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山后村位于仙渡乡南部,据市区29公里,东临330复线,西临金丽温高速公路,村康庄公路连接双滴公路。解放初建为张山后行政村,属芦南乡。一九五六年划归仙渡乡,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属仙渡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仙渡公社时建张山后大队;一九八四年三月成立张山后村委会。
全村共408户1094人,分为15个村民小组,下辖张山后、山头港、太山吴里、麻车源等5个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积为875亩,林木面积7456亩,水果面积570亩,茶叶面积120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6751元,以种植水果、食用菌、茶叶为主。近些年来,张山后村在村双委的带领下,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实施了“十百整治工程”、“一事一议项目”(张山后至吴里村的道路硬化工程)以及坟墓整治工作,使整个村庄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02201 | 323000 | -- | 查看 张山后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董弄村 |
董弄村位于仙渡乡北,据市区27公里,东临330复线,村康庄公路连接双滴公路。解放初为董弄行政村,属芦南乡;一九五六年划归仙渡乡,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属仙渡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仙渡公社建为董弄大队;一九八三年十二月成立董农村委会,属皂树乡。 全村分为4个自然村,10村民小组,共309户892人。有耕地面积471亩,山林面积3423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6496元,全村有近60%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农业以种植水果、茶叶为主,境内大姆山有机茶基地已被列为“联合国茶叶示范基地”。 近些年来,董弄村在村双委的带领下,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实施了“中低产田项目改造”、“旧村改造项目”、“农贸市场建设项目”以及坟墓整治工作,使整个村庄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
根竹园村 |
根竹园村位于仙渡乡南部,据市区30公里,东临330复线,西临金丽温高速公路,村康庄公路连接双滴公路。解放初建为根竹园行政村,属仙渡乡。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属仙渡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仙渡公社时建为根竹园大队;一九八四年三月建立根竹园村委会。 全村分为8个村民小组,共277户708人。拥有耕地面积为555亩,山林面积3847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7718元,农业以种植桃子为主,种植面积达2310亩。 根竹园村是一个自然风光秀美、各项事业稳步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后,将继续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为民办事,办好事、办实事的原则,实现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村庄规划日趋完善,村民收入逐步提高增长,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有效推进,社会秩序保持和谐稳定。 |
张山后村 |
张山后村位于仙渡乡南部,据市区29公里,东临330复线,西临金丽温高速公路,村康庄公路连接双滴公路。解放初建为张山后行政村,属芦南乡。一九五六年划归仙渡乡,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属仙渡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仙渡公社时建张山后大队;一九八四年三月成立张山后村委会。 全村共408户1094人,分为15个村民小组,下辖张山后、山头港、太山吴里、麻车源等5个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积为875亩,林木面积7456亩,水果面积570亩,茶叶面积120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6751元,以种植水果、食用菌、茶叶为主。近些年来,张山后村在村双委的带领下,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实施了“十百整治工程”、“一事一议项目”(张山后至吴里村的道路硬化工程)以及坟墓整治工作,使整个村庄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
皂树村 |
皂树村位于仙渡乡东北部,海拔280米,距离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距丽水城区28公里。共有8个村民小组,412户1204人。耕地面积965亩,高山蔬菜180亩,开发水果面积650亩,主要有板栗,桃子。山林面积4836亩,其中毛竹林435亩,松杉林木4401亩,油茶林192亩。2013年农民人均收入7258元,种植高山蔬菜、笋竹和外出经商、务工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解放初建为皂树行政村,属芦南乡,一九五六年划归仙渡乡,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属仙渡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仙渡公社时建皂树大队;一九八四年四月成立皂树村委会,属皂树乡。相传村后有株皂子树,大而出名,村名以此。 |
梅田村 |
仙渡乡梅田村,坐落于乡政府所在地西南角,以驻地梅田得名。辖三个自然村,全村336户,人口811人,耕地面积546亩,林木面积2809亩,水果桃、桔等种植面积3563亩,种植水稻、番薯,兼种油茶、松、杉、毛竹、茶叶、桔、桃。人均收入14628元。 梅田村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近20年来,村民家家户户在自家的责任田、自留山上种植了主导产业桃、桔等主导水果,让家家户户脱贫致富。因土质松肥,气候宜人,村民种植的桃、葡萄、高山早蜜桔等远销上海、福州等大城市。每天早蜜桔出口俄罗斯等,受到国外客商的欢迎。梅田人,十分注意教育,加大对子女教育的投入。近30年来,有50多名青年考上大中专院校,分布全国各地工作。 解放初建为梅田行政村,属安田乡,一九五六年划归太平乡;一九八五年归仙渡乡,同年公社化时属仙渡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仙渡公社时建梅田大队;一九八四年三月建立梅田村委会。梅田村具有浙南典型的山地民居,保存较好的清瓦、泥墙、木制结构院落尚有近10处。 版权所有:浙江农民信箱管理办公室技术支持:浙江森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南源村 |
南源村位于仙渡乡中部,双滴公路沿线,东面与330复线接壤,交通便利,环境优良,资源丰富。解放初建南源行政村,属芦南乡。一九五六年划归仙渡乡,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属仙渡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仙渡公社时建立南源大队,一九八四年四月成立南源村委会,属皂树乡。 全村共323户860人,分为9个村民小组,劳动力402人。全村耕地面积为639亩,其中水田568亩,旱地71亩。山林面积7455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6971元,主要以种植水果、蔬菜和食用菌为主。 南源村是一个自然风光秀美、各项事业稳步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后,将继续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为民办事,办好事、办实事的原则,实现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村庄规划日趋完善,村民收入逐步提高增长,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有效推进,社会秩序保持和谐稳定。 |
芦村村 |
仙渡乡芦村村位于仙渡乡的东北部,现辖5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全村549户,1394人。有耕地面积886亩,林木面积12261亩,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7898元。解放初芦村属芦南乡,一九五六年划归仙渡乡,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属仙渡管理区,一九六一年成立仙渡公社时建为芦村大队;一九八四年四月成立芦村村委会,属皂树乡。 芦村村的特色产业有全乡最大的无公害山茶籽基地,拥有2800亩,年产值达100万多万元;有无公害高山蔬菜基地500亩,以生产夏秋季黄瓜、高山四季豆为主;江西铺保留了全莲都区唯一的蚕桑种植基地,有5户养蚕农户,种植桑树50亩;有无公害桃基地200亩,年产量200吨左右,年产值600多万元;有无公害茶基地60亩;食用菌以在芦村做好菌棒,运到外地种植为主,每年运到外地种植的有100万棒左右。近年来,芦村口桃生产基地以优美的桃园风光,自然的水体风光吸引了不少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品农家菜。 芦村的村民勤劳、淳朴、善良。村民的文化娱乐丰富多彩,这里有全市文明的“芦村木偶戏”。村双委班子团结向上,为改善芦村至江西铺杨坑线、芦村至半朱、里朱线道路,村双委多次向乡政府等上级部门反映,经过多方努力,村民积极筹资、筹劳,芦村的道路硬化一事一议项目已全面完成,现全村的通村道路都全面硬化,为全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
滴水岩村 |
滴水岩村位于仙渡乡的东北丽缙交界的桃花岭下,括苍古道旁,群山拱秀,清泉长流,建村已有千年。滴水岩的百姓勤农善工,素有好学之风;索求真理,勇于革命,“三老”人员宗多,为丽水的解放作出了贡献,是老区的典范。 滴水岩村由4个自然村组成,13个村民小组,427户,1112人,党员30人,现在又劳动力680人,外出劳动力428人。全程有耕地683亩,其中水田652.5亩,旱地30亩,林木面积7869亩,其中毛竹1643亩,水果面积440亩,其中桃200亩,柑桔140亩,板栗100亩,茶叶125亩,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4771元。 自330复线和双滴公路相继建成之后,滴水岩村的交通状况大为改变,区位优势日益明显,从原来最偏僻的山村,一跃成为距城区最近的村。距城19公里的距离,使滴水岩村成为城郊区域,为发展城郊型农业创造的条件。悠久的蔬菜、水果种植历史,使该村自然而然地成为 的菜园子。繁茂的竹林,有口皆碑的品质,为竹产笋业的深加工奠定基础。 |
葛畈村 |
莲都区仙渡乡葛畈村是北乡革0据地之一,是一块具丰富革命历史资源的红色土地,由于处在山区,330复线未开通以前,交通比较落后。葛畈村在2004年被区政府列为市级示范村建设以来,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双委带领全体村民在示范村建设中作出了努力,取得显著成效。集体经济得到加强,村民生活明显提高,人均集体可支配资金从以前0.3元发展到现在的186元,广大村民通过香菇生产、外出经商、劳务输出及农业开发,人均收入得到了提高,现已达到5587元。 1、通过河道整治,新建了三座可蓄水1米多深的拦水坝,及500余米的防洪堤,建设2公里的小流域治理工程,河道清洁,水体流动,河道护岸安全稳定,村庄居住区的防洪、排涝能力均达到国家建设标准。 2、过境干道硬化面积9020m2,村内道路硬化12975 m2。街道宽畅整洁,两边商店林立,到处是一派繁荣景象。 3、拆迁房屋1940 m2,通过拆迁,沿河道新建了一条宽5米,长500余米的新街道。街道一边是一幢幢新建的洋房,一边是长长的绿化带,给人带来一种非常惬意的感觉。 4、建成了两座生态公厕,建筑面积80 m2,原来全村到处都是露天粪缸将一去不复返。 5、建设了150 m2北乡革命纪念馆,新购置多件文化设施,使广大村民有休闲的好去处。 6、建成了350 m2门球场,丰富了广大村民的业余生活。 7、对全村的8700 m2墙体进行白化,美化了环境,改善了人居条件。 8、300 m2村委办公室、会议室得到翻新,改善村双委成员的办公环境。 9、建设一座垃圾焚烧炉和16只垃圾箱,通过制订卫生保洁制度,强化卫生管理,提高保洁能力。 小桥、流水、人家,现在葛畈村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 |
何金富村 |
何金富村位于仙渡乡南部,东与葛畈村相邻,南与仙里村相邻,西与双溪镇交界,北与张山后村交界。距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辖下坑、下洪渡、金村、何金富、何宅、5个自然村15个生产队,下坑 一个自然村尚未通路.全村现有农户425户,人口1144人,其中劳动力325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全村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二。耕地面积627亩,山林面积7649亩,其中毛竹249亩,人均占有林地面积7.6亩。2007年底农民人均收入3378元,外出务工、种植香菇和高山蔬菜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全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有下洪渡高山蔬菜60亩和雷竹100亩。由于受市场、品质影响,农户几乎没有受益;由于地处偏辟,交通不便,高山蔬菜、水果及雷笋.香菇全部由农户自行销售,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毛竹、水果基地管理粗放,农户增收效益不明显。 全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5个自然村有6个自然村在2000年底通上了康庄公路,1个较偏辟的自然村尚未通路和有线电视,安全饮用水覆盖率为零。目前,下陈村建成了垃圾填埋场一个,实行了垃圾“三就地”无害化处理,村主街道安装路灯16盏。全村80%的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没有图书室村民缺少娱乐活动场所。 |
仙里村 |
仙里村位于仙渡乡东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全乡第二大库容7.8万方的弯里水库也坐落于此。全村辖3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有506户1381人,外出人口达到490多人。全村耕地面积997亩,其中水田892亩,旱地105亩。山林面积5992亩,其中松杉面积5648亩,竹笋两用林344亩。茶叶有114亩,村庄周边还有少量农田种植水稻、油菜等粮油作物。在家村民大都种植香菇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