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吊坛村区域概况
(一)位置与面积:吊坛村地处松阳县斋坛乡西部,距乡政府西南10公里,是斋坛乡三个山区村之一,吊坛村建于清代,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村里主要以何姓为主,系南宋文学家、任兵部侍郎、右谏大夫何澹的后裔。村居原貌保留得完整,原生态的特征十分明显。现存传统建筑群及周边环境原貌保存完好,建筑质量良好且分布连片集中,风貌协调统一,仍有原住居民生活使用,保留着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保持了传统区的活态性。
(二)气候、水文:境内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阳光充足,春季早暖,依山而建,故夏、秋季凉爽怡人。
(三)自然资源:村庄布局整齐,四周环山,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原生态的“土”味特别浓。重视人的居住空间环境,注重与自然山水环境的融合,借景山水、寄情山水,巧妙利用自然地形的完美组合,自然风光绚丽多姿。村民生活安定祥和,村庄富有生机和灵气,有南方红豆杉、枫香等古树群,因村里红豆杉树多,故村里老人健康长寿。
(四)人口分布:全村3个村民小组共73户184人,党员14名(含1名乡干部),支委成员4人,村委成员4人。
二、经济发展状况:
吊坛村交通不便,目前只有一条上山的道路,冬暖夏凉,风景优美。由于交通、气候、地理各方向的条件有限,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主要经济作物有:粮食、茶叶、香菇、香榧、竹笋、油茶籽等。
(一)农业:吊坛村自然资源丰富,耕地面积323亩,山林面积2705亩,茶叶76亩,吊瓜40亩,高山蔬菜小辣椒25亩,农民收入以茶叶、高山蔬菜、笋竹林、外出务工收入为主。
(二)工业:无。
(三)第三产业:2011年-2013年分别实施了自来水工程、康庄路硬化(花田坌-吊坛)、村庄整治工程等,2014年已成功申报了国家级传统村落,现积极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发展避暑度假、休闲养生、摄影写生、乡村民宿业等项目。
(四)特产:非物质遗产和传统工艺。吊坛有有舞龙灯、采茶灯、十二生肖采灯、桂花亭表演、制作麦杆扇、制作缸窑、制作端午茶等民间非遗。遗产相关生产材料、加工、活动及其空间、组织管理、工艺传承等内容与村落特定物质环境紧密相关,不可分离
(五)学校、休闲文化设施:无。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24202 | 323000 | -- | 查看 吊坛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吊坛村 |
一、吊坛村区域概况 (一)位置与面积:吊坛村地处松阳县斋坛乡西部,距乡政府西南10公里,是斋坛乡三个山区村之一,吊坛村建于清代,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村里主要以何姓为主,系南宋文学家、任兵部侍郎、右谏大夫何澹的后裔。村居原貌保留得完整,原生态的特征十分明显。现存传统建筑群及周边环境原貌保存完好,建筑质量良好且分布连片集中,风貌协调统一,仍有原住居民生活使用,保留着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保持了传统区的活态性。 (二)气候、水文:境内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阳光充足,春季早暖,依山而建,故夏、秋季凉爽怡人。 (三)自然资源:村庄布局整齐,四周环山,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原生态的“土”味特别浓。重视人的居住空间环境,注重与自然山水环境的融合,借景山水、寄情山水,巧妙利用自然地形的完美组合,自然风光绚丽多姿。村民生活安定祥和,村庄富有生机和灵气,有南方红豆杉、枫香等古树群,因村里红豆杉树多,故村里老人健康长寿。 (四)人口分布:全村3个村民小组共73户184人,党员14名(含1名乡干部),支委成员4人,村委成员4人。 二、经济发展状况: 吊坛村交通不便,目前只有一条上山的道路,冬暖夏凉,风景优美。由于交通、气候、地理各方向的条件有限,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主要经济作物有:粮食、茶叶、香菇、香榧、竹笋、油茶籽等。 (一)农业:吊坛村自然资源丰富,耕地面积323亩,山林面积2705亩,茶叶76亩,吊瓜40亩,高山蔬菜小辣椒25亩,农民收入以茶叶、高山蔬菜、笋竹林、外出务工收入为主。 (二)工业:无。 (三)第三产业:2011年-2013年分别实施了自来水工程、康庄路硬化(花田坌-吊坛)、村庄整治工程等,2014年已成功申报了国家级传统村落,现积极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发展避暑度假、休闲养生、摄影写生、乡村民宿业等项目。 (四)特产:非物质遗产和传统工艺。吊坛有有舞龙灯、采茶灯、十二生肖采灯、桂花亭表演、制作麦杆扇、制作缸窑、制作端午茶等民间非遗。遗产相关生产材料、加工、活动及其空间、组织管理、工艺传承等内容与村落特定物质环境紧密相关,不可分离 (五)学校、休闲文化设施:无。 |
坎头村 |
一、斋坛乡坎头村区域概况 坎头村位于斋坛乡政府所在地西南方,离县城5.5公里。东倚大路村,南邻叶村乡,西靠花田坌村,龙丽高速跨越村西,江南公路横贯东首。村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交通便捷。全村有162户、416人,其中叶、梁、王为大姓,其次吴、陈、蓝、温、应、阙、许、刘、丁、孟、邢、黄、毛、高、林等姓。村辖为泉下坌、下村、山岗三个自然村,有耕地364亩、山地178亩,6个村民小组,党员18人,新一届村两委干部共7人。村里主要靠种植茶叶、水稻、食用菌(香菇)等农作物。 二、经济发展状况: 村里土地平整,灌溉便利,交通便捷,江南公路毗邻坎头村。主要种植茶叶、香菇等农作物。目前坎头村农户主要以种茶、香菇为主,针对现状,继续重点支持发展茶叶、香菇。目前全村种植名优茶共440余亩,种植品种主要有白茶、龙井43、迎霜、乌牛早及银猴系列,种植香菇50万袋,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为茶叶、香菇种植收入。坎头村还是临近香菇集散市场,村民许明旺、梁长金长期从事香菇收购,外销山东、云南等省,配有有2个香菇冷酷,并有10余户农户从事建筑服务行业。 农村集体经济情况:村集体经济收入微薄,集体经济没有固定来源,长期依靠上级的补助开展村内各类项目工程的建设,维持日常运作,属集体经济薄弱村。很多项目工程由于资金缺口比较大,实施开展起来比较困难,进度也相对的缓慢。 三、村实事项目实施情况及计划 1、五水共治建设。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是县委县政府顺应民心、立足转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坎头村是2015年实施污水治理项目,村两委高度重视,在项目进行中,也应继续加强与农户间的沟通,积极取农户对坎头村五水共治的意见,立足坎头村实际现状实施污水治理项目,合理的布局改善坎头村面貌,已顺利通过验收。 2、小农田水利工程。2014年完成花田坌至坎头村水渠修复。 3、实施路面硬化工程。2015年完成坎头村泉下坌自然村至花田坌连接线及上村路面硬化工程。 4、做好六边三化三美整治工作。2015年进一步完善卫生保洁村规民约,结合党员固定活动日开展环境卫生、乱堆乱放整治工作,加强日常的督查和考核,改善村庄卫生环境。 |
桐楼村 |
桐楼村简介 历史与村名由来: 昔者松阳无人种烟。明代有弘农杨氏,见本地水土颇良,则修葺寮棚于斋坛西面山脚之下,以养植烟基为生。松阳烟叶由此传开闻名,邑中烟农皆来此买烟基,于是此地命名曰“烟基寮”,后改名“桐楼”。此后弘农杨氏生意日盛,财源日广。传说宅院森然,田亩袤然。如今留有一铜盘洋钿一丘田的“铜盘丘”和占地百方的杨氏祠堂遗址。当初之辉煌,号称“东关府桐楼县”。 地理与社会结构: 桐楼村位于斋坛乡政府西面山脚下,水坑源流经村中。由桐楼、过坑、竹蓬下、下书院4个自然村组成。农业主导,山地资源较为丰富,有山林与耕地面积2531亩,其中茶地面积400余亩,烟叶主产改为茶叶主产。此外还有水稻、油菜、胡柚、板栗、吊瓜、蚕豌豆等农作物。桐楼村分为6个村民小组,161户,总人口393人。村中主要姓氏弘农杨氏、太原王氏、南阳叶氏,以及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山移民组成,在八九十年代村中互通婚姻的现象比较多,从而形成现在杂姓相戚的一个村落。 发展与经济建设: 目前已经完成了宅基地复垦、电网改造、广播村村响、自来水管道铺设工程、旧村改造的建设。力争把桐楼村建设成为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东关村 |
一、东关村区域概况 (一)位置与面积:东关村位于斋坛乡政府西部约1.5公里,距县城约7.5公里,海拔156,东倚斋坛村,南邻桐楼村,西靠下坌村,北傍桐村村。村里山林众多,土地肥沃,水系纵横,交通便利;江南公路邻村而过,龙丽高速跨越村口。 现全村有耕地面积493亩,山林面积1824亩,上年度人均收入7788元,全村共有两个自然村,下设8个村民小组,在册农户176户,人口466人,党员22名。 近几年来,村领导班子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发展经济,努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积极争取项目建设。现全村种植各类名优茶、油桃、梨子、胡柚、烟叶、蚕豌豆、吊瓜等经济作物,是我县的小康村之一。目前村两委已经完成了电网改造、广播村村响、村中心路工程、农民健身工程、宅基地复垦等工程。 (二)气候、水文:境内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阳光充足,春季早暖,依山傍水,故夏、秋季凉爽怡人。全年平均气温17.5℃,最高气温在7月,平均27℃,最低气温在1月,平均5℃。年降水量1708毫米,降水日数160天,年日照时数1800小时,年无霜期270天。境内水系东关源支流贯穿桐村村、斋坛村流入松阴溪河流。 (三)自然资源:东关村自然资源丰富,地域面积达4.2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824亩,森林覆盖率74.5%,耕地面积493亩,其中水田493亩,旱地2915.7亩。村民以种茶、烟叶、玉米等经济为主;水资源丰富,境内有一个水库能供应斋坛、东关、桐村、桐寺等村生活、生产用水。 (四)行政村和人口分布:东关村分成东关、坑西两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410人,户籍人口466人,户籍户数176户,是汉族最集中的居住地。其中:农业人口466人,176户。 二、经济发展状况: 东关村交通方便,冬暖夏凉,风景优美。由于交通、气候、地理各方向的条件优越,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主要经济作物有:优茶、油桃、梨子、胡柚、烟叶、蚕豌豆、吊瓜等经济作物等。 (一)农业:村以“生态、安全、高效”为农业发展总体要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能,做大做强食用菌、茶叶、毛竹、等主导产业。在众多农产业发展中,以种茶产业发展最为突出。现村共有茶园面积300余亩,人均占有茶园面积达到1亩,全村近150余户农民已转变为茶农,茶叶已成为全村农民增收致富的的主导产业。 |
石门圩村 |
一、基本情况 石门圩村距松阳县城5公里,距斋坛乡政府所在地1公里。全村现有602户1586人,村民小组18个,党员33名,村两委班子9人,其中支委会4人,村委会5人,为党建示范村。党支部书记叶子能(连任5届),村委会主任丁加亮(连任4届)。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每年固定收入1万元,主要来自村集体土地租金。人均收入12580元。村主要产业为茶叶种植约1600亩。 二、经济发展状况: 石门圩村土地平整后,石门圩畈引进蓝莓基地,发展旅游产业,良田灌溉十分便利,交通便捷。主要种植茶叶、水稻、双膜覆盖马铃薯、蚕豌豆、玉米等农作物。目前石门圩农户主要以种茶、茶叶加工等为主,针对现状,继续重点支持发展茶叶、香菇。目前全村发展名优茶共1250余亩,种植品种主要有白茶、迎霜、龙井43、乌牛早及银猴系列,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茶叶。村里农业合作社10余家。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涌现一批致富能手,叶技士、程金亮、叶均伟等种植小茶苗都有十几亩。农村集体经济情况:村集体经济收入微薄,很多项目工程由于资金缺口比较大,实施开展起来比较困难,进度也相对的缓慢。 三、村实事项目实施情况及计划 1、做好五水共治工作。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是县委县政府顺应民心、立足转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石门圩是2014年五水共治第一批村,村两委高度重视,在项目进行中,也应继续加强与农户间的沟通,多听取农户对石门圩五水共治的意见,多考虑石门圩实际现状以及规划地的实际,充分的做好五水共治工作,合理的布局,搞好石门圩的生活污水处理,改善石门圩面貌,已顺利通过验收。 2、小农田水利工程,2014年完成对石门圩村下良圳水渠的浇筑修复,配套3米的机耕路,便于农户灌溉。 3、继续旧村改造后续工作。在2014年、2015年的两年内审批建房50幢,由于土地建房指标少要求建房村民多,石门圩村将继续积极想办法争取用地指标,使村民改善住房条件,使石门圩村换上新貌。 4、实施路面硬化工程,由于旧村改造建房后,部分公共路段急需实施路面硬化,便于农户出行,2015年公开招投标,目前工程已在实施阶段。 5、抓好农村卫生整治工作。2015年进一步完善卫生保洁村规民约,重新确定卫生保洁员,明确工作职责,加强日常的督查和考核,改善村庄卫生环境。 |
京梁村 |
京梁村位于斋坛乡东面,离乡政府所在地斋坛约1公里,王斋公路自东向西横穿村南。京梁村东倚斋坛乡石门圩村,南邻斋坛乡大路村,西靠斋坛乡斋坛村、东圩蓬村,北傍斋坛乡小石村,现有农户220户,633人,现有党员21名,有6个自然村,居住分散。拥有农田面积657亩,其中茶园面积505亩,茶叶为农业主导产业,是农民増收的主要来源。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8478元。 近年来,村两委积极投身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致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的工作中,康庄工程、亮化工程、广播村村通工程相继完成。1996年,斋坛京梁村被列为浙江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08年10月开始修建,2009年5月完工的京粱拦水堰坝工程,利在当代,功得千秋。2012年,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紧紧抓住后进村整顿转化契机,成功破解了13年未发展党员老大难题,为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群众反映强烈的上溪滩开田造地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农民呼声高的自来水工程和旧村改造工程已着手开始实施。 村实事工程有;最期待三件事:1、新建文化礼堂及村办公楼。2、继续推进旧村改造工作。3、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最满意三件事:1、环境卫生保洁,村道清洁绿化。2、五水共治:环村水渠水泥三面光浇筑。3、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 |
桐村村 |
一、桐村村区域概况 桐村位于斋坛乡政府所在地西北,离县城约8公里。因先前桐树成林,故得名。桐村辖上桐村、下桐村、道堂口、下圩等4个自然村。村里稻田肥沃,灌溉便利;交通便捷,龙丽高速跨越村西,江南公路横贯村中。 桐村村目前有人口661人,276户。其中徐、叶两姓约占50%,另有毛、林、雷、王、钟、占、蒋等姓。有耕地707亩,林地459亩。村里主要靠种植茶叶、烟叶、水稻、黑李、蚕豌豆、吊瓜等农作物。 二、经济发展状况: 桐村村交通方便,冬暖夏凉,风景优美。由于交通、气候、地理各方向的条件优越,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主要经济作物有:粮食、茶叶。 桐村村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能,做大做强茶叶这一主导产业。 在众多农产业发展中,以茶产业发展最为突出。茶叶已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的主导产业。目前村两委已经完成了宅基地复垦、电网改造、广播村村响、自来水管道铺设、旧村改造工程的建设,力争把桐村建设成为一个崭新的新农村,跨进全县的先进村行列。 |
东圩蓬村 |
一、基本情况 斋坛乡东圩蓬村距县城7公里、离斋坛乡政府1公里。全村分辖4个自然村(上东圩、东圩蓬、下东圩、荒山),现有11个村民小组,159户,412人,全户外出14户,正式党员29人,外出党员9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32亩,山地面积28亩。农业产业以茶叶种植业为主。 二、经济发展现状 农民个人增收情况:东圩蓬村是平原村,地少无滩无山,发展空间窄小,一直以来,村民只能在农田和外出打工上做文章。1、茶叶产业是东圩蓬村村民实现增收的主要途径。目前全村发展名优茶共390余亩,茶叶总产量30吨,种植品种主要有白茶、迎霜、龙井43、乌牛早及银猴系列,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茶叶,农户茶叶收入占总收入的70%。村内有叶伟平、陈承浓、李志富、陈少飞、陈伟荣等茶叶加工厂。2、外出务工是东圩蓬村村民实现增收另一途径。东圩蓬村外出务工有110余人,其中常年在外的有30人,主要从事第三产业,以开店为主;另外80余人主要是利用农闲时间以外出打工为主。 农村集体经济情况:东圩蓬村几乎没有集体经济收入,一直都是靠上级的补助维持村内各类项目工程的建设。很多项目工程由于资金缺口比较大,实施开展起来比较困难,进度也相对的缓慢。尤其是旧村改造工作,还欠了100万的征地款。 三、村实事项目实施情况 2014年是换届后的新一年,作为东圩蓬村,班子基本上没有变动,换届结束后,村两委班子及时召开了相关会议,对三年规划进行了细化,确定了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了责任人和完成时限,一年来主要实施了以下项目: 1、旧村改造后续工作。去年村两委年初完成了旧村改造征地12.8亩,至目前已审批放样13户,已动工兴建。 2、率先完成了股份制经济合作社改革和土地确权试点工作。 3、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该工程共涉及东圩蓬村6条灌溉渠道3000余米,该工程2014年8月份开工,已于12月份完工,改善了农业用水条件。 4、建成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去年12月,投资约15万元,利用原老会议室修缮建设了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让老年人日常有休息、娱乐和吃饭的场所。 5、实施了村电网改造。争取了县供电局的电网项目,对全村外线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总投资约20余万元。 四、2015年工作安排 今年,村两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继续推进旧村改造。通过前两年的努力,已妥善安置了29户农户建房,原来旧房拆迁的还有23户未安置。争取用地指标,拟于7月底前完成23户农户的建房审批工作。积极筹集资金,创造条件实施旧村改造区块的路垫方等基础配套工程。 2、抓好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好已立项的400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实施前湖新建50米渠道,修复清淤渠道600米,压面1500米,改善前湖坑灌溉排涝能力。 3、争取电气化村改造项目。在去年外线改造的基础上,今年积极争取村内线改造项目立项,对全村159户农户的电线进行全面的改造,确保用电安全。 4、抓好农村卫生整治工作。进一步完善卫生保洁村规民约,重新确定卫生保洁员,明确工作职责,加强日常的督查和考核,改善村庄卫生环境。 5、抓好村级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结合党建示范点、远程教育示范点以及文化活动中心等的打造,对现有的村级活动场所进行功能整合,开展规范化建设。同时认真落实好党员“三会一课”制度,继续推行党员联户、联系计生重点对象、设岗定责等制度,每月组织党员定期活动,推行党员挂牌亮相(含照片、联系方式、联系的农户以及一句话承诺等),建立党员言行公示栏,定期公开党组织活动和党员“闪光言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
小石村 |
斋坛乡小石村在松荫溪西岸,因溪滩上小石子多且美而得名。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与樟溪乡毗邻,东靠松荫溪,南邻东圩蓬、西靠桐村村,北接樟溪乡,交通便利,直穿村境的康庄路直通省道龙丽公路和江南公路,水利灌溉通畅,设施完备,全村地理环境优越,东北部一马平川,溪水潺潺穿流,世外桃源,风景秀丽,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7.7摄氏度,历年平均无霜期为277天。 全村辖小石、大花地、隔坑三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987人,377户,劳动力695个,有叶、刘、周、夏、李、潘、黄等姓。 实施“十二五”计划以来,全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增加。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100元,主要农产品有茶叶、香菇、果园、蚕豌豆等。茶叶是小石村的主导产业,茶叶加工户28户。是斋坛乡较早获得小康村称号之一。 近年来,村里投资300余万元,对全村700亩中低产田进行了改造,同时对村办公条件和电网也进行了改造,完成了广播村村响、农民健身工程、自来水管道铺设工程的同时,完成了黄圳水利工程,上横圳、学田圳水利渠道修复,村主要道路完成硬化改造,旧村改造工程得到实质性推进,一期20余户已经安排建房指标,修缮完成村文化大礼堂,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建设投入使用,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村实事工程有;最期待三件事:1、旧村改造工程。2、村庄道路硬化。3、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最满意三件事:1、文化礼堂建设。2、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建设。3、农田水利渠道建设。 |
下坌村 |
下坌村辖6个村民小组,共98户258人,全村有耕地面积316亩,山林面积2285亩,村主导产业以茶叶为主,有茶叶面积107亩,村民主要收入以茶叶、务工为主,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4812元。 |
上坌村 |
上坌村位于斋坛乡政府所在地的西北山区,离政府所在地12公里,离县城约18公里。现有人口258人,82户,六个村民小组,中共党员10名,姓氏以姓潘为主,占全村总人口的85%,其他叶、王、金、何、吴等姓只占15%。全村有耕地面积221亩、山林面积3857亩。村民以种吊瓜、茶叶为主、单季稻自食为辅的产业结构,2009年度全村人均纯收入有4930元。 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人口外出流动性大,2008年有168人外出读书、打工、经商创业,接近全村总人口三分之二,最为突出的创业能人有潘清利、叶凤伟、潘清慰、金宝林等年轻人,经过几年的拼搏,都有几百万元资产的超市在经营,给上坌村的外出村民带了个好头,也使上坌村的人均纯收入提高有了质的飞跃。留村村民以种吊瓜、茶叶为主、单季稻自食为辅的产业结构。 上坌村村两委班子团结,党员干部凝聚力强,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帮助,终于在2009年的二月份完成了东关至上坌的康庄公路路面硬化,实现了乡政府至上坌村12公里公路全线水泥路,交通便捷。当前,在县委组织部领导的直接关怀下,村三委干部齐心努力,正在实施自来水工程,争取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村民用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同时、村里还实现了天天广播响、夜夜电灯亮、闭路电视进农户、摩托汽车开进家的新气象 |
花田坌村 |
松阳县斋坛乡花田坌村有5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人口1148人。近年来,该村以构建和谐农村、平安村为目标,全面推进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农村治安承包制度、网格化组团服务和矛盾排查调处制度等机制,有效推进该村平安建设有序的开展,并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 推荐理由:获得了2011年度松阳县“优秀调解委员会”、2008年松阳县文化建设“示范点”、2012年丽水市绿化示范村,近几年在平安建设方面多次受乡党委政府表彰,村治保调解主任叶远华同志获得2009年省首届创平安优秀“自愿者”、2009年市“创平安”示范户,2012获县大调解工作“先进调解员”。 该村把平安村建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建立村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平安村建设领导小组,确保矛盾纠纷有人处理,安全隐患有人排查,村务管理和财务支出有人监督。以网格化管理为依托,建立网格服务团队,负责平安村各项部署、开展和宣传。建立治安承包机制,负责全村治安和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建立矛盾排查调处机制,每月定时定人对全村村民小组进行矛盾纠纷、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进行排查调处,并通过召开村平安建设例会,分析案例、制定方案和布置工作,并及时上报各类报表和材料。 该村始终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不断提高群众的平安建设认知感,全力维护村的平安稳定,为全村经济发展、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
斋坛村 |
斋坛村 斋坛,这村名乍听就觉与宗教祭祀活动有瓜葛。究之,果然。 松阳老百姓管信仰佛教、道教等宗教的人所吃的素食叫“斋”,称教徒为“吃斋的”,或“吃教的”。伊斯兰教在封斋期间的一个月,即伊斯兰教历的九月,叫“斋月”。旧时,祭祀鬼神,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不喝酒、不吃荤等,以示虔诚,叫“斋戒”。人们舍饭给僧人、道人,谓之斋僧。僧尼向人化缘得来的饭,以及寺庙里素的饭食,都叫“斋饭”。旧俗正月初一早餐素食,叫“吃斋司”。 斋坛村南有大片“官产”(即国有土地)。明洪武帝朱元璋利用官产作为公墓地,供无地产的贫民死后埋葬。久之,坟墓密叠,则把坟墓铲平,再给后死者继续埋葬。俗言坟墓被铲的鬼魂成了无家可归的魑魅,到处作乱,瘟疫肆行,民众多有丧亡。官府便在官产一边建造“孤魂殿”,做道场、烧纸钱、施食、供斋,以超度亡灵,减少魑魅,祈求国泰民安。施食供斋的场所,称“斋坛”。此乃该村名由来。 然贫民缺医少药,难敌病害,穷鬼饿殍始终不绝。为驱邪逐疫,该村先民在村中建造了“唐葛周殿”,以求镇定鬼魅。于是庙会活动盛极一时。 松阳有“四大庙会”,即斋坛村、西屏镇、古市镇、樟溪乡力溪村。后三地的太保日庙会都在二月二后至清明节期间举行,惟斋坛村的庙会首办在每年的二月初一至初五,俗节名“二月二”,祀奉唐葛周。唐葛周将军是名为唐宏、葛雍、周武的三位傩神,这三人原为周幽王的谏官,因周幽王昏庸无道而辞官修道成仙,在民间乡里有许多关于这三位傩神驱鬼逐疫的传说。故而他们的庙宇几乎遍布全国。 斋坛唐葛周殿规模恢弘,为三进庙宇。旧时庙会商贾云集,盛况空前。京货、南货、儿童玩具、青田小石雕、妇女日用品等货摊挤满村街,糖果类、饮食小吃类店铺不少,-的也有,耍猴戏的也有,还有走钢索的杂技团。村街中间的石板和上村下村两个大凉亭见证着历史沧桑。文革期间,斋坛唐葛周殿被改造成米厂,曾一度为全乡人碾米。 1961年,斋坛乡由叶村乡分掰而出,治所设在斋坛村。乡级供销社、卫生院、信用社、农机厂、粮库、学校等机构先后建立。学校借用“善因寺”,文革期间办过一届高中,初中于2004年撤并至城南中学,现在仅留小学,为乡中心学校。 斋坛村距县城6公里,正好坐落在县城总体规划中的西北角,下辖郎衣山自然村,全村人口876人,姓氏较多,李姓为最,其余有罗、叶、许、周、阙、林、毛、王、刘诸姓。耕地有1088亩,其中400亩发展了无公害名优茶。进入新世纪以来,斋坛村的面貌更加日新月异。水利旱涝保收,交通便捷发达。江南公路与王斋公路在此相衔,县城总体规划中的环城北路工程已在此启动,拆迁工作已经完成,将建设16米宽,300米长的街道。村里严格按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成为全县“旧村改造”、村级“治安巡防大队”、“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试点村。治安巡防大队已经成立,并开始工作,其他试点工作正有序推进。 斋坛村两委很有战斗力,能够把村民牢牢团结在自己周围。他们带领党员干部40多人为抗震救灾捐款达12000余元,村民主任李益忠在不同场合个人累计捐出2500元。在龙丽高速公路建设之初,该村路段无障碍施工,村两委干部受到上级嘉奖。2006年,该村安置滩坑移民111人,成为当年全县移民最多的村,移民工作走在前列。村里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先后完成了村公墓、村路面硬化、村办公楼、江南绿茶厂等项目的建设。村集体资金原来只有3万元,现在除去项目投资尚留有80多万元。江南绿茶厂已经通过了QS认证。 村里的经济能人不断涌现,经营商店的有周日松、李益能、李益良等;经营运输的有罗法胜、罗法将、李根寿等;经营茶叶的很多,潘建德、王-两人尤为突出。李益忠则创办有松香厂等实业。在外从政的,有两位:许光,现任嘉兴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许倩,现任嘉兴市市委宣传部部长。 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斋坛村紧从党和政府领导,紧跟时代步伐,必将脱胎换骨,成为松古盆地中闪耀于县城西北的一颗明珠。 |
大路村 |
大路村 斋坛乡大路村的由来,是因该村处于从叶村乡官田村至斋坛村善应寺的大路上,旧时的交通要道,必经之路,故名。建村约有700多年历史。其实,大路村并不大,135户,600余人口,毛陈二姓为主,此外还有季、潘等姓,辖毛村自然村,位于斋坛乡政府驻地东南1公里,松阴溪西岸。村边被乡亲们称之为“大路”的那条路,是用鹅卵石铺就的,虽然不甚宽阔,却极有情调、极富韵味。数百年来,每日清晨,曙光刚刚擦亮天边,人们就从它的身上走向无际的田野,辛勤劳作;黄昏,天空中那最后的余光融进漆黑的土地,人们才从田野抬起躬曲的脊背,拖着疲惫的身子,踏上它走进村庄宅院。 大路村四周一派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村边有座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毛氏古祠堂,坐北朝南,分前中后三进,总面积近1000平方米。祠堂虽然显得有些陈旧、破败、残缺,但仍然给人以古老、雄伟、宽阔的感觉。迈进古祠大门,便是第一进。此处是一个宽敞的庭院,院中心用小卵石拼成圆形图案,重圈纹,颇为精致。 走上庭院台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悬挂在八字门上方的“毛氏宗祠”古匾一块。跨过齐膝高的门槛,便是中进。中进与后进组成五间对合堂。中进明间抬梁式结构,次间、梢间均为穿斗式。明间中轴线上方高悬“穆有中昭”匾额。其意是:列祖列宗业迹显著,令晚辈肃然起敬,恭敬肃穆。石板天井有50多平方米,天井东西厢房各三开间,抬梁式结构,格扇门窗。吉祥的花鸟、山水和各种形态的动物、祥云布满了古祠天井前后左右的大柱、牛腿、雀替、栋梁。门窗上还雕有毛晋刻板、毛义行孝、毛遂自荐等人物故事,且配上民间推崇的吉祥物,使之显得高远和超脱。 后进是古祠的主要建筑物。五开间,硬山顶,方砖墁地。厅堂中间置一张大元宝桌,上悬“行攸乃率”古匾。寓意为:前辈高尚的品行,会对后辈产生积极的影响,表达了毛氏族人敬礼前贤,激励后进的良好志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路村人不忘先祖厚望,自小走好人生之路。这是一条注定你祖祖辈辈都向前走,永不走邪的正路。这条路上可谓人才荟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