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演村位于县城东面,海拔10米,距县城1公里。后塔山,前临瓯江,沿山脚设居,49省道穿境而过。因地处县城滩下,溪流较平,石称平溪,经迭次洪水冲积成一片溪滩堰,以字间关系,将“堰”改“演”而成现名。
清康熙二十年(1681),属六坊。民国时期,隶属一区港口乡。1949年5月,隶属鹤城镇。1955年6月,城南乡设立,隶属城南乡。1956年9月24日,城南乡改名平演乡,为平演乡管辖。1958年10月,为平演大队管辖。11月9日,隶属平演管理区。1961年10月10日,隶属平演公社。1982年3月27日,划归鹤城镇管辖。平演村由平演、戈湾、戈岙湾3个自然村组成,戈岙坐东在平演村的北面,系第一至四村民小组杂居之地。据传此地早年有座尼庵,有詹姓姑母出家。村在山岙村,帮称姑岙。后因“姑”字不雅,改用同音字而名戈岙。戈岙湾,因地处戈岙村下面的山湾处而得名。全村土地总面积为2449亩,原有耕地341.5亩,现有耕地80亩。2012年因行政区划调整,原鹤城镇撤消划分成鹤城街道、瓯南街道、油竹街道,平演村隶属鹤城街道,共分为7个村民小队,现全村423户,户籍人口为1466人,常住人口3400人。
改革开发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原鹤城镇党委政府、在鹤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带领下,平演村两委干部和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依托优势,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旧村改造稳步推进,一幢幢崭新现代建筑拔地而起,村民都住上了欧式新房;欧江干堤鹤城段加固工程延伸到了平演村,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休闲场所,更为村民筑起了一道安全保卫墙;49省道改线从平演村头戈岙湾绕过,原来的老公路成为了村里一条漂亮宽敞的主街道;戈岙湾经济适用房的建成,进一步聚集了人气;汽车东站搬迁到戈岙湾,中湖大桥的建成,使平演村成为了今后青田县交通的枢纽中心;村内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农村农网改造工程让家家户户通了电,100%的村民能就地使用移动通信电话,家家户户都开通了数字电视;平演学校成为城东教育集团分校,办学质量迅速提高,入学学生逐年增多,已成为本地村民,特别是外来务人员子女入学的首选;近年来,平演村外来人口急剧增多,促进了平演村房屋出租、商业零售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21001 | 323000 | -- | 查看 平演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鸣山社区 |
鸣山社区地处青田县鹤城街道中心地段,东靠校场路,南傍临江东路,西临鸣山路,北至东山路。辖区面积0.5平方公里,社区采取网格化管理,分成鸣山、金鹤两个网格。有鸣山小区、彩石巷、金鹤苑三个小区,现有10个居民小组,总人口7802人,2500多户,共中户籍人口2672人,流动人口5130人,中共党员43名,在职党员250名。辖区有环保局、城建局、卫生局、工商局、教育局、计生局、科技局等19个共建单位。曾经荣获“浙江省级文明社区”、“省绿色社区”、“市科普社区”、“三星级和谐社区”、“丽水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居”等荣誉称号。鸣山社区居委会自建立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社区干部、全体居民和社区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社区环境,提升了社区品位,设立老人活动室中心、健身房、阅览室,还建立警务室,社区以宜居洁净为特色,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注重环境建设,并增建花坛,绿化面积320平方米,现在整个社区绿化面积达2380多平方米,形成了优雅、舒适的居住环境。并开展了先进文化娱乐活动,成立了《健身气功队》《老年气排球队》《健身球队》等队伍,活跃和充实了居民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花园降社区 |
花园降社区地处鹤城街道中北部,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东与鸣山社区相连,南临瓯江,西与新建岭社区相邻,北面靠山,繁华的鹤城中路贯穿其中,现有社区居民3500余户,总人口10000余人,其中在册居民1437户、5233人。社区居委下设11个居民小组,支委、居委干部共5人,社区党支部共有党员84名。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社区积极开展以创建文明社区为主题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社区两个文明建设有了较好的发展,曾先后荣获“市级文明社区”、“市级科普文明社区”、“县级文明社区”等市、县级荣誉称号,社区党支部连续四年被评为县、镇先进党支部。 社区集办公、老年活动、休闲于一体的社区活动中心,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由社区共建单位和群众集资30多万元购置,于2001年下半年投入使用,使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社区组织机构逐步分健全,规章章制度不断完善,已先后成立了社区共青团、妇联、关心下一代工作协会、社区警务室、老人协会等组织,充分发挥了其职能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社区环境不断美化,居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社区文化娱乐和服务设施相继建成并不断加以完善,花园降社区呈现出“风尚良好、环境优美、居住安宁、服务便捷、文体活跃”的新气象。社区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以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以完善社区组织体系和健全社区建设工作运行机制为重点,积极支员社区单位和居民广泛参与,共同建设现代新型社区而努力。 |
坦下村 |
坦下村地处青田县东大门,北与鹤东村相邻,南接圩仁村,辖内有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数450余人,总户数有115户,在册人口387人,村内暂住人口28人,低保困难户5人;有村两委干部8人,党员12名,村民代表24人。村两委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平安村庄建设,着力提高村民收入,发展经济。 结合商住项目工程开发,通过多渠道筹资,对环境、绿化、道路等进行全面整治。建成了绿化带、生态公墓;改装数字电视、村道硬化、饮用水项目建设等。还添置了3只垃圾桶,做到了垃圾日产日清,彻底杜绝了村道脏、乱、差的现象。同时。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落实有关措施,做到专人管理、统一制度、统一标准,对街道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保质保量抓好各项工作。 |
鹤东村 |
鹤东村,地处青田县城东北方,位于鹤城街道圩仁村后山,自古以来都有圩仁山头的称呼。目前共有五个自然村,分别是鲍坦自然村、竹园下自然村、山头自然村、胡车自然村、东阔自然村。全村户籍人口1120人,户数380户,其中农村住户数149户,农村务农人口538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582人。鹤东村土地总面积3431亩,其中耕地717亩,山林面积1967亩,干水果面积297亩。地处山区,农村经济状况相对比较薄弱,缺少集体经济收入,人均收入元。十多年来,山头自然村一直受A类地质灾害困扰,目前整体搬迁移民工程选址鲍坦村,工程建设已进入规划施工阶段,期盼山头地质灾害移民能够早日搬进新居。 |
陈山村 |
陈山村位于鹤城街道西北方向,北临黄降村、南临石臼村、东临金田村、西临石溪乡,距县城7.5公里。现有的陈山村由三个行政村(外陈山、底陈山、仁塘坑村)合并,分17个小组,共有总人口为1088人,共327户,其中外出人数312人,低保对像25人,残疾15人,计生优抚对共44人,村两委干部8人,共有26名党员。耕地面积540(亩)、山林面积3627(亩).由于地理位置及气候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无法发展规范化的产业,村集体没有固定资金收入,村里的大部分主要劳动力外流,村民主要的经济收入靠外出经商和打工,全村村民人均收入比较低(仅五千多元),生活水平相对鹤城街道其它村较低。 近几年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从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和具体安排,“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为目标。由于陈山村地势比较高,气候较冷,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村干部带头探索寻找至富路,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的优势,带领部分村民发展养殖业,养殖的品种有家鸡、蛋鸡、家兔等,规模较大的养殖户有十多户,部分养殖户鸡养殖数量达1万多只。村干部还帮助养殖户寻找销路,有效增加农户的收入。 |
黄降村 |
黄降村处在海拔高度为600米的偏僻高山区,是鹤城、温溪、石溪三个乡镇的交接处,有4个自然村,现有总农户数164户,人口481人,山林面积4000多亩,土地面积220亩,信息和交通相对欠发达。老百姓一般从事种田,单季晚稻亩产300--400斤,肥料都是用草木灰。全村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基础设施有待跟进。随着经济的发展,黄降村村民的生活方式、环境建设逐步改善,拔地而起的科学的配套设施,现代化的生活氛围,是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
城北村 |
城北村位于县城北面,海拔330米,距县城4.3公里。2002年6月由下司砻、陈岙底2个村合并而成。全村土地总面积3235亩,林地面积1934亩,耕地面积637亩。全村分3个自然村,户籍人口742人,总户数221户,常驻人口302人,组数10个,党员11人,村民代表31个,低保户6户,低保边缘户3户2011年村集体总收入1.7531万元,人均纯收入6660元。 城北村经过多年的努力,种养业发展势头良好,现全村已有杨梅基地500多亩,生猪养殖场3个,年出栏生猪2000头;修建了季庄垃圾场到下司砻、下司砻到陈岙底的康庄公路;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共修理和拆建房屋20余间;购置垃圾桶20只,安排卫生保洁员2名,保障村内的环境卫生;2011年实施农村饮用水工程,解决居民的生活用水,建立村内的文化活动室和室外活动健身场所,丰富村民娱乐生活,2012年实施村内电网改造,全村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生产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 |
二村村 |
鹤城街道二村位于县城中心,距丽水市70公里,距温州市50公里,金丽温高速公路、49省道以及瓯江穿城而过,是县区重点项目的主战场,也是县工业经济集聚发展的重要基地,更是我县发展商贸服务的重要领域。二村有8个村民小组,425户,1104人,其中党员24人,外来住户人数近万人,人口繁多。辖区内有商业网点1500余家,商业面积达到19.8平方公里,每千人平均拥有商业面积18平方公里,营业总额达5.3亿元,是集居住、文化、教育、体育、娱乐、医疗、商业、购物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城中村。 |
第一村 |
鹤城街道第一村是青田县人民政府与鹤城街道办事处所在地,是青田县政治、经济、文化集聚地之一。全村下辖15个村民小组605户1952人,东至塔山下,南至瓯江,西至樟树湾,北至仁塘湾交界范围以内的土地(除部分菜地外)。村内设有党支部、村委会、村监会、经济联社及共青团、妇联、民兵、调解、治保等配套组织。2011年实现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029.1万元(其中村集体可支配资金818.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01元。2010年3月:中共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浙江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联合授予“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荣誉称号;2012年2月被中共丽水市委、丽水市人民政府授予“生态文明村”荣誉称号。鹤城一村经济以三产为主,第一产业为辅,一产主要有杨梅、板栗等特色农业产业,三产主要为餐饮服务、娱乐健身、商品营销等行业。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特色效益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扩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村富余劳动力进军二、三产领域。 |
金田村 |
金田村位于鹤城街道后山,距街道2公里,村庄整洁,交通便利。全村843人,255户,13个小组,14名党员,村民代表31名,暂住人口35人,低保困难户19人,耕地面积358亩。稻田水质清澈,排灌方便,有稻田养鱼的悠久历史,适合发展稻田养鱼业。稻田养鱼面积达200亩,涉及农户20多户。上一年人均收入5885元。 |
石臼村 |
石臼村概况 石臼村位于县城西北方向,离县城约3公里,全村由四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958人,户数275户,11个村民小组,党员15人,村民代表29人,山林3086亩,水果基地约700亩,耕地450.07亩,人均收入达5230元。 |
仁塘湾村 |
仁塘湾村 绿翠环抱,莺啼鸟鸣,这里是有县城“后花园”之称的仁塘湾村。仁塘湾村地处鹤城镇新建岭后山,离县城3.5公里,全村1550人。仁塘湾是一个“健身村”,这里道路宽阔平整、空气清新,每晚有数百县城居民到此步行健身、休闲锻炼,仁塘湾道路成了名符其实的城效休闲健身路线;仁塘湾村是一个“休闲村”,沿村路一步一景,至高处可鸟瞰县城,风景极佳,同时这里人居环境较好,富有田园风味,逐渐成为人们双休日休闲的好去处。仁塘湾村是一个“农业村”,有稻田养鱼生态示范基地500亩、干水果基地819亩,高效农业带动农民致富。仁塘湾村是一个“华侨村”,全村80%以上人口是侨眷,其中一些知名华侨分别一些国家和地区担任侨领,这些华侨和侨领身在海外,心系家乡,历年来共为家乡捐助了数百万元用于家乡建设。仁塘湾还是一个“荣誉村”,近年来,村两委带领全村村民共同致富,努力改变村容村貌,受到上级领导和群众一致好评,先后获得县级先进党组织、县小康村、县绿化示范村、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市级先进文明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
圩仁村 |
圩仁村位于县城东面,海拔15米,距县城0.3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4617亩,林地面积2394亩,耕地面积454亩。全村分3个自然村,总户数500户,户籍人口1541人,有党员26人。2012年村集体总收入2.5857万元,人均纯收入7451元。圩仁村经过多年的努力,种植业发展势头良好,现全村已有杨梅基地357亩,瓯柑80亩,其他水果47亩,共有水果面积454亩;圩仁眼镜厂的生产标志着全村工业经济发展的复苏,成为今后工业发展的起点。49省道圩仁段房屋拆迁,安置了平岩、新田湾二个点共计60多户,建筑面积0.6万平米,占地面积0.8万平米,路面硬化0.2万平米,化粪池4个,共计192立方米,改建了原来的水电,标志了圩仁村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崭新的亮点。圩仁村委办公楼、老人亭、詹氏祠堂、佛殿、还有危旧房拆建10多户,30余间的建设。建立村内的文化活动室和室外篮球场子和健身场所各一个,丰富村民娱乐生活,同时在49省道两旁绿化了花木,长2公里,共计2万多平米绿化带,且在49省道旁新建了6个公交候车棚,大大方便了群众外出候车,配备了卫生保洁车与保洁员,建立了垃圾中转站,保障村内的环境卫生,改善环境条件,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总之全村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生产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
北岸村 |
北岸村地处鹤城镇瓯江沿岸,离县城仅有1.5公里;全村有1058人,298户,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村常住480人,常住户102户;全村拥有林地面积3582亩,干水果基地319亩,耕地面积199亩,其中水田有101亩;人均纯收入达5299元,享受养老保险补贴有250人,享受农村医疗保险补贴有618人。 |
平演村 |
平演村位于县城东面,海拔10米,距县城1公里。后塔山,前临瓯江,沿山脚设居,49省道穿境而过。因地处县城滩下,溪流较平,石称平溪,经迭次洪水冲积成一片溪滩堰,以字间关系,将“堰”改“演”而成现名。 清康熙二十年(1681),属六坊。民国时期,隶属一区港口乡。1949年5月,隶属鹤城镇。1955年6月,城南乡设立,隶属城南乡。1956年9月24日,城南乡改名平演乡,为平演乡管辖。1958年10月,为平演大队管辖。11月9日,隶属平演管理区。1961年10月10日,隶属平演公社。1982年3月27日,划归鹤城镇管辖。平演村由平演、戈湾、戈岙湾3个自然村组成,戈岙坐东在平演村的北面,系第一至四村民小组杂居之地。据传此地早年有座尼庵,有詹姓姑母出家。村在山岙村,帮称姑岙。后因“姑”字不雅,改用同音字而名戈岙。戈岙湾,因地处戈岙村下面的山湾处而得名。全村土地总面积为2449亩,原有耕地341.5亩,现有耕地80亩。2012年因行政区划调整,原鹤城镇撤消划分成鹤城街道、瓯南街道、油竹街道,平演村隶属鹤城街道,共分为7个村民小队,现全村423户,户籍人口为1466人,常住人口3400人。 改革开发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原鹤城镇党委政府、在鹤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带领下,平演村两委干部和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依托优势,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旧村改造稳步推进,一幢幢崭新现代建筑拔地而起,村民都住上了欧式新房;欧江干堤鹤城段加固工程延伸到了平演村,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休闲场所,更为村民筑起了一道安全保卫墙;49省道改线从平演村头戈岙湾绕过,原来的老公路成为了村里一条漂亮宽敞的主街道;戈岙湾经济适用房的建成,进一步聚集了人气;汽车东站搬迁到戈岙湾,中湖大桥的建成,使平演村成为了今后青田县交通的枢纽中心;村内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农村农网改造工程让家家户户通了电,100%的村民能就地使用移动通信电话,家家户户都开通了数字电视;平演学校成为城东教育集团分校,办学质量迅速提高,入学学生逐年增多,已成为本地村民,特别是外来务人员子女入学的首选;近年来,平演村外来人口急剧增多,促进了平演村房屋出租、商业零售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