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黑龙江 >>牡丹江 >> 东宁市 >> 三岔口镇

三岔口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三岔口镇谷歌卫星地图)


三岔口镇简介

  " 东宁县三岔口朝鲜族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1985年撤乡建镇,是国家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9年被省建委推荐为国家级小城镇建设优秀镇,是省级发展乡镇企业工业小区。距东宁县城11公里,东与俄罗斯仅一条小河之隔,边境线65公里。距俄远东最大的列车编组站和重工业基地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市54公里。距俄远东最大港口城市符拉迪活斯托克(海参崴)154公里;西与吉林省珲春市毗邻,北与口岸座落在镇政府500米处,与俄罗斯波尔塔夫卡口岸相距仅300米;1999年9月国务院批准的中俄东--波互市贸易区座落在口岸附近。镇所在地南5公里处有亚洲最大的原侵华日军地下要塞;50公里处有刚从俄罗斯回归的1.44平方公里的自然林;北3公里处有省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幸福小区。
   气候。三岔口镇素有“塞北小江南”的美称,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均气温6度,年有效积温2990度;13个村有11个村属第一积温区,无霜期140--150天;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550--600毫米。
  农业。全镇7.1万亩耕地大多集中在“两河”(绥芬河、瑚布图河)冲击平原上,其中有水田面积35800亩,土质肥沃,无污染,盛产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优质大米,还盛产苹果、苹果梨、杏、桃等多种水果,果树面积6006亩,也极适应花生、地瓜、烤烟、白瓜籽、甜葫芦、西香瓜等经济作物的生长。近几年,依托口岸优势,我镇又建起了相当规模的蔬菜出口基地,有蔬菜面积7000亩,其中棚室蔬菜近千亩,口岸年出口蔬菜5万吨。
   三岔口朝鲜族镇域面积254平方公里,占合作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共辖有13个行政村,总户数4593户,总人口16149人,其中朝鲜族人口6137人。全镇耕地面积81024亩,其中水田面积33947.2亩。2002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4659万元;合作经济组织收入实现6093万元;乡企完成总产值8566万元;财政收入完成353.7万元;人均收入3683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61万人 254平方公里 231086101 157000 0453 查看 三岔口镇谷歌卫星地图

三岔口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三岔口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东宁镇

  " 近年来,东宁县东宁镇不断进取争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财政增税、农民增收,建设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坚定不移的实施“产业富民、兴工强镇”。2005年实现农业总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17%;完成财政收入660万元,同比增长11%,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元,增长20%;工业总产值完成5.6亿元,同比增长13%;招商引资完成2000万元,完成计划的100%。   东宁镇是东宁县政府所在地,是东宁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距东宁口岸5公里,新建火车站位于镇内,206省道贯穿南北,是连接吉林、牡丹江、俄罗斯的交通枢纽。全镇辖17个行政村,24个自然屯,总户数5367户,总人口18063人,劳动力8346人,全镇耕地面积86790亩。   东宁镇围绕发展“果、菜、菌、畜”四大主导产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格局,强力打造优势产业。按照“更专、更优、更新、更特”的发展思路,依靠科学技术,全面提升品质,增加数量。全镇果树总面积已达到28850亩,产值达2885万元。蔬菜面积达到12000亩,产值达3600万元。调整养殖结构,做强畜牧产业。采取政策倾斜、政府带动、典型引路、梯次推进的原则,全镇猪、牛、羊、禽存栏分别为2.3万头,8700头,4300头、20万只,总量居全县各镇前列,培植专业养殖大户500多户。全镇养貂10000只,野猪180头,火鸡500余只,马鹿45只,镇内建有投资200多万元的野猪养殖基地和投资37万元的马鹿养殖场,特色养殖潜力具大。向质量要效益,扩张黑木耳产业。全镇共发展地栽木耳4200万袋,实现产值2100万元,仅此项人均收入1000元。   东宁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强力拉动镇域经济。建园区、闯市场,以培育农村产业化龙头为突破口,加快镇村经济的发展步伐。全镇建有对俄出口、无公害黑木耳生产、畜禽养殖、水果、立体栽培等标准化示范园区15个,特色一品示范村5个。镇内建成了畜禽交易、投资1600万元的菜一果菜批发、投资5000万元的宝荣对俄农副产品批发等大市场,极大拉动了镇域经济的发展。全镇始终坚持大上项目的思想,2005年共完成招商引资2000万元,完成县下达任务的100%,其中向上争取资金80万元,现已全部到位。新上项目1个,总投资1600万元,年上缴税金60万元。.  

三岔口镇

  " 东宁县三岔口朝鲜族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1985年撤乡建镇,是国家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9年被省建委推荐为国家级小城镇建设优秀镇,是省级发展乡镇企业工业小区。距东宁县城11公里,东与俄罗斯仅一条小河之隔,边境线65公里。距俄远东最大的列车编组站和重工业基地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市54公里。距俄远东最大港口城市符拉迪活斯托克(海参崴)154公里;西与吉林省珲春市毗邻,北与口岸座落在镇政府500米处,与俄罗斯波尔塔夫卡口岸相距仅300米;1999年9月国务院批准的中俄东--波互市贸易区座落在口岸附近。镇所在地南5公里处有亚洲最大的原侵华日军地下要塞;50公里处有刚从俄罗斯回归的1.44平方公里的自然林;北3公里处有省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幸福小区。    气候。三岔口镇素有“塞北小江南”的美称,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均气温6度,年有效积温2990度;13个村有11个村属第一积温区,无霜期140--150天;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550--600毫米。   农业。全镇7.1万亩耕地大多集中在“两河”(绥芬河、瑚布图河)冲击平原上,其中有水田面积35800亩,土质肥沃,无污染,盛产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优质大米,还盛产苹果、苹果梨、杏、桃等多种水果,果树面积6006亩,也极适应花生、地瓜、烤烟、白瓜籽、甜葫芦、西香瓜等经济作物的生长。近几年,依托口岸优势,我镇又建起了相当规模的蔬菜出口基地,有蔬菜面积7000亩,其中棚室蔬菜近千亩,口岸年出口蔬菜5万吨。    三岔口朝鲜族镇域面积254平方公里,占合作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共辖有13个行政村,总户数4593户,总人口16149人,其中朝鲜族人口6137人。全镇耕地面积81024亩,其中水田面积33947.2亩。2002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4659万元;合作经济组织收入实现6093万元;乡企完成总产值8566万元;财政收入完成353.7万元;人均收入3683元。  

大肚子川镇

  大肚川镇位于黑龙江省东宁县东南部,距县城16公里,辖区总面积1182平方公里,全镇辖14个行政村,11个自然屯,总户数6597户,总人口22899人,全镇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无霜期130天,年有效积温3000℃,降雨理500毫米,土壤肥沃。.  

老黑山镇

  " 老黑山镇位于东宁县西南50公里处。东部与大肚川镇相邻,西南部与吉林省接壤,北与道河相接,西部与穆棱市共和乡相邻。镇东侧鸡图公路由北向南经过,穿越全镇四个行政村,是全县各镇联系往来的主要交通干线,也是黑吉两省贸易往来的必经之路。   我镇位于张广才岭东坡老爷岭余脉,山峦连绵,地势险峻,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最高海拔798米,最低225米,地势东南向西北倾斜,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镇辖区总面积22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65公顷,水面面积1084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7%。近几年由于实行封山育林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不但风景秀美,空气清新,而且具有丰富的物产资源,主要矿藏有煤、石灰石、金、铜、石英石等。被称为“黑色金子”和“绿色银行”为主的煤炭资源和森林资源越来越人们重视和利用,成为老黑山人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老黑山镇属于典型的农业乡镇,依托产业结构调整,综合经济实力逐年增强,2004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2609万元,比上年增长了23.5,人均纯收入4365元,财政收入实现874万,比上年增长了30%和63%。全镇乡镇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共有企业285家。依托矿产资源,全镇已建立煤矿、采金,石材、水晶石、鹿养殖厂等多种行业。共有煤矿33个,年产原煤2百万吨,吸纳农村劳动力2千余人,使部分农民离土致富,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  

道河镇

  "一、地理位置    道河镇地处东宁县城西部,东经130度50分,北纬44度2分,绥芬河中游,北通绥阳可于301国道联通,南通过老黑山镇,经老黑山镇可进入吉林省境内,西与穆棱市接壤,向东可直达东宁县城,属东宁县交通重镇。   二、行政区划    全镇行政区划面积1737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8个自然屯,10个绥阳林业局林场和2个地方林场。   三、地形与地貌    道河镇属于浅山区乡镇,属山地丘陵地形,山地面积占辖区总面积四分之三,道河镇境内有长白山余脉、虎山、通沟岭等大山连绵不断延伸全境,其中通沟岭海拔1102米,是东宁县海拔是高点。镇内较大的河流有两条,即大绥芬河和小绥芬河,两条河流在地营村东北江汇合形成绥芬河,全镇大部分村屯都坐落在大小绥芬河沿岸及其支流两岸,地形地貌整体上呈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   四、气候条件    道河镇气候温和,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4.2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400-500毫米,年平均温2500-2700摄氏度,无霜期约115-120天,积温区划跨二、三、四、五个积温区。   五、自然资源    道河镇土地、森林、旅游等资源丰富,全镇耕地总面积12万亩,森林总面积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6%,林木储量5800万立方米。盛产林副产品,年可产出蕨菜、薇菜、各咱蘑菇等近千吨,川地龙、黄芪等中药材300吨;野生动物有熊、猪、兔、狍子等二十多种。另有野鸡、松鸭、鸳鸯等二十余种鸟类。矿产资源主要有黄金、石英、石灰石等。大小绥芬河流经镇内。蕴藏着巨大的水能,旅游资源丰富,五排山城景区,洞庭景区,吊水湖等自然风光都极其秀美,旅游观光价值较高。   六、人口和劳动力状况    全镇辖区(包括绥阳林业局所所属林场及地方林场)内总人口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517人,农业户4560户,农村劳动力约8600人,大学文化程度占0.3%,高中文化程度占15%,初中文化程度占72%,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10%。   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乡镇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第三产业比例小。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05年2.7亿元,人均收入4752元,居全县中上等水平。   

绥阳镇

  " 绥阳镇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是一个历史较久远的边陲小镇,不仅风光秀美,更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全镇辖24个行政村,总人口4.1万人。辖区面积1919平方公里,耕地108225亩。滨绥铁路、301国道、鸡图公路均横跨境内,东北部与俄罗斯接壤,交通便利。2005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6.98亿元,农业收入达到1.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09元;乡镇企业增加值、利润、税金分别实现1亿元、2515万元、468万元;财政收入达到950万元,综合实力位列牡丹江地区57个乡镇之首。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确定了发展木耳、木材“两木”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三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经济增长“四增”的发展思路,使全镇的经济建设走上提速发展的快车道。    黑木耳产业省内闻名,全国知名。把黑木耳产业作为强镇富民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通过育市场、建基地、扶龙头、强服务等一系列措施,力促黑木耳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运作。 2005年,全镇黑木耳生产规模达到1.2亿袋,耳农总数达到3500户,占农民总户数的62%。农民人均黑木耳收入超3000元。2002年建成投入运营的绥阳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由加工区、交易区、仓储区和综合服务区四大部分组成,是以批发、加工、销售黑木耳为主的专业市场,年黑木耳销售量达到5000万斤,实现交易额近10亿元,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以及吉林、辽宁、内蒙等地的黑木耳都经由市场销往全国各地,是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省级龙头企业和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专业批发市场。在市场的拉动下,全县的黑木耳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2005年,东宁县黑木耳生产规模达到了4亿袋,总产量达到2660万斤,占全国黑木耳产量的五分之一。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采取灵活的方式,以优惠的政策广泛开展招商引资,促进地区经济的大发展。依托俄远东地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绥阳镇良好的地缘优势辟建了以木材精深加工为主的大型工业园区,占地总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入园企业28家,生产项目由最初的以锯材加工业为主,扩展到板方、餐具、刨光板、木材烘干、细木工板、音乐器材、百叶窗等,年可加工各类木材40万立方米,实现产值2.4亿元,利税1600万元。.  

绥阳林业局

  绥阳林业局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施业区总面积51.6万公顷,年木材产量11.5万立方米。绥阳林业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东与黑龙江省东宁县、绥芬河市两个开放口岸搭界,北与俄罗斯毗邻界。公路、铁路四通八达,301国道由镇中穿过,具有发展区域经济的优势。绥阳林业局下设38个基层单位,绥阳林业局局机关下设 29个科、部、委、办。   绥阳林业局施业区内森林资源、土地资源、山副特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小天鹅"脚下的"绿色宝库"之称。绥阳林业局山副特产资源主要有林木种子、林下山野菜、林下野生食用菌。发展起来的香菇,年产量大280吨。绥阳林业局的自然风光有将军洞、天桥、吊水湖瀑布、大峡谷等景点,每年都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靠近绥芬河、东宁两个开放口岸,具有百年历史的滨绥铁路从林业局局址通过,经过绥芬河和东宁两个开放口岸可以到俄罗斯等东欧国家旅游观光。  


三岔口镇特产大全




三岔口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