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丽水 >> 青田县 >> 高市乡 >> 东源头村

东源头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东源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源头村简介

  东源头村位于高市西南部,距高市乡政府13公里,主要由东源头和三官石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128户402人;耕地面积141亩,山林面积2870亩。村民以水稻种植和毛竹为主导农业产业。2013年农民人均收入为7815元。
  东源头村群山环抱,翠竹连绵,由典型的山村风光构成。尤其是村中乡土文化传承有序,底蕴深厚,民俗事项十分丰富。沿途梯田顺山势盘绕而上,与山村民居融为一体,高低错落有致,四季风光各异。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1121203 323000 -- 查看 东源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源头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东源头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黄镇村

  一、黄镇村概况   黄镇村距高市乡政府驻地5.6公里,海拨约380米。这里有陈诚祖坟,森林资源丰富,植被完整,空气清新,民居古朴,村风淳朴,有旅游开发潜力。村庄区域面积3.2平方公里,全村共有耕地63亩,林地面积886亩。户籍85户249人,仅有1个自然村,2个村民小组,村常驻人口121人,外出人口128人(其0国有35人)。现有党员8名。2008年村经济总收入约150万元,人均纯收入约6024元,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有13户27人,(其中已有4户7人纳入低保)。2008年危旧房调查中有20户危旧房,造成黄镇村贫困最主要原因是因生大病和环境因素,以及缺少信息、科学技术等。   二、近年来发展情况   黄镇村在乡党委政府领导下,迅速发展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如黄镇至高市康庄工程,在乡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及村两委干部的努力下,总投资三百多万元的康庄工程竣工通车,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自来水工程,投资十多万元的自来水工程也顺利竣工,解决了村民吃水难问题。有线电视,在政府援助下进行了改造,结束了以往的锅盖式的电视网络,建成了联网有线电视,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黄镇村的经济重头—黄镇西瓜得到长足发展,增加了品种,扩大了种植面积,黄镇西瓜收入占村财经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三、未来展望   1、坚决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工作;   2、努力做好黄镇至高市康庄公路绿化工作;   3、继续做好黄镇高山西瓜的基地建设;   4、加强宣传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5、强化村两委干部工作作风;   6、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如路灯建设、扩建停车场、水塘修理等。  

西源村

  西源村位于高市乡西南面6公里处,由三个自然村,8个生产队组成,四面环山,康庄路绕山而上,贯穿外铺、中铺、上铺三个自然村。村庄分布为“S”型,沿溪坐落,传统农村气息浓厚,山林翠绿,溪水清澈,生态环境保持完好。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00亩,山林面积14000亩,村民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  

水碓基村

  水碓基村为高市乡古村之一,村民以种植高山水稻、西瓜和毛竹为主,是一个由6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全村148户486人;耕地面积158亩。古村依东源溪而建,距离高市乡政府所在地8.5公里,距330国道和金丽温高速10公里,距青田县28公里,有三级通村公路相通,交通便利。   水碓基村是民国以前建村的,保留了较长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变动,也具有独特的民俗民风。水碓是水碓基村村名的由来之一,是水碓基村所具有的独特的旅游资源,是农村乡土环境的重要见证,是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缩影,也是传统文化的凝固和遗迹。   下一步,水碓基将结合古村落保护盒开发建设,以弘扬古乡土文明为核心,以“寻访乡村文明,体验质朴生活”为主题,全面开发水碓基村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强村。  

东源头村

  东源头村位于高市西南部,距高市乡政府13公里,主要由东源头和三官石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128户402人;耕地面积141亩,山林面积2870亩。村民以水稻种植和毛竹为主导农业产业。2013年农民人均收入为7815元。   东源头村群山环抱,翠竹连绵,由典型的山村风光构成。尤其是村中乡土文化传承有序,底蕴深厚,民俗事项十分丰富。沿途梯田顺山势盘绕而上,与山村民居融为一体,高低错落有致,四季风光各异。  

练岙村

  练岙村基本情况   高市乡练岙村位于330国道旁,背靠青山,面朝瓯江,由港头埠、官岙两个自然村组成,村庄总面积4.08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200亩,园地200亩,林地500亩,其他林地210亩。有村民小组5个,常住户口130户,常住人口约400人,党员25人,农村劳动力人数200多人,其中外出经商务工约130人,年收入在1500以下的贫困户有16户。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务工和经商,外出务工人员分散全国各地。在村里的村民以务农为主,农业生产大多自给自足,农民们缺少农业技术,农产品商品化较低。   2012年高市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抓住石门洞创建5A景区的契机,把练岙村定位为我县创建石门洞5A景区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提升石门洞景区整体服务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深化村庄住房改造建设,顺应民意,优化村庄发展环境,实现由改善村民住房条件转变为改善村民住房条件与生态环境、乡村特色并重,由宜居转变为宜居与宜业、宜文、宜游并重,促进村庄发展。经过规划设计,将练岙村的总体定位确定为:以生态、文化、休闲为核心功能,融汇观光游赏、休闲渔业体验三大旅游功能,拟将练岙村开发成为石门洞旅游区的旅游集散中心、青田县独特魅力的原生态渔村旅游目的地,使之成为千里瓯江畔的百年渔村。目前练岙村港头埠石门渔村民居改造基本完成。  

雄溪村

  雄溪村基本情况   一、地理、人口   雄溪本为溪名,村以溪名为村名。地处括苍山脉之间,北纬28°08′,东经120°17′。雄溪流至此注入瓯江。村四周群山环抱,一溪穿村,面临瓯江,堪称山水家园。全村在册人口693人。   二、文化渊源   雄溪村文化渊源十分深厚。始祖陈希旦系山水诗人,因仰慕谢灵运而情钟石门洞而迁居雄溪。其诗作皆与雄溪、石门洞、山水、猿啼等元素有关。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雄溪陈氏第八世陈塈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后官至国子司业。陈、文相交甚厚,陈塈逝世时,文天祥刚好从元营逃脱,经温州沿瓯江北上至雄溪,便专门去墓前吊唁,并写下两篇情真意切的悼念文章。在八百多年的历史长河里,雄溪村耕读遗风长存不绝,佳作丽句颇多。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以耕、读、商、工四者并举。   三、交通发展   历史以来,由于山川闭塞,雄溪村的交通十分落后。至公元2009年外雄电站建成,瓯江天堑忽变通途。去青田县城或丽水市区,驱车均只需半小时。   四、村容变化   因一溪之隔,,历史以来,雄溪村分底、外两个自然村。至公元2008年实行旧村攺造,并为一村,全村所有住房拆旧建新,现全村有混凝土楼房8100平方米。   五、发展前景   根据石门洞创5A风景区规划,雄溪村被定位为景区西入口,并列入“石门渔村”景观之一。届时,雄溪村里将推出“凭栏观鱼”、“月下垂钓”、“簑笠垂钓”、“扁舟撒网”、等等一系列富有诗情画意的旅游项目。届时雄溪村将完成由八百多年的农耕文化到旅游文化的美好兑变!  

高市村

  高市村简介   走进高市村,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宽敞的马路、清澈的水流、整齐的民房,还有那门前劳碌的村民。村口,散发着古色古香风味的旅游接待中心和民国风情村样板房巍然矗立,投资3.5亿元的青田生态乐园工程整装待动;村内,修旧如旧的“陈诚故居”默默叙述着历史风云;村委,墙上挂满了历年来荣获的各类证书、奖牌。这里,一切呈现出一派蓬勃兴旺、欣欣向荣的景象。   高市村位于青田县城西北部,坐落于瓯江南岸与高市源汇合处,与石门洞名胜风景区毗邻,隔江与330国道、高速公路接壤。全村总面积10.08平房公里,大部分系山区林业用地,其中有耕地500亩,园地400亩,林地14000亩,其他林地610亩。现有村民小组18个,户籍人数702户2379人。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924.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26元。   高市村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形成于清代,扬名于民国,发展于改革开放之后。先后有高市底村、高市外村、官山、叶山、朱立、坳头、寮头、下龙、过岸凉亭等自然村。1999年5月,“并村合一创宏业,携手同行谱蓝图”,合并为高市村。高市村是青田县“十大名村”。   一、人文之村   高市村是著名的名人之村。高市村和邻近的石门洞是明太师刘基启蒙求学之地,瓯江河畔记录了少年刘基的求学足迹;民国期间,高市曾出过国民党二号人物陈诚和黄埔时期的10位将军及众多爱国人士,他们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已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存完好的明末清初古建筑群也为高市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这里有始建于清光绪乙亥年(1875)的陈诚故居;有陈诚投资创办的高市学校及学校内的陈诚别墅;还有保存完好的明末清初四合院古民居、陈氏祠堂、高市村的众主殿、朱氏祠堂、底村的东海世家等,还有历史久远、香客不断的众多祠堂庙宇。   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不仅为高市村留下了书写历史沧桑的实物,同时也遗留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关于刘基、陈诚的累累传说,鱼灯、舞龙等民间舞蹈,做殿头福、唱词等民间信仰,以及各种民间传说,被本地村民或口口相传,或共享、传承,展现了民间历史文化的神奇魅力。   二、对台工作重点村   高市村共有去台湾人员32户64人,现在台湾人员56户,289人。陈诚夫人谭样,原任台湾中国国民党妇女工作会副主任,1989年6月6日卒于台北。他们生有四子二女,四个儿子先后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其中长子陈履安1992年任国民党中常委,兼任“国防部长”;次子陈履庆任台湾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陈诚的胞弟陈正修,原任国民党“法委员”,已在台湾病故;陈勉修,原任国民党“评委员”、台湾银行董事长兼台北市银行工会理事长,亦已在台湾病逝。此外,高市村还出了叶仲卿、叶迈、陈履旋等国民党将官。   三、旅游开发重点村   深厚的人文底蕴,优越的村庄地理和生态环境,浓厚的民俗风情是高市村的三张金名片,为发展旅游、打造生态乡村旅游品牌提供了绝佳条件。   2009年,高市村在高市乡党委、政府提出的“建名人故里,创旅游强乡”发展战略下,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全方位落实项目规划,各项工程有序展开。至此,高市村迎来了旅游业大发展的春天,全村上下形成了“兴旅游、促发展、强高市”的浓厚氛围,掀起了旅游开发创业创新攻坚高潮。村内的陈诚故居修缮工程于2010年9月竣工,旅游接待中心、文化中心已落成。   2012年,新一届党委对全乡旅游发展战略部署进行了进一步的延续和深化,提出了“依托石门洞、建设大景区,旅游富民强乡”的发展战略,高市村的旅游开发随之在更大范围更深领域展开。目前,高市村在建的有投资约3.5亿的大型招商引资项目—青田生态乐园、民国风情村改造、高市村历史与文化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等大型旅游项目。以“浙南民国风情小镇,两岸文化交流名村”为定位的高市村已成为创建石门洞-高市国家5A级景区的主战场,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逐步打造成为青田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在坚持用好村庄资源,大搞“旅游活村”的同时,高市村还十分注重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建成总投资120万元的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加快中心村自来水升级改造工程,配合乡政府和高铁指挥部积极做好金丽温铁路扩能改造工程(高市村段)相关政策处理。同时,“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农村135工程、生态文明创建、危旧房改造、“美丽村居、和谐家园”建设等工作都走在全乡前列,乃至全县的前列,为高市村成为青田县首批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奠定了基础。   高市,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村庄,一个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的村庄,一个科学发展、前景无上的村庄,一个近五年来荣获省、市、县各种奖项二十余种的村庄……在这里,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交相辉映,民国风情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关于它的故事说不完、写不尽。淳朴善良的高市村人民,正以热情开放的胸襟,竭诚欢迎八方来客到高市走一走、看一看!   版权所有:浙江农民信箱管理办公室技术支持:浙江森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洞背村

洞背村洞背村  伯温古村-洞背村位于石门洞风景区中部,距石门飞瀑景区5公里,相传刘伯温在石门书院求学时常来此访古探幽而得名。全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亩,其中林地面积4552亩,现有户籍人口354人,常住人口约120人。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81万元。   从2010年开始,为弘扬刘基文化,推动洞背村旅游发展,青田县委、县政府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近7000万元(其中财政4000余万元),以开发“伯温怀古文化村”建设为主线,对全村的危旧房、泥瓦房,按照统一样式进行了整村改造,使全村脱胎换骨,逐步转变为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养生、文化体验、寻幽探古、会务接待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胜地,也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最具典型的一流典范。截至2012年底,全村农家乐由原来的7家增加至15家,从事旅游劳动就业增至100多人,年营业收入逾500万元。2011年,伯温古村被评为“丽水市十佳危旧房改造村示范村”,2012年被评为“丽水市十大美丽生态村”、“浙江省旅游特色村”和“浙江省农家乐特色村”。   根据推荐标准自查打分94分。  

东源口村

  东源口村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村庄区域面积9.7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71亩,林地面积12050亩,其中毛竹1359亩。东源口村是全乡第二大村,户籍人口345户1154人,有张家、叶坳、西源口、石染、平头5个自然村,分12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约480人,外出人口672人。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81元,村集体收入仅0.1万元(不包括上级拨款),人均纯收入4481元,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有17户   


东源头村特产大全




东源头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