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黑龙江 >>牡丹江 >> 林口县 >> 林口林业局

林口林业局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林口林业局谷歌卫星地图)


林口林业局简介

    1939年6月1日,伪满决定以勃利县、密山县和穆棱县各一部分区域设置林口县,伪县公署驻林口街,隶属东安省。  1943年10月,改隶东满总省,1945年5月再改隶东满省。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  1946年4月,划归绥宁省管辖。同年5月,绥宁省决定,将林口县与牡丹江市五河林区合并设置五林县,5月17日启用五林县印,县政府驻五河林(今五林镇),隶属绥宁省。同年10月,改属牡丹江专区。  1947年2月,又从五林县划出分设林口县,隶属合江省,同年10月划归牡丹江省管辖。  1948年7月,划回合江省。  1949年1月,撤销刁翎县(原由依兰县析置),并入林口县。同年5月,撤销合江省,划归松江省管辖。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改归黑龙江省直辖。  1956年3月,将原海林县的五林、朱家沟、二道河、柳河4个区的全部和柴河区的大部划给林口县,同时将林口县划归新设立的牡丹江专区管辖。  1957年1月,将麻山、西大坡两个乡划归鸡西市。  1962年10月,将柴河、二道河子、三道河子3个公社划归新恢复的海林县管辖。  1983年9月,撤销牡丹江地区,改由牡丹江市领导。  1992年,林口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县境北抵依兰、勃利二县,东邻鸡西市和鸡东县,南与牡丹江市和穆棱县接壤,西与海林市和方正县毗连。全县总面积7173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6个乡、镇。  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42.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6万人;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2.4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9.8%和5.7%。县政府驻地林口镇。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42.3万人 7173平方公里 231025400 157000 0453 查看 林口林业局谷歌卫星地图

林口林业局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林口林业局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林口镇

  位于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林口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处鸡西、七台河、牡丹江三市的三叉路口、铁路、公路交通都非常便利。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179平方公里,全镇辖1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9,360人,5152户,全镇共有耕地79292亩,森林覆盖率35%。2001年前,林口镇所辖包括镇内4个村、四个街道办、38个居民委,2001年乡镇改革,原林口县中兴乡政府合并到林口镇。2005年林口县城区党工委成立,原林口镇的4个街道办,38个居民委从林口镇剥离。现林口镇只辖15个行政村。.  

古城镇

  " 古城镇位于林口县城北九公里处 (东经130°17′,北纬45°21′)。座落在乌斯浑河与鲶鱼河汇河东岸,牡佳铁路和林刁公路经由镇政府所在地穿越。古城镇东与青山乡接址,南与奎山、林口县城为邻,西与莲花镇接壤,北与建堂乡接壤。总面积为七百二十五点六三平方公里,全镇共有19个行政村,12个自然屯,一个街道办事处,省属林口县林业局驻古城镇内。    全镇总户数10,201户,总人口32,479人,其中农业人口25,351人,汉族30,558人,满族964人,朝鲜族863人,蒙古族46人,回族40人,苗族6人,藏族1人,土家族1人。    全镇耕地总面积12,572.87公顷,基本农田10,255.4公顷,一般农田2,314.39公顷,林地面积54,102.45公顷,草原地面积1,395.92公顷,水域面积544.04公顷。    主要矿产有煤、金、大理石、石灰岩等。    在农业气候区划中,除小河北、湖水、大砬子等八个村屯属低山冷凉湿润霜冻区外,其他村大都处在温凉半湿润易旱区。高于或等于10℃,年活动积温2400℃;年降水量520至550毫米;年日照2550至2650小时;无霜期125至130天,初霜日平均出现在9月中旬末;生长期130至135天,可以满足一年一熟农作物生长需要。春季雨水较少易旱,夏季雨水较多,适宜农作物生长。主栽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烤烟、小麦、土豆等多为早熟品种。   ".  

刁翎镇

  " 刁翎镇位于县城北偏西69公里处,东经129°59′,北纬45°46′。镇区四至北与依兰县接壤,东北、东接勃利县,南依建堂乡,西与三道通镇相连。刁翎镇总面积673.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7544.7亩。    该镇大部分处于低山区,小部分处于河谷川地平原区。境内群山环抱,河流纵横。西南端与三道通镇、建堂乡交界处的小锅盔山海拔886米,是全镇最高点。乌斯浑河从镇区中部纵贯全境,沿途接纳源发河、湖里信子沟河、马蹄沟河等大小支流后,在镇区北端东岗子村西注入牡丹江。在乌斯浑河两岸河谷冲积平原上分布着千顷良田,这里土质肥沃,气候适宜,使该镇素享“鱼米之乡”美称。林依公路贯穿刁翎全境。    刁翎镇域位于林口县城北70公里处,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山乡集镇。这里依山傍水、风光旖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刁翎甸子赛北京”的美誉。    解放前,刁翎镇经济绝大部分是农业。工业生产十分落后,只有磨坊、油坊、酒坊、粉坊等手工作坊。民国初期,商业刚刚发展起来,只有一些小本经营的摊床和店铺。沦陷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商业发展逐步加快,建成了较大的集镇,有多处商号和店铺,比较繁华。    建国后,刁翎镇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经过50多年的努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促进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农村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健、快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2004年,全镇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一免两补”惠民政策,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7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28元,三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朱家镇

  位于林口县西南部,地处北纬44。47,东经129。18,。 朱家镇最早的名称叫“关门咀子”,(1920年 以前、国民初期)、当时这地方只有几户人家,因此地位于五林河山口处,西面有高山,山上全是森林覆盖着、树木参天、远看山形如大门,因此取名为“关门咀子”。(“关门咀子”在民国时期、归属宁安县青林村 辖治)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侵占此地后、为掠夺和侵略战争的需要,1933年修建铁路,在修建铁路开凿山洞时,挖掘出来很多蛇,因此把这个隧道起名叫“仙洞”,同时又把建在附近的火车站称为“仙洞站”,接着又把“关门咀子”改为“仙洞”。 解放后,因“仙洞”这地方最早是朱姓原居住地、故又改名为“朱家沟”。后来有延续到“朱家乡”、“朱家镇”。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朱家镇在中国0的领导下,抗日联军,解放军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建立新中国,经历了艰难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艰苦复杂的剿匪斗争。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有很多革命烈士在和敌人的战斗中,洒尽了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眠于这块土地上、人民将永远的怀念他们。 解放后,朱家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方面特别是市县老促会的关心和支持下、老区的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全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全镇的经济建设发展很快,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全镇大多数人民生活水平早已跨越温饱、正向初级小康生活水平迈进。但是由于老区基础条件较差、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任务还是十分艰巨和繁重的。.  

柳树镇

  位于林口县城东南部,距县城50公里,距牡丹江市48公里,南与穆棱接壤,行政区总面积560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8个自然屯,全镇27606口人,其中农业人口23500人,耕地12.3万亩, 201国道贯穿全镇10个村屯,距镇政府仅1公里,牡佳铁路也贯穿我镇,交通十分便利,为全镇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镇属第三积温带,资源丰富,境内拥有煤、金、草炭土、花岗岩等丰富的矿产,其中煤炭储量千万吨左右,含煤面积30平方公里,草炭土储量达500万吨以上,面积达一平方公里。木材、药材、山野菜等资源储量大、种类多。2005年实现农业总收入2.1亿元,比上年增长28%;农村人均收入实现4980元,比上年增长36%;镇财政税收实现306万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全镇各项经济指标均创我镇历史最高水平,2005年获县委表彰“农业农村工作先进乡镇”、“财源建设先进单位”、“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我镇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致富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围绕“促进镇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这一主线,通过全镇上下团结一心,求真务实,努力拼搏,现已形成了以“劳、烟、禽、药、煤”为主的农民增收五大产业。  1.农村劳动力转移产业:在全国重要城市建立输出基地6个,全镇域外转移劳动力5534人,集体累计转移7500人,举家搬迁的农户达611户,2291口人,打工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950元。  2.烤烟产业:2005年全镇烤烟种植面积达到4865亩,同上年增长132%,收购烟叶125万斤,直接拉动农民增收440万元,实现税金88万元。  3.肉禽产业:以复兴村肉鸡产业发展基地为主,辐射附近富强、柳树、嘎库、土甸子、柞木、工农等12个村屯,年出栏达到100万只,实现农民增收400万元。已成为牡丹江市天资公司的肉鸡供应主产区。引资500万元建成一座集肉鹅养殖、饲料生产、羽绒加工于一体的“林口大健”鹅业养殖基地,该基地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拥有草场面积150亩。计划年存栏2万只,产值60万元,税收6万元。  4、北药产业:我镇去年成功引进北药种植大户马品道,在富强村建成了全县最大的北药示范基地,总面积达210亩,年收入达50万元,现在“北药一品村”已初具雏形,带动全镇北药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实现收入220万元。.  

三道通镇

  总面积1.1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指导面积)9.8万亩。现有总人口2.1586人、其中汉族占92%,满、蒙古、回、朝鲜、鄂伦春等5个少数民族占8%。总户数5.194户、其中农业户4.219户。镇政府驻三道通一村、下辖11个行政村和16个单位。此外,辖区内还有2个农牧场、2个农场和9个国有林场。 三道通镇位于林口县西北98公里处,东经129度44分,北纬45度41分。镇域东与刁翎镇、建堂乡为邻,西与海林县接壤,南与莲花镇相依、北与依兰县、方正县相毗连。 三道通镇村屯和耕地分布在牡丹江沿岸地带,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宜人,适合农作物生长,素享“林口粮仓”之称。主栽作物有大豆、玉米、水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白瓜、北药等 三道通镇在古代、近代有牡丹江水路和沿江陆路交通,为交通便利之地60年代省级方虎公路建成通车,成为通往林口县、依兰县、方正县一、哈尔滨市的交通枢纽。70年代“四大线”地方道建成通车。90年代“三新线”地方道建成通车,实现了村村通工程,使交通更加发达。2004年,已经完成通县、通乡、通村公路规划编制和上报工作、方虎公路东方红大桥至大罗密段(白色路面),莲花镇至三道通镇旅游公路又黑色路面),即将动工建设。 三道通镇境内最高的山峰是大综顶子山,海拔1357米、也是全县最高点。最低的谷地是大屯村,海拔114米,也是全一县的最低点。最大的河流是牡丹江,流经段38公里。全镇水域面积17万亩,居全县各乡镇之首林地面积1.450万亩,森林覆盖率80.20l0,居全县各乡镇之首。 在广阔的原始森林中,栖息着上百种野生动物,主要动物有东北虎,金钱豹、啥俐、梅花鹿、一马鹿、黑熊、野猪、璋子、抱子、紫貂、水獭、林蛙等。主要飞禽有一飞龙、野鸡、沙史鸡、鹤鹑、鸳鸯、野鸭、松鸭等。 在茂密的森林中,蕴藏着丰富的山产品资源。可食用的野果有10多种,如山葡萄、称猴桃、松籽、棒子、山核桃等。药用植物达200多种,如人参、党参、五味子、刺五加、枸杞、黄芪、元术、桔梗、满山红、冬青等。可食用的野菜有50多种,如放菜、微菜、猴腿菜、刺老芽、黄花菜、黄瓜香、婆婆丁等。菌生植物有10多种,如木耳、猴头、元蘑、棒蘑、榆黄蘑、松茸等。.  

龙爪镇

  " 龙爪镇总面积6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万公顷。全镇总人口3.8万人,其中汉族占88%,朝鲜族占5.5%,满族占5.4%,镇政府驻地龙爪村,辖区内有20个行政村,35个自然屯,4个国有林场。    地理环境:龙爪镇政府驻地位于林口县城西10公里处,东经130°08’,北纬45°14’,镇域北与古城镇相接,东与林口镇毗邻,东南与奎山乡、穆棱县相连,南西与柳树镇、朱家镇接壤。    地处丘陵漫岗区,境内山脉主要山峰沿东西两侧排列,形成南北狭长,东西两侧较高地形,位于西北端鲶鱼河子大岗海拔901米,是全镇最高点。镇域内鲶鱼河子大岗、小国库山、小磊子山、秃顶子山、大楚山、洋旗岭、鹿圈子山连成一片,以大楚山为中心,形成东是乌斯浑河与五林河分水岭,鲶鱼河横贯镇域,沿途有万宝沟河、四道河子、三道河子、小龙爪沟河、四座房河、二道河子、头道河子、楚山河等支流,五林河的支流有泉眼河。此外有中小型水库4座(高云水库、小龙爪水库、跃进水库、保安水库),库容量135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8万亩,全镇水域总面积7,595,8亩,其中河流水面2673.3亩,水库水面2,877,1亩,水利资源丰富分布比较均衡。乡域有林地面积606190.1亩,森林覆盖率64%。林口林业局在此设有四道林场、胜利林场,县林业局设有楚山林场,宝林林场,地下矿产有煤、花岗岩石材、硅线石、泥炭等,花岗岩石材蕴量丰富,质量优良。山产品丰富,有木耳、蘑菇、蕨菜等。    农业气候区划中,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凉半湿润易汗区,两部属低山冷凉湿润霜冻区,年均活动积温在2100——2500℃,年日照2500——2600小时,年降水量520——570毫米,无霜期115——130天,生长期120——135天。主要作物有大豆、玉米、水稻、烤烟等。    镇域交通便利,牡佳铁路、鹤大公路、201国道从境内穿过,镇村公路形成网络,设有向阳、楚山、宝林3个火车站。    从地理环境总的条件看,龙爪镇为发展农、林、牧、副、渔、企的好地方。   ".  

莲花镇

  位于林口县西北部,与海林市相邻,国家级大型水电站一莲花电站距镇区不足2公里,牡丹江从镇内流过,使莲花镇水源丰富,土质肥沃,适合种植烤烟、大豆等经济作物。全镇共有9个村、屯,总人口12,030人.莲花镇历史上经历多次变革,1936年成立字硅子乡,1961年成立莲花公社,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建莲花乡,1997年撤乡建镇,成立莲花镇至今。.  

建堂镇

  建堂乡位于林口县城北偏西55公里处,东经130°02′,北纬45°40′。乡域北邻刁翎镇,东北接勃利县,东南靠古城镇,西南依莲花镇,西连三道通镇。全乡共有16个行政村,分布着25个自然村屯,现有人口21,840人,其中农业人口19,452人。   建堂乡原名前刁翎,解放前隶属刁翎县,1947年5月时任前刁翎区委-张建堂在营救战友的战斗中光荣牺牲。前刁翎人民群众为纪念烈士,申报0合江省委和土改工作团批准,于1947年夏季更名为建堂。   乡域大部分为山地,乌斯浑河两岸为河谷平原。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南北两侧较高,中部乌斯浑河两岸较低,使全乡呈盆地形。大部分地区属温和湿润气候区,加上乌斯浑河两岸土质肥沃,气候适宜,成就了建堂“渔米之乡”,建堂成为了林口县重点产粮区之一。乌斯浑河由东南流向西北,横贯中部,沿途汇集白家沟河、西北楞河、红旗沟河、马桥河、大通沟河、大百顺河、小百顺河等支流。全乡水域面积6979.1亩,其中河流水面5593.8亩,水资源丰富。其中白家沟处,适宜建设水电站,目前项目正在招商中。乡域林地面积768,982亩,森林覆盖率73%,地下矿产有铁、大理石、白云岩、云母、稀有金属铀等,其中大理岩、白云岩、铁储量可观。大盘道铁矿的勘探工作已由省国土资源厅矿业集团完成,现诚招有实力企业共同开发。   建堂乡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境内大盘道遗址曾出土新石器时代文物。此外,还有早期铁器时代的三合遗址和三合西遗址,唐代渤海时期的大盘道古墓群遗存和金代的土城子古城遗址,从考古情况看,在古代建堂乡是林口县人烟稠密的地区之一。沦陷时期,建堂乡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区,抗联四军、五军等部队曾在大盘道、小盘道、西北楞等地多次打击日伪军。著名的战役是1937年1月28日抗联五军一部在柴世荣副军长的率领下在大盘道伏歼日军300余人,缴获大量物资。此次战役写进了中央军史,现大盘道伏击战址处于200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矗立了纪念碑。解放战争时期三五九旅八团三营一连曾在红旗沟河套地带活捉大匪首李华堂。   建堂乡地处林口县北部交通咽喉,309省道白色路面横贯全境,2006年鸡讷高速公路过境段开始修建,通车后全乡16个行政村中只有3个村不通高等级公路,交通便利,公路运输业十分发达,大型运输车辆百余台,拉动了周边地区的粮食运输。   

奎山镇

  位于牡丹江市东北部,距牡市138公里,在林口县城东南18公里处,西与林口县城交界,东与鸡西市麻山区接壤,北与林口县亚河乡、古城镇相接,南与穆棱市毗邻,交通十分方便,林鸡铁路、方虎公路、201国道都从乡政府所在地通过,是密山、虎林、绥纷河等市县对俄贸易口岸的前沿腹地。奎山乡土地总面积为327.86平方公里,地形地貌丘陵漫岗浅山区。全乡辖区16个行政村,6183户,总人口25800人,其中农业人口21000人,劳动力总数共8583人。土地面积8.96万亩,人均耕地不足4亩,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乡。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现有耕地面积8.9万亩,林地292538亩,森林覆盖率为34%,草原面积24000亩,水面积7500亩,水利灌溉面积为34500亩,占耕地面积39%,已开发利用水面积4500亩。 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行政区域内地下有原煤、花岗岩、大理石、石墨、火山灰、石灰石、硅线石、透辉石、纬晶石、泥碳、矽藻土、矿泉水等。这些奎山独特潜在的资源,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造福于民。.  

青山乡

  位于林口县城东北35公里处、青山村所在地的青山煤矿矿区,乡域面积677平方公里,13个行政村、10个自然屯、6个国营农牧场矿(青山煤矿、虎山林场、青山林场、虎山种畜场、青山良种场、铁路农场),总耕地面积14万亩。全乡总户数11,000户,总人口52,742人,其中农业户6,100户,农业人口 22,950人,非农业人口29,792人,非农业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56%。乡址所在地4,615户,人口11,520人。 乡域交通便利,牡佳铁路和鹤大公路由东北向西南贯通全境,境内林业干线公路和乡镇公路形成交通网。牡佳线铁路在乡内路段长38公里,沿线有亚河、永合、青山、大二龙、虎山等5个车站,其中青山站慢、快车均停,而且原煤、焦炭、木材、粮食等的货运量较大。公路运输便利,林口至勃利、七台河鸡西等县市的客运车辆每天有近十个班次,均经过乡政府,并且当日往返。今年林口至勃利的县道建设已开始建设,预计明年七月份可投入使用,到时人们的出行将更加快捷、方便。 乡域内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原煤、石墨、大理石以及黄金等贵重金属,其中原煤的蕴藏量十分丰富,全乡已探明的储量为6,850万吨左右;乡域内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655,393.70亩, 森林覆盖率达64.4%,有国家级天然保护林木和珍稀树种数十种。 山产品资源也十分丰富。野生中药材有黄芪、五味子、防风、桔梗、苍术等40余种;菌类有猴头蘑、元蘑、榛蘑、松伞蘑等十余种;有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的熊、野猪、狼、马鹿、梅花鹿、獐子、狍子、沙半斤、飞龙等近百种。 乡政府位于青山煤矿,中心大街为一条1,500米长的白色水泥路面,明年即将建成通往林勃公路的白色路面支线,街道两旁饭店、商店等近百家,商业繁荣,房屋建设规范有序,卫生环境良好,居民自来水普及率为100%,有线电视入户率100%,村村通工程基本普及, 乡内现有集中供热住宅楼2栋,新建2,600平方米政府办公楼一栋,明年准备新建职工家属楼4栋,有初中、小学各一所,卫生院一所及派出所、电管站、信用社、火车站、粮库等单位。.  

林口林业局

    1939年6月1日,伪满决定以勃利县、密山县和穆棱县各一部分区域设置林口县,伪县公署驻林口街,隶属东安省。  1943年10月,改隶东满总省,1945年5月再改隶东满省。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  1946年4月,划归绥宁省管辖。同年5月,绥宁省决定,将林口县与牡丹江市五河林区合并设置五林县,5月17日启用五林县印,县政府驻五河林(今五林镇),隶属绥宁省。同年10月,改属牡丹江专区。  1947年2月,又从五林县划出分设林口县,隶属合江省,同年10月划归牡丹江省管辖。  1948年7月,划回合江省。  1949年1月,撤销刁翎县(原由依兰县析置),并入林口县。同年5月,撤销合江省,划归松江省管辖。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改归黑龙江省直辖。  1956年3月,将原海林县的五林、朱家沟、二道河、柳河4个区的全部和柴河区的大部划给林口县,同时将林口县划归新设立的牡丹江专区管辖。  1957年1月,将麻山、西大坡两个乡划归鸡西市。  1962年10月,将柴河、二道河子、三道河子3个公社划归新恢复的海林县管辖。  1983年9月,撤销牡丹江地区,改由牡丹江市领导。  1992年,林口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县境北抵依兰、勃利二县,东邻鸡西市和鸡东县,南与牡丹江市和穆棱县接壤,西与海林市和方正县毗连。全县总面积7173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6个乡、镇。  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42.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6万人;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2.4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9.8%和5.7%。县政府驻地林口镇。  


林口林业局特产大全




林口林业局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