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台州 >> 黄岩区 >> 头陀镇 >> 山前河村

山前河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山前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山前河村简介

  山前河村地处头陀镇西北部,距离镇政府2公里路程,全村到2011年年底共有人口708人,233户,分为2个自然村,7个生产队,年末实有劳动力482人,区域面积0.86平方公里,有水田299.21亩、旱地59亩,山林面积406.9亩,整个村子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主要经济作物是茭白、柑橘等。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1003103 318000 -- 查看 山前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山前河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山前河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山屯村

  山屯村位于头陀镇北面,北接临海,坐落在店划线的尽头,为元同溪的发源地。全村2010年末总人口1297多人,区域面积6904亩,林地6221亩,耕地面积535亩。全村主要分为划岩山风景区山脚下和横路丘里外两片主要居住区。本村依山旁水,境内山多水多,风景优美,十分宜居,尤以划岩山省级风景区为闻名遐迩。本村村民以种植粮食、茭白、佛手瓜、生姜、毛竹等经济作物为主,是一个十足以农业为主的村庄。   自从实施高山移民后,村庄陆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目前本村尚有遗留的老宅基地、废弃地面积还比较多,急需发展。近年来,在本村村两班子的带领下,共创立划岩山专业水果合作社和元同溪专业水果合作社两个农村经济合作社,带领村民创业致富,2010年末本村人均纯收入约3000元左右。   此外,自从划岩山被定为省级风景区以后,在上级政府的帮助和带领下,风景区开发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景区内外的进一步开发项目的招商引资也在火热进行中,山屯村的发展很有前景。   【划岩山风景区】介绍:   山屯村境内有一个台州市唯一一个省级风景区——划岩山风景区。景区面积约为11.52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95%以上。风景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水充沛,日照适宜,年平均气温约17℃。境内构造以断裂为主,辅有平缓的褶曲及盆地构造,出露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火山岩,在断陷盆地为白垩系陆相沉积岩。风景区西至大虫岗,北邻扫萁山与陆加山,东邻中恩村,南邻溪上村大沌头,平均海拔在160-590m。其地形复杂,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地地貌,主要土壤类型是红壤土、黄壤土、砂壤土。因其地质环境处于新华厦第一隆起带,中生代侏罗记、白垩纪的岩浆活动强烈,露出地层以侏罗纪火山沉积分布最广,景区多裂谷奇观。景区内主要有马尾松、柳杉、枫香、香樟、红楠、山谷欢等树种及众多的蕨类、禾本科植物。此外,景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黄腹角雉、云豹、黑麂、白枕鹤等,以及国内稀有的特大型蝙蝠和国际上从未提到标本的红蝙蝠等。划岩山风景区山峦起伏,溪流环绕。   

小里灰村

  小里灰村位于黄岩区头陀镇的西部,东邻双楠村,南接百亩洋村与小里桥村,西连康山村,北靠82省道,更有永宁江环绕,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辖区总面积2533亩,其中耕地768.5亩,山林605亩;全村现有人口1393人。  

孙东村

  孙东村坐落在头陀镇的东部,紧邻永宁江,占地面积0.95平方公里,343户,常住人口999人,年未耕地面积518亩,劳动力706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0.31万元,主产黄岩蜜桔。  

上路村

     上路村主要以种植业和外出经商务工收入为主。村集体经济收入相对薄弱,村内妇代会、团支部、民兵连、老人协会、社区学校等组织健全。82省道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捷的上路村,初入庄前村的感觉是全村处于黛绿的山峦包围下,在山脚下是一片片翠绿的农田,农田里种有各式各样的瓜果蔬菜,偶有几个村民在田里劳作,好一片田园风光。沿着82省道继续走,可以看到上路村里新盖起的一栋栋楼房,虽然看不见想象中进入村落飘起的袅袅炊烟,但看到的是村民更加生活富足美满。这更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村支书告诉我们我们看到这个新村是由数个自然村搬迁组成的,以前这些自然村全都住在深山里,进入县城只能靠他们的双脚,交通极为不便。在几年前村两委与县政府联合把村民搬迁到了这个新村,这让村民切实体会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   

山头姜村

  山头姜村位于头陀镇八二省道沿线,交通便捷。辖区总面积约0.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04.4亩,山林626亩,土地资源较丰富,人均耕地面积0.457亩,6个队组,全村现有206户,总人口684人,村两委成员7人,党员19人,村民代表30人。山头姜村主要以种植业和外出经商务工收入为主。村集体经济收入相对薄弱,村内妇代会、团支部、民兵连、老人协会、社区学校等组织健全。在整个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里大力开展村庄整治,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了村民收入的提高。  

下路村

  下路村位于头陀镇的东部,东到新前镇东江村,南至澄江街道东江河村,西接头陀镇魏家村、新界村,北临新前街道办事处前洋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82省道穿村而过。全村区域面积0.81平方公里,耕地465.45亩,其中水田391.45亩,旱地74亩。全村现有369户,人口1065人,外来人口52人,实有劳动里813人,下设分为11个村民小组,村两委成员8人,村民代表32人,党员31人。  

新界村

  头陀镇新界村,位于头陀镇中部,东连下路村,西邻孙东村,北靠上路村,南接澄江街道。毗邻82省道延伸线,永宁江穿村而过,交通便捷。新界村有7个自然村,耕地面积795.5亩,其中旱地154亩,水田641亩,山林面积372.1亩。该村以柑桔为主要产业,种植面积达300亩,并有针织产业。全村现有区域面积2658亩,人口1658人,557户,16个村民小组,党员43人,村两委12人,村民代表32人,年末劳动力1280人。2009年人均纯收入4825元,主要以种植业和务工收入为主,村集体经济收入较为薄弱。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凝心聚力,2008年新界村被评为区“综治先进村”。    新界村在镇常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党的-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全面快速发展,村两班子围绕构建“和谐新界”这一目标,团结带领全村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头陀社区

  头陀居是头陀镇政府的所在地,是头陀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头陀原名头陀桥,以古时僧人募修石拱桥而得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逢农历一、五、八为市日。全民有521户,1476人,2011年人均收入6263元,16个居民小组,党员65名,低保户11户,残疾人23人,村名代表53人。村两委11人(支部5人,村委6人)班子团结,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各类组织机构健全,村集体经济收入每户在150万元以上,主要来源有:菜市场,综合市场,自来水厂和村大楼店名租金等。  

岙坑村

  岙坑村位于头陀镇西面约5公里,背山而立,村庄房屋集中,水田包围着村庄,一条宽为7米的水泥路面村道从溪头中学直通村庄,与之相连,交通便捷,道路通畅,横穿该村道而过的道路是我镇旅游风景区划岩山的必经之路。     全村总面积3189亩,山地面积1603亩,耕地面积480亩,其中旱地面积37亩,水田面积433亩。总人口824人,5个小队,10个组,共281户。    岙坑村道路四通八达,村民大多以木制品玩具加工为主,有37家加工点,其中规模上企业1家。养殖户一家。由于本村山地多,村民种植山上作物较多,盛产柑橘、杨梅等水果。    村老年活动中心已经建造完毕,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2010年8月份,我村重新修缮了村办公大楼,建筑面积达300平方米,与我村的老人会、文化活动广场、小区形成了一体化,这会使村民的办事更加方便、快捷。    2013年全村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由村集体统一支付一定保费,结合村民共同担保;同时,我村按时对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一定补贴,年满70周岁以上的每年发放补贴相应提高。    此外,我村的农房改造采取滚动式分批进行,第一批是在07年,第二批是在09年,后续农房改造改造工程也进一步开展中。   岙坑村的土地充分利用,通过出租村留地,发展经济。各种厂房建设租赁,为我村发展各项经济事业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   岙坑村积极发挥广大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半边天”的作用,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一是组织一些观念新、素质高的老知识分子带头倡导破陈规、革陋习,走村串户对群众进行无神论教育,倡导勤俭节约、少生优生的新风尚。    此外,我村还先后荣获“防台抢险救灾先进集体”、““平安村居(社区)”建设先进集体”、“村庄整治合格村”、“黄岩区“十佳”基层妇代会”、“黄岩区先进综治工作站”、“台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示范村(居、社区)”、“台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示范村(居、社区)”等多项荣誉称号。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洪屿村

  洪屿村位于头陀镇集镇范围,82省道沿线而过,交通十分便捷。全村区域面积1185亩,其中耕地面积104.8亩,山林面积32.4亩。全村368户,人口1356人,外来人口近340人。2010年村集体收入近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338元。先后被评为市级“先锋工程”五好村、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党组织多次被评为市级、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浦口村在加大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遵循“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精神,大力推进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和村民素质提升,以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全力打造“农民学习会馆”,争取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也取得好成绩。  

横山村

  横山村坐落在头陀镇的西北部,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72人,党员37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0.25万元,靠扶贫单位的支助年总收入可达3万元,是头陀镇贫困村之一。  

溪坦村

  溪坦村位于头陀镇中部,距离黄岩城区14公里,东连店头村,南接南岙村,西邻下岙村,北靠崇法村,交通便捷。辖区总面积2119亩,其中耕地389.9亩,山林1048亩,全村现有人口734人,254户,8个村民小组,39位村民代表。溪坦村村民主要以种植业和外出经商收入为主,几乎家家户户种植茭白,成片相连,现有种有茭白面积200多亩,总产量180多吨,茭白年总收益达90多万元,占全村农民总收入的60%以上。    溪坦村地处纬度较低,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暖湿润,夏热冬冷,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950 毫米,时间分布很不均匀,大部分集中在4—9月份,其总量占年降水量的71.7%。5—7月份降水量尤多,形成“梅雨期”,在该时间段常出现洪灾。7月中旬至10月中旬,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少雨,为干旱期,期间遇热带风暴(台风)外围影响,时有台风雨降临。常年主导盛行风向为南风、东南风和西南偏西风。地下水源丰富,年无霜期约245天,适合人民生活,利于作物生长。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早春的低温多雨和夏季的台风侵害。    溪坦村党支部狠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目前,本村支部有支委3人,党员18名。近年来建立了农村远程教育站点,并完善了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增设了电视机、电脑等一批硬件设施,并配备了一名专管员,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员的管理教育、发展党员等组织工作提供了现代的管理平台。   自新一届村两委成员上任后,通过村两委会全体成员的努力,广大村民的配合、以及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溪坦村各项社会事业开展得如火如荼:一是抓道路硬化。投资17万元,全村共修建道路硬化1.7公里。二是抓绿化。投资2万元,主干道两侧新种植花木近千株。三是抓污水处理。投资22万元,建成1个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池,铺设入户管网1500米。四是抓卫生洁化。投入2.5万,组建村级清洁队,专人负责,定时定点收集垃圾,健全了卫生保洁系统。   此外,溪坦村还先后获得多项上级政府颁发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平安村居(社区)建设先进集体、防台抢险救灾先进集体、村庄整治合格村、黄岩区先进综治工作站、台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示范村(居、社区)、台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示范村(居、社区)等。   

白湖塘村

  白湖塘村位于黄岩区头陀镇西部,东靠洪屿后山,南与82省道相邻,西与北洋相接,北与胡岙村接壤,距镇中心1km,82省道延伸线紧靠本村,交通便捷。辖区总面积约1464亩,其中耕地面积319.1亩,山林面积421亩。本村现有13个村民小组,共268户782人,村两委成员共有9人,全村党员41人,村民代表33人,201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6049元。   近年来,白湖塘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广大村民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村庄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快速发展。该村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生态农业,目前,全村形成了以种植糖蔗、水稻、茭白为主业,外出经商或种西瓜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方式;全村上下全力开展村庄整治活动,新建了村办公大楼,实现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村民收入不断提高。   白湖塘村积极发挥广大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半边天”的作用,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一是组织一些观念新、素质高的老知识分子带头倡导破陈规、革陋习,走村串户对群众进行无神论教育,倡导勤俭节约、少生优生的新风尚。为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村妇代会组织建立了腰鼓队和排舞队两支文体队伍,极大丰富了妇女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村腰鼓队还在2009年5月份参加黄岩区千人腰鼓比赛,荣获“优胜奖”。该村先后荣获黄岩区“防台抢险救灾先进集体”,“村庄整治合格村”,“平安村居建设先进集体”,“台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示范村”,“浙江省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等称号。   今年以来,该村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合力开展“清洁家园、和谐乡村”、森林村庄建设等活动,致力环境优美,打造富有个性的“美丽乡村”。   

孙西村

  孙西村位于头陀镇东南面,东连孙东村,南接断江村,西邻前陈村,北靠广兴岙村,82省道靠村而过,交通十分便捷。辖区总面积1520亩,其中耕地421.7亩,山林27亩,人均耕地面积0.52亩;全村现有281户,824人;共分为15个村民小组;村两委成员8人,党员24人,村民代表33人。主要以种植业和外出经商务工收入为主。村集体经济收入较薄弱,几乎没有什么收入。2008年人均纯收入为2724元。村内妇代会、团支部、民兵连、老人协会等组织健全。在整个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孙西村大力开展村庄整治,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了村民收入的提高。      82省道靠村而过,交通十分便捷的孙西村,初入庄前村的感觉是全村处于黛绿的山峦包围下,在山脚下是一片片翠绿的农田,农田里种有各式各样的瓜果蔬菜,偶有几个村民在田里劳作,好一片田园风光。沿着82省道继续走,可以看到孙西村里新盖起的一栋栋楼房,虽然看不见想象中进入村落飘起的袅袅炊烟,但看到的是村民更加生活富足美满。这更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村支书告诉我们我们看到这个新村是由数个自然村搬迁组成的,以前这些自然村全都住在深山里,进入县城只能靠他们的双脚,交通极为不便。在几年前村两委与县政府联合把村民搬迁到了这个新村,这让村民切实体会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    近年来,孙西村还先后荣获“防台抢险救灾先进集体”、““平安村居(社区)”建设先进集体”、“村庄整治合格村”、“黄岩区“十佳”基层妇代会”、“黄岩区先进综治工作站”、“台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示范村(居、社区)”、“台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示范村(居、社区)”等多项荣誉称号。   

溪上村

  溪上村位于头陀镇北部,东连上洋村,南接溪东村,西邻横山村,北靠山屯村,元同溪溪流穿村而过,交通便捷,辖区内有划岩山景区。      全村区域面积3501亩,其中耕地478亩,山林2389亩。全村287户,现有人口849人,分为14个队组,村两委成员8人,党员26人,村民代表27人,下属5个自然村,分别是竹坦、焦山、溪上、岙里、大屯头。我村现有水果种植面积50多亩,总产量达100吨,几乎家家户户种植水果。   改革开放后,村庄陆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目前本村尚有遗留的问题,急需发展。近年来,在本村村两班子的带领下,共创立花果山专业水果合作社,带领村民创业致富,2010年末本村人均纯收入约3000元左右。   此外,自从划岩山被定为省级风景区以后,在上级政府的帮助和带领下,风景区开发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景区内外的进一步开发项目的招商引资也在火热进行中,溪上村的发展很有前景。   【划岩山风景区】介绍:   溪上村境内有一个台州市唯一一个省级风景区——划岩山风景区。景区面积约为11.52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95%以上。风景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水充沛,日照适宜,年平均气温约17℃。境内构造以断裂为主,辅有平缓的褶曲及盆地构造,出露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火山岩,在断陷盆地为白垩系陆相沉积岩。风景区西至大虫岗,北邻扫萁山与陆加山,东邻中恩村,南邻溪上村大沌头,平均海拔在160-590m。其地形复杂,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地地貌,主要土壤类型是红壤土、黄壤土、砂壤土。因其地质环境处于新华厦第一隆起带,中生代侏罗记、白垩纪的岩浆活动强烈,露出地层以侏罗纪火山沉积分布最广,景区多裂谷奇观。景区内主要有马尾松、柳杉、枫香、香樟、红楠、山谷欢等树种及众多的蕨类、禾本科植物。此外,景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黄腹角雉、云豹、黑麂、白枕鹤等,以及国内稀有的特大型蝙蝠和国际上从未提到标本的红蝙蝠等。划岩山风景区山峦起伏,溪流环绕。   近年来,我们村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党的-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和谐溪上”这一目标,团结带领全村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上洋村

  上洋村坐落在头陀镇北部,座落在省风景名胜区---划岩山脚,东靠鸡冠山,南与林公村相邻,西朝元同溪,北紧邻山屯和溪上村,店划线穿村而过,交通便捷,辖区总面积约1509.7亩,其中耕地面积423.7亩,山林面积1086亩,常住302户,人口805人,党员23个,2007年人均纯收入2400元。上洋村在组建之后,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强,整体作用发挥良好,2006年度被区委评为先锋工程“五好”党组织。   

广兴岙村

  黄岩区头陀镇广兴岙村位于黄岩区中部偏东,毗邻82省道眼神段。村距市区6公里路程,距头陀镇中心4公里,地势平坦。全村共520多人,126户,民风淳朴,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我村已经被评为首批村庄整治先进集体,首批区六好关工委,市级档案管理示范村等荣誉!      

新岙村

  新岙村坐落在头陀镇的中部,元同溪岸,依山傍水,环境宜人。到2009年底,新岙村共有220户,人口约697人。6个村民小组,36个村民代表。全村18——45岁的有420人,占全村的60.26%。    全村总耕地面积760亩,其中水田323亩,旱地437亩,山林面积1132亩。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茭白,外出种瓜为主。    全村共有党员21人,40岁以上有14人,高中以上9人,女党员4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村两班子成员年龄偏大,6名村干部中只有2人在40岁以下,3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在村委两班子的团结协作获得了不少荣誉,例如在2007年获区先锋工程“五好党支部”称号。    近年来,我们村在镇常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党的-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和谐新岙”这一目标,团结带领全村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分水村

  分水村位于头陀北部。东至横山村,南邻中岙村,西与瑞岩村接壤,北到临海的风冷坑村,分水村现有人口668人,207户,村民小组16组,耕地面积1083.65亩。(其中水田220亩,旱地863.65亩,山林面积3804亩),有四个自然村分别为杜家山、石大平、分水岗、十字路。村两委共7人(党支部3人。村委3人)。村务监督委3人。  

溪头村

  溪头村位于黄岩区头陀镇的中西部,东邻岙坑村,南接山屯村与飞跃村,西连前园村,北邻溪东村,更有元同溪穿村而过,交通便捷,店划公路也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辖区总面积2730亩,其中耕地662亩,山林1534亩;全村现有人口1036人,332户,9组。现有茭白面积500多亩总产量100吨,几乎家家户户种植茭白,成片相连。2009年人均纯收入2810元,主要以种植业和外出租地种瓜收入为主。  

飞跃村

     头陀镇飞跃村,位于黄岩中部,东连岙坑村,西邻前园村,北靠溪头村,南接店头村。位于临划线中部位置,交通便捷。飞跃有耕地面积179.5亩(其中旱地143亩,水田36亩),山林面积20亩。飞跃村为长潭水库移民村,全村以茭白为主要产业。全村现有地域面积0.14平方公里,人口239人,76户,4个村民小组,党员22人,村民代表32人,年末劳动力178人。飞跃村有低保户3户6人,残弱人户4户。村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和务工收入为主。   

前园村

  前园村区域总面积2.17平方公里,其中:水田面积609亩,旱地523亩,林地2136亩,森林覆盖率为74.6%,全村387户,1142人。利用山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果业,他们利用低山缓坡种植各类水果。  

下岙村

  下岙村,总人口701人,其中耕地面积483.4亩,农民大多以种植茭白和粮食等经济作物为主,2008年人均纯收入约2449元。下岙村位于头陀中北部,交通条件较好,村主干道已全部硬化;2009年已正在实施“十百”工程与茭白产业强村建设;水资源较丰富,项目区内就有一座山塘;该地块一边挨着民房,一边靠山,区内均为低丘缓坡地带。  

汇头村

  汇头村,位于头陀西部,交通条件较好(村主干道已全部硬化),总人口689人,共225户,下设分为9个村民小组,村两委成员8人,党员30人,困难党员2名,村民代表34人,低保人数5人。低保边缘人数2人,残疾人5人。区域总面积0.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30.36亩,水田224亩、旱地106.36亩。村民大多以种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为主,2013年人均纯收入约4986元。村里暂没有集体经济收入。  

浦口村

  浦口村位于黄岩区中部头陀镇的中心地带,离黄城11K,南接黄长线环库公路,北靠82省道,有临尤线公路穿村而过,更有永宁江、元同溪环绕,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区域面积1185亩,其中耕地面积104.8亩,山林面积32.4亩。全村200户,人口684人,外来人口近340人。辖区分为5个队组,村两委成员7人,党员26人,村民代表24人。2008年村集体收入近50万元,主要以土地出让提留金为主,农民人均收入7338元,主要来源于企业务工和租地种瓜。   

断江村

  断江村是中国宽皮柑橘始祖地之一,地处黄岩中西部重镇,距黄城11公里,现有415多户1169人,人均纯收入约7704元,村辖面积1515亩,其中柑橘1000亩,蔬菜50亩,山林面积428亩。柑橘产业是断江村民主要经济支柱产业,2/3左右的村民以柑橘为主要收入,1/3左右的村民外出务工经商。自2002年开始断江村两委提出“改品种,建基地,上效益”的口号,通过7年时间共嫁接本地早蜜橘800多亩。10、前陈村:前陈村是头陀镇的一个大村,区域面积1.75平方公里,其中实有耕地569.67亩;人口1694人,528户,是头陀镇的人口大村。浙江省柑橘研究所的山站实验基地的所在地,预计年底,浙江省柑橘研究所将搬到山站。  

龙王坑村

  龙王坑村位于头陀镇北部,距离黄岩城区16公里,东连林公村,南接溪东村,西北邻上洋村,交通便捷。辖区总面积2.13km2,其中耕地347.18亩,山林2093亩,全村现有人口633人,164户,14个村民小组,25位村民代表。村民主要以种植业和外出经商收入为主,几乎家家户户种植茭白,成片相连,现有种有茭白面积150多亩,总产量130多吨,茭白年总收益达60多万元,占全村农民总收入的60%以上。  

林公村

  林公村位于头陀镇中部,距离黄岩城区14公里,东连店头村,南接南岙村,西邻下岙村,北靠崇法村。辖区总面积2119亩,其中耕地389.9亩,山林1048亩,全村现有人口654人,234户,8个村民小组,39位村民代表。  

溪东村

  溪东村位于黄岩西部头陀镇北端,共有4个自然村,拥有耕地面积751.7亩,林业用地1039亩,三面环山,一条元同溪穿插全境,常年有水,雨水充沛,土质为培泥沙田,产出茭白外观洁白、质地细嫩,味鲜美,良好的自然资源为生产茭白提供了优势条件。其次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面积0.68亩,为全市人均耕地面积的174.5%。再次,农业劳动力资源也相当丰富,全村农业人口1092人,其中劳动力410人,占农业人口的40%  

店头村

  店头村位于头陀镇北部,东靠店头山,南接山前村,西连南岙村,北与飞跃村接壤,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捷。  

中岙村

  头陀镇中岙村是黄岩区中华名特优水果——东魁杨梅生产基地之一,果品远销省内外各大城市,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中岙村土地总面积4269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185亩,其它用地面积1084亩,森林覆盖率为74.6%,全村386户,1229人。中岙村利用山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果业,他们利用低山缓坡种植各类水果。  

崇法村

  崇法村位于头陀镇北部,全村总面积1.27平方公里亩,辖4个自然村,186户,总人口558人,耕地面积288亩,山林面积1194亩,上年度村集体经济年收入4.6万元,2009年人均纯收入2820元。今年以来,按照镇委、镇政府的统一布置,在区村庄整治办的精心指导下结合的自然特点,以“五项工作”建设为抓手,精心组织、强化队伍、加大投入、深入开展村庄整治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本达到环境整洁、村貌美化、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要求。  

南岙村

  南岙村座落在头陀镇的中北部,临尤线沿村而过,由南岙新老两个小区组成,占地面积2689亩,现有人口635人,171户,党员32人,辖有9个村民小组,有耕地442亩,山林面积1234亩,人均纯收入2600元。村级经济较为薄弱,但村内自然环境优美,山上森林覆盖率很高,还种着各种水果。南岙村在组建之后,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强,整体作用发挥良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村容村貌整洁,乡风文明和谐。  

双楠村

  双楠村位于头陀镇西部,距离头陀镇镇中心3公里,东临汇头村、南倚永宁江,西与小里灰村毗邻,北与82省道接壤,交通方便,区位优势突出,是连接黄岩中西部的重要枢纽。全村总人口近1600人,村属区域面积1.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达994.37亩,山林面积981亩。村民主要种植水稻,甘蔗,瓜果蔬菜为主,是个十足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其中村里的特色产品本地土红糖的制作一直保留传统的纯手工煎制工艺。  

山前河村

  山前河村地处头陀镇西北部,距离镇政府2公里路程,全村到2011年年底共有人口708人,233户,分为2个自然村,7个生产队,年末实有劳动力482人,区域面积0.86平方公里,有水田299.21亩、旱地59亩,山林面积406.9亩,整个村子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主要经济作物是茭白、柑橘等。  

魏家村

  魏家村位于头陀镇与新前镇交界处,交通条件十分有优势。全村共有323户1040人,2个自然村,8个生产队,现共有党员31人,耕地面积507.73亩。村收入以农业为主,以加工业、养殖业为辅。农作物主要以茭白、水稻、柑橘为主,其中茭白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包括羊毛衫、塑料制品、工艺品等。全村自来水铺设,目前村里正在跟进新小区配套设施建设。村民素质较好,村容整洁,生活平稳安定。  


山前河村特产大全




山前河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