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岙村座落在东溪岙里,村前有湖(胡)故称胡岙。前依东溪,后靠小岭。全村有235户,683人,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前山后岭种植水果,有杨梅600亩,枇杷400亩,柑桔200亩。其中胡岙黑炭梅堪称杨梅中的上品,粒大核小、乌黑透亮,口感甜美、成熟期比一般杨梅早半个月,在全市也少有名气。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082101 | 318000 | -- | 查看 胡岙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绚珠村 |
临海市东塍镇绚珠村位于东塍镇中心,毗邻甬台温高速公路临海出口处,更有即将通车的甬台温铁路横穿过村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共有640多户,人口1648人,现有耕地580亩,山村850亩。每逢农历5,10为集市日。即便不是集市,绚珠由于中小企业多,外来务工人员多,街上也总是很热闹。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目前村内已有中小企业10多家,现村民主要以劳力务工和从事零售,租赁,交通等为主。 村里连年投入巨资兴办公益事业。村内道路已基本硬化,村内绿化面积不断上升。2007年,趁建设新农村的契机,陆续投资新建菜场,村办公大楼和小学,目前这些项目都在施工当中。 |
上街村 |
上街村位于东塍镇东侧,距镇区约一公里,75省边贯穿而过。全村有710户,人口1834人,管辖一个自然村,现在机耕面积630亩,柑桔170亩,其中集体柑桔40亩,山林面积1232亩,本村现有党员60人,村两委成员13人,全村以工业经济为支柱,还有工业园区厂房23家,有临海市名佳照明有限公司、浙佳有限公司、沈塍、海波彩灯厂、纸箱包装等规模企业。2003年被临海市评为工业产值亿元村,居全镇行政村第七位,有东塍中心学及幼儿园,村级拥有东坑自来水全套工程设备,并与牛头山自业水网接轨。村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在不断提高村民收放的同时注重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并用集体资金为全村民办理了农民住院医疗保险。2005年度被评为临海市村级文明村,被台州市人民政府评为人民调解先进集体,东塍镇十佳党支部。全村面貌焕然,它完成了98%康庄工程的水泥路面建设。 |
后山金村 |
后山金村距离临海市区22公里,地处东塍镇中部,距离镇区4公里,北靠大山,东邻小溪,呈半开放式由一座桥梁与75省道连接,交通十分便捷。2010年初,村内现有村民137户,村民人数517人,村党支部现有党员23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村两委干部6名。全村耕地面积212亩,山林面积800亩,山林资源丰富,土壤质地粘韧,土层深厚,山地以黄泥土、砂石土为主。村内有120多亩板栗树林,80多亩山地上种植着柑橘,多年生的板栗和柑橘树为部分村民增收提供重要保障,山地中自然生长和人工种植的松树灌木以及其他资源也是村民的巨大财富。村内工业较少,农业及外出打工是后山金村农村劳动力的重要输出渠道和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村党支部现有党员23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村干部6名。全村有线电视安装95户,固定电话安装40门,自来水安装126户。近几年来,我村获得过台州市“示范村(居、社区)”、“‘五好’村党组织”,临海市“先进村(社区)”、“先进基层党组织”,东塍镇“先进党支部”,“台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社区)”等先进荣誉。 |
娄村村 |
据传从前有一富户在此村造有楼阁,故名楼村,后演称娄村。全村有495户,1545人。75省道从村边经过。 |
金坑村 |
金坑村坐落在东珠坑、井下坑的汇合处,金姓人居住,故称金坑。四面环山,村在山腰,北与三门县交界。全村450户,1250人,可利用开发面积1500亩。地理位置独特,环境清幽,水质优良,交通方便,目前建有白茶、百枇杷基地,山核桃基地正在开发。 |
洞桥村 |
洞桥村靠琅坑溪,因村南有拱石洞桥而得名,全村有531户,1610人。全村大部分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利用山脚坡地大量种植番薯,家家户户均会手工做番薯面,建立了洞桥豆面专业合作社,洞桥早已名声远扬。 |
下安村 |
下安村距镇政府4公里,紧靠75省道,全村326户,1029人。山林面积2290亩,拥有耕地424亩,该村有大理石厂、工艺品编藤厂。村民主要搞加工蕃薯面为主,该村加工的蕃薯面历史悠久,年产蕃薯面500吨以上。近年来,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对村内道路进行了硬化,安装了路灯,建造了办公楼,修复了小学,建造了隔坑新桥,村庄整治、生态村建设得到临海市、台州市的考核验收。2008年改造村内自来水工程,彻底解决村民饮用水的问题。村两委密切配合,开拓进取,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
屈家村 |
临海市东塍镇屈家村北接东溪单村,南连绚珠村,甬台温铁路贯穿其中。全村共639户,有人口1999人,其中有党员47人。全村共有耕地3451亩。彩灯是屈家村的支柱产业,有龙威灯饰有限公司、临海兴富彩灯厂、东鲁毛泡厂等较具规模企业。彩灯行业的繁荣发展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并且吸引了大批外地劳动力。屈家的彩灯产业具有一定的历史,太平洋彩灯城曾兴极一时。屈家在95年的时候就被浙江省政府评为“小康示范村”,在97年的时候被评为“亿元村”,2007年人均年收入达9576元。 |
桐坑村 |
桐坑村四面环山,因此地森林茂盛得名,山内有数洞,又名洞坑。全村有183户,510人,耕地面积500余亩,山林面积9208亩。广大村民主要靠农业为生。随着桐坑隧道的贯通,二千多亩山坡地得到开发,其中茶叶800多亩,柑桔、油光桃、翠冠梨、杨梅、枣等水果1000多亩,引进了东塍第一家农业开发公司——洞坑茶叶有限公司。 |
胡岙村 |
胡岙村座落在东溪岙里,村前有湖(胡)故称胡岙。前依东溪,后靠小岭。全村有235户,683人,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前山后岭种植水果,有杨梅600亩,枇杷400亩,柑桔200亩。其中胡岙黑炭梅堪称杨梅中的上品,粒大核小、乌黑透亮,口感甜美、成熟期比一般杨梅早半个月,在全市也少有名气。 |
格溪沈村 |
格溪沈村位于东塍镇镇区,南临75省道,与东塍镇上街村接邻,103公交路线贯穿全村,交通十分便利。全村现有住户296户,人口909人,耕地面积416亩。村庄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村庄规划得井然有序。东塍镇党委、政府独具慧眼,2003年将争创园林村的试点工作放在地理位置优越、对拓展镇区具有辐射作用的格溪沈村。镇里与格溪沈村共同投资60万元,对该村的穿村道路进行水泥硬化,把全村5000平方米的空间全部进行绿化,在村里建造了1个公共厕所,5个垃圾屋,现格溪沈村已是一个像花园一样的美丽村庄。格溪沈村重视经济发展,全村有多家企业,主要生产节日灯,工艺品等产品,不仅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也吸引了不少外地务工人员。格溪沈村人民勤劳朴实,塌实肯干,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
岩二村 |
岩二村 临海市东塍镇岩二村位于东塍镇东鲁片,距离临海北高速路口只有3公里左右的路程。距镇驻地西约8公里,属平原村。村中原有一口潭,潭中有一块岩,故名岩潭村。又因该村民国时为二保地方,王氏祖先二房翁先居,故又称岩二。行政村原有横路下、大与山头、地下洋、官山岙、大片坦等自然村组成。90年代,这些自然村的村民迁居岩潭村,从此这5个自然村都消失。岩二村北面靠山,西面临溪,山水资源丰富。全村有645户,共有人口1882人,其中党员有53名,山林有2214亩,耕地852亩,旱地63亩。岩二村以养猪户出名,大部分村民的经济来源是饲养肉猪。 |
沙溪下村 |
临海市东塍镇沙溪下村,距镇政府4公里,坐落于75省道沿线,全村203户,620人口,耕地面积222亩,山林面积3142亩,主要生产番薯粉丝。 一、村居环境优美 本村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建设良好,全村实现了道路硬化,在主干道安装了路灯,建造了2个公共厕所,6个垃圾屋,3个粪坑集中点,配备了全民健身器材和远程教育播放室,2006年得到临海市整治村的合格验收;2007年宅基地整理25亩;2008年对全村的自来水进行全面改造,建造污水处理池。 二、发展特色经济农产品 2004年,沙溪下村发展高山无公害番薯种植,并成立了临海市福绿豆面专业合作社。发展无公害番薯种植基地1100多亩,入社成员32户,带领村民从事番薯种植、粉丝加工,生产 “西点石”牌番薯粉丝,据统计截止2007年11月本社番薯产量5000吨,加工豆面180多吨。产品销到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等商场、超市等。通过合作社形式,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使该村形成了豆面产业专业村,从而为村民打开了以番薯种植、粉丝加工为主业的致富之门。 |
东溪单村 |
东溪单村座落在东塍镇西北部,属半山区,全村共有2019人,647户,三个自然村,整个村庄面积1平方公里,全村共有耕地面积993亩,(其中旱地121亩),山林面积4000亩,果园面积300亩,是省级中心村,距东塍镇区3公里,甬台温调整临海北出口4公里,全村共有20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40人,党员54人。 |
大房村 |
临海市东塍镇大房村位于东塍镇区,北面靠山,三面临溪,全村有人口2578人,外来人口100多人,全村党员49人,是东塍镇第一大村。近十余年来,在“敢创大业、敢为人先、敢争一流”的东塍精神激励下,在“东塍速度”的带引下,大房村坚持走“工业强村”的发展道路,全村目前拥有企业23家,其中规模上企业6家,2007年,全村工业产值突破4亿元,村集体收入1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近7000元,多次被评为“十佳党支部”、“先进党支部”、“工业经济强村”、“征地工作先进村”、“土地整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
岭根村 |
东塍镇岭根村位于临海市东塍镇琅坑岭东麓,属省级中心镇东塍区域东片,距镇政府驻地14公里,距市区30公里。因村在岭之东,故称岭根,又因村民十有九为王姓,又称岭根王。清朝年间,寿星王世芳140岁高寿,旷世罕见,获赐乾隆“升平人瑞”匾额。民国时期,村0了包括辛亥革命政治家王文庆在内的8位将军,又有“将军村”之称。行政村由岭根、沙湾、外山3个自然村组成,村内又分里王、外王、下店、上新屋等区片,是一个规模较大的村。全村现有村民743户,2250人,耕地1033亩,山林3088亩。 村民沿袭历史习俗,以种植水稻、番薯等为主业,以茶叶、草编、竹木为副业。现有茶园1300亩,白岩山茶场的茶叶注册商标为“臻绿牌”绿茶,另有“翠禾牌”和毛峰尊为贡礼,为高山原生态云雾绿茶,远销五湖四海。草编工艺自明清传承百年,为传统工艺。番薯豆面、细米面、竹笋、白枇杷、土鸡禽蛋,都是土产的上佳绿色食品。 村中广布丰厚的人文历史遗存,烙下深深地文化印记,并评为中国传统村落、省首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省非物质文化旅游区(村)、台州市“历史文化特色村”等。目前该村由市副市长结对帮扶,形成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努力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
庙西村 |
庙西村地处东塍镇镇区片,距离镇政府不到500米,东接下街村,西连绚珠村,也是75省道和甬台温铁路的必经地段。全村共有人口1200余人,分为14个小队,其中村民代表42人,党员数29人,低保户3人。主营产业为彩灯加工、工艺品制造、涂料生产、大棚种植等,村民年人均收入达4000多元,村里共有可利用土地700多亩,交通便利,发展前景良好。 |
康一村 |
康一村位于东塍东,距镇驻地约16公里,属半山区村。康谷村分三个行政村,按序数排列居首,故称康一。另有后溪自然村列入。全村现有村民278户,746人口,耕地257亩,山林1325亩。90年代约有200人迁居宁波等地。原康谷乡政府驻地曾设在该村,后移康西村。村民以种植水稻、蕃薯为主,副业有草编。古今康谷街集市,该村是最繁荣地段,曾设柴行、牛行、猪行等交易场所。现建有康谷卫生院、康谷小学、小商品市场等。广福寺景区经该村广福路而过。村内有郑氏三公墓园、郑氏宗祠、古石拱桥(后溪桥)古迹。75省道经村而过,设有101路市公交车停靠站。 |
康三村 |
康三村位于东塍镇东部,牛头山水库上游,邻近小芝镇和三门县,距离临海市区50公里,离涌台温高速公路临海出入口38公里,离即将完工的涌台温铁路临海火车站也只有40公里,是一个生态保护完善,依山傍水的村子。全村有540余户,1600多人,党员33名,耕地688亩,山林5200亩。村外风景优美,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是“台州市绿化示范村”,“台州市生态村”。已吸引投资,正在兴建大型度假村。村内干净整洁,村民和睦共处。村里的公共设施:生态公厕、垃圾箱,生活废水处理站、户外公共健身器材、水泥路面的硬化都很完善,是“环境整治先进村”、“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文明村”、“学习型示范村”而且还是连续多年的“优秀党支部”。村内还有总面积达到3071平方米的千年古刹“广福寺”,是临海东部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最著名的佛教名刹,其特点庄严、古朴、厚重。 康三村一方面通过“村企联结”办起了大型编藤加工厂,编制各种精美藤制品,部分村民通过自己种植原材料,在家也可以编制纯手工纯天然原材料的草帽;另一方面种植了大量经济农作物——“香丰”草莓苗,还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农产品进一步加工,如颇受欢迎的细米面。这些产业不仅解决了村内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吸引了很多外来务工者,同时对环境也没有任何污染。 同时非常欢迎感兴趣者来我村进行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业以及无污染工业投资。 |
勤勇村 |
勤勇村位于东塍镇西部工业区,紧邻大田,75省道贯穿而过,交通便捷。全村774户,2231人,耕地面积1139亩,山林面积9632亩,村民人均收入6250元,正式党员有90人,2008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全村主要以工业经济为支柱,有华联工艺等多家企业,主要经营太阳伞竹木工艺品、帐篷、铝铁工艺品品制造和帆布制品制造,产品远销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农业有玉占优质米。村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励精图治,在不断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注重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我村今后的奋斗目标是: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来规范村里的各项工作,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0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全村人民,同心同德,把三个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新发台阶。 |
西洋头村 |
西洋头村地处东塍镇区,全村共有554户,1483人,村民小组14组。全村以工业经济为支柱,目前落户的企业近20家,涉及彩灯、工艺品、机械制造、制药等行业。随着改革开放,企业蓬勃,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全村集体固定资产580万元、村集体年纯收入60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000元,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
洋林村 |
洋林村位于东塍东,距镇驻地约15公里,属山区村。因行政村所辖上洋、前林两自然村而取名洋林。另有店前自然村也属该村。因村庄座落在一条溪为界的两大田片上首,故称上洋,村驻上洋村。全村现有村民147户,485人口。有耕地306亩,山林477亩。村民以农业为主,兼营林业,曾有草编副业和岭根乡雷竹基地。村内有娄氏宗祠、古石拱桥一座古迹。存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2株。 |
岭脚村 |
岭脚村位于镇区东,距镇驻地5.5公里,属半山区村。村座落琅坑岭脚,故称岭脚村。全村现有村民205户,646人口,有耕地271亩,山林2049亩。村民以种植水稻、小麦、蕃薯等作物为主,兼营林业;曾有草编副业,现栽种较多的柑橘、枇杷等果木。村通75省道,设有101路市公交车停靠站。75省道里王隧道自该村穿过。 |
长坦村 |
长坦村位于镇区东18公里,属半山区村。南与小芝镇接壤。行政村由长坦街、长坦里两自然村组成,村驻长坦街。1958年前,两自然村属娄村行政村,1958年后,自立行政村。全村现有村民197户,666人口,有耕地330亩,山林1282亩。村民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副业有草编。1996年,村自筹资金建造长坦桥一座。古迹有古烽火台一座。75省道穿过该村,设有101公交车停靠站。 |
坦头村 |
坦头村位于镇驻地东约17.5公里,属半山区村。因村座落在白岩山脚下的平坦上,故名坦头。行政村由坦头、上大洋两自然村组成,村驻地坦头。全村现有居民265户,709人口,有耕地327亩,山林2973亩,村民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林业;副业有织草帽。村中有吕氏宗祠一座,古桥一座,中型水库一个。 |
西楼村 |
西楼村位于镇区西,距镇驻地约9公里,属平原村。据传,明代王丞相之子在此造过五龙大楼,村位于岩潭西边,故称西楼。村西临两头门,是现汇溪镇地带。解放初,该村与黄桥合为一村,叫三村,61年两村分开,各立行政村。全村现有村民290户,843人口,有耕地666亩,山林2554亩。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曾有花编、草编副业。村中原有一条从三门、仙人桥至东塍,邵东方向的行人古道。还有开办于70年代的原东鲁“五七”农业中学,现改名为临海市职业技术学校。 |
西郊村 |
西郊村距镇驻地西约5公里,属平原村。因村所处东溪单村西边,意若郊区,故称西郊。解放初,该村与西楼、黄桥村合为一村,1960年西楼村分出,1982年黄桥村又分出。此后西郊为单独行政村。全村现有村民102户,326人口,有耕地166亩,山林360亩。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植柑橘等水果。村里办有一个砖窑厂,建有一个耶苏教堂,还建有临海市500KV输变电所一个,属省级重点工程。 |
东山陈村 |
东山陈村位于镇区西北,距镇驻地约6公里,属山区村。因村位山东边,村民大多姓陈,故称东山陈。该村原由东山陈、塘里、踏竹、上坑、大岭脚、次办、望舟亭、樟树殿8个自然村组成,村驻地东山陈村。90年代,次办、樟树殿两村村民迁居外地,故两村消失。踏竹村大部分村民在花城(东山陈村边)新建住宅,移居花城。全村现有村民348户,958人口,有耕地385亩,山林3627亩。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林业,山坡山地种植杨梅、枇杷、柑橘等水果。曾有花编、草编等副业。该村有建于古代的花城寺遗迹。有与东溪单等村合建蓄水70万立方的水库一个。 |
小岭村 |
小岭村位于东塍东南面,距镇驻地约4公里,属山区村。因村位一条小山岭之上,故得名。该行政村现有村民245户,645人口,耕地315亩,山林3404亩。全村原由里安山、外安山、小岭头、桥头、赵家、洪家、桑园、寒近坑、大毛山、外塘等10个自然村组成。村驻地洪家村。60年代因建水库,小岭头村移居桥头,此村消失。80年代,外塘村一户村民移居洪家,此村消失。90年代,里安山、外安山两村50余户村民移居座塘山,两村也消失。90年代,外迁至宁波、大田、东塍等地的村民约200余人。村多山地、少水田,也有较多山林,村民以农林为主业,也有种植水果等。 60年代该村建造了小岭水库,蓄水量达120万立方米。并建有年发电量为69万千瓦时的水力发电站一座。 |
王加山村 |
位于东塍东南面,距镇驻地约7公里外,属山区村。现有居民244户,有耕地347亩,山林6594亩。该行政村原由王加山、立柴斗、下厂、仰岗头、岩门、泄头、沙加岙、长加坪、磨塘、水口10个自然村组成,村驻地沙加岙村。水口自然村一户村民,20世纪70年代迁居大田,该村消失。下厂自然村,原8户村民,90年代分别迁居宁波、大洋五家殿等地,此村已无人居住,破旧房少存。其余自然村亦于90年代,大部分村民外迁至宁波、大田等地。外迁人口约400人,现留居原村的仅是些老人,约百余人,在册人口中,有大部分也居住东塍、宁波等地。 该村田少山地山林多,村民以种植番薯、小麦等旱地作物为主,也有林木。70年代村开辟茶园约150亩,出产茶叶,2007年被注册为“洞坑绿壳”品牌茶叶。 |
东卢村 |
东卢村地处半月山脚的东边,村民以卢姓为多,故称东卢,全村有162户,555位村民,有耕地面积278亩,山林面积1860亩,大部分村民从事农业生产。广大村民在村两委的领导下,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做好农业文章,充分利用地势高、泄水快的自然条件,种植杨梅、枇杷、柑桔等水果。近年又开辟了草莓种苗基地。通过村庄整治,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东卢村与绚珠村、上街村、后山金村、娄村村、金坑村、洞桥村、下安村、屈家村、桐坑村、胡岙村、格溪沈村、岩二村、沙溪下村、东溪单村、大房村、岭根村、庙西村、康一村、康三村、勤勇村、西洋头村、洋林村、岭脚村、长坦村、坦头村、西楼村、西郊村、东山陈村、小岭村、王加山村、潘山周村、岭头村、黄桥村、西路村、呈岐村、大路头村、泄下村、隔溪村、乌灯村、前徐村、康西村相邻。 |
潘山周村 |
潘山周村位于东塍东,距镇驻地约13公里,属山区村,据《临海县志稿》记载,半山周原名西坑村,当时半山周、西坑两村都系姓周人居住,修谱时,谱籍误送,于是原半山周改名西坑,原西坑改称半山周。但半山周不在半山,而靠近下潘下,又改称为潘山周。该行政村由潘山周、下阁山、李家山3自然村组成,村驻潘山周。村现有村民106户,304人口,90年代期间,约有50人外迁至宁波等地。该村有耕地143亩,山林1160亩,多山地、多山林,村民以农业为主,兼营林业;副业有草编。曾种植葡萄,列为葡萄基地。 |
岭头村 |
岭头村位于镇区东,距镇驻地7公里,属山区村。因村地处琅坑岭头,故称岭头村。行政村由岭头、箬岗山两自然村组成,现有村民136户,340人口,有耕地263亩,山林2330亩。90年代期间,陆续迁居宁波、大田、东塍等地的约300人,在册人口中居住外地的约200人,留居原村的仅100余人。村民以种植水稻、小麦、蕃薯等农作物为业,兼营林业,曾有草编副业,现山地栽种柑橘较多。该村原有临海至杜桥的公路通过,现此公路改道,从岭脚过隧道,并通公交车。原道路为东塍至康谷的古驿道。 |
黄桥村 |
黄桥村位于镇区西,距镇驻地约8.5公里处,属平原村。村西原有一座古桥,村民大部份姓王,故名黄桥村(黄与王谐音)。解放初,该村与西楼、西郊合为一村,1961年与西楼村分开,1984年又与西郊分开,各为一行政村。全村现有村民172户,536人口。有耕地241亩,山林568亩,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曾有花编、草编家庭手工副业,现有种植柑橘、蔬菜等农副产品。村中原有一条从三门、仙人桥至东塍、邵东方向的行人古道,古道和古路廊遗迹尚存。 |
西路村 |
西路村 位于镇区西,距镇驻地约5公里,属平原村。该村由西丁和路下两自然村合成,故称西路。1984年前,两村均属东溪单行政村。1984年后分出,分出时称西丁村,1998年改名西路,村驻地路下村。全村现有村民196户,598人口。有耕地305亩,山林564亩。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设有109路市公交车停靠站。 原东鲁乡中学址设该村西丁垮地方,1992年并入东塍中学。 |
呈岐村 |
呈岐村位于东塍东,距镇驻地约11.5公里,属山区村。据传,原陈氏居住岐山,始名为陈岐村,后陈氏迁居外地,何氏迁居此地。因“陈”与“呈”谐音,改称呈岐。全村现有村民421户,1167人口,90年代期间约有500人迁居宁波等地。该村有耕地534亩,山林3750亩,多山地、多山林,村民以种植旱地作物为主,兼营林业;特产有茶叶、柿子;村民中工匠较多,有木匠、篾匠、桶匠、锯板匠等,何昌梦有临东鲁班之称;曾有制木船(木制拖鞋)民间手工技艺。村建有小型水库4个。东塍至康谷一条古驿道经村边而过,古道遗迹尚存,现部分村民从山上移迁至山脚75省道边桐广坑建立新居,设有101路市公交车停靠站。 |
大路头村 |
大路头村 位于镇区东,距镇驻地3公里,属平原村。村前有条古大路,村庄座落大路边,故称大路头村。全村现有村民138户,417人口,有耕地283亩,山林948亩。村民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兼营林业;曾有草编副业,现栽种柑橘、枇杷、板栗等果木为副业。 一条从东塍通往三门亭旁的古驿道穿村而过,旧迹尚存。村通75省道,设有101路市公交车停靠站。 原下安乡中学,曾设址该村,1993年后中学并入东塍中学,现为下安小学校舍。 |
泄下村 |
泄下村 位于镇区东,距镇驻地2.5公里,属半山区。因村上有泄坑瀑布自水口山腰直泻而下,村居瀑布之下,故称泄下村。曾名泄泉村。行政村由泄下、章山头、乌柱坑、球柱岗、晏山岗头、泄坑6个自然村组成,村驻地泄下村。90年代,泄坑村全村迁至泄下岭脚,此村消失;乌柱坑、晏山岗头、球柱岗3村村民也迁居大田、东塍等地,此3村也消失。全村现有村民233户,684人口。有耕地319亩,山林3614亩,迁居外地的约有100人。村民以种植水稻、小麦、蕃薯等农作物为业,兼营山林,曾有草编副业,现栽种柑橘、板栗、枇杷等果木。设有101路市公交车停靠站。 |
隔溪村 |
隔溪村位于东塍东,距镇驻地2公里,属平原村。村位于琅坑溪南,北与后山金村以溪相隔,故称隔溪。行政村原由隔溪、溪田两自然村组成,2007年,又将原蔡加山行政村所辖的蔡加山、草鞋耙齿、十字坑3个自然村并入,现共有5个自然村。村驻隔溪村。原蔡加山行政村属山区村。全村现有村民617户,1774人口。有耕地1031亩,山林6473亩。原隔溪村村民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兼营林业;特产有银杏、板栗;曾有蚕桑、草编副业。原蔡加山行政村约有400人村民于90年代陆续迁居宁波、大田、格溪等地。现留居原地的只二三十人。 该村原为下安乡政府驻地,建有乡卫生院、乡中心校。1992年撤扩并后,乡卫生院改下安卫生所,乡中心校改为村完小。2003年,小学又并入东塍中心校。村内直通县道公路,设有101路市公交车停靠站。60年代建造车口溪水库一座。 |
乌灯村 |
乌灯村距镇驻地西约7公里,属平原村。全村有村民215户,646人口,有耕地352亩,山林1519亩。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柑橘、枇杷等水果,曾有草编、绣花等家庭手工副业。设有109路市公交车停靠站。村里办有一家轮窑厂,规模较大。 乌灯村与绚珠村、上街村、后山金村、娄村村、金坑村、洞桥村、下安村、屈家村、桐坑村、胡岙村、格溪沈村、岩二村、沙溪下村、东溪单村、大房村、岭根村、庙西村、康一村、康三村、勤勇村、西洋头村、洋林村、岭脚村、长坦村、坦头村、西楼村、西郊村、东山陈村、小岭村、王加山村、东卢村、潘山周村、岭头村、黄桥村、西路村、呈岐村、大路头村、泄下村、隔溪村、前徐村、康西村相邻。 |
前徐村 |
前徐村位于镇区南,距镇区约1公里,属平原村。村原为溪东村,因村座落于琅坑溪东面而得名。1958年后,分为后杨、前徐两行政村,因该村位于溪东前部,又村民姓徐为多,故称前徐村。该村现有村民567户,1629人口,有耕地1062亩,山林2862亩。该行政村由前徐、大岙两自然村合成,村驻地前徐村。90年代后,大岙村移迁入前徐,该自然村随之消失。设有102路市公交车停靠站。 该村多水田,也有部分山地、山林。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现山地和部分山林栽种柑橘、梨等水果。村内原有建于清代的“护风堂”庵堂,现已拆毁;还有屈映光建于民国的“溪东济生桥”一座,现存古迹。 |
康西村 |
康西村由康西和岭头胡2个自然村组成,有431户,1306人,耕地432亩,拥有山林面积2280亩。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