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衢州 >> 衢江区 >> 湖南镇 >> 湖南村

湖南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湖南村谷歌卫星地图)


湖南村简介

  湖南镇湖南村是湖南集镇所在地,距衢城26公里,是由原湖南镇的湖南村和金家山村合并为湖南村,村址为湖南村。调整后有438户1423人,区域面积1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0亩,生态林面积10834亩,毛竹面积1480亩,茶叶面积150亩,板栗面积2776亩,杨梅面积100亩,其它面积700亩。该村具有悠久的历史,集镇上有清同治年间建造的廊桥,有元代的民窑等一系列文物古迹。
  近年来,该村根据本村的水资源、集镇所在地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服务能力,增加村民收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村集体经济收入已多年稳定在60万元。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备,村民文化活动场所、村民医保、环境卫生等公益福利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村民安居乐业。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803113 324000 -- 查看 湖南村谷歌卫星地图

湖南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湖南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山尖岙村

  湖南镇山尖岙村,地处九龙湖西畔,是乌溪江大山里的一个原始的古村落。驻地海拔近500米,距衢州市区31公里,192户573人。总面积11895亩,其中耕地面积381亩,山林面积11468亩(含生态公益林5408亩,茶叶400亩,毛竹470多亩,板栗1930亩,柑桔200亩)。   山尖岙村,群山环抱,环境优美。村内有千年古枫、层层梯田、海拔700米的花尖山和岩石坑次原始森林流域,是登山、探险和业余摄影爱好者乐园;境内气候宜人,特产丰富。由于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是夏季人们的避暑胜地,也是各类高山蔬菜种植基地。其中,生姜种植有300年历史。现主要特产有茶叶、毛竹、板栗、杨梅、笋干和各类高山蔬菜等。适合都市居民春、夏、秋季休闲观光和采摘游。同时,山尖岙村以毛氏为主,家谱完好,是江山清漾毛氏的一个分支。   2008年村庄整治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内道路硬化,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建有秸杆沼气,实现村内农户集中供气,是一个十分注重环保的生态村。随着乌溪江湿地公园建设的深入开展,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发展农家乐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岩家山村

  衢江区湖南镇岩家山辖11个自然村,即岩家山、西山垄、塘坞岭脚、山公、中吾家垄、下吾家垄、上吾家垄、坞里、下湘思、上湘思、吾家垄等,9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176户,总人数537人,其中男306人,女231人,外出人口45人。耕地面积433亩,山林面积13082亩,其中板栗1277亩,毛竹10亩,柑桔225亩。   岩家山湘思自然村是旅游度假村,湘思山庄的兴建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是一个以发展旅游产业为主的行政村。岩家山东面与东仓口和坑口乡埠头村隔江相望,南面与白坞口村接壤,西面与后溪镇塘坞接壤,北面与廿里接壤,是九龙湖主要景区。  

埂头村

  湖南镇埂头村位于湖南镇东面,是由原湖南镇的里村村和埂头村合并为破石村,村址为埂头村。调整后有529户1504人,区域面积1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2亩,生态林面积8708亩,毛竹面积8466亩,茶叶面积745亩,板栗面积1712亩,其它面积581亩。   埂头村的历史前身为坑头,以地理位置命名,建国后沿用坑头命名为坑头村,当时鲍家山和里村部分自然村,为坑头村管辖。合作化时更名为坑头大队,同时鲍家山和里村部分自然村划出不属坑头大队管辖。1983年机构改革,坑头大队更名为埂头村。   埂头村,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从传统农业向多元化发展,村民生活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发展,公共设施不断完善。村民用电与国家用电网联通,康庄道路穿村而过,村民吃上清洁的自来水。通讯设备完善、电话、电视、手机开通,从享有九年义务教育和新型合作医疗。正向新农村建设迈进。  

华家村

  华家村位于衢江区湖南镇西南部山区,其北面为本镇金家山村,西邻江山市,东、南面都与岭洋乡交界,距衢城42公里,距湖南集镇8公里。原辖7个自然村,其中蕉坑、柴猪坪等2个自然村已整体搬迁,现有蕉坑口、陈家湾、华家、天堂、柴猪坪脚5个村民小组,116户309人(其中后靠移民8户8人);劳动力187个。华家村总面积11820亩:耕地面积130亩,山林面积11485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7679亩,毛竹面积1000多亩,板栗面积300亩,柑桔面积50亩。   是省长、市委办联系村,近年来实施下山脱贫农户从高山搬到低山、由自然村向行政村转移的梯度转移模式,即“华家模式”。由规划部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户型及外墙装饰,房屋建造实行三户联体,每户建房宅基地面积85㎡,楼高三层半。由华家村两委统一采购建筑原材料,统一组织施工,节省成本,一期工程每平方米造价仅310元。到目前为止,一期、二期已经完成,共安置农户31户152人,整体搬迁焦坑自然村16户56人,柴猪坪自然村21户86人。同时实施原有旧房退宅还耕等宅基地整理措施,使华家村耕地面积净增约30亩。“华家模式”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同时2008年抓住各类扶贫政策,吸收低收入农户和困难户,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设食用菌园区,“抱团”致富。园区占地面积35亩,分二期建设,一期已建成3500平方米的产生用房,其中反季节栽培菇房6幢,购进自动拌料装袋生产线,锅炉等机器设备,运用最新的食用菌种植技术反季节栽培,增加产量,实现一年四季栽培,年产食用菌可达150万袋,成为乌溪江库区乃至整个衢江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已成为产业亮点村、特色村,是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是库区的一面旗帜,已列入浙江省新农村建设100例,具有一定代表性。全村农户正在一只强有力的村班子带领下哦,走共同致富之路。  

白坞口村

  湖南镇白坞口村位于湖南镇北面,是湖南镇的北大门,由原湖南镇的白坞口村和元墩后村合并为白坞口村,村址为白坞口村。调整后有496户1510人,区域面积1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4亩,生态林面积8204亩,毛竹面积730亩,茶叶面积2953亩,板栗面积1665亩,杨梅面积450亩,其它面积1006亩。   该村是乌溪江库区湖南、岭洋、举村三个乡镇出库的必经之地,也是湖南镇的元墩后、朝书、山尖岙等6个村通村公路经过之地。一直以来村内卫生“脏、乱、差”,穿村而过的小溪,由于农户随意垃圾倾倒,导致每到夏天发出阵阵恶臭。到6个村的通村公路由于宽度不足4米,经常出现交通堵塞。农户对此意见极大,强烈要求改变这种现状。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万村联网  

朝书村

  湖南镇朝书村位于湖南镇西面,是由原湖南镇的周垄村和朝书村合并为朝书村,村址为周垄村。调整后有442户1286人,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6亩,生态林面积6872亩,毛竹面积2729亩,茶叶面积685亩,板栗面积1900亩,其它面积1306亩。   朝书村是湖南镇的千亩高山蔬菜所在地,农户种植生姜、辣椒、豇豆等一系列农作物,由于地势高,无污染,是明副其实的绿色食品,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产品主要销往衢城、杭州等地,在衢州城的南湖桥菜市场内,常年租用两个商铺,用于销售。2008年由深圳电视台制作报导该村的蔬菜产品后,打入了深圳市场,成为深圳各大酒店争相抢购的蔬菜的原料。2010年,更是招来了韩国客商,在此投资5000万   

蛟垄村

  湖南镇蛟垄村村位于湖南镇西北面,是由原湖南镇的蛟垄村和上侣村合并为蛟垄村,村址为上侣村。调整后有332户957人,区域面积1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4亩,生态林面积5934亩,毛竹面积542亩,茶叶面积466亩,板栗面积4376亩,其它面积600亩。   蛟垄村历史悠久,清时经济繁荣,村内的吕姓、毛姓两户农户通过种植田青开始发家致富,置办田地,建造房屋,据相传,最鼎盛时,蛟垄村人的田地面积一直延伸到如今后溪镇万青村。至今蛟垄村内还保留大量的清朝年间建成的房屋。这些房屋,做工精致,许多梁柱雕工都非常精美,具有一定的观赏、研究价值。   由于该村位于白坞口流域的上游,下游有大片农田,为解决夏季干旱灌溉问题,解放后,对蛟垄村内的高垄水库进行开挖扩大,,使水库面积扩大到2万平方米   

湖南村

  湖南镇湖南村是湖南集镇所在地,距衢城26公里,是由原湖南镇的湖南村和金家山村合并为湖南村,村址为湖南村。调整后有438户1423人,区域面积1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0亩,生态林面积10834亩,毛竹面积1480亩,茶叶面积150亩,板栗面积2776亩,杨梅面积100亩,其它面积700亩。该村具有悠久的历史,集镇上有清同治年间建造的廊桥,有元代的民窑等一系列文物古迹。   近年来,该村根据本村的水资源、集镇所在地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服务能力,增加村民收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村集体经济收入已多年稳定在60万元。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备,村民文化活动场所、村民医保、环境卫生等公益福利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村民安居乐业。   

破石村

  破石村辖16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农户422户,总人口1443人,基中男779人,女664人,有移民438人,外出务工398人,有耕地面积351亩,山林面积19661亩,基中生态公益林9668亩,有茶叶370亩,板栗1940亩,毛竹6737亩,柑橘600亩。破石村是湖南镇的工业村,现有玻璃拉丝企业14家,基中120个左右职工的企业两家,是本村的支柱产业,曾经为湖南镇经济发展作出过较大贡献,产品远销省内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负有盛名。     破石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历史上曾先后考上进士7位,举人15位,贡士26位,七品以上-达75人之多。解放前和新中国成立后,该村已有40多人考上大学。   破石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景观。保留着多处明、清时期古建筑。笔架山、砚池、牡丹台、双蝶峰构成了著名的“破石四景”,现被载入《衢县志》。连同湖钟潭、文昌阁以及2003年新发现的流纹岩节理石柱,一起组成了一条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风景带。   破石村也是衢江区少数民族村之一,具有一定的畲乡文化基础。历史悠久的民间婺剧表演和村民余良章自创的独脚戏演奏,为破石村浑厚的文化背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该村已是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文化特色村。  


湖南村特产大全




湖南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