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丽水 >> 缙云县 >> 溶江乡 >> 山坑村

山坑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山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山坑村简介

  山坑村是位于缙云县溶江乡最南边的一个偏远山村,海拔700多米,距县城28公里。由山坑、池岭、茶园头、下寮岭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共18个村民小组,1760人,其中党员88名。土地面积6278亩,山林面积3491亩,耕地面积666亩,粮食生产面积860亩,总产351万元。另有桑园面积617亩,茶园332亩。山坑村集体经济薄弱,是一个典型的靠农业增收村,主要经济来源是蚕桑、高山蔬菜、茶叶、板栗、黄花菜等。外出的农民以弹棉花和开浴室为主,到外省弹棉花有40多人,开浴室50多人。还有部分村民在村内做来料加工、有些在县城附近打工。
  山坑村两委成员共8人,其中党支部委员5名,村委委员3名,干部分布较为合理:除下寮岭村外,每个自然村都有人员进两委。班子成员在村党支部书记陈小华带领下,组织得力,团结务实,具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思路,带领山坑村稳步发展。2013年完成了山坑隧道二衬工程,总投资为120.812万元;2014年完成山坑村“污水处理”工程与新办公楼建设;2015年4月完成府恩隧道及山坑至胡源乡的连接路建设,给村民带来福祉。
  山坑村的党员干部在“五清”、“五水共治”、“无违建”创建、“青山白化”、“污水处理”等工作中发挥带头作用,比如在“-共治”工作中,由党员带领成立了“治水娘子军”,为“五水共治”的源头治理作出了很大贡献。
  山坑村下步主要工作打算:一、村姑新办公楼前与老区块的道路进行拓宽硬化及操场建设,总投资合计需15万元;二、池岭自然村新老路连接;三、以创建美丽新农村为主线,继续推进以“双清”、“五水共治”为主题的卫生整治工作;四、积极推进旧村改造项目建设;四、发挥好高山蔬菜的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五、带动和促进全村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努力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加快山坑村致富奔小康步伐。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1122208 323000 -- 查看 山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山坑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山坑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大雅畈村

  大雅畈村位于平黄公路沿线,它东连双溪口乡周扎村、南接郑周村、西至陈村村、北临平黄公路,距乡政府0.5公里,总面积1.28平方公里,距离县城仅20公里,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是革命老区。原辖大雅畈、枝树下、俞公山三个自然村,全村共有528户、1231人,分10个村民小组。全村设党支部一个,共有党员64人。土地面积1919亩,其中:耕地面积354亩,山林面积751亩,其中水田面积339亩,旱地15亩。村集体经济薄弱,主要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种植生产以小麦、油茶、洋芋、番薯、玉米、水稻等,经济作物以黄花菜、板栗、蚕桑、茶叶等为龙头,建有农村产品交易市场一个。   2010年9月,大雅畈村被纳入省级中心村培育以来,在村党支部书记带领下,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   一是完成平黄公路段通村公路路段的加宽建设,环村公路路面硬化约3700米;二是建设河道护栏,防洪堤两岸道路进行平整,统一规划,对防洪堤两岸、牛麦塘和西瓜塘岸建设护栏,共计约2000米;三是在菜园田、牛麦塘两处各建一座双层六角亭;四是建成无公害化公厕2座、2号人工湿地135立方米1座、1号污水处理池240立方米1座;五是防洪堤两岸亮化工程,已安装路灯50盏;六是种植西湖垂柳、紫叶碧桃、花石榴、桂花、竹柏、玫瑰等10余种树种50000余株;   下一步,大雅畈村将规划在担水潭建廊桥1座,建设来料加工办公楼1栋,新建污水处理池2座,完成全村的污水管道铺设工作,继续完成玉坑新安置点区块建设工程。   

山坑村

  山坑村是位于缙云县溶江乡最南边的一个偏远山村,海拔700多米,距县城28公里。由山坑、池岭、茶园头、下寮岭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共18个村民小组,1760人,其中党员88名。土地面积6278亩,山林面积3491亩,耕地面积666亩,粮食生产面积860亩,总产351万元。另有桑园面积617亩,茶园332亩。山坑村集体经济薄弱,是一个典型的靠农业增收村,主要经济来源是蚕桑、高山蔬菜、茶叶、板栗、黄花菜等。外出的农民以弹棉花和开浴室为主,到外省弹棉花有40多人,开浴室50多人。还有部分村民在村内做来料加工、有些在县城附近打工。   山坑村两委成员共8人,其中党支部委员5名,村委委员3名,干部分布较为合理:除下寮岭村外,每个自然村都有人员进两委。班子成员在村党支部书记陈小华带领下,组织得力,团结务实,具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思路,带领山坑村稳步发展。2013年完成了山坑隧道二衬工程,总投资为120.812万元;2014年完成山坑村“污水处理”工程与新办公楼建设;2015年4月完成府恩隧道及山坑至胡源乡的连接路建设,给村民带来福祉。   山坑村的党员干部在“五清”、“五水共治”、“无违建”创建、“青山白化”、“污水处理”等工作中发挥带头作用,比如在“-共治”工作中,由党员带领成立了“治水娘子军”,为“五水共治”的源头治理作出了很大贡献。   山坑村下步主要工作打算:一、村姑新办公楼前与老区块的道路进行拓宽硬化及操场建设,总投资合计需15万元;二、池岭自然村新老路连接;三、以创建美丽新农村为主线,继续推进以“双清”、“五水共治”为主题的卫生整治工作;四、积极推进旧村改造项目建设;四、发挥好高山蔬菜的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五、带动和促进全村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努力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加快山坑村致富奔小康步伐。   

岩门村

  岩门村基本情况   岩门行政村,同驻地村名,岩门村海拔280米。位于溶江乡南侧,溶雅公路3公里处,以丘陵为主,村舍呈长块状聚落。年平均气温16.5度,无霜期216天以上,十分适宜夏季避暑。有千年古刹栖真寺,有丽水十大峡谷之一的“岩门峡”、天柱岩、花岩等著名景点。因村口有一峡谷,恰似一扇门,因而得名岩门。村规模调整后,由上、下官坑、郑周、周川、岩门五村组成。因岩门村景多、岩奇而闻名全县,故合并后行政村用此名。是缙云县十六个特色村之一。   现在的岩门行政村于2011年由上官坑、下官坑、郑周村、周川村、岩门村等原五个行政村合并组成。现在的岩门行政村有480户农户,共1080人,其中劳动力617人,外出劳动力359人,行政村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土地面积4376亩,山林面积2155亩,耕地面积352亩(水田282亩,旱地70亩),粮食生产面积519亩,总产195.8吨,桑园面积30亩,茶园面积45亩,公益林面积2810亩。岩门村农业收入以黄花菜、茶叶、油茶、杨梅、吊瓜子为主,近年来,部分村民出外开办浴室逐渐形成产业。   岩门村风景独特、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溶江乡历届党委政府和岩村门历届班子成员对保护和开发景区十分重视,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积极推进岩门景区建设。岩门村一带自古就有很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具有丰富的民间特色的民俗活动形式。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在附近献山寨举行的纪念陈十四娘娘的庙会活动都会吸引全县乃至周边地区的游人观光,在庙会表演活动中,以国家非遗项目迎罗汉和大刀队表演为标志的众多民俗表演展示了祖先留下的绝技,让游人们叹为观止!此外,南乡馒头、麻糍、年糕等当地特产也让游客赞不绝口,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买点当地特色。岩门一带也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和历史掌故。如斩蛇救民的义女陈静姑(陈十四娘娘)的故事在岩门一带广为流传并有很多的纪念活动,万民供奉的胡公大帝胡则祖籍和出生地即是在岩门村附近的岩坑村,至今岩门景区内尚有胡公殿,供人祭祀,岩门八景之一的棲真览胜,所在地就是棲真寺,是问道寻禅的胜地,有五云第一之称,寺庙的钟声至今响了一千多年,至今仍然佛音缭绕、香火不绝。另外,上官坑自然村有几百年历史,现有八十多栋民居建筑,全部是泥墙黑瓦的传统建筑,且保护完好,是缙云县不可多得的,传统建筑村落。   

洪坑桥村

  【洪坑桥】村系溶江乡政府驻地,位于缙云县东部距县城16公里,丘间平畈,海拔最低处为241米,最高处自然村为285米。洪坑桥村地处贞溪中上游地段,东与大雅畈村接壤,南为贞溪和田洋村为界,西与舒洪镇溪下自然村为邻,北与花楼山和西岙水库为界,辖区面积约4.5平方公里。洪坑桥村辖7个自然村,东面是洪坑桥,东北面是三青求,东南面是下岙,南面是前溪,西边是突头,西北面是新屋畈,中间是溶溪。乡政府驻洪坑桥东部平黄公路北侧。   洪坑桥村是全乡的政治、文化、经济、商贸中心。乡中心小学、卫生院、邮政所、电信所、信用社、供销社、移动通信营业厅、道班等单位都在该村,全乡工业企业80%分布在洪坑桥村,工农业总产值占全乡总量的大半,第三产业占全乡八成以上,因此,洪坑桥村在本乡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洪坑桥村历史悠久,宋代就有人居住。由于外来的人多,不少人就在此定居下来,姓氏也比较杂。本村有徐、周、毛、李、陈、卢、胡、赵、章、潜、方、江、刘、朱、谢、潘、洪、吴、麻、蒋、金、林、傅、夏、应等20多个姓氏。曾取名“红坑桥”,后来改为“洪坑桥”。该村养育出来的人才众多,据不完全统计,研究生11人,博士3人,博士后1人,高级工程师2人,飞行员1人,副县级以上职务5人,画家1人,作家1人,局级干部若干。   

新西坑村

  新西坑村离乡政府所在地东北3公里,偏山区,海拔315米,通公路,有2个自然村,6个村民组,251户人家。711口人,耕地面积269亩,山林面积7407亩,主种水稻,主产板栗、茶叶、蚕桑、农村收入主要是外出打工,“开浴室”办厂房,2010年人均收入4090元,在2010年冬由原西岙、当坑二村合并后统称为新西坑村,办公场所设在西岙自然村大会堂。  

石上村

  石上村,位于溶江乡南边,主种水稻,产茶叶、青枣、柑橘、蚕桑。系革命老区村。总户数345户,人口955人,但以外出打工居多,常住人口只有148户。这里环境优美,村容整洁,2011年通过了村庄整治项目,俨然已成为一个美丽、干净、配套设施齐全的小村庄  

陈村村

  陈村村位于溶江乡洪坑桥村南1.3公里浅谷,呈块状聚落,始由陈姓居此而得名,地势南高北低,海拔高程263米。全村对外交通便利,有一乡村公路自北向南贯穿而过。全村共3个自然村(陈村、桥岙、后前),6个村民小组,有293户,765人。拥有土地面积1536亩、耕地面积229亩、山林面积545亩。   主要经济来源:茶叶、黄花菜、桑叶、油茶,其中全村现有油茶基地400亩,为省油茶示范基地;还有较多劳动力外出务工,如开办浴室、进厂打工等;另有从事来料加工,主要有串珠、钩围巾等,解决了村里一部分妇女、老年人口就业问题。  

大黄村

  大黄村面积约4.4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分10个村民小组,396户,1043人,耕地面积426亩,主种水稻,林地4363亩。产茶叶、蚕桑、黄花菜,系革命老区。   大黄   古名林月岙,在洪坑桥东南4.8公里山沟,海拔422米。村址地势坎坷,房屋依山坡梯状分布。昔日方谚云:“大黄、卢秋,前无道坛(天井),后无阴沟。”说明村庄坐落环境狭窄,且土地磅礴,水源奇缺,连晴数天,庄稼就被晒干黄,由此得名大黄。现今水利条件已经有很大改善,兴建岙里水库,田山头水库,用田山头水库水建起饮用水工程,有257户,827人用上自来水。多胡姓,通公路,有班车。  

田洋村

  田洋村位于溶江乡南边,距乡政府2.5公里,全村有人口1339人、455户,有土地面积5467亩,其中山林面积4477亩、水田面积309亩、旱地69亩。特产有茶叶、板栗,水稻、油菜、黄花菜、油茶是主要农作物。农民主要以种植业和务工收入为主。  

花楼山村

  花楼山村位于溶江乡西北角,距乡政府所在地有一点五公里,村民居住零散,有7个自然村,分别为花楼山,淀下,洋店,上塘,外皂坑,八垄岙,里皂坑,最远的里皂坑自然村距离村委所在地有2.5公里。   目前总人口有1470人(2012年底止,其中有少数民族12人),605户,14个村民小组,有村民代表60人,党员49人。共有土地9764亩,山林面积4896亩,耕地面积426亩。人均收入6200元,在溶江乡属于中水平.人多田少是本村的特点,外出务工和种植经济作物为本村的主要经济来源,留守妇女大都数从事来料加工。去年来料加工年收入就有40多万。经济作物有茶叶,吊瓜,杨梅,有一个肉鸡养殖基地和一个苗木基地,主要是红豆杉种植。农村医保人数占总人数的95.6%,极大的帮助了村民生病就是困难的局面。   收入来源分三大块:1、种植业,主要种植黄花菜、荷兰豆、茶叶、甜玉米等;2、外出务工,如开办浴室、进厂打工等,其中开办浴室与广东养殖是该社区的两大特色产业,外出开办浴室有45户,广东养殖25户,足迹遍布全国各地,造就一大批致富能人;3、来料加工业,主要有穿珠、钩围巾等,解决了该社区一部分妇女、老年人口就业问题。   社区文化中心内设有阅览室、电视室、乒乓球室等七个场所供居民学习、娱乐和休闲。老年星光之家的建立使社区老年人有了自己的“天地”,经常的集体娱乐活动,增加了他们相互交流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真正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社区居民自编自导的节目曾在溶江乡庆国庆晚会上精彩上演。文化中心的建立将会推动社区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创新,促进社区全面发展。   浙江省电气化示范村,丽水市农业科技信息化示范村,缙云县来料加工示范村:欢迎你   


山坑村特产大全




山坑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