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溪口村
渔溪口村位于镇西北部,以村委会驻地渔溪口命名。2个自然村,236户、769人,畲族1人,余汉族。耕地311亩、山地432亩、林地432亩。以农业为主,主种水稻,兼种油菜,棉花等经济作物,特产有柑桔、蚕茧等。土地承包到户后,棉花、蚕茧产量逐年减少。1995年后,水稻面积减少,有砂场承包。明、清属常山乡官塘里二十五都吊字庄。1929年后属龙溪联合乡。1935年与符家村合建渔溪口高级社。1958年析置渔溪口生产队。1961年改称渔溪口大队。1983年称为渔溪口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822108 | 324000 | -- | 查看 渔溪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大弄村 |
大弄村简介 招贤镇大弄村位于招贤镇五里片区东侧,东与五里村交接,西与泉目山村相连。杭金衢高速公路穿村而过。大弄村村域面积4.5平方公里。共有农户数525数,农村人口1698人,村民代表53人,正式党员36人。 大弄村共有5个自然村,分别为大弄、朱家、谢家、宁家、刘家,据《汪氏宗谱》载:汪德政于元至正年间由本县常山张吊家庄(今招贤汪家淤)迁此;据《朱氏宗谱》载:朱四宝于清雍正年间从江西南丰县迁此;据《谢氏宗谱》载:谢大庭、谢成报于清乾隆年间由江西鱼潭迁此;据《宁氏宗谱》载:宁选政于清雍正年间从江西广昌县金沙里柘林村迁此;据《刘氏宗谱》载:刘长远于清雍正年间从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迁此。 大弄村的农业以种养殖业为主,主产胡柚、柑桔、生猪等,辖区内的水库、灌溉渠道等农业基础设施完备。近年来,实施完成村庄整治工程,道路建设,渠道修复、机耕路硬化、美化亮化等新农村建设工程。 |
华青村 |
塔石镇华青村是由原华区、青塘下二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新村合并后总户数420户,总人口1306人,下辖10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842亩,水面养殖400亩,柑桔面积175亩。 |
雅村村 |
塔石镇雅村村是由原雅村、东西邵二个行政村合并而成,距杭金衢衢高整龙游出口仅2公里。新村合并后总户数501户,总人口1528人,下辖12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511亩,水面养殖520亩 |
大麦坞村 |
大麦坞村位于招贤镇南侧,与青石镇交界,有5个村民小组,共有245户,人口数655人。大麦坞村现有党员25人,村民代表26人,劳动力579人。全村拥有耕地面积217亩,山地面积1900亩,年产柑橘、胡柚110万斤,2007年人均纯收入4950元。 |
外方山村 |
外方山村位于招贤镇南侧,3个村民小组,共有189户,人口数563人。外方山村现有党员20人,村民代表16人,劳动力380人。全村拥有耕地面积197亩,山地面积1300亩,年产柑橘、胡柚190万斤,2007年人均纯收入5830元。 |
汪家淤村 |
汪家淤村位于镇西北部,以村委会驻地汪家淤命名。1个自然村,304户、991人,畲族2人,余汉族。耕地609亩,山地857亩、林地826亩。以农业为主,主种水稻,兼种油菜,棉花等经济作物,特产有柑桔,是本镇重点产区之一。土地承包到户后,棉花、水稻产量逐年减少,村民发展加工业和养殖业。明、清属常山乡官塘里二十五都吊字庄。1929年后属招贤乡。1935年后属招贤乡八保,解放初属汪家淤乡二村。1957年与李家淤合建汪家淤高级社。1958年改称汪家淤生产队。1961年析置汪家淤大队。1983年称为汪家淤村。招贤镇汪家淤工业园区就设立在该村 |
藕塘村 |
藕塘村位于招贤镇南侧,有3个自然村,2个村民小组,共有176户,人口数311人。藕塘村现有党员17人,村民代表20人。全村拥有耕地面积187亩,山地面积870亩,年产柑橘、胡柚870万斤,2007年人均纯收入5420元。 |
高埂村 |
自高埂村被列入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示范村以来,我们按照整治村以治理“脏、乱、差、散”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和“八化”的建设要求,开展村庄绿化工作。通过绿化增加村庄绿化面积,改善了村庄的生态环境,使高埂村成为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示范村。 高埂村历来受干旱威胁,所以村民的保护环境、保护树木的意识强,村落中森林覆盖率高,主要绿化树种有樟树、胡柚、椪柑、经济林木等,但绿化树种单调,绿化档次不高,景观效果不佳,公共休闲绿地缺乏。如今,在村两委的高度重视下,正已得到逐步的改善。 |
象湖村 |
象湖村位于招贤镇北侧,与青石镇交界,是目前常山县最大的行政村,有3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共有1123户,人口数3996人。象湖村现有党员68人,村民代表22人,劳动力3080人。全村拥有耕地面积887亩,山地面积4200亩,年产柑橘、胡柚570万斤,2007年人均纯收入5630元。 |
溪上村 |
溪上村位于招贤镇南侧,有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共有有459户,人口1572人。溪上村现有党员35人,村民代表24人,劳动力980人。全村拥有耕地面积357亩,山地面积1600亩,年产柑橘、胡柚180万斤,2007年人均收入5230元。 |
泉目山村 |
常山县招贤镇泉目山村,有人口2470人,745户,有9个村民小组,耕地805亩,林地1225亩,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植柑桔、胡柚和外出务工经商收入,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为8500元。是畲族行政村。 劳务输出已成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泉目山村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目前,泉目山村劳务输出已逐步由体力型向技术型、打工型向创业型、自发型向有序型发展。有700多人在外务工经商,其中有一支300多人的水果经营队伍,长年在上海经商。全村年劳务输出收入超千万元,昔日的穷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村两委利用外出务工者闲置的土地,积极招商引资,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了泉目山村规模农业、效益农业的快速发展。如今,投资1.6亿元集基因科学、生物技术、健康体检、医疗服务、健康产品销售、健康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浙江赛得益嘉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已落户泉目山村,工程建设已初具规模。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班子多方筹措资金,结合“八大工程”“三农提升工程”等项目,已完成了村庄的“硬化、亮化、洁化、美化”等工程,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
纱帽山村 |
纱帽山村 位于镇西部,以聚落纱帽山命名。1个自然村,184户、645人,畲族1人,余汉族。耕地238亩,山地1003亩、林地772为支农业为主,主种水稻,兼产水果,所产枇杷著称县内外。1995年后,水稻产量逐年减少,改种柑桔。明、清属常山乡官塘里二十五都吊字庄。1929年后属龙溪联合乡,旋属廉溪乡。1935年后属招贤乡九保,解放初属汪家淤乡八村。1957年与里方山合建纱帽山高级社。1958年析置纱帽山生产队。1961年改称纱帽山大队。1983年称为纱帽山村。 |
五里村 |
五里村概况 常山县招贤镇五里村位于招贤镇东北侧,现有人口2592人,722户,有15个村民小组,中共党员72名,村民代表50名。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柑桔、胡柚、油茶的种植、销售和来料加工以及外出务工经商的收入,2012年农民人均收入为5785元。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班子多方筹集资金,通村的主干道也基本硬化到位,村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村内有刘氏大宗祠一座,平时村内的老人都在其中进行各种娱乐活动,有时还有婺剧的表演、广场舞等,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五里村地理位置独特,杭金衢高速公路和黄衢南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土地的大量征用导致农民拥有的土地较为明显的减少,这也从根本上促进了大量的村民外出务工、经商,增加收入,使原本远近闻名的“讨饭村”也逐渐走上了小康之路。 |
山底村 |
山底村情概况 山底村地处石岗山东麓,以山底自然村(村两委驻地)为名,距招贤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方3.35公里。辖山底、石岗、石后、鸡头山4个自然村。全村户籍人口2059人,636户。现有党员58名,村民小组14个,村民代表48名。民族组成有汉族、畲族等。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有水稻、小麦、油菜、柑桔、胡柚等。来料加工为辅。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全村上下致力于新农村建设,积极创建美丽乡村。 一、组织建设。山底村始终坚持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组织建设,致力于提升村级组织的整体水平,巩固和强化班子的战斗力,保持班子团结、奋进、发展优势。认真开展党员设岗定责和“党员先锋指数评比”活动,使党员变被动为主动,打造一支服务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队伍。在2012年“三民工程”标准化建设评比中,村里被评为优秀。 二、村庄发展。山底村经济发展具有一定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区域条件相对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合种、养殖业发展。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抓产业发展,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单一种植,实现多样化发展,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已成立胡柚,茶油等6家专业合作社。二是来料加工起步较早。具有一定来料加工发展基础,加工品种相对丰富,这为村民增收提供有力条件。来料加工蓬勃发展,已有饰品、箱包、百叶片等多种类来料加工产品,村里多次被评为来料加工先进村。2012年底山底村实现人均收入6200元。山底村抓住村庄整治项目建设机遇,村庄环境整治明显改善。2012年底,全村实现道路硬化率100%。改善公共服务设施,从清洁工程入手,根据村实际,建立公共垃圾处理场所,转变垃圾随意倾倒恶习。建立全村环境管理和维护制度,确保环卫保洁机制落到实处。村内卫生改厕、污水治理、村庄亮化等项目实现全覆盖;按照部署要求,山底正在积极筹备农民饮用水工程,计划2014年实现家家通自来水。 三、社会稳定。在深化完善党务、村务公开的基础上,发挥村治保、调解、综治组织的作用,力争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开展“平安村”创建活动,排查化解各种社会治安隐患,妥善解决村内的各种矛盾纠纷,民事纠纷调解率达到98%。杜绝重大刑事案件,重大安全事故的群体-件产生,加强普法宣传教育,让村民知法、懂法、用法、推进法治化管理进程。 |
鲁士村 |
鲁士村简介 鲁士村位于招贤镇的中部,常山江北岸,旗峰山南麓,东临樊村村,西接象湖村和山底村,辖鲁士、马车二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鲁士,区域面积5.1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1459亩,山林面积1972亩,水域面积87.4亩,五里中心小学在辖区内,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农户655户,人口2063人,党员62名,村民代表50名,低保户54户,外出务工人员485人。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有水稻、小麦、油菜、柑桔、胡柚、生猪等。以来料加工为辅,有多个来料加工点,是来料加工的特色村。 |
官庄村 |
官庄村 官庄村位于镇东北部,以村委会驻地官庄命名。4个自然村,261户、826人,畲族78人,余汉族,耕地413亩,山地1162亩、林地1008亩。以农业为主,主种水稻,经济作物有油菜,特产有柑桔和蚕茧,是境内柑桔重点产区之一。1995年后水稻和蚕茧产量明显减少。明、清属常山乡官塘里二十六都罪字庄。1929年后属高大高级社。1958年改为官庄生产队。1961年改称官庄大队。1983年改为官庄村。 |
大溪沿村 |
大溪沿村简介 招贤镇大溪沿村位于招贤镇区域南边,东接高埂村,西连古县村。320国道线穿村而过,九景衢铁路贯穿村南部。新村村域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97亩,山林面积1615亩,共有农户数397数,农村人口1219人,村民代表52人,正式党员71人。 村的农业以种养殖业为主,主产胡柚、柑桔、生猪等,辖区内有水库、灌溉渠道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实施完成村庄整治工程,完林区道路建设,渠道修复、工业园区设计、生猪养殖沼气利用等工程。 |
游林村 |
游林村位于镇南部,以村委会驻地命名。5个自然村,294户,1109人,内畲族21人,东汉族。耕地414亩,山地5756亩,有林地4863亩。以农业为主,主种水稻,特产有柑桔,林业以油茶为主。2000年前后,曾作为本镇养猪专业村。经济收入外出打工为主。明、清属招贤乡官塘里二十五都唐字庄。1929年后属官塘联合乡。1935年后属招贤乡十三保,解放初为招贤乡四村。1957年建游林高级社。1958年改为游林生产队。1961年改为游林大队。1983年改为游林村。 |
古县畈村 |
古县畈村位于镇北部,以村委员会驻地古县畈命名。3个自然村,168.户、533人,壮族2人,余汉族。耕地277亩,山地5亩。以农业为主,主种水稻,经济作物有油菜、棉花,特产有柑桔。土地承包到户后,棉花少种,主种柑桔,经商人数增多。明、清属常山乡官塘里二十五唐字庄。1929年后属招贤乡五保,解放初属招贤乡五村。1957年与招贤、石井口、井坞等村合成建招贤高级社。1958年析置古县畈生产队。1961年称古县畈大队。1988年改为古县畈村。 |
渔溪口村 |
渔溪口村 渔溪口村位于镇西北部,以村委会驻地渔溪口命名。2个自然村,236户、769人,畲族1人,余汉族。耕地311亩、山地432亩、林地432亩。以农业为主,主种水稻,兼种油菜,棉花等经济作物,特产有柑桔、蚕茧等。土地承包到户后,棉花、蚕茧产量逐年减少。1995年后,水稻面积减少,有砂场承包。明、清属常山乡官塘里二十五都吊字庄。1929年后属龙溪联合乡。1935年与符家村合建渔溪口高级社。1958年析置渔溪口生产队。1961年改称渔溪口大队。1983年称为渔溪口村。 |
樊村村 |
樊村村位于招贤镇北侧,有7个村民小组,共有345户,人口数1783人。古县村现有党员49人,村民代表36人。全村拥有耕地面积432亩,山地面积3300亩,年产柑橘、胡柚195万斤,2007年人均纯收入5530元。近几年,我村荣获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特色文化村”,省级“文化示范”村等称号。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