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衢州 >> 龙游县 >> 东华街道 >> 湖底叶村

湖底叶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湖底叶村谷歌卫星地图)


湖底叶村简介

  东华街道湖底叶村原名经堂基,地处灵山江与衢江交汇处,属河谷平原。相传,古时村南与小高山之间有一小溪,常年积水成湖,雨季湖水包围村庄,远视村如水中一荷叶,故改今名。村民有严、吴、周等姓。
  本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35户,人口653人,耕地面积598亩,主要种植柑桔与食用小竹笋,村民主要收入来于务工和种植。
  本村地理环境优越,距县城不足2公里,与著名旅游风景点“龙游石窟”隔江相望,紧邻龙游中学,华茂外国语学校,龙游第二高级中学,筹建的通港公路穿村而过,江心洲公园已在规划中,本村是旅游投资的最佳地块。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825002 324000 -- 查看 湖底叶村谷歌卫星地图

湖底叶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湖底叶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鸡鸣村

  鸡鸣村古迹除鸡鸣塔外,还有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鸡鸣山遗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上世纪八十年代始,全国仅有二处之一的龙游民居苑在鸡鸣山平地拔起。近年来,电影、电视剧常在鸡鸣山民居苑拍摄。   龙丽路、龙兰路环村而过。上世纪七十年代龙游客运站设立在该村西头,并带动了该村住宿,餐饮服务业的发展。1955年始开发拓宽了鸡鸣路,建设了鸡鸣新村,鸡鸣路两侧宾馆、餐饮、医务室等服务业店铺林立,生意兴隆。   该村现有住户600余户,居住人口近2000人(其中:农户413户,人口946人),11个村民小组,耕地660亩,山林600亩,人均收入6600元。在发展农业的同时,经营住宿、餐饮等第三产业是一大特色。   

下杨村

  东华街道下杨村,位于灵山江东岸,村呈块状。地处陵平原,海拔50-88米,古时萧姓居此,名萧家。后萧氏他徙,杨氏迁入,又村在上杨村之下,改称今名。   该村古迹有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杨后殿山遗址”,总面积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20-0.30米。牛形山遗存又名“牛坞岭背”,面积约1500平方米。    全村303户,总人口860人,外出务工人数约297 人  

小高山村

  小高山村耕地面积253亩,由小高山和大溪桥两个自然村组成,总户数113户,总人口460人。蔬菜、莲藕种植是村里的主要产业,外出务工人数100多人,每年给村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收入,村民人均收入约6000元。   小高山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县3号路公交车直达小高山村,与龙游中学,华茂初中相邻,与县实验小学隔江相望,与县人民医院相距300米,环境良好,就医就读方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小高山村在县委及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高山村村民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为建设新农村,和谐农村努力。   

湖底叶村

  东华街道湖底叶村原名经堂基,地处灵山江与衢江交汇处,属河谷平原。相传,古时村南与小高山之间有一小溪,常年积水成湖,雨季湖水包围村庄,远视村如水中一荷叶,故改今名。村民有严、吴、周等姓。   本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35户,人口653人,耕地面积598亩,主要种植柑桔与食用小竹笋,村民主要收入来于务工和种植。   本村地理环境优越,距县城不足2公里,与著名旅游风景点“龙游石窟”隔江相望,紧邻龙游中学,华茂外国语学校,龙游第二高级中学,筹建的通港公路穿村而过,江心洲公园已在规划中,本村是旅游投资的最佳地块。  

唐尧村

  唐尧村位于衢江南岸,距市区仅3公里。以驻地唐尧得名。属衢江河谷平原,海拔40-47米。相传,此处有唐代瓦窑,故原名唐窑。1935年,县长周家范建鸡鸣渠道来村,将村名雅化为唐尧。   唐尧现有村民323户,人口890人,共有四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20人,党员36人。勤劳的唐尧人以种植农作物、蔬菜,养殖乳鸽、肉猪及外出打工为生。蔬菜种植以蕃薯藤尤为出名,该物种具有易剥、茎壮、生长周期长等特点,经炒熟后香脆爽口,是一道物美价廉的佳肴。乳鸽的养殖也已形成一定规模,现有种鸽6000余对,并有专门的乳鸽养殖合作社,县内外客商纷纷慕名前来采购。   唐尧村于2006年进行村庄整治,现村内道路通畅,并配以绿化、路灯等设施。村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专人处理,村内环境卫生状况良好。村广场配备健身设施,供村民锻炼身体。唐尧人生活和谐、安宁。   

十里铺村

  十里铺村位于龙游县城以东5公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与湖镇辖区交界,南与城南开发区交界,西与龙游变电所交界,北与唐尧、张王等村交界。全村由过坑垄、山背、江家、五里辉、大路、塘沿、十里铺、樟树底、瓦伞沿及下洋10个自然村组成,地形呈东面长结构,46省道穿境而过,全村总人口1714人,可耕作面积1369亩,山地面积近千亩。2008年全村人均收入7516元,并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村容村貌及村规民风,全村80%以上的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村于2007年规划设计了规范的住宅小区,一个富裕、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正在形成。   近年来,我村在传统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注重两优一高产业的发展,以花卉、养殖为特色的高效农业生产正在形成。以机械制造、加工建材、餐饮为特色的二、三产业在我村蓬勃发展,境内设有中心小学、社区卫生院、农村信用社三家便民场所,是经商办厂的理想之地。   在未来的发展中,村两委一班人着重发展集体资产,壮大集体资产放在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充分利用县委、县政府向东发展的大好时机,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在有利工作地段修建村办公楼、老年活动室、敬老院等设施,并以楼养楼,以院养院的办法,使我村的集体上个新台阶。   

新建村

  东华街道新建村,以新安江移民建立新村得名。地处丘陵,海拔50-75米。汉族。   本村紧邻城南工业园区,村民以外出务工和承接园区企业来料加工为主。近年来完成了村主干道硬化和道路硬化入户及村民健身广场等工程项目建设。拥有篮球场,健身路径,乒乓球桌等一批健身活动设施。   

高仙塘村

  高仙塘村位于城南工业园区东区,地处丘陵。1958年由十里铺村划出建村,海拔50-80米,汉族。以塘而得名,民国县志写作“高扇塘”。村民姓氏繁多。其始祖清末由温州迁此。1978年乌溪江库区移民50余人迁此安家落户。   该村现有农户171户,人口460人,2个村民小组。村干部5人,党员15人,村民代表20人,耕地200亩,山林500亩,山塘水库二座,外出务工人数150人,村民人均收入5140元。   

项家村

  项家村位于衢江南岸,以驻地项家得名。地处平原,海拔45米。以祖姓项氏得名。村民现有冯、杜等姓,其始祖清末迁入。原附近衢江边有徐家,20余户,因屡遭水淹,遂迁项家。2007年底由湖镇镇划入东华街道管辖。项家村现有村民138户,人口377人,共有2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20人,党员15人,村内拥有耕地面积375亩,村民主要以种植农作物、蔬菜以及外出打工为生。 2006年,村投入资金对主要道路进行硬化,长度达4000余米,并安装了路灯,方便村民出行。村内设垃圾池、垃圾桶,由专人负责清扫垃圾,改善了环境卫生。村中建有老年活动中心一个,供老年朋友休闲娱乐。在建的项目的篮球场、自来水工程等。  

槐王村

  槐王村位于县城以东5公里,座落衢江南岸,县环城线以内,地处平原,属金衢盆地之中,海拔平均值均45米,汉族,得名于外王村或槐环村变移之槐王村。祖姓王、齐、陆(此三姓龙游方言,寺堂座落在原龙游剧院院后,县城改造时已拆除),客姓有:周、张、沈、李等(客姓方言为温州方言,鸦片战争前后从温州沿海区域逃荒逃灾、避瘟疫而来)。1983年前是金华市管辖,之后是衢州市范围,2007年底由湖镇镇划归东华街道至今。   槐王村现有村民近1100从,340多户,共有13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800亩。村民主要以种植农作物、蔬菜及外出打工为生,人均收入约6000元。   2006年以来,村集体投入资金对全村近3万平方米的道路进行硬化,同时安装路灯方便通行   

童家村

  童家村历史上以童姓为主而得名,现有人口445人,158户,耕地378亩,村民小组6个。本村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另有少量蔬菜种植。经济收入以打工为主,长期务工有170人,闲时打工者可达200多人。人均收入现是5000  

张王村

  以驻地张王得名。地属平原,海拔44米,汉族,以祖姓张、王的姓得名。旧名里王,村呈块状,主姓张、王。据《民国县志氏族芎》载,王氏始祖名广志,于元大德六年由县北上王迁东乡里五,即今张王。张氏始祖系彦机之后,明宣德间,有徙居县两大都麻坪者,其后又分居县东今里。后张氏族繁多,改里王为张王。   张王村位于龙游县城绕城公路旁,距46省道0.5公里,杭金衢高速龙游入口2.5公里,是城市规划区内,地理区域优势明显,本村村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有600多亩农田土地,有连田湖泊30多亩,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养殖等农田式休闲开发。   

方坦村

  东华街道方坦村座落灵山江东岸,地处丘陵,海拔60-110米。地形方正平坦,故名。2008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与魏家合并,现有315户,897人,村民小组4个,党员50人,村民代表32人。全村耕地面积990亩,山林面积2275亩,村民人均收入7693元。   该村魏家发掘唐代石窟造像,头部无存,造像残高2.1米。身部遭风蚀,细部刻画已无法辨认。2006年4月26日“魏家石窟造像”公布为龙游县文物保护单位。   

上杨村

  上杨村,位于城南灵山江东畔。地处丘陵平原,海拔50-89米。汉族,村呈块状。祖姓杨、翁,翁姓有两支,一支由建德县珏塘迁入,一支由青田迁入,时在清末。以祖姓杨氏而村在下杨村之南,故名。民国县志写作“杨村”。全村446户,总人口1157人,外出务工人数520人,其中厨师从业人数达150人左右。耕地面积约1160亩,山林面积约1680亩,溪滩面积约175亩。全村由八个自然村组成:上杨、大垅口、方家、长木山、上叶、下叶、下溪滩、绿石桥。现有党员40名,村民代表30人。2009年村民人均收入6731元。特色产业以种植、养殖为主,其中大中型养猪场6个,养鸡场1个,早稻种植面积约1240亩,黄花梨基地约145亩。   

横路祝村

  东华街道,横路祝村以驻地横路祝得名。地处丘陵,海拔50—110米,村呈点状散布,祖姓祝;又因位于周家村至龙游城大路边,故名。   全村现有人口908人,344户,4个村民小组,下辖10个自然村,分别为横路祝、上山头、庵山湾、田铺垅、童家、波经堂、下畈、庵里、张家坞、白羊垅。2003年,由于城南工业园区建设,土地征收,全村现有耕地600余亩,园地和林地3000余亩。本村主要特产:黄花梨、茶叶,并重视肉鸽的养殖发展。全村劳动力除在本村农业生产之外,去县外务工人数70余人,县内务工人数240   

岩头村

  龙游县东华街道岩头村距县城5公里,座落在罗家溪畔,原有4个自然村,自2008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原甘溪垅村并入岩头村。现岩头村共有8个自然村,十一个村民小组,总计人口2100人,803户。耕地面积1860亩,山林面积7777亩(其中优质茶园1050亩,水果面积450亩)。甘溪垅杨梅园地、大塘饮用自来水水库、清水塘水库,还有历史闻名的   

上圩头村

  上圩头以驻地上圩头得名。地处丘陵,海拔70-250米。畲族430多人,余为汉族。唐称赤亭里,宋称上元头、状元头,明始称上圩头。清代称状元头,又称上圩头。村呈块状。主姓支,据民国《龙游县志·氏族考》载:“宋南渡时,有名支叔才者,定州人,与子清二居虞景上之阳,历四世,至支禄始避来县赤亭里,即今上元头,遂为赤亭里支氏始祖。”抗日战争时县初中设此。美年农历十一月初三有物质交流会。   该村古迹有新石器时代“乌龟山遗存”总面积5000平方米。遗物有石镞、石凿、石锛。   下属自然村:邵家、烟山、枫山、前塘垅、石凉亭   以驻地鹁鸪头得名。地处丘陵,海拔7、81.6-250米。汉族。村呈块状。主姓黄,据民国《龙游县志·氏族考》载:“其先江西人,宋黄延坚之弟叔傲之后裔名最,最之七世孙行荣三者(名佚),由黄家暂头迁居于此。村后山形似鹁鸪。或曰原名八卦山,因方言”八卦“于鹁鸪”音近而改称鹁鸪山。村似山得名,久时又名竹园铺。   

瑶山村

  以驻地瑶山得名。地处丘陵,海拔70-120米。汉族。村沿山带状分布。主姓胡、方,1961年由淳安县新安乡西庙村移民于此。原名缸窑,一名荷坞,后雅称瑶山。   瑶山村,总人口493人,165户,分为四个小组。全村共有耕地480亩,山地600亩。08年人均收入5100元。本村以种植苗木为主。   

东华街社区

     东华街社区党总支成立于2004年3月,位于城郊结合部,东临十里铺,南接老浙赣铁路,西靠灵山江,北傍衢江,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交通便利、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下设鸡鸣、桥下、亚伦、城东四个小区总面积7.2km2,总户数4031户,户籍人口8846人,暂住人口1268人,在册党员309人,其中流动党员56人,残疾人130人,低保户119人,现设有民生工作室1个,计生服务站1个,卫生服务站1个,残疾人康复站1个,社区图书室1个,老年活动室1个,残疾人协会1个,社区文艺、体育队伍4支;辖区内有学校、单位8个,里弄小巷54条,文明楼院1幢,文明家庭1080户。   

灵江社区

  灵江社区党总支、居委会成立于2004年3月,社区地处龙游县城南面,辖区范围:老浙赣铁路以南,东环线以北,东立交桥以西,灵山江以东,城南工业园区座落在社区范围内,总面积12余平方公里。至目前为止,居民总户数516余户,常住人口1328人,流动人口3000余人,企事业单位220多家。社区下设绿洲、鸡鸣岩、城南三个居民小区,绿洲、鸡鸣岩两个小区党支部,党员48人。灵江社区具有辖区面积大、居民居住散、企业单位多、流动人口多等特点。  

晨东社区

  东华街道晨东社区是2014年11月新成立的社区,辖区范围端礼路以东东华街道本辖区内不属行政村管理的各类人口,目前该区域建有大约克种猪场、第二消防站、粮食市场、铁路货场等单位,家居建材市场、钢材市场正在建设中,近期衢江龙游港区、汽车城等项目也将陆续建设。相对成熟的居民小区有我县首个下山脱贫小区——晨东小区,现有住户1283户,3308人。   晨东社区与鸡鸣村、下杨村、小高山村、湖底叶村、唐尧村、十里铺村、新建村、高仙塘村、项家村、槐王村、童家村、张王村、方坦村、上杨村、横路祝村、岩头村、上圩头村、瑶山村、东华街社区、灵江社区、桥下村、桥蔬村、街路村、官村村相邻。

桥下村

  桥下村地处灵山江东岸,与龙游老城区东门隔江相望。因驻地在原通泗桥(今东阁桥)下,故名。村海拔42.6-45.8米,成块状分布。   因城乡一体化进程,如今已纳入龙游城区版图,是东华街道四大城中村之一。村中居民、农民杂居,以汉族居多。农作物种植以大棚蔬菜为特色,所产蔬菜品质上佳,远近闻名。   桥下村与鸡鸣村、下杨村、小高山村、湖底叶村、唐尧村、十里铺村、新建村、高仙塘村、项家村、槐王村、童家村、张王村、方坦村、上杨村、横路祝村、岩头村、上圩头村、瑶山村、东华街社区、灵江社区、晨东社区、桥蔬村、街路村、官村村相邻。  

桥蔬村

  村名以驻地种植蔬菜而得名,在桥下村东北部,西边为秀丽的灵山江.桥蔬村地处平原,海拔42.6-45.9米,原居桥下村,1962年建立蔬菜村,原属龙游镇,1983年改称村委会.桥蔬村现有户数82户,人口178人,2个村民小组,村民人均收入6380元,现有山林60亩,村民自留地8亩.   随着龙游县城区的推进,集体土地2003年一年性征用,村民大多转向从事第三产业,外来务工人员有20多人,从事商业活动的有30户,还有的从事蔬菜、咸菜贩销和加工.桥蔬村特色有咸菜加工业,年加工咸菜20多万斤;小竹笋加工业,年加工小竹笋10万斤.   

街路村

  街路村位于县南50省道4公里处,是新安江水库移民村,1961由原淳安县港口乡迁入,全村现有人口645人,245户,党员31人,村民代表34人。现有耕地面积637亩,山地870亩。是闻名龙游县的茶叶种植专业村,龙游县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村”,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6万元。街路村农业产业以茶叶为主,全村243户农户,涉茶农户197户,占全村总户数81.07%。村茶叶种植面积1714.5亩,其中外出承包面积695亩,建有“千亩无公害优质茶园示范基地”。全村共有茶机900余台,年加工成品茶约50万斤,加工额达3000余万元。2008年开工建成的街路茶叶市场是衢州市最大的茶叶散户交易平台。发展村集体经济:街路村充分利用茶叶资源优势,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以村民筹股形式筹资400万元建成了一个占地14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茶叶专业交易市场。茶叶市场拥有36间店面210个摊位,客房餐饮、包装运输、仓储冷藏、优茶展示厅、品茶厅等配套设施齐全,成了浙西规模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市场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项目的建成福泽乡里,惠及全县和临近市县茶农,年交易额达6300余万元。新农村建设:2010年,街路村被确定为“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之一。根据“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街路村党支部提出“爱我美好家园,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方案,积极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参与到建设中来。按照分区域、分步骤的建设规划,重点对街路茶叶市场和50省道沿线进行美化改造,提升街路村的总体品位。同时根据街路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部署,实施新区建设、老区改造,以切实满足村民改善生活居住条件的要求。2012年街路村被列为“县宅基地有偿选位试点村”。经过两年的努力,一个集产业、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村已初具规模。   

官村村

  以驻地官村得名。地处丘陵。畲族70余人。余均汉族。灵山港东岸。村沿溪呈带状分布。早年此地系灵山港上一船筏码头,又为来往行人常往之地,市场繁荣。为农村一集镇,唐称官村里,后改称官村。相传,以常有-在此经过,故名。窑山自然村有元代窑址,系县文保单位。   村民勤劳,在丘陵山地种植各种小水果,主要水果有黄花梨350亩,每年总产达400余吨。柑桔600余亩。产量达500余吨,2007年村成立龙游官村金源果蔬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积极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建好无公害蔬菜基地,为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农户增产增收。   


湖底叶村特产大全




湖底叶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