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丽水 >> 莲都区 >> 南明山街道 >> 上沙溪村

上沙溪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上沙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上沙溪村简介

  上沙溪村村民委员会,因驻地上沙溪故名。辖两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201户,374人。有耕地20亩,林业用地1188亩。种植油茶、松、杉、毛竹、乌桕。
  辖村原属丽沙大队,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分出成立上沙溪村委会。
  上沙溪自然村,108户,220人。系上沙溪村委会驻地,村居大溪边沙土淤地,且居于丽沙(原名下沙溪)之上方,因名。
  章田圩自然村,93户,154人。村建沙溪(水名)东侧,其西有一片淤地田畈,昔日樟树茂盛,村名以此。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1102008 323000 -- 查看 上沙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上沙溪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上沙溪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中堂村

  中堂村村民委员会,辖八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430户,838人。驻地黄府前,有耕地330亩,林业用地810亩。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柑桔、板栗、油茶、梨、松树。   以辖村中堂得名。解放初中堂行政村属临江乡,一九五六年并入富岭乡,一九五八年属富岭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富岭公社时,建中堂大队。一九八四年四月,建中堂村委会。   黄府前自然村,57户,89人。为中堂村委会驻地。坐落山边,村东有一片开阔地带。属丘陵。旧时有位黄姓贵族在此建宅,称为黄府;村在黄府前面,故名。   中岸自然村,135户,274人。西为山丘,东、南是冲积地;淤积地上多柑桔、梨树。村位于大溪湾道沿岸,俗称弓岸;后以方言同音,改名中岸。因大溪为瓯江河段,此地别名江岸。   下虎头山自然村,8户,20人。坐落山地,下为大溪。因有山头形若虎状,村居山头下方,故名。   朱田背自然村,65户,100人。村居山弄田上方,下面有田,旧属朱姓人,故名朱田背。   燕窝山自然村,28户,60人。村在山边,前有田畈,后有岩山。村以山得名。《处州府志》卷二载:“燕窝山,县南八里,北而岩石横出若雏燕之待哺”。   白岭脚自然村,14户,37人。村坐落山麓,其东有条山岭,路基是白色岩层,故名白岭脚。   麻地脚自然村,13户,30人。村位于虎头山南麓,房屋旁有块-地,故名。   中堂自然村,109户,219人。坐落山岙,且有田畈。村边连环三口水塘,屋宅建在中部,因名中堂。   

山根村

  山根村村民委员会,辖五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216户,436人。有耕地303亩,林业用地2670亩。生产水稻,兼种油茶、松、杉、乌桕、毛竹、柑桔。以驻地山根得名。解放初为山根行政村,属联兴乡。一九五六年归辖龙江乡,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属龙江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龙江公社,建为山根大队。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建立龙江乡山根村委会。   山根自然村,72户,123人,其中畲族121人。系山根村委会驻地,村庄位于海拔868米的大梁山脚,故名。   五亩头自然村,48户,103人,其中畲族99人。位居大梁山西麓。村祖曾买五亩田于此安家落户,村因以名;合入小村又称五宅塘,以宅居五口山塘之中,故名。两地相距约三百米。   沙旺自然村,58户,130人,其中畲族128人。坐落大梁山西麓。此处山地岩石风化,多沙砾层泥沙,每遇大雨,急水卷沙,俗称沙旺,因以为村名。   尖土夭自然村,26户,62人,其中畲族59人。位于大梁山之西山坳。村上方有片山地较平,称为平土夭;然村下山垄狭长凸起,山坳狭窄延伸,因名尖土夭。   犁头尖自然村,12户,18人,其中畲族16人。此地一丘八分良田,形似犁头,村位于尖头附近,因名。属山区。   

里坑村

  里坑村村民委员会,辖七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372户,792人。有耕地50亩,林业用地400亩。以驻地里坑取名。解放初为里坑行政村,属龙江乡;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属龙江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龙江公社,建为里坑大队。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建立龙江乡里坑村委会。   里坑自然村,345户,542人。为里坑村委会驻地,村位居溪流龙石坑中段,又在西山田畈之内,故名。   前田自然村,67户,250人。在乡驻地东偏南0四公里。西连里坑村,后倚高头山。前临田畈,因名。   黄弄自然村,宅建黄土山弄里,以土色和地形得名。已拆迁。   小黄弄自然村,坐落黄弄村北侧山弄,又村较小而得名。已拆迁。   

章巷村

  章巷村村民委员会,辖五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199户,406人。有耕地219亩,林业用地2447亩。生产水稻,兼种油茶、毛竹、松、杉、乌桕、油桐。以驻地章巷得名。解放初为章巷行政村,属龙江乡;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属龙江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龙江公社,建为章巷大队。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建立龙江乡章巷村委会。   章巷自然村,72户,112人。为章巷村民委员会驻地。相传一百多年前,村口道路两旁樟树茂密,形如一条街巷,以“樟”与“章”同音,称为章巷。   处基自然村,59户,108人。位居山弄,章巷之水经此流向龙石坑。相传明朝一位知县,原打算择老家祖地建造走马楼,因辞职而未遂,后人造屋于旧基,因名。处,方言含意指家。   里弄自然村,18户32人,其中畲族30人。村居章巷源弄里面为名。   大弄口自然村,23户,34人。位居苦栀岗山弄,山涧绕此逐渐开宽,故名大弄口。其东有小水库。   大弄壁自然村,35户,53人。村坐落大弄口水坑源底,以此得名。   

潘田村

  潘田村村民委员会,辖五个自然村,共175户,379人。有耕地155亩,林业用地1930亩。   外寮自然村,58户,123人。沿山坑而下,各山源建于源头,此村居下谓之外,寮为村之意,故名外寮。   孙唐自然村,42户,89人。村位于山地,与各山源之间有小水库。以孙、唐两姓村民始居而得名。   外潘田自然村,38户,76人。地处各山源水入沙溪汇合口,潘氏始居,后依凉亭山,前临田垟为名。   内潘田自然村,21户,53人。处在外潘田之内,故名。   各山源自然村,16户,38人。坐落山地,海拔高于附近村庄,村南有山坑注入沙溪,以此得名高山源;因方言谐音,遂为今名。村旁造有水库。   

金山村

  金山村村民委员会,辖3个自然村,共105户,250人。有耕地50亩,林业用地350亩。   前庄弄自然村,32户,95人。系畲族。坐落山弄田畈,顺龙石坑而下,居于里坑村出口地段,因名。已拆迁。   西山田本自然村,41户,57人,其中畲族50人。位居章巷水入龙石坑汇合口。村后依西山,前临田畈为名。田本,为地方用字。已拆迁。   横坑自然村,32户,98人,其中畲族78人。村旁有小水库。村位于龙石坑分支的山弄,以水坑横流而得名。已拆迁。   

大门楼村

  大门楼村村民委员会,辖二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142户,326人,有耕地186亩,林业用地2260亩。农产水稻,特产枇杷,兼种柑桔、茶叶、杉树。   因驻地村得名。于一九八四年四月建立大门楼村委会,辖村原属小木溪大队。   大门楼自然村,139户,320人。为大门楼村委会驻地。村下有水库,村边多批杷树。从南明山脚至村,有楼梯形石蹬岭,且岭背山口状如大门,故名大门楼。合入上南寨,村旁有小水库,村北有枇杷树。此地位于丽水城之南,从前曾设过山寨,因名南寨;为区别同名两村,以居上方,定名上南寨。   下南寨自然村,3户,6人。村下筑有小水库,附近多批把、梨树。此村在上南寨村下方,故名。   

下仓村

  下仓村共有510余户、1080余人,主要依靠椪柑、橘子、白莲来拉动下仓村的经济发展,白莲就是下仓村的一大特色。   推荐理由:多年来,下仓村不断完善村级各项工作程序,努力减少各类矛盾纠纷隐患,近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没有出现一起集体-。   下仓村从健全“五位一体”机制入手,做到“人员、报酬、制度、责任”四落实,努力守住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一是落实岗位责任,形成平安创建工作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具体、奖惩兑现的工作机制。二是每周一排查一汇报,对发现的问题,实行“一个问题一名村干部负责,两委确定一组解决方案”的方法,限期解决,确保发现的问题不出村,不激化。三是从细微小事抓起,村“五位一体”综合组织成员,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性,及时发现和化解不稳定因素。   同时,下仓村力求在依法治村上有新突破,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学法、守法,做维0治的楷模。利用党课、村民代表会等形式,积极向党员群众灌输法律知识,实现“每开展一项活动,学习—项法律;每开展一项工作,进行一项普法教育活动”。   下仓村还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为群众代办各种事项,扶贫解困、走访慰问、调解纠纷等日常工作制度化管理,积极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好群众工作,努力在全村赢造和谐、平安、文明的生产生活氛围。   

叶村村

  叶村村村民委员会,辖四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587户,1244人。有耕地900亩,林业用地3677亩。农产水稻为主,特产有莲子。还种植油茶、毛竹、松、杉。   因驻地叶村,故名。解放初叶村属临江乡,一九五六年并归富岭乡。一九五八年属富岭管理区。一九六一年建富岭公社时,建为叶村大队。一九八四年三月,建立村民委员会。   叶村自然村,200户,500人。为叶村村委会驻地。坐落下端尖山的西南麓,属丘陵地。村中有口较大池塘。相传八百年前,有叶姓人在此居住,故名叶村。   金山下自然村,140户,370人。属丘陵地。村居巾山东麓,故名巾山下,后以同音,雅名金山下。   柳后自然村,60户,155人。村南多水塘,相传此地原有一棵大柳树,且村宅建在金山下(村)北边,故名柳后。   土夭底自然村,55户,128人。村居山凹,故名。   

丽周村

  丽周村村民委员会,辖三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160户,282人。有耕地256亩,林业用地2263亩。种植水稻,兼种油茶、毛竹、松、杉。   驻地周斜,以丽水县名与驻地村名之首字为名。解放初称周斜行政村,属联兴乡;一九五六年归辖龙江乡,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为龙江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龙江公社,建丽周大队。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建立龙江乡丽周村委会。   周斜自然村,100户,200人,其中畲族80人。为丽周村委会驻地。与青田县接壤,因周氏始居,宅建大梁山西巅的斜坡上,故名。   土夭门下自然村,32户,45人,其中畲族45人。相界青田县,此地两山对峙,中间陷落,宛若凹门,有山径古道通过,村建其下方山地,因名。   半岭自然村,28户,35人,其中畲族35人。从下章至西坑(属青田县),越过大梁山脊有一条山岭,此地居两村中问,称为半岭。   

大坑口村

  大坑口村村民委员会,辖九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732户,1510人。有耕地1213亩,林业用地5177亩。主种水稻,兼种柑桔、花生、毛竹、油茶、茶叶、松、杉。   因驻地大坑口村,故名。解放初建为大坑口行政村,属临江乡;一九五六年属富岭乡。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属富岭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富岭人民公社时,建为大坑口大队。一九八四年四月,建立大坑口村民委员会。   大坑口自然村,370户,637人。为大坑口村委会驻地,属丘陵地。此处一条山坑,源于清水塘。因山坑穿过山口,至村东河床渐渐开宽,村宅沿其两岸而建,故名大坑口。   望京头自然村,61户,128人;其中畲族78人。坐落山坳,南绕山坑,北有水库。村头原有一口水井,井周均种苧麻,因名麻井头;解放后,以向望首都北京城,改名为望京头。   神土玄自然村,43户,103人。居望京头、大坑口两村中间,属丘陵山地。相传明朝时,有信佛教者于一块土玄岩上,塑起一尊-,称为神土玄,村名以此。   松山岗自然村,23户,67人。周围多水塘。此地有座小山岗,昔日松树茂密,村建山坳里,故名松山岗。   白角山自然村,25户,72人;其中畲族34人。村坐落大梁山脚,始为一幢房子,高山俯视,形如白鸽鸟,因得名白鸽山;后以方言近音,遂名白角山。   秧棚自然村,19户,60人,畲族45。西为寓岭乡柑桔场。旧时村宅简陋,又屋前有一丘田,土质肥沃,每年逢春,专插秧苗,故名秧棚。   章店自然村,60户,153人,其中畲族34人。坐落山边,属丘陵地。村系章姓人始居,故名。   毛山自然村,69户,154人。沿山坑两侧建宅,下方多山塘水库。村靠山边,毛姓人始居,故名毛山。   清水塘自然村,12户,50人,畲族34人。位于山地,海拔五百余米。周围多油茶树。村边有口泉水塘,其水清澈见底,故名。   

张垵村

  张垵村村民委员会,辖六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291户,1236人。有耕地1159亩,林业用地3264亩。粮食作物生产水稻。兼种莲子、柑桔、油茶、毛竹、茶叶。因驻地张垵,故名。解放初建为张垵村,属富岭乡。一几五八年属富岭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富岭公社时建张垓大队。一九八四年四月,建立张垵村委员会。   张垵自然村,124户,560人。为张垵村委会驻地。坐落丘陵地,山涧绕村旁。相传明代已建村。村中多张姓人,房屋坐落山丘凹地,故名张垵。   齐村自然村,90户,319人。系富岭乡政府驻地。有公路通往丽水城。此地山丘起伏,溪坑绕村北,相问畈地多水塘。村祖由双黄乡黄畈徙此,习惯吃素,得名斋村,囚“斋”与“齐”古为同音,遂名齐村。   道岭自然村,8户,41人。坐落小山丘。西南面有水库。村建岭头路边,故名。   定岗自然村,12户,55人。西为道岭村,东有小水库。村居小山岗,故名。   林村自然村,42户,194人。坐落山坡地。山涧穿村前,村边有水库。最早系林姓人建村,故名。   大梁山脚自然村,15户,67人。有山涧流经村边。因村居大梁山下,故名。   

陶庄村

  陶庄村村民委员会,辖七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525户,1123人。有耕地490亩,林业用地2437亩。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油茶、柑桔、毛竹、松、杉。因驻地村得名。解放初建为陶庄行政村,属富岭乡。一九五八年属富岭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富岭公社时,建为陶庄大队。一九八四年四月,建立陶庄村民委员会。   陶庄自然村,220户,430人。为陶庄村委会驻地。地处大梁山西麓,有山坑沿村而过,属丘陵地。相传耿姓太公从江西迁此,为培养后代,以“陶镕端庄”之意取村名。已拆迁。   章庵自然村,118户,285人。后山,昔有两株大樟树,绿树成荫,故名樟闇,后为书写简便,更名章庵。已拆迁。   下双坑自然村,40户,96人。村南北有两条溪坑,且村庄位于大梁山脚,故名。已拆迁。   田青山自然村,15户,32人在乡驻地南偏东二点一公里。因村后种植靛青(染布一种原料),又宅建山坳,故名靛青山;后为书写方便,演变成田青山。   陈土夭自然村,45户,98人。村旁有株大樟树。因坐落山土夭,原有陈姓人居住,村故名陈土夭。   土夭头自然村,43户,93人。村庄位居山土夭,且村北有座山头,故名。   双头土夭自然村,别名上双坑。14户,35人。因村两侧均是山坳,宅建两土夭之上,故名双头土夭。   

前垟村

  前垟村村民委员会,辖七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549户,1353人。有耕地152亩,林业用地960亩。种植水稻、番薯,兼种油茶、柑桔、毛竹、松、杉。   因驻地前垟村,故名。解放初为前垟行政村,属富岭乡。一九五八年属富岭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富岭人民公社时,建为前垟大队,一九八四年四月,建立前垟村委会。   前垟自然村,180户,397人。为前垟村委会驻地。山涧穿村而过,西南有胡村水库。村位于法兴寺前方,有片较大田垟,故名。已拆迁。   寺后自然村,44户,110人。属丘陵地。村居法兴寺后面,故名。已拆迁。   法兴寺自然村,48户,107人。前为田垟,后是山丘。村以寺得名。《丽水县志》卷五载:“法兴寺,一在城南十里,五代汉乾祐二年建……。”已拆迁。   上徐自然村,261户,589人。坐落大梁山麓,村边多水塘。因村建法兴寺上方,徐姓人始居,故名。   大力岗自然村,14户,35人。西北是胡村水库。村位于山岗,岗上原多栗树,本地方言呼栗为火力(栗与力近音),故名大力岗。   双坦自然村,15户,40人。村前有两座山头,山上各有一个平坦的乱石草坪,故名双坦。别名双坛。   尖山丘自然村,35户,75人。坐落山坳。村前有山头,山顶突兀,村旁有丘较大的田(一亩八分),因名尖山丘。   

富岭村

  富岭村村民委员会,辖九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886户,1864人。其中畲族120人,余系汉族。有耕地1332亩,林业用地5248亩。主产水稻,兼种莲子、柑桔、油茶、毛竹、松树。   以驻地村得名。解放初建为富,岭行政村,属富岭乡。一九五八年属富岭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富岭公社时,建为富呤大队。一九八四年四月,建立富岭村委会。   富岭自然村,180户,420人。为富岭村委会驻地。坐落丘陵地,山涧穿村中。富姓人始居,村北有条山岭,通往丽水城,故名。   金土夭自然村,54户,130人。小溪绕村前,村旁多水塘。村人多金姓,房屋坐落山岙,故名金土夭。   下店自然村,51户,105人。南有水库,北为小溪。沿溪流方向,处在富岭、富弄两村下方,故名下店。   富弄自然村,40户,90人。北倚山丘,南有小溪。地处富岭村南面山弄里,因此得名富弄。   大塘后自然村,120户,230人。在乡驻地北偏东一点八公里,属丘陵地。村前有口较大池塘,因名大塘后。   上水碓自然村,45户,100人。南绕小溪,村在水碓上方,故名。   周前自然村,150户,380人。北面有公路通丽水城。旧时村前有一座寺庙,系姓周的~个知县所造,因取名周前。已拆迁。   朱弄自然村,120户,250人。在乡驻地东北零点七公里,多山塘水库。村居山弄,村民朱姓,故名。别名渠弄。已拆迁。   西弄自然村,62户,135人,畲族120人。在乡驻地正西一点六公里,南有水库。村位于小叶村之西山弄里,故名。   

下张村

  下张村村民委员会,辖六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258户,345人。有林业用地5亩。因驻地村得名。解放初建为下张行政村,属富岭乡。一九五八年属富岭管理区,一九六一年建下张大队。一九八四年三月,建立下张村民委员会。   下张自然村,127户,218人。为下张村委会驻地。山坑穿村而过。村边有一片田畈,属丘陵地。村民多张姓,宅建于法兴寺下方,故名下张。已拆迁。   外棚自然村25户,60人。居山弄田畈。因与下张村庄隔山丘,此对处外围,原地上是树林棚,故名。方言:棚,指树木成荫。已拆迁。   林土夭自然村,27户,70人。村居山土夭,南有一片良田,始属刘姓人,称刘土夭;后转属林姓人,改称林土夭,村以田皈得名。已拆迁。   下朱丁自然村,13户,28人。坐落山弄。山涧经此,流向七百秧水库。此村居上朱丁下方而得名。已拆迁。   上朱丁自然村,20户,37人。上朱丁别名朱丁,原名举鼎。村人向望兴盛而取名。又村居山涧上方,以方言谐音,演变为上朱丁。《丽水县志》卷二载名:举鼎。已拆迁。   大路边自然村,26户,48人。村建山坑边,有大路经村,通往青田县,故称大路边。亦称大路坑边。《丽水县志》卷二载名:大路坑。其北是下张村。已拆迁。   

小木溪村

  小木溪村村民委员会,辖四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238户,530人。有耕地321亩,林业用地3174亩。主产水稻,特产枇杷。还种植梨、桔、油茶、松、杉。   因驻地村得名。解放初建小木溪行政村,属临江镇。一九五六年划城关镇,一九五八年属城关公社。一九六一年划富岭公让,建小木溪大队。一九八四年四月,建立小木溪村委会。   小木溪自然村,121户,256人。为小木溪村委会驻地。坐落南明山的南麓。自古以来,盛产枇杷,但常被外人偷窃;为了防御,村人都学武艺;且村南有小溪,故名小武溪;后以方言同音,名小木溪。   牛岭头自然村,62户,116人。北临大溪,村居岭背,又山形状如牛轭,故名。别名凉亭岗。   潜水弄自然村,23户,69人。村旁有水库,其西山地多梨树。地处山弄,且有一股泉水,久旱不涸,因名潜水弄。   乌坦背自然村,32户,89人。村南可达古迹巾山塔。村北横卧黑色岩山,村宅建其上方,故名乌石玄背。   

余庄前村

  余庄前村村民委员会,辖四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534户,1119人。有耕地588亩,林业用地2943亩。   因驻地村得名。解放初建余庄前行政村,属南明乡。一九五六年划入水阁乡,一九五八年属水阁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水阁公社时,建为余庄前大队。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建立余庄前村委会。   余庄前自然村,155户,351人。为余庄前村委会驻地。坐落山脚,村西是两坑汇合处,属丘陵地。村处朱弄口之外,始有俞姓人居住,得名俞庄前;后何姓人由碧湖纪店迁入,遂名余庄前。已拆迁。   吴弄口自然村,230户,515人。村坐落山弄口,吴氏始居,故名。   叶垵自然村,78户,137人。村位于山凹里,山涧绕村下,最早有叶姓人居住,故名。已拆迁。   黄村自然村,71户,116人。黄姓始居,得名黄村。现多王姓村民。已拆迁。   

水阁村

  水阁村村民委员会,辖两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725户,1534人。   因驻地水阁村得名。解放初建为水阁行政村,属水阁乡。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属水阁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水阁公社时,建为水阁大队。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建立水阁村民委员会。   水阁自然村,700户,1467人。为水阁村委会驻地。位于成大街南侧,龙庆路东侧。此村多王姓,明隆庆元年从青田迁来;据水阁《王氏宗谱》载:“唐朝王徽公,字昭文,三世为风阁舍人,故世称风阎王氏,今若仍其旧号,颇嫌于偕。”便以此处“山水环绕,风淳土沃”称“水阁王氏”,水阁之名自此沿用至今。   东岸自然村,25户,67人。因村位于大溪东河沿,亦是水阁乡物资水运的渡埠,故名东岸,别名东岸埠。已拆迁。   

叶岙村

  叶岙村村民委员会,辖四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299户,670人。有耕地100亩,林业用地600亩。   因驻地叶岙村得名。解放初建叶岙行政村,属水阁乡。一九五八年属水阁管理区,一九六一年建为叶岙大队。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建立叶岙村委会。   叶岙自然村,117户,337人。因坐落娱蚣山凹地,始建宅时,周围林木蔽空,村以此故名叶岙。已拆迁。   齐垵自然村,91户,210人。附近有山塘水库,山边种植梨树。村处望军山脚,坐落山凹,其左右侧山垵排列整齐,故名。   上树岭自然村,46户,62人。西有张垵弄水库。村建山岭旁,徐姓人始居,故名上徐岭;后因方言近音,演变为上树岭。已拆迁。   沙井后自然村,45户,61人。村东南有口水井,水源丰富,称为沙井,村似于井后,故名。已拆迁。   

旭光村

  旭光村村民委员会,辖六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972户,2458人。有耕地1500亩,林业用地5000亩。粮食作物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桑、板栗,毛竹、油茶。   旭光村委会驻地张村。“旭光”两字原系高级社名称,以旭日东升、光芒万丈之意而得名。解放初建四都行政村,属新兴乡。一九五六年并入水阁乡,合作化时建为旭光高级社。一九五八年属水阁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水阁公让时,建为旭光大队。一九八四年一月,建立旭光村委会。   张村自然村,200户,508人。为旭光村委会驻地。居大溪东南岸,属冲积地,地势平坦。由张姓人始居,故名。   河边自然村,250户,600人。濒临大溪,村北有一平方公里冲积地,多桑树。建在一条小河的北沿,故名。   姓谢自然村,70户,200人。西邻张村,东为新田山,山弄中建有小水库。村原是谢姓人始居,故名。《丽水县志》卷二载名:谢村。   河头自然村,70户,400人。坐落大溪边,村居小河西头沿岸,故名。   岩头下自然村,80户,200人。坐落大溪东岸,村位于一丘岩山之下,因名。   白峰自然村,320户,550人。东有小山峰,古时在大溪中,村名以此。   

垟店村

  垟店村村民委员会,驻地火烧田本,辖九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586户,1287人,有耕地367亩,林业用地1000亩。主产水稻,兼种油茶、柑桔、毛竹。   以较大村垟店得名。解放初建垟店行政村,属水阁乡。一九五八年属水阁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水阁公社时,建为垟店大队。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建垟店村委会。   火烧田本自然村,65户,157人;其中畲族120人。为垟店村委会驻地。坐落垟山尖西山脚。该地原来多野生荸荠草,村人焚烧作肥料,耕种田地,村以此得名。田本,为田畈之意。   小白岩自然村,232户,337人。位于溪边冲积地。村以岩得名。《丽水县志》卷三载:“大白岩,在县南十里,势不甚高峻而刻露。搀岩别标胜概。大溪经其下,湍急涛崩,兀若砥柱,上刻‘白岩飞雨’四字。其东三里,有岩差小,兀峙中流,人呼小白岩焉。”   上寮自然村,居田畈靠山边,畈中多池塘。因村宅建在小白岩村上方,故名。现已拆迁。   寺窑自然村,53户,117人。处于垟山尖东北麓,相邻上吕埠坑村。据《丽水文物》载,六朝晚期至唐代,此地建过瓷窑,村因以名;后以方言近音,改称寺窑。《丽水县志》卷二载名:瓷窑。   汤庵自然村,85户,180人。居猢狲石玄山脚,西边有水库,东南面通公路。此地原有一座庵堂,村旁水田土层较深,表土如糊汤状,因名汤庵。(已拆)   垟店自然村,167户,343人。坐落丘陵地,53省道穿村边。村系杨姓人始居,故名杨店;后以“杨”、“垟”同音,改称今名。《丽水县志》卷二载名:杨店。   

白岩村

  白岩村村民委员会,辖五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568户,1111人。有耕地599亩,林业用地1597亩。种植水稻,兼种油茶、毛竹、荸荠、茭白等。   因白岩片村得名(片村包括全部辖村)。解放初建为白岩行政村,属新兴乡。一九五六年并入水阁乡,一九五八年属水阁管理区,一九六一年建白岩大队。因与高溪公社白岩大队重名,于一九八一年更名大白岩大队。一九八四年二月,改建为白岩村委会。   后商自然村,282户,536人。为白岩村委会驻地。坐落冲积地,北濒大溪,南有数口池塘。村位于白岩山之后,多商姓村民,以地理位置和姓氏得得后商。   黄渡自然村,53户,105人。南挡山丘,北潢大溪,位居山岙。此村至对岸苏埠,设有人渡,原有黄姓人居住,故名。   沈村自然村,74户,148人。坐落田畈中,北边有口水塘。南为前吴村,北邻后商村。此地始有沈姓人居住,因名沈村。   前吴自然村,58户,114人。村宅建田垟,周围多水塘。因坐落大村后商前(南)面,系吴姓人始居,故名。   弥陀庵自然村,101户,208人。坐落山丘南麓,为一片冲积地,附近池塘颇多。一九七五年以来,新屋逐年增加,呈现出农村新气象。因早年有座庵堂,当地称弥陀庵,村以此得名。   

吴垵村

  吴垵村村民委员会,辖六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578户,1222人。有耕地50亩,林业用地700亩。   因驻地吴垵村得名。解放初建为吴垵行政村,属水阁乡。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属水阁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水阁公社时,建为吴垵大队。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建立吴垵村民委员会。   吴垵自然村,316户,682人。为吴垵村委会驻地。《丽水县志》卷三载:“蜈蚣山,在县南叶跃庄,形若蜈蚣”。村建蜈蚣山首部坳地(此地称坳为垵),故名蜈垵;后以同音,演变为吴垵。   管弄自然村,51户,116人。村东边有水库。原是管氏居住地,坐落山弄里,故名。   里管弄自然村,37户,79人。此村位于管弄村的后方,故名。   芝麻地自然村,39户,82人。坐落狮子头之东,属山弄地。村下方有水库。此地多种植芝麻,村因以名。   沙溪亭自然村,67户,134人。前为田畈,后靠山丘。此地一座凉亭,始为龙江乡下沙溪(今名丽沙)村人建造,故名沙溪亭;村以凉亭得名。   垟山脚自然村,68户,131人;其中畲族85人。坐落仰天巢山脚,下方有一片田垟,故名垟山脚。   

陈店村

  陈店村村民委员会,辖四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351户,708人。有耕地114亩,林业用地2010亩。种植水稻,兼种松、杉、油茶、油桐、茶叶、乌桕、毛竹。以驻地陈店得名。解放初为陈店行政村,属龙江乡。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属龙江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龙江公社,建立陈店大队。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建立龙江乡陈店村委会。   陈店自然村,213户,429人。为陈店村委会驻地,即龙石坑上游地段。陈氏始建宅于天师殿南侧,又“店”与“殿”方言近音,因而得名。   周庵自然村,64户,135人。位于龙石坑上游,今村北建有水库。周氏始居,村旁有尼姑庵,故名。已拆迁。   南坑弄自然村,53户,102人。坐落陈店村正南隅的山弄里,为龙石坑支流源地,因名。已拆迁。   黄古弄自然村,21户,42人,其中畲族38人。四周皆是海拔两百米左右丘陵山地。村处山弄,黄姓人建宅,得名黄家弄;后以方言同音,称为今名。已拆迁。   

七百秧村

  七百秧村村民委员会,驻地桥亭。2014年统计,共466户,1013人。辖十个自然村,有林业用地27亩。以辖村七百秧得名。解放初建七百秧行政村,属南明乡;一九五八年并入水阁乡。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属水阁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水阁公社时,建为七百秧大队。一九八四年一月,建立七百秧村委会。   桥亭自然村,111户,245人,其中畲族22人。坐落七百秧水库东面,属丘陵地。村边山坑上,有座木桥,沿桥缠绕古藤,故名桥藤村;后因方言同音,遂名桥亭。已拆迁。   七百秧自然村,72户,167人,其中畲族156人。坐落山弄,村口有丘水田能插七百个秧把,故名。附近七百秧水库以此得名。已拆迁。   朱弄口自然村,121户,255人。位于山弄口,山涧绕村西,原建有朱山殿,因名朱弄口。已拆迁。   道弄自然村,48户,114人,其中畲族110人。在乡驻地东南二点四公里。村居山弄,陶氏始居,得名陶弄;后因战乱村废,畲族村民从广东迁入,以方言同音,遂名道弄。已拆迁。   外界弄自然村,畲民由道弄村迁此,村建于山弄,故名。已拆迁。   内下路垟自然村,35户,85人,其中畲族78人。1964年建造七百秧水库时,由官畈村部分人迁入今地。因在龙江乡外下路垟里面,故名内下路垟。已拆迁。   外村自然村,23户,45人。建七百秧水库前,原有朱岭脚村,此村坐落朱岭脚村外山弄,故名。已拆迁。佛殿窟自然村,20户,40人。村位于山凹小佛殿旁,故名。1964年建七百秧水库时,朱岭脚村属淹没区,迁此建村。已拆迁。   苦田弄自然村,20户,39人。村坐落山弄,过去水利条件差,田地易旱,故名苦田弄。1964年造七百秧水库时,村民由废村朱岭脚迁来,重建新村。已拆迁。   官畈自然村,15户,32人,其中畲族29人。位居山弄,北临七百秧水库。从前畲民移居,由官府指定田地建村,村以此取名。别名官塘窟。已拆迁。   

松坑圩村

  松坑圩村民委员会,辖六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235户,431人。有耕地432亩,林业用地4862亩。种植水稻,盛产油茶,兼种毛竹、松、杉、茶叶。   以驻地松坑圩得名。解放初为松坑圩行政村,属联兴乡;一九五六年归辖龙江乡,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属龙江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龙江公社,建为松坑圩大队。一九八三年十一月,称松坑圩村委会。   松坑圩自然村,32户,90人,其中畲族4人。余系汉族。系松坑圩村委会驻地,东界青田县,南接联合乡。有山坑北穿,今入下章水库。村居水坑源头,多古松翠竹,且有山涧淤地,因名。别名上村。   尖山自然村,7户,11人。坐落海拔四百多米山坳里,村旁有独峰屹立,故名尖山。   扬山自然村,42户,79人。村坐落海拔四百米山地,接壤青田县,水利条件差,然日照充足,俗呼阳山,以方言音近,遂名杨山。   中央村自然村,23户,80人,其中畲族73人。别名陈漈,以陈氏始居,村旁有山崖高三十多米,悬挂岩泉而得名。因村居松坑圩(亦名上村)和下村中部,故名中央村。   下村自然村,22户,60人。坐落松坑圩(别名上村)和中央村之下,因名。   鲤鱼头自然村,58户,113人。居丽(水)青(田)交界的沙溪尖西北坡,海拔六百米。村以此地有山岗形若鲤鱼头而得名。   

龙石村

  龙石村村民委员会,因驻地龙石故名。辖一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205户,434人。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分丽沙大队,以龙石村建立村民委员会。   龙石自然村,205户,434人。为龙石村委会驻地,村坐落冲积淤地,东通公路,西为大溪,丽水地区砖瓦厂设此。山坑入大溪出口段,潭中有一石伸露水面,宛若龙珠,因作村名。解放后至一九五一年,曾为龙江乡驻地。   

岑山村

  岑山村村民委员会,以驻地岑山得名。辖两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186户,405人。有林业用地605亩。原属丽沙大队,于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分出建岑山村委会。   岑山自然村,102户,219人。为岑山村委会驻地,地处大溪南侧,龙顶山山麓,北倚小兀山,村以山形取名。已拆迁。   外下路垟自然村,84户,186人。宅居山麓田垟,乡村路道经此山弄,有同名两村,则以弄口村取名外下路垟。已拆迁。   

上沙溪村

  上沙溪村村民委员会,因驻地上沙溪故名。辖两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201户,374人。有耕地20亩,林业用地1188亩。种植油茶、松、杉、毛竹、乌桕。   辖村原属丽沙大队,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分出成立上沙溪村委会。   上沙溪自然村,108户,220人。系上沙溪村委会驻地,村居大溪边沙土淤地,且居于丽沙(原名下沙溪)之上方,因名。   章田圩自然村,93户,154人。村建沙溪(水名)东侧,其西有一片淤地田畈,昔日樟树茂盛,村名以此。   

丽沙村

  丽沙村民委员会,辖一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477户,993人。有耕地120亩,林业用地3030亩。种植松、杉、油茶、乌桕、毛竹等。   以驻地丽沙得名,解放初为沙溪行政村,属龙江乡;一九五六年与云和并县时,因重名而更名丽沙;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属龙江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龙江公社时,建丽沙大队;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以丽沙村建立丽沙村委会。   丽沙自然村,477户,993人。为丽沙村委会驻地,处在大溪东岸,与九龙村隔水相望。村建在大溪边的沙圩上,原称沙溪。因同云和县的沙溪重名,一九五六年改名丽沙;以丽水县名、沙溪村名之首字组成今名。别名下沙溪。   

下章村

  下章村村民委员会,辖一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142户,281人。有耕地213亩,林业用地2934亩。种植水稻、油茶、油桶、松、杉及毛竹。   以驻地下章得名。解放初为下章行政村,属联兴乡;一九五六年归辖龙江乡,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属龙江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龙江公社,建为下章大队。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建立龙江乡下章村委会。   下章自然村,142户,281人。为下章村委会驻地,处沙溪之上游,村东建有下章水库。以宅居大山尖山麓,系章氏村民开基,故名。   

大源村

  大源村村民委员会,辖三个自然村。2012年统计,共342户,691人。有耕地303亩,林业用地4827亩。种植水稻,兼种油茶、松、杉、毛竹、乌桕、油桐。   以驻地大源而得名,建国初为大源行政村,属龙江乡;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属龙江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龙江公社,建大源大队。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建立龙江乡大源村委会。   大源自然村,198户,398人。为大源村民委员会驻地,村居沙溪中游弯道处,溪坑至此已汇成较大的源流,故称大源。有山径古道通往青田县。   宅塘自然村,67户,132人。坐落山地,以宅下有山塘为名。   下大山自然村,77户,161人。因坐落沙溪尖的大山脚,故名。   

张村村

  张村村民委员会,辖六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445户,1378人。   因驻地张村得名。解放初张村属水阁乡,一九五八年属水阁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水阁公社时建张村大队。一九八三年十二月,改建张村村委会。   张村自然村,160户,550人。系张村村委会驻地。位于绿谷大道东侧,村以姓氏取名。   上桥自然村,160户,550人。此村位居官山村上方,且村头有座木桥,因名。   河埠自然村,28户,80人。村坐落龙石坑入大溪汇合口,又有埠头,故名。现已拆迁。   官山自然村,27户,78人。从前畲民迁居,由官府指定山地建宅,村以此得名。现已拆迁。   对面窟自然村,37户,117人。因位于官山村对面的山凹里,故名对面窟。现已拆迁。   镬灶门自然村,33户,103人。村周群山环抱犹如镬,村头山口状似灶门,故名。现已搬至杨梅山。   

桐岭村

  桐岭村村民委员会,辖四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共371户,808人。有耕地560亩,林业用地4392亩。   因驻地桐岭得名。解放初建为桐岭行政村,属南明乡。一九五六年并入水阁乡,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属水阁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水阁公社时,建为桐岭大队。一九八四年一月,建立桐岭村委会。   桐岭自然村,160户,386人。坐落山弄,大梁渠绕村东,村前有口塘。从丽水城至此,途经桐岭,村以岭得名。   官岩自然村,37户,75人。村南大岩背,似观音坐莲,故名观岩;后以同音称为官岩。   新屋自然村,55户,110入;其中畲族35人。位居山弄,因村民从邻近余村迁此,房屋比老村新,故称新屋。   余村自然村,119户,237人;其中畲族62人。坐落山弄,为两条山涧汇合口。村以姓氏得名,始称俞村;后为书写方便,改称余村。《丽水县志》卷二载名:俞村。   


上沙溪村特产大全




上沙溪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