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坑村概况
七里乡型坑行政村位于七里乡政府所在地西面,行政置地于小古自然村。距乡政府13公里,东北与新建镇为邻,西南深入大母山,西北紧邻金丽温高速公路,东接黄塘头村,方圆约15平方公里,是七里乡面积最大的行政村之一。由5个自然村,三个行政村(分别为红门,小古,型坑)在2010年10月合并而成改名为型坑村,型坑村有487户,1250人,村两委所在地为小古。小古自然村历史最为悠久,迄今已有600余年,型坑自然村位于大母山山脚,是缙云县少数氏族畲族的聚集地,全县畲族人口400余人,其中270人分布型坑自然村
型坑行政村的地理面貌为山涧狭长型,长约七公里,宽不过1公里,最长纵深约有15公里,海拔高度400—800米,有耕地496亩,山林面积5902亩,毛竹林1100亩。因地处大山腹地,故气候湿润,夏季气温比县城低2—3度,冬季又要高上2—3度,昼夜温差大。这里空气清新,负离作用特别适合人类居住,村民大都身体健康,长寿者比例非常之高。古树古桥随处可见。有罕见百年红豆杉两棵。
今年型坑村办公大楼正式落成,地址在原小古自然村,办公大楼主要有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方便了村干部办公,也为村民提供一个阅读休息的场所。
室外文体休闲场所,体育健身器的配备,为村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室外休闲场所,增强了村民的体质;文体活动的开展以及文化队伍的建设有利于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素质提高,有利于居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过去从乡政府到型坑村需要绕过新建镇,翻过八道,路程达18公里,且道路崎岖。2008年修建了七里乡政府直达山区的水泥路,路程缩短为13公里,交通方便快捷,(还没开公共交通)。
迄今已开通电话,手机信号全覆盖,接通了有线电视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信号没有覆盖。
型坑村的特色产业是:(1)、建立香榧基地。去年马寅初人口福利基金会拨款40万元扶持型坑村香榧林基地的开发与发展,现香榧已经有一米左右高了。在下一步工作中,型坑村将以香榧林基地开发为契机,认真谋划发展大计,努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2)、大母山的生态菜园。型坑村海拔高度400米至800米不等。冬天气候要比丽水市高出2-3度,夏天又要比之低2-3度,非常适宜种植高山蔬菜及有机蔬菜。有机蔬菜又称为生态蔬菜,它是指在生长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以保证它具有无污染,富有营养和高质量等特点。型坑村的高山蔬菜主要是生姜,一路过去,可以看到一片片的生姜田地,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种植。
(3)、型坑村位于山区,山多那自然毛竹也多,全村毛竹林大概有1100多亩,众眼望去,郁郁葱葱的毛竹。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22203 | 323000 | -- | 查看 型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邢川村 |
邢川村情况简介 缙云县七里乡邢川村是2010年底,缙全县行政村调整,原邢弄村、古石村两个村合并组成邢川村。位于缙云县城西部,原属于上西乡,距县城10公里,有村民小组10组,354户,1244人口,耕地面积482亩,山林面积4261亩。山清水秀,空气新鲜,人好、山美、水清,是最理想的避暑山庄。特色有古石山头泉水,闻名整个五云镇。还有邢弄村古树壹株,由两棵树白榧与红豆杉合体生长,稀奇古怪。再有姓黄宗氏祠堂雕刻精致,八大神仙来龙去脉说明细致。解放前是缙云县三大祠堂最好之一。 |
万松村 |
万松村地处缙云县七里乡西南面,距离县城8公里,全村有10个自然村,全村493户,1359人,全村共有劳动力827人,其中女性劳动力388人。劳动力中在村从事农牧业或半农半工的劳动力哟305人,约占全村总数大约40%。外出劳动力522个,约占全村总数都60%。有耕地703亩 |
金弄村 |
金弄村 金弄村位于县城北边,离县城3.5公里,是七里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312户,729人,拥有土地244亩,村民以种植茶叶、桑叶和大棚蔬菜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
天寿村 |
天寿村基本情况 天寿Tiānshòu。辖上前、寮后、西弄、洪弄、天寿寺、腰畈、户九、朱散。村委会在腰畈。面积约3.5平方公里。2010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原上前、腰畈、户九三个行政村合并成天寿村。因境内有天寿寺遗址故名。位于七里西0.8公里,主业是种植养殖。605户,1484人。海拔200米。通公路、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有公厕、公墓。 【上前】Shànɡqián面积约2.5平方公里。位于七里西1.1公里小山岙口。传说早时村在今对面的上胜尹,天亮公鸡不叫,人丁减少。后移到今处,原称上斜。村前是一片很长的田畈,分上、中、下三段,因地势较邻村腰畈稍高(为上)而得名。2010年前上前行政村辖西弄、洪弄、天寿寺。地势西高东低。海拔185米。呈块状聚落。210户,663人。多王、朱姓。据《朱氏宗谱》载,朱姓于元末至正间,野寇扰境,七里朱庄“避地上斜,拓产业宅第,遂为世居”。耕地335亩,主种水稻。林地1342亩,产茶叶、蚕桑。解放后为上前行政村。属浣溪乡。1956年属城西乡。1958年为上前生产队,属城西管理区。1961年建立上前大队,属城西公社。1984年为上前村民委员会,属城西乡。1992年撤扩并后改属七里乡。2010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并入天寿村。 【寮后】Liáohòu在上前村西侧。海拔250米。以坐落在名叫“寮后山”的山坡上而得名。3户,10人,姓王。 【西弄】Xīlònɡ位于七里西1.4公里山谷。处上前西边山岙中,故名西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215米。散点式聚落。17户,62人。姓邱、杜、樊。村附近有一凉亭。解放后为上前行政村。属浣溪乡。1956年属城西乡。1958年为上前生产队,属城西管理区。1961年建立上前大队,属城西公社。1984年为上前村民委员会,属城西乡。1992年撤扩并后改属七里乡。2010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并入天寿村。 【洪弄】Hónɡlònɡ位于七里西南1.3公里山坡。以坐落洪弄山的山坡而得名。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70米。7户30人。姓郑。通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解放后为上前行政村。属浣溪乡。1956年属城西乡。1958年为上前生产队,属城西管理区。1961年建立上前大队,属城西公社。1984年为上前村民委员会,属城西乡。1992年撤扩并后改属七里乡。2010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并入天寿村。 【天寿寺】Tiānshòusì位于七里西2.8公里,村处古刹天寿遗址,上前王姓人迁此,村以寺名。坐落山坪。海拔270米。点状聚落。2户8人。姓王。有天寿寺山庄,通水泥路。解放后为上前行政村。属浣溪乡。1956年属城西乡。1958年为上前生产队,属城西管理区。1961年建立上前大队,属城西公社。1984年为上前村民委员会,属城西乡。1992年撤扩并后改属七里乡。2010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并入天寿村。 【腰畈】Yāofàn面积约0.5平方公里。位于七里西0.8公里。以村前一平畈呈腰形而得名。耕地314亩,园地以水果和茶叶为主。海拔200米。呈点块状聚落,地势西北高东北低。202户500人,多陈姓。村口有一株大樟树。解放后为腰畈行政村。属浣溪乡。1956年属城西乡。1958年为腰畈生产队,属城西管理区。1961年建立腰畈大队,属城西公社。1984年为腰畈村民委员会,属城西乡。1992年改属七里乡。 【户九】Hùjiǔ面积约0.5平方公里。位于七里西4.1公里。先由九户饶姓人迁此居居,故取名户九。后饶姓人衰绝。清乾隆间由宅基施姓人迁此,仍以户九名。光绪《缙云县志》载名“护九”,后以同音变今名。地势西北高,东北低。坐落山背。海拔488米。呈点状聚落。95户282人。多施姓。据《东阳郡施氏宗谱》载,清乾隆间张妵从泽矶迁。解放初为户九行政村,属黄店乡。1956年属城西乡。1958年为户九生产队,属城西管理区。1961年建立户九大队,属城西公社。1984年为户九村民委员会,属黄店乡。1992年撤扩并后,改属七里乡。2010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并入天寿村。 【朱散】Zhūsàn在户九村西南。海拔430米。村处山名“朱散”山腰,点状聚落。村以山名。8户,18人,姓陶。 |
周弄村 |
周弄村基本情况 七里乡周弄村地处缙云县城西北面,位于三项公路两旁,四面环山,地意资源较为丰富,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全村共有230多户,755人,党员35人;耕地面积338亩,其中水田298亩,旱地40亩;山森面积1931亩。流经的千秧溪宽18米,高4米;上游有一座黄花岙水库。在村双委的带动下,依靠全体村民的不懈努力,村经济收入逐年稳步提高,201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多元。村内大部分的农民集中在广东、广西养虾,其他外出务工人员多在工厂务工,在村务农人员主要以种植茶叶、水果、蔬菜为主。周弄原名叫樟堂村,后改名为周弄村。自宋朝1086年至今,大约已有928年历史。 |
黄店村 |
黄店村面积达三平方公里,现有户数490户,人口1150人,下辖麻车、麻弄、潘弄3个自然村,曾经是乡政府所在地,现为黄店村敬老院所在地。2010年行政村规模调整,红色村并入,村规模进一步扩大。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尤其以茶叶为名,山上田间大片的茶叶,绿意无限,甚是悦目!敢闯肯干是黄店村人的真实写照,全村50%以上的劳动力外出养虾、养鸭和从事灯管行业,闯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 近年来,在国家和政府的良好政策指引下,在村两委会的带领下,村民团结一致,奋发拼搏,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坚定地向小康社会迈进。人民正在为村容整洁卫生村、乡风文明平安村、农业特色村、小康建设示范村而不懈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现代的文明的美丽的黄店村将崛起在人们面前! |
杜塘村 |
一:地理位置 杜塘行政村距县城2.5公里,位于330国道边,距金温高速公路入口、金温铁路货运车站均在10公里以内,交通发达。 二:自然条件与气候 杜塘村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9—18.5℃. 三:种植特色 杜塘村地属山地丘陵,自然环境良好,农业生产包括耕地作物,园地作物两大类。耕地以种粮食作物为主,也有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园地作物主要以茶叶、蚕桑等多年生经济作物为主。目前已有蚕桑基地1个,面积400多亩。 |
新都村 |
新都村(社区) 新都村隶属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七里乡,是从滩坑电站移至到缙云县七里乡的新村,地处七里乡南侧,距县城3公里,距七里乡政府2公里,以汉族为主,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以及外出务工为主,现有全村农户70户,乡村人口215人,其中男性106人,女性109人,党员数量9名,农民人均纯收入4407元,人均耕地面积0.009亩。通过换届选举,现任双委干部8人,其中妇女干部2人。村两委班子现本着在上级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和指导下,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团结全村干部群众,开拓进取,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大园村 |
大园村基本情况 大园Dàyuán。面积约6.2平方公里,位于县城西8公里。辖大园、柳塘、周坎头、西山垄脚。村委会在大园。2010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原柳塘、大园、周坎头三个行政村合并成新的大园村。以驻地村命名。23个村民小组,704户,1689人。近年有苗、壮、畲、布依族嫁入。以种桑养蚕和茶叶生产为产业。千秧溪(土名小筠坑)贯村而过,有班车通县城。 【大园】Dàyuán面积约3.2平方公里,在七里西5.6公里山谷。古名大院,原小筠乡政府驻地。海拔235米。旧时,村分前处、后处、外宅,传古有花门三道。村西北有龙珠庙,村周山岭,旧誉九龙抢珠。人口624人。陶姓为大姓,称筠川陶氏。据《陶氏族谱》记载,先祖陶大录公始从壶镇陶滩迁此定居。子陶锦常后裔登进士,任太守,簪缨不绝。村中尚遗有官邸厅堂大院,东建花门。原村名“大院”。后相沿今称。陶氏以诗书传家,有9人中进士。《处州府志》入传25人。今博士、硕士多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今种植面积260多亩,主要品种为乌牛早、龙井43。有小学、卫生院。近年来大园村进行了中心建设。 【柳塘】Liǔtánɡ面积约1.7平方公里,在大园东面300米。原与大园同村,1950年后始分开单独建村。据《陶氏宗谱》载,南宋间先祖陶大录公从壶镇陶滩迁居大园,其子陶锦仁分居,并在村间挖一池塘,俗称“后塘”。又堤岸绿柳垂丝,风光幽美,遂取今名。柳塘陶氏宗祠曾为小筠乡政府。人口451人。村民以陶姓为主,从大园迁,成为大园陶姓柳塘派。村内有陶姓宗祠,又名五柳堂,祠内有陶姓二世祖德周公“枢密平章”匾额,祠前有广场,广场西有池塘,塘边香柏数株,红榧数棵。耕地238亩,以种粮及茶桑等为主。林地1169亩。产油茶、枣。通公路。 【周坎头】Zhōukǎntóu面积约1.3平方公里,在大园西500米,又名周村。村舍呈块、点状复合型分布。始称“高坎头”,以村处高坡得名。清咸丰八年(1858),处州周总兵率师经此,为彰自己姓氏,赐改村“周村”。于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周村”与别地重名,遂改今称。200户,566人,姚、陶为主姓。村西有小筠水库一座,灌溉农田600多亩。耕地230亩,种植水稻及杂粮。林地2278亩。产油茶、茶叶、蚕桑、柑桔。通公路。 【西山垄脚】Xīshānlǒnɡjiǎo在周坎头村南1公里。海拔350米。原村以处“西伞垄”的山脚而得名。后以谐音演作今称。2户,6人,姓陶。 |
竹余村 |
竹余村基本情况简介 竹余村辖竹余、大岩前。位于七里西11公里小山坳,村委会在竹余。四面环山,面积约1.7平方公里,耕地294亩,其中水田225亩,旱地69亩,主产水稻、蚕桑、水果、蔬菜、油茶。山林1753亩。海拔338米,12个村民小组,259户,788人, 传说,古有祝姓人家最先居此,取名祝余,很多年后祝姓人家衰落。其后丁姓来居,也无后裔。又有唐、朱、杨、陈、李、陶、郑姓继来居住,以祝与竹谐音改竹余。今全村有10多姓氏,以郑姓为主,其次姓陶。据说姓陶古时从壶镇陶滩迁来。姓郑从福州来,裔孙遍缙云。郑姓从新建西岩迁。258户,786人。村上方有水库可灌溉农田,村中心有两祠堂相对而立,下边有大会堂,各开经销店,是村民娱乐活动消闲场所。村口古木成林。中青年多外出打工、养殖及经商。 |
杜村村 |
杜村村地处缙云县城西南角,座落在丽水、东渡交界处,四面环山,山林资源较为丰富,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全村共有447户,1196人;耕地面积677亩,山林面积7079亩。流经本村面前的黄坑口桥(观测点)宽4米,高4.5米。杜村村距七里乡政府10公里,有乡级柏油路(4米宽)直通本村。为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结合我村的实际,制定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
七里村 |
七里村地处缙云县城东北角,全村共有十四个生产队,耕地215亩,人均耕地面积0.291亩,山林面积393亩,农业人口738人,其中党员25名,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茶叶、油菜等,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78.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为58万元,工业收入为7.6万元,其他收入为176.8万元(主要打工)人均纯收入为2735元。分析本村经济总收入结构,村民基本属于非农就业,大多从事水泥工、木工、油漆工等行业,因临近县城,部分从事批发部、经销店等工商业,逐步发展农家乐。 近几年来,我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紧紧围绕创新农村建设"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十五字方针,村党总支带领全村广大群众团结一致,全面推进我村的物质、精神、政治、生态“四大文明”建设,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因地制宜,优先扶持工业经济发展,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努力使七里村成为在工业方面有特长的特色村. 因势利导,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一是采取种植大棚蔬菜的模式,培育出了一批依靠科学种植致富的能手,一些贫困户因此脱贫。二是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非常有乡村特色的农家乐. 抢抓机遇,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我村于05年编制了村庄规划,我村将建成一个中心社区和一个集聚点。完善基础设施,硬化区间道路,安装路灯,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大投入,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我们下大力气开展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我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道路建设,使我村交通便利优势已凸显。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黄村畈村 |
黄村畈村在2010年经过行政村规模调整,由原梅店村、河宅村、梅下村、黄明村合并而成,行政村村委办公室设在黄明自然村。地处七里乡南侧,距县城3公里,距七里乡政府2公里,座落在原城西乡政府所在地。现有班车通车,交通十分便利。 黄村畈村主要姓氏为李姓、陈姓和樊姓,村民绝大多数为汉族,其中也有极少部分的外来人口为畲族等少数民族。黄村畈村共有耕地面积776亩,其中水田720亩,旱地面积56亩;山林面积3100亩;人均耕地0.07亩,林地1亩。 全村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水果和蔬菜。 全村共有农户754户,1810人,党员106名。 通过换届选举,现任双委干部9人,其中妇女干部2人;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和指导下,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黄村畈村属于传统农业村,2011年农村经济人均收入5505元。村民以手工劳作分散经营为主,基本没有上规模产业,全村主要靠外出经商打工和农户种植蔬菜为主要经济来源。实现低收入农户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以来,村双委和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乡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认真开展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具体工作。抓好帮扶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致贫原因一是因残因病致贫,二是致富无门致贫,三是孤寡无依无靠致贫。根据农村贫困状况的新变化,推进产业开发,培训就业,社会救助,促进低收入农户提高收入水平和发展能力,对因残因病致贫,孤寡无依无靠致贫的进行资金扶持,并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争取全面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致富无门致贫的一批低收入农户,结合每户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落实做小买卖,从事来料加工,外出务工,种植高山蔬菜等逐户落实一个发展项目,确保全部实现脱贫。 在村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逐步走向城市化,村庄住房整齐划一,住房水平明显提高;全村统一实现了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通电话,80%以上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有线电视入户率65%,固定电话202门,手机163 部;村内建有较高标准的文化大院,党员活动室、青年民兵之家、妇女之家、人口学校、老年活动室一应俱全,为群众的文化娱乐 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社会化保障体系健全,1991年就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符合条件的老人一律吃上了“五保”,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均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投齐了各种保险。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2011年新建的黄村畈村文化广场为全村文体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一到傍晚,劳累了一天的村民都会聚集在这里,自编自导各种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小品、舞蹈,针对性强,寓教于乐。以前那种-、搞封建迷信以及东家长、西家短闲扯的不文明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秧歌、腰鼓、小品等文艺节目,人们尽情享受着文化娱乐带来的笑语歌声。近年来,该村夯实基础,搭建平台,创新载体,把发展弘扬先进文化作为切入点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取得了可喜成效。 |
大岩脚村 |
大岩脚村距县城12公里,下辖麻面岭自然村。现有农户274户,党员39人,村干部8人,总人口768人,耕地面积399亩,其中水田331亩,旱地68亩,山林面积4469亩。2010年人均收入3422元。 |
黄塘头村 |
黄塘头村地处缙云县城西北面,座落在七里至大园方向的中间,两面傍山,风景秀丽。经2011年行政村调整以来,黄塘头村由原来的朱村、下陈村、黄塘头村、上陈村四个行政村组成。本村距县城8公里,距七里乡政府6公里,自2011年行政村调整后现全村共有592户,1641人;集体收入18.49万元,人均收入3681元;耕地面积776亩,其中水田716亩,旱地60亩;山林面积4514亩。现任双委干部8人,其中妇女干部1人;全村现在共有党员82名。 黄塘头村属于典型的传统农业村,主要以种桑养蚕为主业,2010年全村共有蚕桑面积757亩,种植约茶叶300亩,水果约71亩,蔬菜约299亩。除在家种桑养蚕和种茶外,外出务工和外出从事养殖业为本村主要经济来源,打工在温州,杭州,广东等地为主,出外养殖主要在广东,广西等地。 村庄的对面都是山,绿油油的一片,有一条小筠溪流经村边,小溪宽大约10米,平时流水较少,但是溪水清澈见底,正所谓“小桥流水人家”别有一番风味。 黄塘头村一直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向前进,脚踏实地,务实创新力争全面推进新农村的建设。近年安装了有线电视和远程教育电脑,使党员和广大村民在文化娱乐和思想教育方面都有不断的提高。在2008至2010年期间,随着本村自来水饮用工程的结束,村里一千多农户都用上了自来水,生活质量也有了保障。陶氏宗祠也进行了一番维修,成为了七里乡至今为止最大最好的宗祠之一。 本村双委办公室现状还是比较简陋的,只是把原小学简单装修了一下,分别作为村双委办公室和老年活动室。虽然场所简陋,但村双委班子团结一致,积极完成乡政府布置的各项工作,村民团结和谐,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社会安定。 |
型坑村 |
型坑村概况 七里乡型坑行政村位于七里乡政府所在地西面,行政置地于小古自然村。距乡政府13公里,东北与新建镇为邻,西南深入大母山,西北紧邻金丽温高速公路,东接黄塘头村,方圆约15平方公里,是七里乡面积最大的行政村之一。由5个自然村,三个行政村(分别为红门,小古,型坑)在2010年10月合并而成改名为型坑村,型坑村有487户,1250人,村两委所在地为小古。小古自然村历史最为悠久,迄今已有600余年,型坑自然村位于大母山山脚,是缙云县少数氏族畲族的聚集地,全县畲族人口400余人,其中270人分布型坑自然村 型坑行政村的地理面貌为山涧狭长型,长约七公里,宽不过1公里,最长纵深约有15公里,海拔高度400—800米,有耕地496亩,山林面积5902亩,毛竹林1100亩。因地处大山腹地,故气候湿润,夏季气温比县城低2—3度,冬季又要高上2—3度,昼夜温差大。这里空气清新,负离作用特别适合人类居住,村民大都身体健康,长寿者比例非常之高。古树古桥随处可见。有罕见百年红豆杉两棵。 今年型坑村办公大楼正式落成,地址在原小古自然村,办公大楼主要有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方便了村干部办公,也为村民提供一个阅读休息的场所。 室外文体休闲场所,体育健身器的配备,为村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室外休闲场所,增强了村民的体质;文体活动的开展以及文化队伍的建设有利于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素质提高,有利于居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过去从乡政府到型坑村需要绕过新建镇,翻过八道,路程达18公里,且道路崎岖。2008年修建了七里乡政府直达山区的水泥路,路程缩短为13公里,交通方便快捷,(还没开公共交通)。 迄今已开通电话,手机信号全覆盖,接通了有线电视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信号没有覆盖。 型坑村的特色产业是:(1)、建立香榧基地。去年马寅初人口福利基金会拨款40万元扶持型坑村香榧林基地的开发与发展,现香榧已经有一米左右高了。在下一步工作中,型坑村将以香榧林基地开发为契机,认真谋划发展大计,努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2)、大母山的生态菜园。型坑村海拔高度400米至800米不等。冬天气候要比丽水市高出2-3度,夏天又要比之低2-3度,非常适宜种植高山蔬菜及有机蔬菜。有机蔬菜又称为生态蔬菜,它是指在生长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以保证它具有无污染,富有营养和高质量等特点。型坑村的高山蔬菜主要是生姜,一路过去,可以看到一片片的生姜田地,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种植。 (3)、型坑村位于山区,山多那自然毛竹也多,全村毛竹林大概有1100多亩,众眼望去,郁郁葱葱的毛竹。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