湫山乡沙地村位于湫山乡中心地段,离乡政府所在地不到2公里,由沙地、上田2个自然村组成;沙地村有365户,1169人口,党员47人,拥有村域面积4.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650.1亩,山林面积4019.9亩;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有6.85万元,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外出经商和在家务农,目前青壮年基本都外出经商,主要以开干洗店为主。
沙地村座落在永安溪上游北岸,村前面对永安溪溪面上有一条200多米长的跨溪大桥,村后靠山,山上水果、毛竹成园,横安线公路沿村而造,是一个山青水秀、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的好地方。
近几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展顺利,沙地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违章建筑基本全部拆除,黄皮屋整改到位,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完备,还修建了一批体育娱乐设施,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024202 | 318000 | -- | 查看 沙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溪东村 |
湫山乡溪东村地处仙居县西部,位于湫山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约50公里;溪东村由东回、溪口张2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人口725人,219户,党员39人,拥有村域面积3.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366.1亩,山林面积3436.4亩。香菇种植是溪东村的主产业,东回自然村更被评为香菇专业村。 近年来,溪东村凭着“在水靠水、在山靠山”的理念,溪东村村民大力发展油茶、板粟、杨梅等经济林产业,全村共种植杨梅2000多株、油茶200多亩、板粟品种全部进行改良;进一步开发、发展香菇产业,全村现有香菇种植户43户(共计香菇60万段)获利60多万元,为了保持香菇在市场上的销量,专门成立香菇专业合作社,全村种植户都参加了合作社,大大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在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溪东村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改,拆除危房、露天坑,硬化、亮化村内道路,建立公共厕所,彻底改变村庄的“脏、乱、差”现象。同时,还积极发挥农村党员电教作用,利用党员电教这个平台,提高广大村民素质,丰富村民业余生活,学习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促使溪东村走向致富道路。 |
雅溪村 |
雅溪村 湫山乡雅溪村是远近闻名的灯笼加工村,全村有将近1/3人口都从事灯笼加工,2006年产值达1050万元,总利润达105万元,产品远销云南、广东、四川等全国各大省市。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也出现了一批专业大户,如余小如、杨天喜等年利润都达到10余万元。目前村干部与专业大户都在想方设法把灯笼市场规范起来,做大、做强灯笼产品。 |
抱龙村 |
湫山乡抱龙村位于离乡政府所在地不到2公里的临石线两侧;抱龙村有265户,887人口,党员19人,拥有村域面积5.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441.6亩,山林面积6842.9亩,其中杨梅种植面积1000多亩;抱龙村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4.66万元,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和在家务农。 发展效益农业一直是村内的大事,经过几年努力与培育,现已与扬眉饮品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杨梅合作社,拥有会员120人,同时杨梅基地于2007年1月通过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OCIA)有机认证。据悉,湫山乡杨梅是国内唯一通过OCIA认证的有机杨梅。OCIA有机认证是国际上最权威的有机认证之一,通过认证同时可获得美国国家有机标准(NOP)和欧盟EU2092/91体系认证。这将意味着湫山有机杨梅及制品可在欧美国家畅通无阻,这不单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同时也将促进湫山乡杨梅种植户增收。 近年来,抱龙村正在积极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修建了村内办公楼、路面全面硬化、修建公共厕所,违章建筑基本拆除,黄皮屋整改到位,村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
大坑村 |
湫山乡大坑村由大坑、长加坑2个自然村组成,是一个只有192户619个人口的山区小村;全村拥有村域面积4.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349.2亩,山林面积4931.9亩。大坑村村两委干部共6人,党员22人,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77万元。 大坑村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信息落后,劳务输出是给村最重要的收入渠道,大坑村80%的村民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在60年代初期,大坑村发展了300多亩的油茶基地,由于管理不到位,亩均收入不到50元。近几年来,随着油茶价格的不断上涨,村两委干部也认识到种植油茶将是村民增收一条途径,于是鼓励村民种植油茶,同时进行整体规划,改造老油茶地400多亩,新种植精品油茶400多亩,现在油茶产业在大坑村已初具规模,今后,将成为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
湖头村 |
湫山乡湖头村位于湫山乡政府约4公里处,地处永安溪旁,由湖头、黄泥山2个自然村组成;湖头村有196户,631人口,党员27人,拥有村域面积2.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302.1亩,山林面积2412.3亩;湖头村由于地少人多,再加上地处偏远,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有3.06万元,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外出经商和在家务农,目前在外经商人数达165人。 2010年投资50多亿的抽水蓄能电站落户湫山,而湖头村就位于电站山脚下,这对湖头村来说无疑是一次难道的机遇,湖头村可以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中心等特色旅游产业,种植生态绿色食物,为旅客提供原生态食品,吃农家菜,住农家屋,把“农家乐”旅游项目做大,拓宽村民发展空间。 2014年在乡政府的支持下,在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湖头村新农村改造工程正式动工。 |
湫山村 |
湫山乡湫山村位于横溪镇以西7公里处,依山傍水,环境优美,35省道溪安线贯穿全村,交通便捷;全村共有333户,1198人口,党员42人,23个村民小组,人口相对集聚,村级组织健全;拥有村域面积2.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646.7亩,山林面积1931.6亩,山林资源丰富,湫山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5.13万元。 为改变集体经济薄弱,村民生活水平低的现状,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鼓励引导村民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目前建有杨梅基地200亩,油茶50亩,枇杷80亩。二是引进东方神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有生态农业示范园区170亩,其中油桃、蜜梨基地120亩,提子基地50亩,该公司以发展生态循环型经济为理念,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科技+培训+扶持”模式,积极致力于欠发达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开发,得到了群众的欢迎,吸引了10多户农民入园合作。三是推进80亩土地整理项目,使田成方,路成网,改善生产条件。 今后,湫山将在群众和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新农村建设,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
方宅村 |
湫山乡方宅村位于湫山乡西部,距乡政府约4公里,全村386户、1119人。全村山林面积9408亩,耕地面积1288亩,2006年人均纯收入3606元。 方宅村历史悠久,文物众多,最为著名的是明清时的古民居,目前尚保存有较好的原貌。方宅村还是传统油茶产地之一,素有“仙居油库”之称,享有一定的名气,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化时期曾受到国务院总理-的签名表彰,目前万亩油茶基地也位于该村。村内建有薯条加工厂一座,年加工薯条4万余斤,产值50万元。方宅村自2005年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目前,已完成村内河道整治500米,建成300米沿溪景观带,建成公厕3座,设立太阳能路灯8盏。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方宅村将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丰富村经济结构,实现多元化发展。 |
石柱山村 |
湫山乡石柱山村位于湫山乡南部,南与温州永嘉县交界,西与溪港乡交界,离乡政府所在地约20公里,离溪安线约4.5公里,属高山地区;全村共有168户,610人口,党员23人;拥有村域面积4.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99亩,山林面积5433亩,山林资源丰富,建有千亩板栗基地。青壮年基本外出务工经商,主要以油漆店为主,石柱山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3.95万元。 近年来,劳力输出是村民的唯一增收渠道,村里的青壮年都已外出打工,在家的都是老人小孩,在周边村的影响下,村两委干部充分利用丰富的山林资源,鼓励村民开始种植杨梅、板栗等经济作物,现在,杨梅种植已初具规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
沙地村 |
湫山乡沙地村位于湫山乡中心地段,离乡政府所在地不到2公里,由沙地、上田2个自然村组成;沙地村有365户,1169人口,党员47人,拥有村域面积4.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650.1亩,山林面积4019.9亩;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有6.85万元,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外出经商和在家务农,目前青壮年基本都外出经商,主要以开干洗店为主。 沙地村座落在永安溪上游北岸,村前面对永安溪溪面上有一条200多米长的跨溪大桥,村后靠山,山上水果、毛竹成园,横安线公路沿村而造,是一个山青水秀、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的好地方。 近几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展顺利,沙地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违章建筑基本全部拆除,黄皮屋整改到位,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完备,还修建了一批体育娱乐设施,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
杨家村 |
湫山乡杨家村地处仙居县西部,位于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处的临石线两侧;杨家由陈上官、陈村、大岭脚3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810人口,267户,党员45人,拥有村域面积6.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567亩,山林面积7832.8亩;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05万元,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靠劳务输出和种养。 杨家两委班子思想统一、人心团结、能做事、为村民干实事。近几年,利用丰富的山林资源,鼓励村民大面积的种植杨梅、山竹等经济作物,其中杨梅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新门路。同时,杨家积极进行新农村建设,硬化道路、新建办公楼、修建公厕,村容村貌一改往日“脏、乱、差”,村民对此赞不绝口。 |
叶岩头村 |
湫山乡叶岩头村由原叶岩头村与原前庄村合并,离乡政府所在地约20公里,与缙云交界,海拔450米,是名副其实的高山村。叶岩头村有331户,975人,党员47人,其中女党员2人,拥有耕地面积442.3亩,山林3096.9亩。 近几年来,在上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已完成饮水工程,修复了村办公场所、通村康庄道路,并已全线进行水泥道路硬化。 叶岩头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以劳动力输出为主,在仙居县城内打工的占全村总人口的一半,还有部分在外经商,主要以经营油漆行业为主,现在家的都是老人与小孩,不到100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两委已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引导村民实施高山移民,并号召部分先富起来的村民回村在抛荒多年的土地上发展高山水果基地,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
杨岸村 |
湫山乡杨岸村位于离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的临石线两侧;杨岸有389户,1328人口,党员48人,拥有村域面积9.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28.4亩,山林面积11738.3亩,其中杨梅种植面积11551亩;杨岸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4.35万元。 近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杨岸港沿线特有的自然和文化景观,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投入400余万元对沿线各村进行了品质提升,把杨岸港打造成集临溪休闲观光、水上娱乐、垂钓狩猎、露营、花卉欣赏、水果采摘、绿道绿谷休闲、登山、特色民居旅游为一体的“三沿四居五园”乡村旅游中心区,进而使杨岸港乡村旅游区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名片。 发展效益农业一直是村内的大事,杨岸村借助抱龙村杨梅合作社的力量,加大对村民杨梅技术的辅助,并通过了35省道有便捷交通,使杨梅管得好,品质优,使杨梅收入成为在家村民的主要年收入,并恢复杨梅主产地昔日的风采。 |
下岸村 |
湫山乡下岸村位于位于湫山乡南部,离乡政府所在地不到4公里,处于县道溪下线南侧,由下岸、上村、上湖3个自然村组成;下岸村有263户,856人口,党员40人,拥有村域面积6.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382.2亩,山林面积8144.8亩;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有4.04万元,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外出经商和在家务农。 近几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下岸村的“三改一拆”、“黄皮屋”整治、“美丽乡村”建设都取得一定的成效,村内道路基本全部硬化,村民饮用水问题得以解决,违章建筑基本拆除,黄皮屋整改到位,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村里摆放体育器材,组织村民学习广场舞。 |
四都村 |
湫山乡四都村位于离乡政府所在地东南方向,距临石线1.5公里;四都村有450户,1599人口,党员43人,拥有村域面积8.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761亩,山林面积10580.7亩;四都村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6.85万元,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经商、加工工艺品,务农等。 近年来,通过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发展杨梅面积500亩,香菇种植也有一定规模;同时积极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修建了村内办公楼、路面全面硬化、修建公共厕所,违章建筑基本拆除,黄皮屋整改到位,村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四都村在提高村民物资文明的同时,加强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对村级文化俱乐部投入,保证村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 |
胜利村 |
湫山乡胜利村地处偏僻,距湫山乡政府约15公里,由外塔溪、山后坑、前山3个自然村组成;胜利村有242户,711人口,党员47人,拥有村域面积11.9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510.9亩,山林面积15549.2亩;胜利村加通闭塞,加上地多人少,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有3.22万元,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外出经商和在家务农。 劳力输出是胜利村最重要的收入渠道,村里将近70%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山林、耕地一直处于闲置状态。近两年来,在周边村的影响下,村两委干部带领村民,开发利用丰富的山林、耕地资源,种植杨梅、板栗、葡萄等经济作物,同时邀请林业专家给村民进行授课培训,提高种植技术。现今,胜利村杨梅种植已初具规模,村民人均收入收入也在明显增加。 |
上高村 |
湫山乡上高村位于临石旁,靠近缙云县,由上湾、高余、高池3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886人口,276户,党员42人;村域面积8.7平方千米,其中山林面积10985.1亩,耕地面积478.8亩。地处偏僻的上高村,交通十分闭塞,信息落后,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 劳力输出是上高村最重要的收入渠道,村里将近70%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山林、耕地一直处于闲置状态。近两年来,在周边村的影响下,村两委干部带领村民,开发利用丰富的山林、耕地资源,种植杨梅、板栗、葡萄等经济作物,同时邀请林业专家给村民进行授课培训,提高种植技术。现今,上高村杨梅种植已初具规模,村民人均收入收入也在明显增加。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