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gwěi村凤尾名称来历:从空中瞰看下大陈岛,像只海中凤凰,村地处下大陈岛凤凰的尾巴,故名凤尾村。凤尾村简介驻地山下自然村。位于大陈镇政府驻地西南1.2公里。
1958年建队,始称胜利大队。1959年从胜利大队分出,单独建队,当时为“大跃进”期间,故取名“跃进”大队。1985年体制改革改称凤尾村。辖山下,竹牛坑2个自然村。
2012年全村204户,465人。面积2.56平方公里,山地3604.2亩,以林业用地米。村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2361万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002101 | 318000 | -- | 查看 凤尾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南岙村 |
南岙村简介 Nánào村由原来大岙里、大半天、天灯盏3个自然村组成。村部驻地上大陈码头(这一地块地名就叫码头)。位于大陈镇政府驻地西北4.1公里。 1983年体制改革时分别称大岙里村、大半天村、天灯盏村。1996年将以上三个自然村组建成南岙行政村。 2012年全村335户,956人。面积4.67平方公里,山地5736.9亩,林地5721亩,以林业用地为主,兼畜牧饲料用地,其次种植蔬菜、番薯等作物。村集体经济收入5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2681万元。 |
北岙村 |
北岙村简介 Běiào村由原来双架岙、象头岙、中咀、庄周庙4个自然村组成。该4村地处上大陈岛西北面,朝向西南,地理位置形成岙状,故名。村部驻地上大陈岛码头(这一地块地名就叫码头)。距大陈镇政府驻地西北4.1公里。 1983年体制改革时分别称双架岙村,象头岙村、中咀村、庄周庙村。1996年将以上四个自然村组建成北岙行政村。2012年全村186户,525人。面积2.13平方公里,山地约3000亩,以林业用地为主,其次种植蔬菜、番薯等作物。村集体经济收入3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0513万元。 |
凤尾村 |
Fèngwěi村凤尾名称来历:从空中瞰看下大陈岛,像只海中凤凰,村地处下大陈岛凤凰的尾巴,故名凤尾村。凤尾村简介驻地山下自然村。位于大陈镇政府驻地西南1.2公里。 1958年建队,始称胜利大队。1959年从胜利大队分出,单独建队,当时为“大跃进”期间,故取名“跃进”大队。1985年体制改革改称凤尾村。辖山下,竹牛坑2个自然村。 2012年全村204户,465人。面积2.56平方公里,山地3604.2亩,以林业用地米。村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2361万元。 |
胜利村 |
胜利村简介 Shènglī村胜利村名称来历,为庆祝大陈岛胜利解放而命名。位于大陈镇政府驻地东0.34公里。 1955年大陆移民联合组建胜利初级社,从事垦荒,畜牧业等生产。1958年大跃进时改为胜利大队,以农业为主。1964年改为以渔业捕捞为主。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胜利村。村民委员会驻地下大陈岛长大厂自然村。辖长大厂、浪通门、大小浦3个自然村。 2012年全村681户,1019人。面积2.69平方公里。山地3200亩,以林业用地为主。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8681元。 |
卫星村 |
卫星村简介 Wèixīng村驻地下大陈南坑里自然村。因地处下大陈岛凤尾山南部,此处系一个山沟,俗称“坑”,故名南坑里,又名南磊坑里。卫星村名称来历:因是一个远洋渔业捕捞大队,大跃进时期,渔业空前大丰收,犹如放上了卫星,故取名卫星村,名称沿用至今。位于大陈镇政府驻地西南1.3公里。 1955年大陈岛解放,次年春由27人组建低级社。1957年转为高级社。1958年为卫星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时为卫星渔业公司。1987年体制改革改称卫星村。辖南坑里1个自然村。现有266户,479人。 2012年,面积1.1平方公里,山地500亩,以林业用地为主。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8360元。 |
大沙头村 |
大沙头村简介 Dàshātóu村 驻地下大陈猪腰窟自然村。早年此处地势低洼,形如猪腰,洼地积水成窟,故名。大沙头村名称来历:因村庄靠近下大陈岛大沙头避风港边,俗称大沙头,村以此得名。位于大陈镇政府驻地西北0.6公里。 1980年从卫星村分出,另建近洋大队。1985年体制改革改称大沙头村。辖猪腰窟1个自然村。 2012年,全村219户,375人。面积0.95平方公里,山地1000亩,以林业用地为主。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8964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