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里村是衢江区廿里镇政府所在地,位于衢州高新技术园区南侧,离市区10公里,兰贺线(46省道)沿村而过,南有京台高速公路互通接口,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全村495户,1528人,8个村民小组,辖廿里、杨村、五埂山、五立埂、荒塘底、项家桥、唐家等7个自然村。廿里村先后多次被评为浙江省模范集体、浙江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浙江省五好村党组织、衢州市模范集体、衢州市“小康示范村”、衢州市五好村党组织、衢州市五星级党组织、衢州市先进党支部。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803112 | 324000 | -- | 查看 廿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文塘村 |
文塘村南距廿里镇3公里,全村国土面积1.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96亩,山地面积428亩,水塘面积127亩。辖文塘一个自然村。有农户370户,人数1340人。分为10个村民小组。2008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0.8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498元。文塘村南距廿里镇3公里,全村国土面积1.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96亩,山地面积428亩,水塘面积127亩。辖文塘一个自然村。有农户370户,人数1340人。分为10个村民小组。2008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0.8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498元。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万村联网 |
杨家突村 |
杨家突村位于廿里镇西北方向,距离集镇1公里,紧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巨化片区,46省道和浙赣铁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方便。2010年5月,衢江区开始村规模调整,调整后的杨家突村由原杨家突村和原十八里叶村两个村组成。新成立的杨家突村区域面积10330亩,本村有1445人,475户,4个自然村,分别为路边自然村、杨家突自然村、十八里自然村、十八里叶自然村。 |
石塘背村 |
石塘背村位于廿里镇江山港以北方向,距离镇政府约3公里,全村国土面积2.8平房公里,耕地面积925.7亩,山地面积1543亩。水塘面积8亩,其他面积173.3亩,辖一个自然村。全村现有农户300户,人口1025人,分为6个村民小组。2008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0.1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771元,集体经济收入比较少。 |
里屋村 |
里屋村位于廿里镇西南方向,距镇3公里。全村国土面积1219亩,耕地面积754.85亩,山林150亩。全村现有296户人家,1029人,分为7个村民小组。2008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83余万元,人均收入3000余元。 里屋村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外出务工等为辅的村庄。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柑桔、养殖家禽为主。全村有近20名精壮劳力常年在大、中城市打工。全村有4户养牛专业户,1家医疗站,各类店铺大小4家,农用拖拉机5台,无联合收割机等农用机械。里屋村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阳光充足,气候温和,温差适中,年平均气温17.3℃,年平均降水量1666.7mm,无霜期258天左右。 |
赤柯山村 |
赤柯山村是2010年5月村规模调整后成立的新村,由原来的赤柯山村、横塘村和青处村合并而来,是目前廿里镇人口最多的中心村。合并后通过从历史渊源及各村人数等多方面考虑后命名为赤柯山村。 |
塘底村 |
廿里镇塘底村位于衢江区南部丘陵地带,距衢城12公里。塘底村辖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全村380户1310人。村建立党支部,共有党员44名,村名代表31人。我村现有衢江区石化管件机械厂和衢江区聚仁化工有限公司两家民营企业。 全村总面积3583.53亩,其中耕地面积2092.53亩,山林面积800亩,园地面积470亩,水面221亩。全村共有劳动力715人,外出打工315人。 近年来,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党员和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地团结在村党总支部周围,群情振奋,同心同德,积极工作,认认真真抓好各项工作。2008年人均纯收入5778元,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11.18万元。我村曾多次荣获镇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先进治保会等荣誉称号。 目前,村级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得到了持续、稳定、健康的向前发展。 |
富里村 |
富里村位于廿里镇江北方向,距离镇政府4.5公里,全村国土面积2.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3亩,北塘面积40亩,辖1个自然村即富里村,全村现有农户270户,人口961人,分为8个村民小组,农民人均收入6188元,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是大田和沙滩承包。 |
马卜吴村 |
廿里镇马卜吴村位于廿里镇西南方向,距离镇政府约4公里,2010年5月村规模调整后,新村由原马卜吴村、盈头村、都刘村组合而成。全村国土面积约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59亩,山地面积850亩,水塘面积330亩。全村现有农户786户,人口2408人。 |
塘湖村 |
塘湖村曾名云湖,镇湖村。村委会驻地塘湖,北距镇治廿里街4公里。辖塘湖、瓦灶、宅江、后宅、任家龙、塘川、大坞门、碗窑9个自然村,621户,2107人。地属丘陵。耕地1422亩,农作以水稻为主,辅以油菜、玉米、番薯、豆类等;林地9890亩,以松、杉、毛竹为主,辅以茶叶、柑桔等。 近几年来,我村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创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目标和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村党总支带领全村广大群众团结一致,全面推进我村的物质、精神、政治、生态“四大文明”建设,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万村联网 |
和美村 |
和美村坐落于廿里镇东面,交通便利,通衢路穿境而过,距离市区10公里,距离镇政府0.5公里,46省道浙赣铁路靠村边而过,全村占地面积150亩,系乌溪江库区“三乡一镇”及黄坛口乡,于2009年下山脱贫群众迁入廿里镇的新建村,新村于2013年建成,现有785户,2216人,历经几年建设,全村已配套建设了水、电、路、路灯、通信、宽带等各种生活设施,有村级固定办公楼一幢,远程教育等。 |
廿里村 |
廿里村是衢江区廿里镇政府所在地,位于衢州高新技术园区南侧,离市区10公里,兰贺线(46省道)沿村而过,南有京台高速公路互通接口,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全村495户,1528人,8个村民小组,辖廿里、杨村、五埂山、五立埂、荒塘底、项家桥、唐家等7个自然村。廿里村先后多次被评为浙江省模范集体、浙江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浙江省五好村党组织、衢州市模范集体、衢州市“小康示范村”、衢州市五好村党组织、衢州市五星级党组织、衢州市先进党支部。 |
黄山村 |
黄山村位于廿里镇东南方向,距离镇政府约5公里,耕地面积1306.5亩,农作以水稻为主,辅以油菜、玉菜、番薯、豆类等 黄山村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村里有特色经济产业为外出打工。全村有150余名精壮劳动力,常年在大、中城市打工。 黄山村与黄坛口相隔3公里,依山傍水。现有九龙山寺庙,与乌溪江水库隔山相望,与巨化101厂相接,与西干渠相距500米,交通便捷。我村的文化优越,风俗习惯良好。每逢端午、重阳,都要包粽子、做果。有九龙山的雄伟壮观,有乌溪江的水利便捷,是旅游观光、拜佛的好地方。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万村联网 |
六一村 |
六一村原名六都杨村,于1984年4月分为六一、六二两村,村庄位于廿里镇西边,46省道经村边而过,东距廿里镇政府2公里,距衢州成12公里,是唐朝著名针灸大师杨继洲的故乡。杨继洲(1522年-1620年),名济时,行医长达46年之久,由巡按山区御史赵文炳得痿痹病,百医不治,继洲三针而愈,而名扬朝野。后出版了《针灸大成》一书,并被列入《四库全书总目》而流芳人世,在世界医学史上享有盛名。六一村全村总面积4500亩,其中耕地面积371亩,园地面积400亩,水面积65亩。 |
佘塘头村 |
佘塘头村位于廿里镇南面,距镇政府1公里。全村国土面积2.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40亩,水塘面积70亩,辖5个自然村,分别是佘塘头、魏家、路底、太阳畈、赵宅。全村现有农户282户,人口1004人,分为6个村民小组,2008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468元。 |
鱼头塘村 |
鱼头塘村东距镇沿廿里街1.8公里。地属平原,耕地面积1239亩,农作物以水稻为主,辅以油、豆类等,兼种柑橘、蔬菜、桑等 |
山下村 |
山下村东距廿里镇3.5公里,村域面积为2.3平方公里,地处江山港西岸山丘旁,故名山下。地属丘陵,山下村东距廿里镇3.5公里,村域面积为2.3平方公里,地处江山港西岸山丘旁,故名山下。地属丘陵,耕地面积695亩,山地面积1500亩,水塘2个面积46亩。全村现有农户246户,人口850人,分为4个村民小组。2008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0.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0.34万元,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是承包款。 |
通衢村 |
衢江区廿里镇通衢村是乌溪江库区困难群众异地下山脱贫迁移新建村,全村449户1568人,其中剩余劳动力570人。自2009年成立该村以来,村两委根据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增收致富无门路的实际,积极探索发展新路。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在发展村级物业的基础上引进来料加工产业。 2010年,村两委利用村级360平方米办公楼闲置用房引进了来料加工经纪人刘建红,办起了首家服装来料加工基地。同年,该村又在区移民办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投入资金30多万元,在新村内集体保留的土地上建造了占地面积460平方的村级物业用房,通过跑市场招商的方式引进了建德老板张小燕,创建了村内第二家来料加工基地衢州鑫腾服饰有限公司。目前,全村拥有100人以上集中加工点1家,50人以上集中加工店2家,30人以下集中加工店2家,加工品种有服装、工艺鞋、帽子、玩具配件等。拥有一级经纪人5名,年发放加工费1000多万元,参与来料加工人数400余人,占村剩余劳动力70%以上,参与来料加工年人均增收1.8万元。该村的来料加工也逐渐呈现“分散向集中,家庭向车间,农房向厂房”的发展格局,来料加工档次和规模得到大步提升,来料加工收入成了下山脱贫村农民发家致富的主导产业和收入来源。 与此同时,村集体对来料加工经纪人出租村级物业用房租金达到了每年2.4万元,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与农民家门口就业的双赢局面,来料加工已然成为通衢村的主导产业,2011年该村被评为衢州市来料加工转型升级先进村和来料加工示范基地。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