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梅村座落于浙西南山区的一个少数民族(畲族)村。全村共有80户,283人口分布于5个自然村,划分为4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面积121亩,人均0.43亩。林地面积609亩,人均2.15亩。年产值100.8万元,人均3562元。(其中低收入农户:2500元以下的33户、103人,1500元以下的8户13人)。到目前为止全村队风打凹自然村及散住点以外基本实现了通电、通水、通路等三通工程。全村共有党员11人,大学生党员暂迁入1人,共计12人。支委会、村委会、民团妇、村民组长、村民代表等班子齐全。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24103 | 323000 | -- | 查看 上梅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金山头村 |
金山头村简介 金山头村坐落在象溪镇雅溪片东田源最僻远的地方,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金山头村共有77人,27户,耕地面积70亩,山林面积1239亩,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多数村民都外出务工 |
吴村村 |
概况:全村共有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72户,235人。现有耕地73.3亩,经济作物以茶叶、板栗、吊瓜为主。 |
龙湾村 |
概况:全村共有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92户,294人。现有耕地233亩,经济作物以茶叶、板栗、吊瓜为主。 |
程路后村 |
概况:全村共有6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81户,286人。现有耕地162亩,经济作物以茶叶、板栗、吊瓜为主。 |
大塔村 |
概况:全村共有6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18户,387人。现有耕地216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
金钟村 |
概况:全村共有1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02户,336人,总土地面积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38亩,经济作物以茶叶、吊瓜、板粟为主。 |
鲁峰村 |
鲁峰村位于象溪镇东北部,在靖板公路交通要道上,距镇政府10公里,海拔约400米,共有4个自然村,分别为鲁峰、磨石弄、岭脚、紫坑。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农业产业稻谷、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发展茶叶、板栗、油茶和香榧等产业,近年来,在村三委班子勤于干事,敢于干事,带领全体村民相继完成饮用水工程,路灯亮化工程,康庄路工程,村庄整治、旧村改造、土地整理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有效改善了村民人居环境。 |
象溪一村 |
象溪一村 象溪一村与象溪镇政府仅一溪之隔,距离松阳县城也只有15公里。象溪一村素有“秀才村”、“耕读村”等美誉,而且具有千年的历史。村里有保存较好的文昌阁、社公殿、元坛庙及高家祠堂等古建筑,文化底蕴深厚。 村里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村前是竹林,村后为松树林,眠龙山环抱村庄,潺潺小溪从村前流过,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村庄距离50省道仅一溪之隔,而正在建设的龙丽高速公路从村后经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这个千年古村焕发了青春。村支部书记钟土进对于新农村建设有明确的定位,他说:“象溪一村虽然只有700多村民,人均耕地也不足0.5亩。但是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些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并发挥其作用,发展文化旅游和农家乐,促进农民增收,过上好日子。” 国家试点项目落户小山村 今年9月底,象溪一村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国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项目建设启动仪式正在这里举行。一项国家级工程试点项目落户这个小山村。 今年,松阳县被省发改委和省体育局列为国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县,也是全市惟一的试点县。松阳县结合村庄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将试点项目安排在西屏镇、象溪镇、新兴乡等11个乡镇的30个行政村,象溪一村有幸入选。 在这个试点项目的支持下,象溪一村快马加鞭地开展体育健身场所建设,先后共投入资金10余万元,征用土地1700平方米,建设了篮球场,安装了健身器材。 国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项目的落户,给村里带来了无限的活力。每天傍晚,村里的篮球场还有健身场所均是异常热闹,原来手拿锄头的农村年轻人也玩起了篮球,习惯爬山越岭的中年农民也用上了健身器材,活动筋骨、锻炼身体。 钟土进欣慰地说,原以为这些器材放在村里没什么用,现在看来是大有用处,最可喜的变化就是村民中锻炼身体的多了,打牌喝酒的少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墨色书香润村风 象溪一村始建于唐大历年间(公元766~779),为松阳县南部建村较早的一个村落。明末清初属惠洽乡二十四都,后多次变更隶属及名称,至1984年改称象溪村,属雅溪乡,1992年属象溪镇。 象溪一村文人辈出,最富盛名的当数松阳十大历史名人之一的清代进士高焕然。高焕然当年经常在文昌阁上熟读诗书,终于考取进士,先后出任广东长宁、灵山知县及钦州知府等职,成为松阳人民的骄傲。在担任《松阳县志》主编时,高焕然实事求是,细心考证,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尽心编辑此书,深得各界人士敬佩。 象溪一村最大的姓氏是高姓,目前占全村人数的80%以上,祖辈从杭州钱塘移居至此,高氏勤于垦荒立业,耕读并行,村风淳朴,世代相延,是名副其实的“耕读之村”。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前身就是象溪村小学,是原靖居区范围内建校最早的村小学,由于近水楼台之便利,世代孩子进入学校就读成风,该村不仅文盲极少,-等劣习也难觅踪迹。 明清期间,象溪一村考中秀才者就有高良培等不下20人。近50年来,仍是人才辈出,曾在河南郑州担任水利高级工程师的高兰进、在厦门大学任教的高福尧等就是其中的代表。目前,村里还有20多名大学生在读,这是成为村民们无比自豪和荣耀的事情。 鼓足干劲建设新农村 近日,松阳县文保部门将派人到象溪一村,对村里的高家祠堂和文昌阁进行检查,准备将其列入县级文保单位。钟土进说:“这样的话,村里的古建筑保护就有法律保障了。” 高家祠堂和文昌阁是象溪一村两座主要的古建筑。今年上半年,村里投资了5万多元,修复了已有100多年历史的文昌阁,以弘扬本村历史悠久的文明好学村风。村里也正在为修缮高家祠堂作着准备。 目前,正在修建的龙丽高速公路象溪互通也就位于村旁。家门口的高速公路年底即将通车,这让村干部对村里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今年尤其加大了村庄整治力度,下步将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届时,从丽水到象溪只需40分钟,肯定会有更多的人到我们这里游玩。” |
上梅村 |
上梅村座落于浙西南山区的一个少数民族(畲族)村。全村共有80户,283人口分布于5个自然村,划分为4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面积121亩,人均0.43亩。林地面积609亩,人均2.15亩。年产值100.8万元,人均3562元。(其中低收入农户:2500元以下的33户、103人,1500元以下的8户13人)。到目前为止全村队风打凹自然村及散住点以外基本实现了通电、通水、通路等三通工程。全村共有党员11人,大学生党员暂迁入1人,共计12人。支委会、村委会、民团妇、村民组长、村民代表等班子齐全。 |
下坑源村 |
概况:全村共有2个自然村,2个村民小组,37户,135人。现有耕地87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
象溪二村 |
象溪二村共有1个自然村,2个村民小组,33户,121人,总土地面积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1亩,经济作物以茶叶、吊瓜为主。 |
石马甫村 |
石马甫简介 石马甫村位于龙丽公路沿线,村域面积500公顷,有村两委干部6人,其中村党支部2人,村委会4人,0党员17人,村民代表11人。全村分5个生产队,102户,364人,其中农业劳动力283人,耕地面积214.5亩,山林面积2375亩,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业和外出务工,2009年村里人均收入达4812元。 |
石马源村 |
石马源村基本情况 石马源村地处浙南桃花源入口,浙江绿谷腹地,距松阳县城18公里,离象溪镇政府驻地约2.5公里,美丽的松荫溪从村旁穿过,村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境内交通便捷,有省道龙丽一级公路从邻村石马铺中穿过,2005年一条宽阔的康庄道路连接了龙丽公路与石马源村。住户比较密集,整个村庄有3自然村,68户,268人,有3个村民小组,村民以雷姓和兰姓为主为主。是个地地道道的畲族少数民族村。本村两委成员6人(支部3人,村委3人),正式党员11人,预备党员1人,村民代表9人。全村共有贫困户9户21人,低保对象5户10人,残疾人5人,育龄妇女63人,独生子女19人。现有耕地面积177亩,山林面积3080亩。到2007年3月底,村里共有茶叶125亩、吊瓜15亩、板栗650亩。2009年村里人均收入达4783元,在象溪镇处于中游水平。 石马源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茶叶、种干水果(板栗、脐橙、杨梅、枇杷)种吊瓜,和外出打工。 |
东田村 |
东田村简介 象溪镇东田村地处象溪镇东田源内,有105户,369人,下设4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17人。因高速公路征地,现有耕地面积62.5亩,山地面积3714亩,是一个低收入集中村,上年度人均收入4702元。村集体经济薄弱,上年集体经济收入1万余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茶叶、吊瓜、板栗。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已经完成自来水、村庄整治等工程。村风文明,农民安居乐业,在村两委的带领下逐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靖居口村 |
靖居口村共有2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179户,598人,总土地面积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13亩,经济作物以茶叶、吊瓜为主。 |
毛弄村 |
概况:全村共有1个自然村,1个村民小组,29户,95人,总土地面积0.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2亩。 |
雅溪口村 |
雅溪口村地处松阴溪北,麓50省道惯穿整个村域,将雅溪口(行政村住所)、坛上、黄田铺这三个自然村串为一体,其中项山头镶锲于黄田铺后山顶,由1500米的蹬山步道连接黄田铺50省道。雅溪口村是一个低收入集中村,村集体基本没有经济收入,主要产业有茶叶、板栗、吊瓜等,今后将以生态村建设为依托,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 |
陈家里村 |
陈家里村是位于于靖板沿线海拔400米的一个小山村,距离松阳县城35公里,距离象溪镇人民政府所在地12公里。全村由陈家里、岗沿、白露山头、小西、坑口、西安六个自然村组成,有耕地面积170亩,山林面积980亩。全村有118户,共353人,村集体经济收入微薄。全村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有:板栗、茶叶、翠冠梨、油茶、脐橙。目前全村有一个专业合作社——香红脐橙合作社。经过多年努力,已开发建设了一个200多亩的脐橙示范基地。2014年,在县农办的支持下,对脐橙示范基地进行了改造,包括对脐橙示范基地操作道路面进行了硬化等,示范基地各项设施日益完善。 |
南坑口村 |
象溪镇南坑口村位于象溪镇政府西北面,50省道沿线,距镇政府5公里,距离县城15公里。南坑口村现有7个生产队,245户,736人。 南坑口村北接松阴溪河畔,有南坑口大桥横跨松阴溪两岸,连接50省道。松阳最美河道之一南坑源水系穿村而过,水流量大,河水清澈凉爽。还拥有千年紫藤的罗坑自然村,罗坑位于南坑口南面山里,须徒步爬山半个多小时才能达到。罗坑村现有紫藤三株,学名常春油麻藤。其中村口有一株千年紫藤,紫藤花盛开的时候刚好是在五一前后,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来欣赏,在通往罗坑的山路上,有多处落差达10余米的瀑布。 南坑口村有耕地面积426亩,山地面积8272亩,有南坑口、中央村、西山脚及位于大山里的罗坑四个自然村。南坑口村农户的主要产业是茶叶和板栗种植。其中茶叶地有346亩,板栗有185亩,人均年收入8600元。南坑口村现有松阳县森田水果专业合作社一家,有马辽后脐橙基,种植面积150多亩,于1999年冬开发种植脐橙、板栗、杨梅等水果,多次获得县、市多项荣誉。2015年,南坑口村创业青年阙卫金在村集体茶叶山七木山投资新建滑草场旅游项目。 |
高岭村 |
高岭村是个纯少数民族村,村处高山岭上得名,畲族文化底蕴丰富,传承悠久。位于镇政府驻地东3公里,离县城25公里。海拔为195米,2个村民小组,现有52户,人口165人,村两委干部6人,村支委3人,村委会3人,党员5人,村民代表31人,耕地面积78亩,山地面积1180亩,2014年人均收入7647元。已种植名优茶80亩,油茶800多亩,板栗120亩,香榧280亩,吊瓜25亩,村民主要收入以种植业为主和外出务工、经商。近年来,茶叶、油茶、板栗、吊瓜的发展已成为畲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
南州村 |
南州村是国家级传统村落,始建于梁朝时期,旧称南沙州,后更名为南州,距今已有1700余年,现有村民778人,主要以罗、徐为主姓。村庄建筑以古民居为主,大部分建筑群为清代,现存明清古宅40余幢,明代古民居10余幢,大部连片成群,民居内石雕、砖雕、木雕、雕刻精美,是一座艺术天堂,重修于宋的古寺福安寺(于延庆寺同龄)据徐氏宗谱记载,朱熹在此讲学过夜,旧南沙州被朱熹更名为南州。村民以种桑养蚕为主,南州产的:桑叶茶、桑椹:具有清热解表、抗衰老、导泻通便、保护肠黏膜和减肥的作用。蚕茧:具有美容作用:柿子饼:具有补充人体养分及细胞内液,起到润肺生津的作用;有助于胃肠消化,增进食欲,涩肠止血的功效。 |
吕潭村 |
风景秀丽的吕潭村距县城14.5公里,离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东临南坑口,西连大东坝镇,北靠松阴溪,全村共146户,450人口,有2个自然村,目前村里实现了四通工程,因村内上下两口潭,故名吕潭。这个位于松阴溪畔的小山村,靠一座桥与50省道连接。吕潭村历史悠久,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民风淳朴,自然风光旖旎,可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相媲美。 2000年开始,村两委根据吕潭村的土地状况发展茶叶,板栗种植,面积约有500亩,成为吕潭村的主导产业,提升了村民的经济收入。近年来,村两委带领村民先后完成了旧村改造工程、饮用水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等惠民项目,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
黄店村 |
黄店村位于靖板公路西侧,距离象溪镇政府7公里,距县政府27公里,全村707人,245户,由黄店、家庵、吴司3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以种植茶叶、板栗、油茶、地瓜和外出打工为主。2011年开始种植香榧,目前已有部分投产。2015年紧紧围绕“六边三美三化”这个中心开展各项工作,新建黄店村防洪堤、家庵防洪堤以及“五水共治”户厕改造等工程,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黄店村多低丘缓坡,土壤深厚,阳光充足,种植的地瓜、桔子、板栗等经济作物外观饱满,色泽亮丽,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村民用当地生产的地瓜粉等原料手工制作的山粉面、山粉饺等土特产常常供不应求。 |
石牌门村 |
石牌门村毗邻靖板公路,交通相对便利,距象溪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约8公里,共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463人,是畲族村,少数民族文化氛围浓厚。保留着很多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如畲族腰鼓舞、打年糕。 石牌门还留存着许多精致的手工艺品,最受赞誉的是草鞋和彩带。草鞋,是使用稻草、麦秆等编织的劳动用鞋,经济实用,现如今草鞋多数用来观赏。彩带即花腰带,又称合手巾带。畲族姑娘从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彩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姑娘定婚时,在送给男方的回礼中,必须得有亲手织的彩带。 |
潘弄村 |
全村共有1个自然村,2个村民小组,70户,231人。现有耕地146亩,经济作物以茶叶、板栗、吊瓜为主。 |
靖居村 |
靖居村是象溪镇三个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之一,千年的历史,遗存众多原滋原味的古民居,传统风俗等。村庄被誉为“东门出城第一村”和“东大门”,古称蓉川,里号芙蓉,明代中叶,改村名为净居,清咸丰八年,因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到此,制造了“包登辰事件”才改为靖居,俗称靖居包。全村1300人,主要姓氏为包、李、汤。村中耕地637亩,林地6411亩,主要产业为茶叶和板栗,分别有988亩和350亩。村庄远山层叠相拥,近处平畴广野,溪水傍村而过,是开发经营传统田园经济的理想之所,现村中开发有200多亩的绿色蔬菜基地,主产小辣椒、青椒、青菜等。 |
塔背村 |
塔背村简介 全村共有2个自然村,2个村民小组,30户,90人。现有耕地35.1亩,粮食作物以干水果为主。 |
下了儿村 |
下了儿是个地处象溪镇西北部,是个纯畲族村,距离象溪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约12公里。全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下了儿,东坑口和西垵。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55户,总人口161人。全村海拔高度在450米左右,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150亩、油茶480亩香榧70亩,板栗125亩。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出产农作物产品无污染,特别是这里的土猪肉、农家火腿、山茶油更是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
坑里村 |
概况:全村共有3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162户,总土地面积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20亩,林地面积2166亩,农业作物以吊瓜、板栗为主,主要收入以外出打工、茶叶、板栗为主。 |
鲁西村 |
鲁西村基本概况 鲁西村地处象溪镇东北角,与裕溪乡交界,共有165户,481人口,有耕地面积286亩,山林面积2300亩,全村分8个村民小组,距离镇政府约9公里,主要农作物有番薯粉、吊瓜、油茶、茶叶,其中以番薯粉最为著名,产量居松阳县首位。现已有通村康庄公路,各中小型车辆都能通行。全村各道路都装上了路灯,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 |
塘里源村 |
塘里源村位于象溪镇东北部,与板桥、裕溪相邻,距镇政府所在地13公里。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6人,53户,党员14人。村域面积约0.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40亩,村主要经济作物是香榧、油茶、茶叶,种植面积共300亩以上,特别是出产的油茶深受广大商贩的称赞。村内交通不便利,村民只能走到坑里才能坐上一天一班的公交车。村级道路状况良好,移动电话通讯网络覆盖全村,信息畅通。塘里源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群众环保意识强。 |
村头村 |
村头村基本情况 村头村距象溪镇政府13公里,畲族人口就占了全村人口的98%,是典型的畲族村,全村200多人口,村民收入主要依托的就是种植业,从20年前发展茶叶、板栗,到10年前开始尝试种植香榧,村民经收益不错。 |
小佛儿村 |
概况: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04户,299人。现有耕地237亩,粮食作物以稻谷、吊瓜为主。 |
南坑源村 |
南坑源村是一个少数民族村,全村分16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97户905人,其中畲族群众320人,占总人口的35%。全村村域面积24.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34203亩,耕地面积569亩。西北与大东坝镇接壤,西南与裕溪乡和云和县接壤,距松阳县城20公里,距象溪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现有党员36名,村两委班子8人,其中支委会3人,村委会5人,党支部书记为王荣利,村委会主任为黄朝成,在2013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村两委全部实现连任。现有茶叶523亩,板栗2796亩,油茶236亩,香榧104亩,农业生产的茶叶、板栗两大产业和外出创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 南坑源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令人心神舒畅的空气,清澈见底的河水,以及丛丛的大山。一到村里就可以看到有松阳最美河道称号的河水,今年村新建的景观防洪坝,成为村里一道风景线,吸引了许多的游客来游玩。 |
石鼓村 |
石鼓村由村内一对年代久远的石鼓而得名。这对石鼓是由明代初期传承下来的,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它们见证了石鼓村的出生与成长。 石鼓村距松阳县城20公里,距象溪镇政府所在地9公里。全村现有104户299人,村民小组3个。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石鼓村先后完成了旧村改造工程、饮用水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等惠民项目,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同时,为“饱”村民腰包,2000年开始,村两委就根据的土地状况发展板栗种植业,目前板栗面积约有1000亩,成为石鼓村的主导产业,提升了村民的经济水平。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