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洋黄村位于新前街道的江西部,东临西范村,南紧靠长决线,西接前洋村,北临下曹村。全村总面积是1960亩,其中农田、柑橘种植面积300多亩。
后洋黄村全村总人数有2026人,共803户。村党支部班子成员有7人,村委会班子成员5人。村共有党员55人,育龄妇女有605人,巡逻志愿者有30人。
自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后洋黄村这几年进行了村庄改造,兴建了别墅区,目前有10多户人家住进新房内。
目前,后洋黄村被国家征用土地600多亩,用于建设黄岩模具城。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003005 | 318000 | -- | 查看 后洋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前洋方村 |
新前街道前洋方村位于新前西南部,东与西范、七里王、七里村相接,南至永宁江与澄江街道隔江相望,北接后洋黄村,西与东江村相接,行政村总面积1520亩,耕地面积590亩。全村共有460户,现有人口1470人,其中非农人口2人,外出人口210人。全村企业13家,外来人口180人,出租房屋85户。村内危房16间,居住25人。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9人,党员42名,民兵和巡逻队员16人。无学校,宗教场所一所,老人协会1个。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万村联网 |
屿下村 |
屿下村位于新前街道办事处西北方距县城5公里,距街道办事处2公里,交通便捷。南邻新建村,北接石捣臼村。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有560户2079人,有党员60名。经济比较发达,属经济开发区块。屿下村两委致力于新农村建设,开展了村镇规划及旧村改造、清洁家园活动、排污工程等一系列为民服务的好工程,让屿下村的面貌有了极大地改变,相信屿下村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
中恩村 |
新前街道中恩村位于新前西北部,东与屿新村相接,南与下曹村为邻,北接西岙村,西与群力、剑山村相接,行政村总面积6358亩,其中山林面积6024亩,耕地面积342亩。全村共有547户,现有人口1648人,其中非农人口2人,外出人口40人。全村企业7家,外来人口60人,出租房屋4户。村内危房6间,居住7人。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5人,党员17名,共青团员11人,民兵和巡逻队员6人。无学校,无宗教场所,老人协会1个。 |
车口村 |
车口村地处新前街道西北部,东邻东林岙村,西邻高岙村,北至黄潭水库,南邻石捣臼村。全村分为东西两块。总面积约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68亩。全村总人口1780人,其中60周岁以上人数约300人。 近几年来,车口村在上级政府和涉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建设标准农田,创办优高农业示范基地,依靠优越的地理环境大力发展茭白产业,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425万元。农业收入670万元,其中茭白特色产业5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3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 2007年村里进行了农村改造,全村面貌取得了很大的改善。在村集体经济紧张的情况下,投入了8万余元建设了活动场地,大大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
七里村 |
新前街道七里村是黄岩武术的发源地,全村1260户3500人,男女老少习武成风,人数众多,曾成功承办过浙江省武术散打锦标赛。老年武术健身协会现有100多人,其中经常外出表演的武术队员26人,平均年龄83岁,最大的93岁,个个耳聪目明,精通武术套路。中青年是七里村武术力量的骨干,练拳习武者占到中青年人数的半数以上,工作或农闲之余,经常聚集一起切磋武技。受家庭的熏陶,七里村青少年从幼儿开始就接受传统武术的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地中小学校,都开设了武术培训课程。 主要成绩:在1999年在黄岩举办的国际传统武术暨绝技大赛中,七里村培养出来的运动员有2人获武术散打擂台赛2个冠军;曾连续3年获全国女子散打70公斤级冠军的周田芬等,都曾在七里村拜师学艺。 |
群力村 |
群力村位于新前街道西北边,西邻剑山村,东连中恩、西岙两村,南接下曹村,北面靠山。该村辖区总面积3536亩(2.357km2),耕地312亩(其中水田290亩,全部产茭白,旱地16亩),村民261户,807人,老年人口144人,外出劳动力10人,全村劳动力433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33人。有村民6个队,15个小组,党员28人。 |
前洋村 |
前洋村位于新前街道西面,东临后洋黄村、南依东江村、西靠杏头村、北与剑山村相邻,拱沿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行政村总面积1.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10亩,桔树290亩,山地200亩。全村共有450户,有7个村民小组,现有总人口1360人,其中劳动力910人,60岁以上的老人200人。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6人,党员29名,村民代表32人。2008年本村实现工业产值8700万元,农业产值24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为5980元。本村有10多家企业,主要是以羊毛衫加工企业为主。羊毛衫加工和种植桔子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
高岙村 |
高岙村地处新前街道西北部,黄潭水库旁边,山清水秀,自然条件优越,全村地域面积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52亩,辖一个村党支部,9个村民小组,309户,1008人,党员47人。 我村在上级政府和和涉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建设标准农田,创办优高农业示范基地,发展茭白特色产业,去得了明显成效,茭白特色产业已经成为我村农业收入的支柱产业,获2008年度黄岩区现代农业“十佳农业产业特色村”。 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入96万元,建成440多亩标准农田,实行山、水、村、田、路综合治理。农村实事工程进展顺利:新建污水处理池,污水轨道接入率达到80%,生活污水统一处理;垃圾统一堆放,集中处理;无害化公厕2座;疏通河道850多米;三面光渠道700多米;新建健身花园一座;新建村老年活动室一幢;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成效,于2008年获得“环境整治合格村”。村综治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稳定,获得“黄岩区先进治保调解委员会”2008年获得“新前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先进集体”、2008年获得“台州市民主法治村”、2010年获得新前街道“综治工作二等奖”等荣誉称号。村两“班子”廉洁自律,团结奋进,有较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被为“黄岩区五好党支部” 2011年高岙村换届选举结束后,明确了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分工,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村两委本着自愿互利,注重实效,积极引导村民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为高岙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村文化事业有序推进,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平安建设成效明显,社会稳定和谐。 高岙村道路、电力、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较为完善,2009年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村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建设成效显著。 2009年村“农民学习会馆”和2012年“农家书屋”的建成并投入使用,2011年联通宽带线进村,2012年数字电视安装,这些都不断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2011年对全村的进村电力高压线路全部进行了更换。投资近3万元对花园平头的柑橘全部进行了补种(但承包和管理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落实,急需解决)。 2012年我村积极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以“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忧迎-”为主题,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为基本要求,不断提高我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基础保障水平和党建制度化水平。 |
新建村 |
新建村 新前街道新建村位于新前中心部,南与屿下村为邻,北接塔山村,西与北城罗汇黄村相接,行政村总面积1386亩,耕地面积260亩。全村共有402户,现有人口1313人。全村企业60家,外来人口982人,出租房屋60户。 村党支部成员有6名,村委会成员有3人,党员46名,共青团员20人,民兵和巡逻队员39人。无学校,宗教场所1个,老人协会1个。 |
牟村村 |
新前街道牟村村位于新前东部,东与双丰村相接,南与八二省道为邻,西与西范村相接,北接塔山村。全村总面积1219亩,辖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66户,本地总人口1450人,外来人口1823人。村两委班子共11人,村民代表24人,党员63人。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为120万元。 我村村两委班子始终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不懈地抓好村级组织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牟村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结合本村实际,决定开展农房改造工作。本次农房改造分为村部路南A区块、村中心路以东B区块、村中心路以西(包新城路以北)C区块、金牛路以西D区块这四个区块,计划共分三期实施,首期启动村部路南A区块农房改造。 开展“清洁家园,和谐乡村”活动以来,我村建起了多个垃圾收集点,还配备了1名保洁员,于每日上午对本村的垃圾进行清理,并将收集的垃圾运往中转站进行无害化处理,我村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正逐渐得到改善。 本村通过出租村留地来发展经济。2011年村留地出租租金就达100万元左右,是我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这为我村发展各项经济事业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 2012年全村1435人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由村集体统一支付保费。同时,我村按时对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补贴1000元,年满70周岁以上的每年发放补贴1200元。 |
屿新村 |
新前街道屿新村位于新前中北部,东与屿下村相接,南与泾岸村为邻,北接中恩、下曹村,西与中恩村相接,行政村总面积2489亩,其中山林面积536亩,耕地面积1800亩。全村共有948户,现有人口2475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425人。外来人口2010人,出租房屋415户。村党支部成员有5人、村委会成员有5人,党员61名,共青团员91人,民兵和巡逻队员15人。学校1所,宗教场所1所,老人协会1个。 |
后洋黄村 |
后洋黄村位于新前街道的江西部,东临西范村,南紧靠长决线,西接前洋村,北临下曹村。全村总面积是1960亩,其中农田、柑橘种植面积300多亩。 后洋黄村全村总人数有2026人,共803户。村党支部班子成员有7人,村委会班子成员5人。村共有党员55人,育龄妇女有605人,巡逻志愿者有30人。 自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后洋黄村这几年进行了村庄改造,兴建了别墅区,目前有10多户人家住进新房内。 目前,后洋黄村被国家征用土地600多亩,用于建设黄岩模具城。 |
泾岸村 |
泾岸村位于黄岩区新前街道中部,共有村民2335人,耕地面积1280亩,山林34亩。全村农业以种植双季茭白、柑橘为主。民营经济较为发达,主要集中在羊毛衫、铸造、劳保用品、电动车等行业。 |
七里王村 |
七里王村位于新前办事处以南,东至北院大道,南临七里村,西接工业园区,北临西范村,82省道横贯村庄,将全村分为路南和路北两区块。2014年全村总人口数为1314人,总户数469户,村两委会成员9人。全村正式党员66人,预备党员1人。 七里王村道路四通八达,投资环境优越,吸引了很多企业入住,其中年资产达上百万的企业就有24家。这都给七里王人带来了机遇和财富,充分就业,发展经济,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链:以小户型羊毛衫加工为主,集合塑料、模具、铸造、工艺品生产等产业。我们的主导产业是羊毛衫加工,年产值达上千万元。2013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为225万元,人均年收入达13508元。 我村的农房改造采取滚动式分批进行,第一批是在07年82省道拆迁共涉及82户安置160间,第二批是在09年小区建设共涉及38户安置74间,第二批是在2010年无房户、道路拆迁户共涉及12户安置28间。 七里王村的土地充分利用,通过出租村留地,发展经济。2013年村留地出租租金就达158万元,为我村发展各项经济事业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 村老年活动中心已经建造完毕,投资480多万元建造6层楼高的老年活动中心,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2010年8月份,我村投资180万元建造新村办公大楼,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与我村的老人会、文化活动广场、小区形成了一体化,这会使村民的办事更加方便、快捷。 2013年全村1264人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由村集体统一支付保费;同时,我村按时对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补贴1000元,年满70周岁以上的每年发放补贴1200元。 我村连续两年获得“浙江省万村联网示范网站”,“省级农村信息化示范村”、“台州市村级党建示范村”、“台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示范村”、“台州市绿色生态村”、“台州市‘先锋工程’‘五好’村党组织”、“黄岩区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 、“2010年治保调解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
西范村 |
西范村位于黄岩主城区西北部,82省道、北院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全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6亩,山林面积5亩,辖1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38户,本地总人口2236人,外来人口4300人,其中党员84人,团员35人,全村劳动人口1440人。2012年村工农业总收入为6.8亿元,集体经济净收入1000多万元,人均净收入达到20000元。 西范村现有羊毛衫加工企业100多家,300多户加工户,是远近闻名的羊毛衫之村。全面实施道路硬化工程,实现道路硬化16.5万平方米,占全村地域总面积的11%,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工程,绿化面积达5.5万平方米,村庄绿化率30%左右,实施农村改厕工程,村内设有公共厕所5座,村民改厕率达100%;开展“脏、乱、差”整治活动,我们投资12万元,建起了30多个垃圾收集点,由14人组成的垃圾清扫队,制定了包日保洁制度,每天3次将收集垃圾运往中转站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率达100%,生活废弃物处理率达100%,有力地美化、净化农村环境。村内主要道路全面安装了路灯,自来水、用电、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电话入户率95%以上。此外,西范村还十分重视村民的福利事业,对全村村民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60岁以上老人每年补贴1800元,90周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放长寿金1000元,100周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放长寿金5000元。对60周岁以上老人,没有参加养老保险,都发给一次性补贴1000元。考上大学本科的村民凭录取通知书,村里给予一次性奖励5000元。如今的西范村,是一个路宽、水清、灯明、村绿、现代化气息日益浓厚的新农村。 西范村先后被评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基层档案室”、“省级基层充分就业村”、“省级妇联组织”、“省级绿化示范村”、“省级农村信息化示范村”、“省级万村联网示范网站”、“省级便民服务中心示范村”、“市级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廉政文化进农村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市级基层充分就业村”、“市级绿化示范村”、“市级农民文化家园”、“台州市经济十强村”、“市级老龄、关工委工作先进集体”、“区级老龄、关工委工作先进集体”、“区级文明村” 、“区级村庄整治先进村”、“区级科普村”等荣誉称号。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