎林市、密山市和七台河市分界,西与勃利县、桦南县和双鸭山市接壤,北以七星河与友谊县、富锦市毗邻。全县总面积10001.2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7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40.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3万人,占 32.76%;满、朝鲜、蒙古、回等少数民族人口2.7万人,占6.7%。县政府驻地宝清镇。    虞为息慎地;夏至周属肃慎地;汉晋为挹娄地;北魏以后为勿吉靺鞨黑水部;唐及五代,初为靺鞨的黑水部,后属渤海;辽为渤海,后属乌舍;金为胡尔哈路;元为胡尔哈路万户府;明为努儿干都司;清为窝集部诺罗路;后为三姓及临江属境.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设三姓协领归吉林省管辖;雍正十一年(1733年)为三姓的属地;光绪三十三年临江设州,宣统元年(1909年)改为临江府,宝清又隶属于临江府管辖,同年宝清己奏明设州但未能实行派官设治;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宝清州,五年(1916年)改宝清县,直属吉林省所辖;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划为十四省,宝清县划属三江省;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在康德四年(1937年)7月第二次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六省的基础上,又增设东安、北安两省,宝清又划属东安省;康德十年(1943年)十月设置乐满总省(包括牡丹江、东安、间岛三省)和兴安总省(包括兴,安东、西、南、北四省)。宝清隶属东满总省的东安区域管辖;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划东北为九省,宝清又划属合江省;全国解放后;恢复东三省,又划归黑龙江省所辖。   地理位置自然资源   宝清县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部为平原区,地势平坦。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2℃,年平均降水574毫米。   大煤田,开发潜力巨大-----这里有得天独厚、储量丰富的“乌金”宝藏。是国家11个重点煤炭开发区和七个煤化工基地之一。煤炭储量86亿吨,主要煤种有焦煤、褐煤、长焰煤、气煤等。储量在5000万吨以上的大煤田10个。可以建设大、中型煤矿、坑口电站和煤化工项目。山东鲁能集团乘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机率先抢滩宝清县,投资700亿元建设鲁能宝清煤电化项目,随后跟进了国电龙兴集团投资220亿元建设煤电一体化项目,这将有力地拉动地方经济的跨跃发展,并为配套和服务等各业发展带来无限商机。随着资源的深度开发,宝清县必将成为黑龙江省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基地。   大粮仓,产品品质独特-----这里有一望无垠、充满勃勃生机的黑土地。是“中国‘宝青红’红小豆”和‘宝清大白板’白瓜籽生产之乡”。全县总耕地面积近600万亩,其中县属绿色(有机)食品面积80万亩,被OFDC等国际认证组织认证的有机食品面积达23万亩。盛产水稻、大豆、玉米、小麦、红小豆、白瓜、甜菜等粮食作物和绿特经济作物。全县年产粮食130万吨左右。“宝青红”红小豆、“宝清大白板”白瓜籽和“挠力河”毛葱以其独特的绿色品质享誉海内外。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独特的绿色品质,吸引了香港莎莲娜食品有限公司、浙江五芳斋集团、哈尔滨宏达集团等大企业集团来宝投资兴业,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方兴未艾。   大森林,林木资源充沛-----这里有碧波万顷、绿浪际天的林海。是黑龙江省东部较大的次生林区和重要的天然林区。全县森林总面积435万亩,木材总蓄积量1,600多万立方米。盛产松、柞、桦、椴、榆、水曲柳树等。在这苍茫的原始丛林中,生长和蕴藏着人参、五味子、刺五加等百余种野生植物,生活和栖息着马鹿、黑熊、野猪、狍子等几十种野生动物。各种山野菜年产量达2000多吨,具有开发价值的植物药材蕴藏量近3.5万吨。   大湿地,生态环境优越-----这里有风景如画、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孕育了星河浴日、梨花飞雪、鞍山远眺、双柳闻莺、龙首连云、孤山远照、金山晚钟、地河蜃楼等八大景观。春天鲜花盛开,草木蔓发,山清水碧,百鸟相鸣;仲夏林木葱茏,绿荫沉凝,风光旖旎,百花峥嵘;秋至松林沉黛,层林尽染,硕果缀枝,百草含香;冬临风荡林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妆素裹,山色美景甚是壮观。在这里你既可以领略到泡沼纵横,滩水浩淼,“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北大荒原始风貌,又可以欣赏到水域湖光,遗址古韵,“江山如画”的优美人文景观,同样也可以观赏到曲折幽深,峭壁嶙峋的溶洞旷世佳境。七星河、雁窝岛、长林岛国家级湿地和东升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近690平方公里。盛逢夏季,候鸟云集,鱼翔浅底,莲花绽放,美不胜收,是消暑纳凉的绝好去处。龙湖森林公园群山环绕,烟波浩淼,无论水中泛舟,还是岸边垂钓,都可饱览湖光山色,领略自然风光。梨树沟森林公园峰峦起伏,幽深雅静,时逢五月,漫山梨花盛开,风载梨花飞落,如漫天飞雪,甚是壮观。炮台山古城遗址依水而建,“北斗七星祭坛”是该山城国家建制的重要标志,临登古城遗址你会感受到桑田沉淀的风土民情和被岁月洗涤过的挹娄文化古韵。珍宝岛烈士陵园依山傍水,树木参天,漫步林间,凭吊英烈,莺啼鸟鸣,令人心灵感受到一份独特的祥和与宁静。宝清县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饶河县

    饶河县面积6613平方千米。总人口14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饶河镇。邮编:155700。代码:230523。区号:0469。拼音:Raohe Xian。   行政区划      饶河县辖4个镇、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饶河镇、小佳河镇、西丰镇、五林洞镇、西林子乡、四排赫哲族乡、大佳河乡、山里乡、大通河乡;奇源林场、芦源林场、五林洞林场、饶河农场、红旗岭农场、八五九农场、胜利农场、红卫农场。 链接:乡镇简介   历史沿革      饶河县,因挠力河得名。挠力河,明代称“诺雷河”、“诺罗河”。挠力,是由“诺罗 ”转音而来。“诺罗”系满语,其意一说“禽鸟众多之地”,一说“河床游荡不定”。商周至汉晋为肃慎人及其后裔挹娄人居地,唐属河北道黑水都督府,金属上京恤品路,元属水达达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清属宁古塔将军三姓副都统统辖。清末,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设置密山府,划归府辖。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清廷照准,于密山府东北境挠力河之南设置饶河县,列入缓设名单。同年11月(农历十月),“乃复准设”。同年12月30日(农历十一月十八日),吉林行省民政司使委派试用知州方世立为饶河县设治员。翌年1月10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设治委员启用“饶河县设治委员之关防”。同年3 月11日(清宣统二年二月初一日),设治员“驰抵饶河县境,择定小佳气河地方(今小佳河镇小佳河村西),暂租民房办公。”隶属吉林行省东北路道。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6月,隶属依兰道。1917年将县署迁至挠力河口(今饶河县东安镇),1925年又迁至“团山子”,并将“团山子”改为“饶河”。1929年2月,撤销道制,改由吉林省直辖。1930年全县总人口 1.36万人,时为三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三江省管辖。1938年将七里沁河以西地区划归宝清县管辖;将挠力河以北地区划归抚远县管辖。1939年6月,将饶河县划归新设之东安省管辖。1943年10月后,先后隶属东满总省和东满省。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1947年10月,划归牡丹江省管辖。1948年7月,牡丹江省撤销后,复归合江省管辖。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改由松江省管辖。1951年6月,经松江省政府决定,将抚远县挠力河以北之东安镇等地区,重新划归饶河县管辖。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隶属黑龙江省合江专区。1960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虎林县和饶河县,将虎林、饶河两县合并设置虎饶县,县人民委员会驻虎林镇,隶属牡丹江专区。1963年1月,改归合江专区管辖。为了加强边境地区的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根据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的请示,国务院于1964年6月5日批准,撤销虎饶县,恢复虎林县和饶河县,以合并于虎饶县的原饶河县的行政区域为饶河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委员会驻地饶河镇,仍归合江专区管辖。同年10月10日,虎林、饶河两县正式分开。1969年县革命委员会迁至石场,1971年复又迁回饶河镇。1985年1月,正式撤销合江地区,划归佳木斯市领导。   1992年,饶河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乌苏里江西岸,边境县。南与虎林县为邻,西南与宝清县相接,西与富锦市毗连,北与同江市、抚远县接壤,东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全县总面积66 13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2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12.5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万人;朝鲜、满、回、赫哲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4%。县政府驻地饶河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原名饶力河。饶河之称,由县境内的饶力河而得名。“饶力”为“诺罗”之转音,“饶力”“诺罗”均为满语,“禽兽众多之地”的意思。   此地明初为尼玛河之境,属奴儿干都司统辖,后为渥集部的诺罗路;清太祖天命元年(1616年)诺罗路地域归顺于清朝政府,雍正十一年(1733年)此地为新设置的三姓副都统的辖地,当时赫哲族人在此居住的较多。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置了密山府,此地划归密山府管辖。宣统元年(1909年)割密山府东北境置县,县治设于倭敏(一名小佳气子),仍为密山府管辖。民国二年(1913年),县治独立,民国五年(1916年),移治于饶力河口,隶属吉林省依兰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辖,本县直隶吉林省为三等县,伪满州国成立后,于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划分为十四省,本县划属三江省,后来县公署移驻乌苏里江右岸的团山子.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新设北安、东安两省,饶河县由三江省划归东安省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三江、东安两省合并为合江省,饶河县为合江省所辖。全国解放后,恢复东三省,本县又划归黑龙江省所辖。      1993年7月5日,国务院批准将佳木斯市的饶河县划归双鸭山市管辖。   2000年,饶河县辖4个镇、8个乡:饶河镇、小佳河镇、西丰镇、五林洞镇、永乐乡、大通河乡、西林子乡、三人班乡、大佳河乡、山里乡、芦源乡、四排赫哲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5000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饶河镇 27451 小佳河镇 11067 西丰镇 5771 五林洞镇 3374 西林子乡 2889 四排赫哲族乡 1215 三人班乡 3505 大佳河乡 4836 山里乡 5539 芦源乡 2934 永乐乡 6355 大通河乡 3831 饶河农场虚拟镇 11878 红旗岭农场虚拟镇 11043 八五九农场虚拟镇 19343 胜利农场虚拟镇 16276 红卫农场虚拟镇 12700    地图      


集贤县特产大全




集贤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