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口村村情简介
有耕地85亩,林地5220亩,其中生态公益林1612亩。截止2009年底,人均收入4558元,其中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的二分之一以上,在家务农的以种植香菇、吊瓜等经济作物为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24104 | 323000 | -- | 查看 源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大东坝村 |
大东坝村基本情况 大东坝村是大东坝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3公里,山青水秀,交通方便,面积 1平方公里,有五个村民小组,178户,507人,其中:外出人口65人,劳动力295人,耕地164亩,林地8703亩,其中:公益林2751亩。板栗120亩茶叶141亩。香菇生产规模在30万袋左右。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4566元。辖区内有创源食品有限公司,大东坝塑料再生厂,大东坝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二滩坝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年产值1200万元。 大东坝村有党员20人,村民代表27人。 |
下宅街村 |
下宅街村有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院、信用社、下宅街电站等单位,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村里办有两户加工厂,一户为竹剑加工厂,另一户为服装加工厂。竹剑加工厂生产的竹剑比木剑、塑料剑等更加美观、牢固,颜色更加自然、漂亮,产品远销义乌、日本、韩国等地。服装加工厂的创办为村里空余劳动力提供了工作机会,现有10几人在村服装加工厂上班。村里有20多户村民在北京、河北唐山等地从事不锈钢生产工作,其中以兰建平、叶黎明等为代表。2006年兰建平参与-垒球馆和体操馆的建设,2008年承包建造-主会场鸟巢的6000多米不锈钢栏杆。 下宅街村村风、民风淳朴,村两委干部思想统一、工作一致、团结协作。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紧扣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积极为村民干好事、办实事。继办好自来水工程、路灯的安装、康庄路的硬化等事情后,去年又专门修建了100多米的景观大道。下宅街村现以呈现出一个布局合理、管理有序、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通道整洁,环境优美、村庄与周围环境协调,村民富裕、村集体强大的新农村。 |
赤圩村 |
赤圩村位于大东坝镇北部,西靠上了山村,北临竹源乡,南接横樟村,东连后畲村,海拔290米,全村面积5平方公里,全村只有51户农家,136人,是大东坝镇域内最小的行政村之一。 赤圩村四面环山,风光旖旎,风景秀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肥沃的红土,为赤圩出产山笋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现在村里通往县城的康庄公路已开通,为山笋的运输、销售实现产业经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每年笋出时节,慕名来收购山笋的人络绎不绝。 |
上寮山村 |
上寮山村位于大东坝镇西北角,与竹源乡大岭头村交界,村庄位于海拔350多米高的半山腰,条件较差,目前通村公路是竹源乡大岭头村至上寮山的水泥路,到镇政府没有通公路,村里半数以上的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从事采松脂、在家的主要靠农业综合开发为主的主要经济收入,农作物主要有吊瓜、板栗、油茶等。全村共有农户106户,人口402人,人均收入2418元,集体经济薄弱,是大东坝镇低收入集中村之一。 2009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神的指导下,在大东坝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村里投资兴建了一系列的惠民举措。 1、拆除简易厕所、牛栏、猪栏150多间,新建公共厕所6个,沼气池12个,在农村,村民的厕所、牛栏、猪栏一般都建在路边,既不卫生也不美观,但是村民的观念又一下子转不过来,拆除简易厕所、牛栏、猪栏是一大难点,全镇很多项目都在这一环节碰钉。为攻克这一难关,村两委多次召开各种大小会议不下二十几次,走访农户50多次,党员干部带头拆除,动员一切可以用的力量做工作 ,先做年轻人的思想工作,因为年轻人想的比较远一点,对村里进行村庄整治也是比较支持的。再由年轻一代人去做年纪大一点的村民的思想工作,这样一来,很快村里拆除简易厕所、牛栏、猪栏150多间,村里对被拆除的简易厕所、牛栏、猪栏每间补贴300至350元。同时全村新建公共厕所6座,并全部结合沼气池进行污水处理,村里还对村民新建的猪栏、牛栏给合沼气池进行污水处理的农户进行补贴,大的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全村目前已新建沼气池12个,容积150立方米,既能处理污水又合理开发沼气能源。 2、完成全村386人饮用水工程,上寮山村海拔比较高,没有大的溪流,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用水十分不便,为方便村民生产生活,村里投资20余万元为全村各户安装了自来水,并合理引流自来水蓄水池的多余的水,在村中建了一个小型的蓄水池,方便村民洗衣,洗刷等,村民无不拍手称快。 3、新建垃圾箱6个,安装路灯14盏,村中主干支路水泥路面硬化6000平方米,村里先后投资了0.6万元,新建垃圾箱6个,并设专人负责清理,每月两次,保证村里的卫生状况良好。投资2.5万元,新安装路灯14盏。投资24万元,浇筑村里主支干道水泥路面6000平方米。极大的方便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4、规模化发展农牧业,以基地加农户的方式带动村民发展农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村委会动员农户利用荒山发展香榧种植650亩,并开通香榧基地机耕路4.5公里,举办香榧种植培训2次;新建养殖场一个,年生猪出栏200头,畜禽2500羽。 5、大力开展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今年随着县委县政府的旧村改造的春风,上寮山人民下定决心实行旧村改造,改变村貌。但是如何处理旧村改造和土地资源紧缺间矛盾,成了村两委主要任务,经过多次研究,最终决定新村地址选在对面的山丘上,建筑模式公寓楼一幢多套,一期工程计划建设公寓楼5幢48套,户型分别为90、120、150平方米三种户型,村务综合楼一幢,用于村会议室,老年活动室,村幼儿园等。该工程目前正在施工。 我们将为实现村庄美、村风正、村民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
六村村 |
沿汶水线览石仓源,整个地形仿佛银河系中的北斗星。六村位于中部,距县城25公里,曾与七村合称茶排,因该处山源盛产油茶,油茶树排列成行而名。全村206户,795人;耕地334亩,林地6154亩。食用菌发展较早,年生产量曾达100万袋,被县政府授予“香菇第一村”称号。此外还开发了早熟梨500亩,名优茶140亩,板栗等干水果200余亩。2007年人均收入为4090元。 大东坝六村是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石仓的核心部分,以独具特色的清代古民居建筑享誉海内外。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福建汀州府上杭县通贤阙氏十四世祖阙盛宗携其子其兴、日春、其春远迁而来,经过辛苦耕作,积蓄日渐丰盈,后经营铁的生意而至家财万贯,家族便在石仓源先后建造了27幢华宅,其中有7幢坐落在六村。 建于乾隆4年的“余庆堂”,坐西朝东,面积3303.5平方米,通面阔74米,进深40米,共分三进七开间,各进均为中轴线对称布局,气势恢宏,共18个天井,552根立柱,大小房间129间,屋后山脉(又称龙脉)为下山虎形图,内大门朝向为谷堆山形图,外大门朝向为观音梳头,寓日后子孙生龙活虎,吃用无愁,仁慈和善。 建于道光年间的“善继堂”,大院格局方正,四壁墙脚一色条石砌成,两边各有厢房3间,为九间六客轩,仅天井和走廊即可置36张八仙桌宴请宾客。内外大门,一个朝元宝山,一个朝笔架山,象征大门一开,元宝就来,文人就出。下堂天井为鹅卵石“福”,左右为“寿”和“喜”,象征福禄寿喜;上堂天井为铜钱形,意为踩了铜钱就能荣华富贵;大门外有照壁抵挡门前溪水,意使财源、风水不致外流。由此可见,这些古民居不仅规模宏大,而且揉合了闽越两地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民谷风情,别具特色。它们在选址和营建过程中都是按堪舆学说规划的,达到村落建筑与自然相融合的环境效果,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古建筑以装饰艺术最具特色。外内门楼、影壁、庭院、屋脊、天井地面、柱础、梁枋、牛腿、雀替、格扇、神龛均有精美装饰。装饰种类有木雕、砖雕、石雕、彩绘、墨书墨画、卵石拼花等。木雕艺术最为精华,雕刻工艺有圆雕、浮雕、镂雕、平面阴线刻、剔底凸起等。装饰题材丰富多彩,人物神像、传说故事、运动瑞兽、花鸟虫草、琴棋书画、古树名木、亭台楼阁皆入画卷。内外门楼的门楣都题额,厅堂内悬挂题匾、髹漆抱柱楹联,如“含经味道”、“勤俭可风”、“克振家声”、“盛时俊彦”等。呈现给人们的是有建筑必有书画,有书画必有吉祥寓意,是一部人们修身立世的教科书。进入一座古民居就像进入一座艺术殿堂,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2000年这批古民居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4年被评为丽水市十大摄影基地之一。 六村人口多为阙姓,均同宗同族。300年来,仍循客家风俗,操客家方言,喜聚族而居。各座古民居厅堂内神龛保存完整,四时八节进香上供,除夕新年祭祖仪式特别隆重。婚嫁、丧葬习俗与松阳土著不同。如办丧事叫“吃豆腐”。女儿出嫁,必用樟木雕一块太极八卦图作为陪嫁之物,挂于新房的门楣。宴客隆重,待客热情。村内现存“名班厨顾”匾额一块,说是当时举办宴席,文武-前去庆祝,厨师独创一道菜,令众人吃了赞不绝口,故有此匾。逢年过节家家蒸千层糕,意为步步高升。 距村西南里许的山坡上,有座乩仙庙,供着乩仙菩萨。1943年8月,听说日本鬼子即将打入石仓,村民入庙拜求,得示天将打雷,应趁早逃离。次早7时许,两架日本飞机在石仓源扔下炸弹多枚,五枚0,至今有遗迹。 村中有两条太平龙,名为茶排九节龙。每条龙为九节,一个龙珠,意为九九归一;两条龙为双龙,意为双龙抢珠。每逢干旱年间,双龙出殿求雨,多有灵验。新年从初二到元宵,都要舞龙灯,以庆丰收祈吉祥。 近几年,大东坝六村与紧水滩水力发电厂开展了结对共建,村自来水、沼气项目建设、村内道路硬化和路灯安装、文化活动中心等工程先后实施,村庄面貌大为改善。2007年,该村被评为“丽水文化名村”。 清代,大东坝六村曾出过多位国学生、大学生,并有阙进璋于清光绪乙亥年考取武举人。改革开放以来,有3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走出山村业有所成,更有阙建华(南开大学)、阙伟亚(中国人民大学)、阙慧敏(华北电力大学)等名牌大学生为村里赢得骄傲。外出创业者中,涌现了在北京从事不锈钢装璜的阙关平等一批经济能人。 |
七村村 |
七村基本情况 七村距离大东坝镇政府约4公里,在石仓溪的下游,是石仓源口,古名叫下茶排,溪水由南至北,贯穿全境。石仓地势南高北低,群山连绵,北面山峰多在500米上下,东、西、南则多是900米以上的高山,在南部与云和县交界处,最高的山峰牛头山高1282米。七村共有农户183户,有9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 600人,实有劳动力400余人,全村有0党员20人,有村民代表18人,低保户15人,五保户3人。有耕地面积539亩,林地面积10189亩,生态公益林6000余亩。有清古民居9幢(其中外墙粉刷4幢),古庙一幢。有古代水碓有待开发,古民居里还有古画和牌匾。上海交大历史系主任曹树基带了系里的几个教授和学生曾十多次来本村石仓考察,村民阙龙兴收藏了几千份古契约,还有很多古代帐本,科仪书,蒙书等,有待开发利用石仓古民居。曹树基与阙龙兴合著《石仓契约》第一辑8本即将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村中以阙氏为主,还有蔡,王和雷姓,是清康熙年间从福建上杭迁来客家移民,他们仍然遵循着闽汀的许多习俗,内部沟通仍然讲客家话。在村头已新建了停车场和健身活动场所,村尾的停车场和篮球场正在建设中。村中有三条水泥硬化道路。一条280米的水泥公路、一条2500米的机耕路通往天堂坑自然村(其中有300米已水泥硬化)、一条1000米的机耕路通往铜坑自然村。全村种植香菇25万袋、茶叶287亩、吊瓜120亩、水果70余亩。外出打工120人。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862元。 |
白丰村 |
白丰村基本情况 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香菇、干水果、茶叶等。全年人均收入为4500元。村民居住条件良好,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村级组织建全规范,坚强有力,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强,战斗力强,共同在为实现新农村建设而努力。 |
灯塔村 |
灯塔村村情 后门山、周宅寮两个自然村靠种植粮食、吊瓜、袋种香菇为主,发展部分名优茶,外出务工创业人员较多。马蹄湾(畲族)人口占全村百分之三十,外出人员较少,种植粮食 和吊瓜,经济发展较慢。大岭口、茶埔以林业生产为主,种植香菇。茶埔发展名优茶较快。 |
蔡宅村 |
蔡宅村村情简介 2009年人均收入4076元,主要收入为香菇、茶叶、吊瓜和外出务工。在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全村已实现通过通路通电话。自来水饮用水大大改变了村民的居住生活条件,但存在村民居住分散,高低不平,机耕路面高低不平有待于改善。 |
梨树岗村 |
梨树岗村情简介 全村共有97户,农业人口376人,实有劳动力215人。全村共分南岭、大寮、梨树岗三个自然村,六个村民小组。村两委5人,村民代表9人,党员14人,低保对象7人,五保人员2个,残疾人员5个,优抚对象3个,-8个,少数民族人员10个。全村共有耕地面积432亩 |
山头村 |
山头村村情简介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神的指导下,在大东坝镇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支持下,村里投资兴建了一系列的惠民工程。 1、康庄工程顺利投入使用。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全村老少出工出力,由下宅街通往山头总长4.87公里的康庄公路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 2、完成全村1041人饮用水工程。山头村海拔比较高,没有大的溪流,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用水十分不便,为方便村民生产生活,村里为全村各户安装了自来水,村民无不拍手称快。 3、村庄整治工程进展顺利。全村在主要路口共安装路灯53盏,实现了路灯亮化;新建沼气池72个,农民用上了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新建垃圾箱12个,并设专人负责清理,保证村里的卫生状况良好,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接下来,全村人民将投入到山地开发的热潮中,重点种植高产增收的油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村老年活动室和会议室将拔地而起,这将极大地丰富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将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懈努力。 |
山边村 |
山边村基本情况 山边村一共有8个自然村,下包、芥源坑、山边、泮山头、大王庙、白叶坝、高坑、乌岺栋。自然村较分散,有远离行政村所在地10多公里的高坑、泮山头等自然村。 村级集体经济无来源,是大东坝镇集体经济最薄弱的一个行政村。 山边马灯2007年成功申报了丽水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正积极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边马灯多次参加县、市的表演,受到群众的喜欢和关注。 |
后宅村 |
村民勤劳俭朴,历来重视教育,人才辈出。村里有迎客松,古樟大树,如汉松,桂花名贵树木。清洁的水泥路与古代的石子路互相配套。浙闽特色的明清古居住群雕龙画凤,有较高的文化底蕴,牌匾和树保存完好。村中古木参天,小溪流水。村内村容整洁,村庄秀丽,乡风文明,村民纯朴。每年都有大批的大中专院校师生来村画画,摄影。全村外出的创业人员名列全镇第一,涌现了一批创业的大小老板,以不锈钢装潢为龙头的在北京、杭州、山东、河北,每年春节有30多辆中高级轿车开回家,在露天广场、村篮球场一排排的停立,成为一张美丽的画面。 |
百步村 |
百步村情简介 该村有三个自然村,上百步、下百步、白麻山,靠港口公路边,离县城16公里,到政府所在地6.5公里。现有6个村民小组,194户总人口630人,2009年度人均收入4329元。 村民主要经济收入1、加工制作名优茶。2、香菇、吊瓜、干水果。3、办私营木材加工厂经商及外出务工等收入。 该村属于低收入集中村,村集体经济来源较弱,但是交通方便,生活水平在近来有所提高。 |
黄南村 |
黄南村基本情况 大东坝镇黄南村是大东坝镇最南部的行政村,也是距离镇政府最远的行政村,南接玉岩镇。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204户629人,党员15人。全村共有耕地136亩,林地21637亩,其中生态公益林5301亩,为全镇生态公益林第二多的行政村。黄南村主要以生产食用菌和茶叶种植为主业,2009年生产食用菌达130万袋,为全镇食用菌产量最高的村,占总产量的十分之一。茶叶种植52亩,2009年人均收入为4253元。 |
二滩坝村 |
二滩坝村村情简介 全村主导产业为食用菌,2009共生产45.5万袋。近几年,随着当地政府的产业引导,主导产业向着茶叶种植转移,2009年全村共种植茶叶259.5亩,种植面积列全镇前茅。 近几年,该村两委干部思想统一,团结协作,特别是新一届村两委干部新老搭配合理,以为民办实事为己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大力开展项目工程建设。一系列惠民工程紧锣密鼓的进行:农村饮用水工程、康庄工程顺利实施;2008年实施下山脱贫工程,整村搬迁小山头自然村,使该自然村10多户村民告别深山大林,过上现代化生活;2009年实施旧村改造工程,使村容村貌得到巨大改观,新建16幢新房整齐树立在村头,为大东坝镇实施旧村改造工程起到了典范作用。 |
大阴村 |
大阴村村情简介 村中心道路已硬化,交通方便。外大阴村有7个村民小组,161户,506人,党员24人。树稍村有耕地面积316亩,水果面积12亩,茶园面积98亩,板栗面积210亩,公益林面积633亩。外大阴村在家村民收入主要茶叶生产以及食用菌生产、吊瓜种植。 村庄整洁,交通便利,村民居住基本宽松,村庄卫生条件有所改观,村民健康水平普遍提高,村民的维权及公正意识逐步提升。 |
内大阴村 |
内大阴村情简介 全村共有110户,农业人口386人,实有劳动力226人。全村共分百鸟朝凰、内大阴、三角丘、上洞坑、香菇寮五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村两委6人,村民代表23人,党员16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73亩,林地面积10937亩,其中公益林2876亩,水果面积15亩,板栗面积25亩。全村经济主要来源:一是林木、笋竹收入为主,二是青壮年外出务工,三是种粮种吊瓜,村级集体经济除上级补助外,村统管山林木收入。目前,通村公路、自来水工程、路灯亮化已经完成,全村的经济状况也有所好转,正逐步向着新农村迈进。 |
横樟村 |
大东坝镇横樟村,村口有庙,庙边曾有棵古老的大樟树,枝干横伸路外,村名由此而来。如要造访横樟村,宜走港玉线,在蛤湖村口外1公里许过溪跨桥北折,沿着傍横樟源的那条2.5公里许的通村康庄路,终点便是横樟村。 横樟有人口850余,田315亩,山场12000亩,产松、樟、竹和杂木。外出务工者多,以做松脂为主,留守村民年种香菇40余万袋。横樟过去曾是县城通往龙泉这条著名古道上的一个重要村居。出县城南门,经市口、小竹溪、大岭头,越横樟岭、曹竹岭,转安岱后,而后便可入龙泉。横樟岭长1.5公里,路宽2米许,为均匀坑石砌成的通衢大道。当年路旁古松成荫,每当夏日,行人至此,随便挑个树荫便可坐下歇力,后因采脂等原因,古树渐渐消亡,如今仅剩二、三十株。 传说早年做路,在土名唤“木水渊”的地方,青藤密布,头一日劈断了,次日却见它们又自行连接;头一日挖土成路了,次日却见被挖之土已然回填,可见“龙脉”很旺。后来杀白狗以血祭之,路始成。 由横樟村沿横樟源前行七八里,有岩洞,村民谓之“大洞”,高丈许,可容近百人纳凉避雨。距“大洞”外里许,左侧有一支流,俗称野鸭坑,有白水漈共三级,每级高逾40米,几十步外水雾迷漫,夏日至此,清凉宜人,都市人如若到此观光游览,谅必惊呼仙境! 横樟村居坐落在横樟源的两旁,溪水如镜,溪石如洗,整个村貌古朴自然。村中有建于明朝的房屋一幢,至今保存良好。又有建于嘉庆七年(1802)包氏宗祠,为县级文保点,值得细品。坐东朝西,大门正对古官道,右首立有《永禁碑》,内容为除每月的初二、十六外,不许强丐强讨。由此碑推想,当年的横樟应属富庶之地,故而为强丐所钟情看好。由南侧门进,上下两堂,气魄恢宏,保护完好,修葺一新。包氏一族推包拯-孙包仁公为老0,上堂挂包拯第六代孙包通直公之像。堂上有匾额多块,楹联多副,如“翰墨流芳”,如“两代翰林芳名播于凤阁,四代进士雅望溯自蟾湖”、“睦族无他方常念0一脉,传家有大道不外耕读两途”等等,书法力道上乘,内涵寓意丰富,彰显出包氏宗祠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品味。当今包氏后人有说横樟村曾一年出现过18顶戴(秀才以上),此事虽无可考,但重耕读之风定然存在,可贺可嘉。 有两件奇闻秩事,至今还在横樟包氏后人口中相传。清未年间,包庭基出资建成南门渡船,但凡过渡人客所戴斗笠上有“包”字的,则免渡资,此其一。其二,民国初,包志洲任省参议员、处州府参谋长、松阳县督办。时望松乌丼黄家大院的主人黄石增不肯割长发,包志洲执行“留发不留头”之令,黄大财主为了留发又留头,愿出银元五万五,在某个市日到县城市墈头背广为散发,见人一块,余则作为做南门防洪坝之资,坝建至黄船头。后黄大财主暗中买通侦察局,欲以强盗之名法办包志洲。前二次,抓而未果。第三次,包志洲于午夜被抓,赤足行至大竹溪,时天色大亮,桥头村的财主潘肇庠邀他们一并进屋吃茶吃饭,趁机用轿把包志洲送出,使其脱险。这则秩闻,将当年松阳三位头面人物串在一起,现在听来还蛮有意思的。 江山代有人才出。当今时代的横樟村,经济能人不断涌现,有包绍忠、包绍仁(大)、包绍仁(小)、包家亮等人办松脂厂,有包益来多年从事药品销售代理,他们都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浪潮中搏击出了一番自己的事业。 近几年,在村支部书记包龙土和村委会主任包金富的携手努力下,横樟村的社会公共事业不断向前推进,业已建成村级办公楼、康庄路、自来水、村路灯等,使古道上的这个重要村居焕发出新的光彩。 |
蛤湖村 |
蛤湖村村情简介 蛤湖村有中心辅导小学、幼儿园、卫生院、信用社、木材收购点、青石坝电站、小港水利站、龙松公路指挥部等单位,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有两家二星级饭店,分别是蛤湖饭店和华隆饭店,目前正在申报三星级饭店。还有6家代销点。 蛤湖村村风、民风淳朴,村两委干部思想统一、工作一致、团结协作。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紧扣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为村民干好事、办实事。仅去年一年,村里就投资了60多万元为村民办了三件实事:自来水工程、路灯的安装、康庄路的建设。 |
山徐村 |
山徐村村情简介 山徐四围群山起伏,处于留明尖(海拔1198米)山脉南麓,海拔510米。村前山下,有松荫溪支流小港,丰水期可以放运木材、毛竹。港玉公路依山傍水,沿溪流而下,连接龙丽公路,达县城;沿溪流而上,通玉岩及龙泉市。现有港玉公路支线经村边至高岭土矿山。 |
洋坑埠头村 |
洋坑埠头村村情简介 洋坑埠头村村风、民风淳朴,村两委干部思想统一、工作一致、团结协作。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紧扣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为村民干好事、办实事。仅去年一年,村里就投资了80多万元为村民办了三件实事:自来水工程、路灯的安装、康庄路的建设。洋坑埠头村现以呈现出一个布局合理、管理有序、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通道整洁,环境优美、村庄与周围环境协调,村民富裕、村集体强大的新农村。 |
明源村 |
明源村简介 自2008年10月开始兴建长达11.56公里的康庄公路,现路面硬化已基本完成,大大的改善了交通状况和村容村貌。村两委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进行土地整理,一期、二期开发面积约1200余亩。为村民致富奔小康指引出一条新路,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香菇和笋竹两用林,2009年人均收入2756元。 |
燕田村 |
燕田村基本情况 燕田村地处大东坝镇偏僻山区,整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总共131户,445人。两委班子成员6人,党员14名,村民代表19名。耕地面积244亩,林地面积14010亩。村干部思想统一,分工明确。2009年度人均收入3720元,村级集体资金较弱,是大东坝镇低收入集中村之一。 一、该村农户经济来源:1、种植水果2600亩, 2、食用菌62.7万袋。3、务工、经商等收入。 二、村内土地整理二条主线已全面动工,工程进度已完成30%。 三、今后计划打算:1、加强两委班子团结协作。2、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土地整理项目的施工。3、研究下一步水库维修的具体工作。4、发展产业,特别是名优水果的种植。 |
小后畲村 |
小后畲村情简介 村里有30%外出打工,主要经济来源是食用菌,板栗,吊瓜,油菜,水果等。全村共有39户,113人,劳动力82人,耕地面积53亩,林地面积2868亩,公益林326亩,水果100亩,食用菌12.6万袋,茶叶面积30亩,板栗50亩,全村人均收入4413元。村级办公场所一处,占地面积80平方米。饮用水工程已完善,全村村民已经吃上放心干净水。村庄整治正在实施,土地平整正在启动,全村面貌逐步走上新农村步伐。 |
源口村 |
源口村村情简介 有耕地85亩,林地5220亩,其中生态公益林1612亩。截止2009年底,人均收入4558元,其中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的二分之一以上,在家务农的以种植香菇、吊瓜等经济作物为主。 |
五部村 |
五部村村情简介 五部村位于大东坝镇政府的西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9千米。分石角,五部两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159户,504人,党员15人,两委人数7人,山地面积10068亩,其中统管山3726亩,耕地116亩。主导产业是花菇,年种50多万袋。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3706元。该村主要姓氏为周、王、包、潘四姓。 |
西山村 |
西山村基本情况 西山村从港口到赵圩坝有6公里,成带状分布,四面环山,小港流域潺潺顺公路沿线而过,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是茶叶、香菇、干水果、吊瓜种植、外出务工人员也较多。全村有茶叶加工户5户,5家木材加工厂,3个电站。现村主要道路均已路面硬化,村村通上了自来水,安装了路灯,环境和村容村貌大有改观。村集体经济近年来依托沙场出租和省、市、县各部门和单位的结对帮扶等有所壮大。2010年,西山村涉及工程有土地整理项目、50省道建设工程等,村两委班子正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战斗,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