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驻地东山头自然村。1949年属杨司乡管辖。1958年由东山头村与坑口建立东西生产队。1961年10月改为东西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东西村民委员会。辖东山头、坑口、岙里、西边4个自然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002008 | 318000 | -- | 查看 东西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陈宅村 |
陈宅,以驻地陈宅得名。1949年属梓林乡管辖。1958年由陈宅与李宅两村合并,建立山浜生产队。1961年两村分开,单独建立陈宅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陈宅村民委员会。辖陈宅1个自然村。 |
山前村 |
山前村位于章安西北部,东靠梓林东大河,北靠百里大河,有3个自然村,占地面积600多亩,全村人口1198人, 13个村民小组,党员39人,2012年人均纯收入8456元。 近年来,山前村以建设和谐新村为目标,多措并举,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做强村集体经济新路。本村先后荣获省级农房改造示范村、市文明村、市民主法治村、区“创业创新型”先进党组织、区学习型党组织、区充分就业村、区综治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推荐理由:自开展“平安村”创建活动以来,山前村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在扩大民主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的总体目标。一、提高平安认识,加强组织建设,创建“平安村”是发展农村的重要保障,是全力维护基层稳定的有效途径。严格实行干部包片包组、村民代表包干包户,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并做到制度上墙、管理规范。二、开展平安宣传,形成平安观念,开展平安宣传教育为“平安村”创建活动奠定了基础,山前村以落实“四民主”、“两公开”(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为重点。三、健全调解网络,充分发挥作用,为使村级社会治安得到综合治理,山前村设立了村民调解委员会,明确工作职责,积极开展工作,热心为群众排忧解难,全力化解各类纠纷。四、村务依法治理,法治成效显著,山前村尊重民意,集中民智,增强民力,凝聚民心,形成加快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整体合力。 |
范岙村 |
范岙,以驻地范岙自然村得名(村庄地处山岙,村民以范姓居多,故名)。1949年属梓林乡管辖。1958年范岙村与下洋孔村联合建立鹫岭生产队。1961年建立鹫岭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鹫岭村民委员会。1985年范岙分出建立范岙村民委员会。辖范岙1个自然村。 |
花园村 |
花园,驻地湖边自然村。1949年属梓林乡管辖。1958年建立花园生产队。1961年建立花园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花园村民委员会。辖湖边、大岙、高洋3个自然村。 |
西洋村 |
西洋,以驻地西洋自然村得名(西洋位于梓林之西,地势低洼,遇雨成汪洋一片,故取名西洋)。1949年属梓林乡管辖。1958年建立西洋生产队。1961年建立西洋大队。1966年文革期间改称红旗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红旗村民委员会。1985年2月又改称为西洋村民委员会。辖西洋1个自然村。 |
山门村 |
山门,以驻地山门自然村得名(此村“见夫山峙于后,状若立屏,水环于前,其形如带,东南半里有一山,两峰相对,势同排泅,山门之谓殆由此也”)。1949年属梓林乡管辖。1958年建立山门生产队。1961年建立山门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山门村民委员会。辖山门1个自然村。 |
九子村 |
九子,以驻地九子得名(据传说,九子有一户人家,生有九子,均在京城做官,突然间同时被害,九个头颅运回村中埋葬成九个坟墩,该地称“九连墩坦”。后人将九子取名为九子村)。1949年属梓林乡管辖。1958年建立九子生产队。1961年建立九子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九子村民委员会。辖九子1个自然村。 |
马峙村 |
马峙,以驻地马峙(马峙靠山,其山形似立马,叫马峙山,村以山得名)得名。1949年属梓林乡管辖。1958年建立马峙生产队。1961年建立马峙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马峙村民委员会。辖马峙1个自然村。 |
杨司村 |
杨司,以驻地杨司自然村得名(旧时称半杨村,村民一半姓杨,故名。1981年改称杨司村)。1949年属杨司乡管辖。1958年建立半杨生产队。1961年10月改为半杨大队。1981年改称杨司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杨司村民委员会。辖杨司、上新屋2个自然村。 |
李宅村 |
李宅,以驻地李宅得名。1949年属梓林乡管辖。1958年由陈宅与李宅两村合并,建立山浜生产队。1961年两村分开,单独建立李宅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李宅村民委员会。辖李宅1个自然村。 |
合旗村 |
合旗,驻地上塘自然村(该处南面、左右直落两口湖,如旗杆。每口湖的北头东边各有一块平坦地,在东叫东岳坦;在西叫明后坦,古时将两块平坦称“旗页”,两旗在同一方向,故称合旗)。1949年属杨司乡管辖。1958年建立上塘生产队。1961年10月改为上塘大队。1981年改称合旗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合旗村民委员会。辖上塘、上崔2个自然村。 |
梓林村 |
梓林,以驻地梓林(因村里有一棵古老的梓树,故名)自然村得名。1949年属梓林乡管辖。1958年建立梓林生产队。1961年建立梓林大队,属梓林公社管辖。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梓林村民委员会。辖梓林、后朱、后洋、下洋塘、王家5个自然村。 |
建设村 |
建设,行政村。建设驻地在墩头自然村。1949年解放初属章安乡。1956年合作化时属章安高级社墩头生产大队。1961年改名建设大队。其意:村民和干部同心协力建设新农村。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建设村民委员会。辖墩头、山头下2个自然村。 |
蔡桥村 |
蔡桥,行政村。以驻地蔡桥(村有桥,为蔡兴龙始建,名蔡桥)自然村而得名。1949年解放初属章安乡蔡桥村,1956年合作化时属章安高级社蔡桥生产大队。1961年下半年建立蔡桥大队。1983年改称蔡桥村民委员会。辖蔡桥、前蔡、后洋陈、竹山头、岙口叶5个自然村。 |
长汇村 |
长汇,行政村。驻地在长大、汇头两个自然村交界处,各取其村名首字命名,故称长汇村。1949年解放初属章安乡。1956年合作化时属章安高级社华景生产队。1961年单独划出成立长汇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长汇村民委员会。辖长大、汇头2个自然村。 |
湖巉村 |
湖巉,行政村。以驻地湖巉(早年村庄四面环湖,村前西南方向鲎山潺流,直泄整个村庄,故名)自然村而得名。1949年解放初属章安乡湖巉村。1956年合作化时属章安高级社。1958年建立和平生产大队。1961年湖巉单独划出,另建湖鲎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湖巉村民委员会。辖湖巉1个自然村。 |
回浦村 |
回浦,行政村。回浦驻地在章安镇内。因村靠近回浦(河名),村以河得名。1949年解放初属章安乡。1956年合作化时属章安高级社。1958年10月建立桥西(以章安桥为届)生产队。1961年建立桥西大队,曾改名东风大队。1981年,改为回浦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回浦村村民委员会。辖上桥张,大圆地2个自然村。 |
华景村 |
华景,行政村。华景驻地在章安镇内。以华景闸而得名。1949年解放初属章安乡。1956年合作化属章安高级社。1958年建立华景生产队。1961年建立华景大队,属章安公社管辖。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华景村民委员会。辖洋头、道头2个自然村。 |
向阳村 |
向阳,以驻地向阳村(为移民不忘故里向阳桥而取名)得名。1972年,溪口水库扩建时从原龙溪公社横溪村移民至梓林鹿庵坦,建立新村,称向阳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向阳村民委员会。辖向阳1个自然村。 |
柏树里村 |
柏树里,以驻地柏树里自然村得名(古时村边有一座小祠堂,门口有一柏树,树高叶茂,闻名乡里,群众称村为柏树里)。1949年为杨司乡柏树里村。1958年建立柏树里生产队。1961年10月改为和平大队。1981年更名为柏树里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柏树里村民委员会。辖柏树里、麻车2个自然村。 |
柏加王村 |
柏加王,以驻地柏加王自然村得名(祖先姓王,逐渐增至柏加以上,故名)。1949年解放,1951年属柏加乡管辖,称第三、四村。1958年改属黄礁,称柏加王生产队。1961年为黄礁公社柏加王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柏加王村民委员会。为辖柏加王1个自然村。 |
柏加张村 |
柏加张,以驻地柏加张自然村得名(村庄以张姓聚居)。1949年解放,1951年属柏加乡管辖,称第二村,。1958年属改黄礁,称柏加徐生产队。1961年为黄礁公社柏加徐大队。1981年与柏加徐分开,单独建立柏加张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柏加张村民委员会。为辖柏加张1个自然村。 |
下洋村 |
下洋,以驻地下洋自然村得名(下洋地处礁川下游,故称下洋)。1949年解放,1951年称第二村,属黄礁乡。1958年建立下洋生产队。1961年为黄礁公社下洋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下洋村民委员会。为辖下洋1个自然村。 |
道头金村 |
道头金,以驻地道头金自然村得名(迁居此地的以金姓为先,村近椒江,江边有埠头,民众俗称道头)。1949年解放,1951年属黄礁乡管辖,称第五村。1958年建立道头金生产队。1961年为黄礁公社道头金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道头金村民委员会。辖道头金1个自然村。 |
黄礁村 |
黄礁,村驻地上洋自然村(上洋、下洋、塘里一带称椒川,俗称黄礁。此地原为一片海滩(方言称洋),黄礁地处礁川上游,故称上洋)。1949年解放,1951年上洋、塘里两村合并,称第四村,属黄礁乡。1958年建立上洋生产队。1961年上洋村分出,建立黄礁公社上洋大队。1981年更名为黄礁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黄礁村民委员会。辖上洋、小张岙2个自然村。 |
山横村 |
山横,驻地新屋自然村(原几户农民都居住茅棚,后建造了木结构的新屋,而得名)。1949年解放,1951年属黄礁乡管辖,称第六村。1958年为山横生产队。1961年为黄礁公社山横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山横村民委员会。辖新屋、黄石岙、溪头、东岙金、峙头、张岙6个自然村。 |
东埭村 |
东埭,以驻地东埭自然村得名(此地东南筑有土坝,围垦海涂,久而逐渐民众聚居而成村落,故称东埭村,方言埭即堤也)。1949年解放,1951年属黄礁乡管辖,称第一村。1958年一村与二村合并,建立东埭生产队。1961年为黄礁公社东埭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东埭村民委员会。辖东埭1个自然村。 |
下洋孔村 |
下洋孔,以驻地下洋孔自然村得名(村在梓林南边,当地习惯南为下,又村四周一片田垟,村民以孔姓聚居,故名)。1949年属梓林乡管辖。1958年范岙村与下洋孔村联合建立鹫岭生产队。1961年建立鹫岭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鹫岭村民委员会。1985年两村分开,建立下洋孔村民委员会。辖下洋孔、八连桥2个自然村。 |
谢杨村 |
谢杨,驻地田洋自然村(相传古时有一杨姓居住在此山岙里,娶了谢姓女子,故名谢杨)。1949年为杨司乡谢杨村。1958年建立谢杨生产队。1961年10月改为谢杨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谢杨村民委员会。辖田洋、里家岙、下洋、下山头4个自然村。 |
柏加沙村 |
柏加沙,以驻地柏加沙自然村得名(原只有单门独舍另星居住,故称“舍”,后渐增多至柏加)。1949年解放,1951年属柏加乡管辖,称第六村,。1958年建立柏加沙生产队,属黄礁。1961年为黄礁公社柏加沙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柏加沙村民委员会。为辖柏加沙1个自然村。 |
前街村 |
前街,以驻地前街自然村得名(早年在该地建两条街,一条叫前街;另一条叫后街。自此形成前街与后街两个自然村)。1949年为杨司乡前街村。1958年建立前街生产队。1961年10月改为前街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前街村民委员会。辖前街、后街2个自然村。 |
西洋王村 |
西洋王,以驻地西洋王自然村得名(原由王姓分居立村,村在西边田垟中)。1949年为杨司乡西洋王村。1958年建立西洋王生产队。1961年10月改为胜利大队。1981年更名西洋王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西洋王村民委员会。辖西洋王、王家、后蔡、后洋方4个自然村。 |
湖角村 |
湖角,以驻地湖角自然村得名(村西有直大湖,村后有横湖,村庄在两湖交界处,故名湖角头)。1949年为杨司乡湖角村。1958年建立湖角生产队。1961年10月改为湖角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湖角村民委员会。辖湖角1个自然村。 |
闸头村 |
闸头,以驻地闸头自然村得名(早年在古桥之上建一水闸,取名古桥闸。村庄座落在闸两边,故名闸头)。1949年属杨司乡古桥村。1958年建立闸头生产队。1961年10月改为闸头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闸头村民委员会。辖闸头、古桥2个自然村。 |
双洋村 |
双洋,驻地塘里洋自然村(村庄四周河塘较多,村被河塘包围,故名)。1949年属杨司乡管辖。1958年由高洋与塘里洋两自然村村联合建立高塘生产队。1961年10月改高塘大队。1981年,改称双洋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双洋村民委员会。辖高洋、塘里洋2个自然村。 |
古桥村 |
古桥,以驻地古桥自然村得名(古时有一蔡姓御史,在古城山教过书,他在山下二条江流低洼处建一桥,取名古桥,村以桥名)。1949年属杨司乡管辖。1958年建立古桥生产队。1961年10月改为古桥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古桥村民委员会。辖古桥、竹岙2个自然村。 |
东西村 |
东西,驻地东山头自然村。1949年属杨司乡管辖。1958年由东山头村与坑口建立东西生产队。1961年10月改为东西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东西村民委员会。辖东山头、坑口、岙里、西边4个自然村。 |
谢张村 |
谢张,以驻地谢张自然村得名(福建迁徙的农民居住在此山岙,他姓张,后来招个女婿,姓谢,始称谢岙张,后简称谢张)。1949年为杨司乡谢张村。1958年建立谢张生产队。1961年10月改为谢张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谢张村民委员会。辖谢张、岙里2个自然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