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江村是干江镇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全村有三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269户人家,733人,村民人均收入6508元,以从事第三产业为主,全村拥有电话200余部(不包括移动电话)。现有耕地面积400亩,其中旱地167亩,水田233亩。近几年来,村两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投身农村改革,带领农民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各项工作都处于全镇前列,取得了一定成绩,曾被县委县府评为97年度、99年度、2001年度、2002年度先进党组织,2000年、2001年村级计生协会先进集体,省定标准新农村,2003年被列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创建村。
一、农业方面
我村是建城区所在地,由于城镇建设的需要,一批土地被征用,现留下水田233亩,为此,农业已不是村民的主要就业门路,村民大部分从事第三产业,2002年,我村谷物种植面积72亩,单产501公斤,产量36吨;豆类种植面积30亩,单产品150公斤,产量4.5吨;蕃薯种植面积85亩,单产482公斤,产量41吨,合计粮食种植面积187亩,产量81.5吨,平均亩产872斤。耕地机耕率达到95%,机动脱粒占95%,总动力355千瓦,在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能够做到统一布局,统一供种育秧,统一机耕,统一排灌,统一植保。
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本村属建城区,区域内设有干江镇卫生院,村民看病治病比较方便。据县农保处统计,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村民有671人,保险金额119380元。
三、村庄规划和建设
由于我村是干江镇的中心村,所有的建设都要按规划办,由镇政府统一规划,规划由玉环县城乡规划设计院设计,村民若需进行老屋拆建,均严格执行先批后建,至今无出现违法违规现象,村民建房建新拆旧协议签订率达到100%。
四、环境综合质量
近年来,我村经常重视环境卫生的改造,重视村民居住环境的优化,投资10万元对下岸宫街主干道进行水泥硬化,投资5万元在下岸宫山脚,建成一条长约300米的排水渠道,在繁江路两侧进行道路绿化,对宫后山进行山林绿化,每年都大搞植树造林,鼓励村民在庭院种植花草,建立清洁工每天清扫两次制度,对全村的主干道、村庄道路打扫,路边设立垃圾箱,制订本村村规民约,全面清理垃圾和卫生死角。
另外,投资4万元在全村安装路灯50盏,全村用电线路标准化。在自来水供应方面,三分之一的农户由龙溪水厂接入,三分之二农户由本村自来水井供水,供水率100%,全村无露天粪坑,已建造公厕两只,村民新建房屋均有化粪池,净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
五、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我村党支部现有党员27名,党支部能经常性开展活动,定期召开学习会,随着“二议三公开一监督”制度的实行,村党支部重视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重视抓好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做到重大事情提交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召开民情恳谈会,村民民主听证会,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村里财务实行村长一支笔批款,做到每半年公开村财务一次,使村民看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在文化建设方面,我村建有群众文化娱乐中心,建立了村图书室、阅览室、青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活动室配有电视、象棋、围棋、扑克牌等多种娱乐工具供村民活动,为村民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活动场所,多次被县文体局评为文化示范村。
在教育、计生方面,村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计划生育率100%。
在农业资源保护方面,做到依法用地,保护基本农田、水源、山林等。
殡葬改革方面,做到措施到位,火化率达100%。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021103 | 318000 | -- | 查看 干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下栈头村 |
干江镇下栈头村位于楚门半岛东端,东濒东海,南与坎门隔海相望,西靠楚门,北与沙门毗邻。全村730户,2140人,村党总支下辖三个党支部,共有0正式党员44名,预备党员2名,全村有企业29家,钢质渔轮5艘,钢质渔运船4艘,客货运汽车9辆,村集体固定资产478.7万元。 一、政治文明建设 定时召开村民代表组长会议,并及时公开代表会议决议的实施情况,每季度一次张榜公布村财务收支情况,及时公布计划生育情况,集体资产承包情况及优抚、低保等各种涉及村民利益的情况,通过村级会计委托乡镇代理、财务公示、村务公开、民主理财小组共把财务审批关及民主恳谈会、座谈会等多种措施,保障村民对村务、财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常抓不懈,网络健全,制度完善,护村队、民兵连配合栈头哨所定期巡逻、民间调解、外来人口管理、帮教等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社会治安稳定,社会风气良好,邻里和睦,无-、无封建迷信活动、无八类案件。下栈头村党总支自1985年荣获省市两级先进党支部称号以来,年年得到上级表彰,2003年获得县级荣誉的有“先进基层党组织”、“先锋工程建设先进村”、“村民自治示范村”、“计划生育先进集体”、“计生协会先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先进民兵连”、“先进老年活动室”“红旗妇代会”、“防治非典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等。 二、物质文明建设 我村在2003年投入资金40多万元,建设机耕路550米,硬化主道450米,面积4500m2及支道2条的基础上,今年加大投入力度,耗资40余万元,建设栈头客运车站占地面积3000m2,达到浙江省四级客运站标准,11月底已投入营运。耗资51.8万元,硬化主道三条,总长1450米,路面面积8370m2。投资9.6万元,硬化支道5条共长1900米。同时投入2.5万元,新建栈头车站地下排水道及增设菜市场地下排水道。村民严格按照《规划》及相关审批手续建房,全村十年无违法违纪建房。村集体经济经采取办实业、创收益等多种渠道,2004年收入72万元,人均集体可支配收入338.57元。今年,新建的水井下码头第一次承包就创收2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将有较大增长。我们通过多渠道扶持本村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村民就业机会,挖掘当地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富民措施,2004年,全村总收入12976万元,人均纯收入6077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0%。 三、精神文明建设 自1984年获得第一块也是当年我县唯一的一块《文明村》牌以来,文明村建设几十年常抓不懈。村文艺小分队、篮球队逐年壮大,活动频繁活跃,村科普协会每年都有几项研究发明专利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和批准,硕果累累。今年再次投资2万余元装修活动场所和添置活动器具,村渔民文化宫和文化俱乐部内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电视室、乒乓室、台球室及羽毛球场、篮球场等活动场所一应俱全,全年 365天开放,并有2名专职管理员,村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明情操得以陶冶。2004年获得我县二级文化村验收合格,计划继续努力,争取2005年达到一级文化村标准。今年共投放5.6万元,新安装栈头隧道路灯26盏,码头路灯6盏,车站路灯6盏,与原有主支道路灯合计145盏,村主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100%。今年,村关工委建立校外辅导员、家教员、报告员和原有的帮教员共四支队伍,对在校差生加强校外辅导,加强家教,对后进生进行结对帮护,对特困生进行多种形式资助,收到显著效果,全村义务教育率达100%。 四、生态文明建设 2003年,我村共投入资金28万元进行改厕,创建卫生村,拆除全村所有露天粪坑共68只,同时建造无污染卫生公厕6座,并建造沼汽化粪池3座,总容积350m3,村民卫生改厕率达100%,2003年底,卫生村验收合格。今年又投入资金3.8万元,建造公厕1座,并落实专人昼夜管理。全村主支道路设置垃圾筒60只,安排专职清扫员6人,1人负责菜市场卫生管理,1人负责文化宫和文化俱乐部卫生管理,2人负责车站卫生管理,2人负责道路及其它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每日清扫场地,及时清运垃圾,做到村内无卫生死角。2004年投资7万元,在车站等公共场所及道路两旁建设绿化带,总面积2000m2,广大村民也自发在门前屋后及庭园室内栽树养花、新建居住区沙头新村绿化率60%以上,户绿化占全村总户数30%以上,村庄绿化覆盖率约25%。生态文明建设使整个村庄面容焕然一新,花红草绿,生趣盎然。 |
东渔村 |
东渔村地处干江镇东北边沿海,半渔半农,总共有农户342户,人口903人,区域面积1.8平方公里,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村两委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努力加快体制创新,立足本村实际,一心一意谋发展。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村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步伐。经过村两套班子和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村卫生、绿化、治安等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整治。村庄建设达到了城镇水平,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及各项社会事业蒸蒸日上。全村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率达85%以上,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达90%以上,村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日益提高。 大力推进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路灯亮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全面推进改水改厕;完善村环卫设施,建造垃圾中转房,配备专职保洁人员,村居村貌焕然一新。 全村治安稳定,社会风气良好,敬老爱幼蔚然成风;村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拥有村活动室和阅览室,通过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验收。在村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法治德治并驾齐驱。共青妇、关老协、综治调解委员会等配套组织机构运行良好。全面实行村务、财务公开。 在新的时期,东渔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带领下,朝着新农村建设绘制的蓝图大步奋进,勇争上游! |
白马岙村 |
干江镇白马岙村位于干江镇东南面,地处偏僻山村,全村人口1548人,党员19人,拥有男女劳动力1078人,其中女性劳动力437人,大部分居住在山坡上。2005年底拥有耕地485亩,其中水田167亩,主要位于甸山头大佑塘,全村拥有渔业船只27只,属于全镇渔业生产重点村,2005年完成渔业总产量1648吨,占全镇渔业总产量49%。2005年完成社会总收入3907万元,人均纯收入5110元,完成村级集体经济收入9万元。2005年末,村级资产总额134.5万元。 |
干江村 |
干江村是干江镇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全村有三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269户人家,733人,村民人均收入6508元,以从事第三产业为主,全村拥有电话200余部(不包括移动电话)。现有耕地面积400亩,其中旱地167亩,水田233亩。近几年来,村两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投身农村改革,带领农民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各项工作都处于全镇前列,取得了一定成绩,曾被县委县府评为97年度、99年度、2001年度、2002年度先进党组织,2000年、2001年村级计生协会先进集体,省定标准新农村,2003年被列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创建村。 一、农业方面 我村是建城区所在地,由于城镇建设的需要,一批土地被征用,现留下水田233亩,为此,农业已不是村民的主要就业门路,村民大部分从事第三产业,2002年,我村谷物种植面积72亩,单产501公斤,产量36吨;豆类种植面积30亩,单产品150公斤,产量4.5吨;蕃薯种植面积85亩,单产482公斤,产量41吨,合计粮食种植面积187亩,产量81.5吨,平均亩产872斤。耕地机耕率达到95%,机动脱粒占95%,总动力355千瓦,在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能够做到统一布局,统一供种育秧,统一机耕,统一排灌,统一植保。 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本村属建城区,区域内设有干江镇卫生院,村民看病治病比较方便。据县农保处统计,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村民有671人,保险金额119380元。 三、村庄规划和建设 由于我村是干江镇的中心村,所有的建设都要按规划办,由镇政府统一规划,规划由玉环县城乡规划设计院设计,村民若需进行老屋拆建,均严格执行先批后建,至今无出现违法违规现象,村民建房建新拆旧协议签订率达到100%。 四、环境综合质量 近年来,我村经常重视环境卫生的改造,重视村民居住环境的优化,投资10万元对下岸宫街主干道进行水泥硬化,投资5万元在下岸宫山脚,建成一条长约300米的排水渠道,在繁江路两侧进行道路绿化,对宫后山进行山林绿化,每年都大搞植树造林,鼓励村民在庭院种植花草,建立清洁工每天清扫两次制度,对全村的主干道、村庄道路打扫,路边设立垃圾箱,制订本村村规民约,全面清理垃圾和卫生死角。 另外,投资4万元在全村安装路灯50盏,全村用电线路标准化。在自来水供应方面,三分之一的农户由龙溪水厂接入,三分之二农户由本村自来水井供水,供水率100%,全村无露天粪坑,已建造公厕两只,村民新建房屋均有化粪池,净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 五、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我村党支部现有党员27名,党支部能经常性开展活动,定期召开学习会,随着“二议三公开一监督”制度的实行,村党支部重视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重视抓好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做到重大事情提交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召开民情恳谈会,村民民主听证会,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村里财务实行村长一支笔批款,做到每半年公开村财务一次,使村民看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在文化建设方面,我村建有群众文化娱乐中心,建立了村图书室、阅览室、青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活动室配有电视、象棋、围棋、扑克牌等多种娱乐工具供村民活动,为村民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活动场所,多次被县文体局评为文化示范村。 在教育、计生方面,村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计划生育率100%。 在农业资源保护方面,做到依法用地,保护基本农田、水源、山林等。 殡葬改革方面,做到措施到位,火化率达100%。 |
花明村 |
花明村位于干江镇东南面,东连湖山头村,西接干江村,南靠凤凰山,是个半山半水的小山村。本村有165户,453人,水田137亩,旱地124亩,祖祖辈辈以农为业。 改革开放以来,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充分调动23名党员的工作积极性,村民议事制度不断完善,22名村民代表着全体村民的心声,为村集体事业献计献策,使本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全村成立了二个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业的产销提供一条龙服务,并兴办企业5家,个体2家,安置了富余劳动力就业。富裕了的村民逐步实现高山移民,一条5米宽的水泥马路贯穿全村,村容村貌一新,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群众安居乐业。 |
老傲前村 |
老傲前村座落于干江镇北面,现有2133户,1160人,18个生产队,外来人口368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69亩,旱地面积416亩,村民人均收入5845元,主要以外出种西瓜与种蔬菜为主,辖区共有大小私营企业15家,年产值6000余万元,村级各项组织健全,村两委共有8人,平均年龄40岁,共有党员22人,其中女党员4人,平均年龄42岁。 在以李茂芳、陈和平两位主要领导人的领导下和村两套班子成员共同努力下,今年,我村全体村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新农村建设之中:一是投入10多万元在建3间3层村部和老活动室,共有350平方;二是抓好村庄规划,拆迁部分旧房,整治土地资源,共新造房子3幢11间,同时硬化道路,优化环境,提高村民卫生意识,且以麦莎大道为中心延长规划,改善村民住宿环境和生活质量;三是投资7万余元,改造全村饮水工程,确保全村村民饮水清洁卫生,实行一户一表管理;四是在狮子坑下投资9万余元,实行农田灌溉工程,不使农民因天灾而天旱成水涝而使农业失收。 |
梅岭村 |
梅岭村位于干江镇西北部,楚栈公路穿境而过,与龙溪乡接壤。地域由山上和山下两大区块组成,全村实有耕地面积446亩,山林面积1125亩,总人口269户735人,村党支共有正式党员23名,预备党员2名。 改革开放以来,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立足做强做大本村产业,积极开创新兴行业,努力加快体制创新,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梅岭村是高山移民村,高山移居平原,好像是刚落地的娃娃,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体育活动场所更无从谈起。梅岭村积极带领村民营造健身新环境,建设新家园,兴建了一幢建筑面积510平方米,集棋类室、阅览室的村部办公三层楼;浇灌村道1500米;近来,又在道路两侧、住宅前、公共场所等处,建起圆形、方形、五角形花坛40个,安装健身路径,建起排球场。 几年来,经村两套班子的共同努力,我村的卫生、绿化、治安等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整治,村庄建设正向城镇水平迈进,卫生、医疗及各项福利事业日趋完善,全村村民逐步享受新型医疗保险制度;电话、有线电视、自来水、宽带、轿车不断进村入户,村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为了贯彻新精神、理清新思路、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村两套班子必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抢抓机遇,为本村谋求更大更高更远发展的宏伟蓝图 现在,梅岭村道路硬化、体育设施、环境卫生、村容绿化起了质的变化,逐渐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风貌。 |
上栈头村 |
干江镇上栈头村位于楚门半岛东端,东濒东海,南与坎门隔海相望,西靠楚门,北与沙门毗领。全村347户,1029人,共有0正式党员24名,全村有企业16家,钢质渔轮1艘,木质捕捞渔船3艘,货车6辆,村集体固定资产133.5万元,村集体收入2至3万元/年,2005年人均纯收入5621元。 一、政治文明建设 上栈头村党支部数十年如一日,在本村各项事业建设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全体党员也充分发挥出先锋模范作用。严格实行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并及时公开代表会议决策的实施情况,每季度1次张榜公布村财务收支情况、公布计划生育情况、集体资产承包情况及优抚、低保等各种涉及村民利益的情况,通过村级财务委托镇代理、村务公开、民主理财小组共把财务审批关。通过民主恳谈、座谈会等多种措施,保障村民对村务、财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二、物质文明建设 我村在2005年投入资金86.5万元建设通村公路2740米,投入4万元对沙岙坑、沙头岭、后山、头前山、窟里等自然村支路进行硬化1000多米;改水投入3万元;路灯修理投资1.5万元;投入1.5万元对村部进行装修。村民严格按照《栈头中心村建设规划》及相关审批手续建房,全村几年来无违法建房现象。村集体经济经过多种渠道实现创收,2005年共收入19.5万元,人均集体可支配收入120多元。这两年来,村两委积极创造条件,为村民致富开辟有效途径,使大多数村民纷纷踏出家门,到各地种植反季节西瓜;同时结合本村实际,着力发展个体企业,村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2005年全村总收入678万元,人均纯收入5620元,与上年同比增长7%。 三、精神文明建设 近年,我村投入资金13万元,对渔民文化宫进行改造,添置部分活动设施,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村主道路与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100%,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常抓不懈,网络健全,制度完善,护村队、民兵连定期巡逻,民间纠纷调解、外来人口管理、帮教等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社会治安稳定,社会风气良好。邻里和睦、无-、无封建迷信活动、无八类案件。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无违法生育,义务教育率达100%,村内无乱建、乱张贴、乱摆摊、乱堆放现象,村容村貌整齐美观。 四、生态文明建设 今年以来,村两委在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6万元使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对村主道路的两侧进行绿化,种植树木2000余株,草皮绿化300多m2,花木3000多株,户绿化率达32%。今年村集体和农户共投入资金30万元,建公厕3所,拆除露天粪坑112只,户改厕率达100%。修建垃圾中转房1座,在村主支道路及各居住区设置垃圾筒70多只,安排专职卫生保洁员2名,每天清扫道路和公厕,及时将垃圾运到镇中转站,做到村内不留卫生死角,出台《村环境卫生公约》和《保洁员工作职责》,切实提高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实现科学有效管理。 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更加努力,团结奋进,把上栈头村建设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盐盘村 |
盐盘村位于楚门半岛东端,干江镇的北部,东与老傲前村相邻,南是干江镇城镇规划区,西紧连梅岭村,北靠龙溪乡的灵山头村。全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663户人家,1800人。 一、组织建设 全村现有党员46人,团员112人,设一个团总支、三个团部,在党支部的重视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盐盘村从1996年成立团支部活动室、图书室、棋牌室和护村队(由青年党员和团干组成),在10年间,村团部受到镇、县、市的多次好评,并成为第一个上“浙江黄金时间”的村级团部。 二、综治工作 护村队多次抓捕犯罪分子,及时移送公安机关,配合公安机关行动,改善了本村的治安现状。2004年成立综治工作站,2005年被评为县二级综治工作站,2005年在册登记常住盐盘村的外来人口有500多人,因盐盘村治安好,外来的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为干江镇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三、经济建设 盐盘村是一个农业村,以西瓜和葡萄为主要农产品,种植技术成熟,规模种植已经形成,。但由于地少人多,西瓜对土地的要求比较高,盐盘村村民从1985年就开始走出台州到乡邻的周边地区去发展西瓜种植,现分布在全国10个省、直辖区,外出军团种植收入已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发展农业的同时,盐盘村也开始发展工业,目前全村已征用600亩土地引进外来企业,带动了本村小企业的发展,盘活了当地的经济 |
垟坑村 |
干江镇垟坑村位于楚门半岛东北端,东北濒东海,西于龙溪乡接壤,南于本镇老傲前村相连,全村448户1438人,村党支部共有党员32名.全村有企业10家,“玉环盐场”位于境内,村集体固定资产92万元。 一、政治文明建设 通过民主恳谈、座谈会等多种措施,保障村民对村务、财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常抓不懈,网络健全,制度完善,护村队、民兵连定期巡逻,民间纠纷调解、外来人口管理、帮教等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社会治安稳定,社会风气良好。邻里和睦、无-、无封建迷信活动、无八类案件。 二、物质文明建设 这两年来,村两委积极创造条件,为村民致富开辟有效途径,使大多数村民纷纷踏出家门,到各地种植反季节西瓜;同时结合本地实际,着力发展瓦窑行业生产瓦片;大棚葡萄种植也已初具规模,村民的收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精神文明建设 在创建二级文化俱乐部的同时,投入资金3万元,进行活动场地改造和活动器材购置,村内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室、台球室等活动场所长期开放,村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主道路与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100%,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无违法生育,义务教育率达100%,村内无乱建、乱张贴、乱摆摊、乱堆放现象,村容村貌整齐美观。 四、生态文明建设 今年以来,村两委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15万元使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25%,对村主道路的两侧进行绿化,种植树木2000余株,草皮绿化1500m2,花木2600多株,沙头的新居民区绿化率达到30%。今年村集体和农户共投入资金74万元,建公厕3所,拆除露天粪坑320余只,户改厕率达100%。公厕落实专人管理、保持清洁。另外在村主支道路设置垃圾筒90余只,安排专职清扫人员3人,每日清扫路面,并及时清运到镇垃圾中转站,做到村内不留卫生死角。及时清理河道淤泥,今年共投入资金5万元,清淤800米,两侧无垃圾堆积物,河面无成片漂浮物,禽畜实行圈养,圈养地点选址合理,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0%以上。 |
垟岭村 |
干江镇垟岭村位于海拔100多米的山上,全村共有347户,1050人。山上共有高山盘菜蔬菜基地400亩。1998年随着高山移民的实施,共有175户802人,在干江垟岭新村居住。村两委共有党员30名。 一、政治文明建设 严格遵照各项制度:如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及时公开代表会议决议的实施情况,每季度一次张榜公布村财务收支情况,及时公布计划生育情况,集体资产承包情况及优抚、低保等各种涉及村民利益的情况,通过村级会计委托乡镇代理、财务公示、村务公开、民主理财小组共把财务审批关及民主恳谈会、座谈会等多种措施,保障村民对村务、财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常抓不懈,网络健全,制度完善,护村队、民兵连配合栈头哨所定期巡逻、民间调解、外来人口管理、帮教等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社会治安稳定,社会风气良好,邻里和睦,无-、无封建迷信活动、无八类案件。 二、物质文明建设 围绕我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我们千方百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有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2001年,我村委托县规划设计所依据《玉环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及相关条例制订了《垟岭村建设规划》。按照《规划》,我村在2003年投入资金40多万元,建设机耕路550米,硬化主道450米,面积4500m2及支道2条的基础上,今年加大投入力度,耗资40余万元,建设栈头客运车站占地面积3000m2,达到浙江省四级客运站标准,11月底已投入营运。耗资51.8万元,硬化主道三条,总长1450米,路面面积8370m2。投资9.6万元,硬化支道5条共长1900米。同时投入2.5万元,新建栈头车站地下排水道及增设菜市场地下排水道。村民严格按照《规划》及相关审批手续建房,全村十年无违法违纪建房。村集体经济经采取办实业、创收益等多种渠道,2004年收入72万元,人均集体可支配收入338.57元。今年,新建的水井下码头第一次承包就创收2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将有较大增长。我们通过多渠道扶持本村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村民就业机会,挖掘当地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富民措施,2005年,全村总收入12976万元,人均纯收入6077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0%。 三、精神文明建设 村两委高度重视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今年再次投资2万余元装修活动场所和添置活动器具,村民文化俱乐部内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电视室、乒乓室、台球室及羽毛球场、篮球场等活动场所一应俱全,全年 365天开放,并有2名专职管理员,村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明情操得以陶冶。今年,村关工委建立校外辅导员、家教员、报告员和原有的帮教员共四支队伍,对在校差生加强校外辅导,加强家教,对后进生进行结对帮护,对特困生进行多种形式资助,收到显著效果,全村义务教育率达100%。 四、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2005年,把村庄整治工作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抓落实。投入80万元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桥梁一座,铺设排污水道500m2,路面硬化4000m2 ,绿化1000m2 ,自来水管道更新300m2,装修好文化俱乐部、活动室、阅览室。在环境整治绿化、美化的基础上进行卫生管理,设置20只垃圾筒,落实专职清洁员,进行卫生清扫,达到预期的目标。 我们将不懈努力,团结奋斗,把垟岭村建设成一个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争取早日达到示范村标准。 |
木杓头村 |
干江镇木杓头村是山头村,2008年起分批移建山下,可谓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如今新村建成了占地50多亩的康居农民小区,成为响当当的新农村示范村,近三年连续被评为县级先进村,村党支部也被评为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木杓头村党支部率先探索推行了村两委班子阳光履职“五诺法”,以村两委绩效公示制为基础,以“议诺、承诺、践诺、评诺、延诺”为主要内容,广泛吸纳群众参与监督,牢固树立创先争优意识,以实际行动取信于群众,为群众办好实事。 通过全程化的公示,让村民广泛参与监督,敦促村干部尽职尽责,使村两委工作变得日日有内容、月月有重点、季季有成效,确保村干部各项工作承诺的逐项兑现。2010年初向村民承诺办理村部装修、临时船泊码头、河道驳岸、护栏安装、垃圾房改造等十件年度实事,年内均逐一予以落实,并提早一个月完成,共投入建设资金208万元,赢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
断岙村 |
断岙村 一、社会经济稳中有升 近几年来,断岙村经济致力于实现工、农、贸并驾齐驱。大力推进村工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以小五金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格局;进一步优化农业经济,在全村范围开展了低产田改造工程,农田基础设施得到加强。葡萄、反季节大棚蔬菜及水产精品种养殖等具有相当规模;渔业生产实现近海到远洋的飞跃;在全村范围实施放心店工程,贸易业得到质的提升。 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加强土地整理开发力度,实现东渔-断岙住宅新区建设,致力于解决部分村民住房难题,并使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推进“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建设,分别完成对钉耙屿道路改造、小岙道路硬化,现正积极实行大岙山道路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加强环境整治力度,形成了广大农户积极参与环境整治的良好局面。社会保障制度得到落实,集资40多万实施了安置房工程,建房25间,解决孤寡、低保老人住房难题。近年来,积极开展敬老、爱老、惠老行动,如每年重阳节举办老年人会餐,丰富老年人生活,使其感受党的关怀及享受新农村建设成果。 伴随着干江经济的发展,漩门三期建设开发,断岙村的地理优势日益凸现,已成为众多有识之士的创业乐土。断岙人民正以海一样的胸襟,广交四海宾朋,共同开发这片热土。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