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祥村位于遂昌县东部,云峰街道腹地,由原祥川村、柿亨村、墩头村三村合并而成。全村辖32个村民小组,814户,1987人,其中党员82人,拥有耕地2335亩,林地12216亩。村民的收入主要来自茶叶种植和外出务工。2011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4.7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7197元。在过去的一年中,龙祥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和鼎力支持下,抢抓机遇、稳步发展,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以文化化人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项目推进为抓手,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提升了龙祥村的发展水平,在硬件和软件上初步构建起了属于龙祥人自己的精神家园。一是依托青山绿水,打造生态文化。龙祥村位于群山环抱之中,层峦叠翠、绿树掩映,又有淙淙濂溪穿境而过,自然环境十分优美。为了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培育生态文化,龙祥村顺势而为,在严格保护林地资源的同时,斥资3万余元疏浚河道、清理河塘,并在溪水中放养石斑鱼2万余尾、田鲤鱼1万余尾。同时,将防洪堤建设景观化,与周边自然风关有机结合,初步形成了“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荫道上行,春云处处生”的田园景致。二是完善农家书屋,培育耕读文化。龙祥村民风淳朴,自古便有耕读传家的说法。为了传承耕读文化,弘扬好学、勤学、善学之风,龙祥村依托农家书屋平台,投入5万余元完善基础设施,为其配备了电脑、音响等文化设备。目前,修葺一新的农家书屋已经成了村里重要的文化活动阵地,时不时地会有村民前来读书看报或是上网获取资讯。为了提高农家书屋的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化设备的作用,龙祥村指定专人负责农家书屋的日常管理和设备维护工作,不定期地开展政策宣传、农技推广、实用技术培训等远程教育活动,在全村上下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三是修葺民国廊桥,营造水乡文化。龙祥村虽处山城遂昌,但穿境而过的濂溪还是给它带来了几许水乡风韵。尤其是架在濂溪支流上的廊桥,始建于民国初年,做工精致、造型优美,是龙祥村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村庄文化的承载者为了保护好这些文化“活化石”,使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新的作用,龙祥村投入6万余元,按照“以旧复旧”的原则对廊桥进行了修葺和加固,将其辟为村民户外文化活动的场所。同时,将廊桥与祥川景观堤有机结合,勾勒出一副小桥流水的写意画卷。经过前期的努力,龙祥村的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阵地建设成效明显。下一步,龙祥村将继续在文化“化人”上下功夫,按照“一廊两核”的思路布局村级文化阵地,充分发挥阵地的平台作用和纽带作用,让文化事业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村民。“一廊”即以祥川景观防洪堤为主线,打造一条集观光休闲、修身养性于一体,可供村民散步、小聚的文化走廊。村里将依托防洪堤两岸的古树名木,布置若干园林小品,栽种景观植物,建造休闲凉亭,同时完善游步道、健身场地等基础设施。以此美化村庄环境,提升整个龙祥村的村容村貌和人文气质。同时,也可以满足村民的文化活动场地需求“两核”即以农家书屋和健身公园为核心,打造文化活动主阵地。村里将千方百计完善农家书屋的硬件配置,根据村民们的建议,有针对性地丰富藏书,并根据不同人群开展读书活动。例如在假期组织学生集中自学互学,在党员发展期组织入党积极分子集中学习党章党史,在春茶生长期组织茶农集中学习防治病虫害的知识等。同时,村里还将筹措资金新建一处健身公园,以丰富村民的农闲生活,也给村里的文艺爱好者搭建一个互相交流切磋的平台。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23002 | 323000 | -- | 查看 龙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龙口村 |
龙口村现有27个生产队877户2153人口,是一个大行政村,2012年底村民人均收入达到9455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92万元,有党员74人。现有山林面积3308亩,耕地面积2260亩。村两委先后投入1000万元实施康庄工程、自来水工程和旱地开发,极大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引进企业在大广坑自然村落户开发花岗岩,实现了荒山变金山,村民变工人的转变,并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鸡心李、吊瓜、香芋等原生态农产品。1996年到2010年,大广坑自然村的年人均收入翻了20番。目前村里已已经形成了李子、吊瓜、香芋原生态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
社后村 |
社后村是云峰镇政府所在地,海拔220米,20个村民小组,全村共461户,1542人,人均收入4137元。作为镇政治经济中心,汇聚了镇政府、派出所、林业站、信用社、中心学校等 10个县部门派出办事机构;地理区位优越,交通条件便利,距离遂昌县城仅12公里,距龙(游)丽(水)高速公路遂昌东站出口仅6公里,50省道穿村而过,并开通了至县城的公-车。 近几年来,随着移民入迁及集镇建设地加强,已完成了滩坑移民小区、乌溪江库区困难群众异地脱贫小区等三大小区建设,常驻人口逾2500人。村容村貌发生了极大变化,新农村建设成果喜人。村中已形成 苗圃种植、茶叶种植等农业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大大增加,2007年两项收入指标名列全镇前茅;建成了总投入为150余万元、建筑面积为2191平方米的六层结构村办公综合大楼。同时,该村还充分利用镇创省体育强镇的契机,兴建了灯光球场、安装了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建立健全了文体、老年协会等各项组织,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我们相信,今后的社后村将在新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团结一致,创业创新,通过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建设面积12.6万平方米的下庄小区,改善人居环境等,使得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将迈得更大,更有成效。 |
连头村 |
连头村位于遂昌县小金线和连直线公路的交叉处,交通十分便利。全村现有269户,人口836人,耕地面积575亩,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4091元。近年来,我村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和发展速度,无公害水稻种植450多亩,其中杂交稻制种达300余亩。我村注重发展经济,大力提高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时俱进,全面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现在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迅速。 |
清水源村 |
清水源村位于遂昌县云峰镇东北部,与金华市汤溪毗邻,与本县北界镇交界,土地面积59338亩,其中林地58766亩,全村8个村民小组,共147户、416人,人均林地140余亩,是典型的林区村。200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7万元。 |
湖边村 |
云峰镇湖边村位于遂昌县城东部,是省级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该村对文化建设历来重视,早在1971年就办成立了省政治夜校,为全社会扫盲工作办实事,给村生产队输送了一批财会员与科技员,同时,还开办俱乐部,组织文宣队,排演了京剧《红灯记》第五场,《沙家浜》全场,婺剧《英雄儿女》,《花山歌声起》,《小木匠退亲》等大小型戏剧在全镇重点村上演,受到观众好评。 在“十一五”时间,两委会趁建设小康社会之际,把新农村文化建设更是放在首位,总投资达300多万元,建起了露天灯光球场600平方米,公园2000多平方米(内有休闲亭、乒乓球场,各类健身器材)。开掘了生态林中旅游路约4公里,一路有休闲亭5个。 |
长濂村 |
遂昌县云峰街道长濂村距县城10公里,游国家级矿山公园遂昌金矿必经之路,距龙丽高速遂昌东出口2公里,道路通达,因村前有濂溪,故称长濂。境内山青水秀,景色宜人,有“七尖八坪九曲水,一楼两庙十三亭”,具有得天独厚的明清文化旅游资源,村落古文化延承宋代著名的“濂溪学派”宗主周敦颐的太极五行之精髓。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遂昌县普查组在长濂村调查登记的古建筑就有三十多处,有距今400多年历史的鞍山书院,曾经出过状元杨守勤而闻名,有明代名闻朝野的清官循吏直臣郑秉厚府第明德堂,还有郑氏宗祠、宝俭堂、滋德堂、蒙童书堂等遂昌最具特色、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现属省级文保单位。 一、村基本情况 全村431户1083人口,党员26人,党支部5人,村庄区域面积9230亩,耕地面积610亩,山林面积6562亩,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6.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0019元。长濂村是遂昌县首批小康村,丽水市文化名村、浙江省文化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 二、村庄发展过程 2000年,长濂村依托背靠元立、利民大型企业的区位优势,投资1500多万元建成4万多平方米的工业厂房,采用股份制成立了长濂经济开发有限公司,建起了遂昌县第一个村级工业园,通过厂房出租、招商引资等既为村里增加了收入也为长濂村解决了80%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2002年,依托长濂有丰富旅游资源的优势,成立了长濂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并着手开发长濂。2004年,投资3000多万元的鞍山书院农家乐景区正式对外营业,景区拥豪华套房、标准客房50余套,餐厅包厢15间、大厅一间,可同时接待300人就餐,配有中小型会议室,棋牌室、健身中心、KTV等娱乐场所。自开业以来,经营收入逐年以15%-20%的速度递增,2011年度共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达500多万元。 2006年遂昌县城西街拆迁之际,村两委得到县委县政府鼎力支持,将县城16座百年“老宅”整体搬迁至长濂村西园,进行“异地保护”,重建完成5座古名居,这些百年老宅为长濂村的旅游业注入了新的血液。 2009年开始长濂村又陆续投资2500多万元建设完成了遂昌工业园区长濂服务区,通过出租店面、厂房等设施,为村集体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为长濂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三、今后发展规划 长濂村是丽水市市长王永康的联系村,根据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对《长濂村规划及民居整治设计导则》的相关要求以及遂昌县长濂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长濂村以高起点规划为先导,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推进山区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乡村休闲旅游“三个示范村”建设,努务提升村庄发展水平。 (1)按照长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的规划要求以及民居整治规划,计划投入5000多万元,通过1-3年的努力,对长濂村村容村貌、环境等进行综合提升,在建筑的外观形态、色调上做到古今融合,风貌协调,彻底改变长濂现有面貌,使之成为真正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2)加强明清古建筑群的保护力度。近年来长濂村在古建筑群的保护修缮中已投入资金1800多万元。下阶段,长濂村将继续做好省、县级明清古建筑群的修缮和保护工作,同时做大做强西园项目,建设长濂明代文化街区,结合西园长濂民俗博物馆项目,吸引根雕、奇石、书法、瓷器、剪纸等民间艺人入户,形成有区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的集散、展示和研究中心。 (3)计划通过招商引资投资3000多万元在长濂田丘规划水上乐园,开发温泉,发展高端休闲度假区。 (4)完善提升鞍山书院景区。下阶段我们计划投入1000多万元,进一步完善提升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高品质的多功能会务中心。 (5)尽快推进“牡丹亭”项目的落地,该项目规划占地2000多亩,核心区块用地500亩,一期投资2.2亿元。项目建设以“晚明文化”、“长濂古村”为主线,涉及游、食、住、行、娱、购等方面,目标打造浙西南地区一流的观光休闲、度假养生胜地。 |
银都村 |
银都村坐落于云峰镇牛头山脚下,四面环山,一水潆洞。国家矿山公园下游,离集镇6公里,海拔900米。距离县城约16公里,乘车只需15分钟,至高速公路入口11公里。北上长坑岗,可达牛头山天师殿;东去黄岩坑,与遂昌金矿旅游区毗连,仅3公里路程;南边接壤于叶由自然村,这些都是山间小路,只有西山岩里口,才是通往外地的唯一大道。全村152户,412人,党员17人,村两委班子现有6人,村两委班子健全,凝聚力、战斗力强。共有耕地面积760亩,山林面积9543亩,无性系良种名优茶园320亩,200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8.19万元,人均收入5288元。 从2005年开始,村两委加大对村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硬化2条2495米,总投资93.6万元修建瓦窑坪、荷花芯茶山机耕路二条2100米,投资22.3万元。康庄路沿线路灯安装2.5公里,投资7.1万元。绿化道路2490米。新开发茶园200亩,投资45万元,改善及调整了产业结构,突出以茶叶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使农民增收,社会改善相当可观。投资5万元进行河道治理,投资4.5万元建造桥梁二座。2008年总投入29.7万元,建设污水处理池二处,纳米管478米,投资11.2万元;改栏改厕69座,新建公共厕所一所,投资3.2万元;垃圾池三只,投资0.7万元;硬化道路658米,投资14.6万元;有健全的保洁制度,建立卫生保洁队,致力打造云峰镇最洁净乡村。 银都圆门内老村,2008年3月被列入省级地质灾害点,该处住有46户146人,需整村搬迁,村两委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现刘坞圆门内老村危旧房已全部拆除(危旧房拆除共涉及69户229人),从旧村搬迁出的群众已在原白坞、代连、道士淤等3个小区安置并建房, 为了让孤寡老人安心居住,村投资26.8万元,新建了369平方米砖房的老人公寓,让孤寡老人安心居住,并为他们提供活动场所,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在遂昌县教育局、遂昌县老龄委、遂昌县老年体育协会的正确领导下,在云峰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成立了腰鼓秧歌队,村民学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大合唱以及文化课的学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
东姑村 |
云峰街道东姑村位于遂昌县东部,牛头山脚,是原东姑村和上畈村调整后的新村,中心村海拔235米,距云峰街道办事处所在地1公里,区域面积9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99亩,山林面积6500亩,茶园面积1500多亩。由14个自然村组成,852户2122人,其中滩坑移民246人,乌溪江等移民600多人。党员80人,村民代表60人。人均收入11734元,农户收入主要来自茶叶和务工。 东姑村曾获得先进单位,农村“五好”党支部,“创业好搭档”示范村等荣誉。 |
马头村 |
马头村,遂昌县云峰街道17个行政村之一。在县城东北约13公里,濂溪东岸。《县志》卷一称马头,属资忠乡七都马头庄,原称龙昌,清嘉庆五年(1800年)大水,村被冲毁,后在较高苎麻地重建村庄,称麻头,演变为马头,后发展为上、下两村。2010年上马头行政村与下马头行政村合并为马头行政村。村域面积4.24平方公里,村委会驻上马头。2014年统计,430户,1089人,人均收入11726元。村内有汉畲两族。1958年称马头管理区上马头生产队和下马头生产队,1961年生产队改称大队,1983年6月大队改称行政村,辖2个自然村。耕地1177亩,山林地3542亩。 历史文化:马头村原为马头乡政府所在地,始称龙昌,马头乡下辖现马头片5个行政村。自古留下了农历每逢旬六为市集的传统,村北有建有“养正书院”,为村内名胜古建筑,曾培养出大批士子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 项目建设:1.高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31.8万元,2014年11月动工,今年8月竣工。 2.后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16.7万元,2014年11月动工,今年8月竣工。 3大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41.1万元,2014年11月动工,预计今年年底完工。 4.农田机耕路硬化,投资10万元,今年5月动工,6月完工。 农民增收:农户收入主要以农业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 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收入11.09万元。 支部党员队伍建设:针对农村党员普遍存在的党员结构不合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党员开展基层党组织活动不够等问题。马头党支部积极作为,结合全县开展的“学守讲”主题教育活动和《云峰街道农村党员管理办法》对农村党员队伍进行重点建设。一是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二是完善农村党员管理制度;三是落实党员结对帮扶制度;四是提升党员服务理念。 村庄下步规划:1.完善新农村建设。新建第二期居民小区,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改造旧村不合理结构,安置危旧房居民入住小区,实现整洁美观的村庄规划目标。 2.村民致富引领。在村两委的努力下通过致富能人一对一结对帮扶,为困难户送技术、产业帮扶等方式引领村民走向致富路。 |
古亭村 |
古亭村 遂昌县云峰街道古亭村属于遂昌县的东城,由古亭、西山下、后葛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现有546户,人口1338人,1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500亩,林地面积1000亩,村民主要以茶叶、竹笋、蔬菜、畜禽、水稻等产业为主,村集体经济较好,2012年底人均收入达到9833元。 |
东亭村 |
东亭村位于遂昌县云峰街道镜内,交通十分便利。全村现有158户,人口373人,3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20届,党员22人,外出劳动力53人,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5202元,2012年底村民人均收入达9730元,是移民村。 |
洋浩村 |
洋浩村位于遂昌县云峰街道境内,交通十分便利。全村现有360户,人口899人,10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704亩,林地面积3100亩,党员335人,外出劳动力240人,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5629元,2012年底村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501元。 |
门阵村 |
门阵村,为红军挺进师浙江省遂昌国共和谈旧址。民国24~26年,云峰乡门阵村为中共遂、宣、汤工委驻地。2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栗裕派谢文清、刘清扬,与国民党遂昌县当局代表朱镇山等在此村张家堂屋就国共合作抗日事宜进行和平谈判,达成协议,从而宣告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结束,浙江进入国共合作抗日阶段。(1991年12月,县委在此立“国共合作抗日和谈纪念碑”,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为之题字。 |
龙祥村 |
龙祥村位于遂昌县东部,云峰街道腹地,由原祥川村、柿亨村、墩头村三村合并而成。全村辖32个村民小组,814户,1987人,其中党员82人,拥有耕地2335亩,林地12216亩。村民的收入主要来自茶叶种植和外出务工。2011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4.7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7197元。在过去的一年中,龙祥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和鼎力支持下,抢抓机遇、稳步发展,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以文化化人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项目推进为抓手,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提升了龙祥村的发展水平,在硬件和软件上初步构建起了属于龙祥人自己的精神家园。一是依托青山绿水,打造生态文化。龙祥村位于群山环抱之中,层峦叠翠、绿树掩映,又有淙淙濂溪穿境而过,自然环境十分优美。为了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培育生态文化,龙祥村顺势而为,在严格保护林地资源的同时,斥资3万余元疏浚河道、清理河塘,并在溪水中放养石斑鱼2万余尾、田鲤鱼1万余尾。同时,将防洪堤建设景观化,与周边自然风关有机结合,初步形成了“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荫道上行,春云处处生”的田园景致。二是完善农家书屋,培育耕读文化。龙祥村民风淳朴,自古便有耕读传家的说法。为了传承耕读文化,弘扬好学、勤学、善学之风,龙祥村依托农家书屋平台,投入5万余元完善基础设施,为其配备了电脑、音响等文化设备。目前,修葺一新的农家书屋已经成了村里重要的文化活动阵地,时不时地会有村民前来读书看报或是上网获取资讯。为了提高农家书屋的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化设备的作用,龙祥村指定专人负责农家书屋的日常管理和设备维护工作,不定期地开展政策宣传、农技推广、实用技术培训等远程教育活动,在全村上下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三是修葺民国廊桥,营造水乡文化。龙祥村虽处山城遂昌,但穿境而过的濂溪还是给它带来了几许水乡风韵。尤其是架在濂溪支流上的廊桥,始建于民国初年,做工精致、造型优美,是龙祥村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村庄文化的承载者为了保护好这些文化“活化石”,使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新的作用,龙祥村投入6万余元,按照“以旧复旧”的原则对廊桥进行了修葺和加固,将其辟为村民户外文化活动的场所。同时,将廊桥与祥川景观堤有机结合,勾勒出一副小桥流水的写意画卷。经过前期的努力,龙祥村的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阵地建设成效明显。下一步,龙祥村将继续在文化“化人”上下功夫,按照“一廊两核”的思路布局村级文化阵地,充分发挥阵地的平台作用和纽带作用,让文化事业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村民。“一廊”即以祥川景观防洪堤为主线,打造一条集观光休闲、修身养性于一体,可供村民散步、小聚的文化走廊。村里将依托防洪堤两岸的古树名木,布置若干园林小品,栽种景观植物,建造休闲凉亭,同时完善游步道、健身场地等基础设施。以此美化村庄环境,提升整个龙祥村的村容村貌和人文气质。同时,也可以满足村民的文化活动场地需求“两核”即以农家书屋和健身公园为核心,打造文化活动主阵地。村里将千方百计完善农家书屋的硬件配置,根据村民们的建议,有针对性地丰富藏书,并根据不同人群开展读书活动。例如在假期组织学生集中自学互学,在党员发展期组织入党积极分子集中学习党章党史,在春茶生长期组织茶农集中学习防治病虫害的知识等。同时,村里还将筹措资金新建一处健身公园,以丰富村民的农闲生活,也给村里的文艺爱好者搭建一个互相交流切磋的平台。 |
下马村 |
下马村,遂昌县云峰街道17个行政村之一。在县城东北约20公里,1958年称为高峰生产队,属城关公社云峰管理区,1961年高峰生产队分为白沙、成羊等3个大队。1983年大队改行政村,高峰村改名下马村,属云峰乡,1989年改为云峰镇,2010年12月,下马村与白沙村合并称下马行政村属云峰街道。有耕地1402亩,山林地44500亩。2014年人均收入10730元。2010年12月,村规模调整后撤销下马村、白沙村,在此区域内组建新的“下马村”,辖26个村民小组,户数654户,人口1647人。村域面积37.82平方公里,村委会驻原下马村。 历史文化:下马村人口多,村域面积大,素有云峰地界的“粮仓”之称。这里农耕文化深厚,每到春节之际,家家都举行满仓祝福仪式,寓意来年丰收之意。 项目建设: 1.投资7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 2.投资106万元,预计工期今年6—11月,建设庵后停车场 3.投资20万元,在今年6-8月建成庵后至马垵坵道路 农民增收:农户收入主要来自茶叶种植和加工、外出务工等。 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收入12.50万元。 支部党员队伍建设:以村两委班子为核心,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把好党员入口总开关,用制度严管党员。一是提高两委班子凝聚力,通过书记上党课,党员学党章不断提高党建知识水平;二是以制度管理建设党员队伍,借鉴结合《云峰街道农村党员管理办法》管理党员,每年选出末位10%的“后进”党员进行教育培训,倒逼党员主动提升党性,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村庄下步规划: 1.结合六三三工作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定时清理村庄路边乱堆乱放的杂物,动态巡查乱搭建违章建筑物,清理河道,整治环境,达到村貌整洁、村情焕然一新的目标。 2.节省村域面积,提高村民住房条件。通过启动安置小区建设,迁移一批居民入住小区,完善村域合理规划。 |
范村村 |
范村村位于浙西南山区,距遂昌县城17公里。距云峰街道8公里。辖7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农户519户,总人口1330人,其中低收入农户205户占总户数的39.5%,低收入人口397人占总人数29.8%,耕地面积1629亩,林地面积5400亩,区域面积7.39平方公里,农民人均年收入9147元,村集体经济1.94万元。 近年来,在上级政府和部门扶持下,范村村共投资500余万元实施了村庄道路,防洪堤,山塘水库修缮等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厕所,路灯,垃圾池,农村低压电网改造等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建成便民中心1个,内设图书室,办公室,会议室等设施,有专职-按时值班,为村民代办各种事务。2012年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276人,参保率96%,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占45周岁人口99%,住房保险参保率100%。 范村村位于遂昌县东北方,距县城17公里,距街道办亊处8公里,属于高低不平,分散的村庄,农户以茶叶生产,粮食生产为主,部分村民外出务工和本地企业打工。范村村有4个自然村已实现饮用自来水,有3个自然村因海拔较高,只能农户自行组织挖井水饮用。 .村内道路大部分已硬化,其余部分请上级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逐年实施硬化。 通讯设施状况:村内电信有线数字电视已全覆盖。 范村村产业发展: 1.高山有机蔬菜,杂交稻制种种植,增加农民收入。 2.农户茶叶种植,发展名优茶,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3.农户养殖业,毛猪生产(土猪)。 如今范村村道巷尾都是干干净净的水泥路,废水从地下水沟流走,没有臭味。村里的祠堂进行了全面翻新,令人赏心悦目。周围积肥的小屋不见了,拔地而起的是一幢幢小洋楼。原来的拴牛场变成了游乐园般的休闲场所。当中有篮球场,有下棋的石台,有歇息的石凳,有葱郁的树丛,有别致的花坛,更令我眼前一亮的就是村前的小溪,溪水碧绿碧绿的,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跳跃着。格式各样的小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动着,岸边杨柳依依,随风飘动。我真想有只小艇,到溪中荡舟呢。小朋友都跑来这里游玩。他们有的在打篮球,有的在下棋,有的在捉迷藏……这里欢声笑语,久久不停。他们玩得真开心叔叔阿姨们都过上幸福的生活,不是吗?亲人们都拿丰盛的饭菜招待我们,有肥美的鲜鱼,各式有机蔬菜、、、、、幸福的生活已经来临。 我们将更加努力,用心办事,争取让我们村的未来更加灿烂辉煌!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