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西坑村位于谢村的西北角,距乡政府10.5公里,海拔520米,全村共有98户365人口,山林面积7211亩(其中毛竹山面积3200亩),耕地面积247亩,2009年人均收入4777元,是标准的山区小山村。在2000年前经济发展没有一个主导产业,发展农业经济形式五花八门,出现“乱”、“散”现象。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只能以砍伐竹木为生,农民的生活条件一直较差,农民最大的困难就是增收难。2003年后,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新一届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立足区域发展优势,创新发展思路,以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的实施为契机,大力发展白茶产业,开发笋竹两用林及药材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依靠主导产业的支撑发展,到2014年人均收入已达15756元,西坑村村民大部分已脱贫,但还有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低收入户4户,占4%。今后几年还将大力发展茶产业,争取更大程度的使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24105 | 323000 | -- | 查看 谢西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潘连村 |
一、基本情况 潘连村位于新兴镇东部,毗邻古市镇筏铺小区,分潘连、光阴寺脚、下溪滩三个自然村,现有5个村民小组,共100户343人。耕地面积141亩,名优茶320亩,主要以乌牛早、龙井、白茶等品种。90%以上的村民从事茶产业。2014年村人均收入19180元,目前,村党支部共有党员27人,其中支部委员4人,村民委员会有4人:村民代表34人。 二、村两委工作 (一)、旧村改造情况 2011年全面开展旧村改造工作,当时为解决启动资金的困难,各村民代表自筹资金58万元,保证了政策处理的资金来源。 截止目前,全村共拆除8165.97平方米,批建62户,占地4864平方米,仍有20余户,由于建设用地不足,正在等待安置建房。 我们村由于地处古市镇的筏铺城区边缘,已列入古市镇总体建设规划的控制区,为更好的融入两区建设,按照古市镇城镇总体规划,(2006年至2020年)规划方案,经潘连村境内有南北纵向自樟溪乡力溪村至新兴镇后刘村主干道一条,规划路名“新浦路”,宽21米,涉及现村址长约235米;东西横向道路,次干道一条,自新兴镇“横溪大桥”南桥头沿松阴溪岸起点经十三都源流域与松阴溪交汇口的土名潘连“下溪滩”自东向西穿潘连村至规划路名“筏铺路”,宽18米,有涉及现村址长约130米。涉及拆街包括按规划的建设带范围面积23000平方米,其中街道和消防通道17333.4平方米,可利用建设土地5666.6平方米,需拆迁45户,其中,涉及泥木房屋36户,共需拆迁房屋面积3151.4平方米,涉及砖混、砖木房屋9户,共需拆迁面积1181平方米。 按照2011年5月13日经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原“新浦路”、“筏铺路”控制范围的房屋,拆除后可以沿规划的“新浦路”、“筏铺路”边安置建房,目前比对建设规划方案,经测算18米的“新浦路”,21米“筏铺路”外的建设用地,可安置11户,尚缺口34户。而“新浦路”、“筏铺路”在潘连村的开通,其受益的不仅仅是潘连村的130户,由于县政府古市镇建设和对新兴镇上安村茶青市场的进一步投入和新兴镇茶叶加工区的形成,受益的将是涉及斋坛乡、樟溪乡、古市镇的筏铺村及古市镇下山脱贫安置小区等三万余人,两条道路的拆通,同时对古市镇的人口、产业、设施集聚起到推动和城镇街道的拓改办法起到探索的作用。目前潘连村“新浦路”、“筏铺路”在潘连村的拆迁,按照新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涉及有条件建设区用地18.77亩。 (二)、水环境治理工作 为落实好“五水共治”目标,潘连村一方面是加快管网建设,着力提高污水入网率。2012年开始全面实施污水管网建设,目前已经投资50余万元,完成新村的污水管道安装铺设工程,同时计划今年新增污水管网2公里,所涉及各农户要积极配合做好排污封堵和污水入网工作;对已建成的污水管网,加强维护,坚决杜绝管网渗漏,造成二次污染;另一方面是开展河道水渠清洁-,着力提升生态修复能力。在全村范围内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河道水渠清洁-行动,采用人工、机械等手段,清洁全村河道水渠的水面漂浮物及河岸垃圾,清除河道水渠内排污口(管)、水闸、河埠、桥墩等附属设施周边区域的废弃物,清除河边垃圾积物,彻底消除影响河道水环境质量的各种污染物,使全村水域环境明显改观,实现全村河道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河岸无垃圾的“三无”目标。建立了以村主要干部为责任人的15人河道保洁队伍,定期清理河道水渠的垃圾,完善河道长效保洁工作机制。接下去准备召开全村户主会议,就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宣传,以组为整体,以户为个体开展卫生大扫除,确立户与户之间相互监督机制,以奖代补,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环境卫生保洁工作,确保水环境治理的顺利实施。 |
横溪村 |
横溪村是松阳县有名的茶叶专业村,全村茶园面积1100亩,306户农户中有95%以上从事茶叶的种植、加工。全村38家茶叶加工企业,年加工茶叶800多吨,并建有国内第一个标准化茶青交易市场,占地面积3000平米,摊位2000余个,年交易总额3450万元。 |
李山头村 |
李山头村简介 一、基本情况 李山头村距松阳县城30公里,距新兴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现有273户873人,村民小组10个,党员17名,村两委班子7人,其中支委会3人,村委会4人,为一般村。党支部书记李叶富,村委会主任李会发(连任4届)。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5.68万元,每年固定收入8万元,主要来自公益林。人均收入12105元。村主要产业为茶叶1278.5亩。 二、本届(2016年—2018年)村主要实事项目 2016年:1.李山头至上甫、下甫机耕路建设;2.建设农业培训基地;3.农田微滴灌节水灌溉工程。 2017年:1.李山头至上甫、下甫机耕路硬化;2.村级饮用水工程修建;3.村会议室提升工程。 2018年:1.村外面农田机耕路建设;2.村内环境卫生整治;3.土地复垦。 三、村特色工作 1.党建:一、是新接通电信田园松阳民生服务平台,将村干部换届承诺、村实事项目、村两委班子分工等公示至民生服务平台,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开展党员关爱老人行动,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基础,每位党员结对帮扶孤寡老人,走访慰问。 2.其他:李山头村村三委班子团结,核心作用明显,执行能力强,有效落实各项惠民政策,项目推进有力,大力推动李山头至松坛道路硬化建设项目,极大推动被荒土地开垦,推动茶产业发展。 四、李山头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1.历史负债:无。 2.在建项目:1)火夹栏至孟夹垄机耕路建设,长2公里,宽3.5米,含道路硬化,总投资85万元。2)鸡下坑茶青交易市场,占地500平方米,总投资25万元。3)逃学湾至新岗机耕路建设,全程0.7公里,宽3.5米,含道路硬化,总投资45万元 3.收入情况:2016年村集体收入81390元,主要依靠公益林补助收入81390元,经营性收入无。 4.现有资产和资源:8040亩山林和147亩耕地,会议室一幢及祠堂一幢共1200平方米。 5.下一步增收措施 计划在鸡下坑建设标准茶厂,占地500平方米,计划投资150万。标准茶厂出租承包给茶叶加工户,预计年收入增加5万元 6是否为集体经济薄弱村:否 五、取得荣誉 2010年度先进党支部 |
外石塘村 |
新兴镇外石塘村,地处山区,距镇政府约12公里,属经济欠发达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全村分外石塘和内石塘两个自然村,平均海拔270米,7个村民小组,共有26名党员,247户847人,已异地搬迁到古市等地的有32户103人;耕地面积418亩,山林6014亩,竹山775亩,以传统的农林产业为主,主要农作物以茶叶种植为主,依靠山林资源发展山油茶、桃梨等水果及笋竹两用林,全村共有茶叶680亩,山油茶150亩,桃梨60亩,笋竹两用林120亩。收入以种植农作物和外出劳务输出为主,目前长期外出劳务输出的有153人,有部分村民在外办超市、松香厂等。2014年村人均收入为9217元。 |
南坑村 |
一、区域概况 (一)南坑村地处新兴镇西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23公里,与本县玉岩镇界邻。 (二)气候、水文:境内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阳光充足,春季早暖,依山傍水,故夏、秋季凉爽怡人。 (三)自然资源:山林面积6836亩,耕地面积119亩。 (四)行政村和人口分布:全村人口306人,共86户、5个村民小组 二、经济发展状况: 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竹笋等。 (一)农业:南坑以“生态、安全、高效”为农业发展总体要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能,做大做强茶叶、毛竹等主导产业。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 共有茶园面积230余亩茶叶已成为全村农民增收致富的的主导产业。 |
大岭里村 |
一、基本情况 大岭里村距松阳县城20公里,距新兴镇人民政府所在地5公里。全村现有92户266人,村民小组4个,党员13名,村两委班子8人,其中支委会3人,村委会5人,为低收入集中村。党支部书记李金良(连任3届),村委会主任李七明(新当选。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000元,每年固定收入3000元,主要来自公益林、茶山租赁。人均收入15000元。村主要产业为茶叶种植,茶叶面积396亩。 二、本届(2014年—2016年)村主要实事项目 2014年:1、村会议室;2、田间茶园道路硬化 2015年:1、渔家乐综合体;2、内山安置地开发 2016年:1、新农村建设 三、特色工作 1.党建:一是根据党建工作“五个一”的要求,对村办公楼的活动场所、村公示栏进行整治,布置党建相关展板,将党支部书记领衔2015年度基层党建重点工作、党员活动等进行上墙公示。二是新接通电信田园松阳民生服务平台,将村干部换届承诺、村实事项目、村两委班子分工等公示至民生服务平台,接受群众监督。 |
塔岭村 |
塔岭行政村,属松阳县新兴镇。距新兴镇政府20公里。辖塔岭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行政村以驻地命名。2012年统计,有113户、370人。耕地172亩,山林5680亩。1946年属周源乡,1952年属谢村乡,1958年建为红光公社谢村大队塔岭生产队,1959年改为古市公社谢村管理区塔岭生产队,1961年改为谢村公社塔岭大队。1984年改设行政村,属谢村乡。2012年新处乡、谢村乡并入新兴镇,改属新兴镇。特产传统手工竹制器具。 |
大甫村 |
一、大甫村区域概况 (一)位置与面积:大甫村坐落在海拔820米的高山上,距新兴镇30公里,耕地251亩,林地面积2626亩,茶叶面积228亩,笋竹林面积880多亩 (二)气候、水文:四季分明,气候怡人。 (三)自然资源:大甫村自然资源丰富,以茶叶、笋竹林为主,适合种植高山蔬菜。 (四)行政村和人口分布:7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329人,户籍人口423人。 二、经济发展状况: 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79万元,每年固定收入0.8万元,主要来自公益林、茶山租赁。人均收入5450元。村主要产业为茶叶228亩,高山蔬菜89亩。大甫村气候凉爽,风景优美,由于气候、地理各方向的条件优越,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高山蔬菜、香榧、竹笋、油茶等。 三、特色工作 1.党建:一是根据党建工作“五个一”的要求,对村办公楼的活动场所、村公示栏进行整治,布置党建相关展板,将党支部2015年度基层党建重点工作、党员活动等进行上墙公示。二是将村干部换届承诺、村实事项目、村两委班子分工等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2.其他:围绕“党建”工作要求,大甫村党支部支部班子团结,核心作用明显,执行能力强,有效落实各项惠民政策,项目推进有力,大力推动村美丽乡村建设。 四、取得荣誉 2010年度县旧村改造先进奖、2011年度镇先进村委会、2013年度市计划生育示范村、2013年度县先进党支部。 五、本届(2014年—2016年)村主要实事项目 2014年:无 2015年:1.自来水工程;2.路灯工程;3.水田提升工程 2016年:修建通仙坛岩的机耕路 |
孟坑村 |
孟坑村距镇政府所在地路程16公里,全村6个村民小组,共137户,人口423人,其中党员17人。耕地面积83亩,山林面积4688亩,以传统农业为主。辖内有1个坳后自然村,其他在下山脱贫基本搬迁到古市、遂昌、新兴等地自由安置。村居房屋基本为砖木结构,自然环境条件较差,耕地面积少,村民生活不太富裕,是标准的山区小山村。在2000年前经济发展没有一个主导产业,发展农业经济形式五花八门,出现“乱”、“散”现象。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只能以砍伐竹木为生。2005年后,在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立足区域发展优势,创新发展思路,以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的实施为契机,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开发笋竹两用林及药材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依靠主导产业的支撑发展,到2012年人均收入已达7939元,村民大部分已脱贫,但还有人均年收入5500元以下低收入户88户。今后几年还将大力发展茶产业,在村两委带领下开展旧村改造、村庄整治等工程争取更大程度的改变村风貌,使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
小南坑村 |
小南坑村是新处乡的边疆,与樟溪、斋坛、叶村三乡相邻。原与小岭头同属一个生产队,后分两个行政村。共有3个生产队,73户,人口317人,党员11人。山林2816亩,耕地195亩,毛竹山有763亩,海拔600米.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038元,距乡政府路程有15千米.村民以传统的农林为主导产业,依靠山林资源发展笋竹林、茶叶、高山蔬菜等产业。近几年来村里各个方面都在稳步发展 |
大畈村 |
一、大畈村区域概况 大畈村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县城约25KM,东与本镇内孟村为邻,南与塔岭村为界,西与大岭根村接壤,北与原金坞村毗邻。全村共有176户,561人口,有4个自然村,分别为大畈中心村、合湖、山头岗、柿坑。村民以种植业为主,茶叶为主导产业,面积约480亩。山地面积4352亩,耕地面积152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649元。集体山场和生态公益林补贴是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十二都源溪流沿大畈中心村、合湖自然村而过,境内有县重点工程谢村源水库电站,大畈村以李、毛、徐姓为主,另还有孟、叶、张姓。全村六十岁以上老人有百余人,七十岁以上的有五十多了,八十岁以上二十多人,九十岁以上有四人(截止2014年)。 清乾隆年间,原谢村乡的上仓、谢西坑、大甫村的几位祖辈结伴相继迁徙到现大畈中心村和合湖自然村,驻地建村已近二百四十多年历史。上世纪五十年代,邻近的内孟、金坞、大畈三个村合并为一个村,六十年代初三村分治。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因人口增多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渐渐过上温饱的村民先后在山头岗、柿坑建房居住,形成如今全村格局。 |
小岭头村 |
小岭头村是新处乡的边疆,与樟溪、斋坛、叶村三乡相邻。原与小南坑同属一个生产队,后分两个行政村。共有3个生产队,78户,人口277人,党员14人。山林2695亩,耕地165亩,毛竹山有240亩,海拔775米.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52元 |
上安村 |
一、基本情况 新兴镇上安村位于瓯江支流的松阴溪畔,地理环境优越,山青水秀,距松阳县城14多公里,离镇政府驻地约2公里。全村共有210户550人,茶园592.5亩,村集体年收入近26万元,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31669.8元。近几年,通过旧村改造、中心村建设、美丽乡村以及村庄整治、百村绕水等工程,完成了改水改厕、村庄道路硬化及绿化,人居环境得到彻底改善。上安村为全县最早的大田种植茶叶村,加上交通便利的优势,已经成为我县最大的茶青交易集散中心。茶叶种植与加工发展迅速,茶产业已经成为上安村村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县十佳创业支部、县先进党支部、乡先进党支部。上安村是全镇两个风情特色村之一、县科技示范村。 二、组织机构 村两委:村两委成员8人,其中女性1名,平均年龄43.9岁。村支委由3人组成:村党支部书记袁启章,男,1965年8月出生,高中文化程度,2011年以来担任上届村委委员;支委委员郑得林,兼任上安村住村干部;支委委员刘上进,兼任村监会主任。村委由5人组成:村委会主任刘金法,男,1962年10月出生,高中文化程度,茶叶种植大户;副主任刘小平;村委委员阙增群、刘胜、张君莲。 团妇兵组织情况:团支部书记阙云建;妇联主任毛金爱;民兵连长毛咏峰。 治保调解负责人:治保调解主任刘胜。 农村六大员情况:土地协管员刘小平;文化协管员毛金爱;护林员张光;综治协管员刘胜;劳动协管员刘法兰;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刘上进,成员毛金爱、刘建松;科技协会会长刘金法,成员袁启章、刘小平。 三、党员队伍 全村有党员36人,其中预备党员1人,女性5名。党员中60岁以上8人,40岁以下22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0人,初中14人,小学8人。困难党员1名:吴如弟,主要原因是体弱、多病。3年来党员受表彰情况:2009-2012年刘关清和毛金爱均被评为镇优秀党员,并被选举为乡党代表。 四、村特色工作情况 1、产业特色工作。上安村茶产业的特色集中在种植、交易、加工上,全村95%的村民从事茶产业。茶产业人均年收入接近1.5万元。全村茶叶种植面积565亩,有龙井43号、白茶、中茶108等多个品种,良种率达100%。2013年全村茶叶种植纯收入达2000多万元。全村共有两个茶叶专业合作社,松阳县上安村茶叶专业合作社和松阳县茗春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以纺防纺治、机械化修剪和采摘、茶叶生产安全等为专业方向,合作社共有社员145人,合作社有茶园基地3000多亩,含盖全村70多家茶叶加工厂,2013年全村茶叶加工纯收入已达800多万元。 2、项目建设特色工作。一是投资150万元建成村委办公大楼。二是投资30多万元,完成了12000平方米的茶叶集中加工区建设,实现20多户茶叶加工户的集中加工。三是整合资金400余万元,建立了全县最大的茶青交易市场。以原十字路口为中心扩宽一百米,对周边的6000多平方米土地进行了平整,作为茶青市场的停车场,从根本上解决经营户乱设摊点、停车难、乱停车的问题。四是继续实施“2006—2020年上安中心村建设规划”,2012年完成中心村以及美丽乡村初步建设。 3、组织建设特色工作。上安村继续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做好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党员发展等工作,加强和村民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以党建工作带动经济发展。 4、文化建设特色工作。一是建成了老年活动室,并配备了象棋、电视、乐器等设施,将老年活动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收看远教节目,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10年底,村两委邀请乡卫生院,为全村老年开展了一堂健康知识讲座,受到老年人的欢迎。二是组建了老年腰鼓队,现已发展队员20多人,还在新兴乡第二民农民文化节上登台表演。三是组建了妇女舞蹈队,每天傍晚村里的妇女同志都集中在村办公楼门前跳舞,既强身健体,又陶冶情操,对促进邻里和睦,增强群众凝聚力都起到积极的作用,现在村里打麻将、打扑克的人少了,上安村比以前更加和谐、团结了。 5、“五水共治”工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思想,按照省、市党委政府的统一战略部署,全面推进“田园松阳”建设,上安村于2014年全力开展“五水共治”攻坚战。经过前期近2个月的精心筹备、周密部署,上安村以机制建设为保障,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生产、生活垃圾治理为突破口,全面启动、稳步推进“五水共治”工作,治水工作已成为全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4年3月1日,在镇委镇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新兴镇全体干部和上安村两委、村保洁员、以及部分村民参加了上安村主要街道和沟渠的垃圾大清扫活动,大家冒着雨水,一刻不停的清理道路两旁的垃圾和沟渠里的农药废弃物,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定要把污染物给清理掉,还上安村一个美丽洁净的家园。此外,上安村还通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制定上安村环境卫生公约等,村容村貌得到了彻底的改观,这也为五水共治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6、其他特色工作。一是村两委高度重视土地利用集约化,2008年投入5万元,在距离村500米的麻车子山完成村公墓建设。经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共建有60多座公墓,免费提供给上安村已故村民安葬。即节约了土地,也促进了农村的殡葬改革。二是通过村两委成员集资和上级部门的支持,共筹集了5万元资金,组建了“上安村红十字会互助资金”,为因灾、因病造成急需用钱的村民,提供资金周转的帮助。 五、发展规划 (一)近三年工作目标: 1、上安茶青市场二期建设,主要包括茶青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的建设。 2、上安村文化广场建设,主要包括健身广场、娱乐广场、文化礼堂的建设。 3、上安村老年公寓建设,目标是安置50余位老人。 (二)可开发潜力: 上安村可开发潜力巨大,充分利用村集体可用的资源、人力等优势,壮大村集体经济,由于上安村茶青交易市场的存在,完全有能力在村两委的带动下,突出上安打造“名茶第一村”的开发思路,实现全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
后刘村 |
新兴镇后刘村位于瓯江支流的十三都源溪畔,环境优美,山青水秀,距松阳县城15公里,离镇政府驻地约2公里。 后刘村地理位置优越,与“中国最大的骑行茶园”——大木山骑行茶园毗邻。村里建有设施齐全的民宿,客人在景区游玩过后,便可到此住宿。入住民宿,客人便可在茶室内亲身体会茶艺师带来的茶艺演示及茶事服务等内容。这样的服务既展现出松阳独有茶文化,也能减去客人奔波带来的劳累。不止表演精彩,房间设施也是精心打造的。房间内设施齐全,最具特色的是每个房间都装了地暖。民宿前便有一处观景台,客人可在闲暇之余观赏此处优美风景。这是在设计之初,设计师根据本地地形设计的。 后刘村利用地理优势和环境优势,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同时也大力发展旅游业,其中一个自然村关山寮位于大木山骑行茶园附近,依托其大力开展传统民居改造,发展民宿经济,不仅丰富村民生活,也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水平。走出名宿便可看到一望无垠的茶田。好像生活在茶的世界里。天然氧吧不是虚传。 |
上源口村 |
上源口村距松阳县城18公里,距新兴镇乡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全村现有123户430人,村民小组6个,党员20名,村两委班子6人,其中支委会3人,村委会3人,为党建示范村。党支部书记周军民(新当选),村委会主任周坛法(新当选)。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79万元,每年固定收入1.79万元,主要来自公益林。人均收入15158元。村主要产业为茶叶种植和茶叶加工,茶园面积360亩,茶叶加工户15户。 |
金坞村 |
一、基本情况 金坞村距松阳县城15公里,距新兴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所在地1公里。全村现有156户416人,村民小组9个,党员13名,村两委班子7人,其中支委会4人,村委会3人,为一般村村。党支部书记孟光亮(连任4届),村委会主任孟际新(连任3届)。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7万元,每年固定收入10万元,主要来自公益林。人均收入6638元。村主要产业为茶叶。 二、本届(2014年—2016年)村主要实事项目 2014年:1.水泥路面硬化;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2015年:1.做好金坞村村级环境建设,切实提高村民环境清洁意识,保护村渠道清洁,切实做好“五水共治”工作。;2.计划新实施山地开发项目350亩,每年至少100亩. 2016年:1.建设林区集材道路,宽3.5米,长7KM;2.争取完成建成道路的水泥路化;3.计划建成千亩级油茶基地。 |
外孟村 |
新兴镇外孟村,坐落新兴镇西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全村总户数112户,共318人,耕地面积175亩,是一个人多、地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外孟村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茶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全村以种植茶叶和茶叶加工为主要经济收入,种植面积达300多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796元。 外孟村经济收入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为辅。大部分劳力都为茶叶种植,部分农民在家种植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今后外孟村将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进一步加强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扩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村富裕劳动力投资第二、三产业发展。 近年来,外孟村加大投入,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村里200余米的水泥路和排污管道已经做好,原先村子里占一半的空房、灰铺不见了,现在看去都是一幢幢新楼房,新农村建设雏形初具。在实施改造空心村工程时,根据外孟村的实际,把村南北两边的小山包上闲置的宅基地进行了复垦,并统一布局,把小山顶绿化成小公园,供村民休憩游玩,整个小山包则分六层开垦,发包给村民种植茶叶,每年为村集体增加了5000多元的收入,种植的茶叶也成为村庄一道亮丽的风景,为今后发展茶园观光游打下了基础。2011年村两委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三沿”整治项目,在外孟村头的新建了村公园,公园面积2000多平方米,青草铺地,古树矗立,古色古香的凉亭,高高的照明灯,为广大村民在业余时间提供健身、跳舞、休憩,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的美丽乡村景象。 |
泉庄村 |
泉庄村简介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l公里。辖泉庄自然村。2012年统计,有72户,291人。耕地293亩。1946年属安石乡,1952年属新兴乡,1958年属红光公社新兴大队新兴生产队,1959年改属古市公社新兴管理区新兴生产队,1961年从新兴生产队分出,建立新兴公社泉庄大队。1984年改设行政村属新兴乡。2012年改属新兴镇。特产烟叶、茶叶、蚕茧。 |
后周包村 |
一、基本情况 后周包村地处松古平原的北端,毗邻遂昌县,距松阳县城20多公里。离乡政府驻地约2.5公里,东与赤寿乡狮子口村隔溪相接,东南接杨村头行政村,西北与大石村相接。村域内“龙丽高速”、“江南公路”、“江南渠道”穿村而过,后周包地势独特,依山傍水,松荫溪绕村边流过,四周群山翠绿,可谓是交通发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是一个极具效益农业和生态风景旅游开发的优美村庄。 全村共有274户,761人,分17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66亩(不包括茶叶、水果种植面积),山地面积5582亩,其中公益林4300亩,名优茶1050亩,种植银猴、乌牛早、龙井、白茶等品种,90%以上的村民从事茶产业,有茶叶加工户5家,以生产香茶为主。板栗、柑桔等经济作物270亩(其中板栗188亩),养鸡专业户2家,2011年实现村民人均纯收入7812元,村集体收入79.4多万元。目前,村党支部共有党员21人,其中支部委员2人;村民委员会有6人;村民代表37个。 二、近几年村级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2007底-2008年初的村两委换届,产生的我们新一届班子看到了后周包与邻村差距,大石村有村级农民休闲公园,又进行了旧村改造,杨村头村也是旧村改造村,村庄都浇筑了水泥路面,农户住上了新房。后周包错过了康庄路工程、土地整理等项目,通往华坑源的道路一直没有修,一到雨天路人都无法通行,现在村里的新房基本上还是靠滩坑移民才盖起来的,20多年来村里没有批出土地建新房,经常会听到村民对村干部的怨言。 要说村集体收入,村里每年承包款3万元加上公益林5万元,起码有8万元的收入,要说村民的素质也不会差,我们村两委干部有信心、下决心,要努力改变落后的现状,要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要树立村干部的威信。08年村两委就把以前拖欠村里的承包款进行了扫尾,党员干部带头,把余款全部收缴了上来,让村民看到了村两委的凝聚力、战斗力。为了改变通往公墓的道路将其拓宽为6米的机耕路。09年村里实施了村庄整治工程,对污水进行了处理;为改善农民饮用水问题,对全村的自来水管网进行了改造;在2008年6月,一场大暴雨引发了几十年未见的洪水,大水冲毁了杨家村至华坑源双坑口机耕路1650米,造成了后周包村民交通不便,为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了华坑源至松荫溪的渠道修复工程;仅此三项工程,村里先后投资100多万元。 三、旧村改造情况 我们村是乡里2010年度实施旧村改造工程的四个新建村之一,全村有后周包、杨家、内寮和外寮四个自然村。其中距后周包中心村2.5公里和3.5公里的外寮和内寮自然村将实施整村搬迁,两个自然村182人口将全部走出小山村到外面建新房。 在项目启动初期,启动资金一直是困扰村两委的一大难题,除了村集体30万资金外还留有很大的缺口。乡党委政府了解了这一情况后,及时联系松阳县小额贷款公司为村里提供担保,帮助村里解决了60万元启动奖金缺口的燃眉之急。 为了给村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做到出行交通方便、房屋整齐美观、建设布局合理,村两委决定将新建房的安置地放在我们村最中心地段,此次旧村改造共涉及拆迁户74户,拆除面积8000多平方米。通过村两委干部近一个多月的上门动员、签订合同、丈量面积,拆迁户已将原来的房屋基本腾空,接下去将进行统一的拆除。截止目前,全村共签订旧房拆除合同58户,总面积7018平方米,支付旧房拆迁及道路拓宽征地费用90多万元,一期准备安置房屋42幢。在此次旧村改造工程中,将规划新建一条400米长的连村公路。连村公路建成后,从原来的3米拓宽到9米,将连接起乡康庄公路形成后周包村的环村公路。通过旧村改造,不仅解决了50余户农户的建房需要,同时也是为实现小康村、完善村庄规划,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大好机遇。 四、农民增收情况 农民增收是我县的“头等目标”,也是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我们村从人均纯收入来看,居于全乡各村中下水平,现有低收入农户17户,23人,低保户11户,16人。我们村与全乡人均6620元的纯收入相比整整少了1000元。一方面是由于村民的收入比较单一,基本以茶叶为主,全村经济作物面积仅有270亩,其中180亩的板栗还是由个人承包,其他经济作物收入基本没有。另一方面茶产业水平不高,茶叶加工户只有5户,茶叶加工起步晚,技术相对落后,没有一家标准化茶厂,没有一家是上规模企业,虽然香茶生产到10月初结束,可到现在他们已经基本不生产了,收入不高,示范带头作用不明显。我们村两委将今后农户的增收方向重点还是放在以发展农业为主:一是提高茶叶的单产效益,规划在村现在高速公路的上首建立有机茶生产基地,一期发展200亩左右。二是从到遂昌新路湾考察结果来看,他们卖给外地的土鸡每斤可达80元,我们准备引导农户在茶叶地里养土鸡,以养鸡为主,增加增收渠道;三是发展生态旅游,目前已有外地老板准备投资,利用五瀑源、2级保护树种黑金钢、白利杨山林的自然生态资源,开发A级生态旅游景区,以此带动服务业、餐饮业、休闲渡假等第三产业发展,增加村民的收入;四是村两委与低收入农户进行结对帮扶,结合“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整合全村各种资源,通过村党员干部连片负责制,实行技术、资金、信息等帮扶手段,转变他们等、靠、要的观念,变“输血”为“造血”,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作为我们村今后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我们总结为以下4句话:“推进旧村改造、发展生态旅游、引领高端农业、走向全面致富”。旧村改造是我县的头等工程,生态旅游准备利用五瀑源的自然资源开发旅游及农家乐项目,发展高端农产品主要还是要靠科技,学技术,当然,现在我们离全面致富的目标还远、离群众的要求还远,我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和乡党委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我们村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
大石村 |
大石村位于松古平原西北首,距县城20公里,离镇政府4公里,松荫溪水绕村东面流过,“龙丽高速”“C222省道”“江南公路”“江南渠道”穿村而过。 大石村有着久远的建村历史,按出土的文物可追溯至商周时代,后有饶性人家安居此处,后经战乱几度迁居,又陆续有温州叶性、王性、雷性等在此生活劳作,现今居住多为陈性。 目前全村共有户籍人口770人,301户,划分9个村民小组。其中畲族人口25人,外来务工人员100余人,全村土地总面积6249亩,其中山林面积3747亩,名优茶1250亩,水果570亩,甲鱼养殖150亩,耕地532亩。村民主要是以茶叶种植、加工,水产养殖为主,2014年人均收入18652万元。 |
内孟村 |
内孟村地处松古平原西北部,距古市镇6公里,全村有152户,计508人。目前全村共有名优茶叶500多亩,板栗基地350多亩。修筑了近3000余米的主干道以及500多米的石子路,近2万平方的人工湖和4000多平方的人工岛,建有健身场所和儿童乐园。 该村地势独特,四面环山,村边百亩50多年树龄的阔叶林遮天蔽日,谢村源流泾穿村而过。依山傍水,鸟欢鱼跃,是集效益农业和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于一体的行政村。全村多为孟氏子孙,据孟氏族谱记载: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孟子第52代孙孟世礼任松阳主簿,因内孟山水酷似家乡情景而定居。村民淳朴,劳作之余,或健身娱乐,或林中信步,或湖上泛舟,其乐融融。 住宿餐饮:能容纳80人就餐 地址:松阳县新兴乡内孟村 交通路线:松阳县城到古市镇转换乘谢村乡班车,距离县城20公里,开车25分钟即到 |
大岭根村 |
一、大岭根村区域概况 (一)位置与面积:大岭根村原属于谢村乡,2012年12月撤谢村乡并入新兴镇。大岭根村位于新兴镇西部,是原谢村乡政府所在地,耕地面积612亩,林地面积5348亩,茶叶种植面积1153亩,以白茶为主,笋竹林面积560亩。 (二)气候、水文:四季分明,依山傍水,气候凉爽怡人,昼夜温差差。(三)自然资源:大岭根村自然资源丰富,村民以茶叶、笋竹林种植为主。 (四)行政村和人口分布:现有11个村民小组,农户270户,人口879人,党员23名。 二、本届(2014年-2016年)村主要实事项目 2014年:1.旧村改造;2.居家养老;3.会议室加层;4.五水共治。 2015年:1.村道硬化;2.社公修建;3.污水共治续建;4.防洪坝建设。 2016年:1.路面硬化;2.基本农田水渠;3.路灯建设。 三、特色工作 1.党建:一是根据党建工作“五个一”的要求,对村办公楼的活动场所、村公示栏进行整治,布置党建相关展板,将党支部2015年度基层党建重点工作、党员活动等进行上墙公示。二是将村干部换届承诺、村实事项目、村两委班子分工等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2.其他:围绕“党建”工作要求,大岭根村党支部支部班子团结,核心作用明显,执行能力强,有效落实各项惠民政策,项目推进有力,大力推动村美丽乡村建设。 四、取得荣誉 2011年2月获丽水市十佳危旧房改造示范村,2014年度获丽水市美丽乡村示范村,2014年度先进村委会 |
新处村 |
新兴镇新处村,位于十三都源中游,距松阳县城25公里,离镇政府驻地约13公里。新处村为原庄后公社、新处乡人民政府驻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解放前,新处村是两个独立的村,叫破寮徐和杭坑桥,属于庄后乡,那时又叫新处乡。解放后破寮徐和杭坑桥合并为新处行政村,隶属于庄后乡。在这以后新处村都叫新处村,名称没有变化,只是隶属的乡镇有些变化。1966年到1980年,新处村隶属于庄后公社。1980年到2013年,新处村隶属于新处乡,是乡政府所在的中心村。2013年,因撤乡并镇,原新处乡、谢村乡、新兴乡,三个乡撤乡并为新兴镇,所以自2013年至今,新处村隶属于新兴镇,下辖两个自然村破寮徐和杭坑桥。 新处村以杭坑桥叶姓为原有的姓氏,族谱也是杭坑桥叶氏族谱。族谱有云:叶氏-周文王之子,武王母弟聃季之后。新处村的祖先後稷公,自宋朝带领一支宗族,迁移到新处地区,定居下来,并开枝散叶,发展成新处村原始雏形。所以叶姓是新处村的第一大姓,而后来的吴姓和孟姓是最近三四十年因迁移、婚姻等而发展起来的。吴姓来自义乌,孟姓来自古市。而现在的新处村是由东北头分支而来,形成新处行政村。 现今全村共有87户334人,耕地面积79亩,林地4566亩。有叶、吴、孟、徐、陈5个姓,分4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14人,村民代表30人,是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 新处村以传统的农、林产业为主,一半村民在家从事茶产业,种植乌牛早、龙井、白茶等品种。2011年至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为7964元、8539元、9307元、11233元。 过去新处村长期从事造纸手工业、做香、放竹、木排水上运输、编草鞋,有木匠师傅,舞龙灯、乌饭节等传统文化节目。 村民叶大川同志1942年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淮海战役,并荣立三等功,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贡献。 近几年,通过村庄整治、农民饮用水、新农村电气化改造等工程,完成了村庄道路硬化、电网改造和综合楼新建,村民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2015年,新处村将在综合楼二楼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构筑农村精神家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将生活污水纳管收集处理,改变过去污水随处流,污染水环境的情况,改善村庄环境面貌。 |
进贤村 |
一、进贤村区域概况 (一)位置与面积:进贤村于1962年由于新安江水库建设需要,从当时的淳安县迁移到松阳县新兴乡。2012年12月撤乡并镇。现地处县城以西北区域,距离县城20公里,海拔60米,区域面积2公顷。 (二)气候、水文:境内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阳光充足,春季早暖,依山傍水,故夏、秋季凉爽怡人。全年平均气温17.5℃,最高气温在7月,平均28℃,最低气温在1月,平均7℃。年降水量2000毫米,降水日数160天,年日照时数1800小时,年无霜期270天。境内水系瓯江支流松阴溪。 (三)自然资源:地域面积5平方公里,山林发证面积350亩,,耕地面积300亩,其中水田212亩。 (四)行政村和人口分布:进贤为一个行政村,6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216人,户籍户数76户。 二、经济发展状况: 进贤村由于交通、气候、地理各方向的条件优越,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主要经济作物有:粮食、茶叶、竹笋、花生、柑桔、油茶籽等。 农业以“生态、安全、高效”为农业发展总体要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以茶产业发展最为突出。现共有茶园面积300亩,茶叶已成为全村村民增收致富的的主导产业。 工业以茶叶加工为主,现有加工农户8家,总产值960万元。 村内有居家养老中心,为老人提供服务。有篮球场等健身场所提供锻炼和文化娱乐活动。 |
渡市村 |
一、基本情况 渡市村距松阳县城15公里,距新兴镇政府所在地0.1公里,江南公路沿村而过。全村现有77户218人,村民小组2个,党员14名,村两委班子7人,其中支委会3人,村委会4人,为一般村。党支部书记方顺利,村委会主任方立群(新当选)。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8.4万元,每年固定收入1.28万元,主要来自租赁、水费收入。人均收入20000元。村主要产业为茶叶217亩。 二、本届(2014年—2016年)村主要实事项目 2014年:1.上圩、下圩田畈水渠三面水泥(1000米);田畈机耕路硬化;2村民宅基地申请、建房事项;3.文体活动中心建设。 2015年:1.茶园道路硬化;2.村卫生保洁、农村污水治理工作;3.村会议室维修。 2016年:1.新村绿化;2.村沟渠改造;3.村综合楼建设。 2012年度丽水市生态村、2012年度县先进党支部、2013年度镇综治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度镇先进党支部。 |
高丰村 |
一、高丰村概况 (一)位置:新兴镇高丰村位于瓯江支流的松阴溪畔,地理环境优越,山青水秀,距松阳县城14多公里,离镇政府驻地约2公里。 (二)气候、水文: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无霜期长,冬暖春早,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三)自然资源:村自然资源丰富,耕地面积320亩,山地面积450亩,茶叶面积450亩 行政村和人口分布:高丰村,一个行政村上高丰和一个自然村下高丰,全村共有村民小组8个,总户数103户,总人口330人 二、经济发展状况: 高丰村交通方便,冬暖夏凉,风景优美。由于交通、气候、地理各方向的条件优越,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主要经济作物有:粮食、茶叶、等。 (一)农业:耕地面积320亩,山地面积450亩,茶叶面积450亩,村民经济收入以茶叶种植外出务工为主。 (四)特产:主要有茶叶等特产 |
徐郑村 |
一、基本情况 徐郑村距松阳县县城21公里,距新兴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全村现有252户686人,村民小组9个,党员45名,村两委班子8人,其中支委会4人,村委会4人,为一般村。党支部书记郑爱女(连任2届),村委会主任刘金伟(新当选)。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万元,每年固定收入1.22万元,主要来自公益林补贴。人均收入17850元。村主要产业为茶叶种植和加工。 二、本届(2014年—2016年)村主要实事项目 2014年:1.茶园道路硬化工程。 2015年:1.美丽乡村建设;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3.饮用水工程建设;4.防洪坝建设;5.电气化工程改造。 2016年:1.美丽乡村建设;2.农村住房建设。 三、特色工作 1.党建:一是根据党建工作“五个一”的要求,对村办公楼的活动场所、村公示栏进行整治,布置党建相关展板,将党支部书记领衔2015年度基层党建重点工作、党员活动等进行上墙公示。二是新接通电信田园松阳民生服务平台,将村干部换届承诺、村实事项目、村两委班子分工等公示至民生服务平台,接受群众监督。 四、取得荣誉 2012年度先进党支部。 |
端口村 |
一、端口村区域概况 (一)位置与面积:新兴镇端口村是典型的新安江移民村,由淳安县汪宅乡迁入,前身为原(进贤公社五村),1959年因国家建设新安江水电站的需要,村民们为支持国家建设,走上了30万移民的迁徙之路,故乡成了库区。千古进贤沉泽国,繁华都市隐龙宫。经过两次迁徙,最终于1961年底从淳安县迁入松阳县(当时属遂昌县)新兴公社上安村定居,当时共迁入32户169人,因原村口有座石拱桥,此桥叫端口桥,为不忘故乡情,故取村名叫端口村。 现端口村地处松古平原的北端,毗邻古市二桥,南至上安村,西至江南公路,北至后刘村,距松阳县城约14公里,离镇政府驻地约2公里,海拔160米左右,区域面积23公顷,端口村驻地在潘大公路边,距高速公路出口约2公里,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 (二)气候、水文:端口村境内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阳光充足,春季早暖,在松阴溪畔,故夏、秋季凉爽怡人。全年平均气温18.5℃,最高气温在7月,平均30℃左右,最低气温在1月,平均6℃。年降水量1600毫米左右,降水日数15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1800小时,年无霜期为300天。境内水系松阴溪流贯穿全境直流至松阳县城。 (三)自然资源:端口村地域面积达23公顷,山林面积380亩,耕地面积180亩,以茶叶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 (四)行政村人口分布:端口村全村现有居住人口276人,108户,4个村民小组,新安江移民占全村人口数的80%左右,湖山移民人口为20%,端口村民风淳朴,沿袭了新安江的饮食习惯,保留着其特有的民俗习惯和风貌。 二、经济发展状况: 端口村交通方便,条件优越,冬暖夏凉,风景优美。由于交通、气候、地理各方向的条件优越,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主要经济作物有:以种植粮食、茶叶为主,茶叶加工户有10几户。 (一)农业:端口村以“生态、安全、高效”为农业发展总体要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能,建筑业也是端口村民的一大产业,许多村民都成了建筑行业的佼佼者,做大做强以茶叶加工业为主导产业。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 端口村在农业发展中,以种植绿茶、白茶、乌牛早、银霜等茶产业发展最为突出。现村里共有茶园面积230余亩,主要集中种植在大弄山一带,全村近200多农民为茶农,茶叶已成为全村农民增收致富的的主导产业。 (二)加工业:现有茶叶加工户19家,其中:外村的加工户有5家,规模大一点有5家、规模小的有9家。 第三产业:主要以建筑业和经商为主体产业为主,村里的一部分男性村民常年从事建筑行业,特别是这几年的新农村建设,让部分村民在建筑行业中尝到了甜头,如今的端口村98%的村民都盖起了新房,收入高了生活也富裕了。 (三)休闲文化设施:端口村地处松古平原的北端,不仅交通便利,村里在全镇最早建起了800多平方米的健身广场和文化礼堂,村民们在农闲之余就在村健身广场是随着乐曲跳起广场舞,不喜欢跳舞的村民就在宽敞的文化礼堂里看看电视,听听音乐,2015年村里多方筹集资金,在村口建起了集办公、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楼,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端口村村民在饮食上沿袭了新安江传统文化习俗和文娱活动,做白饼儿和打年糕是新安江移民的一种特色文化小吃。至今还保留着新安江特有的民俗舞蹈“花棍舞”。 |
贤溪村 |
贤溪村简介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2公里,为新安江移民村沿用原淳安县地名。辖贤溪自然村。村委会驻贤溪自然村。2012年统计,有68户,271人,耕地216亩。1962年由淳安县移民迁入新兴公社,建立新兴公社贤溪大队。1984年改设行政村,属新兴乡。2012年改属新兴镇。 |
平卿村 |
平卿村位于浙江省松阳县新兴镇,由内村、外村两个自然村组成,距离县城40公里,距离新兴镇政府所在地约25公里。平卿属亚热带地区,海拔815米,四季分明,年均气温20℃,年均无霜期260天左右,湿润多雨,年均降水量140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6%,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全村共有150户,507人口,村中姓氏以周、张为主,占全村人口的85%。有山林面积2790亩,其中生态公益林1600亩,耕地面积482亩。村民以传统的农林产业为主,种植茶叶、高山四季豆、水果、吊瓜等农作物,人均年收入8300元。平卿村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现存100余幢传统建筑,保存状况完好。平卿村是县级历史文化村落,现有松阳县人民政府认定的文物1处(清朝光绪年间禁赌碑)、历史文化建筑3处,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等待建设部的批复。 据族谱记载,周姓始祖三道公于元至正25年(1365年)从大岭根村迁至平卿并建立村庄,子孙后代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 (一)村级组织建设情况。平卿村级组织健全,村两委成员8人,其中,党支部委员3人,村委会成员5人,平卿村村委主任是90后,非常有工作活力。全村现有党员14人,其中预备党员2人。村两委工作运转正常,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村两委班子团结,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二)产业经济发展状况。平卿村属浙西南高山地区,四季分明 湿润多雨。平卿两委充分利用村庄自然优势,带领全村农户大力发展、高山有机茶和高山绿色蔬菜两大产业,农户80%的收入来自这两大产业,摆脱了以往单纯依靠外出打工获得经济来源的窘迫局面。平卿农户的人均收入由2011年的6500元,2012年的7438元,提高到2013年的8300元,连续几年年均增长都在10%以上。农户生产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生活质量有了大幅提升。 (1)高山有机茶产业化。平卿村民利用高山地区的自然优势,纷纷改良茶叶品种,现有茶叶800余亩,80%是白茶,20%是乌牛早,良种率100%,大大提高了茶叶的单亩经济效益。白茶每亩收入约为1万元,乌牛早每亩收入约为7000元。由村经济合作社推广统防统治、绿色防控、茶叶生产安全等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由经济合作社对社员的茶园进行统一管理,改变了原来农户茶叶自产自销分布散、规模小、交易难的现状。平卿村成为外来茶叶加工户收购茶叶的第一选择,不少新兴镇其他村的村民也将茶青送至平卿销售,以图卖个好价钱。 (2)发展高山蔬菜初具成效。平卿村两委结合自然优势,在平卿村建设高山蔬菜基地,利用“农户+基地+企业”的产业模式,在村中培育了张必富等几位高山蔬菜经纪人,引领农户走产销一条龙的高山蔬菜发展道路。同时,村两委整合资金,在平卿村修建了集茶叶销售、高山蔬菜交易功能为一体的交易市场,为农户和经销商搭建交易平台。 (三)社会公共事业状况。围绕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平卿村积极开展各项社会公共事业建设。近几年,通过村庄等工程,完成了村庄道路硬化及绿化、自来水改装工程,群众生产生活得到了很大提高和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统筹发展。一是建成了村民活动室,将村民会议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收看远教节目,丰富村民尤其是党员的精神生活。二是组建了戏曲弹唱队,每逢喜丧事或者逢年过节,他们都会应邀去参加表演。戏曲弹唱多次到县里参加比赛,并受到了百姓的夸奖与喜爱。戏曲弹唱技艺流传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它为平卿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带来了精神享受。三是全面开展“五水共治”工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思想,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生产、生活垃圾治理为突破口,稳步推进“五水共治”工作,治水工作已成为全村工作的重点之一。四是综合保洁工作,村落现有20余只垃圾桶,并且每户家门口配备小型垃圾箱,有专职保洁员进行定时清扫、清理。村民保洁意识良好,民居内部环境整洁,村落环境整治干净。 (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 (1)格局与风貌。平卿村是一个典型的宗族聚居村落。平卿周边环境保持良好,与村落和谐共生,村落与周边优美的自然山水环境或传统的田园风光保有和谐共生的关系。这种与周边环境和谐相处的选址理念,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或历史背景,具有很高的科学、文化、历史、考古价值。同时,平卿村传统公共设施利用率高,与生产生活保持密切联系,整体风貌完整协调,格局体系无突兀建筑。周氏祖先按照风水的要求对村落进行布局,地势分布呈北高南低,背山而建,村庄四周由古树群包围,是一个典型的高山阶梯式村落。传统民居注重装饰陈设,雕梁画栋,规模恢宏,村中现存30多幢清代和民国的传统民居,这些民居黄墙黛瓦,借山势而建,错落有致,筑风格多样,完整呈现了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整个村落建筑装饰典雅别致,泥墙黑瓦,马头墙错落有致,木雕、石雕工艺精湛,内涵丰富。厅堂内雕梁画栋,多以狮子、凤、龙等图案。这些精美的题刻雕饰表现了主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审美情趣,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民风民俗。传统民居建造工艺独特,建筑细部及装饰十分精美,工艺美学价值高。至今日常生活建筑营造仍大量应用传统竹、木材料。 (2)保护情况。平卿村保留着现存30余幢清代至民国的传统建筑,其中8幢民居历史文化价值较高。传统道路网保持得比较完整,村中道路两纵多横,多弯,多台阶长短不一。凉亭、踏碓等公共设施仍旧遗存。平卿村村落散落着150多棵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环境清幽,空气洁净,景色优美。平卿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拜祭、福日祈福、舞龙灯、求雨、做戏等习俗。部分竹篾艺人充分利用的竹子资源,编织日常生活用的篾器。此外,还有过年炊糕、打米粿、做豆腐、炊山粉圆、做清明粿、包粽子、做月饼、冬至粿、泡豆腐、酿米酒等习俗,且这些传统习俗活态传承良好,具有传承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仪式、传承人、材料、工艺以及其他实践活动等与村落及其周边环境的依存程度密切。平卿村是农耕文化深厚的村落,平卿古人通过古建筑的建设、风俗习惯的沿袭,精致巧妙地保存了百姓悠久的农耕社会中世世代代积累的生存智慧、生活理想与生生不息的生命轨迹。 (3)特色习俗——福日祈福。平卿村保留着“福日祈福”的民间信仰习俗。“福日祈福”即村民选取黄道吉日,合众向“八保新兴社”中的“平水禹王”还原、祈福。每年有四次“福日祈福”活动。通过向村民分发祭拜神灵后的熟猪肉、米饭以及生猪肉并与家人共享,将神灵的佑护和福气带到家家户户。福日祈福的习俗从村子成立就有,世代沿袭,流传至今,仅在文革时期停办过。平卿村民世代以农耕为主,靠天吃饭,万事由神灵做主的思想根深蒂固,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他们最大的愿望。通过合众祈福,还能增进家族邻里的团结和睦,克服困难、战胜灾难。 |
上仓村 |
一、上仓村区域概况 (一)位置与面积:上仓村距新兴镇28公里,海拔700米,山林面积3363亩,耕地面积99亩。 (二)气候、水文:四季分明,气候怡人。 (三)自然资源:上仓村自然资源丰富,以茶叶、笋竹林为主,适合种植高山蔬菜。 (四)行政村和人口分布:3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286人,户籍人口95人。 二、经济发展状况: 经过几年的努力,村中农户收入增幅较大,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今后几年上仓村还将大力发展茶产业,争取更大程度的使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人均收入5490元。村主要产业为茶叶129亩,高山蔬菜68亩。 三、特色工作 1.党建:一是根据党建工作“五个一”的要求,对村办公楼的活动场所、村公示栏进行整治,布置党建相关展板,将党支部书记领衔2015年度基层党建重点工作、党员活动等进行上墙公示。二是将村干部换届承诺、村实事项目、村两委班子分工等公示至民生服务平台,接受群众监督。 2.其他:围绕“党建”工作要求,上仓村党支部支部班子团结,核心作用明显,执行能力强,有效落实各项惠民政策,项目推进有力,大力推动村美丽乡村建设。 四、取得荣誉 2006年度县先进党支部、2013年度镇先进村务监督委员会。 |
下源口村 |
下源口村,分19个村民小组283户769人口,耕地188亩,茶叶1320亩。 |
谢西坑村 |
谢西坑村位于谢村的西北角,距乡政府10.5公里,海拔520米,全村共有98户365人口,山林面积7211亩(其中毛竹山面积3200亩),耕地面积247亩,2009年人均收入4777元,是标准的山区小山村。在2000年前经济发展没有一个主导产业,发展农业经济形式五花八门,出现“乱”、“散”现象。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只能以砍伐竹木为生,农民的生活条件一直较差,农民最大的困难就是增收难。2003年后,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新一届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立足区域发展优势,创新发展思路,以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的实施为契机,大力发展白茶产业,开发笋竹两用林及药材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依靠主导产业的支撑发展,到2014年人均收入已达15756元,西坑村村民大部分已脱贫,但还有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低收入户4户,占4%。今后几年还将大力发展茶产业,争取更大程度的使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
杨村头村 |
杨村头村距松阳县城20公里,距新兴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全村现有192户637人,包括下溪滩村、西山下村、杨村头村和白塔垄村四个自然村,除了本地弄户外,还包括滩坑移民和湖山移民,村民小组19个,党员38名,村民代表42人,村两委班子8人,其中支委会3人,村委会5人。党支部书记颜荣山(连任5届),村委会主任吴金法(连任4届)。 境内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阳光充足,春季早暖,依山傍水,故夏、秋季凉爽怡人。拥有耕地700亩,林地694亩,茶园850亩。 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68.90万元,基本来自上级部门的项目资金补助。2014年人均收入19021元。村主要产业为850亩的茶产业。 |
坳后村 |
新兴镇坳后村是松阳县首个下山移民建设新村,距新兴镇政府所在地约9km。全村97户315人,10个村民小组,村两委8人,全村党员14人,村级组织健全,为党建示范村。村主要产业为茶叶170亩,笋竹林1400亩。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6.63万元,每年固定收入4.11万元,主要来自公益林。人均收入8790元。 |
赤岩村 |
赤岩村,分3个村民小组118户426人口,茶叶78亩。 |
庄后村 |
松阳县新处乡庄后村距乡政府11公里,10个生产小组,全村有280户,1218人,共有耕地面积580亩,园地面积719亩,林地面积8506亩。其中低收入户114户,276人,属于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村民以传统的农林产业为主。目前全村共有水果面积400余亩. |
官岭村 |
官岭村地处山区,全村有1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36户,总人口792人,耕地面积439亩,山地面积8580亩,农民人均收入4028元。村民以传统的农、林为主导产业,发展笋竹两用林、茶叶、吊瓜等产业。目前全村有茶园93亩,吊瓜园115亩。 关岭村地处林区,发农、林经济为主导,全村共有竹山1852亩,并在2005年引进了吊瓜的种植 |
朱山村 |
朱山村,地处山区,环境优美。距离县城30余公里。朱山村分为殿后、朱岱、落梯岭三个自然村。是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全村共170户,684人口,7个村民小组。 |
东北头村 |
一、村庄概况 新处乡东北头村,地处山区,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83户320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51亩,林地5885亩,全村以传统的农、林产业为主,依靠山林资源优势发展笋竹林、茶叶及食用菌产业,目前有竹林2150亩,茶叶40亩。 二、村产业发展优势 东北头村地处林区,以传统的农、林业为主导产业,全村有笋竹两用林2150亩,积极转移东北头村剩余劳动力,引导村民外出务工,增加农民收入,现全村有168人在外经商或打工。其次,村“两委”积极应对市场变革,引进新品种进行种植,并且收集各种市场信息拓宽农业产品的流通渠道,使农产品能快速的流入市场,创造先机。 |
张山头村 |
新处乡张山头村地处山区,是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全村共有2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党员8名,123户401人。张山头村耕地面积323亩,茶叶40亩,林地面积2332亩。村民以传统的农、林为主导产业,依靠山林资源发展笋竹林、茶叶、高山蔬菜、养殖等产业。 新处乡张山头村地处山区,以传统的农、林为主导产业。全村有1500亩竹林,耕地面积323亩。一是依靠山区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开发高效笋竹两用林,种植高山蔬菜(茭白、生姜等),发展养殖业利用山林资源放养鹊山鸡,提高鹊山鸡品质。二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现全村有113人在外经商或打工。三是发展流通大户,以促进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和增加流通渠道,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 |
竹囮村 |
竹囮村,由竹囮、岗头两个自然村组成,距离县城西屏镇23公里,距新兴镇政府所在地横溪村15公里。共有12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692人,192户,人均收入8612元。耕地面积337亩,园地面积137亩,山林面积7109亩,其中竹林面积2239亩。茶叶105亩。公益林面积645亩。 |
山甫村 |
山甫村距乡政府七公里,全村103户,346人。山林面积6205亩,耕地面积282亩。村民以传统的农、林为主导产业,发展笋竹两用林、茶叶、吊瓜等产业。目前全村共有竹林2700亩,吊瓜150亩,茶叶30余亩。由于交通极其不方便,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处在贫困线上,是新处乡的低收入农户集中村。 山甫村地处山区,以农、林为主导产业。全村共有2700亩竹山,人均7.5亩。为求经济发展一是依靠丰富的竹山资源,大力发展笋竹两用林,如今的山甫村已有一定规模的笋竹两用林,已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根据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茶叶、吊瓜产业也在迅速发展。二是积极发展流通大户,常年收购毛竹、茶青、吊瓜,以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和流通速度。三是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外出经商打工为主。 |
谢村村 |
谢村村距镇政府所在地路程23公里,全村5个村民小组,共166户,人口506人,其中党员23人。耕地面积240亩,山林面积2734亩,以传统农业为主。辖内有老虎背、坑平、北坑下3个自然村。村居房屋基本为泥木结构,自然环境条件较差,耕地面积少,村民生活不太富裕,是标准的山区小山村。在2000年前经济发展没有一个主导产业,发展农业经济形式五花八门,出现“乱”、“散”现象。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只能以砍伐竹木为生。2005年后,在原谢村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立足区域发展优势,创新发展思路,以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的实施为契机,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开发笋竹两用林及药材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依靠主导产业的支撑发展,到2013年人均收入已达8522元。今后几年还将大力发展茶产业,使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