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篆村ChénzhuànCūn
行政村以驻地陈篆自然村得名。1958年属官坑耕作区,1961年建立陈篆大队,1984年改称为陈篆村。位于大溪中游南岸,沿山脚设居,隶属祯埠乡,距乡政府驻地东北面1.8公里。东、西、北三面临瓯江,南邻兆庄村。人口有1095人,面积7.99平方公里。下设8个村民小组,辖陈篆、圩地后、双坑、里港、陈篆山、向入寮、白木岗、群正山、饭蒸(甄)岩下9个自然村。
“鱼鲞庙”的民间传说(摘自青田民间传说)
祯埠乡陈篆村有座陈篆寺,前身叫“鱼鲞庙”,庙内塑着头戴鲤鱼帽,身穿鱼鳞甲的“鱼鲞爷”。相传,建庙三年后,有个当官的路过这里,觉得很有趣,就向庙主查问鱼鲞爷的来历。庙主就将三年前鱼鲞如何显灵的事说了一番。那个当官的听了哈哈大笑,随手在墙上写下一首打油诗:
去时山鸡套,
回来鱼鲞庙,
世上鬼神多,
原是凡人造。
这诗是什么意思呢?原来三年前,温州平阳有个姓赵的秀才进京赶考,路过陈篆村村头,见一只山鸡被“山鸡套”套住,很是可怜,就把山鸡套解开,放它飞走了。走了几步,又觉得放“套”的主人吃了亏,就把自己带来当菜的鱼鲞放入“套”内。
那书生走后不久,放套的主人前来收套,见套住的竟是一条鱼鲞,不解缘故。老人们以为这是鱼仙显灵,来这里选择庙基,保佑陈篆村黎民,便马上竖头(青田方言,即带头的意思),拣日动工,造起“鱼鲞庙”塑起“鱼鲞爷”,招引三村四堡的香客进庙烧香。
事也凑巧,这个当官的就是当年放鱼鲞的秀才,今日放官回乡,他万万没想到那天他放下的那条鱼鲞竟被当成鱼仙!
这“鱼鲞爷”的底细一说穿,令当地人哭笑不得。连夜拆下“鱼鲞庙”的匾额,重新以村名做寺名。这就是如今的“陈篆寺”。
陈篆Chénzhuàn
据《青田县志》记载,宋通议大夫赠光禄爵青田开国男陈希点,坟墓筑在此地慈明山。嘉定二年(1209)亡故,灵柩运回安葬,误过头二里,发觉后转回,得名叫“陈转”,后以方言谐音改雅称现名,系陈篆村委驻地。东、西、北三面临瓯江,南邻杨家。
圩地后Wéidìhòu
因村居建在当地溪边圩地后边而得名。东邻双坑,南邻陈篆山,西邻后塘,北邻瓯江。
双坑Shuāngkēng
因当地有两条坑流经过而得名。东邻里港,南邻向入寮,西邻圩地后,北临瓯江。
里港Lǐgǎng
因村居位于当地坑源里边,以方言“坑”称“港”而得名。东邻海口镇,南邻下家炮,西邻双坑,北临瓯江。
陈篆山Chénzhuànshān
因村居位于陈篆自然村后山而得名。东邻双坑,南邻兆村,西邻后塘,北邻圩地后。
向入寮xiangruliao
地处高山,因旧时村居草寮朝向东方,面迎日出,始称向日寮,后以方言“日”与“入”的谐音改称现名。东邻海口镇,南邻群正山,西邻兆村,北邻双坑。
白木岗baimugang
因旧时当地山岗树林里盛长白木耳等野生菌类而得名。
群正山Qúnzhēngshān
因村居位于当地群山正中位置而得名。东邻海口镇,南邻八庙田,西邻大叫,北邻向入寮。
饭蒸岩下Fànzhēngyánxià
因村居位于当地饭蒸(甑)岩下首而得名,又称饭甑岩下。东、南两面邻海口镇,西邻源坑底,北邻八庙田。
源坑底Yuánkàngdǐ(废村)
因村居座落在当地坑源底(里)头而得名。2010年整体搬迁,现无人居住。
八亩田Bāmǔtián(废村)
因旧时当地有坵八余亩面积的大田而得名。2008年整体搬迁,现无人居住。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21207 | 323000 | -- | 查看 陈篆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锦水村 |
锦水村JǐnshuǐCūn 行政村以驻地锦水自然村得名。1958年属小群耕作区,1961年建立锦水大队,1984年改称锦水村。地处大溪中游北岸,330国道横贯村庄,靠山临江。隶属祯埠乡,距乡驻地西北面3公里。东邻海口镇,南邻岭下村,西、北两面邻腊口镇。锦水村总人口1006人,面积20.89平方公里。下设12个村民小组,辖锦水、岙底、上浦源、叶车、横坑、溪洪坑、郑坑等15个自然村。锦水村植被茂盛,生态良好,全村共有耕地349亩,林地3.01万亩。锦水村村风淳朴、群众勤劳,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现有柑桔种植面积2300余亩,其中无公害柑桔基地1500亩,年产量150万公斤以上,是青田县著名的桔柑生产专业村之一。 “锦水”的民间传说(摘自青田民间传说) 青田祯埠乡有个叫锦水的地方,虽然地方不大,但是名声却是响当当的,其村名来历很有传奇色彩。 相传,罗隐秀又一次从处州府往青田方向一路游来,经过一个不知名的村庄,看到锦水村两山对峙,一条清溪从中穿流而出,奇怪的是溪流并不是顺流直入瓯江,而是沿瓯江逆流而上,然后又折回流入瓯江。正在观望入神时,忽见一樵夫从身边悠哉悠哉经过,便问樵夫:“这条坑源奇特,里边是否有好景致可看?”樵夫见问话的客官相貌不同寻常,就答道:“这条坑源人称人间仙境“桃花源”,其中有深不见底的凤洞和险如板壁的风洞峡,风景独一无二,尤其是“桃花源”中不但家家房屋千柱落地,日日擂风清扫,夜夜擂鼓关门,而且户户都有“三摆船儿”运盐吃”。那罗隐秀一听,觉得十分好奇,决定要到桃花源去亲眼目睹一番。于是,就跟着那樵夫沿坑源而行。 从岙底到叶车,只见坑源曲折交错,山清水秀,风景秀丽,走了很长时间才听到鸡犬之声,坑底头只有几户人家,这里百姓男耕女织,过着平静安闲与世无争的生活。罗隐秀想,莫非此处就是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那樵夫讲解道:“听前辈说,陶渊明曾来过此地,他所写的桃花源写的就是这里”。罗隐秀一边走一边看,不断地点头称赞此地的风光。 到了桃花源,罗隐秀才明白樵夫所说的所谓家家户户千柱落地,原来竟是一座座用毛竹搭建的茅草寮,家家户户都有运盐吃的“三摆船”,指的是每家用来生蛋换盐吃的鸭子,那擂风扫地,擂鼓关门,只不过是茅草做的屋门被山风吹动发出的声响罢了。 罗隐秀看后,深深地被此奇特的景观所吸引,也更钦佩那位樵夫的风趣才学。于是就把这条坑源取名为“锦水”,意蕴此地前程似锦,财源如水。 “介狗买盐”的民间传说(摘自青田民间传说) 祯埠乡锦水后面的高山上,有个小村,那时没有村名,这里住着一个单身老头,他养了一条大黑狗。这狗很听话,懂得主人的心思。 有一年腊月天,上午还是阳光朗照,到了午后,就刮起了呼呼北风。天越来越低,越来越黑,到了乌阴边,天好像要压下来了。老头看了看鬼天气,自讲自话说:“哎,这天气真可恶,看来又要下雪啦!家里已经没盐了,明天打算去锦水买盐,不知能否去成,真糟糕!” 不出老头所料,夜里真的下起了鹅毛大雪,到了第二天早晨,竟积了一尺多厚,老头不能去锦水买盐了。这可怎么办呢?老头试着在狗身上打主意,就对狗说:“你去锦水替我买点盐吧”,狗摇了摇尾巴表示愿意。老头拿来一只草袋放进几个铜板,把草袋挂在狗的头颈上,狗踏进雪路,高一脚低一脚,向锦水方向跑去。 不到一刻工夫,大黑狗就到了锦水小店门前。这时小店还没有开门,黑狗就用脚爪在门上不停的抓,嘴里不停的叫。店家被它吵醒,就起床开门赶狗。可是赶来赶去,那狗就是不肯走,店家发现,这狗一身雪花,颈上还挂着一个草袋,解下来看看,里面竟有几个铜板。 这下店家犯难了。这狗分明是代主任来买东西的。但不知买什么东西。从草袋和铜钱判断,可能是买盐吧!于是店家揭开盐缸的盖,狗伏在地上摇尾巴。店家称足了盐,仍旧把草袋挂在狗的头颈上,狗摇着尾巴走了。 雪越下越大,半路上,黑狗不幸掉进雪坑,死了。 雪化以后,老头找到黑狗的尸体,非常伤心,就把它埋着村口的路上,为了纪念它,就将自己所住的这个地方叫“介狗买盐”。 锦水Jǐnshuǐ 地处大溪中游北岸,因村前瓯江秀水似锦而得名,为锦水行政村驻地。东邻滩下,南临瓯江,西与腊口镇交界,北邻半山头。锦水村有121人,原有耕地面积36亩。 锦岙Jǐnào 因村居位于锦水与岙底两自然村中间而得名。此地原无人居住,2004年因金丽温高速公路建设,锦水和滩下部分村民被安置此地设居,2006年建立安置点。现有人口52人。 上浦源Shàngpǔyuán 因村居位于当地坑源上首而得名。东与海溪乡交界,南邻龙须洞山,西、北两面与舒桥乡相邻。现有人口69人,耕地面积为20.7亩。 大窟daku 因村居位于当地大山腰窟处而得名,又称大堀。东邻舒桥乡,南邻白刀岗,西、北两面邻腊口镇。 横坑Héngkēng 因当地有一条小坑横流村前而得名。东邻溪洪坑,南邻家狗买盐,西邻腊口镇,北邻白刀岗。现有人口32人,耕地面积为16亩。 溪洪坑Xīhóngkēng 因当地有两条被称为雌雄坑的溪流经村前汇合,以放言谐音而得名,又称雌雄坑。东邻及谷坪,南邻上股,西邻横坑,北邻白刀岗。现有人口103人,耕地面积为35.6亩。 叶车Yèchē 当地盛产山茶籽,因旧时村内设有榨油作坊,以当地榨油工具油车得名油车,后以“油”与“叶”方言谐音改称现名。东邻龙须洞,南邻及谷坪,西邻洪溪坑,北与舒桥乡交界。现有人口28人,耕地面积为8.4亩。 家狗买盐Jiāgǒumǎiyán 相传,很久以前的一年冬天,天下大雪,村民无法出门买盐,当地有个聪明人将草袋挂在自家狗的脖子上,让狗下山到锦水自然村买盐。结果家狗真的帮助主人买回了盐,自然村由此而得名。东邻上股,南邻后半山头,西邻孙岙,北邻横坑。现有人口33人,耕地面积为14.5亩。 上股Shànggǔ 因村居座落在当地山上头,以方言“上头”称“上股”而得名。东邻谷坪,南邻岙底,西邻家狗买盐,北邻洪溪坑。现有人口36人,耕地面积为11.7亩。 及谷坪Jígǔpíng 因村居位于当地山峡谷坪始称峡谷坪,后以方言“峡”与“及”的谐音改称现名。东邻小坑,南邻冷水源,西邻上股,北邻叶东。现有人口8人,耕地面积为2.4亩。 郑坑Zhèngkēng 因村居近处有一条小坑始名近坑,后以郑姓人迁入改称现名。东邻后半山头,南邻锦水,西与腊口镇交界,北邻孙岙。现有人口76人,耕地面积为38亩。 后半山头Hòubànshāntóu 因村居位于锦水自然村后山半腰而得名。东邻小坑,南邻锦水,西邻郑坑,北邻家狗买盐。现有人口为61人,耕地面积为29亩。 岙底àodǐ 因村居座落在当地山岙底(里)头而得名。东邻冷水源,南邻滩下,西邻后半山头,北邻上股。现有289人口,耕地面积为110.6亩。 隔岸Géàn 因村居位于瓯江锦水溪滩上头始称滩头,20世纪90年代以与锦水隔岸相望改称现名。东、北、西三面临瓯江,南邻下个寮。现有87人口,耕地面积为26.1亩。 下个寮Xiàgèliáo 因村居位于隔岸自然村下个山垄而得名。东邻菖蒲塘,南邻冷水山,西与腊口镇交界,北邻隔岸。2013年该自然村整体搬迁,现无人居住。 冷水山Lěngshuǐshān(废村) 相传旧时因当地山上有一处长年不枯的冷水泉而得名。2000年房屋被大火烧毁,现无人居住。 白咀放Báijǔfàng(废村) 地处高山,因山林中常年聚集一种称白嘴放的飞鸟而得名。1972年迁入溪洪坑,现无人居住。 五里塘Wǔlǐtáng(废村) 因距此地五里外有一个大山塘而得名。1974年迁入溪洪坑,现无人居住。 白刀岗Báidāogǎng(废村) 因村居位于当地一座形似菜刀的山岗,以方言称“菜刀”为“薄刀”的谐音而得名。2010年整体搬迁,现无人居住。 滩下Tānxià(废村) 因村居座落在当地溪滩下头而得名。2004年因金丽温高铁建设搬迁,现无人居住。 孙岙Sūn’ào(废村) 相传早年因孙姓人始居当地山岙而得名。2010年整体搬迁,现无人居住。 蕃薯山FānShǔshān 地处高山,山上土质适宜种植蕃薯而得名。2008年整体搬迁,现无人居住。 |
陈篆村 |
陈篆村ChénzhuànCūn 行政村以驻地陈篆自然村得名。1958年属官坑耕作区,1961年建立陈篆大队,1984年改称为陈篆村。位于大溪中游南岸,沿山脚设居,隶属祯埠乡,距乡政府驻地东北面1.8公里。东、西、北三面临瓯江,南邻兆庄村。人口有1095人,面积7.99平方公里。下设8个村民小组,辖陈篆、圩地后、双坑、里港、陈篆山、向入寮、白木岗、群正山、饭蒸(甄)岩下9个自然村。 “鱼鲞庙”的民间传说(摘自青田民间传说) 祯埠乡陈篆村有座陈篆寺,前身叫“鱼鲞庙”,庙内塑着头戴鲤鱼帽,身穿鱼鳞甲的“鱼鲞爷”。相传,建庙三年后,有个当官的路过这里,觉得很有趣,就向庙主查问鱼鲞爷的来历。庙主就将三年前鱼鲞如何显灵的事说了一番。那个当官的听了哈哈大笑,随手在墙上写下一首打油诗: 去时山鸡套, 回来鱼鲞庙, 世上鬼神多, 原是凡人造。 这诗是什么意思呢?原来三年前,温州平阳有个姓赵的秀才进京赶考,路过陈篆村村头,见一只山鸡被“山鸡套”套住,很是可怜,就把山鸡套解开,放它飞走了。走了几步,又觉得放“套”的主人吃了亏,就把自己带来当菜的鱼鲞放入“套”内。 那书生走后不久,放套的主人前来收套,见套住的竟是一条鱼鲞,不解缘故。老人们以为这是鱼仙显灵,来这里选择庙基,保佑陈篆村黎民,便马上竖头(青田方言,即带头的意思),拣日动工,造起“鱼鲞庙”塑起“鱼鲞爷”,招引三村四堡的香客进庙烧香。 事也凑巧,这个当官的就是当年放鱼鲞的秀才,今日放官回乡,他万万没想到那天他放下的那条鱼鲞竟被当成鱼仙! 这“鱼鲞爷”的底细一说穿,令当地人哭笑不得。连夜拆下“鱼鲞庙”的匾额,重新以村名做寺名。这就是如今的“陈篆寺”。 陈篆Chénzhuàn 据《青田县志》记载,宋通议大夫赠光禄爵青田开国男陈希点,坟墓筑在此地慈明山。嘉定二年(1209)亡故,灵柩运回安葬,误过头二里,发觉后转回,得名叫“陈转”,后以方言谐音改雅称现名,系陈篆村委驻地。东、西、北三面临瓯江,南邻杨家。 圩地后Wéidìhòu 因村居建在当地溪边圩地后边而得名。东邻双坑,南邻陈篆山,西邻后塘,北邻瓯江。 双坑Shuāngkēng 因当地有两条坑流经过而得名。东邻里港,南邻向入寮,西邻圩地后,北临瓯江。 里港Lǐgǎng 因村居位于当地坑源里边,以方言“坑”称“港”而得名。东邻海口镇,南邻下家炮,西邻双坑,北临瓯江。 陈篆山Chénzhuànshān 因村居位于陈篆自然村后山而得名。东邻双坑,南邻兆村,西邻后塘,北邻圩地后。 向入寮xiangruliao 地处高山,因旧时村居草寮朝向东方,面迎日出,始称向日寮,后以方言“日”与“入”的谐音改称现名。东邻海口镇,南邻群正山,西邻兆村,北邻双坑。 白木岗baimugang 因旧时当地山岗树林里盛长白木耳等野生菌类而得名。 群正山Qúnzhēngshān 因村居位于当地群山正中位置而得名。东邻海口镇,南邻八庙田,西邻大叫,北邻向入寮。 饭蒸岩下Fànzhēngyánxià 因村居位于当地饭蒸(甑)岩下首而得名,又称饭甑岩下。东、南两面邻海口镇,西邻源坑底,北邻八庙田。 源坑底Yuánkàngdǐ(废村) 因村居座落在当地坑源底(里)头而得名。2010年整体搬迁,现无人居住。 八亩田Bāmǔtián(废村) 因旧时当地有坵八余亩面积的大田而得名。2008年整体搬迁,现无人居住。 |
兆庄村 |
兆庄村ZhàozhuāngCūn 行政村以驻地兆庄自然村得名。1958年属官坑耕作区,1961年成立兆庄大队,1984年改称兆庄村。隶属祯埠乡,2002年原林源、尖山两个行政村并入兆庄村。地处钓台山东麓、官坑源中游西岸。行政村驻地兆庄自然村距祯埠乡政府原驻地(桥底汇)南面3.5公里,行政村辖域村头至村尾近15公里。东邻海口镇,南邻石门洞林场,西邻祯旺乡,北邻祯埠村。人口有1705人,面积33.29平方公里,下设17个村民小组,辖兆庄、坦后、外畔、空肚树、相西坑、乌云坑、坑根、上岸、坑底、茶坑、马园、尖山等16个自然村。 境内有著名景点尖山仰天湖,座落在海拔1287米的高山顶,拦水堰坝顶海拔1258.71米,因独特居高,并四面环山,且又有地下水居多汇流成湖,形成天然湖永不干涸的奇观,故得名仰天湖之美称。 因尖山林源盛产毛竹,有毛竹林近7000亩,2013年开发竹笋两用基地300亩。 兆庄Zhàozhuāng 据《青田县志》记载,相传早年当地赵姓财主仗财大气粗,将村名冠上赵姓称赵庄。后遇一通达者,晓以应尊重群众、振兴乡里的大义,遂以方言“赵”字的谐音改称兆庄。又民间传说,早年以赵姓人家居住得名赵庄。后因与章村乡赵庄同名而改为兆庄。系兆庄行政村驻地。东、南两面邻官坑源,西邻黄经宽,北邻外畔。人口有360人。 坦后Tǎnhòu 因自然村位于当地一片平坦的农田后边而得名。历属兆庄村。东邻源坑底,南面靠山,西、北两面临官坑源。人口有60人。 外畔Wàipàn 因自然村位于兆庄自然村外边,以方言“外边”称“外畔”而得名。历属兆庄村。东邻官坑源,南邻兆庄,西邻上龙,北邻昂龙山。人口有70人。 空肚树Kōngdùshù 相传早年当地村口因有一棵主杆空心但枝繁叶茂的大树而得名。历属兆庄村。东、南两面邻官坑源,西邻石坑元岗,北邻钓台山。人口有110人。 乌云坑Wūyúnkēng(现已废村) 地处高山,因村居位于当地缺少日照阳光的阴森坑谷而得名。历属兆庄村。东邻相西坑,南邻底寮岗,西邻朱山坳,北邻空肚树。现无人居住。 底寮岗diliaogang(现已废村) 因村居位于当地山垄底(里)首岗头而得名。历属兆庄村。现无人居住。 大会Dàhuì 此地因四周群山起伏形似在此聚会而得名。历属兆庄村。东邻海口镇横坑,南邻西王岙山,西临官坑源,北临湾河坑。人口有80人。 坑根Kēnggēn 因村居位于当地溪坑源头而得名。原为坑根大队,1981年因重名以此地林源茂盛改称林源大队,1984年改称林源行政村,2002年并入兆庄村。东邻大会,南邻半岭,西邻坑底,北邻上岸。人口有150人。 上岸Shàngàn 因村居座落在当地溪坑上游岸边而得名。原属林源行政村,2002年并入兆庄村。东临官坑源,南邻林源,西邻祯旺乡,北面靠山。人口有150人。 坑底Kēngdǐ 因村居座落在当地溪坑底(里)头而得名。原属林源行政村,2002年并入兆庄村。东邻赵家,南邻介柜岩,西邻漆树,北邻坑根。人口有300人。 赵家Zhàojiā 相传早年因赵姓始居此地而得名。原属林源行政村,2002年并入兆庄村。东邻半岭,南邻介柜岩,西邻坑底,北邻林源。人口有50人。 介柜岩Jièguìyán(现已废村) 此地后山有一块形似碗柜的大岩石,以方言“碗柜”称“介柜”而得名。原属林源行政村,2002年并入兆庄村。东邻天堂棚,南邻尖山,西邻坑底,北邻赵家。 尖山Jiānshān 地处当地火烧尖东部山腰,因山势险峻周围有三座形如刀尖的山峰而得名。原为尖山行政村,2002年并入兆庄村。东邻茶坑,南邻东坡坑底,西邻介柜岩,北邻天棚鸟。人口有145人。 天堂棚Tiāntángpéng 地处高山,相传很早以前有一户人搬迁此地山顶头搭草棚居住,因山高入云,犹如高居天堂而得名。原属尖山行政村,2002年并入兆庄村。东邻海口镇,南邻茶坑,西邻介柜岩,北邻半岭。人口有50人。 马园Mǎyuán 因旧时此地村民多以种麻为生,取地名为麻园,后以“麻”与“马”的方言谐音改称现名。原属尖山行政村,2002年并入兆庄村。东、南两面邻巨浦乡,西邻天堂棚,北邻坑根。人口有80人。 茶坑Chákēng 因早年当地坑两边山上盛长茶树而得名。原属尖山行政村,2002年并入兆庄村。东、南两面邻巨浦乡,西邻尖山,北邻天堂棚。人口有100人。 半岭Bànlǐng(废村) 因村居位于当地通往尖山的岭半腰而得名。原属尖山行政村,2002年并入兆庄村。2007年整体搬迁,现无人居住。 磅河坑Bànghékàng(废村) 因此地地理狭窄村居多为傍坑边而建,以方言“傍”和“磅”的谐音而得名。2010年整体搬迁,现无人居住。 炳元Bǐngyuán(废村) 因村居位于当地两条坑源汇合处始称并源,后以方言谐音改雅称现名。2007年整体搬迁,现无人居住。 相西坑Xiāngxīkàng(废村) 因当地有一条向西而流的小坑始称向西坑,后以方言谐音改称现名。2009年整体搬迁,现无人居住。(居住。) |
岭下村 |
岭下村LǐngxiàCūn 行政村以驻地岭下自然村得名。历属祯埠乡,2002年原李村行政村并入岭下行政村,2006年北山滩坑电站移民迁岭下建有岭安小区。地处祯旺港和大溪汇合处北面山脚。距祯埠乡政府驻地西面1.7公里。东邻小群村,南邻兆庄村,西邻王村村,北邻锦水村。常住人口1661人,面积12.46平方公里。下设21个村民小组,辖岭下、大井头、李村、黄底坑、上湖、塘下、枫树后、岭安小区8个自然村(小区)。 岭下Lǐngxià 此地前有田垟,后有山岭,因村居座落在山岭脚而得名,系岭下行政村驻地。东邻洪埠,南邻石坑,西邻黄底坑,北邻大井头。 大井头Dàjǐngtóu 因当地有一口又大又深的古井而得名。历属岭下行政村。东邻洪埠,南邻岭下,西邻庙养,北邻柴路。 李村LǐCūn 相传,早年因有个吕姓法师到此地定居取名吕村,后吕姓人亡,李姓迁入改称李村。原为李村行政村,2002年并入岭下村。东邻黄底坑,南邻塘下,西邻上湖,北邻庙养。 黄底坑Huángdǐkàng 因村居座落在岭下至李村坑岙底(里)头始名岙底坑,后以“岙”与“黄”的方言谐音改称现名。原属李村行政村,2002年并入岭下村。东邻岭下,南邻溪流,西邻黄坦,北面靠山。 上湖Shànghú 因村居位于当地山塘上首,以方言“山塘”称“湖”得名上湖,又称上徐屋。原属李村行政村,2002年并入岭下村。东邻李村,南邻塘下,西邻横坦,北邻腊口。 塘下Tángxià 因村居位于当地山塘下首而得名。原属李村行政村,2002年并入岭下村。东邻石坑,南邻塘下坑,西邻枫树下,北邻李村。 枫树后Fēngshùhòu 相传早年,因当地村口下首有一棵大枫树而得名。原属李村行政村,2002年并入岭下村。东邻塘下,南邻下垄,西邻定宅,北邻上湖。 岭安小区Lǐngānxiǎoqū 该小区位于岭下自然村,2006年因北山滩坑电站移民迁此地而建立,属县内有土安置点,共安置了北山镇、岭根乡、万阜乡第二四水平年移民、清库影响与滑坡体塌岸及后续安置人员336户967人,有宅基地435间,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现有人口1012人。以“岭安”命名,意含家居岭下,一生平安。面积0.42平方公里。 塘下坑Tángxiàkàng(废村) 自然村因座落在当地山塘下首坑边而得名。原属李村行政村,2002年并入岭下村。2010年整体搬迁,现无人居住。 岙门’àomén(废村) 因自然村座落在当地山岙外头而得名。原属李村行政村,2002年并入岭下村。2007年整体搬迁,现无人居住。 庙养Miàoyǎng(废村) 相传早年此地山中因有一座保佑当地风调雨顺的古庙而得名。原属李村行政村,2002年并入岭下村。2007年整体搬迁,现无人居住。 柴路Cháilù(废村) 地处高山,因当地有一条通往山顶头的柴路而得名。原属李村行政村,2002年并入岭下村。2009年整体搬迁,现无人居住。 菖浦塘Chāngpǔtáng(废村) 因旧时岭下村有个盛长端午节用来插在家门口辟邪菖蒲水塘以“菖蒲”与“菖浦”的方言谐音而得名。原属李村行政村,2002年并入岭下村。2007年整体搬迁,现无人居住。 |
王村村 |
王村村WángCūnCūn 行政村以驻地王村自然村而得名。1958年称王村耕作区,1961年建立王村大队,1984年改称王村村。座落在祯旺港与章村溪汇合处北面。隶属祯埠乡,距乡政府驻地西面5.75公里,沿山脚设居。东邻兆庄村,南邻马岭脚村,西邻章村乡,北邻腊口镇。户籍人口1089人,常住人口453人,面积10.60平方公里,下设15个村民小组,辖王村、晚稻田、下垄、定宅、子孙湖、垄里、上吴山、下吴山8个自然村。王村共有耕地423亩,林地1.45万亩。现有白茶等茶叶种植面积200余亩,平均年产值在每亩5000元以上,是附近茶叶种植专业村之一。 正在建设的王村电站二级电站,厂址位于王村上游约500m右岸阶地上,坝址位于章村乡赵庄村下游约1500m处,利用老电站即王村电站的拦水堰坝之雨季富余水量发电。工程建设内容主要由输水系统及发电厂房组成,新开隧洞长1441m,压力钢管总长159米。电站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00.8km2,设计水头94.15m,最大设计引水流量为5.97m3/s,装机容量3×1600kW,多年平均发电量为1279.8万kwh。工程总投资为3500万元。 王村WángCūn 相传早年因王姓人从彭括迁入此地始居建村而得名,系王村行政村驻地,有户籍人口749人。东邻下垄自然村,南邻毛村自然村,西邻章村乡,北邻下吴山自然村。 晚稻田Wǎndàotián 地处高山,气候温和,因此地山田适宜种植晚稻而得名。 上吴山Shàngwúshān 相传早年因吴姓人始居当地得名吴山,分上、下吴山两自然村设居,以村居位于吴山上首称上吴山。东邻定宅自然村,南邻下吴山自然村,西、北两面腊口镇交界。 下吴山Xiàwúshān 因村居位于吴山下首而得名。东邻定宅自然村,南邻九湾仙峡景区,西邻腊口镇,北邻腊口镇。 定宅Dìngzhái 原名淀泾,因境内有湖淀、泾溪和田垟,环境清幽得名,1983年以方言谐音改称定宅,有户籍人口195人。东邻枫树下,南邻下垄,西邻下吴山,北邻黄坦。 下垄Xiàlǒng 因村居位于当地山垄下首而得名,有户籍人口139人。东邻枫树下,南邻黄坪头,西邻王村,北邻定宅。 子孙湖zisunhu 地处高山,因村内有一处哺育历代人被当地称为子孙湖的溪流而得名。 黄坪头Huángpíngtóu(废村) 因村居位于当地黄土山坪而得名。2007年整体搬迁,现无人住居。 黄鸟Huángniǎo(废村) 因当地山上常年聚集一种被称作黄鸟的飞鸟而得名。2009年整体搬迁,现无人居住。 黄坦Huángtǎn(废村) 因村居位于当地黄泥坪坦而得名。2009年整体搬迁,现无人居住。 垄里Lǒnglǐ(废村) 因自然村位于当地山垄里头而得名。2009年整体搬迁,现无人居住。 |
马岭脚村 |
马岭脚村MǎlǐngjiǎoCūn 行政村以驻地马岭脚自然村而得名。1958年属王村耕作区,1961年成立马岭脚大队,1984年改称马岭脚村。隶属祯埠乡,距乡政府驻地西面7.5公里。后靠山,前临溪,境内有原祯旺、祯埠、腊口、章村四个乡镇合办的王村水电站。东邻兆庄村,南邻祯旺乡,西邻章村乡,北邻王村村。有人口1375人,下设9个村民小组,辖马岭脚、毛村2个自然村。面积8.91平方公里。 原有三包土地340亩,已经退耕还林达80余亩。仅存留可耕地200多亩,山林面积11000余亩。因马岭脚村人多,山多,可耕土地少,村民口粮无法解决。于90年代列入省级开田造地项目,于是,在1990年冬至1998年冬期间,村民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连续8年围滩造栋长4000米、新垦水田300亩,既改变了马岭脚村的自然环境,又得到粮食的自给自足。因做水栋受条件限制,靠人力建造,经十多年的台风、洪水的冲击,以致防洪堤坝水毁严重。近年来,国家、省、市、县对防污、防洪、防涝等民生事项十分重视,提出“五水共治”战略决策。祯埠港小流域治理暨防洪堤加固工程已进入规划、建设、实施过程,2015年建成,“路堤相结合”,带来很大便利。 人文景点: 旗杆底:清同治年间,绰号撇脚三,考取文科殿生,赐立旗杆夹以示荣耀。撇脚三以教育为主,故在其屋中堂二楼设私塾班教书,对马岭脚村的文化文明起到较大的贡献。 马岭脚刘家宗祠:建立于咸丰年间,因考取武科举人而立武科举人,立旗墩以示嘉奖。为当时的近邻村庄治安起到一定的保卫作用,使得当地村民安居乐业。 马岭头佛殿:龙泉到温州的放伐客,该马岭头属必经之地,来往客商途径马岭头时,均受到热情接待,颇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经济特产:种植白茶约50余亩,乌仁早茶近20亩。白茶已投产,收入颇丰。 马岭脚耶稣教堂:在上世纪80年代初始建此教堂。教徒约发展100人左右,因老教堂已成危房,于2013年时择基另建新教堂,共7间三层,气势比较雄伟。 马岭脚Mǎlǐngjiǎo 相传早年因马姓人始居当地山岭脚而得名,系马岭脚行政村驻地。东邻五古堆,南邻祯旺乡,西邻章村乡,北邻毛村。 毛村MáoCūn 地处坑边,旧时因山洪暴发常冲毁农田导致粮食颗粒无收被当地称为不毛之地而得名。东邻黄坪头自然村,南邻王村电站,西邻章村,北邻王村。 毛岱头maodaitou 因旧时村居位于当地盛长黄茅草的高山外头,以方言谐音而得名。 毛岱Máodài(废村) 因自然村座落在毛村对面山头而得名。2007年整体搬迁,现无人居住。 大平后Dàpínghòu(废村) 因村居位于当地大山坪后边而得名。2000年村民搬住马岭脚,现无人居住。 马岭头Mǎlǐngtóu(废村) 因自然村座落在马岭脚后山岭头而得名。1970年并入马岭脚,现无人居住。 坦垄口Tǎnlǒngkǒu(废村) 传说早年天上八仙赶着一群石头经过此地,被一村民看见后感到好奇,说了一声:“老人家你把这些石头往哪里赶啊?”于是,这群石头就立地不动堵在了此地山垄口,故而得名坦垄口。1972年并入马岭脚,现无人居住。 金筑坪Jīnzhùpíng(废村) 因旧时当地山坪盛长金竹,以“竹”与“筑”的方言谐音而得名。1974年迁入毛岱,现无人居住。 |
祯埠村 |
祯埠村ZhènbùCūn 行政村以驻地祯埠自然村得名。1958年称祯埠耕作区,1961年建立祯埠大队,1984年改称祯埠村,隶属祯埠乡,2002年原大叫、官坑、石坑三个行政村并入祯埠行政村,2006年北山滩坑电站移民迁此村建立祯泰小区。位于大溪中游南岸,靠山临江,座落在祯旺港和大溪汇合处东面,是祯埠乡人民政府驻地。东邻陈篆村,南邻兆庄村,西邻岭下村,北邻小群村。人口有3912人,面积22.52平方公里。下设39个村民小组,辖祯埠、底金、外岙门、官田丘、里岙门、吊龙山、上龙、祯泰小区等26个自然村(小区)。 祯埠Zhēnbù 据《青田县志》记载,早年称白沙州,后因祯旺附近一带土特产丰富,物资外运与生活必需品运入都从此处经过,成为祯旺埠头改称祯埠,系祯埠行政村驻地。东邻官坑,南邻麻斜,西邻石坑,北临瓯江。 底金Dǐjīn 相传因金姓先人始居当地山岙底(里)头而得名。隶属祯埠村。东邻祯埠,南邻上珠园,西邻塘下,北邻石坑。 外岙门Wàiàomén 因村居位于当地山岙外头坳门而得名。隶属祯埠乡,东邻官田丘,南邻里岙门,西邻塘下坑,北邻上珠园。 官田丘Guāntiánqiū 相传此地旧时原是官府荒弃的山丘,后因有人迁此开成农田设居成村而得名。隶属祯埠村,东邻余存库,南邻吊龙山,西邻外岙门,北邻祯埠。 里岙门Lǐàomén 因村居位于外岙门自然村朝里方向而得名。隶属祯埠村,东邻官田丘,南邻吊龙山,西邻大田坳,北邻外岙门。 吊龙山Diàolóngshān 因村居位于此地有一块形如一条空中吊着长龙奇石的山上而得名。隶属祯埠村,东邻坦后,南邻高湖塘,西邻大田坳,北邻里岙门。 上龙Shànglóng 因村居位于当地一坵形如长龙的长田上首而得名。隶属祯埠村,东邻吊龙山,南邻高湖塘,西邻下小源,北邻横栏。 黄经宽Huángjīngkuān 因自然村位于当地黄土山坳窟处始称黄金窟,意为此地遍山黄金,前景广阔。后以方言谐音改称黄经宽。隶属祯埠村,东邻兆庄,南邻空肚树,西邻里岙门,北邻外岙门。 石坑Shíkēng 此地因山坑终年缺水露石头于坑底而得名。原为石坑行政村,2002年并入祯埠村。东邻祯埠,南邻底金,西邻塘下,北邻岭下。 上珠园Shàngzhūyuán 相传早年有一财主因在当地建造了一座称“长居园”的豪宅,自然村以“长居”和“上珠”的方言谐音而得名。原属石坑行政村,2002年并入祯埠村。东邻底金,南邻外岙门,西邻龙根,北邻李村。 龙根Lónggēn 因村居位于当地形似卧龙的山脚处而得名。原属石坑行政村,2002年并入祯埠村。东邻上珠园,南邻外岙门大坳田,西邻塘下坑,北邻李村。 大田坳Dàtiánào 因当地山坳有一坵大田而得名。原属石坑行政村,2002年并入祯埠村。东邻上垄,南邻高湖塘,西邻屋基,北邻小源。 横兰(栏)Hénglán 地处高山,因村居位于当地山腰横路处而得名。原属石坑行政村,2002年并入祯埠村。东邻龙门头下,南邻下小源,西邻下马坦,北邻大源坑。 下马坦(蛙蟆坦)Xiàmǎtǎn 因当地山中有一块形如蛙蟆(青蛙)的奇石岩坦始称蛙蟆坦,后以“蛙蟆”和“下马”的方言谐音改雅称现名。原属石坑行政村,2002年并入祯埠村。东邻横栏,南邻小源,西邻茶园岙,北邻大源坑。 黄鸟湖huangniaohu 相传早年当地因山上有一个黄鸟聚集的湖塘而得名。原属石坑行政村,2002年并入祯埠村。 小源xiaoyuan 因村居位于当地小坑源头而得名。原属石坑行政村,2002年并入祯埠村。 上小源shangxiaoyuan 因村居位于小源自然村上头而得名。原属石坑行政村,2002年并入祯埠村。 苞芦厂baolvchang 地处高山,旧时因当地村民都以种植玉米为主粮,以方言“玉米”称“包芦”而得名。原属石坑行政村,2002年并入祯埠村。 朱山zhushan 因当地满山红泥而得名。原属石坑行政村,2002年并入祯埠村。 官坑Guānkēng 据《青田县志》记载,宋通议大夫赠光禄爵青田开国男陈希点,因死后棺木错运到此地坑边而得名官坑。原为官坑行政村,2002年并入祯埠村。东邻后塘,南邻麻斜,西邻祯埠,北临瓯江。 后塘Hòutáng 当地传说,此地头顶饭甑(蒸)岩,脚踏小群滩,早年因滩塘后边山上曾过一名寨王而得名。原属官坑行政村,2002年并入祯埠村。东邻双坑,南邻兆村,西邻官坑,北邻陈篆。 麻斜Máxié 地处高山,因旧时斜坡山地多以种植络麻植物而得名。原属官坑行政村,2002年并入祯埠村。东邻陈篆,南邻兆村,西邻余存库,北邻官坑。 兆村zhaocun 地处高山,面面太阳日出,因始居赵姓原称赵村,后以方言“兆”与“赵”的谐音改称现名。原属官坑行政村,2002年并入祯埠村。东邻陈篆山,南邻大叫,西邻麻斜,北邻后塘。 大叫Dàjiào 据《青田县志》记载,初名大桥。相传早年此地有位乐善好施之人,为方便官坑两岸交通在坑上架造了一座木桥,称村名为大桥。后造桥者有次出门经桥回家,适逢大水,不幸连桥带人被冲走,家人在溪边痛哭大叫,遂改村名为大叫。原为大叫行政村,2002年并入祯埠行政村。东邻群正山,南邻八亩田,西邻余存库,北邻兆村。 余存库yucunku 相传早年有多姓氏人始居此地,后因仅存留叶姓而得名,又称余存浦。原属大叫行政村,2002年并入祯埠村。东邻大叫,南邻坦后,西邻官田丘,北邻麻斜。 祯泰小区Zhēntàixiǎoqū 2006年因滩坑电站移民迁此地安居而建立,属县内有土安置点,共安置了北山镇、岭根乡、万阜乡第二四水平年移民、清库影响人员158户514人,现有人口531人。取名“祯泰”意含安居祯埠、平安康泰。面积0.27平方公里。 |
小群村 |
小群行政村总面积7.8平方公里,山多地少,南临瓯江北靠山,由小群、洪埠、五里亭、渔渡、凉水源、丁田、风门坳、下扩等8个自然村组成,金丽温铁路沿村边瓯江对岸穿过,金丽温高速公路依村而过,330国道从村中经过。小群自然村是中心村,位于祯埠乡瓯江北岸,祯埠乡政府所在地,村民新建房屋坐落于330国道两旁,村南边是金丽温高速公路和瓯江,北面是山,山脚是小群自然村村民老房子,比较破旧,居住村民不多,老房子与330国道旁新建房屋相距约50米,新老房子之间是一片水田,约30余亩,因国防光缆及其它通信线路埋在田下,只能维持现状,无法用作建设等其它用途。小渔渡、五里亭、洪埠、小群4个自然村自西向东沿瓯江北岸分布,凉水源、丁田、风门坳、下扩4个自然村在北岸山上,小群自然村建有埠头有渡船与本乡对岸官坑村相通,小群、五里亭自然村之间瓯江上建有五里亭电站,电站坝顶可通车到对岸岭下、祯埠等村。 小群村Xiǎoqún Cūn 行政村以驻地小群自然村得名。1958年属小群耕作区,1961年建立小群大队,1984年改称小群村,历属祯埠乡,现为祯埠乡人民政府驻地。2002年原渔渡行政村并入小群行政村,地处瓯江大溪中游北岸,330国道穿境而过。东邻陈篆村,南邻祯埠村,西邻岭下村,北与海口镇交界。人口有1508人,面积10.67平方公里。下设18个村民小组,辖小群、五里亭、山脚下、麻山、洪埠、渔渡、丁田、凉水源8个自然村。 小群Xiǎoqún 据《青田县志》记载, 700年前,此地因形成一条状如小虫的小街而称“小虫”,后以“虫”与“群”方言谐音改雅称小群,系小群行政村及祯埠乡政府驻地。东邻麻山,南临瓯江,西邻洪埠,北邻山脚下。人口有507人,耕地面积121.6亩。 五里亭Wǔlǐtíng 因此地五里路处有一座供路人歇息的古凉亭而得名。历属小群村。东邻山脚下,南邻洪埠,西临瓯江,北邻风门坳。人口有242人,耕地面积55亩。 山脚下Shānjiǎoxià 因自然村座落在当地山脚下首而得名。历属小群村。东与海口镇交界,南邻麻山,西邻小群,北邻风门坳。人口有315人。 麻山Máshān 因旧时此地山上多以种植籽麻植物而得名。历属小群村。东、南两面临瓯江,西邻小群,北邻山脚下。 洪埠Hóngbù 旧时因当地江边建有一座洪水来时供船只停靠的埠头而得名。历属小群村。东邻小群,西、南两面临瓯江,北邻五里亭。人口有103人,耕地面积24.7亩。 渔渡Yúdù 传说,当年陈十四娘娘带领虞夫人来此除妖,见当地行人过渡不便,就命虞夫人在此设置渡船得名虞渡,1955年以“虞”与“渔”的方言谐音改称“渔渡”。原为渔渡行政村,2002年并入小群村。东邻下堀,南邻五里亭,西邻西瓜寮,北邻冷水源。人口有173人,耕地面积46.7亩。 丁田Dīngtián 地处高山,因当地山田山地都分布在山顶上得名顶田,后以方言谐音改称丁田。原属渔渡行政村,2002年并入小群村。东邻海口镇交界,南邻风门坳,西临瓯江,北邻滩下。人口有168人,耕地面积67亩。 下窟Xiàkū(废村) 因村居座落在当地山窟下首而得名。原属渔渡行政村,2002年并入小群村。2010年整体搬迁,现无人居住。 四瓜寮Sìguāliao(废村) 旧时因当地百姓为方便在山上种植西瓜在此搭草寮始居成村而得名。原属渔渡行政村,2002年并入小群村。2009年整体搬迁,现无人居住。 风门坳Fēngmén"ào(废村) 因村居位于当地避风的山坳处而得名。原属渔渡行政村,2002年并入小群村。2007年整体搬迁,现无人居住。 无人居住。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