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黑龙江 >>佳木斯 >> 桦川县 >> 星火朝鲜族乡

星火朝鲜族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星火朝鲜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星火朝鲜族乡简介

  近年来,星火朝鲜族乡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领导下,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富民强乡为目标,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扎实推进,为全面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
  星火朝鲜族乡座落在黑龙江省北部,松花江下游南岸,桦川县城区西南部,东与创业乡接壤,西邻佳木斯,与佳木斯市中心相距19公里,距离佳木斯机场13公里,北临松花江3公里,南有佳抚路穿越我境,是我省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星火朝鲜族乡是闻名全国的第一个集体农庄发源地,有光荣的创业历史和很高的知名度。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金白山、李在根是星火人值得骄傲和称颂的创业者。全乡幅员面积33.6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全乡人口5684人,其中农业人口5428人,非农业人口156人,全部为朝鲜族。耕地3.3万亩,全部为水田,湿地3907.4亩。电力供应充足,电话及有线电视普及率达100%,国际互联网已辐射全乡,信用社、医院、商店、邮局等基础服务设施俱全。乡内有一所学校为朝鲜族学校,落实了农村“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100%。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323元,星火朝鲜族乡经济发展在桦川县乡镇中居上等水平。
  二、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多方筹资,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
  结合新农村建设,我们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抓住机遇,借势借力,加大对农村交通、饮水、住房、村级活动场所等方面的投入,解决了民生难题,使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近两年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达2300多万元。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乡党委政府加大了街道硬化工程力度,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几年来,星火乡党委政府多方协调筹资570多万元,硬化全乡6个村的村内中心路及通村公路28.63公里,通乡公路硬化率达到100%。新修水泥明沟排水5000延长米,安装路灯50基,100盏,道路两侧新栽树木13400株,成活率达到95%,达到了美化、亮化、绿化,彻底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的问题。乡党委政府把解决吃水问题作为一项德政工程来抓,通过向上争取项目、村民自筹等多种形式,协调60万元资金,为6个村打了深水井,建了自来水泵房,并安装了净水设备,保证饮用水的质量。全乡的村民都喝上了盼望多年的自来水。
  2、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切实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为贯彻国家和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泥草房改造工作,落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十项民生工程,我们适时启动了农村土草房改造计划,将中星村、燎原村做为农村土草房改造工程试点,拆除泥草房65户,建设村民集资楼4栋,建筑面积12200平方米,投入资金1400万元,现已有140多户村民搬进了通电、通水、通讯、通有线电视的楼房,仅此一项就节约宅基地近24000平方米,切实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并达到了节约能源的目的。
  3、多方争取,加大文化设施投入力度。
  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群众文化的基础好,但是多年来由于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村民们没有固定的健身娱乐场所,极大地影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针对这一难题,乡党委政府积极向上争取,投资37万元建成了一座集文化、科技、培训、办公为一体的乡级综合文化站,协调解决了40万元资金及10套体育健身器械,建设了6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村级体育健身广场,并投资450万元新建了6个村级活动室,内部设有村委会办公室、农家书屋、展览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卫生服务室、老年活动室、多功能厅等现代化办公设施。村民们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在广场健身、打门球、跳舞,在图书室看书读报学习了。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
  始终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大力促进农民增收的精神,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广高附加值的绿色水稻为走向的现代化农业。首先抓住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良好机遇,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综合服务水平,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我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次以发展培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为主的高效、特色稻米产业,深化种植业结构调整。
  (一)是示范园区建设。高标准水稻育秧示范园区占地面积12万平方,总投资1000万元。该园区是多功能园区,即可为水稻育秧、又可为游人提供休闲、采摘度假。此项目建设包括2个车间(催芽、浸种)和90栋高标准水稻育秧大棚,有机肥料发酵池、园区围栏、鱼池、荷花池、过滤池等。同时建设智能化温室和采摘观光园作为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的延伸部分,为游人提供休闲度假、体验采摘。园区在运行中将采用企业领建型的模式,新峰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与进入园区育苗的农户签订水稻订购合同4500亩,每斤水稻高于市场价格5分钱。新峰农产品合作社通过这种与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高标准良田建设相结合、与水稻标准化生产相结合、与水稻产业化生产相结合的“五结合”方针,将水稻智能化育秧中心作为水稻标准化生产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建立了完善的稻米质量体系,为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的“三品”生产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大棚园区二次复种,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智能化育秧基地,错季种植蔬菜、瓜果、花卉等经济作物,预计每栋大棚可增收3000元左右,使已有的现代化设施在我乡农业生产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实施土地流转,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按照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基地化、产业化、精准化、国际化的四化体系建设目标,为了进一步扩大经营和农民增收,今年年初引进了省龙头企业新峰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在燎原村成立了新峰现代农机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分红参与其中,使得农民利益最大化。在运营中,农民首先分得的是高于当年市场土地承包价格的10%的土地出让金;另外,出让的土地作为股金,参与分配年终总利润的60%;最后,农民还可以以现金、机械入股到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社员,和国投资金一起分配另外40%的利润,每亩土地至少为农民可增收200--300元,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同时,这种新型的土地运营模式是市场经济下改变农民土地承包关系的新尝试,也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增加农民收入的好办法、好途径。
  (三)发挥少数民族自身优势,加强招商引资推动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们凭借优越的区域优势和少数民族亲缘优势,切实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全力做好投资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在建设0现的各种问题,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截止2012年建设了星火朝鲜族民俗园,引进了星火米业年产50万吨小包装优质米项目、为业米业扩建项目、百宏达米业、田友种业、桦隆铸造厂、星火空心砖厂,三绿源米业公司等。在项目建设上转变了以往突出一、二产业的做法,重点在发展第三产业项目上做文章,确立了发展特色旅游的思路,建设了集餐饮、娱乐、购物、展览、休闲为一体的星火朝鲜族民俗园,一期工程于2010年11月竣工并投入运营,主要以餐饮区为主,按照韩式及朝鲜族设计风格设计,走高端、精品韩式餐饮路线。二期工程由星火乡外出务工返乡人士投资500万元建设朝鲜族民俗小吃一条街,占地6300平方米。建设民俗屋4栋及附属设施,总计1080平方米 ,现已建设完毕。整个园区以民族特色浓厚、纯朴自然、优雅环保的宜居格调,使星火朝鲜族乡成为一道具有民俗特色的亮丽风景线。
  (四)劳动力转移工作成绩显著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大量劳动力,出国、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我乡长期在国内和国外务工的劳动力占全乡劳动力的85%。他们不仅从国外或外地带回来大量的资金,而且还带回了大量的新技术,这些资金和技术已经成为我乡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截止到2012年底,共转移劳动力2589人,其中国内1303人、国外1286人,劳务收入一年达5000万元,占全乡总产值的 78.7 %。。
  (五)以老年协会为载体开展民族文化工作。
  朝鲜族是一个有着尊老爱幼传统的民族。针对我乡多数中、青年外出打工,人口呈现老龄化,现我乡60岁以上老人共有827人,根据这一实际情况,为了让这些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我们在全乡成立了七个老年协会,建立了七处老年文化活动中心,总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并为老年活动中心购买了电视、VCD影碟机、摄象机等电器,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老人们经常到市、县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老年活动中心还在乡、村的支持下修建了13个门球场地,占地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供老人们开展活动,实现了老有所为、老所所乐的宗旨,有力地推动了乡村和谐建设。
  (六)重民生工程,创和谐环境
  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保增收,以增收促和谐,不断挖掘财力,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加大对弱势、困难群体帮扶力度,把财政增收的阳光普照到全乡每个角落。一是加大贫困户、孤寡老人的帮扶力度。截止2012年底,全乡已有164户、475人纳入农村低保,共发放低保金14.43万元,为54名五保户发放五保金8.3万元。二是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2012年共帮扶30余人,发放一次性困难补助7.46万元,救灾粮食发放大米22000斤,白面8000斤,切实引导他们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三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邀请有关专家为留守儿童开展专题讲座,并邀请家长、教师共同参与。号召全社会共同关爱儿童成长,对“留守儿童”给予生活上的关爱,心灵上的关怀,学习上的关心,使缺少亲情的“留守儿童”享受到了大家的温暖。
  星火朝鲜族乡党委、政府将始终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方针,积极带领全乡党员干部群众抓机遇,谋发展,真抓实干,为开创“十二五”时期星火朝鲜族乡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而奋斗!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33.6平方公里 230826207 154000 0454 查看 星火朝鲜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星火朝鲜族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红光村 ·桦川县旅游·桦川县特产·桦川县十大特产·桦川县十景·桦川县 0

----

查看 红光村谷歌卫星地图
燎新村 ·桦川县旅游·桦川县特产·桦川县十大特产·桦川县十景·桦川县 0

----

查看 燎新村谷歌卫星地图
星光村 ·桦川县旅游·桦川县特产·桦川县十大特产·桦川县十景·桦川县 0

----

查看 星光村谷歌卫星地图
星火村 ·桦川县旅游·桦川县特产·桦川县十大特产·桦川县十景·桦川县 0

----

查看 星火村谷歌卫星地图
中星村 ·桦川县旅游·桦川县特产·桦川县十大特产·桦川县十景·桦川县 0

----

查看 中星村谷歌卫星地图

星火朝鲜族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横头山镇

  一、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   1、地理位置   横头山镇为桦川县西南部,三江平原腹地,距佳木斯27公里,距省会哈尔滨市425公里,镇辖区面积440平方公里,地貌势南高北低,以低山、丘陵为主,地貌组合差异明显,属完达山壮麓余脉。   2、自然条件   横头山镇地处三江平原中部,地形以丘陵为主,属完达山壮麓余脉,海拔65—300米;地势高低起伏明显,土壤黑白兼具,偏粘偏沙,利于城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冬季寒冷干燥,持续时间长;夏季温暖湿润,时间较短;春秋两季气候多变。年平均气温1.8℃左右,年降雨量约500毫米左右,大多集中在6、7、8三个月,由于受海洋气候的影响,无霜期145天左右,早霜现象普遍,年积温在2100℃--2530℃之间,属第二积温带下限。全镇土壤大部分属草甸土、白浆土,黑土层厚25—35cm,土质肥活,植被多为喜水耐寒植物,主要有落叶松、柳树、白桦树、榆树、杨树等,以及多种中草药、山野菜等。种植业以玉米、大豆为主。   境内平畴沃野,盛产的大豆有“黄色珍珠”之美称。山野菜品质优良,营养丰富。绿色无公害蔬菜现已实现“南菜北种、夏菜冬种、野菜室种、洋菜中种”;水资源面积1.972亩,“七一”水库拥有鲤、鲢、鲫鱼类11科27种。   3、人文环境   横头山镇是历史文化古镇,是我国东北边陲古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远古洪荒时期,宋代肃慎人便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辽金时代瓦里霍镇区有100多年的近代史。是原黑龙江省省长、抗日老英雄陈雷的故乡。   二、社会经济概况   横头山镇是桦川县富裕的乡镇,土地资源好,森林面积较多。横头山镇建于公元年,总控面积440平方公里,所辖10个行政村(21个自然屯),二个林场,2个农场,总户数4218户,18637人,其中:农业人口3072户,13431人。民族主要为汉族,少数民族有蒙古族、朝鲜族、满族、回族、赫哲族、壮族等,共计736人。   2012年全镇农业总值1.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5500元,粮食总产量实现1.2亿斤,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800万元,第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00万元。绿色食品种植面积扩大到6.5万亩,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社会各项事业均衡发展,城镇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全镇主要街道硬质路面率稳步提高,自来水入户率达97%,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8%,电话入户率达99%以上,人均住房面积25.8㎡。   三、生态环境现状   1、大气环境   横头山镇能源以庄家秸秆和煤炭为主,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分别为城镇居民生活取暖排放烟尘及乡镇企业排放的烟尘。   2、水环境   横头山镇地处浅山区,地表水主要是山水,其污染特征主要以有机物污染为主,地下水除铁、锰含量较高外,地下水水质良好。   3、噪声   横头山镇地处祖国东北边陲,镇境域内有加工企业,有一定的噪声,但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是交通噪声及生活噪声。   4、固体废弃物   横头山镇有加工企业,固体废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即炉灰、炉渣。   四、特点和优势   1、地理位置优势   横头山镇距市区27公里,位于桦川县的西南部,三江平原中部,东邻四马架乡,西接佳木斯的松木河乡,南与桦南县接壤,北邻佳木斯的长发镇,区域呈不规则圆形,面积440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以低山、丘陵为主,一般海拔高度在65—300米之间。各村屯均为白色路面相通;各村屯闭路电视、电话网络健全。   2、资源优势   横头山镇地处浅山区,现有人工林地13万亩,天然林地8万亩,湿地0.6万亩,宜渔水面有“七一”水库,占地面积0.1万亩,有铁路公路,交通便利,居民相对集中,境域内土地资源丰富,因其是大陆冲击浅山区,腐殖质非常多,土质肥沃。该镇始终无大型工业,农民相对又少,对生态破坏较轻,生态环境保护良好。该镇主要河流有铃铛麦河、音达木河、保安河、横道河,泡沼纵横交错,水资源一场丰富。该镇距离佳木斯市较远,又无大型工业企业,空气清新。   3、环境基础设施优势   几年来,横头山镇加快环境基础设施的步伐,公共设施完善,街道整齐,环境优美。2007年又投入资金20万元新建一处占地面积0.5万平方米的游乐园,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为建设环境优美乡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苏家店镇

  苏家店镇地处桦川县南15公里,南与集贤县接壤,东为宝山农场,北侧为桦川县城,镇辖区面积14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6.4万亩。全镇共有5461户,总人口2.1万人,其中农业户4926户,农业人口20041人,镇辖11个行政村,18个自然屯。下设15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11个,镇直党支部4个,共有党员403名,其中农民党员316名。“五个好”村党支部7个,市级文明村2个 。苏家店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着力提升“四大产业”,推进“六项重点工程”任务,建立了新胜、朱家2个水稻集中育苗小区和同裕水稻智能化浸种催芽基地,并建智能化烤烟房50栋占地10000平方米,烤烟面积达2000亩。大规模的民营经济有:集贤砖厂、苏家店兴锐免烧砖厂、黑龙江悦华水泥制品厂、鹤兰春酒业、佳木斯连成食品有限公司、黑龙江煜尔菌业有限公司、明志木材加工厂。佳市客商叶东成先生投资1100万元新建的黑龙江省东成米业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大地酒业有限公司。  

悦来镇

   悦来镇始建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建镇,因当地为悦来客栈而得名悦来镇。1912年11月,桦川县公署由佳木斯镇迁入,悦来镇建为桦川县城。1934年,伪县公署迁至佳木斯,悦来镇以区建置。1956年建悦来乡。1958年建悦来人民公社。1964年9月,悦来镇重为桦川县城。1983年改为悦来镇。悦来镇是历史文化古镇,是我国东北边陲古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远古洪荒时期,北方肃慎人便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辽金时代瓦里霍吞古城遗址就在境内。闻名中外的“八女投江”之一的冷云烈士和著名的抗日将领赵敬夫、张耕野、张宗兰等烈士就出生在这里,是原黑龙江省省长,抗日老英雄陈雷的故乡。   悦来镇位于东经130°43",北纬47°01",地处松花江南岸,距佳木斯市41公里,是桦川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关镇,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悦来镇辖敬夫、冷云、悦东、悦江、悦强、悦胜、苏苏、中和、万升、桦树、双兴、东兴、孟家岗、汶澄、马库力、万里河、腰林子等17个村民委员会,550个村民小组。辖区总人口23618人,全镇辖区面积196平方公里。   悦来镇地处三江平原西部,海拔75-80米,地势平坦,是古老的三江冲积平原。悦来镇现有耕地面积16.2万亩,以种植水稻、玉米、大豆为主。特别是境内平畴沃野,盛产的稻米素有“白色珍珠”之美称。2011年全镇社会总产值实现2.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畜牧业产值实现10787万元。粮食总产实现1.3亿斤,并建设有331栋大棚的悦江蔬菜园区,为县城居民提供率充足的“菜篮子”。获得了“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并曾多次获得农民专业组织建设先进镇、农业农村工作先进乡镇、目标考核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新城镇

  新城镇地处桦川县东部,松花江下游南岸,距县城35公里。2001年与中伏乡合并后有19个行政村,5个分屯,全镇共有8800户,28490口人,其中农业户7600户,农业人口25386人。辖区总面积2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4万亩,今年水田种植面积16.73万亩,玉米10.8万亩,烤烟、瓜菜等经济作物2.7万亩,大豆0.9万亩。2008年被评为全省“环境优美乡镇”,2009年评为佳木斯市新农村建设“十大魅力乡镇”,2009年确定为全省“百镇建设工程”试点镇。今年全镇粮食总产3.51亿斤,农业总产值实现3.5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87元,是全县经济基础和实力比较雄厚的乡镇,是桦川东部的中心城镇和商品集散地,是县城外第一大镇。   镇政府所在地建成区面积2.56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00人,用地规模180公顷,人均用地134平方米。镇区内有三个大型中心村,镇直和驻镇机关企事业单位36。镇区内拥有国营、集体、外资、股份制及私营工商企业264户,形成了冶金、机械、建材、农产品加工、商贸、旅游、服务业为主的企业群体。建有农贸、集贸、轻工三大市场,商贸一条街是周边地区的购物中心,成为佳木斯东部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生态旅游业发展迅速,车轱辘泡度假村开发建设观光休闲风景区12处,金代“希尔哈”老古城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接待游客2.6万人次,带动了餐饮住宿、商贸服务、文化娱乐、出租汽车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新兴支柱产业。有18类40多种农产品获国家和省级绿标认证,并注册了“车轱辘泡”商标品牌,产品畅销省内外,供不应求。镇区工商业发展提高了小城镇的承载能力,每年吸引外来就业人员达5000人,其中外地务工人员1600多人。   新城镇区公共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备。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以来,新城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共投入建设资金1386万元,完成镇内9条主街和主干道硬化改造工程8.5公里,主街硬化率达到81%;由佳木斯圣业房地产有限公司开发的嘉苑小区商住楼已全部入住,由佳木斯兴业房地产有限公司开发的怡福小区商住楼正在销售中,这些为我镇的发展和人居条件的改善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完成自来水改扩建工程,新增供水能力1000户,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3%;完成有线电视改造工程,入户率提高到76%;修建明沟排水系统17公里,安装路灯126盏,街道植树2900棵,增设垃圾箱36个;新建住宅、商用、教育、医疗、邮政、金融、办公等楼房16座4.3万平方米,镇区住房砖瓦化率达到75.5%。新建敬老院、文化中心、体育广场等一批文化公共设施,新建小花园、小绿地、绿化带等一批美化景点,小城镇人居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四马架镇

  四马架镇地处桦川县西南部,哈同高速362公里处,东邻集贤县,南接横头山镇,西与佳木斯市接壤,北靠佳木斯市东风区建国镇。全镇东西长13.5公里,南北长12公里,总面积1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万亩。辖17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总人口24493人,农业人口17548人。镇政府设于四马架村,距县城35公里,位于佳木斯东南14.5公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30°34′,北纬46°40′;四马架镇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平均海拔53米,常年积温2500℃左右,适宜水稻、大豆、玉米等作物的生长,是玉米和水稻种植大镇。通过近二十年的一系列生态治理,镇域以成为桦川县水旱两作为主的农业耕种区域。   四马架镇名源于驻地四马架屯名。清代,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建屯。清末民初,隶属桦川县兴利区,1930年改隶第三区。东北沦陷时期,初属太平镇区,后隶太平镇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会龙区管辖,1950年7月改称第二区。1956年4月,设置公胜乡。1958年9月,改称公胜人民公社。1960年将公社管委会由公胜屯迁至四马架屯。1984年3月,将公胜公社分设为四马架、永胜两个乡。原公胜公社东部地区为四马架乡的行政区域,西部地区为永胜乡的行政区域。2000年四马架乡和永胜乡又合并为四马架乡。2013年撤乡建镇为四马架镇。   

东河乡

  东河乡位于桦川县最东部,东临富锦,西邻梨丰乡,南邻二九一,北部与普阳农场隔江相望。地理位置优越,桦富路穿乡而过,交通便利。全乡现有7个行政村13个自然屯,人口11.018人。全乡面积143.1平方公里,约占全县十七分之一,地形为低平原区,是松花江一级阶地,海拔65—70米,地势低而平,土壤为草甸土和白浆土,土质粘重,冷浆,通透性差,低洼易涝,近年来经过治理,涝情得以缓解。   2012年,全乡1.1018人,其中农业人口1.0338人,非农业人口68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八,民族主要为汉,少数民族有蒙古族、朝鲜族、满族,共281人。   东河乡1945年解放前属于富锦县管辖,1947年属于桦川县新城区,1956年为东林乡,1958年属新城人民公社,1959年属梨树人民公社,1972年建立东方红人民公社,乡所在地位于现在东方红村,1980年建立东河人民公社,1983年东河人民公社迁址九阳村,1984年为东河乡人民政府。   乡机关所在地设于九阳村,距县城50公里,全乡耕地面积18.0135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占98.4%,经济作物占1.6%,主要作物有玉米、水稻,大牲畜总数3560头,生猪存栏数25000头,该乡根据沿江草场丰富、农副秸秆较多的有力条件,大力发展牛羊业,2012年春季存栏山绵羊3.1025头,成为全县养羊最多的乡。   近几年来,全乡按照县委的要求,大力发展招商工作,现在有企业9家,主要企业有东泰米业、天成冷冻厂、大型农机合作社、隆腾免烧砖厂等,2011年,总产值5000万元,吸收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350人,农民人均增收285元。   乡党委、政府结合我乡实际,提出发展“五种经济”,抓好“五顶工作”的工作目标。   一是发展水稻经济。借助土地整理工程和新河宫灌区改扩建工程,大力发展水稻种植,力争用五年时间再发展水田5.5万亩,使全乡水田面积达到1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   二是发展路边经济。大力发展以香瓜、西瓜、大葱为重点的路边经济,引导农民发展自己的特色种植。   三是发展私营经济。   四是发展打工经济。认真做好引导、培训和组织工作,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让农民在打工中增强市场意识提高增收能力,真正让农民走出去挣钱,在市场中获利。   五是发展畜牧经济。充分发挥我乡农村传统的养殖优势,重点发展以牛、羊和生猪为主的养殖业,实行分散饲养与特色喂养相结合,培植养殖大户与规模养殖相结合,努力打造养殖大乡。   突出抓好“五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以提高效益为目标,抓好标准化农田建设。   二是以发展地方经济为目标,   三是以化解矛盾为目标,抓好社会稳定工作。   四是以改善乡村面貌为目标,抓好新农村建设。   五是抓好民生工程。   

梨丰乡

   桦川县梨丰乡位于佳木斯市东部,全乡共辖8个行政村,17个自然屯,全乡人口1.7万人,土地面积30万亩。全乡水田面积7.5万亩,玉米面积22万亩,瓜菜面积5000亩。建设农业示范核心区,在东兴村、梨树村、梨富屯、富强屯先后建立了玉米、水稻、大豆示范区,总面积达到了6000多亩,辐射5万多亩。全乡生猪饲养量达到12.9万头、奶牛270头、肉牛1.62万头、羊3万只、家禽29万只。   梨丰乡水资源丰富,水利设施完善,松花江、安邦河等流经这里,适合北方水产品的养殖。   今年以来梨丰乡依据实际,确定了“农业提质、畜牧增效、项目升级、环境创优。全面建设富裕梨丰、文化梨丰、和谐梨丰”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新增“旱改水”面积2万亩,先后引进繁荣水稻秧盘厂、超达牧业、宏伟塑料制品等三个产业项目。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社会秩序稳定。   梨丰乡文化底蕴较深。解放初期就涌现过南林评剧团、梨树二人转戏班子、东兴木器社绘画坊等文艺组织。特别是流行民间的木器画、玻璃画、房屋墙壁画、棺木彩画等,一直很有名气。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一批走街串巷的手工绘画艺人。乡党委立足本乡优势,因势利导,以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农民书画工作的组织和领导。2011年5月被评为全市争先创优示范单位,2011年10月被文化部乡土艺术协会评为2011年度农村文化先进乡镇。梨丰乡被省文化厅领导赞誉为“农民书画第一乡”。   

创业乡

  创业乡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北依松花江,东距桦川县城14公里,西距佳木斯市28公里,佳抚公路贯彻全乡境域,交通便利发达。创业乡辖10个行政村11个自然屯,耕地面积12.3万亩,总人口21,180人,是一个以水稻生产为主、畜牧业生产为辅的农业乡,驻扎着陆、海、空三军。   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为了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全乡人民生活水平,研究确立了“保稳定,重科技,扩流转,促增收,改环境,强招商,上项目,打造水稻种子繁育之乡”的工作目标,并以土地流转为契机,以发展鹅稻、蟹稻、生态稻等有机稻米为特色,引领全乡水稻生产向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到目前,拥有高科技示范带3处、工厂化育苗基地2处、大棚基地10处。   创业乡地理位置好,地势平坦,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适合发展乡镇企业,并且相应地制定了优惠的招商政策,现在的创业乡人民正以热情、诚信、开放的态度欢迎社会人士到创业乡投资创业。   

星火朝鲜族乡

  近年来,星火朝鲜族乡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领导下,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富民强乡为目标,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扎实推进,为全面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   星火朝鲜族乡座落在黑龙江省北部,松花江下游南岸,桦川县城区西南部,东与创业乡接壤,西邻佳木斯,与佳木斯市中心相距19公里,距离佳木斯机场13公里,北临松花江3公里,南有佳抚路穿越我境,是我省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星火朝鲜族乡是闻名全国的第一个集体农庄发源地,有光荣的创业历史和很高的知名度。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金白山、李在根是星火人值得骄傲和称颂的创业者。全乡幅员面积33.6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全乡人口5684人,其中农业人口5428人,非农业人口156人,全部为朝鲜族。耕地3.3万亩,全部为水田,湿地3907.4亩。电力供应充足,电话及有线电视普及率达100%,国际互联网已辐射全乡,信用社、医院、商店、邮局等基础服务设施俱全。乡内有一所学校为朝鲜族学校,落实了农村“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100%。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323元,星火朝鲜族乡经济发展在桦川县乡镇中居上等水平。   二、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多方筹资,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   结合新农村建设,我们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抓住机遇,借势借力,加大对农村交通、饮水、住房、村级活动场所等方面的投入,解决了民生难题,使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近两年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达2300多万元。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乡党委政府加大了街道硬化工程力度,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几年来,星火乡党委政府多方协调筹资570多万元,硬化全乡6个村的村内中心路及通村公路28.63公里,通乡公路硬化率达到100%。新修水泥明沟排水5000延长米,安装路灯50基,100盏,道路两侧新栽树木13400株,成活率达到95%,达到了美化、亮化、绿化,彻底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的问题。乡党委政府把解决吃水问题作为一项德政工程来抓,通过向上争取项目、村民自筹等多种形式,协调60万元资金,为6个村打了深水井,建了自来水泵房,并安装了净水设备,保证饮用水的质量。全乡的村民都喝上了盼望多年的自来水。   2、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切实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为贯彻国家和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泥草房改造工作,落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十项民生工程,我们适时启动了农村土草房改造计划,将中星村、燎原村做为农村土草房改造工程试点,拆除泥草房65户,建设村民集资楼4栋,建筑面积12200平方米,投入资金1400万元,现已有140多户村民搬进了通电、通水、通讯、通有线电视的楼房,仅此一项就节约宅基地近24000平方米,切实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并达到了节约能源的目的。   3、多方争取,加大文化设施投入力度。   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群众文化的基础好,但是多年来由于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村民们没有固定的健身娱乐场所,极大地影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针对这一难题,乡党委政府积极向上争取,投资37万元建成了一座集文化、科技、培训、办公为一体的乡级综合文化站,协调解决了40万元资金及10套体育健身器械,建设了6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村级体育健身广场,并投资450万元新建了6个村级活动室,内部设有村委会办公室、农家书屋、展览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卫生服务室、老年活动室、多功能厅等现代化办公设施。村民们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在广场健身、打门球、跳舞,在图书室看书读报学习了。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   始终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大力促进农民增收的精神,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广高附加值的绿色水稻为走向的现代化农业。首先抓住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良好机遇,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综合服务水平,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我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次以发展培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为主的高效、特色稻米产业,深化种植业结构调整。   (一)是示范园区建设。高标准水稻育秧示范园区占地面积12万平方,总投资1000万元。该园区是多功能园区,即可为水稻育秧、又可为游人提供休闲、采摘度假。此项目建设包括2个车间(催芽、浸种)和90栋高标准水稻育秧大棚,有机肥料发酵池、园区围栏、鱼池、荷花池、过滤池等。同时建设智能化温室和采摘观光园作为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的延伸部分,为游人提供休闲度假、体验采摘。园区在运行中将采用企业领建型的模式,新峰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与进入园区育苗的农户签订水稻订购合同4500亩,每斤水稻高于市场价格5分钱。新峰农产品合作社通过这种与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高标准良田建设相结合、与水稻标准化生产相结合、与水稻产业化生产相结合的“五结合”方针,将水稻智能化育秧中心作为水稻标准化生产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建立了完善的稻米质量体系,为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的“三品”生产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大棚园区二次复种,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智能化育秧基地,错季种植蔬菜、瓜果、花卉等经济作物,预计每栋大棚可增收3000元左右,使已有的现代化设施在我乡农业生产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实施土地流转,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按照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基地化、产业化、精准化、国际化的四化体系建设目标,为了进一步扩大经营和农民增收,今年年初引进了省龙头企业新峰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在燎原村成立了新峰现代农机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分红参与其中,使得农民利益最大化。在运营中,农民首先分得的是高于当年市场土地承包价格的10%的土地出让金;另外,出让的土地作为股金,参与分配年终总利润的60%;最后,农民还可以以现金、机械入股到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社员,和国投资金一起分配另外40%的利润,每亩土地至少为农民可增收200--300元,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同时,这种新型的土地运营模式是市场经济下改变农民土地承包关系的新尝试,也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增加农民收入的好办法、好途径。   (三)发挥少数民族自身优势,加强招商引资推动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们凭借优越的区域优势和少数民族亲缘优势,切实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全力做好投资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在建设0现的各种问题,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截止2012年建设了星火朝鲜族民俗园,引进了星火米业年产50万吨小包装优质米项目、为业米业扩建项目、百宏达米业、田友种业、桦隆铸造厂、星火空心砖厂,三绿源米业公司等。在项目建设上转变了以往突出一、二产业的做法,重点在发展第三产业项目上做文章,确立了发展特色旅游的思路,建设了集餐饮、娱乐、购物、展览、休闲为一体的星火朝鲜族民俗园,一期工程于2010年11月竣工并投入运营,主要以餐饮区为主,按照韩式及朝鲜族设计风格设计,走高端、精品韩式餐饮路线。二期工程由星火乡外出务工返乡人士投资500万元建设朝鲜族民俗小吃一条街,占地6300平方米。建设民俗屋4栋及附属设施,总计1080平方米 ,现已建设完毕。整个园区以民族特色浓厚、纯朴自然、优雅环保的宜居格调,使星火朝鲜族乡成为一道具有民俗特色的亮丽风景线。   (四)劳动力转移工作成绩显著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大量劳动力,出国、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我乡长期在国内和国外务工的劳动力占全乡劳动力的85%。他们不仅从国外或外地带回来大量的资金,而且还带回了大量的新技术,这些资金和技术已经成为我乡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截止到2012年底,共转移劳动力2589人,其中国内1303人、国外1286人,劳务收入一年达5000万元,占全乡总产值的 78.7 %。。   (五)以老年协会为载体开展民族文化工作。   朝鲜族是一个有着尊老爱幼传统的民族。针对我乡多数中、青年外出打工,人口呈现老龄化,现我乡60岁以上老人共有827人,根据这一实际情况,为了让这些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我们在全乡成立了七个老年协会,建立了七处老年文化活动中心,总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并为老年活动中心购买了电视、VCD影碟机、摄象机等电器,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老人们经常到市、县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老年活动中心还在乡、村的支持下修建了13个门球场地,占地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供老人们开展活动,实现了老有所为、老所所乐的宗旨,有力地推动了乡村和谐建设。   (六)重民生工程,创和谐环境   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保增收,以增收促和谐,不断挖掘财力,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加大对弱势、困难群体帮扶力度,把财政增收的阳光普照到全乡每个角落。一是加大贫困户、孤寡老人的帮扶力度。截止2012年底,全乡已有164户、475人纳入农村低保,共发放低保金14.43万元,为54名五保户发放五保金8.3万元。二是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2012年共帮扶30余人,发放一次性困难补助7.46万元,救灾粮食发放大米22000斤,白面8000斤,切实引导他们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三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邀请有关专家为留守儿童开展专题讲座,并邀请家长、教师共同参与。号召全社会共同关爱儿童成长,对“留守儿童”给予生活上的关爱,心灵上的关怀,学习上的关心,使缺少亲情的“留守儿童”享受到了大家的温暖。   星火朝鲜族乡党委、政府将始终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方针,积极带领全乡党员干部群众抓机遇,谋发展,真抓实干,为开创“十二五”时期星火朝鲜族乡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而奋斗!   


星火朝鲜族乡特产大全




星火朝鲜族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