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黑龙江 >>大庆 >> 萨尔图区

萨尔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萨尔图区谷歌卫星地图)


萨尔图区简介

  萨尔图区面积549平方千米。人口27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163001。代码:230602。区号:0459。拼音:Sa"ertu Qu。
  行政区划
  
  萨尔图区辖9个街道:萨尔图街道、铁人街道、友谊街道、富强街道、拥军街道、会战街道、火炬街道、东风街道、东安街道。共有51个社区。
  萨尔图街道 辖5个社区(红旗社区、卫民社区、勤奋社区、三环社区、胜利社区)。
  铁人街道  辖6个社区(铁人社区、奔腾社区、奔二社区、奔三社区、登峰社区、西宾社区)。
  友谊街道  辖3个社区(风华社区、百源社区、爱民社区)。
  富强街道  辖4个社区(中强社区、富强社区、丁香园社区、中林社区)。
  拥军街道  辖6个社区(五环社区、拥军社区、绿洲社区、八一社区、春雷社区、丰收社区)。
  会战街道  辖6个社区(站前社区、兴贸社区、东兴社区、多彩社区、会战社区、团结社区)。
  火炬街道  辖4个社区(火炬社区、慧园社区、颖园社区、萨北社区)。
  东风街道  辖8个社区(新星社区、同舟社区、光大社区、义耕社区、庆东社区、东旭园社区、北辰社区、宜民社区)。
  东安街道  辖9个社区(安民社区、翠庭社区、东安社区、安康社区、庆龙社区、府明社区、万宝社区、万隆社区、万兴社区)。
  (社区名录由根据“大庆市代码”整理,估计为2004年资料)
  历史沿革
  
  萨尔图,蒙古语,意为“有月亮的地方”或“有风的地方”。原属杜尔伯特旗游牧地,清末,中东铁路通车,设萨尔图站,划为铁路附属地。中华民国成立后,1923年由东省特别区接管。东北沦陷后,1936年6月,划归安达县管辖,隶属第七区,后设兴仁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第三区。1951年10月,将萨尔图街改为萨尔图镇。1955年3月,将第三区改为萨尔图区。1956年4月撤区,萨尔图镇由县直辖。1958年9月,将萨尔图镇、三发乡和红色草原牧场合并,成立红色草原人民公社,1960年5月改称萨尔图公社。同年12月,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置安达市萨尔图区。1965年安达市(安达特区)人民委员会由天泉区移驻萨尔图,并将萨尔图区改为萨尔图镇(县级)。1974年7月2日,经省批准,恢复萨尔图区。1979年12月,安达市更名为大庆市,仍为大庆市政府驻地。
  1992年,萨尔图区 大庆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北部,东与龙凤区接壤,南与红岗区相连,西北与让胡路区分界,北与林甸县毗邻。为大庆市政府驻地。全区分设萨尔图、勤奋、会战、团结、火炬、拥军、登峰、铁人、友谊、东安、富强、东风等12个街道办事处。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2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1万人;回、满、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区政府驻地萨尔图大街路北。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萨尔图区辖11个街道:萨尔图街道、会战街道、东风街道、富强街道、铁人街道、火炬街道、友谊街道、东安街道、拥军街道、登峰街道、勤奋街道。总人口313526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为: 东风街道 49265 东安街道 53638 火炬街道 19986 富强街道 26873 勤奋街道 18585 会战街道 34030 萨尔图街道 32840 铁人街道 24966 拥军街道 27274 友谊街道 16686 登峰街道 6545 三环总公司第二牧场虚拟乡 2838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萨尔图区辖萨尔图、会战、铁人、友谊、拥军、火炬、富强、东安、东风9个街道。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7万人 548平方公里 230602 163000 0459 查看 萨尔图区谷歌卫星地图

萨尔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萨尔图街道 0 0

----

查看 萨尔图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铁人街道 0 0

----

查看 铁人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友谊街道 0 0

----

查看 友谊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富强街道 0 0

----

查看 富强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拥军街道 0 0

----

查看 拥军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会战街道 0 0

----

查看 会战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火炬街道 0 0

----

查看 火炬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东风街道 0 0

----

查看 东风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东安街道 0 0

----

查看 东安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萨尔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萨尔图区

  萨尔图区面积549平方千米。人口27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163001。代码:230602。区号:0459。拼音:Sa"ertu Qu。   行政区划      萨尔图区辖9个街道:萨尔图街道、铁人街道、友谊街道、富强街道、拥军街道、会战街道、火炬街道、东风街道、东安街道。共有51个社区。   萨尔图街道 辖5个社区(红旗社区、卫民社区、勤奋社区、三环社区、胜利社区)。   铁人街道  辖6个社区(铁人社区、奔腾社区、奔二社区、奔三社区、登峰社区、西宾社区)。   友谊街道  辖3个社区(风华社区、百源社区、爱民社区)。   富强街道  辖4个社区(中强社区、富强社区、丁香园社区、中林社区)。   拥军街道  辖6个社区(五环社区、拥军社区、绿洲社区、八一社区、春雷社区、丰收社区)。   会战街道  辖6个社区(站前社区、兴贸社区、东兴社区、多彩社区、会战社区、团结社区)。   火炬街道  辖4个社区(火炬社区、慧园社区、颖园社区、萨北社区)。   东风街道  辖8个社区(新星社区、同舟社区、光大社区、义耕社区、庆东社区、东旭园社区、北辰社区、宜民社区)。   东安街道  辖9个社区(安民社区、翠庭社区、东安社区、安康社区、庆龙社区、府明社区、万宝社区、万隆社区、万兴社区)。   (社区名录由根据“大庆市代码”整理,估计为2004年资料)   历史沿革      萨尔图,蒙古语,意为“有月亮的地方”或“有风的地方”。原属杜尔伯特旗游牧地,清末,中东铁路通车,设萨尔图站,划为铁路附属地。中华民国成立后,1923年由东省特别区接管。东北沦陷后,1936年6月,划归安达县管辖,隶属第七区,后设兴仁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置第三区。1951年10月,将萨尔图街改为萨尔图镇。1955年3月,将第三区改为萨尔图区。1956年4月撤区,萨尔图镇由县直辖。1958年9月,将萨尔图镇、三发乡和红色草原牧场合并,成立红色草原人民公社,1960年5月改称萨尔图公社。同年12月,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置安达市萨尔图区。1965年安达市(安达特区)人民委员会由天泉区移驻萨尔图,并将萨尔图区改为萨尔图镇(县级)。1974年7月2日,经省批准,恢复萨尔图区。1979年12月,安达市更名为大庆市,仍为大庆市政府驻地。   1992年,萨尔图区 大庆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北部,东与龙凤区接壤,南与红岗区相连,西北与让胡路区分界,北与林甸县毗邻。为大庆市政府驻地。全区分设萨尔图、勤奋、会战、团结、火炬、拥军、登峰、铁人、友谊、东安、富强、东风等12个街道办事处。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2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1万人;回、满、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区政府驻地萨尔图大街路北。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萨尔图区辖11个街道:萨尔图街道、会战街道、东风街道、富强街道、铁人街道、火炬街道、友谊街道、东安街道、拥军街道、登峰街道、勤奋街道。总人口313526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为: 东风街道 49265 东安街道 53638 火炬街道 19986 富强街道 26873 勤奋街道 18585 会战街道 34030 萨尔图街道 32840 铁人街道 24966 拥军街道 27274 友谊街道 16686 登峰街道 6545 三环总公司第二牧场虚拟乡 2838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萨尔图区辖萨尔图、会战、铁人、友谊、拥军、火炬、富强、东安、东风9个街道。   

龙凤区

   龙凤区面积510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163711。代码:230603。区号:0459。拼音:Longfeng Qu。   行政区划      龙凤区辖5个街道、1个镇:龙凤街道、兴化村街道、卧里屯街道、东光街道、三永街道、(开发区)黎明街道、龙凤镇。共有25个社区、8个村委会。(合计数字不包括黎明街道及其所辖社区在内。黎明街道由开发区管理)   龙凤街道  辖6个社区(凤祥社区、龙化社区、建安社区、街园社区、炼厂社区、动力社区)。   兴化村街道 辖5个社区(化祥社区、兴化社区、街心社区、化谊社区、新兴社区)。   卧里屯街道 辖4个社区(化中社区、虹桥社区、丽园社区、建华社区)。   东光街道  辖6个社区(上林社区、沁园社区、光明社区、东光社区、龙北社区、石油分站社区)。   三永街道  辖3个社区(东岗社区、澳龙社区、龙兴社区)。   龙凤镇   辖1个社区、8个村委会(永泉社区、前进村、刘高手村、向阳村、英勇村、久青村、建兴村、铁东村、保田村)。   黎明街道  辖3个社区(黎明社区、天贺社区、学苑社区)。   (社区行政村名录由根据“大庆市代码”整理,估计为2004年资料)   历史沿革      “龙凤”,传说,修筑中东铁路设站时,以铁路两名监工名字的尾字组成,意为“吉祥如意”。原属安达县第三区,人烟稀少。1960年由于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人口逐渐增多,同年6月安达市设立龙凤办事处。1961年7月,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立安达市龙凤区,1965 年改为龙凤镇(县级)。1968年3月,将安达县龙凤公社的3个生产大队等划归安达市管辖,隶属龙凤镇。1974年7月2日,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恢复龙凤区,隶属安达市。1979年12月,安达市更名为大庆市,隶属大庆市管辖。   1992年,龙凤区 大庆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东部,东、北与安达市接壤,西与萨尔图区毗邻,南与红岗区相连。全区总面积510平方公里,其中草原、苇塘面积可达100平方公里。城区面积为15平方公里。全区分设龙凤、向阳、前卫、自强、兴化、卧里屯等6个街道办事处和龙凤乡。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14.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5万人;回、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区政府驻地龙凤大街东段路北。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龙凤区辖6个街道、1个镇。总人口233881人;其中各镇(街道)人口为: 龙凤街道 45457 兴化街道 44427 自强街道 20218 卧里屯街道 21239 东光街道 12765 三永街道 15158 龙凤镇 47609 大庆高新开发区虚拟街道 27008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龙凤区辖5个街道、1个镇:卧里屯、龙凤、东光、三永、兴化(副处级)5个街道,龙凤镇。将10个行政村调整为8个。面积416平方千米。   

让胡路区

     让胡路区位于大庆市西部。面积1394平方千米。人口39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163712。代码:230604。区号:0459。拼音:Ranghutu Qu。   行政区划      让胡路区辖6个街道、1个镇:龙岗街道、银浪街道、奋斗街道、庆新街道、西宾街道、乘风街道、喇嘛甸镇。   龙岗街道  辖:龙新社区、龙南社区、龙岗社区第一居委会、龙岗社区第二居委会、后龙岗社区、电业社区、西寨社区、景园社区、世纪家园社区。   银浪街道  辖:为民社区、平安社区、连心社区、发展社区、创新社区、物探社区、银浪社区、银河社区。   奋斗街道  辖:西静社区、科技园社区、西苑社区、富康社区、奋斗社区、西杨社区、站前社区第一居委会、站前社区第二居委会、庆虹桥社区、科研社区、康乐社区。   庆新街道  辖:庆新社区第一居委会、庆新社区第二居委会、庆新社区第三居委会、庆四社区、红卫星社区、方晓社区第一居委会、方晓社区第二居委会、庆新社区第五居委会。   西宾街道  辖:长青社区第一居委会、长青社区第二居委会、远望社区第一居委会、远望社区第二居委会、希望社区、乐园社区、龙庆社区、悦园社区、明园社区、憩园社区、怡园社区、开发社区、建材社区。   乘风街道  辖:乘风社区第一居委会、乘风社区第二居委会、乘风社区第三居委会、乘风社区第四居委会、乘新社区第一居委会、乘新社区第二居委会、乘新社区第三居委会、东湖社区第一居委会、东湖社区第二居委会、东湖社区第三居委会、东湖社区第四居委会、东湖社区第五居委会。   喇嘛甸镇  辖:新华村、三胜村、宏伟村、繁荣村、红旗村、富强村、向荣村。   (社区行政村名录由根据“大庆市代码”整理,估计为2004年资料)   历史沿革      让胡路区,原名“压葫芦泡”。1918年形成聚落时,以附近一水泡形似“压葫芦”得名。后演化为“让胡路”,1954年齐铁让湖路工区刻制公章时使用“让胡路”名称沿用至今。原分属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安达县,1959年1月全部划归安达县管辖,隶属红色草原人民公社。1960年底,划归萨尔图区,改隶安达市管辖。1962年6月,设置让胡路公社。1965年设置让胡路镇(县级),仍隶安达市(即安达特区)管辖。1974年7月2日,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改设让胡路区,1978年1月撤销。1980年3月,恢复让胡路区建制,隶属大庆市管辖。   1992年,让胡路区 大庆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西北部,东与萨尔图区、红岗区接壤,南与大同区相连,西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分界,北与林甸县毗邻。滨洲、让通线铁路于此交会。距市政府驻地15公里。全区总面积1394平方公里。全区共辖银浪、奋斗、乘风、红卫星、庆新、龙岗、站前等7个街道办事处和喇嘛甸镇。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22.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4万人。区政府驻地让胡路。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让胡路区辖6个街道、1个镇。总人口428092人;其中各镇(街道)人口为: 奋斗街道 65747 龙岗街道 54800 银浪街道 48340 庆新街道 35993 西宾街道 69705 乘风街道 66856 喇嘛甸镇 73998 三环总公司第三牧场虚拟乡 4890 三环总公司第四牧场虚拟乡 1583 三环总公司第五牧场虚拟乡 6180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让胡路区辖6个街道、1个镇:龙岗、奋斗、银浪、乘风、庆新、西宾(副处级)6个街道,喇嘛甸镇。将8个行政村调整为5个。面积1192平方千米。   

红岗区

   红岗区面积812平方千米。人口13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163511。代码:230604。区号:0459。拼音:Honggang Qu。   行政区划      红岗区辖5个街道、1个镇:红岗街道、八百垧街道、杏南街道、解放街道、创业街道、杏树岗镇。共有25个社区、10个行政村。   红岗街道  辖8个社区(伟业社区、杏旭社区、立志社区、爱心社区、愚公社区、和平社区、拥军社区、晨曦社区)。   八百垧街道 辖7个社区(宏伟社区、阳光社区、风华社区、远航社区、银浪社区、景山社区、铁人社区)。   杏南街道  辖3个社区(天星社区、红杏社区、怡园社区)。   解放街道  辖5个社区(图强社区、五星社区、爱民社区、春晓社区、晨辉社区)。   创业街道  辖2个社区(平安社区、祥和社区)。   杏树岗镇  辖10个村委会(先锋村、金山堡村、杏树岗村、中内泡村、义和村、民吉村、兴隆河村、宏伟村、太平山村、兴隆牧场村委会)。   (社区行政村名录由根据“大庆市代码”整理,估计为2004年资料)   历史沿革      红岗区,以红岗(现名杏树岗)油田得名。原属安达县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将其从第二区划出,增设第十区,1955年3月改称中内泡区。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杏树岗乡。1958年1月,并入义和乡,同年9月改称太阳升人民公社,1960年11月改称杏树岗公社。同年12月,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置杏树岗区,隶属安达市管辖。1965 年撤销杏树岗区,划归新恢复的安达县管辖。1968年3月,将安达县中内泡(原杏树岗)公社所属8个生产大队等划归安达市(安达特区)管辖。1980年3月10日,经省政府批准,增设红岗区,隶属大庆市管辖。   1992年,红岗区位于市境中部,东与龙凤区、安达市毗邻,南、西与大同区接壤,西北与让胡路区分界,北与萨尔图区相连。让通线铁路从境内西部穿过。距市政府驻地26公里。全区总面积812平方公里。全区辖有红岗、杏南、创业、杏五井、解放、图强、八百垧等7个街道办事处和杏树岗乡。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14.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8万人,主要是汉族。区政府驻地红岗村。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2000年,红岗区辖5个街道、1个镇。总人口170972人;其中各镇(街道)人口为: 红岗街道 42302 解放街道 22411 八百垧街道 41057 杏南街道 15921 创业街道 9701 杏树岗镇 39580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红岗区辖5个街道、1个镇:八百垧、创业、解放、红岗、杏南5个街道,杏树岗镇。将15个行政村调整为10个。面积623平方千米。      地图      

大同区

   大同区位于大庆市西南部。面积2235平方千米。25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地邮编:163515。代码:230604。区号:0459。拼音:Datong Qu。   行政区划      大同区辖6个街道、4个镇、4个乡:庆葡街道、高平街道、林源街道、立志街道、新华街道、大同镇街道、大同镇、高台子镇、太阳升镇、林源镇、祝三乡、老山头乡、八井子乡、双榆树乡;和平牧场。共有18个社区、58个村委会。   庆葡街道  辖4个社区(葡北社区、葡中社区、葡西社区、葡南社区)。   高平街道  辖2个社区(晨光社区、朝阳社区)。   林源街道  辖5个社区(连云社区、红旗社区、文化社区、乐园社区、输油社区)。   立志街道  辖1个社区(兴志社区)。   新华街道  辖2个社区(新电社区、新兴社区)。   大同镇街道 辖4个社区(科技园社区、同安社区、同心社区、同萨社区)。   大同镇   辖6个村委会(一村、二村、三村、四村、太安村、民生村)。   高台子镇  辖7个村委会(西太平村、东太平村、七撮房村、永跃村、羊草沟村、更新村、老房身村)。   太阳升镇  辖5个村委会(委什吐村、大围子村、九间村、马营子村、葡萄花村)。   林源镇   辖8个村委会(常家围子村、长林村、长发村、对喜村、新华村、新村、隆泉村、六井子村)。   祝三乡   辖12个村委会(大青山村、聚宝村、群众村、国强村、双发村、奋斗村、祝三村、万龙泡村、平桥村、建权村、双城村、日新村)。   老山头乡  辖16个村委会(老山头村、永龙村、永富村、光荣村、永太村、永吉村)。   八井子乡  辖9个村委会(八井子村、民强村、长安村、永和村、杏山堡村、庆阳山村、公民村、建立村、国富村)。   双榆树乡  辖5个村委会(双榆树村、沙家窑村、双胜村、付源村、向阳村)。   (社区行政村名录由根据“大庆市代码”整理,估计为2004年资料)   历史沿革      大同区名来源于大同镇名。原属肇州县管辖,1946年2月,设置第五区。1955年5月,改为大同区,1956年并村划乡撤销区的建制,乡、镇由县直辖。1959年11月,以“松基三井” 所在地(今高台子镇永胜村)为中心,设立大庆区,隶属肇州县,管辖肇州县所属.的群众、新主、中心、联合、大庆和肇源县所属的大官、兴隆等7个公社。1960年5月,将大庆区划归安达市管辖,1964年2月更名为大同区。1965年5月,恢复安达县,撤销大同区,将原大同区所属各公社全部划归安达县管辖。1978年4月16日,经省革委会批准,将安达县所属的大同镇、高台子、八井子、庆阳山、老山头、葡萄花、兴隆泉、祝三、大青山、双榆树等10个公社和红旗林场、立志办事处划归安达市管辖,同时复设大同区(1979年7月16日,省革委会正式批准),管辖原大同区管辖的公社。1979年12月,安达市更名为大庆市,隶属大庆市管辖。   1992年,大同区位于市境南部,东北与安达市接壤,东南与肇州县毗邻,西南与肇源县分界,西北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相连。全区总面积2235平方公里。全区共辖新华、高平、庆葡、八村、立志、林源等6个街道办事处和10个乡、镇。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22.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05万人。区政府驻地大同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年,大同区辖4个街道、2个镇、8个乡:庆葡街道、新华街道、林源街道、立志街道、大同镇、高台子镇、老山头乡、庆阳山乡、祝三乡、大青山乡、兴隆泉乡、八井子乡、双榆树乡、葡萄花乡。   2000年,大同区辖3个街道、4个镇、6个乡。总人口233580人;其中各乡镇(街道)人口为: 林源街道 16865 庆葡街道 14102 新华街道 5078 大同镇 34724 高台子镇 33926 太阳升镇 13360 林源镇 19181 八井子乡 12732 大青山乡 12339 祝三乡 12141 庆阳山乡 13141 老山头乡 20242 双榆树乡 15706 和平种畜场虚拟乡 10043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撤销庆阳山乡,并入八井子乡;撤销大青山乡,并入祝三乡。将86个行政村调整为58个。2001年底,大同区辖3个街道、4个镇、4个乡:庆葡、立志、新华3个街道,大同镇、高台子镇、太阳升镇、林源镇,八井子乡、祝三乡、老山头乡、双榆树乡。面积2372平方千米。   

肇州县

   肇州县面积2445平方千米。人口44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肇州镇。邮编:166400。代码:230621。区号:0459。拼音:Zhaozhou Xian。   行政区划      肇州县辖6个镇、6个乡:肇州镇、永乐镇、丰乐镇、朝阳沟镇、兴城镇、二井镇、双发乡、托古乡、朝阳乡、永胜乡、榆树乡、新福乡。共有7个居委会、104个村委会。   肇州镇  辖7个居委会、7个村委会(爱国居委会、团结居委会、建设居委会、和平居委会、民主居委会、繁荣居委会、奋斗居委会、五一新村、万宝村、新城村、民吉村、壮大村、中华村、肇安村)。   永乐镇  辖8个村委会(永乐村、志平村、清华村、新路村、新龙村、太丰村、六烈村、新祥村)。   丰乐镇  辖7个村委会(丰乐村、幸安村、生活村、改善村、丰强村、平安村、幸福村)。   朝阳沟镇 辖9个村委会(文林村、共进村、团结村、中强村、爱国村、发展村、保林村、利强村、东兴村)。   兴城镇  辖16个村委会(兴东村、红星村、福山村、杏山村、安居村、安民村、德宣村、六合村、双井村、大阁村、复兴村、兴城村、跃进村、杏茂村、旺胜村、福利村)。   二井镇  辖13个村委会(光辉村、卫国村、黎明村、太合村、民兴村、民主村、实现村、繁荣村、光荣村、前进村、民乐村、富强村、胜生村)。   双发乡  辖6个村委会(正大村、九三村、光明村、和平村、双发村、双跃村)。   托古乡  辖7个村委会(托古村、新安村、宜林村、双利村、大沟村、富海村、长德村)。   朝阳乡  辖7个村委会(朝阳村、永强村、向阳村、共和村、新荣村、振兴村、三合村)。   永胜乡  辖4个村委会(永胜村、丰产村、模范村、胜利村)。   榆树乡  辖7个村委会(榆树村、长山村、新兴村、农兴村、农安村、农化村、书才村)。   新福乡  辖13个村委会(德明村、耀先村、民安村、永安村、集中村、乐园村、乐业村、新福村、新发村、红旗村、国治村、保安村、保产村)。   (居委会行政村名录由根据“大庆市代码”整理,估计为2004年资料)   历史沿革      肇州,金初,金太祖阿骨打于出河店(今肇源县茂兴镇南的“昂喇勒”古城)以“兵胜辽,肇基王绩于此,遂建为州”,因名“肇州”。设治时,以“该处有肇州古城,即名曰肇州厅”。汉晋属北夫余,隋唐属黑水靺鞨,辽属泰州,金属上京会宁府。1130年(金天会八年),于出河店设置肇州,领有始兴县,辖区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今肇州县在其境内。113 8年(金天眷元年),设防御使,隶会宁府。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1293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设置肇州,委派宣慰使。1295年(元成宗元贞元年),设置肇州屯田万户府,府治今肇东市四站镇境内“八里城”。明属奴儿干都司朵颜卫,设海西西路肇州站。清为哲里木盟郭尔罗斯后旗游牧地。1904年10月14日(清光绪三十年九月初六日),设立北郭尔罗斯荒务行局。翌年10月5日(清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初七日),于察布奇尔台(今肇源县二站镇)设立郭尔罗斯后旗巡防局。勘定“安字十二井子中心”城基地(肇州正式设治后称“老城基”或 “老街基”),备添官设署之用。1906年2月1日(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初八日),黑龙江将军奏准,设置肇州厅,选驻“骆驼脖子”(今肇源镇),辖境包括今肇州、肇源、肇东3县(市),并于昌五城设肇东分防经历。同年7月9日(农历五月十八日),肇州厅同知于巡防局启用肇州厅同知关防。隶属黑龙江分巡道。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11月,将肇州厅东部划出,于昌五城设置肇东设治局。1913年 1月23日,黑龙江省都督令各府、厅、州均改为县。同年3月1日,启用肇州县关防,县址“骆驼脖子”。隶属黑龙江省。1914年6月,设置龙江道,归龙江道管辖。1929年2月,撤销道的建制,由省直辖。时为二等县。东北沦陷后,隶属黑龙江省。1934年8月,因松花江水再度泛滥,县城全部被淹,伪县公署迁至老城基(今肇州镇)。同年12月,改隶滨江省管辖。1945 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哈西专区,1946年3月划归吉江行政区,同年6月划归嫩江省管辖。1947年2月至9月,由黑嫩联合省第四专区管辖。黑嫩联合省分开后,仍归嫩江省管辖。1949年5月,黑、嫩两省合并后,归黑龙江省管辖。1958年8月,划归松花江专区管辖。 1959年11月,以大同、群众、新生、联合、中心5个乡镇和肇源县的大官、兴隆两个乡合并,设立大庆区。1960年5月,将北部大庆区划归新设立的安达市管辖。1965年6月,改隶绥化专区管辖。1992年8月21日,国务院批准,划归大庆市领导;省政府9月26日下发通知,从12月 1日起变更隶属关系。   1992年,肇州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中部。东邻肇东市,南与肇源县接壤,西界大庆市,北与安达市毗连。全县总面积2392平方公里。全县共辖5镇、11乡。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41.6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97万人;满、蒙古、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0.5%。县政府驻地肇州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肇州之称起源于金代。此地远在辽代时为出河店,“出河店”原为满语“冰”的意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此一举击败辽兵,奠定了建国的基础,金建国后,认为此地为“祖宗肇兴”之地,因而将这里称为肇州。   此地唐虞三代为肃慎地;周以后为秽貊地;汉时秽地;后汉三国时期属北扶余地;晋时仍为扶余奴隶制王国的属境;后魏、北齐时期为勿吉北境;隋唐时属黑水靺鞨部;辽属泰州本契丹地;金归属肇州;元为斡赤斤分地;明置古鲁卫,隶属奴儿干都司统辖;清初为郭尔罗斯后旗地,天命九年(1624年)归属于清政府,顺治五年(1648年)封其首领为萨克镇国公。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置肇州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肇州县,隶属黑龙江省龙江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除道制,县归省直辖,本县直隶黑龙江省为二等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滨江省公署,本县由原黑龙江省划归滨江省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设东北为九省,肇州县划属嫩江省管辖,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本县归属黑龙江省所辖。      ?年,肇州县5个镇、11个乡:肇州镇、丰乐镇、兴城镇、朝阳沟镇、永乐镇、托古乡、万宝乡、永胜乡、丰林乡、二井乡、朝阳乡、双发乡、杏山乡、榆树乡、双龙山乡、新福乡。   2000年,肇州县辖6个镇、10个乡。总人口37145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为: 肇州镇 64302 丰乐镇 25172 兴城镇 23966 永乐镇 21191 朝阳沟镇 36161 二井镇 21963 万宝乡 23790 托古乡 21486 朝阳乡 19400 丰林乡 13437 榆树乡 19016 杏山乡 13570 双龙山乡 10646 新福乡 17237 双发乡 19777 永胜乡 18095 卫星种畜场虚拟乡 2242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撤销万宝乡,并入肇州镇;撤销双龙山乡,并入新福乡;撤销丰林乡,并入二井镇;撤销杏山乡,并入兴城镇。将183个行政村调整为104个。2001年底,肇州县辖6个镇、6个乡:肇州镇、丰乐镇、永乐镇、二井子镇、兴城镇、朝阳沟镇,托古乡、朝阳乡、新福乡、双法乡、永胜乡、榆树乡。面积2445平方千米。   

肇源县

     肇源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面积4198平方千米。人口45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肇源镇。邮编:166500。代码:230622。区号:0459。拼音:Zhaoyuan Xian。   行政区划      肇源县辖7个镇、9个乡:肇源镇、三站镇、二站镇、茂兴镇、古龙镇、新站镇、头台镇、福兴乡、薄荷台乡、和平乡、古恰乡、超等蒙古族乡、民意乡、义顺蒙古族乡、浩德蒙古族乡、大兴乡。共有2个居委会、11个社区、135个村委会。   肇源镇  辖11个社区、10个村委会(东山社区、城北社区、南苑社区、城南社区、兴源社区、松花江社区、东苑社区、东城社区、广场社区、西海社区、龙源社区、兴安村、老虎背村、双胜村、四方山村、郊原村、东兴村、代龙村、龙谊村、临江村、解放村)。   三站镇  辖11个村委会(宏大村、宏源村、宏旗村、宏林村、宏伟村、宏生村、宏合村、宏昌村、宏亮村、宏权村、宏光村)。   二站镇  辖12个村委会(东海峰村、裕民村、利民村、希望村、土城子村、小湾子村、莲花泡村、新发村、小城子村、曙光村、平原村、丰产村)。   茂兴镇  辖7个村委会(当权村、自力村、一心村、合心村、幸福村、光明村、辉煌村)。   古龙镇  辖14个村委会(永胜村、得胜村、河南村、古龙村、道宝村、立陡山村、长山村、东太村、大革村、永跃村、立强村、伍家村、富强村、共荣村)。   新站镇  辖2个居委会、11个村委会(新站居委会、新肇居委会、安合村、靠山村、先进村、振余村、新站村、新合村、发展村、向前村、古城村、巴彦村、新城村)。   头台镇  辖10个村委会(头台村、团结村、七家子村、瓦房村、三合村、东大村、花尔村、劳动村、仁和卜村、革新村)。   福兴乡  辖7个村委会(永兴村、福兴村、新兴村、瑞兴村、复兴村、吉兴村、义兴村)。   薄荷台乡 辖个村委会(葫芦系村、前台村、芳春村、永祥村、哈拉海村、双龙村、八家子村)。   和平乡  辖5个村委会(和平村、立功村、华原村、工农村、敏字村)。   古恰乡  辖10个村委会(古恰村、哈友村、兴发村、托古村、沿海村、仓粮村、孟克里村、三家子村、新立村、前永利村)。   超等乡  辖7个村委会(成功村、维新村、自由村、有利村、共和村、博尔诺村、超等村)。   民意乡  辖6个村委会(自主村、大庙村、公营子村、建国村、民意村、建民村)。   义顺乡  辖7个村委会(东义顺村、西义顺村、长发村、勇进村、长胜村、东发村、革志村)。   浩德乡  辖5个村委会(老山村、西浩德村、兴海村、石庄子村、莲花村)。   大兴乡  辖6个村委会(前进村、通兴村、联结村、支前村、同心村、前土村)。   (居委会行政村名录由根据“大庆市代码”整理,估计为2004年资料)   历史沿革      肇源县名源于驻地名称。原为肇州县址,伪肇州县公署移驻“老城基”后,1935年伪郭尔罗斯后旗公署与地方士绅商议,取两肇(肇州、肇东)之本源含义,将此地定名为“肇源 ”。唐代分属黑水都督府和室韦都督府管辖,辽属东京道,金属上京会宁府。1130年(金天会八年),在出河店(今茂兴镇南“昂喇勒”古城)设置肇州。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隶属肇州屯田万户府管辖。明属奴儿干都司,后为郭尔罗斯部游牧地。清初,1648年(清顺治五年),设郭尔罗斯后旗,隶属哲里木盟。旗公府驻公营子(今肇源县茂兴镇西)。清末,19 04年10月14日(清光绪三十年九月初六日),设立北郭尔罗斯荒务行局,办理荒务。翌年10 月5日(清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初七日),于察布奇尔台(今肇源县二站镇)设立郭尔罗斯后旗巡防局。1906年2月(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设置肇州厅,驻“骆驼脖子”(今肇源镇)。自此旗县分治。翌年3月(清光绪三十三年二月),裁撤郭尔罗斯后旗巡防局。中华民国成立后,郭尔罗斯后旗隶属黑龙江省管辖。东北沦陷后,1934年8月,肇州县城(今肇源镇)被洪水冲毁,伪肇州县公署迁驻老城基(今肇州镇)。同年12月,郭尔罗斯后旗改隶滨江省。19 35年8月27日,伪郭尔罗斯后旗公署由老爷屯(今肇东市四站镇东兴村)迁至肇源(即肇州旧县城,今肇源镇)。同年9月,将肇东县第三区的大部分地区划归郭尔罗斯后旗管辖。1945年 “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哈西专区,1946年3月划归吉江行政区。同年4月,将八里、四兴(今四站镇)、向阳、三星、同仁村划归新设置的乐安县管辖;6月划归嫩江省管辖。1 947年2月至9月,由黑嫩联合省第四专区管辖。黑嫩联合省分开后,仍归嫩江省管辖。1949年 5月,黑嫩两省合并后,归黑龙江省直辖。1956年4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郭尔罗斯后旗,改设肇源县,县政府驻肇源镇。1958年8月,划归松花江专区管辖。1965年6月,由绥化专区管辖。1992年8月21日,国务院批准,划归大庆市领导。省政府于9月26日下发通知,从12 月1日起变更隶属关系。   1992年,肇源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两江左岸。县境呈带状沿江延伸,东西长143公里,南北最宽处45公里。北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大庆市、肇州县接壤,东与肇东市、双城市为邻,南、西以松花江和嫩江为界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大安市、镇赉县隔江相望。全县总面积4072.8平方公里。全县共辖20个乡、镇,其中蒙古族占有相当比例的民族乡3个。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44. 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8万人;蒙古、满、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万人。县政府驻地肇源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此地原归属哲里木盟管辖,为蒙古郭尔罗斯后旗王府所在地,与札赉特、杜尔伯特二旗同称为三蒙之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黑龙江将军恩泽奏请,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旗地开放,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以郭尔罗斯后旗垦地,设肇州直隶厅,民国年间肇源街曾为肇州县治所在地,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因遭水灾,将县公署移至肇州街(亦称老街基),当地人称之为旧县城。康德二年(1935年)为旗地所有,同年八月郭尔罗斯后旗的旗公署移驻于此,当时为滨江省所辖。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因此地蒙人仅占汉人的百分之五,故将郭尔罗斯后旗改署为肇源县,划属嫩江省管辖。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肇源县隶属于黑龙江省。县境内的大庙曾为郭尔罗斯扎萨克的驻地,在其附近有著名的衍福寺双塔。   >>更多沿革资料(站外链接)   2000年,肇源县辖7个镇、13个乡。总人口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为: 377388 肇源镇 53589 三站镇 24009 二站镇 20952 头台镇 20835 茂兴镇 19330 新站镇 41427 古龙镇 20301 福兴乡 16388 薄荷台乡 16076 裕民乡 11406 和平乡 13130 兴安乡 27068 永利乡 11727 古恰乡 13802 超等蒙古族乡 13531 民意乡 14845 大兴乡 12081 浩德蒙古族乡 6910 义顺蒙古族乡 12979 富强乡 7002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撤销富强乡,并入古龙镇;撤销裕民乡,并入二站镇;撤销永利乡,并入古恰乡;撤销兴安乡,并入肇源镇。将204个行政村调整为135个。2001年底,肇源县辖7个镇、9个乡:肇源镇、新站镇、茂兴镇、二站镇、三站镇、头台镇、古龙镇,民意乡、古恰乡、大兴乡、福兴乡、和平乡、浩德蒙古族乡、义顺蒙古族乡、超等蒙古族乡、薄荷台乡。面积4120平方千米。   地图   

林甸县

   林甸县辖2个镇、6个乡:林甸镇、红旗镇、东兴乡、宏伟乡、三合乡、花园乡、四合乡、黎明乡。共有4个居委会、80个村委会。   林甸镇 辖4个居委会、7个村委会(东南居委会、西南居委会、东北居委会、西北居委会、东发村、长青村、东风村、合乡村、朝阳村、巨贤村、合平村)。   红旗镇 辖7个村委会(阳光村、永胜村、红光村、黄花岗村、先进村、先锋村、红旗村)。   东兴乡 辖10个村委会(新胜村、勤俭村、旭日村、红阳村、义和村、长发村、东兴村、福兴村、丰产村、创业村)。   宏伟乡 辖9个村委会(太平山村、全胜村、吉祥村、核心村、永利村、宏伟村、黄河村、治安村、永丰村)。   三合乡 辖12个村委会(南岗村、富饶村、三合村、五星村、庆丰村、建国村、胜利村、东升村、建华村、建新村、建设村、红星村)。   花园乡 辖11个村委会(中心村、花园村、永远村、齐心村、永久村、光明村、前进村、卫星村、丰收村、火箭村、发展村)。   四合乡 辖11个村委会(联合村、丰田村、东胜村、福发村、合胜村、永乐村、学田村、永合村、新风村、长胜村、新生村)。   黎明乡 辖13个村委会(兴隆村、隆山村、志合村、新富村、新民村、爱民村、黎明村、宏丰村、大树林村、同乐村、太平村、万发村、东方红村)。   (居委会行政村名录由根据“大庆市代码”整理,估计为2004年资料)   历史沿革      林甸县,因“大林家店”得名。据民国时期《林甸县志略》记载,城北30余里处有姓林者开店,称“大林家店”,四周多系草甸,清末拟设县的建制时避俗就雅,定名林甸县。清代为杜尔伯特旗游牧地,属齐齐哈尔副都统辖区。清末,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属安达厅辖境。1908年8月5日(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奏准,拟在大林家店设置林甸县。后因“垦户未集,地利未辟”,从缓设置。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10 月,于安达厅北境东集镇(原称“大戚家店”,今林甸镇)设置东集镇稽垦局,办理放荒招佃和督垦事宜。翌年,于大戚家店东1里处丈放街基筑城(今林甸镇)。1914年11月1日,将东集镇稽垦局改设林甸设治局,隶属龙江道。1917年7月13日,黑龙江省长令,将林甸设治局改为三等县,并委官和颁发印信,代理县知事于7月14日启用印信,正式改为林甸县。同年8 月21日,北京政府照准。1923年后,与依安、泰康、安达等邻县(设治局)进行过区划调整。1929年2月,撤销道的建制,改由黑龙江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1934年12月改隶龙江省。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嫩江省管辖。1947年2月至9月,曾隶属黑龙江嫩江联合省第三专区管辖。1949年5月,黑嫩两省合并后,隶属黑龙江省管辖。1954年 8月,划归新设之嫩江专区管辖。1956年将西南部的第八区划归杜尔伯特旗。1960年5月至19 61年10月,嫩江专区曾一度撤销时,改由齐齐哈尔市领导。1985年1月,正式撤销嫩江专区,复归齐齐哈尔市领导。1992年8月21日,国务院批准,划归大庆市领导。省政府于9月26日下发通知,从12月1日起变更隶属关系。   1992年,林甸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北部。北与富裕县和依安县接壤,东与明水、青冈县和安达市毗连,南抵大庆市,西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齐齐哈尔市为邻。全县总面积3495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0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24.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2万人;满、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县政府驻地林甸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俗称大林家甸。林甸名称的由来,相传城北三十余里,过去有一个姓林.的开店,称大林家店,其店的周围有许多草甸,设治时便取名为林甸。   此地远在周秦时代属肃慎地;汉时为秽地;后汉、三国魏时属北扶余;晋时属扶余奴隶制王国的属境;后魏、北齐属豆莫娄;暗时属靺鞨黑水部;唐时属黑水靺鞨;辽时属乌隈于厥部;金时为肇州的属境;元属斡赤斤分地;明为杜尔伯特的属地;清光绪之前仍属杜尔伯特旗地。此地为蒙族和黑龙江省的交界地。清光绪末年设安达厅。将此地划归安达厅管辖。民国元年(1912年〕设东集镇稽垦局。自此垦民日增。浙臻繁盛。民国三年(1914年)十一月改稽垦局为林甸设治局。民国四年(1915年)改称林甸县,隶属黑龙江省龙江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直接管辖,林甸县直隶黑龙江省,为三等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龙江省公署,林甸县划归龙江省管辖。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井为九省。伪龙江省改为嫩江省,林甸县又划归嫩江省所辖。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林甸县隶属黑龙江省。      2000年,林甸县辖2个镇、8个乡。总人口人;其中各乡镇(街道)人口为: 228630 林甸镇 52378 红旗镇 22379 东兴乡 22197 三合乡 25028 四合乡 21606 花园乡 30211 宏伟乡 16290 隆山乡 8352 黎明乡 15002 东风乡 12414 巨浪牧场虚拟乡 2773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撤销隆山乡,并入黎明乡;撤销东风乡,并入林甸镇。将125个行政村调整为83个。2001年底,林甸县辖2个镇、6个乡:林甸镇、红旗镇,四合乡、花园乡、三合乡、宏伟乡、黎明乡、东兴乡。面积3493平方千米。   地图      行政区划网站··本页编辑:lanweixing·最近更新时间 2007  

杜尔伯特蒙县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面积6427平方千米。人口25万人(2004年)。   自治县人民政府驻泰康镇。邮编:166200。代码:230624。区号:0459。拼音:Du"erbote Mengguzu Zizhixian。   行政区划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辖4个镇、7个乡:泰康镇、胡吉吐莫镇、烟筒屯镇、他拉哈镇、一心乡、克尔台乡、白音诺勒乡、敖林西伯乡、巴彦查干乡、腰新乡、江湾乡。共有4个居委会、82个村委会。   泰康镇   辖4个居委会、4个村委会(东街居委会、南街居委会、西街居委会、北街居委会、幸福村、万丈村、五一村、八一村)。   胡吉吐莫镇 辖6个村委会(胡吉吐莫村、好田格勒村、泊泊里村、东吐莫村、扫力毛德村、赛罕他拉村)。   烟筒屯镇  辖10个村委会(三合村、合光村、新发村、广胜村、东升村、东岗子村、土城子村、当奈村、新合村、南阳村)。   他拉哈镇  辖10个村委会(山湾子村、安平村、九家子村、治平村、兴平村、庆平村、康平村、布拉和村、六家子村、永升村)。   一心乡   辖8个村委会(一心村、勇敢村、永胜村、民主村、前进村、前锋村、团结村、胜利村)。   克尔台乡  辖9个村委会(克尔台村、前伍代村、官尔屯村、扎郎格村、西新村、乌诺村、波布代村、烟屯村、太平庄村)。   白音诺勒乡 辖9个村委会(他拉红村、合发村、南岗村、白音诺勒村、长合村、温德沟村、二龙山村、九河村、巴哈西伯村)。   敖林西伯乡 辖9个村委会(好利保村、杏树岗村、好尔陶村、敖林西伯村、诺尔村、四家子村、布木格村、新兴村、永发村)。   巴彦查干乡 辖7个村委会(绰尔村、巴彦他拉村、永珍王府新村、和南村、和平村、大庙村、太和村)。   腰新乡   辖8个村委会(中新村、巴彦村、好尔村、兴隆村、前新村、后新村、翻身村、胜利村)。   江湾乡   辖2个村委会(九扇门村、江湾村)。   (居委会行政村名录由根据“大庆市代码”整理,估计为2004年资料)   历史沿革      杜尔伯特,蒙古语,意为“四”。据《蒙古秘史》载,成吉思汗的十二世祖道布莫尔根之兄道蛙锁呼尔有4个儿子,被称为杜尔伯特氏,世代相因,游牧于嫩江两岸,成为杜尔伯特部。清初,1648年(清顺治五年),将杜尔伯特部改设杜尔伯特旗,隶属哲里木盟。清末, 1906年2月(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将杜尔伯特荒段靠近中东铁路安达站一带划归安达厅。同年10月,于多耐站(今东吐莫东南)设置杜尔伯特沿江荒务行局,开始出放时、和、年、丰四段荒地,后为泰来设治局辖地;1927年4月设置泰康设治局,又新放民、康、物、阜四段。实行旗县分治。中华民国时期,杜尔伯特旗隶属黑龙江省管辖。东北沦陷后,1933年10月 1日,将泰康设治局改为泰康县。隶属黑龙江省。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管辖。1940年5月,撤销泰康县,并入杜尔伯特旗,伪旗公署迁至泰康街(今泰康镇)。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杜尔伯特旗划归嫩江省管辖。1946年4月,旗、县分设,泰康县政府驻泰康镇;杜尔伯特旗政府驻巴彦查干(王府)。县、旗均隶于嫩南行政区。同年5月,改由嫩江省管辖;8月2日,撤销泰康县,并入杜尔伯特旗,旗政府驻泰康镇。1947年2月至9月,隶属黑嫩联合省第四专区,黑嫩联合省分开后,仍隶属嫩江省。1949年5月,撤销嫩江省,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54年8月,改属新设之嫩江专区。1956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杜尔伯特旗,设置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自治县人民委员会仍驻泰康镇。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嫩江专区曾一度撤销时,改由齐齐哈尔市领导。1984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1992年8月21日,国务院批准,划归大庆市领导;省政府于9月26日下发通知,从12月 1日起变更隶属关系。   1992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嫩江下游东岸。西邻泰来县,西南与吉林省镇赉县隔江相望,南与肇源县毗邻,东靠大庆市,北与齐齐哈尔市、林甸县接壤。全县总面积6003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1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23.9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74万人;蒙古族人口4.28万人,满族、回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人口约4700人,其余为汉族人口。县政府驻地泰康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泰康县 位于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北部。中华民国时期设治,隶属黑龙江省龙江道。  1927年4月28日,黑龙江省长公署发布训令,于“泰来县东境杜旗时、和、年、丰暨新展之民、康、物、阜八段内,设立泰康设治局,委任马汝郲为设治员。……定于本年5月1日为该局实行开办日期,暂借小蒿子站清理时、和、年、丰四段荒务办公室办公。”隶属龙江道。同年11月14日,省长公署决定,将安达县属之喇嘛甸子站以西一带划归泰康设治局管辖。1929年2月,省长公署又令,将铁道以西林甸县各地及小蒿子街一并划归泰康设治局,同时将泰康设治局改由黑龙江省直辖。东北沦陷后,1933年10月1日,按伪民政部规定,将泰康设治局改为泰康县,县署驻小蒿子站(今泰康镇)。隶属黑龙江省管辖。  据《满洲地名考》载:县之区域由时、和、年、丰四段及民、康、物、阜四段构成,前四段为了和泰来县分开用了“泰”字,预定在后四段的康字段修筑县城,遂取名泰康县。1934年12月,改隶龙江省。后因“县小人少”,于1940年5月将泰康县并入杜尔伯特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4月,恢复泰康县,县政府驻泰康站,隶属嫩南行政区,同年5月改由嫩江省管辖;8月2日撤销泰康县,并入杜尔伯特旗。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原为泰康县。泰康名称的由来,是因此地由时、和、年、丰四段与民、康、物、阜四段组成。前四段是从泰米县划出,故取泰字。又因城址筑于后四段的康字段,放取康字。命名为泰康。杜尔伯特为蒙古科尔沁十旗之一。   此地金属蒲南路;明属福余卫,清初设杜尔伯特旗。此地居住着蒙古、汉、回、满、朝鲜、达斡尔、鄂温克等族.民国十八年(1929年)设泰康设治局,隶属黑龙江省。日伪大同二年(1932年)设县公署,隶属于黑龙江省,为了类具。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泰康县与杜尔伯特旗同时存在,隶属于龙江省。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取消了伪龙江省,泰康县与杜尔伯特旗均划属嫩江省。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此地又划属黑龙江省所辖。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五日建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后撤销泰康县。      2000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辖4个镇、7个乡。总人口22053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为: 泰康镇 53439 胡吉吐莫镇 10120 烟筒屯镇 20365 他拉哈镇 19207 一心乡 22184 克尔台乡 14067 白音诺勒乡 15790 敖林西伯乡 15277 巴彦查干乡 14890 腰新乡 20155 江湾乡 9589 绿色草原牧场虚拟乡 5448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辖4个镇、7个乡:泰康镇、烟筒屯镇、胡吉吐莫镇、他拉哈镇,江弯乡、一心乡、克尔台乡、白音诺勒乡、腰新乡、巴彦查干乡、敖林西伯乡。面积6054平方千米。将135个行政村调整为82个。   


萨尔图区特产大全




萨尔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