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岙村是一个山水相依、田园飘香、人杰地灵、交通便捷的城北新农村,2010年全村共368户,常住人口1060人,耕地面积431亩,农村经济总收入6649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人均纯收入15585元。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琅岙村取得了众0赞的成绩:村民富了、住房高了、道路宽了、村貌新了、各项事业上去了!农村安全示范村、省级星光老人之家、村庄整治达标村等多项荣誉称号也接踵而至。琅岙村是全国推广村庄数字电影试点村,文化娱乐与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一、以实施“先锋工程”为抓手,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村两委认为,只有加强村两委的组织建设,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村两委班子也觉得“打铁先要自身硬”,必须把加强自身建设和班子建设放在首位。主要体现在:一是带头抓好理论学习。村两委始终坚持学习-理论和“-”重要思想,坚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二是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制订了《工作规则和职责范围》,按照职责分工,做到各负其责,有章可循;三是工作中团结协作,积极配合,实行重大问题民主决策制度,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扬民主,实行科学决策;四是班子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坦诚相待,经常交流思想,及时沟通情况;五是班子成员始终以身作则,廉洁奉化,勤政为民,处处起表率作用。由于领导班子精诚团结,认真负责,在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村两委班子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明显增强。
二、以整治农村居住环境为切入点,建设好新农村创建新农村
1、高标准抓好村庄规划。近年来,琅岙村始终坚持人与环境的自然和谐,注重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地方特色,对真正体现乡村特点的同时实现实用性与前瞻性的统一。2007年,琅岙村按照加快建设新农村的要求,进行了村庄规划调整。2008年,启动住宅小区建设。
2、着重抓好村庄整治“四个项目”(1)、道路硬化。村级道路根据村庄规划,做到合理布局,主次分明。依托“整治村”建设,我村主干道路全部硬化,浇筑康庄工程3.2公里,村内主干道硬化率达到100%,大大改善了村里的交通运输状况。(2)、村庄绿化。主要是道路和村庄规划区、河道两侧等已实现全面绿化。主干道路绿化2000米,绿化苗木1200株,河道总长度2800米,各类树木种植1800多株,村庄绿化覆盖率可达20%以上;(3)、清扫保洁。我村有3名卫生保洁员,对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村里还专门投资了2万多元在主干道两旁安装了收集垃圾仓22只,垃圾桶50余只,并有专人收拾处理,村内垃圾无乱倒现象。(4)、卫生改厕。我村的卫生厕所改造率达到100%,全村实行三格式化粪池,各户均按上各种封闭式的清洁厕具,全面取消露天粪坑,在建有公厕2只。
三、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核心,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道德风尚深入人心
一是广泛开展党的思想理论教育活动。经济越发展,群众对社会风气的要求越高。根据实际情况,我村利用多种宣传工具,广泛开展党的-精神和“-”重要思想学习宣传活动,积极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他们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二是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活动。利用广播、宣传栏、远程教育、倡议书等载体深入广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宣传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三是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认真做好生活困难或家庭遇到急难事件的群众的送温暖工作。积极响应街道倡议的各种向贫困地区捐款捐物的号召,由村班子成员带头向贫困人员奉献爱心,热心助人,急人所难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群众中深入人心。四是认真抓好维护稳定工作。广泛开展普法教育,群众民主法制观念不断增强。逐级落实社会治安目标管理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提高治安防范能力。切实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服务管理力度,建立健全了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制度和治安巡查制度。两年来,全村无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事情,无责任事故、安全事故、刑事案件发生,“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五是切实促进教育卫生事业进步。群众义务献血热情高涨,义务献血工作年年超额完成指标;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义务教育率达100%;教育、卫生等配套设施健全,全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率达100%;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向村民分发有关卫生方面的村规民约,在村宣传栏上定期开展防治碘缺乏症、合理用药治疗感冒等健康知识宣传;每年开展春秋两季的灭鼠活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村计划生育率达100%;广泛实行火葬,村里无出现滥建坟墓、滥建寺观庙堂现象。六是积极开展各项公益活动。一队队由党员和退休干部组成的义务巡逻队,街头巷尾扬善除恶,服务人民,团支部在青年中广泛开展“五爱四有”活动,在6.26禁毒宣传之日,开展禁毒图片展等活动,组织青年参加“植树节”义务植树活动和街道团委组织的义务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妇代会积极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催开了众多家庭文明之花。在村里的每个角落,都活跃着一支支“文明小使者”、“青年志愿者”队伍。支持并积极参加街道“双拥工作”。在灾害面前,邻里之间团结互助蔚然成风,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加强。在全体群众参与创建,众手浇开文明之花的共建氛围中,群众的文明素质不断升华,“,崇尚文明从自己开始”已蔚然成风。“进门是小家,出门是大家”,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播撒着共建文明的热情。
2、加强村级文化俱乐部创建,文化事业发展迅速
为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投资10多万元兴建了文化俱乐部,通过文化阵地的建设,满足村民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文化俱乐部内设图书室、乒乓室、台球室、老年活动室、棋类活动室等,同时又购买了体育器具、健身路径和图书。在阵地建设的同时,我们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拨出专款用于文体活动。每逢节假日,经常开展拔河、跳绳、乒乓、象棋、书画、卡拉OK等比赛活动,提升了文化品味,活跃了村级文化。
琅岙村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完善村庄管理制度等村规民约,整体提高了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081004 | 318000 | -- | 查看 琅岙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山马社区 |
山马社区 山马社区位于温岭市城北街道的中心位置,面积0.42平方公里,618户,常住人口1691人,流动人口近3万 。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4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万多元,工业区建设 蓬勃发展,以制鞋业为龙头的企业有300多家,其他行业120家。为深入全面贯彻-精神和“-”重要思想,社区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在城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指导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促整治、以农村社区建设为平台,不断推进三个文明建设,逐步把山马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农村社区与避灾中心建设 建立了“五站一室”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分别设立了综合服务站、帮扶救困服务站、劳动保障服务站、卫生计生服务站、志愿者服务站、科技信息服务站等。同时成立了山马村避灾中心,建立了养老日托、电脑室等。2008年11月,省民政厅厅长特地到我村视察农村社区建设情况,12月,台州市农村社区建设现场会在我村召开。 1)山马村避灾中心建设。山马村新村部建设完成后,设立了山马村避灾中心,床、被子、电灯、雨衣等各项避灾设备设施齐全,保障了山马村及附近村的居民在台风、洪水等突然事件出现时能安全避灾。 2)为老人提供全方面服务。为了提倡村民尊老敬老的孝道文化,使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通过两委联席会议、村民代表及村民组长会议,建立了老人日托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休闲场所,村里生活有困难,或子女工作繁忙,无暇照顾的老人可由子女或其他家属送至老人日托服务中心全日托管照料,午饭由村委会负责安排。另外,经老人子女同意,每年组织村60岁以上老人外出旅游,体现了尊老敬老的新风尚,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同时,努力寻求更好的方式服务于老人,让老人们享受夕阳之欢、晚年之乐。 3)村里经过召开党员大会、两委联席会议,决定以2007年7月1日起给村里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120元的补助金,并于每季度初的5、6号提前发放这一季度的补助金。同时,发放给村里服役军人家属880元/年,自卫反击战-320元/年,困难户6户每户320元/年,30年党龄老党员21人每人320元/年。村集体统一给全村村民办理了农村医疗保险,组织村民进行体检;并且帮助失地农民办理失土农民养老保险。这一系列举措得到了全村村民的极大的拥护和高度的肯定。 二、新农村社区建设 1)道路“三化”、河岸砌石。一是道路硬化。山马村工业集聚点共硬化道路500多米,形成了三纵三横的道路新格局,极大改善了工业集聚点的面貌,并且促进了集聚点各企业的发展。二是道路绿化。在联民东路、双莲路、新大路、河岸等种植了树木200多株。三是道路亮化。在双莲路、振兴路、新大路、中马路等几条新路上安装了电灯,使全村道路亮化率达到100%。四是河岸砌石。后马河道完成砌石500多米,河道两边绿化、道路硬化。挖掘沟渠,疏通河道800米,实现河道全面清洁。展现了新农村新面貌。 2)环卫一体化建设。山马鞋业集聚区内有150多家企业,200多家个体经营户,同时居住着山马村618户村民,集聚人口达1.5万多人,自2007年山马工业园形成后,各经营户、小摊小贩乱设摊点,乱倒、乱丢、乱扔垃圾等现象非常严重。在街道与山马村联合成立整治领导小组后,山马社区广大群众积极配合、大力监督下,多次召开民主恳谈会制订了《山马村环境卫生公约》,聘请环卫监督管理人员,全天候、全方位进行督查,实现全日保洁。全村通过张贴条幅,广播等方式大力宣传搞好环卫工作的重要性,全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环卫意识都有明显提高,并积极踊跃的参与到环卫综合整治行动中来,现在的山马村工业园区内道路整洁,村容美观。 3)家庭防盗报警系统建设。全村安装防盗报警器380只,安装率达80%,并且设立了村级警务室,有力地维护了山马村村民的人居安全,保障大家安居乐业。2008年12月12日,温岭市委书记陈伟义及-长应中华也来我村召开全市冬季大防范行动会议。 三、村两委团结、班子战斗力强 村两委之间团结和睦、相互尊重,工作积极性都比较高。每遇到村里有重大事宜,总先由村民代表、村民组长、全体党员讨论得出初步意见,再集中到村两委商量集体决定。村里的重大事情,都是民主决定的;对于有争议的事宜,都是通过民主恳谈的方式进行磋商的。对于村里的日常-务,村两委班子都能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总能及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
沧浦村 |
沧浦村在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2007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6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9281元。今年,他们以昂扬的斗志朝着新农村建设整治村的目标迈进。 |
山头赵村 |
山头赵村位于城北东南面,东连城东紫高村,西接山马村,全村1269人。近年来,山头赵村在上级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在村两委班子的精诚团结、党员的带头表率、村民的辛勤努力下,以独特的战略眼光规划村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2011年新建了村级标准化鞋业厂房。2011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860元,“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具体如下: 一、道路“三化”、河岸砌石,道路硬化,山头赵村工业集聚点共硬化道路500多米,形成了三纵三横的道路新格局,极大改善了工业集聚点的面貌,并且促进了集聚点各企业的发展: (1)是道路绿化。在振兴路、石紫路,池头岸、河岸等种植了树木180多株。 (2)是道路亮化。振兴路、石紫路,池头岸路上安石装了电灯,使全村道路亮化率达到100%。 (3)是河岸砌石。高岸河道完成砌石300多米,河道两边绿化、道路硬化。挖掘沟渠,疏通河道800米,实现河道全面清洁。展现了新农村新面貌。 二、环卫一体化建设。山头赵鞋业集聚区内有89多家企业,97多家个体经营户,同时居住着山头赵村321户村民,集聚人口达1万多人,自2007年山头赵工业园形成后,各经营户、小摊小贩乱设摊点,乱倒、乱丢、乱扔垃圾等现象非常严重。在街道与山头赵村联合成立整治领导小组后,山头赵社区广大群众积极配合、大力监督下,多次召开民主恳谈会制订了《山头赵村环境卫生公约》,聘请环卫监督管理人员,全天候、全方位进行督查,实现全日保洁。全村通过张贴条幅,广播等方式大力宣传搞好环卫工作的重要性,全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环卫意识都有明显提高,并积极踊跃的参与到环卫综合整治行动中来,现在的山头赵村工业园区内道路整洁,村容美观。 三、家庭防盗报警系统建设。全村安装防盗报警器380只,安装率达80%,并且设立了村级警务室,有力地维护了山头赵村村民的人居安全,保障大家安居乐业。 四、村两委之间团结和睦、相互尊重,工作积极性都比较高。每遇到村里有重大事宜,总先由村民代表、村民组长、全体党员讨论得出初步意见,再集中到村两委商量集体决定。村里的重大事情,都是民主决定的;对于有争议的事宜,都是通过民主恳谈的方式进行磋商的。对于村里的日常-务,村两委班子都能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总能及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
琅岙村 |
琅岙村是一个山水相依、田园飘香、人杰地灵、交通便捷的城北新农村,2010年全村共368户,常住人口1060人,耕地面积431亩,农村经济总收入6649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人均纯收入15585元。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琅岙村取得了众0赞的成绩:村民富了、住房高了、道路宽了、村貌新了、各项事业上去了!农村安全示范村、省级星光老人之家、村庄整治达标村等多项荣誉称号也接踵而至。琅岙村是全国推广村庄数字电影试点村,文化娱乐与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一、以实施“先锋工程”为抓手,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村两委认为,只有加强村两委的组织建设,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村两委班子也觉得“打铁先要自身硬”,必须把加强自身建设和班子建设放在首位。主要体现在:一是带头抓好理论学习。村两委始终坚持学习-理论和“-”重要思想,坚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二是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制订了《工作规则和职责范围》,按照职责分工,做到各负其责,有章可循;三是工作中团结协作,积极配合,实行重大问题民主决策制度,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扬民主,实行科学决策;四是班子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坦诚相待,经常交流思想,及时沟通情况;五是班子成员始终以身作则,廉洁奉化,勤政为民,处处起表率作用。由于领导班子精诚团结,认真负责,在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村两委班子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明显增强。 二、以整治农村居住环境为切入点,建设好新农村创建新农村 1、高标准抓好村庄规划。近年来,琅岙村始终坚持人与环境的自然和谐,注重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地方特色,对真正体现乡村特点的同时实现实用性与前瞻性的统一。2007年,琅岙村按照加快建设新农村的要求,进行了村庄规划调整。2008年,启动住宅小区建设。 2、着重抓好村庄整治“四个项目”(1)、道路硬化。村级道路根据村庄规划,做到合理布局,主次分明。依托“整治村”建设,我村主干道路全部硬化,浇筑康庄工程3.2公里,村内主干道硬化率达到100%,大大改善了村里的交通运输状况。(2)、村庄绿化。主要是道路和村庄规划区、河道两侧等已实现全面绿化。主干道路绿化2000米,绿化苗木1200株,河道总长度2800米,各类树木种植1800多株,村庄绿化覆盖率可达20%以上;(3)、清扫保洁。我村有3名卫生保洁员,对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村里还专门投资了2万多元在主干道两旁安装了收集垃圾仓22只,垃圾桶50余只,并有专人收拾处理,村内垃圾无乱倒现象。(4)、卫生改厕。我村的卫生厕所改造率达到100%,全村实行三格式化粪池,各户均按上各种封闭式的清洁厕具,全面取消露天粪坑,在建有公厕2只。 三、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核心,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道德风尚深入人心 一是广泛开展党的思想理论教育活动。经济越发展,群众对社会风气的要求越高。根据实际情况,我村利用多种宣传工具,广泛开展党的-精神和“-”重要思想学习宣传活动,积极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他们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二是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活动。利用广播、宣传栏、远程教育、倡议书等载体深入广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宣传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三是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认真做好生活困难或家庭遇到急难事件的群众的送温暖工作。积极响应街道倡议的各种向贫困地区捐款捐物的号召,由村班子成员带头向贫困人员奉献爱心,热心助人,急人所难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群众中深入人心。四是认真抓好维护稳定工作。广泛开展普法教育,群众民主法制观念不断增强。逐级落实社会治安目标管理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提高治安防范能力。切实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服务管理力度,建立健全了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制度和治安巡查制度。两年来,全村无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事情,无责任事故、安全事故、刑事案件发生,“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五是切实促进教育卫生事业进步。群众义务献血热情高涨,义务献血工作年年超额完成指标;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义务教育率达100%;教育、卫生等配套设施健全,全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率达100%;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向村民分发有关卫生方面的村规民约,在村宣传栏上定期开展防治碘缺乏症、合理用药治疗感冒等健康知识宣传;每年开展春秋两季的灭鼠活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村计划生育率达100%;广泛实行火葬,村里无出现滥建坟墓、滥建寺观庙堂现象。六是积极开展各项公益活动。一队队由党员和退休干部组成的义务巡逻队,街头巷尾扬善除恶,服务人民,团支部在青年中广泛开展“五爱四有”活动,在6.26禁毒宣传之日,开展禁毒图片展等活动,组织青年参加“植树节”义务植树活动和街道团委组织的义务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妇代会积极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催开了众多家庭文明之花。在村里的每个角落,都活跃着一支支“文明小使者”、“青年志愿者”队伍。支持并积极参加街道“双拥工作”。在灾害面前,邻里之间团结互助蔚然成风,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加强。在全体群众参与创建,众手浇开文明之花的共建氛围中,群众的文明素质不断升华,“,崇尚文明从自己开始”已蔚然成风。“进门是小家,出门是大家”,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播撒着共建文明的热情。 2、加强村级文化俱乐部创建,文化事业发展迅速 为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投资10多万元兴建了文化俱乐部,通过文化阵地的建设,满足村民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文化俱乐部内设图书室、乒乓室、台球室、老年活动室、棋类活动室等,同时又购买了体育器具、健身路径和图书。在阵地建设的同时,我们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拨出专款用于文体活动。每逢节假日,经常开展拔河、跳绳、乒乓、象棋、书画、卡拉OK等比赛活动,提升了文化品味,活跃了村级文化。 琅岙村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完善村庄管理制度等村规民约,整体提高了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 |
横塘村 |
横塘村全村有511户、1421人。近年来,横塘村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事业突飞猛进。 2010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6122元。一直以来,横塘村领导班子精诚团结、认真负责,注重整体功能的发挥,通过几年的努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连续被评为“台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台州市卫生村”、“台州市文明村”、“台州市先进党组织”。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全村健身运动热潮的高涨,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村民队伍逐步扩大,群众身体素质不断提高。 这几年,横塘人以独特的战略眼光规划村庄,实行工业、居住、休闲三区分离。2005年,横塘村进行了村庄规划,并建好一期100间通天式住宅,二期标准小康型住宅18套。 2006-2007年,投入100多万元对村里主干道路进行了硬化;实施道路亮化,对原先散乱无序的电线进行全面整修,安装路灯100多盏,实行了全村道路路灯亮化;大力开展环境整治,推行垃圾袋装化,实现村庄道路绿化;投资100万元建成村民文化长廊;还在长廊的边上建了一个小舞池,极大在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2006年,根据中央、省、市及街道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有关精神,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满足农民求知、求乐、求富的迫切愿望,创办了横塘村文化俱乐部。几年来,横塘村以弘扬优秀文化、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结合本村实际情况,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用先进文化巩固农村文化阵地的需要,满足广大村民文化活动,提高全民健身素质,在原来农村文化俱乐部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现已提升为“三园式“文化俱乐部。现在的横塘村文化俱乐部已经发展成为集的文化娱乐、科技培训、道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型服务阵地。 通过文化阵地的建设,满足了村民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娱乐中心内设图书馆、乒乓室、台球室、老年活动室、棋类活动室等,并置办了体育器材和图书。在阵地建设的同时,该村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拨出专款用于文体活动。每逢节假日,开展各项娱乐活动,村里还组建了一支20人的健美操队,活跃了村级文化。还有一支30多人的老人柔力球队,代表城北参加市里比赛,现在的横塘已经真正实现了工业区、卫生区、居民区和娱乐区的四区分离,一幅村庄整洁、优美,村民幸福、富有的美丽图景正在这里展开。 近年来,我村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抓好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化管理”的创建目标,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创建主体,夯实创建基础,切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村级道路根据村庄规划,做到合理布局,主次分明;河道两侧及娱乐健身公园、工业区实现全面绿化;投资70多万元对村主河道、河塘进行清淤砌石绿化,并实行常年保洁;对三个自然村、工业区、公园等进行全面亮化;聘用5名卫生保洁员对村进行日常保洁、绿化,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通过几年来的建设建造,村办公大楼、老年活动室的办公条件,活动场所设施得到改善,很好的促进了村民素质的提高。我村道路也完成“三化”、河岸砌石、全村绿化。我村共新建桥梁两座,硬化道路1200多米,河岸砌石达到680米,绿化面积达到12000多平方米。此外,我村新建了一个公园,公园内环境优美、运动设备齐全,是村-动休闲的好去处。这些举措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 我村党支部、党员同志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定期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新农民学校的学习,亮身份、做表率。本着“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宗旨,我村党支部每半个月开展一次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以及新农民学校的活动,学习方式多样,党员与村民的参与热情高涨。通过这些学习,不仅使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得到了深层次的提高,还有助于村民了解国家最新政策以及实用技术,更是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开展0员“亮身份、争优秀、作表率”活动,党支部、党员公开承诺,随时接受街道党工委、群众的评议。 横塘村村民生活蒸蒸日上,村风民风正气,社会和谐。在党和上级政府的政策指导下,横塘村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将横塘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 |
九份村 |
九份村简介 一、九份村概况 九份村位于城北街道西北部,与横峰街道、泽国镇牧屿管理区接壤,区域位置优越。农业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是生猪养殖专业村。工业以机械加工、制鞋业为主,拥有一个租赁工业园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400多亩,常住户372户,人口1113人,有35名党员。2010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15000多元,一直以来,九份村领导班子精诚团结、认真负责,注重整体功能的发挥,通过几年的努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近年来被授予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省级学用示范点、台州市先进人民调解委员会、台州市民主法制村、台州市文明村、温岭市示范综治工作站、温岭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 二、新农村建设出成绩 2005年,九份村进行了村庄规划,并建好一期50间通天式住宅,二期标准小康型住宅20套。 2007年,投入100多万元对村里主干道路进行了硬化,建成两座桥梁,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投入60多万元新建了五个公共厕所;实施道路亮化,对原先散乱无序的电线进行全面整修,安装路灯72盏,实行了全村道路路灯亮化;大力开展环境整治,推行垃圾袋装化,实现村庄道路绿化;投资100万元建成村民公园;投资180万元兴建了文化娱乐中心和幼儿园。2006年,根据中央、省、市及街道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有关精神,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满足农民求知、求乐、求富的迫切愿望,创办了九份村文化俱乐部。几年来,九份村以弘扬优秀文化、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结合本村实际情况,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用先进文化巩固农村文化阵地的需要,满足广大村民文化活动,提高全民健身素质,在原来农村文化俱乐部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现已提升为“三园式“文化俱乐部。现在的九份村文化俱乐部已经发展成为集的文化娱乐、科技培训、道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型服务阵地。 通过文化阵地的建设,满足了村民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娱乐中心内设图书馆、乒乓室、台球室、老年活动室、棋类活动室等,并置办了体育器材和图书。在阵地建设的同时,该村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拨出专款用于文体活动。每逢节假日,开展各项娱乐活动,村里还组建了一支12人的健美操队,活跃了村级文化。现在的九份已经真正实现了工业区、卫生区、居民区和娱乐区的四区分离,一幅村庄整洁、优美,村民幸福、富有的美丽图景正在这里展开。 |
石粘村 |
石粘村是原城北街道办事处所在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人口1030人,是全市首批亿元村、信息化村、电话村。近年来,石粘村两委班子团结拼搏,奋勇争先,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集体经济迅速发展。并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卫生村、文明村等多项荣誉。 2010年,村集体资产达4000多万元,村级年集体经济收入150多万元,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支部建设不断加强,村集体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得益于村两委优良的团队氛围和村两套班子的民主决策体系,以及通晓财务知识的监事会成员的强势监督,石粘村村监会坚持十年帐务每月28日由村监会审核。 石粘村坚持从创建学习型村组织,将学习型组织建设与基层党建工作相结合,打造出了一支高凝聚力、强战斗力的学习型领导班子密不可分。每月组织一次支部学习会,组织全村党员干部进行学习。, 石粘村对电线进行全面整修,安装路灯,实行了全村道路路灯亮化;大力开展环境整治,推行垃圾袋装化,实现村庄道路绿化。 2006年,根据中央、省、市及街道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有关精神,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满足农民求知、求乐、求富的迫切愿望,创办了石粘村文化俱乐部。几年来,石粘村以弘扬优秀文化、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结合本村实际情况,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用先进文化巩固农村文化阵地的需要,满足广大村民文化活动,提高全民健身素质,在原来农村文化俱乐部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现已提升为“三园式“文化俱乐部。现在的石粘村文化俱乐部已经发展成为集的文化娱乐、科技培训、道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型服务阵地。 通过文化阵地的建设,满足了村民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娱乐中心内设图书馆、乒乓室、台球室、老年活动室、棋类活动室等,并置办了体育器材和图书。在阵地建设的同时,该村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拨出专款用于文体活动。每逢节假日,开展各项娱乐活动,村里还组建了一支20人的健美操队,活跃了村级文化。现在的石粘村已经真正实现了工业区、卫生区、居民区和娱乐区的四区分离,一幅村庄整洁、优美,村民幸福、富有的美丽图景正在这里展开。 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60岁以上的老人享受每人每季800元补贴,70岁以上老人享受每人每季1000元补贴,80岁以上老人享受每人每季1200元补贴,村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断提高 |
东普村 |
东普村位于城北街道西部,104国道横贯村庄,泽太一级公路侧身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共有人口1073人,391户,农村劳动力815人,土地面积0.465平方公里。经济结构以制鞋业为主,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4亿元,年人均收入1559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91万元。近年来,东普村全体村民在村两委的带动下,创特色,树新风,社会经济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近几年被授予市卫生村、整治村等多项光荣称号。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在城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工作要求,科学规划,健全组织,狠抓落实,村庄生态建设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
麻车村 |
麻车村位于城北街道北部,是众所周知的文明村、先进村,它北接泽国,东临琅岙,西近花桥,村域面积0.83平方公里。全村有438户,人口1289人,党员52人。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194元,以橡胶业和制鞋业为主。麻车村在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荣获省、地两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地两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并多次被授予先进党支部和先进集体等荣誉。 |
南山村 |
南山村三面环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村山青水秀、幽泉清冽,水果飘香,是人居休闲的好地方,曾获得过村庄整治合格村、温岭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村等多项荣誉。 南山村位于温岭市城北街道的东南,面积0.65平方公里,647户,常住人口1876人,流动人口近5000人 。2010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4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5925元,工业区建设蓬勃发展,以制鞋业为龙头的企业有50多家。为深入全面贯彻-精神和“-”重要思想,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在城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指导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促整治、以农村村建设为平台,不断推进三个文明建设,逐步把南山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南山村避灾中心建设。南山村新村部建设完成后,设立了南山村避灾中心,床、被子、电灯、雨衣等各项避灾设备设施齐全,保障了南山村及附近村的居民在台风、洪水等突然事件出现时能安全避灾。 2)为老人提供全方面服务。为了提倡村民尊老敬老的孝道文化,使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通过两委联席会议、村民代表及村民组长会议,建立了老人日托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休闲场所,村里生活有困难,或子女工作繁忙,无暇照顾的老人可由子女或其他家属送至老人日托服务中心全日托管照料,午饭由村委会负责安排。另外,经老人子女同意,每年组织村60岁以上老人外出旅游,体现了尊老敬老的新风尚,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同时,努力寻求更好的方式服务于老人,让老人们享受夕阳之欢、晚年之乐。 3)村里经过召开党员大会、两委联席会议。村集体统一给全村村民办理了农村医疗保险,组织村民进行体检。这一系列举措得到了全村村民的极大的拥护和高度的肯定。 4)道路“三化”、河岸砌石。一是道路硬化。南山村工业集聚点共硬化道路500多米,形成了三纵三横的道路新格局,极大改善了工业集聚点的面貌,并且促进了集聚点各企业的发展。二是道路绿化。在双南路、南山路、河岸等种植了树木2000多株。三是道路亮化。在双南路、南山路、河岸等几条新路上安装了电灯,使全村道路亮化率达到100%。四是河岸砌石。南山河道完成砌石1500多米,河道两边绿化、建立千米垂钓工程。挖掘沟渠,疏通河道1500米,实现河道全面清洁。展现了新农村新面貌。 5)环卫一体化建设。南山鞋业集聚区内有50多家企业,同时居住着南山村647户村民,集聚人口达6880人,自2008年南山工业园形成后,各经营户、小摊小贩乱设摊点,乱倒、乱丢、乱扔垃圾等现象非常严重。在街道与南山村联合成立整治领导小组后,南山村广大群众积极配合、大力监督下,多次召开民主恳谈会制订了《南山村环境卫生公约》,聘请环卫监督管理人员,全天候、全方位进行督查,实现全日保洁。全村通过张贴条幅,广播等方式大力宣传搞好环卫工作的重要性,全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环卫意识都有明显提高,并积极踊跃的参与到环卫综合整治行动中来,现在的南山村工业园区内道路整洁,村容美观。 6)家庭防盗报警系统建设。全村安装防盗报警器380只,安装率达80%,并且设立了4个治安岗亭,日夜值班巡逻,有力地维护了南山村村民的人居安全,保障大家安居乐业。 村两委之间团结和睦、相互尊重,工作积极性都比较高。每遇到村里有重大事宜,总先由村民代表、村民组长、全体党员讨论得出初步意见,再集中到村两委商量集体决定。村里的重大事情,都是民主决定的;对于有争议的事宜,都是通过民主恳谈的方式进行磋商的。对于村里的日常-务,村两委班子都能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总能及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
芳田村 |
城北街道芳田村,地处街道北面,村域面积0.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5亩,常住人口882人,共316户。201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4万元,人均收入15113元。为全面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会议精神,根据市委提出深入实施“村村新”工程建设意见,我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在城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台州市实施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这一意义重大工程,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村美、户富、班子强”的要求,及时开展宣传创建活动,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村村新”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村支部、村委班子成员做到分工负责,责任明确,严格按照制定的详细创建计划,扎实开展各项实事工程,不断强化基层组织、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使我村村级集体经济和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
杨家渭村 |
杨家渭村地处城北街道西北侧,全村800余人,12个村民小组,20名党员。全村村民勤劳耐苦,富有开拓精神,在村两委的带动下,无论在经济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民主管理、党风廉政建设、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创建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组织建设落实,奠定工作基础 杨家渭村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村规民约、组规民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村两委以身作则,百姓遵纪守法,办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地保障。 二、 狠抓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加快集体经济发展 1、杨家渭村在2009年完成51套排屋的基础上,2010年,又争取了国有活拔的小康型24套,并以结差排基的形式进行招投标,使得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新增2850多万;集体的小康型9套,使得村集体经济新增300万左右;国有活拔的排屋40间,使得村集体经济新增400多万;集体的排屋16间,使得村集体经济新增100多万;近3年来,共征用土地(良田及自留地)200亩左右,用于村庄规划用地、街道办公大楼用地及万昌路延伸用地。 2、在道路建设方面,2009年,街道拔予我村一期住宅小区填土工程款46.5万;2010年,街道又拔予我村专项资金45万,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我村对一期小区填土也投入66万;同时,二期小区填土工程也已开始,估计需投资100多万。 3、在村庄建设的同时,杨家渭村也实-屋租赁,使得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新增63万。 4、目前,我村存款已达2700多万,已将1800万作定期储蓄,利率一年达50多万。 三、深入开展“清洁家园”建设 杨家渭村将“富民强村”工作与“清洁家园”建设有机结合,同步进行,大力推进环卫整治工作,通过村两委联席会议,党员、村民代表、村民组长等会议,确定环卫一体化建设工作计划,并由村委成员分片落实,针对村内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大力开展环卫宣传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为广大群众创造了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 四、注重扶贫帮困工作 杨家渭坚持在节假期间,如残疾日,组织村残疾人文体活动,送些礼品,了解困难,并制定、采取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发展解决。每年坚持为村老年人组织活动,使得全村老人老有所乐。同时,从2010年起,我们村对于男60周岁以上,女55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了每人每年1000元的生活补贴。 五、加强社会治安、流动人口管理 杨家渭村专门针对外来人口多、外来人口关系复杂等问题,成立了杨家渭社区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管理站、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大大缓解了外来人口多,管理难的问题,使得我村外来人口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同时也缓解了工业区内各企业用工荒的问题。同时,我们严格按照社会治安条例,依法调解,依法治村,严格规范护村队管理工作,实现精神文明,乡风文明,使全村的民主政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六、严格规范各项制度建设 一是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实行1000元以-记、主任联章联签财务做到及时清理。二是充分发挥村民代表作用,发挥党员的职能,无论有什么大事小事,都要召开党员会议及村民代表会议,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充分调动党员、村民代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实行村民自治。三是健全工程项目招标制度,村每项建设工程都实施公开招标,成立村民监管委员会,下设工程管理领导小组,并发挥他们的作用,确保每项工程顺利完成。四是村留地和厂房出租都进行公开招租,在村监会的监管下进行。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万村联网 |
花桥村 |
城北街道花桥村,地处街道东北面,村域面积0.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41亩,常住人口1197人,共423户。201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人均收入15517元。为全面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会议精神,根据市委提出深入实施“村村新”工程建设意见,我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在城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台州市实施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这一意义重大工程,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村美、户富、班子强”的要求,及时开展宣传创建活动,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村村新”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村支部、村委班子成员做到分工负责,责任明确,严格按照制定的详细创建计划,扎实开展各项实事工程,不断强化基层组织、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使我村村级集体经济和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现将创建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实施“先锋工程”为抓手,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村两委认为,只有加强村两委的组织建设,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村两委班子也觉得“打铁先要自身硬”,必须把加强自身建设和班子建设放在首位。主要体现在:一是带头抓好理论学习。村两委始终坚持学习-理论和“-”重要思想,坚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二是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制订了《工作规则和职责范围》,按照职责分工,做到各负其责,有章可循;三是工作中团结协作,积极配合,实行重大问题民主决策制度,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扬民主,实行科学决策;四是班子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坦诚相待,经常交流思想,及时沟通情况;五是班子成员始终以身作则,廉洁奉化,勤政为民,处处起表率作用。由于领导班子精诚团结,认真负责,在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村两委班子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明显增强。 二、以整治农村居住环境为切入点,建设好新农村创建新农村 1、高标准抓好村庄规划。近年来,花桥村始终坚持人与环境的自然和谐,注重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地方特色,对真正体现乡村特点的同时实现实用性与前瞻性的统一。2007年,花桥村按照加快建设新农村的要求,进行了村庄规划调整。2008年,启动住宅小区建设。 2、着重抓好村庄整治“四个项目”(1)、道路硬化。村级道路根据村庄规划,做到合理布局,主次分明。依托“整治村”建设,我村主干道路全部硬化,浇筑康庄工程3.2公里,村内主干道硬化率达到100%,大大改善了村里的交通运输状况。(2)、村庄绿化。主要是道路和村庄规划区、河道两侧等已实现全面绿化。主干道路绿化2000米,绿化苗木1200株,河道总长度2800米,各类树木种植1800多株,村庄绿化覆盖率可达20%以上;(3)、清扫保洁。我村有3名卫生保洁员,对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村里还专门投资了3万多元在主干道两旁安装了收集垃圾仓22只,垃圾桶50余只,并有专人收拾处理,村内垃圾无乱倒现象。(4)、卫生改厕。我村的卫生厕所改造率达到100%,全村实行三格式化粪池,各户均按上各种封闭式的清洁厕具,全面取消露天粪坑,在建有公厕2只。 三、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核心,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道德风尚深入人心 一是广泛开展党的思想理论教育活动。经济越发展,群众对社会风气的要求越高。根据实际情况,我村利用多种宣传工具,广泛开展党的-精神和“-”重要思想学习宣传活动,积极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他们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二是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活动。利用广播、宣传栏、远程教育、倡议书等载体深入广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宣传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三是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认真做好生活困难或家庭遇到急难事件的群众的送温暖工作。积极响应街道倡议的各种向贫困地区捐款捐物的号召,由村班子成员带头向贫困人员奉献爱心,热心助人,急人所难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群众中深入人心。四是认真抓好维护稳定工作。广泛开展普法教育,群众民主法制观念不断增强。逐级落实社会治安目标管理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提高治安防范能力。切实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服务管理力度,建立健全了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制度和治安巡查制度。两年来,全村无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事情,无责任事故、安全事故、刑事案件发生,“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五是切实促进教育卫生事业进步。群众义务献血热情高涨,义务献血工作年年超额完成指标;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义务教育率达100%;教育、卫生等配套设施健全,全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率达100%;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向村民分发有关卫生方面的村规民约,在村宣传栏上定期开展防治碘缺乏症、合理用药治疗感冒等健康知识宣传;每年开展春秋两季的灭鼠活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村计划生育率达100%;广泛实行火葬,村里无出现滥建坟墓、滥建寺观庙堂现象。六是积极开展各项公益活动。一队队由党员和退休干部组成的义务巡逻队,街头巷尾扬善除恶,服务人民,团支部在青年中广泛开展“五爱四有”活动,在6.26禁毒宣传之日,开展禁毒图片展等活动,组织青年参加“植树节”义务植树活动和街道团委组织的义务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妇代会积极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催开了众多家庭文明之花。在村里的每个角落,都活跃着一支支“文明小使者”、“青年志愿者”队伍。支持并积极参加街道“双拥工作”。在灾害面前,邻里之间团结互助蔚然成风,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加强。在全体群众参与创建,众手浇开文明之花的共建氛围中,群众的文明素质不断升华,“,崇尚文明从自己开始”已蔚然成风。“进门是小家,出门是大家”,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播撒着共建文明的热情。 2、加强村级文化俱乐部创建,文化事业发展迅速 为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投资10多万元兴建了文化俱乐部,通过文化阵地的建设,满足村民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文化俱乐部内设图书室、乒乓室、台球室、老年活动室、棋类活动室等,同时又购买了体育器具、健身路径和图书。在阵地建设的同时,我们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拨出专款用于文体活动。每逢节假日,经常开展拔河、跳绳、乒乓、象棋、书画、卡拉OK等比赛活动,提升了文化品味,活跃了村级文化。 花桥村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完善村庄管理制度等村规民约,整体提高了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万村联网 |
六份村 |
城北街道六份村,地处街道东北面,村域面积0.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1亩,常住人口1036人,共358户。201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1万元,人均收入13908元。为全面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会议精神,根据市委提出深入实施“村村新”工程建设意见,我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在城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台州市实施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这一意义重大工程,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村美、户富、班子强”的要求,及时开展宣传创建活动,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村村新”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村支部、村委班子成员做到分工负责,责任明确,严格按照制定的详细创建计划,扎实开展各项实事工程,不断强化基层组织、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使我村村级集体经济和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现将创建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实施“先锋工程”为抓手,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村两委认为,只有加强村两委的组织建设,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村两委班子也觉得“打铁先要自身硬”,必须把加强自身建设和班子建设放在首位。主要体现在:一是带头抓好理论学习。村两委始终坚持学习-理论和“-”重要思想,坚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二是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制订了《工作规则和职责范围》,按照职责分工,做到各负其责,有章可循;三是工作中团结协作,积极配合,实行重大问题民主决策制度,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扬民主,实行科学决策;四是班子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坦诚相待,经常交流思想,及时沟通情况;五是班子成员始终以身作则,廉洁奉化,勤政为民,处处起表率作用。由于领导班子精诚团结,认真负责,在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村两委班子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明显增强。 二、以整治农村居住环境为切入点,建设好新农村创建新农村 1、高标准抓好村庄规划。近年来,六份村始终坚持人与环境的自然和谐,注重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地方特色,对真正体现乡村特点的同时实现实用性与前瞻性的统一。2007年,六份村按照加快建设新农村的要求,进行了村庄规划调整。2008年,启动住宅小区建设。 2、着重抓好村庄整治“四个项目”(1)、道路硬化。村级道路根据村庄规划,做到合理布局,主次分明。依托“整治村”建设,我村主干道路全部硬化,浇筑康庄工程3.2公里,村内主干道硬化率达到100%,大大改善了村里的交通运输状况。(2)、村庄绿化。主要是道路和村庄规划区、河道两侧等已实现全面绿化。主干道路绿化2000米,绿化苗木1200株,河道总长度2800米,各类树木种植1800多株,村庄绿化覆盖率可达20%以上;(3)、清扫保洁。我村有2名卫生保洁员,对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村里还专门投资了2万多元在主干道两旁安装了收集垃圾仓22只,垃圾桶50余只,并有专人收拾处理,村内垃圾无乱倒现象。(4)、卫生改厕。我村的卫生厕所改造率达到100%,全村实行三格式化粪池,各户均按上各种封闭式的清洁厕具,全面取消露天粪坑,在建有公厕2只。 三、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核心,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道德风尚深入人心 一是广泛开展党的思想理论教育活动。经济越发展,群众对社会风气的要求越高。根据实际情况,我村利用多种宣传工具,广泛开展党的-精神和“-”重要思想学习宣传活动,积极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他们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二是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活动。利用广播、宣传栏、远程教育、倡议书等载体深入广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宣传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三是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认真做好生活困难或家庭遇到急难事件的群众的送温暖工作。积极响应街道倡议的各种向贫困地区捐款捐物的号召,由村班子成员带头向贫困人员奉献爱心,热心助人,急人所难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群众中深入人心。四是认真抓好维护稳定工作。广泛开展普法教育,群众民主法制观念不断增强。逐级落实社会治安目标管理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提高治安防范能力。切实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服务管理力度,建立健全了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制度和治安巡查制度。两年来,全村无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事情,无责任事故、安全事故、刑事案件发生,“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五是切实促进教育卫生事业进步。群众义务献血热情高涨,义务献血工作年年超额完成指标;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义务教育率达100%;教育、卫生等配套设施健全,全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率达100%;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向村民分发有关卫生方面的村规民约,在村宣传栏上定期开展防治碘缺乏症、合理用药治疗感冒等健康知识宣传;每年开展春秋两季的灭鼠活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村计划生育率达100%;广泛实行火葬,村里无出现滥建坟墓、滥建寺观庙堂现象。六是积极开展各项公益活动。一队队由党员和退休干部组成的义务巡逻队,街头巷尾扬善除恶,服务人民,团支部在青年中广泛开展“五爱四有”活动,在6.26禁毒宣传之日,开展禁毒图片展等活动,组织青年参加“植树节”义务植树活动和街道团委组织的义务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妇代会积极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催开了众多家庭文明之花。在村里的每个角落,都活跃着一支支“文明小使者”、“青年志愿者”队伍。支持并积极参加街道“双拥工作”。在灾害面前,邻里之间团结互助蔚然成风,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加强。在全体群众参与创建,众手浇开文明之花的共建氛围中,群众的文明素质不断升华,“,崇尚文明从自己开始”已蔚然成风。“进门是小家,出门是大家”,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播撒着共建文明的热情。 2、加强村级文化俱乐部创建,文化事业发展迅速 为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投资10多万元兴建了文化俱乐部,通过文化阵地的建设,满足村民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文化俱乐部内设图书室、乒乓室、台球室、老年活动室、棋类活动室等,同时又购买了体育器具、健身路径和图书。在阵地建设的同时,我们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拨出专款用于文体活动。每逢节假日,经常开展拔河、跳绳、乒乓、象棋、书画、卡拉OK等比赛活动,提升了文化品味,活跃了村级文化。 六份村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完善村庄管理制度等村规民约,整体提高了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万村联网 |
南山闸村 |
南山闸村位于温岭市城北街道中心位置,工业经济发达,人居环境优美,面积0.67平方公里,现有424户,常住人口1211人,党员39人。2014年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30多万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5560元。近年来,南山闸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扎实开展“百村引领、千村提升”活动,全面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管理,通过党员公开承诺、无职党员设职定岗、志愿服务等,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表率作用,共同推动南山闸村逐步成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后陈村 |
城北街道后陈村,地处街道北面,北接泽国镇,西连横峰街道,交通便捷。现有村民341户,分布在三个自然村,总人中958人, 2009年人均收入14161 元。现有耕地面积470亩,人多地少特点显著。村庄四面环水,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村工业区、居民区、文化区排排新楼鳞次栉比,布局得体,环境优美,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该村先后被评为温岭市示范村,台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温岭市先进村,温岭市卫生村,温岭市文明村,2008年6月获温岭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9年3月获温岭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2009年获城北街道先进党支部。 这几年,后陈人以独特的战略眼光规划村庄,实行工业、居住、休闲三区分离,并建起全市首家村级标准化工业厂房基地。2008年该基地被省中小企业局认定为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后陈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以出租厂房为主,占地87.3亩,一期工程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已入驻基地小企业25家,安排从业人员3000余人,年产值达9200万元;具有连续滚动孵化小企业的功能,入驻小企业创业成功率达100%;2008年有2家小企业培育成为规模企业,2009年有5家小企业培育成为规模企业;二期工程建筑面积达20000平方米,预计入驻基地小企业15家,新增从业人员2000人,预计年产值达5000万元,入驻基地小企业成功率达95%以上。创业基地还有专设的服务机构:做好基地企业的安全工作,帮助企业落实各种安全设施,制定安全措施,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向创业基地的企业征收6元每月每平方米的费用,共计收入252万元;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举办上岗培训班,将培训有素的工人输送给企业,按100元每人向培训班成员征收培训费,2009年共培训3000人,总计收入3万元;开展职工素质教育,定期对基地的员工进行安全知识培训、职业病防治培训以及其他知识培训,通过这些教育,使基地的员工素质进一步的提高;开展信息服务,积极搜寻有关产销信息,建立信息网站,随时为企业提供服务,使企业及时掌握国内外信息,有效地开展生产,按企业产值的千分之零点五征收信息费,即企业产值每达到1000元收取0.5元信息费,2009年共计收入4.6万元;按创业基地的厂房、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入总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 近年来,我村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抓好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化管理”的创建目标,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创建主体,夯实创建基础,切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村级道路根据村庄规划,做到合理布局,主次分明;河道两侧及娱乐健身公园、工业区实现全面绿化;投资70多万元对村主河道、河塘进行清淤砌石绿化,并实行常年保洁;对三个自然村、工业区、公园等进行全面亮化;聘用5名卫生保洁员对村进行日常保洁、绿化,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通过几年来的建设建造,村办公大楼、老年活动室的办公条件,活动场所设施得到改善,很好的促进了村民素质的提高。我村道路也完成“三化”、河岸砌石、全村绿化。我村共新建桥梁两座,硬化道路1200多米,河岸砌石达到680米,绿化面积达到12000多平方米。此外,我村新建了一个公园,公园内环境优美、运动设备齐全,是村-动休闲的好去处。这些举措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 我村党支部、党员同志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定期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新农民学校的学习,亮身份、做表率。本着“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宗旨,我村党支部每半个月开展一次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以及新农民学校的活动,学习方式多样,党员与村民的参与热情高涨。通过这些学习,不仅使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得到了深层次的提高,还有助于村民了解国家最新政策以及实用技术,更是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开展0员“亮身份、争优秀、作表率”活动,党支部、党员公开承诺,随时接受街道党工委、群众的评议。 后陈村村民生活蒸蒸日上,村风民风正气,社会和谐。在党和上级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后陈村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将后陈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