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区基本情况:缙云县五云街道新城社区成立于2002年12月,前身为金梅亭居委会。社区座落于五云街道新城社区紫薇路1号一单元二楼,社区办公楼340平方米,辖区面积2.3平方公里,共有驻区单位60多家。常住非农居民2706户,计6344人,其中男3318人,女3026人,外来人口9000多人。
二、社区组织架构:2015年,顺利完成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目前社区有专干3名、总支委员5名、原居委人员7名、共有居民小组16个,小组长39名、单位代表12名、社区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共有党员104名(一支部25名、二支部40名、三支部39名)。社区下设文明创建、人民调解、治安、保障服务、文娱体育、公共卫生、居务监督等七个工作委员会。
三、社区文体活动:新城社区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建立了养老保障服务组、医疗保障服务组、生活照料服务组、文化教育服务组、权益保护服务组等五支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便民利民服务活动,尤其是为社区空巢、鳏寡、独身、特困老人等-排忧解难。同时,积极联系驻区单位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三次;“点亮微心愿共筑中国梦”活动;积极做好党员进社区活动,并组织单位党员为社区卫生作贡献,分片包干,0完成了省级卫生复评,得到了广大居民的肯定。
社区建有电子阅览室、乒乓球室、读书俱乐部等;有丰富的室外活动场地(行政中心广场、火车站广场、文体广电广场等)。目前建有柔力球、器乐队,舞蹈队、剑(扇)表演队、科普摄影队等文体活动队伍8支,特别是社区广场排舞开展得有如火如荼,少时600左右,多时达1000多人。
四、社区荣誉:先后获“缙云县老龄工作先进社区”、“丽水市文明社区”、“县、市、省科普示范社区”、“浙江省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省级绿色社区”、“县无-社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工作先进集体”、丽水市首届邻居节“群众最喜爱的活动奖”、缙云县创建“信用社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无-社区、市“社区人民防空(民防)规范化建设”;省“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22001 | 323000 | -- | 查看 新城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镇中社区 |
镇中社区成立于2002年11月12日,由原五云镇东门、中心、寺后三个居委会合并组建而成,它东起迎晖门,西至槐花街,北接南塘路,南临好溪,总面积0.404平方公里,辖区内现有常住非农业人口7098人,外来务工人员4639人,下设24个居民小组。社区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29人。辖区内有民政、工商、建设、环保、卫生、总工会、邮政、工行、农行、司法、派出所、实验幼儿园等共建单位,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初步形成了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机制;还有饮食、百货、服装、文化、美容美发等店铺数百家等,是目前五云镇经济最繁华、人口最密集的社区之一。 镇中社区成立以来,广泛发动党员干部群众与驻区单位积极参加社区建设,参与社区事务管理,以创建“服务型社区”为特色努力促进社区文明创建、服务保障、治保调解、计育卫生、文体教育等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社区设有电视室、阅览室、健身室、聊天室、棋牌室、乒乓球室、歌舞排练厅、市民学校、健康教育学校、老年电大教学点等,每月都有活动安排,重大节日则有大型活动。先后组建了鼓乐队、秧歌队、竞技麻将队、戏曲队、扇子舞队、医疗保健操队、太极拳队、太极剑队、象棋队、乒乓球队、门球队、篮球队、气排球队、科普摄影队等文化特色队伍15支,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大大增强了社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为真正体现社区服务便民、利民、为民的宗旨,我们健全了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健身活动中心、星光老年之家、残疾人康复中心、卫生服务站等社区服务网络,有志愿者服务者805人,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温馨便捷满意的服务。同时,为了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实际生活困难,专门成立“心连心”慈善超市,给他们发放“连心救助卡”,让他们凭卡在“爱心超市”领取实物,变一次性救助为长年性帮扶,使爱心帮扶成为“低保线”上的一条长效的保障线,把服务社区居民群众真正落到实处。“心连心慈善超市”荣获“浙江省十佳社区服务项目”称号。 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区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随着社区居民从业人员的逐步增加,居民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改善,社区的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先后被评为“省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市级文明社区”、“市级示范社区”、“县老龄工作先进单位”等。今后,我们将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服务社区”这个宗旨,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秩序优良、环境优美、服务优质、管理优化、文化繁荣的现代化文明社区。 |
风景山社区 |
风景山社区于2002年10月成立,风景山保留原名。社区范围为:东至洋潭头村;南至城区交界;西至风景山;北至溪滨南路。面积0.403平方公里。办公室在风景山路63号,社区用房80平方米。2014年11月底在册居民户数844户,总人数1743人,设13个居民小组。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社区内有国土资源局、电力局、中医院等20多个单位。社区有社区老年协会、社区卫生委员会、社区妇女协会、社区计划生育委员会、社区文化体育委员会、社区保障委员会、社区调解委员会、社区治安委员会、社区摄影书画协会等配套组织,它们在服务社区-、调解社区矛盾、保证社区卫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军鼓队、太极拳(剑)队、越剧队、婺剧队、气排球队、医疗保健操队,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组织制度健全、天天有人在打球、下棋、打麻将、打扑克,社区是县城较早组织居民跳广场舞的社区,社区成立十多年来,社区克服办公、活动少的困难,社区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先后取得了丽水市绿色和浙江省绿色社区、丽水市民主法制社区、丽水市充分就业社区、丽水市和浙江省文明社区等光荣称号,目前制约社区进一步发展主要是社区办公活动场所严重不足、居民意见极大,制约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
新城社区 |
一、社区基本情况:缙云县五云街道新城社区成立于2002年12月,前身为金梅亭居委会。社区座落于五云街道新城社区紫薇路1号一单元二楼,社区办公楼340平方米,辖区面积2.3平方公里,共有驻区单位60多家。常住非农居民2706户,计6344人,其中男3318人,女3026人,外来人口9000多人。 二、社区组织架构:2015年,顺利完成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目前社区有专干3名、总支委员5名、原居委人员7名、共有居民小组16个,小组长39名、单位代表12名、社区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共有党员104名(一支部25名、二支部40名、三支部39名)。社区下设文明创建、人民调解、治安、保障服务、文娱体育、公共卫生、居务监督等七个工作委员会。 三、社区文体活动:新城社区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建立了养老保障服务组、医疗保障服务组、生活照料服务组、文化教育服务组、权益保护服务组等五支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便民利民服务活动,尤其是为社区空巢、鳏寡、独身、特困老人等-排忧解难。同时,积极联系驻区单位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三次;“点亮微心愿共筑中国梦”活动;积极做好党员进社区活动,并组织单位党员为社区卫生作贡献,分片包干,0完成了省级卫生复评,得到了广大居民的肯定。 社区建有电子阅览室、乒乓球室、读书俱乐部等;有丰富的室外活动场地(行政中心广场、火车站广场、文体广电广场等)。目前建有柔力球、器乐队,舞蹈队、剑(扇)表演队、科普摄影队等文体活动队伍8支,特别是社区广场排舞开展得有如火如荼,少时600左右,多时达1000多人。 四、社区荣誉:先后获“缙云县老龄工作先进社区”、“丽水市文明社区”、“县、市、省科普示范社区”、“浙江省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省级绿色社区”、“县无-社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工作先进集体”、丽水市首届邻居节“群众最喜爱的活动奖”、缙云县创建“信用社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无-社区、市“社区人民防空(民防)规范化建设”;省“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
双龙村 |
缙云县五云街道下双龙村位于县城东边,全村共2村民组。147户,310人,劳动力160人。林地600亩。耕地44亩。粮食面积35亩。粮食产量10.5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8万元。 |
杜桥村 |
五云街道杜桥村地处缙云县城新老城区交界处,距五云街道办事处1.5公里。包括杜桥和生水塘2个自然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目前共有户籍人口985人,其中党员55名。该村以缙云茶叶市场发展中心的茶叶经营和村民茶叶种植加工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缙云茶叶名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
官店村 |
缙云县五云镇官店村有“石雕工艺第一村”的美誉。石材加工是官店村的传统产业。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石材加工的产业越做越大,年产值逐年提升。如今村里的1300多人口有三百多人都从事这个行业。去年全村年人均收入近6800元,是全县有名的富裕村。这两年,该村党支部又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带领村民抓生产,搞建设,使官店村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文化生活方面,村民喜爱“排节目,搞演出”由来已久,过去曾常常自发组织演出队外出巡回演出,演婺剧,也演革命样板戏。随着村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已成了当今的时尚。为了保证村民有场所、高质量地参加文艺活动,村里组织成立了婺剧团、民乐团等多个团队,还投资建设了500多座位的文艺会堂和老年活动中心、青年活动中心等文化场所。 目前,除了已建成的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年活动中心和门球场外,该村的各主要干道的水泥路硬化工程和村办公大楼也正在加紧施工中。同时,官店村在全县率先组建了村级治安联防队,进行夜间巡逻,曾经在一夜之间抓获七个小偷,有力地协助当地公安机关,保护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官店村党支部又带领群众开始兴建小公园、图书室和室外健身场所,并定期组织群众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使全村呈现出卫生整洁、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 |
水南村 |
水南村辖水南、谢山,村委会在水南村。2010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原水南、谢山两个行政村合并成新的水南村。辖区东至周岙,南至湾潭山,西界好溪,北至溪滨北路,面积约1.6平方公里。有10个村民小组,530户,目前总人口1205人。设有村党支部、村委会、经济合作社、村务监督委员会,配套组织健全,有党员56人,村民代表50人(含双委人员)。现存留耕地85亩,生态公益林1178亩,主要种植蔬菜、果园。辖区内有医院,中小学校,幼儿园,大型综合超市,商店,小商品市场,农贸市场。 |
状元村 |
状元村由詹山村、桥头村、湾潭村于2010年12月17日合并而成。因原詹山自然村北宋年间出状元,后于此竖立有状元坊,故此命名为状元村。状元村位于五云街道南部,距街道所在地约3公里,330国道穿村而过,好溪从湾潭、桥头、詹山蜿蜒流过;东面于东渡镇板举村相交,南面是东渡镇的雅村,西面与洋岙村隔溪相望,北面于水南村相临。状元村全村13个村民小组,525户,1425人,党员80名,村民代表67人。村域面积有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77亩,园地199亩,林地1852亩。 |
洋潭头村 |
洋潭头村地处缙云县县政府的南面、五云街道的东部好溪畔,与公安大楼、财税大楼等隔溪相望。洋潭头村属好溪流域,洋潭头段。历史上将洋潭头畈和隔溪畈统称为“名山畈”。330国道42省道连接线贯通了新区和老城区,一座现代化的景观大桥-鼎湖大桥架通了好溪两岸,鼎湖大桥的南端正好在洋潭头村,经过隧道与汽车站相连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新区和老城区之间的一块“夹心肉”。鼎湖大桥的落成,使得洋潭头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洋潭头村下辖洋潭头、项山2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837人,385户。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洋潭头村一直是缙云县蔬菜基地,目前村民主要还是以蔬菜种植为主。 |
名山村 |
五云街道名山村位于县城新区南区块,距行政中心1公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经村规模调整由原来的上名山,下名山,洋泉三个自然村整合而成,有村民小组16个,1120户,2420人,其中党员113名。全村耕地面积495亩,山林面积5198亩,以种植茶叶为主。 |
周村村 |
2011年由周村、双合二个村合并为周村村,全村共有1502户,3361人,村民小组34个,支委5名,村委5名,党员92名,村民代表46名,村域面积6.3平方公里,山林面积7512亩,耕地面积897亩,周村村位于浙江东南部,缙云县城新区好溪向北2.5公里,属五云街道管辖,与著名仙都风景区毗邻,村后的婆媳岩,村前的松柳洲,村北的仙都景区区入口,村南正在筹建的仙都黄帝温泉谷是仙都景区重要的组成部份。 |
白岩村 |
白岩村隶属于缙云县五云街道,属于山区。位于缙云县北边,距离缙云县人民政府8公里,距五云街道人民政府10公里,金温铁路、新建的42省道傍村而过,村行政区面积12平方公里,村域面积2.4平方公里,海拔150米,年平均气温25℃,年降水量2100毫米。有耕地430亩,林地2991亩。全村下辖2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00户,有农业人口1138人,其中党员28人,劳动力650,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30人。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
中心村 |
中心村位于缙云县五云镇老城区中心地带,现有人口873人,其中劳动力480人,户数320户,其中纯农户5户,非农户340户。山林面积600亩,劳动力560个。农作物播种面积72亩,其中粮食2亩(马铃薯2亩)、蔬菜70亩,粮食总产量0.6吨。共有6个村民小组,有村民代表39人,村委会委员4人,支部委员6人,正式党员59人,预备党员1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 |
镇东村 |
五云街道镇东村,位于新区中心地域,分为13个村民小组,人口2208人,历史上分为前庄、金梅亭、缸窑、缸窑头、缸窑山、大河、西桥、下徐宅、五里牌等自然村,村委会办公楼位于蓬莱路以北农贸市场二期大楼。 |
船埠头村 |
船埠头村地处城郊结合部。村现有人口1011人,分为9个村民小组,共468户,外来人约2500人,村干部9名。船埠头村党支部党员共59名。2015年来,村党支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紧紧围绕“兴村富民”为目标,以争创“五个好、先进村”为宗旨。 |
丹阳村 |
缙云县五云街道丹阳村村委会驻地剧院路,称得上是缙云县的商业中心,小吃、服装、生活用品等一应俱全,虽然建筑陈旧、街道拥挤,却透着一股浓浓的老步行街的气息,颇有一番风味。全村分6村民组。326户,866人,劳动力499人。林地322亩。耕地59亩。粮食面积23亩。粮食产量9.1吨,农村经济总收入57.6万元。 |
建设村 |
五云镇建设村有村民小组6个,370户,950人,其中党员49人,村民代表46人,村双委下设团支部、妇代会、老人班、调解、治保、护林、土地村庄建设、民主理财、村务监督等配套组织。 全村耕地面积93亩,其中水田64亩,旱地29亩,山林面积1978亩,其中公益林面积1289亩,村集体主要靠三里市场、生产性固定资产房屋出租收入,其他收入。 2011年度集体总收入90万元,人均可支配950元,村民由于优化产业结构,农业生产主要靠种植茶叶、蔬菜等其他产业,利用剩余劳动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推行经商、创办工业、加工业、服务业,村民人均总收入从2004年的3800元增加到今年的6685元,连续保持年收入递增5%以上。 |
雅施村 |
雅施村概述 地理实体--驻地雅施村,面积5.4平方公里。1135户,人口3105人,330国道通过,27个村民小组。东至白岩村上湖村,南至黄龙村,西至三都村,北至西山村、碧川村。 历史沿革--古名甘罗,据《甘罗施氏宗谱》载,五代时,黄龙山青塘施约礼助父平定遂昌卢约有功,不愿为官,隐居青塘之上。至宋初,其孙施隆从青塘迁雅施。2008年由城北并入五云镇。2010年12月17日,行政村调整原雅施村、车路车、今古塘村合并一个村,村名雅施村。 地名含义--村民委员会有9个自然村(雅施、坡岭头、谢岭、雅施亭、车路、今古塘、青外前、白面尖、东回岭),施姓居多,村以命名。 其他信息--耕地面积1750亩,林地面积2397亩,养殖业为主。 |
黄龙村 |
黄龙村概况 五云街道黄龙村,位于五云街道的北面,距县城6.5公里,村东边为山地,村西边为330国道,南至古塘下村,北至雅施村。面积约1.2平方公里,耕地414亩,林地910亩,种植水稻为主,产茶叶、蚕桑、桃、柑橘、雷竹。近有黄龙景区,黄龙寺历史悠久。 |
洋岙村 |
缙云县五云街道洋岙村位于县城西边。全村分7村民组。271户,607人,劳动力333。林地2911亩。耕地256亩。粮食面积83亩。粮食产量31.7吨,农村经济总收入1.3422万元。 |
西寮村 |
缙云县五云街道西寮村位于县城北部。全村分3村民组。227户,558人,劳动力326人。林地600亩。粮食面积9亩。粮食产量3.8吨,农村经济总收入159.6394万元。全村以茶叶种植为主。 |
五都村 |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五都村位于五云镇东、北边郊区。这里群山环抱,风景秀丽,5个自然村组成;全村960户,2260人,共有耕田1200亩,山林6000亩,是一个纯农业村。五都村发展茶叶、水蜜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一条壮村富民的好路子。在大力发展茶叶、水蜜桃种植同时,为提高茶叶、水蜜桃品质,村里聘请专家为村里定期为茶农、桃农上课。目前全村已有茶叶1500面、水蜜桃200亩,70%的村民靠茶叶、水蜜桃发家致富,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元。五都村党支部在抓“钱袋子”同时,又多方筹集资金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近年来,五都村用于办实事的资金超过了100万元,建水库、改线路、筑渠道,拆除露天粪缸,建造了14只垃圾箱和80垃圾桶,在2009年进行旧村改造。共拆除旧房面积16000平方,“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五都村党支部不断加强班子建设,提高班子战斗力、凝聚力。每月的15日为党员学习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先进事迹等,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相继规范了行政村重大事项决策规则、财务公开制度、班子成员值班制度等,并上墙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每个党员联系2户群众,实行定期走访。正是这一强有力的村级班子带领五都村民走上了一条富裕之路,文明之路。 |
浣花溪村 |
浣花溪村是由白峰湖和岭下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行政村,位于330国道旁,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便捷。全村473户,1091人,其中党员47人。村内耕地面积540多亩,山林面积813多亩,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干群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近几年来,村内主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垃圾袋装化、自来水、闭路电视入户率达100%。大部分村民都建了新房,村内环境卫生整洁,生活安居乐业。 村民在外务工经商、在家办企业、搞运输、建筑服务业及种养殖业,各业兴旺。 本行政村辖区内,风景秀丽,森林覆盖率高,水源充沛、清洁,气候宜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发展潜力。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支持下,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环境与经济同步,工作上加大力度,经费上加大投入,努力创建生态村、文明村。 |
下双龙村 |
下双龙村位于缙云县东部,坦五线贯穿村庄,距离县城2公里,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村庄傍山而居,碧水清幽,古木苍翠,桃花繁芜,景色宜人。村域面积0.7平方公里。全村辖1个自然村,2个村民小组,149户,308人,耕地94亩,山林面积600亩。201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8万元,人均纯收入7300元。茶叶、外出务工为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
古塘下村 |
五云街道古塘下村距离县城5公里,位于330国道边,交通便利。村域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8亩,山林面积1100亩。全村现有人口351户共831人,村双委干部9人,党员29名,村民代表36人,主要以种植业与手工制作蒸笼产业为主,村容整洁,民风淳朴。 近年来,在县党委、政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有关部门的关心下,古塘下实施了“村庄整治”、“康庄工程”等项目,极大的优化了村容村貌。同时,全村新发展了千亩大白桃种植基地,大白桃产业远近闻名,被誉为“大白桃之乡”;蒸笼产业不断扩大提升,现有从业人员120多人,占据了附近县市的蒸笼50%以上的市场份额。 古塘下村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通过定职、定岗、定员,在带动农民致富、维护全村和谐稳定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大推动了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是县级“创先争优”和党建工作示范点。 |
东门村 |
五云街道东门村位于老城区以东,东与洋潭头村相邻、南与鸪鸪山、白云山相邻,西与中心村相邻,北与缙云中学、杜桥村相邻;东门村离县行政中心3公里,距五云街道3公里;330国道穿过东门村地段,42省道与330国道连接线项目在建。区域内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目前,东门村拥有1636人,726户,设有村党支部、村委会、经济合作社、村务监督委员会,其他配套组织健全,下设有11个村民小组,有党员78人、村民代表43人(含村双委人员);现有留存耕地面积389亩,生态公益林地面积432亩,主要种植为蔬菜、果园。 |
三里街村 |
五云街道三里街村,位于老县城北区块,属城乡结合部,旧因距县城北三华里,村以条形成街,为北面入城主通道故名。户籍总人口1250人,560户,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95亩,林地1425亩,其中生态公益林1118亩,下设溪头自然村一个,村民多数是靠发展第三产业。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