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根村全村总户数151户,人口577人,工农业总产值578万,人均收入7681元,有立窑31只,石墉3个,养殖业正在发展,日前有养牛专业户2户,养青虾1户,2005年新建一幢厂房,2006年浇筑水泥路一条,2007年“实施八大工程”的亮化、硬化、洁化、美化、绿化、穿衣等工程。2009年实施养殖专业村,扩大规模养殖,村两委带动全村村民搞养殖业。
东山根村与高峰村、东鲁村、灰山底村、鸭坞村、松香门村、双溪口村、五爱村、上宋畈村、彭川村、石岩村、山背村、龙头村、下蓬村、黄坞岭村、辉埠村、路里坑村、桐村村、达坞村、才里村、大埂村、坪山村相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822115 | 324000 | -- | 查看 东山根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东鲁村 |
东鲁村 东鲁村基本情况 东鲁村距宋畈乡所在地3.5公里处,为宋畈乡第一大村,系原东鲁乡政府驻地,该村交通方便,宋铜公路穿境而过。该村分4个自然村,现有人口2291人,党员53名,村民代表55名,下辖3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491亩,其中水田面积1323亩,山林面积7769亩。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38元,村集体收入4万元。 东鲁村2005年为县“八大工程”实施村,完成了村内道路硬化、洁化,路灯亮化。东鲁村于2005年投资10万余成修建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的大礼堂一座,建有500余头的生猪基地,100余亩小西瓜基地。该村党建工作基础良好,为“先锋工程”五星级党支部,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设备配备齐全,党员学习制度健全。 2007年4月,东鲁村在全县率先推行“党员、村民代表联系农户制度”,有效地巩固深化了“民情沟通日”制度,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
灰山底村 |
灰山底村现有316户,988人,土地总面积2839亩,其中耕地117亩,园地45亩,有林地1402亩,其它1274亩,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4970元。 辉埠镇灰山底村2004年被县委、县政府列入首批50个“八大工程”实施村之一。近年来,村两委会能认真贯彻实践-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农村政策,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在实施“八大工程”过程当中,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坚持长抓不懈,建立了以村支部书记为主要责任人,村团、妇、兵及其它两委会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机构健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文明村的创建活动。 |
鸭坞村 |
鸭坞村概况 鸭坞村位于常山县辉埠镇北侧,距县城约10公里,灰灵公路直穿村中心而过,矿山资源丰富。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农户207户,总人口738人,党员24人,支部委员3人。2009年村集体收入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62元。 近几年来,鸭坞村党支部按照“富民”党支部和新农村建设目标,狠抓党员干部队伍管理教育和制度建设,大力倡导创业创新,使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村民收入不断提高,充分发挥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和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作出了贡献。 该村先后荣获省级“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省级“科普示范村”、省级“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示范点”、市级“五星级”党支部、市级“特色文化村”、市级“民主法制村”、县级“五好”基层党支部等荣誉称号。2010年被县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
松香门村 |
松香门村基本情况 松香门村距宋畈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处,交通便利,宋畈乡村公路贯穿境内。下辖6个自然村,农户76户,人口243人,其中党员12名,村民代表12名。全村耕地面积276.2亩,其中水田面积224亩,山林面积4340亩,柑桔、胡柚面积4344亩。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56元,村集体收入1.2万元。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及外出务工。全村农田土地平整全面完成,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村建有120平方米办公大楼,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设备配备齐全,党员学习制度健全。近年来,该村深入开展“文明和睦村”创建,扎实推进农村“先锋工程”,推行党员、村民代表联系农户制度,全村民风淳朴,班子团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松香门村3-5年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实施“三农提升工程”,完成村主干道硬化、亮化,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同时,立足山区环境生态优势,引进康贝鸭基地特色种养殖业,把松香门村建设成为交通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产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双溪口村 |
双溪口村距宋畈乡所在地3公里,现有人口712人,党员20名,下辖7个自然村。耕地面积508亩,其中水田面积472亩,山林面积4330亩。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109元,村集体收入5.5万元。2007年以来,先后完成了“八大工程”示范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
五爱村 |
五爱村总户数133户,人口432人,党员21人,耕地面积434.7亩,工农业总产值58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650元,2005年新建村办公楼一幢,实施“八大工程”,使村庄得到洁化、亮化、硬化等的要求。2006年村建厂房1000平方米,还建起了蓝球场、溜冰场等活动场所。2007年由本村村民自编自演“跳足马”舞,被评为省级文化特色村。 |
东山根村 |
东山根村全村总户数151户,人口577人,工农业总产值578万,人均收入7681元,有立窑31只,石墉3个,养殖业正在发展,日前有养牛专业户2户,养青虾1户,2005年新建一幢厂房,2006年浇筑水泥路一条,2007年“实施八大工程”的亮化、硬化、洁化、美化、绿化、穿衣等工程。2009年实施养殖专业村,扩大规模养殖,村两委带动全村村民搞养殖业。 东山根村与高峰村、东鲁村、灰山底村、鸭坞村、松香门村、双溪口村、五爱村、上宋畈村、彭川村、石岩村、山背村、龙头村、下蓬村、黄坞岭村、辉埠村、路里坑村、桐村村、达坞村、才里村、大埂村、坪山村相邻。 |
上宋畈村 |
美丽的上宋畈村欢迎您! 地理位置:常山县上宋畈村位于常山以北,常芳公路边。上宋畈村是宋畈乡政府所在地,该村交通方便,常芳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人口状况:现有人口542人,党员23名,下辖有3个自然村。 农林资源:耕地面积289亩,其中水田面积227亩,山林面积3000亩。 经济状况:当前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和采矿也为主,村民年人均收入6136元。村集体收入3.54万元。村级经济不断壮大。目前,村集体拥有石灰钙厂、伟峰不锈钢纤维厂、加油站等三家企业。 优势产业:主要以石灰钙为主的采矿企业。乡政府引导业主进行技术革新,引进钢制立窑和新技术,降低能耗,提高产量,增加安全系数,提升产品品位,坚持新上立窑关一批一,力争通过3-5年努力淘汰土制立窑,并培育一批规模以上石灰企业,推进石灰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村级经济不断壮大。目前,村集体拥有石灰钙厂、伟峰不锈钢纤维厂、加油站等三家企业。 社会事业:2004年县“八大工程”实施村,2006年创建市级小康示范村,共投入建设资金45.6万元,完成了村主干道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和卫生洁化。投资10万多元完成了宋畈集镇农贸市场建设,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被评为衢州市市级小康建设示范村。2010年实施“美丽乡村”的新农村建设,村里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文化特色:村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健全,村里新建灯光球场一座,修建健身路径,分别成立了一支腰鼓队、排舞队。 村里还有特色狗肉餐饮店,狗肉被评为省级特色农家菜。 环境、卫生状况:我村落实卫生保洁员制度,全村配备保洁员3名,进行全天候保洁。除专职保洁员外,我村还不定期的组织劳力,清洁卫生死角。 班子情况:村支两委成员共3名,共有党员18名。村党委班子团结,战斗力较强,两套班子之间关系协调,运转正常。村级配套组织健全,团支部、民兵连、妇女等组织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建立了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党员菜单式小班化培训等一系列比较规范的学习制度、会议制度。 上宋畈村热忱欢迎社会各界惠临参观考察、洽谈合作! |
彭川村 |
彭川村基本情况 彭川村距宋畈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处,交通便利,宋桐乡村公路贯穿境内。下辖5个自然村,农户587户,人口2028人,其中党员35名,村民代表32名。全村耕地面积1236亩,其中水田面积1146亩,山林面积6346亩。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267元,村集体收入2.4万元。村民主要从事石灰立窑生产及加工业、小西瓜和吊瓜等特色农业种植及外出务工。全村农田土地平整全面完成,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村建有1000多平方米的大礼堂和办公大楼,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设备配备齐全,党员学习制度健全。近年来,该村深入开展“文明和睦村”创建,扎实推进农村“先锋工程”,推行党员、村民代表联系农户制度,全村民风淳朴,班子团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
高峰村 |
高峰村位于镇北侧,距集镇5公里,地处较为偏远,现有户数111户,人口428人,耕地面积129亩,山林面积6800亩,年人均收入3780元 虽然地理位置并不理想,但高峰村的林木资源较为丰富,在6800亩山林中,有经济林面积800亩。村中农户除在外务工的,多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农业产品有油茶、生姜、家禽。尤其是高峰村的香姜,因地处海拔300米,是无公害、无污染蔬菜,年产量可达500吨。 高峰村坐落在群山之中,空气清新,民风淳朴。高峰村支书金祖龙、村主任金东风代表村两委会及全体村民欢迎外地企业及个人来高峰村投资,使高峰村的资源,尤其是使农业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
石岩村 |
石岩村总户数378户,人口986人,2008年实施“八大工程”,安装路灯15,浇筑水泥路3450米,本村主要收入来源靠柑桔、胡柚、山茶油等,村集体经济1.5万元,人均收入6575元。 石岩村与高峰村、东鲁村、灰山底村、鸭坞村、松香门村、双溪口村、五爱村、东山根村、上宋畈村、彭川村、山背村、龙头村、下蓬村、黄坞岭村、辉埠村、路里坑村、桐村村、达坞村、才里村、大埂村、坪山村相邻。 |
山背村 |
山背村位于常山县辉埠镇北侧,距县城约10公里,灰灵公路直穿村中心而过,矿山资源丰富。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农户207户,总人口738人,党员24人,支部委员3人。2009年村集体收入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62元。 近几年来,山背村党支部按照“富民”党支部和新农村建设目标,狠抓党员干部队伍管理教育和制度建设,大力倡导创业创新,使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村民收入不断提高,充分发挥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和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作出了贡献。 先后荣获省级“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省级“科普示范村”、省级“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示范点”、市级“五星级”党支部、市级“特色文化村”、市级“民主法制村”、县级“五好”基层党支部等荣誉称号。2010年被县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
龙头村 |
龙头村 龙头村基本情况 龙头村距宋畈乡所在地3.5公里处,下辖有5个自然村,现有人口362人,外出务工人员130人,党员15名。全村耕地面积263亩,其中水田面积170亩,山林面积1906亩。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村集体收入0.3万元,为经济薄弱村。2005年投资15万元完成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设备配备齐全,党员学习制度健全。 |
下蓬村 |
下蓬村 下蓬村基本情况 近年来建设与发展 种植业发展。1、07年度村完成了180多亩“土地平整”工作,并建造了两个抗旱机埠,为农户农业生产提供了抗旱的保证。2、08年上半年结合村“低丘绥坡”开发改造工程,也发展50亩桑叶基地,今后能给村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并能解决部分剩余劳力就业。 二、村集体经济建设。1、04、06年两年村建造了“彩印厂”、“村老会议室”两幢厂房,通过农民信箱网上招租,引来了富阳老板长期签订租赁协议。并给村集体经济每年带来1.2万收入。2、07年下半年开始与建新村合资新建厂房600多平方米,总投资45万元左右,现工程基本完工,又通过农民信箱在网上招租,开始对外出租招投标,对村集体经济注入一笔新的收入。 三、村经基础设施建设。1、05年村完成道路硬化;路面到达全村每个农户的门前房后;路灯亮化;垃圾统一处理工程;村绿化面积达300㎡;06年新建村办公楼一幢。 2、07年下半年在兄弟单位(县自来水公司)的帮助下,完成了总投资20多万的饮用水工程建设,给全村群众提供了安全卫生的生活、生产用水。3、目前村已开始筹建600㎡公共活动休闲场所;新建篮球场、健身器等活动场所。 除此之外,07年我村与县文明办联合提出了“弘扬文明道德风尚 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倡议。 07年4月、8月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下蓬村和谐新农村3-5年建设方案》。建设方案提出我村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和总体要求,力争实现“四个争创”,即2007年完成市级生态村创建,2008完成市级文明村创建,2009年完成市级卫生村创建,市级小康示范村创建,力争2010年完成省级小康示范村创建。 |
黄坞岭村 |
黄坞岭村 黄坞岭村基本情况 黄坞岭村距宋畈乡所在地3公里处,现有人口824人,党员28名,下辖有5个自然村。属移民插花村,共有移民278名。耕地面积615.5亩,其中水田面积541.2亩,山林面积1392亩。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330元,村集体收入4.3万元。2002年该村引进花木基地150亩,2004年县“八大工程”实施村。目前,村有红砖厂、水泥砖厂、石灰钙厂和正在建设的废旧轮胎利用加工厂等四家企业。该村交通方便,常芳公路穿境而过。 |
辉埠村 |
辉埠村位于常山县北郊,是解放初期乡政府所在地,2013年经过行政村规模调整,由上辉埠、下辉埠、蒋建3个村合并组成,新的行政村面积3.7平方公里,村民小组14个,户数539户,人口1773人,现有党员77人,新村办公地址设在下辉埠。辉埠村交通便捷人居集中,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丰富,区域内还有集秀坊、延寿寺等人文遗址。村两委班子团结务实,正在打造“情系家园·集秀辉埠”为主题的美丽乡要地。 |
路里坑村 |
路里坑村基本情况 路里坑村座落在三衢山风景区脚下,全村耕地面积360亩,现有人668人,辖4个自然村,共产党员24人,村两委班子人员6人。2009年全村劳动力外出务工230人,劳务输出收入900多万元。2009年村民人均收入6800元,村集体收入4.5万元。2007年荣获市级农家乐示范村,2008年被评为县连续十年无违反计划生育村。2009年被评为省级旅游特色村和省级农家乐特色村。 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和宣传,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努力提高农民收入,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村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勤政廉洁,奋力拼搏,党员干部凝聚力、号召力强,全村干部、党员及广大群众同心协力,不断提高了全村群众的整体素质,初步实现了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力、提高向心力。搞好农村特色文化,尤其是古居、特色旅游。 一、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 衢州市的母亲山、著名的旅游景区——三衢山就座落在境内。三衢山尽显大自然巧夺天工和无穷变幻,有“世界上最大的象形石动物园”和“世界上最大天然盆景”之美称。三衢山石林风景区属石灰岩地貌石牙石林景观,三衢山石林经过千万年日晒雨淋的剥蚀,到处是奇妙怪石,“玲珑绀碧、天骄槎牙,不可名状”。造型奇特、惟妙惟肖、层次感强、变化无穷,有百狮争雄、仙女梳妆、龙蛇争霸、双龟峰、老虎洞、天顶花盆、玉如意、将军阵等五十多个景点景观。景区内融奇岩、怪石、峭壁、溶洞、石林、泉、溪等自然风景为一体,使您尽享大自然无穷妙趣。大、小沽山石林、石牙更堪称“江南一绝”,经省专家组考证,古山、小古山的石林与溶洞的规模在浙江省首屈一指,浙江电视台、浙江日报也多次作过报道。2009年,三衢山还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二、丰富的人文资源 1、衢州母亲山。据史料记载: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鄂国公尉迟恭,新扩信安城(今衢州城),新城规模初具,深得当朝赏识,令其上报新城域名,一介武夫为新城名冥思苦想,一时六神无主。后听说信安境内有座三衢山,且风光绮丽,为天下名胜,心中大喜,便欣然命信安为衢州。后人称三衢山为“衢州的母亲山”。 2、三衢来历。载:“昔有洪水自顶暴出,界兹山为三道,古谓三衢”。三衢山历史悠久,文史丰厚。唐《元和郡志》记载:“州有三衢山,古取其名”。 3、毛泽东。《毛氏族谱》卷首凡例记载:“宋工部尚书让公世居三衢”,就是说毛泽东祖籍在三衢。毛泽东曾三次经过衢州,问及三衢山之来历。 4、赵抃。衢山南坡有一石室,是北宋名臣一代清官——“铁面御史”赵抃读书处,取名“赵公岩”或“清献书岩”。赵抃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为世人称道,告老还乡时“一琴一鹤”相伴,两袖清风,被世人传为佳话。后人因感其刚正,在其逝世后自发到此洞焚香、敬拜,以颂其德。 5、曾几。诗人曾几《在三衢道中》曾这样赞叹三衢山:“梅子黄时日日清,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6、裴瑞兴。诗人裴瑞兴在洞壁上留有:“香岩曾向读书来,石径清幽遍绿苔。琴鹤一帘书万卷,知他花落与花开”诗句。 7、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于谦留下七绝《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8、翡翠石林。翡翠石林总面积27.58平方公里,其地质剖面界定为4.5亿年前奥陶系地质年代,被国际地科联公认为全球界线型剖面,俗称“金钉子剖面”。景区内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全,是旅游、休闲、科考的理想之去处。 三、我们推进农村特色文化村建设的做法是: 1、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树立新形象。根据我们村的具体情况,我们始终把文化建设工作纳入总结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村民小组紧密配合,全体村民共同参与,这不仅巩固了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提高了全体村民的创建意识和自身素质,促进了特质文化的建设。同时强化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村委会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两委会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互通有无;加强村两委班子的分工协作机制、协商机制等制度,充分发挥村两委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为村经济建设服务的事业心,把推进文化特色村的创建工作延伸到村工作的每一个层面,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整治村容村貌,美化生活环境。先后投入3万元新建3000平方米村办公楼周边绿化。内设办公室、会议室、财务室、党员活动室及老年文化活动室、读书室等,室内家具、会议桌、书刊、活动器材、电视、电脑都已配好;“三农提升”工程总投入70万元对全村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有2000多米,安装路灯47盏,配置垃圾箱16只,新建公厕1座,房屋粉刷达98%。 |
桐村村 |
桐村村位于宋畈乡西北部,距乡政府4.5公里,西与辉埠镇上背村相连。桐村共有上棚、上街坪、桐村、汉塘、浮游弄、凉亭根六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1023人,共307户。全村总共有水田366亩,耕地382亩,生态公益林2385亩,是一个典型的农户分散、耕地稀少的山区村庄。 桐村也有宋畈黑白二龙之称的石煤,贮量相当丰富;同时,还有铜矿石等稀有矿石,都在国家资源保护当中。 主要是外出打工为主经济收入,农业经济以胡柚、柑桔、茶叶为主。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村民勤劳致福,村容村貌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加强素质教育培训工程,在村两委带领下,正向小康社会大步迈进 |
达坞村 |
达坞村为宋畈乡南大门,距县城8公里,360户1204人,辖8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移民183人。全村区域面积2。77平方公里,耕地588亩,山林总面积4769亩。有村两委8人,党员43名,村民代表29人。于2006年成立村残疾人协会,2008年被评为十佳民情沟通日村、常山县文化特色村。 近两年在上级正确领导和村两委带动下,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分别实施了各项工程:2006年新建达坞村办公楼;2007年村“八大工程”开工,村中心道路硬化,南塘自然村零距离工程完工;“三农提升”工程,常芳公路村境内百米距离赤膊墙整体粉刷,成立老年活动室,浇筑村篮球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达坞村是农业村,人多地少,年青人大多外出务工,但村内多处地段亟待客商前来注资开发,如石山底低丘缓坡近百亩土地,南塘等狮子口水库区、山公坞、达坞弄恬静优美,是开发现代休闲旅游、农家乐的好地段......达坞村热忱欢迎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业。 |
才里村 |
宋畈乡才里村位于常山县东北部。距县城13公里,全村现有总人口830人,10个村民小组;其中党员21名、新安江移民人口198人,2008年人均收入5605元。全村分上汪、华家、移民、底屋等10个自然村,有劳动力486人,外出务工150多人。全村土地面积2495亩,其中耕地面积576亩,山林面积1918亩。村两委成员5名,村民代表21名,村两委班子团结,战斗力强。 2006——2007年村投资23万多元,建成综合性、多功能办公文体活动中心,其中:三层办公楼面积288平方米,大礼堂264平方米;2007年村通过多种途径引进了服装加工厂和香波厂,2007年村被评为县级文化特色村。 2008年,村投资10多万元修建了村篮球场,浇筑了徐头机耕桥,硬化了800米村机耕路。为了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村配备了电视、乒乓球桌,成立腰鼓队。 为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村还投资近万元建了村广播室。 |
大埂村 |
大埂村位于辉埠镇北部,区域面积12.7平方公里,村民小组20个,总户数935户,总人口2953人,耕地面积1579亩。党员80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因地势较高,埂地广阔而得名。村内拥有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有13幢保存完好的建于清末及民国时期“徽派建筑”古民居,风格独特、古朴醇厚。大埂祠堂始建于道光27年(1849年),雕梁画栋,独具匠心。常年泉水漫涌、清澈见底、风景秀丽的毓秀塘,至今仍供村民使用。 |
坪山村 |
坪山村基本情况户110户,人口397人,人均收入6800元,胡柚300亩,产量220吨,粮田240亩,粮食产量132吨。畜牧业发展飞,现在本村有养殖场5个,生猪存栏数650头,出栏420头。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