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碧街村是乡政府所在地,地处该县城西郊,距县城7公里。辖21个生产队,15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1559人,耕地889亩,山林7613万亩,茶叶799元。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060元。
2010年村规模调整后原上田、石板桥、高碧街合并,行政村新设高碧街村。近年来,高碧街村的社会经济发生飞速发展,农民收入得到显著增长,通过开展洁净乡村、五水共治、竹山道路、集镇建设,全村村容村貌得到较大的改变,极大的改善群众的生产条件,组建多支文艺队伍,文体活动走在全乡的前列,先后获得“2011年浙江省第四批村级体育俱乐部”、“2010年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单位”、“2011年丽水市卫生村”、等荣誉称号。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23200 | 323000 | -- | 查看 高碧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沙口村 |
沙口村在县城西部14公里处。辖5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2014年286户799人,耕地1031亩。山林6587亩。主导产业为笋、竹、茶叶和制种,2014年人均收入11851元。 沙口村近年来积极发展蔬菜产业,种植四季豆200亩,带动全乡种植四季豆600余亩,农民增收效果显著。高阳在解放战争时期曾是殷铁飞、曾铁民浴血奋战的地方,后人为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修建烈士纪念亭。2012年实施油瓶下地质灾害点安置,实行整村搬迁,解决长期困扰群众的地质灾害的安全隐患。 |
好川村 |
好川村位于遂昌县城西12公里,交通便捷,风景秀丽。是城区通往西部景区的必经之地。2008年,村规模调整后,好川村村由原先好川、际上两个村合并而成,全村有8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364户,1045人,党员54人,少数民族289人。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7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1875元,全村拥有森林面积15767亩,耕地面积1214亩,山林面积15767亩,笋竹二用林4193亩,茶叶1124亩。 近几年来,合并后的好川村在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大小项目纷纷落地,发展潜力与日俱增,备受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注与支持。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以“团结、实干、拼博”的精神,先后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文化礼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历史文化村落、水利滴灌、水渠项目、居家养老等项目,极大的改善了村容村貌,好川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民风淳朴,畲族风土人情纯正,原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农耕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丽。好川文化墓地位于好川村岭头岗顶。1997年4月在好川村发现新时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80座,面积4000平方公里,出土石器、玉器、陶器等文物1062件,被评为97全国重大考古发现。已完成好川文化博物馆和文化广场的土地征收工作,好川文化的传承保护将为我县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点位。 |
十三都村 |
十三都村下辖堪头、知方、焦坑、光辉、叶村、周村6个自然村。220户、总人口697人。农民主导产业为笋竹两用林和杂交稻制种。全村有竹林面积3800亩,耕地面积632亩。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其中林业人均收入达3500余元,占人均纯收入的50%。浙江永新化工有限公司座落在,是省属的重点民爆骨干企业,另外羽峰食品厂、木材加工厂、毛竹拉丝厂和凤凰山庄等个私企业,对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拉动作用。 为创建良好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构建起农村和谐美好新家园,村两委积极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事业建设,于1998年先后获得小康示范村,县文明村等荣誉,2005年1月,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第二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并先后被评为“市级绿化示范村”、“百千工程”、“先锋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等建设的重点示范村。 |
高碧街村 |
高碧街村是乡政府所在地,地处该县城西郊,距县城7公里。辖21个生产队,15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1559人,耕地889亩,山林7613万亩,茶叶799元。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060元。 2010年村规模调整后原上田、石板桥、高碧街合并,行政村新设高碧街村。近年来,高碧街村的社会经济发生飞速发展,农民收入得到显著增长,通过开展洁净乡村、五水共治、竹山道路、集镇建设,全村村容村貌得到较大的改变,极大的改善群众的生产条件,组建多支文艺队伍,文体活动走在全乡的前列,先后获得“2011年浙江省第四批村级体育俱乐部”、“2010年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单位”、“2011年丽水市卫生村”、等荣誉称号。 |
小忠村 |
小忠村位天丽水市遂昌县三仁畲族乡,小忠冬笋名扬海内外。 |
坑口村 |
三仁畲族乡坑口村是遂昌县民族村之一,2010年村规模调整时由原坑口村、叶坞村合并而成,位于遂昌县城西部,距县城10公里。地处白马山脚,风景优美,有着深厚的文化低蕴。百丈坑中的“百丈瀑”是我县最高瀑布之一;“三尖岩”有“三峯剑影落樽前”之喻;“坑口寺”在杭州林隐寺集上曾有记载;“叶氏宗祠”、“邓氏宗祠”、“周氏宗祠”等古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明、万历年汤公曾在坑口叶坞为民除虎的美谈流传至今。全村现共有11个自然村,325户,总人口1061人,其中少数民族(畲族)325人,占总人口的31%。村域面积12.52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6346亩,耕地面积1016亩。以茶叶、杂交稻制种、笋竹等为主要经济来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坑口村有着团结、奋发向上和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生命力、创造力的一个两委班子,各项工作都走在全乡各村的前列。近年来,围绕“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依托坑口村的民俗和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特色,狠抓特色经济发展,村两委始终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注重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加快“现代农业观光旅游,魅力畲乡”的建设步伐,不断开创“一村一品”的发展新格局。在全体党员干部和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村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有了新的改善和提高,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乡村发展道路。取得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抓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生态效益农业的转变,农民人均收入和村集体可支配收入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以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园”项目为契机,大力发展有机竹产业,建设竹林园区基础设施,美化竹林园区环境,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群众的生存和生活条件,把人民群众的生活之路、生财之道、整治环境和建设家园有机结合,实现良性循环。去年,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500元。 2、以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建设为抓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村庄整治,建成生态公厕3座,固定垃圾池20个,统一购置流动垃圾筒30个,定时定点由专人负责打扫清运,订立相关环境卫生制度公约,成立由村两委成员组成的环境卫生监督小组,进行定期检查和突击抽查,保证环境卫生质量。同时加强宣传教育,营造保持环境卫生人人参与的氛围。 3、加大绿化投入,建设绿色家园。我们注重保护绿地,不填水,不毁绿,大力建设宜居宜游村庄,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致力打造风景秀美的村庄。在行政村所在自然村主干道两旁种植了1000米桂花、紫薇、茶花、杨梅等苗木,清山绿水,鸟语花香。在叶坞自然村内投资150余万建成了占地面积3000余平米坑口文体休闲公园。公共场所、农民住宅之间因地制宜设立了绿化带,房前屋后都栽花栽树,村庄绿化面积占建成区总面积的50%。 4、加快危旧房改造力度,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村两委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坑口村实际情况,对坑口村旧村改造、农民异地转移安置等工作作了三年规划,制定出台了《坑口新村小区建设实施方案》和项目推进措施。统一规划、安排宅基地,构筑新村布局的基本框架,以此带动水、电、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把整治村容村貌作为改旧建新工作的重要环节,改变农村的环境状况。完成土地征用约5000平方米,建设竹山公路8公里,硬化村庄道路和竹林园区道路25000平方米。 5、发展社会事业,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村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鼓励引导村民改变传统观念,积极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都达到95%以上。村两委还十分重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村民文体活动室、篮球场、农家书屋,购置了健身器材,供村民健身娱乐。加强村老年协会、老年大学、留守儿童基地、科普宣传栏等阵地建设,完善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体系;组建了中老年健身队、舞蹈队、篮球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村还依托浓厚的畲族风俗文化,开展畲族风情展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畲族风情展演,介绍畲族特有的嫁娶文化、畲族对歌、竹杆舞等活动。同时村两委还出台奖励政策,针对村民考取大学优秀学生进行奖励,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勤奋学习,努力向上的氛围。全村学龄幼儿入园、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 通过全体干部村民的共同努力,坑口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蓬勃发展,生活环境全面改善,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将一如既往的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艰苦实干,切实将坑口村建设成为“村美、户富、班子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排前村 |
三仁畲族乡排前村,距县城14公里。辖4个自然村。2014年统计,285户,817人,其中少数民族48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0%。山林7291亩,耕地932亩。全村竹林面积达2508亩,茶叶面积1197亩。笋竹、茶叶和杂交稻制种是排前村的主导产业,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885元。 排前村紧紧围绕“便民办事、为民解忧、助民致富、让民满意”的理念,积极探索政企社合作共建“便民服务中心”模式,开创了农村公共服务的新模式,实现了“常住村民不出村,便能办成事;外出村民不回村,也能办成事”的目标。在全省便民服务中心现场会上得到省纪委领导的充分肯定,排前村还被评为“全省十佳便民服务中心”。获得2014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 排前村作为乡党建示范点第一批创建对象,突出重点放在党建氛围的营造、党支部基础设施建设及党员思想教育上。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方针,提出“转变作风,用活载体,完善机制,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不断改进党建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狠抓落实,党的自身建设得到改善,党的先进性得到进一步发挥,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全面提高,增强了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村里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党建基层基础得到进一步的夯实。 |
大觉村 |
大觉村总户数311,人口991,村小组9个。大觉村以竹笋、茶叶为主导产业。村里电、电话、自来水、公路普及100%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