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岗村bailonggang。下辖金谷、麻坪、白彦、盖竹。村委会在金谷。在东渡东5.5公里。东至石松村,南至梨仓村,西至天马村,北至小仙都村。所辖自然村均在白龙岗周围,因以得名。面积约4.3平方公里,600户,1610人。耕地846亩、林地6661亩。主种水稻,产柑桔、梨、李子、茶叶。有兰舒、西源、小仙都公路穿村而过。
【白龙岗】在兰口至方川公路和小仙都到麻坪公路的交叉口。白龙岗,原名白垅岗,因位于名叫白垄的山坡下而名,原无人居住,1970年代曾在此办中学,后因交通方便,渐成小村,雅化今名。村口有制砖厂。通程控电话,数字电视,有自来水。
【金谷】在东渡东南5.5公里。相传,在明朝中期,由陈祥从县城迁至此处,位于小山边,村前耕地平坦,逢秋收季节,眼前金黄色稻谷成片,故称金谷。兰口至方川公路北侧,小仙都到白龙岗公路过村。耕地352亩,林地1853亩。主种水稻,产柑桔、梨、李子、茶叶。海拔171米。村貌呈块状聚落。全村200户,人口534人。多赵、应姓,另有麻、丁、周姓。解放初期为金谷村,属正美乡;1956年为金谷村,属新美乡;1958年为金谷生产队,属新美管理区;1961年为金谷大队,属新美公社;1984年为金谷村委会,属兆岸乡;1992年至2010年为金谷村委会,属东渡镇。2010年并入白龙岗村。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外出经商、打工。有大会堂,卫生室。
【盖竹】在东渡东5公里,距离白龙岗1.5公里,坐落在南港溪北岸,兆岸至白龙岗公路(兆白路)北侧。相传从前村旁竹园修筠绿漪,其间曾出现一株特大奇异的毛竹,遮盖村居,故称为盖竹。近地口语称官竹。耕地167亩,林地1563亩。主种水稻。产茶叶、柑桔。海拔150米。村貌呈块状聚落。全村120户,人口357人。多应姓。据《应氏宗谱》载,约元末明初,由应舍从县城仁和坊迁。解放初期为盖竹村,属正美乡;1956年为盖竹村,属新美乡;1958年为盖竹生产队,属新美管理区;1961年为盖竹大队,属新美公社;1984年为盖竹村委会,属兆岸乡;1992年至2010年为盖竹村委会,属东渡镇。2010年并入白龙岗村。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外出经商、打工。有盖竹大桥一座将五白公路与盖竹村连通。
【白彦】在东渡东5.4公里山岙口。距离白龙岗0.8公里,兆岸至白龙岗公路(兆白路)从村东通过。早时,村前有一块面积为一百二十把的耕地,俗称“百廿”,又称白二、百念,后来以方言谐音演化为白彦。耕地83亩,林地1188亩。主种水稻。产茶叶、柑桔。海拔165米。村貌呈块状聚落。全村100户,282人。多厉,孙姓。解放初期为白彦村,属正美乡;1956年为白彦村,属新美乡;1958年为白彦生产队,属新美管理区;1961年为白彦大队,属新美公社;1984年为白彦村委会,属兆岸乡;1992年2010年为白彦村委会,属东渡镇。2010年合并至白龙岗村。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外出经商、打工。
【麻坪】在东渡东南5.9公里。距离白龙岗1.2公里。兰口至方川公路从村北不远处通过。相传约明朝前期,本县石松村麻姓人迁居于此地,平坦宽广,故称麻坪。耕地244亩,林地1967亩。主种水稻。产茶叶、柑桔、杨梅、李子。海拔186米。村于丘间呈块状分布。全村180户,437人。多姓陈、刘、李。解放初期为麻坪村,属正美乡;1956年为麻坪村,新美乡;1958年为麻坪生产队,属新美管理区;1961年为麻坪大队,属新美公社;1984年为麻坪村委会,属兆岸乡;1992年至2010年为麻坪村委会,属东渡镇。2010年并入白龙岗村。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外出经商、打工。有大会堂。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22106 | 323000 | -- | 查看 白龙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兰口村 |
兰口村Lánkǒu。辖兰口、沙田头、插花墩、小井。村委会在兰口。在东渡镇驻地南1.2公里。坐落在缙云至丽水330国道线边上。西北接东渡村,东邻好溪,南邻长坑村。面积约2平方公里。耕地54亩,林地1726亩。主种水稻,产油茶、柑桔。348户,1040人。有合页厂、石材厂、锯板厂、水泥预制场、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企业、有大会堂、卫生室、康乐庙、郑汝壁墓。 【兰口】在东渡镇南1.2公里。因东濒好溪,村下河段河面处狭窄,每遇洪水,波澜汹涌,村始名澜口。后以谐音演变今称。海拔133米。点状聚落。1010人,多郑姓,约有750人,另有樊、陈姓为多。解放初期为兰口,属崇文乡;1956年为兰口,属城南乡;1958年为兰口生产队,属城南管理区;1961年为兰口大队,属城南公社;1984年为兰口村委会,属城南乡;1992年至今为兰口村委会,属东渡镇。330国道与49省道沿线,交通便利。工业发达,驻有多家年营业额500万以上企业。产油茶、柑桔。通程控电话、宽带、有线电视、数字电视。 【插花墩】在兰口南1.2公里。此间曾有一土墩,上原有庙宇供奉插花娘娘,村由此得名。金温铁路西侧。产油茶、柑桔。海拔145米。点状聚落。7户,17人,姓史。2户陈1998年迁住兰口。解放初期落户。 【沙田头】原有2户9人,于1998年建垃圾填埋场迁至兰口村落户。 【小井】原有5户15人,由于处于大山深处交通不便,2006年已全部迁至兰口村落户。 |
仓山村 |
仓山村属于东渡镇方川管理区,由原大仓、麻店、珠佑三个自然村组成,距离县城所在地17公里,全村共350户,总人口936人,男性516人,女性421人,其中党员43人。仓山村土地山林面积6878亩,2010年末人均收入4657元。 |
雅宅村 |
雅宅村位于在东渡东南2公里。驻地雅宅,下辖雅宅、三角丘、板举、眠牛、东山岙、金湖、白云洞等10个自然村,设28个村民小组。面积约6.5平方公里。共735户,2083人。汉族。其中党员87人。本村以农业为主,耕地827亩,主种水稻。林地7026亩。产油茶、柑桔、苦槠粉、蚕桑、李子。 雅宅村经2010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由原雅宅村、板举村、金湖村组成。其中雅宅384户,1013人,党员42人。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4亩,林地面积2635亩。人均收入4119元。 板举231户,724人,党员22人。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6亩,林地面积2782亩。人均收入3884元。主种水稻,产柑桔。 金湖120户,346人。党员23人。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7亩,林地面积1609亩。人均收入3826元。主种水稻,产柑桔。 村党支部委员5人,麻美群(雅宅)、陈龙(雅宅)、李桂清(板举)、麻丽晋(板举)、谢志坤(金湖)。暂无书记,麻美群为临时负责人。 村委会4人,主任麻大付(雅宅),委员陈勇军(雅宅)、胡志华(金湖)、陈芝秋(雅宅)。 |
长坑村 |
一、长坑村基本情况 缙云县东渡镇长坑村位于丽水市缙云县的东南部,地处49省道134KM--136KM公路两侧,离县城8公里,是东渡镇的中心村,全村共有414户, 1260人口,322亩耕地,5407亩山林,人均收入4418元,是个耕地贫乏,山林资源相对丰富,生态环境较好的村庄。 二、村风淳朴、村级领导班子战斗力强 长坑村村风淳朴、和谐,村民勤劳,素质良好,并能吃苦耐劳,创业积极性高。村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务实肯干,在村民当中非常有影响力、带动力和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近年来,本村积极筹措资金完成了“农村千万饮用水工程”、“百村整治工程”、“油茶园基地整改”、大坪后坎1公里长水泥路面改造、新建直坑机耕路等项目,明显提高了村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全体村民对村双委的工作非常支持,新村双委工作信心百倍。 三、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提升空间大 村双委在原有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讨论决定将新建枫树王脚至石板桥水库油茶基地机耕路和村级办公大楼列为2011年村集体重点建设项目。 石板桥水库自然村是长坑村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自然村,该自然村共有25户,100左右人口,有丰富的油茶和毛竹林等山林资源。为解决该自然村100多人口的出行问题,充分开发该自然村的山林资源,村双委研究决定新建一条长1公里,宽4米的枫树王脚至石板桥水库油茶基地机耕路。该机耕路的建设不但能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又能提高村民的经济水平。 长坑村历年来没有村级办公楼,更没有便民服务中心,一直借用原乡政府25平方房屋用来办公,给村民带来十分的不便。为能更好地方便村民的生活和生产,经村双委研究决定新建村级办公楼。村级办公大楼的新建能给长坑村带来一定的意义:1、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村级办公规范化、条理化。3、便民窗口,方便村民办事。4、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和业余活动。5、健全村级卫生室的医疗服务。 另外在村双委的努力下,带领村民积极完成村污水处理、公厕建设、村主干道路面硬化、村级活动中心建设、村庄绿化等等工程,充分提高村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创造较大的社会效益,朝一个标准的中心村靠拢。另外49省道莲都至缙云段改建工程和金温铁路扩建工程也能够给长坑村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
石松村 |
相传,早时梅下村有个财主的女儿嫁到该村,为了往来方便,两亲家用石板铺路,两村相接故名石板路。又因村四周都是高大的松树,又称为石松树。 解放初期为石板路村,属天美乡;1956年为石松村,属新美乡;1958年为石松生产队,属新美管理区;1961年为石松大队,属新美公社;1984年为石松村村委会,属方川乡;1992年为石松村村委会,属东渡镇。2010年规模调整,由原来的石松村、罗川村、西坑口村、西源村,这4个村合并为石松村村委会,属东渡镇。 驻地石松。缙云至方川公路从村中通过。面积约8.6平方公里。设25个村民小组, 辖石松、罗川、西坑口、西源四个自然村。679户,2015人。耕地1103亩,主种水稻。林地13314亩。产油茶、茶叶、蚕桑、柑桔、桃。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装有自来水。 |
方川村 |
方川村地处兰舒公路沿线,距离县城所在地12.5公里,是一个半山区的地方,全村共有1723人,529户,共有耕地面积835亩,其中水田面积795亩,旱地40亩,山林面积6059亩,人均收入1706元。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万村联网 |
天马村 |
天马村tianma。辖坑上、岩下、麻弄、仓基。村委会在坑上。在东渡东南4.4公里。在天马山南侧,故名。在兰口至方川公路边。东至白龙岗村,南至梨仓村,北至小仙都村,西至兆岸村。面积约3.5平方公里,全村475户,1388人。耕地665亩、林地6319亩。主种水稻。产柑桔、杨梅、李子。有竹制品厂。通公路、程控电话、宽带、有线电视、数字电视、自来水。 【坑上】在东渡东南4.4公里丘间平畈,兰口至方川公路边。因村前面有一条坑,村坐落在坑边,故名坑上。耕地374亩,林地3545亩。主种水稻。产柑桔、杨梅。海拔173米。村貌呈块状聚落。275户,人口833人。多高、郑、朱姓。解放初期为坑上村,属正美乡;1956年为坑上村,属新美乡;1958年为坑上生产队,属新美管理区;1961年为坑上大队,属新美公社;1984年为坑上村委会,属兆岸乡;1992年至2010年为坑上村委会,属东渡镇。2010年并入天马村。村边有一片古林。有竹制品厂。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外出经商、打工。通程控电话。 【岩下】在坑上村北0.1公里。村位于云台岩下,故称岩下。房屋分布在兰口至方川公路北侧。海拔189米。村貌呈块状聚落。26户,75人。多李姓。解放初期为坑上村,属正美乡;1956年为坑上村,属新美乡;1958年为坑上生产队,属新美管理区;1961年为坑上大队,属新美公社;1984年为坑上村委会,属兆岸乡;1992年至2010年为坑上村委会,属东渡镇。2010年并入天马村。通程控电话。 【麻弄】在东渡镇东南4.5公里。距坑上东0.5公里。群众以姓麻为主,昔时村坐落山岙。缙云方言岙与弄同义,故称麻弄。耕地191亩,林地2036亩。主种水稻。产柑桔、李子。兰口至方川公路过村。海拔191米。村貌呈块状聚落。全村122户,人口340人,麻姓居多。1990年代前,古林荫蔽,草甸绿茵,为上海、长春电影制片厂外景基地。解放初期为麻弄村,属正美乡;1956年为麻弄村,属新美乡;1958年为麻弄生产队,属新美管理区;1961年为麻弄大队,属新美公社;1984年为麻弄村委会,属兆岸乡;1992年至2010年为麻弄村委会,属东渡镇。2010年并入天马村。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外出经商、打工。通程控电话。 【仓基】在东渡镇东南5.3公里,距离坑上1.2公里。约宋朝时,姓麻人在此建村,憧憬未来,寄望粮食满仓,遂名仓基。兰口至方川公路从村北通过。耕地100亩,林地738亩。主种水稻。产柑桔、杨梅、李子。村于丘间呈块状分布。海拔195米。78户,202人。多麻姓。解放初期为仓基村,属正美乡;1956年为仓基村,属新美乡;1958年为仓基生产队,属新美管理区;1961年为仓基大队,属新美公社;1984年为仓基村委会,属兆岸乡;1992年至2010年为仓基村委会,属东渡镇。2010年并入天马村。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外出经商、打工。通程控电话。 |
古郑村 |
古郑村guzheng。辖古路、郑坑口、里郑坑。村委会在古路。村名以古路、郑坑口各取一字名。在东渡东6.5公里。东至方川村,南至石松村,西至小仙都村,北至五云镇。面积约3.5平方公里。492户,1378人。耕地650亩,林地5158亩。主种水稻。产茶叶、柑桔、桃、提子。通公路、程控电话、数字电视。有自来水。 【古路】在东渡东6.5公里。因过村的道路系古时县城通向南乡之主道。面积约1.9平方公里。海拔165米。块状分布。266户,773人。多徐、麻、李、陈姓。据招序《陈氏宗谱》载,唐代,陈姓由陈达从仁岸村迁。后陈姓迁长丰。北隅另有小地名横路口,古称横庐。村东有真人庙,供奉唐葛周,俗名古路殿。有古路大桥接兰舒公路。解放初期为古路村,属天美乡;1956年为古路村,属新美乡;1958年为古路生产队,属新美管理区;1961年为古路大队,属新美公社;1984年为古路村委会,属方川乡;1992年为古路村委会,属东渡镇;2010年与郑坑口合并为古郑村,两村之间有连村公路。 【郑坑口】在东渡东5.6公里。明朝年间,姓郑人迁入此地建村,北有一条山坑,故取名为郑坑。村位于坑口,遂名郑坑口。面积约1.6平方公里。海拔162米。点、块状复合型聚落。226户,605人。多朱姓。解放初期为郑坑口村,属天美乡;1956年为郑坑口村,属新美乡;1958年为郑坑口生产队属新美管理区;1961年为郑坑口大队,属新美公社;1984年为郑坑口村委会,属方川乡;1992年为郑坑口村委会,属东渡镇;2010年合入古郑村。通公路。郑坑岙,是昔时通县城的道路。村口有笼格岩景观,高百米,层层叠叠,如巨大蒸笼。在郑坑口与古路之间有范庵山,据《范氏宗谱》记载,山因范仲淹祖墓而名。 【里郑坑】在郑坑口村北1公里山岙中。海拔185米。点状聚落。18户,66人。姓王、应。村庄往里是郑清岭,有天师洞,洞口山崖壁削,洞内平坦,能容百人。1956年为郑坑口村,属新美乡;1958年为郑坑口生产队属新美管理区;1961年为郑坑口大队,属新美公社;1984年为郑坑口村委会,属方川乡;1992年为郑坑口村委会,属东渡镇;2010年入古郑行政村。 |
小仙都村 |
小仙都村的百村整治项目有:凤山下自然村地质灾害点治理,堰头自然村石马坑机耕路建设。已经完成凤山下自然村大桥横路道路建设与硬化,长250米,宽8米,共计硬化路面1000平方米。交路派塘至马山脚、公厕至竹新岩,道路建设与硬化,长400米,宽3米,共计硬化路面1200平方米。建设健身器材广场三处,安装健身器材30多件。进行绿化花木200多株,建设凤山下、交路自然村路灯50多盏,争取公厕和污水处理建设在8月底完成。 在施工中存在许多困难,干部分工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感化群众思想转变,让百村整治工作顺利施工。 |
梨仓村 |
梨仓村Lícāng。村委会在梨仓。在东渡镇驻地东南6.5公里。坐落在兰口至舒洪公路南侧1公里处。东南至石松村,西至天马村,北至白龙岗村。面积约1.7平方公里。耕地636亩,林地2831亩。主种水稻,产茶叶、李子、杨梅。通公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有自来水。有大会堂、卫生室。 【梨仓】早时多梨树而得名。海拔195米。村于山麓呈块状分布。337户,1003人。多陈、何姓。据《清源何氏宗谱》载,何姓约于元代由龙泉豫章何庄宋朝参知政事何淡,传于第五世何钧迁此。解放初期为梨仓村,属天美乡;1956年为梨仓村,属新美乡;1958年为梨仓生产队,属新美管理区;1961年为梨仓大队,属新美公社;1984年为梨仓村委会,属方川乡;1992年属东渡镇。通公路、程控电话、宽带、有线电视、数字电视。有自来水,卫生室。 |
兆岸村 |
兆岸村Zhào’àn。辖兆岸、小潭坑、排头、麻斗、塘坑、麻西湖、大山岙口、阳弄、横树塔。村委会在兆岸。在东渡镇东南2.7公里。东至天马村,南至东溪村,西至雅宅村,北至小仙都村,面积约11.4平方公里。全村1003户,2870人。耕地1594亩,林地16236亩。主种水稻。产油茶、茶叶、柑桔、李子等。有小学、幼儿园、农村合作信用社、粉干厂、木材加工厂。有大会堂、卫生室。文物有进士厅。通公路、程控电话、宽带、有线电视、数字电视、有自来水。 【兆岸】在东渡东南2.7公里。坐落在兰口至方川公路北侧。约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由赵汝珠从松阳迁此首居,村坐落在南港溪岸边,故称赵岸,约1460年姓赵人迁阳弄,姓陈人来此居住,因赵与兆同音,故改为兆岸,示有吉兆。耕地1161亩,山林10270亩。海拔146米。670户,2030人。多陈、陶、章姓,有管姓。据《平舆陈氏宗谱》载,约元前期,永康历山陈释宝“赘居五云十三都赵氏”。解放初期为兆岸村,属天美乡;1956年为兆岸村,属新美乡;1958年为兆岸生产队,属新美管理区;1961年为兆岸大队,属新美公社;1984年为兆岸村委会,属兆岸乡;1992年至2010年为兆岸村委会,属东渡镇。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外出经商、打工。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卫生室、幼儿园、小学。 【小潭坑】坐落在兆岸西南1.3公里山沟。因该地坐落山坑中,有小水潭,故命名小潭坑。海拔225米。约在120多年前,祖先从东阳迁居小井村,后从兆岸村人手中买下此地。村貌呈点状聚落,环境幽雅。村人善做竹制品。解放初期为兆岸村,属天美乡;1956年为兆岸村,属新美乡;1958年为兆岸生产队,属新美管理区;1961年为兆岸大队,属新美公社;1984年为兆岸村委会,属兆岸乡;1992年至2010年为兆岸村委会,属东渡镇。原住2户,7人。姓郑。因交通不便,迁至兆岸及县城。 【排头】坐落在兆岸南1.5公里。约在明朝间,姓章人迁此,村在山岗上,形似竹筏,原名“筏头”,后因村名拗口,以同音演化为排头。村貌呈点状聚落。海拔400米。解放初期为兆岸村,属天美乡;1956年为兆岸村,属新美乡;1958年为兆岸生产队,属新美管理区;1961年为兆岸大队,属新美公社;1984年为兆岸村委会,属兆岸乡;1992年至2010年为兆岸村委会,属东渡镇。原4户,11人。姓章、黄。因交通不便,迁至兆岸居住。 【麻斗】坐落在兆岸东南1.8公里山上。约明朝年间,由本县麻弄村姓麻人迁此。其地形似“斗”,故称为麻斗。海拔410米。村貌呈点状聚落。附近有一小型水库。解放初期为兆岸村,属天美乡;1956年为兆岸村,属新美乡;1958年为兆岸生产队,属新美管理区;1961年为兆岸大队,属新美公社;1984年为兆岸村委会,属兆岸乡;1992年至2010年为兆岸村委会,属东渡镇。27户,76人。多陈姓。为便利出行,村民迁至兆岸居住。 【塘坑】坐落在兆岸南2公里。昔,该处盛产毛竹,在坑两边建了若干个浸竹丝的造纸塘,故名塘坑。村貌呈点状聚落。海拔330米。解放初期为兆岸村,属天美乡;1956年为兆岸村,属新美乡;1958年为兆岸生产队,属新美管理区;1961年为兆岸大队,属新美公社;1984年为兆岸村委会,属兆岸乡;1992年至2010年为兆岸村委会,属东渡镇。原住5户,20人。姓黄。村民已迁至兆岸村。 【麻西湖】距兆岸0.5公里,在东渡镇东南2.5公里丘间。多数村民姓麻,相传村西有一山泉,被群众比作湖,故名麻西湖。村西北隅通金温铁路。耕地147亩,林地1906亩。海拔147米。村貌呈块状聚落。全村117户,人口317人。姓麻。解放初期为麻西湖村,属正美乡;1956年为麻西湖村,属新美乡;1958年为麻西湖生产队,属新美管理区;1961年为麻西湖大队,属新美公社;1984年为麻西湖村委会,属兆岸乡;1992年至2010年为麻西湖村委会,属东渡镇。2010年合并行政村后为兆岸行政村。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外出经商、打工。 【大山岙口】距兆岸1.2公里,坐落在麻西湖村东北1公里。村处一大山岙口而名。金温铁路从村西通过。海拔147米。村貌呈点状聚落。16户,26人。姓陈、周。解放初期为麻西湖村,属正美乡;1956年为麻西湖村,属新美乡;1958年为麻西湖生产队,属新美管理区;1961年为麻西湖大队,属新美公社;1984年为麻西湖村委会,属兆岸乡;1992年至2010年为麻西湖村委会,属东渡镇。2010年行政村调整后为兆岸行政村。地势平坦,交通还算便利。 【阳弄】距兆岸行政村驻地2.5公里,在东渡镇南4.4公里山上。村旁一山形状似龙,村坐落在龙山的南方,阳光充足,故名阳龙,后因“龙”和“弄”字的方言音相近,逐渐相沿为阳弄。公路盘山而上。耕地286亩,山林4060亩,有丰富的山林资源。主种水稻,产茶叶。海拔500米。村舍依山错落,呈块状聚落。全村216户,人口532人。多赵姓。解放初期为阳弄村,属正美乡;1956年为阳弄村,属新美乡;1958年为阳弄生产队,属新美管理区;1961年为阳弄大队,属新美公社;1984年为阳弄村委会,属兆岸乡;1992年至2010年为阳弄村委会,属东渡镇。2010年行政村调整后属兆岸行政村。村民主要依靠农业种植和林产品粗放加工及外出务工收入。林木茂盛,风景优美,村舍大多为民国时期建筑。 【横树塔】距兆岸行政村驻地4公里,在阳弄村东南1.5公里山上。南接丽水市境。海拔725米。村貌呈点状聚落。18户,56人。多金姓。解放初期为阳弄村,属正美乡;1956年为阳弄村,属新美乡;1958年为阳弄生产队,属新美管理区;1961年为阳弄大队,属新美公社;1984年为阳弄村委会,属兆岸乡;1992年至2010年为阳弄村委会,属东渡镇。在县农村能源办公室帮助下,自筹资金为主,建起火力发电站,装机2.2千瓦,点上电灯。 |
吴岭村 |
吴岭村Wúlǐng。辖吴岭、大岙、吴岭头。村委会在吴岭。在东渡西南7公里。坐落在缙云至丽水330国道复线不远处。北邻七里乡,东南接桃花岭村,西邻莲都区。面积约6.6平方公里。耕地951亩,林地6765亩。主种水稻。产油茶、茶叶、李子、桃子、生姜、西瓜、高山蔬菜。803户,2010人。有木加工厂和花岗岩矿。通公路、程控电话、宽带、有线电视,有大会堂、卫生室。 【吴岭】在东渡西南7公里山上。村边有一条通向丽水的山道称吴岭,因名。民间称红岭。海拔480米。村舍呈长形台阶状错落。点状聚落,1953人。以杜、洪、叶、吴姓居多。据《杜氏宗谱》载,杜姓约元代由杜生从杜村迁。解放初为吴岭村,属吴岭乡;1956年为吴岭村,属吴岭乡;1958年为吴岭生产队,属吴岭管理区;1961年为吴岭大队,属城南公社;1984年为吴岭村民委员会,属城南乡;1992年后属东渡镇。有花岗岩矿。村周围沙土多含铁砂,民国间即在此淘铁砂炼铁。1958年大办钢铁时,曾大规模于此挖土淘洗铁砂,大量铁砂运东渡和县城冶炼,由于冶炼技术原因,未有真正钢铁炼成。有木加工厂。 【吴岭头】在吴岭东南1公里。因位于吴岭村通丽水山道的高地而得名。主种水稻。产油茶、茶叶、李子、桃子、生姜、西瓜、高山蔬菜。海拔490米。点状聚落。3户,7人。姓傅。解放以来,历来属吴岭村。 【大岙】在吴岭北1公里山上。以坐落地形特征得名。产油茶、茶叶、李子、桃子、生姜、西瓜、高山蔬菜。海拔480米。点状聚落。7户,30人。姓杜。解放初起历来属吴岒村。 |
东渡村 |
东渡村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距离火车站5公里,330国道从村中通过,是东渡镇的中心村,也是五东工业区中心区块。东渡村由原来的东渡村和山头村组成,辖3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29户,总人口1950人;村内础设施完善,有占地三百多平方米的社区办公楼,还有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乒乓球室、棋牌室等等活动场所,辖区内还有饮食、百货、服装、文化、美容等众多店铺,是目前东渡镇经济最繁华、人口最密集的社区之一。近几年,随着全县经济快速发展,许多外来企业到园区安家落户,外来人口达3000多人,初步形成农村中心集镇的格局,随着五东关于工业园区的发展,经济效应不断向周边农村辐射。 经济建设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东渡镇城镇化的发展,凭借自身的区位优势,大力引进和发展第二产业,另外,针对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发展商贸以及房屋租赁等服务业,形成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局面。2010年辖区内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五千元。 基础设施方面:东渡村内实现水泥路全村覆盖,实现主干道全硬化;建成全镇第一个人造湿地,为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社区综合楼落成,办公娱乐设备齐全;另外,社区投入大量资金准备用于铺设自来水工程和绿化工程。 文体娱乐方面:东渡村建有标准化的篮球场和戏台;在综合楼前面是一片宽阔的灯光操场用于居民跳舞健身;建有社区学校、老年大学、电视室、棋牌室、文体室、图书室及乒乓球室等等文体娱乐场所;电视机、乒乓球桌、录音机、棋牌桌等等文化设施俱全;社区成立的义务文化宣传队,多次在文艺表演中获奖。 社会保障方面:东渡村为居民支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社区居民住房保险费;每逢过年过节社区干部上门慰问社区老人、低保户等;很多社区居民都有社会统筹,从今年开始,符合年龄的社区居民基本上都投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随着社区经济发展,社区居民保障不断完善。 综治消防方面:东渡村成立了治保调解组织,及时化解矛盾纠纷;青年治安队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巡查;成立了义务-,添置了消防器材。近年来全社区没有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 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区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东渡村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今后,我们将不懈努力把社区建设成经济发达、秩序井然、环境优美、服务周全、管理到位、文化繁荣的和谐新农村。 |
株树村 |
株树村 在东渡南7.4公里。2010年全县行政村调整之后,辖株树、水郑、叶村、木合坑、银坑、上廷坑、老鼠梯、尖山头、小桃、屋基背、里山、里山脚、廷坑、对门坑十四个自然村。面积约12.9平方公里,与丽水交接。多山林,产茶叶、油茶、杨梅等。 |
白龙岗村 |
白龙岗村bailonggang。下辖金谷、麻坪、白彦、盖竹。村委会在金谷。在东渡东5.5公里。东至石松村,南至梨仓村,西至天马村,北至小仙都村。所辖自然村均在白龙岗周围,因以得名。面积约4.3平方公里,600户,1610人。耕地846亩、林地6661亩。主种水稻,产柑桔、梨、李子、茶叶。有兰舒、西源、小仙都公路穿村而过。 【白龙岗】在兰口至方川公路和小仙都到麻坪公路的交叉口。白龙岗,原名白垅岗,因位于名叫白垄的山坡下而名,原无人居住,1970年代曾在此办中学,后因交通方便,渐成小村,雅化今名。村口有制砖厂。通程控电话,数字电视,有自来水。 【金谷】在东渡东南5.5公里。相传,在明朝中期,由陈祥从县城迁至此处,位于小山边,村前耕地平坦,逢秋收季节,眼前金黄色稻谷成片,故称金谷。兰口至方川公路北侧,小仙都到白龙岗公路过村。耕地352亩,林地1853亩。主种水稻,产柑桔、梨、李子、茶叶。海拔171米。村貌呈块状聚落。全村200户,人口534人。多赵、应姓,另有麻、丁、周姓。解放初期为金谷村,属正美乡;1956年为金谷村,属新美乡;1958年为金谷生产队,属新美管理区;1961年为金谷大队,属新美公社;1984年为金谷村委会,属兆岸乡;1992年至2010年为金谷村委会,属东渡镇。2010年并入白龙岗村。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外出经商、打工。有大会堂,卫生室。 【盖竹】在东渡东5公里,距离白龙岗1.5公里,坐落在南港溪北岸,兆岸至白龙岗公路(兆白路)北侧。相传从前村旁竹园修筠绿漪,其间曾出现一株特大奇异的毛竹,遮盖村居,故称为盖竹。近地口语称官竹。耕地167亩,林地1563亩。主种水稻。产茶叶、柑桔。海拔150米。村貌呈块状聚落。全村120户,人口357人。多应姓。据《应氏宗谱》载,约元末明初,由应舍从县城仁和坊迁。解放初期为盖竹村,属正美乡;1956年为盖竹村,属新美乡;1958年为盖竹生产队,属新美管理区;1961年为盖竹大队,属新美公社;1984年为盖竹村委会,属兆岸乡;1992年至2010年为盖竹村委会,属东渡镇。2010年并入白龙岗村。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外出经商、打工。有盖竹大桥一座将五白公路与盖竹村连通。 【白彦】在东渡东5.4公里山岙口。距离白龙岗0.8公里,兆岸至白龙岗公路(兆白路)从村东通过。早时,村前有一块面积为一百二十把的耕地,俗称“百廿”,又称白二、百念,后来以方言谐音演化为白彦。耕地83亩,林地1188亩。主种水稻。产茶叶、柑桔。海拔165米。村貌呈块状聚落。全村100户,282人。多厉,孙姓。解放初期为白彦村,属正美乡;1956年为白彦村,属新美乡;1958年为白彦生产队,属新美管理区;1961年为白彦大队,属新美公社;1984年为白彦村委会,属兆岸乡;1992年2010年为白彦村委会,属东渡镇。2010年合并至白龙岗村。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外出经商、打工。 【麻坪】在东渡东南5.9公里。距离白龙岗1.2公里。兰口至方川公路从村北不远处通过。相传约明朝前期,本县石松村麻姓人迁居于此地,平坦宽广,故称麻坪。耕地244亩,林地1967亩。主种水稻。产茶叶、柑桔、杨梅、李子。海拔186米。村于丘间呈块状分布。全村180户,437人。多姓陈、刘、李。解放初期为麻坪村,属正美乡;1956年为麻坪村,新美乡;1958年为麻坪生产队,属新美管理区;1961年为麻坪大队,属新美公社;1984年为麻坪村委会,属兆岸乡;1992年至2010年为麻坪村委会,属东渡镇。2010年并入白龙岗村。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外出经商、打工。有大会堂。 |
黄山脚村 |
黄山脚村Huángshānjiǎo。辖竹园脚、乌石、黄山、黄山脚、建山、上元坑。村委会在黄山脚。在东渡镇南6.8公里。坐落在缙云至丽水省道不远处。东接东溪、南接株树、北接长坑、西接小桃自然村。面积约3.7平方公里。全村345户,1096人。以陈、陶、赖、杨姓居多。耕地503亩,山林5593亩。主种水稻,产茶叶、杨梅、油茶、蚕桑、柑桔。通公路,有程控电话、宽带、有线电视、数字电视、自来水。 【黄山脚】在49省道两侧山脚。以位于黄山村下山脚而得名。点状聚落。25户,约90人。姓陈、陶、杨。村西南另一居民点叫“西孔”。解放初期为黄山村,属东溪乡;1956年为黄山村,属城南乡;1958年为黄山生产队,属城南管理区;1961年为黄山大队,属城南公社;1984年为黄山村,属长坑乡;1992到2010年为黄山村,属东渡镇;2011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合并到黄山脚村。 【黄山】坐落在东渡南6.8公里山坡。始由黄姓人居此山腰,故名村坐落山坡上,由黄姓人始居此地,故称黄山。海拔325米。。点状聚落,86户,约200人。多黄、陈姓。解放初期为黄山村,属东溪乡;1956年为黄山村,属城南乡;1958年为黄山生产队,属城南管理区;1961年为黄山大队,属城南公社;1984年为黄山村,属长坑乡;1992年为黄山村,属东渡镇;2010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合并到黄山脚村。 【建山】在东渡南5.5公里山腰,在黄山脚北1.8公里处。清朝时期,先有杨姓人迁居此地,取名杨山。光绪初期县志写为阳山。后杨、阳相替使用。解放后写为洋山。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与别地名重名,遂命名为建山,表示要建设好山区之意。海拔475米,村貌呈梯形聚落。104户,约340人。多傅、赖姓。解放初期为洋山村,属东溪乡;1956年为洋山村,属城南乡;1958年为洋山生产队,属城南管理区;1961年为洋山大队,属城南公社;1984年为建山村委会,属长坑乡,1992年到2010年为建山村委会,属东渡镇;2011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属于黄山脚行政村。 【上元坑】在黄山脚行政村北1.2公里处,位于山坑坑水发源处,故名上源坑。因源与元谐音,后渐演化为上元坑。村貌呈点状聚落。海拔300米。4户,姓陶、朱。2010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前,属于建山行政村,属东渡镇;2011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属于黄山脚行政村。 【乌石】坐落在黄山脚西南1.2公里处山腰,因村附近多巨岩,呈黑色,故名乌石。海拔300米。村舍依山势错落。约40人,姓徐。解放初期为竹园脚村,属东溪乡;1956年为竹园脚村,属城南乡;1958年为竹园脚生产队,属城南管理区;1961年为竹园脚大队,属城南公社;1984年为竹园脚村委会,属长坑乡;1992年至2010年为竹园脚村委会,属东渡镇;2011年行政村调整后,属于黄山脚行政村。 【竹园脚】在黄山脚行政村西南0.8公里处山腰,因村周围山上是毛竹园,故名竹园脚。海拔355米。村舍依山势错落。152户,453人。多樊、陶、赖姓。解放初期为竹园脚村,属东溪乡;1956年为竹园脚村,属城南乡;1958年为竹园脚生产队,属城南管理区;1961年为竹园脚大队,属城南公社;1984年为竹园脚村委会,属长坑乡;1992年至2010年为竹园脚村委会,属东渡镇;2011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属于黄山脚行政村。 |
雅村村 |
雅村村Yǎcūn。辖雅村、洋山头、小洋弄、岭脚、浪汝。村委会在雅村。在东渡东北,聚居于330国道沿线。北接五云街道,南接东渡村,西邻七里乡,东接雅宅村。面积约3.7平方公里。全村483户,1059人。耕地258亩,林地3186亩。主种水稻,产油茶、柑桔、李子、蚕桑。有彩印包装有限公司、寿尔福化学有限公司、东渡铸件厂。有大会堂、卫生室。有自来水,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宽带。 【雅村】在东渡东北0.9公里。以风景幽雅而得名。海拔138米。村舍呈带状布列。621人。多陈、郑姓。解放初期属雅村村,崇文乡;1956年属雅村村,城南乡;1958年属雅村生产队,城南管理区;1961属为雅村大队,城南公社;1984年属雅村村委会,城南乡;1992年至今属雅村村,东渡镇。有多家规模企业。今村舍与东渡相接。有农村信用合作社。 【洋山头】在雅村西北3公里山上。传始由一杨姓人居此,初名为杨山头。杨姓人衰亡后,以同音易今称。海拔370米。点状聚落。30人。多陈姓。解放初期属雅村村,崇文乡;1956年属雅村村,城南乡;1958年属雅村生产队,城南管理区;1961属为雅村大队,城南公社;1984年属雅村村委会,城南乡;1992年至今属雅村行政村。产油茶、柑桔、李子、蚕桑。 【岭脚】在东渡西北1.9公里、雅村西2.6公里山沟。因坐落在山路陡道路口而得名,被认为是桃花岭的起始点。散点聚落。海拔218米。146人。多余姓。解放初期属岭脚村,崇文乡;1956年属岭脚村,城南乡;1958年属岭脚生产队,城南管理区;1961年属岭脚大队,城南公社;1984年属岭脚村委会,城南乡;1992年2010属岭脚村委会,东渡镇;2010年行政村合并后属雅村村。主种水稻。产油茶、浙贝、白术、李子。 【浪汝】在雅村西南1.3公里山坳。从前此间曾长有榔榆树,村始名榔树,后渐以方言谐音讹传今称成习。海拔160米。点状聚落。80人。多陈、樊姓。解放初期属岭脚村,崇文乡;1956年属岭脚村,城南乡;1958年属岭脚生产队,城南管理区;1961年属岭脚大队,城南公社;1984年属岭脚村委会,城南乡;1992年2010属岭脚村委会,东渡镇;2010年行政村合并后属雅村村。 【小洋弄】在东渡西北1.8公里,雅村西北2.3公里。始由杨姓人建村,地处山坳,原称杨弄。为避免与邻近一同音村名相混淆,就冠小字,为小杨弄。后又以同音演变今名。海拔235米。散点聚落。77户,187人,多陈、邱姓。通公路。解放初期属雅村村,崇文乡;1956年属雅村村,城南乡;1958年属雅村生产队,城南管理区;1961年属雅村大队,城南公社;1984年为小洋弄村委会,属城南乡;1992年至2010年为小洋弄村委会,属东渡镇;2010年经行政村合并后归入雅村村。耕地80亩,主种水稻。林地693亩。产油茶。村口有殡仪馆。 |
桃花岭村 |
桃花岭村taohualing。辖金坑、后寮、苦芝王、樊庄、桃花岭脚、外处、底处、外隘头等15个小村,沿桃花岭沿线分布而命名,村委会在金坑。在东渡镇西南3.5公里。坐落在缙云至丽水330国道沿线。北邻七里乡,西邻莲都区,东接东渡村,南接株树村。约9.8平方公里。耕地763亩,林地10757亩。主种水稻,产油茶、茶叶、李子、桃子、生姜、西瓜、高山蔬菜。全村707户,1976人。括苍古道的桃花岭建于晋代,由当地善士冯大杲开凿,古为驿道,沿线有许多历史故事。有木加工厂和花岗岩矿。 【金坑】位于东渡西南3.5公里山谷,早时,沿溪坑荆棘丛生,村坐落坑边,原名荆坑。第一次地名普查时雅化今名。海拔238米。点块状复合型聚落。440人,多沈姓。沈氏宗祠保存完好。330复线路边有冯公庙,纪念开凿桃花岭的冯大杲。解放初期为荆坑,属吴岭乡;1956年为荆坑村,属吴岭乡;1958年为荆坑生产队,属吴岭管理区;1961年为荆坑大队,属城南公社;1984年为金坑村委会,属城南乡;1992年至2010年为金坑村委会,属东渡镇;2010年行政村调整,入桃花岭村。主种水稻。产油茶、茶叶、李子、桃子。通330复线,自来水,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宽带,大会堂,卫生室。 【后寮】在金坑西北1.2公里山谷中。位于金坑村后山,始以茅草寮为房,故名后寮。海拔340米。点状聚落。156人,多沈、陈姓。风景优美。解放初期属荆坑,吴岭乡;1956年属荆坑村,吴岭乡;1958年属荆坑生产队,吴岭管理区;1961年属荆坑大队,城南公社;1984年属金坑村委会,城南乡;1992年至2010年属金坑村委会,东渡镇;2010年入桃花岭村。林业资源丰富,村民大多以木梯制作为业。 【苦芝王】在金坑西侧山谷。村附近有一株大苦楮树,誉为是全县最大的苦楮树。苦楮,土名苦芝,故名苦芝王。海拔260米。点状聚落。21人,姓杨、沈、林。通公路。解放初期属荆坑,吴岭乡;1956年属荆坑村,吴岭乡;1958年属荆坑生产队,吴岭管理区;1961年属荆坑大队,城南公社;1984年属金坑村委会,城南乡;1992年至2010年属金坑村委会,东渡镇;2010年属桃花岭村。产油茶、茶叶、李子、桃子等。 【樊庄】在东渡西南5公里、金坑西面1.7山谷。村民以樊姓为主,故名樊庄。海拔265米。380人,多樊姓。点、块状复合型聚落。位于330国道沿线。解放初期为樊庄村,属吴岭乡;1956年为樊庄村,属吴岭乡;1958年为樊庄生产队,属吴岭管理区;1961年为樊庄大队,属城南公社;1984年为樊庄村委会,属城南乡;1992年至2010年为樊庄村委会,属东渡镇;2010年行政村合并,入桃花岭村委会。主种水稻。产油茶、茶叶、柑桔、桃子。 【桃花岭脚】在金坑西1公里,樊庄东0.6公里山谷。昔日山岭有许多桃树,故名桃花岭,村位于岭脚,得名桃花岭脚。俗名也称岭脚。海拔250米。点状聚落。170人,多樊、陈、杨姓。解放初期为樊庄村,属吴岭乡;1956年为樊庄村,属吴岭乡;1958年为樊庄生产队,属吴岭管理区;1961年为樊庄大队,属城南公社;1984年为樊庄村委会,属城南乡;1992年至2010年为樊庄村委会,2010年行政村合并入桃花岭村。 【外处】位于东渡西南5.8公里,在金坑西北2.7公里山岙。相传,早时有一个塑佛像的师傅在此住了许多天,经常吃芥菜,心里很不满意。因地处山岙,发牢骚称此地是芥菜弄。遂以芥菜弄为村名。后又分为两地。位于坑上游称底处,位于下游,称外处。海拔320米。沿山两侧散点聚落。123人,多陈姓。通公路。解放初期为外处村,属吴岭乡;1956年为外处村,属吴岭乡;1958年为外处生产队,属吴岭管理区;1961年为外处大队,属城南公社;1984年为外处村委会,属城南乡;1992年至2010为外处村委会,属东渡镇;2010年入桃花岭村。主种水稻。产毛竹、油茶。 【塞下】在金坑西北2.7公里,在外处北侧山沟。因山涧中一坑水流至该处恰逢一块峭壁岩石,流水似瀑布,土语称硳,硳字生僻,写作塞下。海拔310米。点状聚落。22人,姓陈。通公路。解放初期为外处村,属吴岭乡;1956年为外处村,属吴岭乡;1958年为外处生产队,属吴岭管理区;1961年为外处大队,属城南公社;1984年为外处村委会,属城南乡;1992年至2010为外处村委会,属东渡镇;2010年入桃花岭村。主种水稻。产毛竹、油茶。 【底处】在东渡西南6.2公里山谷。底,方言作里,与外相对,位于外处之里头,故名底处。海拔335米。沿坑边散点聚落。91户,220人,主姓周。通公路。解放初期为底处村,属吴岭乡;1956年为底处村,属吴岭乡;1958年为底处生产队,属吴岭管理区;1961年为底处大队,属城南公社;1984年为底处村委会,属城南乡;1992年至2010年为底处村委会,属东渡镇;2010年入桃花岭村委会。产茶叶、油茶、柑桔、蚕桑。有竹制品厂。 【外隘头】在东渡西南6.8公里、金坑西南3.2公里山上。在桃花岭端隘口,分里外2个村。居名,故名。海拔650米。点状聚落。110人,多马姓。21世纪初通公路。古时在桃花岭上有桃花寨,驻兵扼守。抗日战争期间,有国军在此筑壕防守。地势高峻,景色秀丽,当地歌谣云:“隘头半天高,桃花云里过”。解放初期为隘头村,属吴岭乡;1956年撤区并乡后为隘头村,属吴岭乡;1958年为隘头生产队,属吴岭管理区;1961年为隘头大队,属城南公社;1984年后为隘头村委会,属城南乡;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至2010年为隘头村委会。2010年行政村合并入桃花岭村。主种水稻。产茶叶、毛竹、油茶。 【底隘头】在金坑西南3.6公里、外隘头西南侧山上。西界丽水市境。海拔660米。点状聚落。130人,姓吴、项。地势高峻,村北有县界古碑。金兆法写过《百战桃花隘》,明代耿再成于此作战。有清代由瑞士传教士所建避暑山庄,保存较完整。古道边有“愍劫合冢”,埋太平天国时骸骨361棺。解放初期为隘头村,属吴岭乡;1956年撤区并乡后为隘头村,属吴岭乡;1958年为隘头生产队,属吴岭管理区;1961年为隘头大队,属城南公社;1984年后为隘头村委会,属城南乡;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至2010年为隘头村委会,属东渡镇;2010年入桃花岭村。主种水稻。产茶叶、毛竹、油茶。 【西弄】在金坑西南3.2公里,外隘头西北1公里山腰。因位于山岙西部,缙云方言弄与岙同义,故名西弄。西接丽水市。海拔450米。点状聚落。200人,多项姓。通公路。解放初期为隘头村,属吴岭乡;1956年撤区并乡后为隘头村,属吴岭乡;1958年为隘头生产队,属吴岭管理区;1961年为隘头大队,属城南公社;1984年改制后为隘头村委会,属城南乡;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至2010年为隘头村委会;2010年行政村合并入桃花岭村。主种水稻。产茶叶、毛竹、油茶。 【桃弄】在金坑西南3.1公里、外隘头北侧山坡。始由陶姓人居此山岙,的名陶弄。方言陶与桃同音,岙与弄同义,雅化称桃弄。海拔500米。点状聚落2人,姓项。解放初期为隘头村,属吴岭乡;1956年撤区并乡后为隘头村,属吴岭乡;1958年为隘头生产队,属吴岭管理区;1961年为隘头大队,属城南公社;1984年改制后为隘头村委会,属城南乡;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至2010年为隘头村委会,属东渡镇;2010年行政村合并入桃花岭村。 |
南湖村 |
南湖村Nánhúcūn。辖南湖村、占山头、长岙、坟岙、贾坑、外项坑、底项坑、陈坑、大排、牛角岙、头梳丘、大庵。村委会在南湖。在东渡西南4公里。东接东溪村,南接黄山脚村,西临丽水市,北接桃花岭。面积约6.7平方公里。全村455户,1153人。耕地420亩,山林8716亩。主种水稻,产茶油、茶叶、毛竹、杨梅、柑桔。通公路、程控电话、宽带、有线电视,有自来水,大会堂,卫生室。 【南湖】在东渡西南4公里山岙,始由胡姓人在此居住,原名胡村。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与其他村重名,遂以位于县城南而改名南胡。2010年改名南湖村。海拔193米。村于山谷两侧呈点、块状复合型分布。约560人。多麻姓。据《麻氏宗谱》载,清初由麻三春为避乱从长坑迁。解放初期为胡村村,属东溪乡;1956年为胡村村,属城南乡;1956年为胡村生产队,属城南管理区;1961年为胡村大队,属城南公社;1984年为南胡村村委会,属长坑乡;1992年属东渡镇。 【长岙】位于南湖村北侧0.8公里处山岙,村座落长形山岙中而名。海拔360米。解放初以来历来属南胡村。因交通不便,原3户,7人,已迁居南湖村。 【陈坑】在南湖村西南0.7公里山沟,从头梳丘往下看,像沉在岙底,故原名沉坑,后误写为陈坑。海拔300米。村貌呈点状聚落。11户39人,姓杨。解放初期起均属南胡村。 【大庵】位于南湖村西北侧1公里处山上,相传,此处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尼姑庵,故名大庵。海拔320米。解放初期即为胡村村。原有1户1人,因年老去世,已无人居住。 【大排】在南湖村南0.7公里山腰。附近有一地片地通称“大坪”原村因名,后以方言传至今。海拔385米。解放初期即为胡村村。村貌呈点状聚落。多金、麻姓。已迁居南胡村。 【底项坑】在南湖村西2.5公里山沟。村前山涧称项坑,沿山涧分2自然村,位于下游的村叫外项坑,位于上游叫底项坑。海拔370米村貌呈点状聚落。20来户,多胡姓。解放初期即为胡村村。 【外项坑】在南湖村西北1.7公里山沟村前山涧称项坑,位于底项坑之外而得名。。海拔330米。村貌呈点状聚落。60多人,杨姓。解放初期为即胡村村。 【坟岙】在南湖村西北面1.2公里。村座落在山岙,附近有古墓,故称坟岙。海拔295米,点状聚落。解放初期即为胡村村。因交通不便,原4户,15人,已迁居南湖村。 【贾坑】在南湖村西侧1.2公里。村前有一条坑通过,最先由贾姓人在此居住,故称贾坑。海拔220米。解放初期即为胡村村。村貌呈点、块状复合型聚落。多杨、陈姓。 【牛角岙】在南湖村西南1.3公里。海拔415米。以村处山岙,地形似牛角而得名。村貌呈点状聚落。80来户,300多人,陈姓。解放初期即为胡村村。 【头梳丘】在南湖村南1.2公里。以村前一丘田形状似头梳而得名。海拔415米。村貌呈点状聚落。近百人,陈、贾、谢姓。约清康熙间,从本县胡坑迁。解放初期即为胡村村。 【占山头】在南湖村西北面山上。村座落在山头,因该山头有一片田,故名田山头。后误传为占山头。海拔390米,点状聚落。解放初期即为胡村村。因交通不便,原6户,18人已迁居南湖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