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盟垟村位于淡竹乡北面,距乡政府4公里,地处大神仙居景区内,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全村有67户,210人。2009年4月份开始,村里坚持“一户一宅,拆旧建新”的原则,采用“逐步推进,分步实施”的方法,将村庄改造与风景旅游区建设相结合。完成全村的农房改造工程后,石盟垟村将成为神仙居、官坑、公盂岩、淡竹休闲谷旅游一条线的最佳入口和休闲、娱乐的后花园。
最美乡村标准打分:98分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024203 | 318000 | -- | 查看 石盟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油溪村 |
油溪村成立于2013年,全村952人口,下辖个5村民小组。现有网格总数2个,共290户。油溪村村党支部共有党员31人,村民代表49人,低保11户(18人),劳动年龄段人数542人。居民人均收入10460元。村交通便捷,位于仙居县西南,村为亚热带气候,村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原始森林休闲谷景区,总面积80平方公里,为国内最大的亚热带原始林沟谷常绿阔叶林保护区之一,该景区集休闲、科普、森林探险于一体。景区拥有2000种动植物资源,其中属于国家保护和珍惜濒危的野生动植物有100余种,包括南红红豆杉、浙江楠、云豹、猫头鹰等,享有“绿色基因”和“天然药物宝库”之美誉。原生态、无雕饰、有品位的自然资源,构成了淡竹风景“山青、水秀、林幽、峰奇、瀑美”的特点。近年来,油溪村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通过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快速提升,各项工作也取得了较好业绩,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
小源村 |
小源村成立于2013年,全村996人口,下辖14个村民小组。现有网格总数2个,共282户。小源村村党支部共有党员43人,村民代表44人,低保9户(13人),劳动年龄段人数690人。居民人均收入7293元。村交通便捷,位于仙居县西南,为亚热带气候,依托原始森林以及公盂岩等景区,利用便利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融吃、住为一体,集休闲、避暑于一身,经营势头良好,旅游经济日渐繁荣。近年来,小源村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通过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快速提升,各项工作也取得了较好业绩,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
下叶村 |
下叶村成立于2013年,全村1503人口,下辖13个村民小组。现有网格总数3个,共483户。下叶村村党支部共有党员59人,村民代表55人,低保11户(18人),劳动年龄段人数884人。居民人均收入10460元。村交通便捷,位于仙居县西南,亚热带气候。下叶村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积极创建效益农业发展基地,大力开发杨梅、水蜜桃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2006年成立了仙雾果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带动农户,参加合作社的杨梅种植户由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使用“仙雾”商标,并由合作社统一联系销售。截止目前下叶村有400多户农户发展了近2000亩的杨梅基地。近年来,通过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叶村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快速提升,各项工作也取得了较好业绩,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
下陈朱村 |
下陈朱村全村686人口,197户,下辖4个村民小组。下陈朱村村党支部共有党员21人,村民代表34人,低保户20人。居民人均收入11000元。村交通便捷,位于淡竹距离乡政府驻地1公里。村气候为亚热带气候,自然环境优越,人文文化深厚,尤其是近年来在淡竹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大力开展农房改造工作,利用在大神仙居出口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农家乐,通过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快速提升,各项工作也取得了较好业绩,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下陈朱村正以崭新的村容村貌成为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 |
尚仁村 |
尚仁村成立于2013年,全村1725人口,下辖11个村民小组。现有网格总数3个,共520户。尚仁村村党支部共有党员62人,村民代表61人,低保15户(21人),劳动年龄段人数1139人。居民人均收入10460元。村交通便捷,位于仙居县西南,为淡竹乡人民政府驻地,村常年亚热带气候。近年来,尚仁村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通过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快速提升,各项工作也取得了较好业绩,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
上井村 |
上井村位于乡政府驻地南方25公里处,毗连缙云、永嘉两县,山高路远,地势险要。上井村全村211户,747人,共有五个自然村,分别是风岙、板坑、上井、五山坑、坑口、东山。全村人口208户775人。村里有7公里长的原始森林,数不清的大小瀑布,在溪流与山川之间奔走的珍禽异兽,无疑都是今后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而丰富的山地,独特的气候,再加上日益便捷的交通,又是上井人搞水果种植的优越条件。上井村是革命老区村,1929年、1930年冬至1933年8月,上井村成为红十三军及仙居游击队的割据区域。 地名由来:境内有四像,像凤、像狮、像虎、像仙人,故称像景,后来谐音改为上井。 历史沿革:解放初属上井乡公所,后改上井公社,设在龙潭头村,从70年代改为上井乡,1992年代合并为淡竹乡。 特色产业:高山蔬果。 文化遗产:上井祠堂、红十三军烈士墓。 |
龙潭头村 |
龙潭头村全村518人口,下辖4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龙潭头村村党支部共有党员16人,村民代表34人。居民人均收入11000元。村交通便捷,位于淡竹距离乡政府驻地27公里。村气候为亚热带气候,自然环境优越,人文文化深厚,毗连缙云、永嘉两县,山高路远,地势险要。村里有7公里长的原始森林,数不清的大小瀑布,在溪流与山川之间奔走的珍禽异兽,无疑都是今后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而丰富的山地,独特的气候,再加上日益便捷的交通,又是搞水果种植的优越条件,通过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快速提升,各项工作也取得了较好业绩,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下陈朱村正以崭新的村容村貌成为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 |
林坑村 |
林坑村成立于2013年,全村1237人口,下辖4个村民小组。现有网格总数4个,共376户。林坑村村党支部共有党员73人,村民代表55人,低保13户(15人),劳动年龄段人数876人。居民人均收入10460元。村交通便捷,位于仙居县西南。村气候为亚热带气候。近年来,林坑村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通过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快速提升,各项工作也取得了较好业绩,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
黄坦村 |
黄坦村全村596人口,下辖个8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共178户。黄坦村村党支部共有党员13人,村民代表34人,低保12户。居民人均收入11460元。村交通便捷,位于仙居县西南,村为亚热带气候,村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原始森林休闲谷景区,总面积80平方公里,为国内最大的亚热带原始林沟谷常绿阔叶林保护区之一,该景区集休闲、科普、森林探险于一体。景区拥有2000种动植物资源,其中属于国家保护和珍惜濒危的野生动植物有100余种,包括南红红豆杉、浙江楠、云豹、猫头鹰等,享有“绿色基因”和“天然药物宝库”之美誉。原生态、无雕饰、有品位的自然资源,构成了淡竹风景“山青、水秀、林幽、峰奇、瀑美”的特点。近年来,通过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快速提升,各项工作也取得了较好业绩,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
大坑头村 |
大坑头村成立于2013年,全村660人口,下辖9个村民小组。现有网格总数3个,共211户。大坑头村村党支部共有党员32人,村民代表44人,低保11户(18人),劳动年龄段人数303人。居民人均收入10460元。2007年“康庄工程”后,3个自然村实现了通车,交通得以改善,位于仙居县西南,村内林业资源丰富。村常年气候适宜。近年来,大坑头村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通过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快速提升,各项工作也取得了较好业绩,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
淡竹村 |
淡竹村位于乡政府驻地东西方向约12公里,四面环山,东至金山,南至黄坦,西至吾山后,北至沙湾,由7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淡竹、中坑、天高尖、下池湾、中坑山、三丘田、茶山。共有241户775人,过去淡竹村民们“靠山吃山”,经济收入主要来是以山林为主。近年来,随着旅游发展,也逐渐开发旅游服务行业。 地名由来:解放前叫稻竹坑,解放后改为淡竹坑,再后为淡竹村 历史沿革:解放初属淡竹乡,1958年淡竹生产队,1961年改为淡竹大队,1984年改称淡竹村委会直至现 特色产业:毛竹 文化遗产:余氏祠堂,占地150平方米,已有百年历史,梁柱雕刻各种花卉图案,石柱粗壮雄伟。 |
石盟垟村 |
石盟垟村位于淡竹乡北面,距乡政府4公里,地处大神仙居景区内,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全村有67户,210人。2009年4月份开始,村里坚持“一户一宅,拆旧建新”的原则,采用“逐步推进,分步实施”的方法,将村庄改造与风景旅游区建设相结合。完成全村的农房改造工程后,石盟垟村将成为神仙居、官坑、公盂岩、淡竹休闲谷旅游一条线的最佳入口和休闲、娱乐的后花园。 最美乡村标准打分:98分 |
下齐村 |
下齐村位于仙居县淡竹乡北部,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包括里山自然村和五加山自然村,共计293户,943人,耕地662亩,山林3050亩,全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
大源村 |
大源村面积1.06万亩,林地面积0.98万亩,耕地面积7.5亩,旱地面积7.5亩,无水田,村集体经济薄弱,基本无收入。 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是外出务工经商,一半多村民常年外出务工,其中以青壮年为主,主要从事饮食、服装等行业。在家的中老年人以务农、打零工为生。 近年来,村里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村道硬化,改厕、架接路灯。但由于缺乏资金,许多工作无法开展。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后劲,群众文化娱乐生活落后。 该村是远程教育点,近几年一直是全县文明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