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村特色:来料加工专业村、油茶
王畈村依居于俊秀美丽的南华山南麓。辖区面积约19.405平方公里,有838户、3040人。属于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目前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户以外出务工和传统的水稻种植为主;这里古风犹存文化底蕴丰厚,有铿锵了300年历史的锣鼓班和贞节牌坊,有徽派风格和闽南风格相结合古建筑。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村党支部以推进“三民工程”为载体,尽心顷力为民服务,以低收入农户奔康工程为契机,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户下山脱贫,结合本村实际,综合水利建设和土地开垦项目,盘活了村庄亩闲置土地资产, 并以竞价择位的方式,解决了村民和下山搬迁农户的宅基地,在资源整合中社会效益明显提高,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壮大,目前在建成的3个脱贫新区中, 已有32户139人实现了下山脱贫。在发展效益农业和农民增收上,我们依据村情大力发展油茶项目, 对600亩的油茶实施了低改,提高了农民收入。积极发展来料加工,到目前为止共发展来料加工户168户,从事来料加工人口达250多人,年发放加工费近5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提高了400多元,2009年被市评为“低收入农户来料加工先进村”。 2011年我们将按照镇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下大力抓好以村庄整治为主的新农村建设;继续下大力做好下山脱贫工作,力争在2年内将还未下山的8户村民实现下山脱贫;继续发展以来料加工和油茶低改为主的低收入奔康工程,不断提高农户收入。 虽然,在进取中我们有了一些变化和提高,但是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离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与村民们的期待也有一个很长的空挡,但我们相信,有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有全体村民的支持,我们一定会不懈努力,迎难而上,争取王畈村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824106 | 324000 | -- | 查看 王畈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黄石村 |
黄石村,地属浙江省开化县桐村镇,建于明朝崇祯一六二八年,当时为躲避倭寇从福建泉州迁入。由于缺水,只能种植“黄栗”为主粮。闽南话“栗”音为“石”与“黄石”同音而得此名。位于县城南部33公里,四村中间相隔一条龙山溪河道。2011年,原黄石、新村、平丰、沙坑四个行政村合并为一个黄石村。现有人口1749(其中男879人、女870人),共457户,13个村民小组,中共党员52人,拥有耕地面积1328亩,山林区域面积17685亩,其中公益林4200亩,有152人在本镇、村企业务工,660人在外务工,年平均收入9200元。黄石村已拥有“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生态示范村;县级文明村、卫生村、市级“示范便民服务中心”等多项荣誉。是2015年我市40个“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村之一,也是桐村镇唯一一个“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村。为扎实有效开展“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今年,县规划局特地邀请了省规划设计院对黄石村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决定以黄石村广阔的田园风光和闽南乡土文化为载体,完善村庄产业结构,打造创意农业基地、产业生活腹地和孝德文化阵地三位一体的美丽乡村,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目标。今年年初以来,黄石村村两委就按照“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方案”提升文化品位,重点在村道绿化、景区建设、清洁工程等方面上下足功夫,赋予乡村更深的内涵,通过前期各项整治提升,使得村内主干河道达到水清、岸绿、路平。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黄石村又重点建设“田园风光”敬老院至桐村田畈道路绿化、黄石健身公园提升、河道防洪堤建设、停车场建设、村口毛竹厂拆除等多个项目。 |
杜坑村 |
杜坑村介绍 杜坑村,位于开化县桐村镇东南部的一个行政村,2010年行政村规模调整由原杜坑村、黄柏坑村合并组成,距离镇政府6公里,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484户,1816人,区域总面积16.487平方公里。全村企业3家,劳务输出收入占全村收入的30%;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养植业为主。 |
裴源村 |
裴源村介绍 裴源村是开化县桐村镇西北部的一个行政村,2010年行政村规模调整由原裴源村、裴口村、方家村、红坑村合并而成。本村26个村民小组,816户,3108人,全村企业5家,劳务输出收入占全村收入的30%;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养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 |
华山村 |
华山村位于两省三县交界处,东南面与常山县交界,西南与玉山县毗邻,通往国家级旅游风景区三清山的跨省公路穿境而过。全村区域面积2.5万亩,辖18个承包组,484户,1832人口,有林业用地2.37万亩。林业收入是我村农户主要的经济来源。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014元,其中林业收入占28.7%。 毛竹是我村林业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全村现有竹林9200亩,占全镇毛竹面积近三分之一,年产商品竹17万支。年收入达255万元。全村家家户户都有竹林户均5亩,面积在20亩以上的有100余户,50亩以上的有8户,最多的农户,象刘德海户在去年就采伐商品竹的收入就达到2万多元,单项毛竹收入在1000-2000元的农户比较普遍。从毛竹加工上看,在外地毛竹加工市场的带动下,我村的毛竹加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全村现有竹加工企业6家,参与加工的农户60多户,总人数达到180多人。2006年加工经营产值达到470万元。 |
严村村 |
严村村基本情况 严村村是开化县桐村镇东南部的一个行政村,2010年行政村规模调整由原严村村、塔沙村两村组成,距离镇政府6公里,本村13个村民小组,408户,1569人;村域面积10.484平方公里。全村企业3家,劳务输出收入占全村收入的30%;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养植业为主。 |
桐村村 |
桐村村介绍 桐村村是开化县桐村镇驻地的一个行政村,2010年行政村规模调整由原桐村村、建平村两村组成。本村17个村民小组,643户,2509人,村域面积12.735平方公里。全村企业15家,劳务输出收入占全村收入的30%;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养植业为主。 |
建丰村 |
建丰村基本情况 建丰村是从淳安迁移来的新建村,位于桐村镇政府的东南面,离镇政府1公里,全村设有3个村民小组,辖有华山足、外大坪、里大坪,5个自然村,现有190户人口660人,耕地面积388亩,其中水田340亩、旱地48亩、山林面积1899亩、茶园面积214亩、蚕园50亩、水果面积15亩。四十多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镇政府指导下,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积极投资兴修水利,农田基本建设,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道路,尤其是通过“-”学习 和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村支部、村委会积极组织全村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生产,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是我村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旧貌换新颜。并制定今后4年总体规划:1、江家边自然村路面硬化拟投资28万元;2、村口大坝及灌溉总水渠修复拟投资 |
门村村 |
门村村介绍 门村村是开化县桐村镇 西南部的一个行政村,距离镇政府5公里,本村5个村民小组,308户,1106人,劳动力762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619亩,人均耕地面积0.56亩,林地面积7608亩,茶园面积200亩,蚕桑面积40亩;全村企业3家,劳务输出收入占全村收入的30%;200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 万元;拥有固定资产29万元,集体经济收入6.32万元,人均纯收入3644元。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养植业为主。 |
王畈村 |
本村特色:来料加工专业村、油茶 王畈村依居于俊秀美丽的南华山南麓。辖区面积约19.405平方公里,有838户、3040人。属于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目前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户以外出务工和传统的水稻种植为主;这里古风犹存文化底蕴丰厚,有铿锵了300年历史的锣鼓班和贞节牌坊,有徽派风格和闽南风格相结合古建筑。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村党支部以推进“三民工程”为载体,尽心顷力为民服务,以低收入农户奔康工程为契机,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户下山脱贫,结合本村实际,综合水利建设和土地开垦项目,盘活了村庄亩闲置土地资产, 并以竞价择位的方式,解决了村民和下山搬迁农户的宅基地,在资源整合中社会效益明显提高,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壮大,目前在建成的3个脱贫新区中, 已有32户139人实现了下山脱贫。在发展效益农业和农民增收上,我们依据村情大力发展油茶项目, 对600亩的油茶实施了低改,提高了农民收入。积极发展来料加工,到目前为止共发展来料加工户168户,从事来料加工人口达250多人,年发放加工费近5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提高了400多元,2009年被市评为“低收入农户来料加工先进村”。 2011年我们将按照镇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下大力抓好以村庄整治为主的新农村建设;继续下大力做好下山脱贫工作,力争在2年内将还未下山的8户村民实现下山脱贫;继续发展以来料加工和油茶低改为主的低收入奔康工程,不断提高农户收入。 虽然,在进取中我们有了一些变化和提高,但是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离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与村民们的期待也有一个很长的空挡,但我们相信,有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有全体村民的支持,我们一定会不懈努力,迎难而上,争取王畈村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