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泉村地处青田交界,距城区20公里,有八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自然条件较差,贫富差距大,全村共有农户219户,总人口703人,劳动力396个,外出误工人数占全村总劳动力的50%,以柑橘为主的水果专业村,果园面积849亩,山林面积5468亩,其中毛竹300亩,油茶500亩,人均占有林地面积7.8亩,2007年人均收入2886元,外出误工和种植柑橘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02001 | 323000 | -- | 查看 瀑泉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杨坑村 |
杨坑行政村属莲都区紫金街道。位于市区东部山区,东至瀑泉、风化,南至水东,西至水岭根,北至祝庄。下坑村1983年由祝村大队划分成立下坑大队,《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后改为行政村,辖牛头坟、麻地弄、净水、下屋、上屋,2013年驻祝村行政村杨罗西自然村村民45户,79人,下山脱贫搬迁到下坑名谓东厢苑,下坑遂成为6个自然村。原杨梅岗行政村,辖白岭背、叶西边、中处、大处、垟坪、黄山头共6个自然村,2013年10月莲都区实行村规模调整,下坑村和杨梅岗村合拼为杨坑行政村,村委驻地下坑上屋村。合拼后12个自然村,2014年终统计全村人口1018人,470户,耕地面积660亩,山林面积7869亩,果园面积1844亩。主产:柑桔、杨梅、桃等水果产业,人均7500元左右,合拼后杨坑将继续努力,坚持为村民办实事,村民收入逐步提高,社会秩序保持和谐稳定。 |
开潭村 |
紫金街道开潭村处于丽水南部,距市区7.5公里,东以南明湖为畔,南与青田县为界,西北与富岭街道相邻,本村区域面积4平方公里,四面青山环绕,绿树相拥,瓯江穿村而过,自然风光秀丽迷人,具有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全村由开潭、大岙及山头三个自然村组成,6个村民小组,225户,575人,其中开潭144户391人,大岙5户126人,山头26户58人。2007年村经济总收入385万元,集体经济无收入,人均收入5820元,该村于2005年已获区级村庄整治村,2007年获区级先进卫生环境整治村,是浙江省优质椪柑基地,也是丽水市开发南明湖旅游景点之一。 近几年来,在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村紧紧围绕“绿色生态、绿谷丽水”建设工作部署,结合丽水市打造“浪漫之都、休闲胜地”的总体要求,2007年投资90万进行村庄整治,2007年投资25万环境卫生整治,2008年投资10万实施村庄绿化建设项目,目前已全部完成。在村庄绿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依托南明湖的自然景观,在南明湖边上种上垂柳、樟树、乐昌含笑、桂花、紫玉兰,在村庄以种植经济型为主观光型为次的村庄绿化,即美化了村庄环境,又增加村民收入,切实改善村民居住的生存环境,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本村已崭新面貌欢迎各方人士前来参观旅游指导。 |
湾岙村 |
湾岙村基本情况 形成地处市区以南,距市区7公里,东邻南明湖,330国道从村前而过,交通、通讯较为便捷,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全村共有159户,427人,有果园面积1165亩,了以椪柑生产为主的生产格局,椪柑质量优良。水果生产使广大农户走上富裕道路,2007年度人均收入4680元。 |
河村村 |
河村村位于丽水市东面,铁路穿村而过,距离市区约6公里。河村有3个自然村,全村2007年总人口300人,117户,以种植柑桔等多种经济作物为生。果园面积441亩,其中柑桔面积190亩。2007年全村人均收入5380元。 2008年度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河村被列入整治村。通过半年多时间的整改,已完成安装路灯35盏;村庄道路硬化15000㎡;消除露天粪坑和简陋厕所;新建公厕2座;购置垃圾筒110只;新村排污安装水管500米;20吨厌氧池一座、湿地40平方米;老村渠道维修。目前河村呈现出路净、河洁、灯亮、村绿的新气象,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的改观。 |
风化村 |
风化村地处瓯江左岸,距城区10公里330国道从村头贯穿村尾,交通方便,另有三个自然村座落在高山上,自然条件较差,贫富差距大,全村共有农户312户,总人口934人,果园面积1413亩,其中柑桔1307亩,2007年人均收入5500元,主要以种植柑桔为主,少数年村民外出务工经商。2008年度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风化村被列为整治村。通过半年多时间的整治,已完成道路硬化2.1公里,墙体粉刷2335平方米,安装路灯25盏,拆除旧房112平方米,修建公厕1座,拆除露天粪缸12只,建固定垃圾池2只,新建罗马柱护栏47米,征用道路用地346.2平方米,购置垃圾筒135只,自来水安装总投资22万元,建污水处理池及排污管道安装总价12万元.。目前风化村呈现出路净、河洁、灯亮、村绿的新气象,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观。 |
瀑泉村 |
瀑泉村地处青田交界,距城区20公里,有八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自然条件较差,贫富差距大,全村共有农户219户,总人口703人,劳动力396个,外出误工人数占全村总劳动力的50%,以柑橘为主的水果专业村,果园面积849亩,山林面积5468亩,其中毛竹300亩,油茶500亩,人均占有林地面积7.8亩,2007年人均收入2886元,外出误工和种植柑橘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
下坑村 |
下坑村是紫金街道的一个山区村,距市区7.5公里,全村辖上屋、下屋、麻地弄、净水、牛头坟5个自然村,户籍人口441人,142户,园地面积744亩,山林面积4000多亩,该村先后多次被莲都区认定为无公害杨梅基地,无公害椪柑基地,椪柑、杨梅也是该村的主产业,2007年人均收入4390元。该村的杨梅分为黑炭梅、东魁梅二种,现有种植400余亩,有地理区域优势,成熟期在全市范围内较早,具有色光、甜度高,在杨梅采摘时吸收外地游客一批又一批来往采摘,现成本村亮点。加强民主管理,村财务实行委托代理,按季逐笔上墙公开,接受村民监督,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会议决定,村里各项招投标工作做到公开、公正。 |
水东村 |
丽水市莲都区紫金街道水东村地处丽水城区东部,座落在美丽的南明湖畔,与市区隔江相望,距市中心4.5公里,金温铁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捷。因水东村座落在好溪的东面,故名水东村。东至水岭根村、雅溪村,南至芦埠村,西至好溪大桥,北至黄坭丼、河村村。解放初期建设水东行政村,属水东管理区,1958年10月通车,1962年成立水东公社时建为水东大队,1984——1991年为水东乡政府管辖,村组织为水东村民委员会,现住地在水东新村。1992——2001年由城关镇人民政府管辖。2002年起由紫金办事处管辖。 水东行政村辖区2个自然村,村民小组14个,总人口1347人,总户数580户,共有姓氏80多个,主姓陈、周、王。全村行政区域面积4.2平方公里,村集体农用地总面积2730亩。其中园地1018亩,林地1541亩,其他171亩,主产柑桔、桃、杨梅等水果,年产水果2700多吨。2013年集体资金3605.68万元,人均纯收入15086元,干部人数8人。自然村分布: (一)水东自然村509户,1188人,共有姓氏80多个,主姓陈、杨、周、王,水东村委住地在市区之东,地势平坦,丽水至温州330国道公路环村前,因村座落好溪东则,故名。 (二)梅溪自然村75户,174人,共有姓氏26个,主姓冯、陈,距村居地之东0.4公里,宅前有山涧,称为梅溪,以溪为名。 1993年因金温铁路建设需要,水东老村规划用于仓储用地需拆迁,水东村于2000年经上级批准建设水东新村,现已搬迁1-2期有337户,总建筑面积122000平方米,人均90平方米。第三批54户,总建筑面积18325平方米,正在建设,村民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水东村从1949年6月设立主要干部任职。村党组织从农会主任、社支书、村支书历时65年已有17人担任过此职务。村民组织从村长、社长、革领组长、主任,历时65年,已有12人担任此职务。 获奖情况:2007年1月被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评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008年被浙江司法厅、民政厅、普法办评为浙江省民主法制村;2010年12月被省档案局评为浙江省行政村示范档案村。 名胜古迹有:水东老村本境庙两处:李祖、李候庙;梅溪村有平水王庙;天师殿有天师殿庙,以上都有单独的建设物,且供奉有神像的场所,在重要节日时都有人来参加各项祭拜活动。 |
黄坭丼村 |
莲都区紫金街道黄泥丼(念dǎn ,本地读音同“墩”,也用墩字)村位于丽水市区东面,距市中心约5公里,金丽温铁路穿村边而过,东临水岭根村,南连水东村,西涉好溪,北邻河村村。 黄泥丼村总人口271人,105户,党员20人。该村以种植椪柑、杨梅等多种经济作物为主,属莲都区椪柑基地村,有椪柑面积近千亩。近年来,杨梅生产发展较快,面积已经超出椪柑,达1000余亩,将逐渐替代椪柑,成为该村又一主导产业。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1730多元。近年来,黄坭丼村积极引领村民念好杨梅经,大力推广杨梅高接换种、矮化栽培、大枝修剪等配套的先进适用技术,同时以杨梅无污染绿色生产为核心,推行有害生物监测与控制、无公害农用化学品统一使用、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措施,使杨梅的产量和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其中黄坭丼的大魁梅以其品种适应性广,果品大、色泽好、糖度高、酸甜可口、成熟期早而闻名,是目前全省上市最早糖度最高的大魁梅。全村有优质杨梅基地1000多亩,是莲都大魁梅的最大出产地。 黄坭丼原名黄坭井,传说黄坭丼的“丼”字为清朝皇帝乾隆所赐。据民间流传,黄坭丼村中有一口古井,深千尺味甘甜,以此井水种植的杨梅果型大、色泽好、糖度高。传说乾隆下江南的时候,浙江省地方-设宴款待,端上了处州府馈赠的杨梅酒。乾隆第一次尝到了江南杨梅,觉得味儿既甜又酸,对此果赞不绝口,并说欲一尝鲜梅。皇帝金口一开,官府忙开了,抚台速把此事传到处州府,这可难住了丽水知县。因为乾隆这次下江南已是七月底,早已过了杨梅上市季节,知县忙张榜公告,凡有杨梅进贡者赏银百两。黄坭丼长老得知后暗自窃喜。原来,黄坭井村有一套“藏梅保鲜”的办法,就是把刚采来的杨梅遴选后用盐水略加浸泡,便贮存在坛中密封,然后放进竹筐用粽绳系着沉入古井中。长老揭榜后,从井中取出酒坛,交给官府。知府如获珍宝,旋即用棉被包实,已驿站快马,接力传送,从丽水传至缙云到永康,过婺州越诸暨抵萧山,马不停蹄,日夜兼程,直抵杭州,累垮了七匹马。当抚台启开密封的酒坛时,个个杨梅新鲜如初,殷红艳紫。乾隆大喜,连食数颗。食间,抚台告知处州府黄坭丼村井中藏梅的保鲜办法,乾隆大为赞赏,挥毫写下“黄坭丼”三个大字。这时抚台悄声相告:“皇上,井字多了一点啦!”乾隆开怀大笑,说:“这一点呀,就是井中之梅,是朕赏处州府的。”从此,黄泥井就改为黄坭丼,黄坭丼的杨梅由此而扬名。 2008年黄坭丼被莲都区委区政府确定为整治村,投资150多万元,建造公厕、污水处理池及管道、道路硬化、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黄泥丼村双委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带领全体村民,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依靠群众群策群力,以村民意愿和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为动力,创建黄泥丼的美好未来。 |
水岭根村 |
水岭根行政村属莲都区紫金街道,地处本街道东北部,于2011年建成通村康庄路。距市区12公里,东与岩泉街道天堂行政村相邻,南与本街道祝庄行政村连接,西与河村行政村毗邻,北与岩泉街道秋塘行政村交叉相连。辖16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2014年果园2250亩,茶园150亩,山林(划为公益林)面积8761亩,村民总数465户,1058人,人均收入6663元。 主要经济来源:路岗上下组、大叶后组、田村下组、秋塘坑组,产木材、毛竹;胡田峡组、横亭组、木溪岭组、水岭根一、二组、陈夺上下组,产柑桔、杨梅、梨、桃等水果。村民安居乐业,村庄规划日趋完善,收入逐步提高增长,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有效推进,几年来没有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社会秩序保持和谐稳定。 |
城东村 |
紫金街道城东村,隶属丽水市莲都区紫金街道。位于市区寿尔福路以东,囿山路以南,厦河路以西,卢镗街以北,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村委会设在城东小区17幢1号,现共有169户,419人,常驻人口1269人,山林面积84亩,人均收入13000元。 |
金东村 |
紫金街道金东村位于丽水市区之东,好溪东岸,东临下坑,水岭根行政村,南连水东行政村,西接好溪,北至黄泥墩行政村。距市区中心4.5公里。全村现有170户,485人,四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100余亩,山林面积10000余亩,多年来,金东村有力地推进村级民主管理,努力构建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4月份以来,街道党工委在金东开展了“村级民主管理规范化工作”,整个工作紧扣强化村党支部的领导权、确保村民的知情权、落实村民的参与权、保障村民的决策权、完善村民的监督权。 |
祝庄村 |
祝庄村隶属莲都区紫金街道办事处。位于莲都区东部,距市区10公里,东临黄村乡、青田县辖区,西南面与杨坑行政村相邻,北面水岭根行政村毗邻,康庄公路于2004年建好通车,2014年1月份由祝村和余庄两个行政村合并,取名祝庄村,所辖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300多户,776人,耕地面积371亩,园地面积867亩,林地面积9370亩,主要出产柑桔、桔子、桃子、杨梅等水果。 |
古城村 |
古城村属莲都区紫金街道办事处。地处丽水城区东南面,在瓯江与好溪交汇点上,离城约1公里。东北面浅涉好溪,西南面对瓯江。辖3个村民小组。据2014年底统计,全村240户,438位村民。土地面积200余亩,是蔬菜种植专业村,人均收入13231元。 古城村庄樟树茂盛,绿树成荫,江河汇流,咆啸峥嵘。现在的城防大堤城区东南线直达,蔚为壮丽,市民休闲、迈步前来观光已成自然。古城故有古代城池之称,民间盛典祭祀大禹治水时,古城村作为丽水城区祭祀土玄,谓老龙戏水之地。在宋朝时就建广圣寺,清朝道光年间称为洞溪寺,与杭州陵隐寺、温州江心寺会称为浙江的三大名寺(现在仍有碑牌考证)。在20世纪40年代初,日本人攻打丽水城时被炮火轰击夷为平地。开潭电站大坝蓄水后,古城村成为隔江相望的——孤城岛。 |
芦埠村 |
紫金街道芦埠村位于丽水市区东南部,绕城东路沿线,海拔51米,辖区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辖后村、山头新村、中央村、芦埠头、前山和大毛堀6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山头新村。2014年,山林面积1400亩,耕地面积22亩。全村分为7个村民小组,共有318户,总人口555人,其中党员30人,村民代表51人,村民人均收入1.35万元。原隶属东埠村,1960年东埠村分为水东村和芦埠村,至此,芦埠行政村正式成立。全村主要种植水果面积500亩,其中460亩为杨梅和柑桔种植面积,形成了以杨梅和柑桔为主的生产格局。芦埠村位于瓯江沿线,拥有得天独厚的防洪堤景观带,它是一条蜿蜒瓯江沿线的风景之堤,形成滨江区域的绿色景观长廊,成为了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
新建村 |
紫金街道新建村是蔬菜种植、销售专业村,地处市区大洋路南端,美丽的南明湖畔。全村现有196户,354人,2010年人均收入为9096元,民风淳朴,村风文明。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建江滨小区”已初具规模,农民公寓正在建设中,新建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新建村积极推进村级民主管理,努力构建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 |
厦河村 |
厦河行政村,属莲都区紫金街道,在市区南部,东临中东路,南至大猷街,西至寿尔福路,北至丽青路,村中贯穿囿山路、古城路。辖16个村民小组,2014年底有641户,1655人,人均收入11500元,村委会驻厦河商城1326幢。村区域总面积350亩左右,现已因城区发展全部被征用,无耕地面积。原厦河老村因为建造南明湖防洪堤坝、扩建刘英小学、建紫金大桥、变电所、城区排涝泵站等工程建设被拆除,改建成现在的厦河新村包含一区、二区、三区、五区及厦河商城五个区块的现代化居民区,与城区商品房交相辉应。厦河商城是因90年代原土地征用后的二、三产业返回指标,解决农民失地后生活问题,建造商铺改善经济收益,由村里统一审批建设,建成时间在1994—1996年之间;厦河新村建于2005—2007年之间。目前,紫金大桥西北面的刘英纪念馆,仍是厦河红色教育基地,现同时成了我市城区红色之旅的靓丽景点。大桥头南面是村里的山林地——少微山,面积约316亩,1949属海潮乡厦河村,于1960改为城关镇厦河村,2001年撤镇建办后属紫金街道至今,村民从事经营贸易、工业、建筑业等。 |
海潮村 |
紫金街道海潮村位于莲都区市区中心,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村内原有一座古桥,两岸樟树成荫,因名黑桥,而村以桥名;一九四七年,村人认为“黑桥”两字不雅,取风水回应之意,以方言谐音改为海潮。 海潮村村域由中东路北侧、宇雷路西侧的海潮老村,中东路南侧、宇雷路东侧的紫金新村,以及寿尔福路以东、金三角以西的海潮花园三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驻海潮老村,紫金派出所斜对面。辖10个村民小组,据2014年统计,共有村民488户,1189人,其中劳动力832人,人均收入为15308元。 自从上世纪90代初开始,市区城市化发展进程突飞猛进,处在城区中心位置的海潮村土地被大面积征用,村民在失地后,转变了过去只依恋土地的观念,在村双委班子坚强领导下,树立了创业致富大格局思想意识,营造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良好氛围。以土地征用发展二、三产业为契机,以土地征用费积累为发展资本,凭着一股敢于吃苦耐劳的精神,外出投资开发、经商,从事贸易活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建造小水电等行业,在短短几年间业已成为丽水市首批奔小康百强村。 |
大众村 |
大众行政村。隶属丽水市莲都区紫金街道,成立于1965年,地处东至花园路,西至永晖小区,南临解放街,北靠中东路,位于市区中心,占地面积40余亩。共分为大众新村、海潮新村花园、接官亭二区三大片区,村委会驻地在解放街197号。据2014年统计,全村共有269户,村民528人,五个村民小组,党员41人。2014年人均年收入13579元,民风淳朴,村风文明。近年来,大众村积极推进村级民主管理,努力构建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 |
塔下村 |
塔下村依靠现有300亩无公害椪柑基地,不断更新,高接换种,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发展杨梅、枇杷,鼓励青年农民外出创业经商,促进收入多元化,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发展经济。 依托现有330国道穿村而过的交通优势,陆续发展菜馆、饭店、汽车修理店等二、三产业,并引导村民积极沿南明湖边发展农家乐,形成特色产业。 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和全村环境整治,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建筑,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配有专职卫生保洁员,实现了整个村庄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房前屋后绿化、环境卫生美化的目标。五、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投资3万多元新建了公厕,投资2万多元对村会堂重新进行了装修,建立了老人活动中心,对全村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人员实施每月发放40元的养老金、集体为全村村民交了新形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保证村民“小病无忧、大病有保”。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村配有远程电教室、文化活动室、宣传员,并通过开展“五好家庭”、“五好媳妇”等评比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努力达到尊老、爱幼、乡风文明的目标。七、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先后投资20余万元接通了城市管网自来水,保障了村民身体健康。八、加强民主管理,村财务实行委托代理,按季逐笔上墙公开,接受村民监督,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会议决定,村里各项招投标工作做到公开、公正。通过一系列的投入建设,使塔下村达到省级示范村的标准,起到示范的作用。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