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后村距松阳县城18公里,距四都乡政府所在地9公里,全村耕地面积242亩,山林面积6808亩。现有114户397人,村民小组4个,党员20名,村民代表32人,村两委班子8人,其中支委会3人,村委会5人。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9.78万元,每年固定收入1.2万元,主要来自公益林.人均收入14406元。村主要产业为香榧500亩、瑞昌花300亩、白茶100亩。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1124205 | 323000 | -- | 查看 塘后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榔树村 |
(一)位置与面积:全村农户181户,人口452人,8个村民小组,山地面积6711亩,耕地面积208亩,距四都乡政3公里。村里产业以白茶为主,2014年人均收入10800元。2010年起,全村分批次进行农民异地搬迁,安置于西坌下山脱贫小区,到2014年底实现整村搬迁。从此,榔树村民走出了深山、大山,远离了恶劣的生存环境,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洋房,实现了“山里人”向“城里人”的转变。 (二)气候、水文:榔树老村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阳光充足,春季早暖,依山傍水,故夏、秋季凉爽怡人。村内气候变化异常大,昼暖夜凉,温差大,全年平均气温12-18.5℃,年相对湿度为75%-85%。四都源的发源地为榔树村。 (三)第三产业:主要以来料加工为主。2014年全村整村搬迁后,人口相对集聚,全村开始发展来料加工业务。 特色产品:高山蔬菜、高山白茶等。 |
庄河村 |
一、庄河村基本情况 四都乡庄河村地处上松线西侧,庄河是寨头岭背,海拔730米,距县城15KM。此地风景秀丽,交通便捷,是旅游胜地。全年半山处有四分之三时间被大雾笼罩,形成了少有的高山云海壮观,无雾时,能俯瞰整个松阳县城,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故有“天都云海”之称。“寨头摄影休闲园”就在此处。 庄河有5个村民小组,全村农户数135户总人口353人,外出人口200多人,主要外出打工,经营小超市。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63亩。其中白茶30亩,四季豆等高山蔬菜80亩,还有香榧31亩。山林面积3216亩,生态公益林面积2911亩。主要经济收入靠外出打工。村主导产业白茶,高山蔬菜。2015年人均纯收入9960元。 全村共有党员25人,外出党员6人,支委成员3人,村委成员4人,村民代表25人。低收入农户0人,低保户6人,重点残疾人2人。 二、发展状况 1、村危旧房拆迁问题处理。危旧房关系到群众的人身安全,危旧房拆迁问题的处理迫在眉睫。我们打算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寨头AAAA景区创建的同时,对村里的一些危旧房进-屋拆迁,但是房屋拆迁后面临是否能安排下山脱贫的难题。 2、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群众迫切要求建设村文化活动中心。另外,每年的送戏下乡、农民文化节等活动,表演的场地就成了我们的一个难题,村两委初步打算,将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结合到寨头AAAA景区的创建中去,结合旅游业的发展,提升群众的文化生活,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庄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又能给游客提供一个体验农民文化的场所。 3、产业发展 香榧种植,2011年村两委用集体资金,购买香榧苗鼓励农户积极种植香榧,大力发展村香榧产业。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好四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种植香榧,发展四都品牌。 高山蔬菜,四都乡的传统特色农产品。四都高山蔬菜贵在因种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缓坡而具有无公害的绿色品质。反季节鲜销于本县城、杭州、金华、丽水、奉化、温州等地,名扬全省。我们要继续保持做好传统产业。 荒地开垦,由于庄河外出人员较多,在家都基本是老人和小孩,导致很多田地都荒废了,经村两委研究,对荒地进行开垦,连片的田地,可以进行发包,让投资商来投资,发展高山产业,以带动庄河经济的发展。 |
柘坑村 |
(一)位置与面积:柘坑村现有196人,2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67亩,山林面积4219亩。2002年开始实施下山脱贫工程,搬迁地为西坌下山脱贫小区(即元新社区),到2008年底实现整村搬迁,从此走出了深山、大山,远离了恶劣的生存环境,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洋房,实现了“山里人”向“城里人”的转变。 (二)气候、水文:村内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阳光充足,春季早暖,依山傍水,故夏、秋季凉爽怡人。村内气候变化异常大,昼暖夜凉,温差大,全年平均气温12-18.5℃,年相对湿度为75%-85%。 (三)第三产业:主要以来料加工为主。2014年,发放来料加工费10万元,培育经纪人2人,加工人数达71人。 特色产品:高山蔬菜、高山香榧等。 |
陈家铺村 |
一、基本情况: 四都乡陈家铺村全村共有人口175户,497人,位于寨头岭,距县城30公里,海拔850米,全村有山地面积3779亩,耕地251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多地少的小山村生态环境良好,森林植被保护良好,自然风光旖旎秀丽,常年云雾缭绕,终年山村云雾缭绕,风景优美,是一处集纳凉休闲、摄影的好去处。又有寨头摄影休闲园为基础,辐射西坑—陈家铺—庄河周边地带。村落始建于元末明初,处于松阳县、武义县交接处。陈家铺村传统文化积淀丰厚,祠堂、香火堂、社庙、古民居、古店铺、古道、驿站等历史环境要素丰富。 整村地势北高南低,房屋依山而建,是一座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崖居式传统村落,完整地保留了传统村落的历史格局与传统风貌。因陈姓先人在此建灰铺养鸭,故名陈家铺。元末,鲍姓先人从金华市武义县迁徙而来,买下陈家人的田地,在此建村,松阳县到武义县的古驿道经过陈家铺,古时候的松阳30里一铺,陈家铺也是古驿站,清代曾经在此驻有士兵,主要姓氏是鲍姓,至今已有640多年的悠久历史。 二、经济发展状况: 村民姓氏主要是鲍,村里的主要经作物是高山蔬菜,四都萝卜、西红柿、四季豆等是这里的主要品种,村里传统农产品萝卜片、地瓜干名扬县内外,每年的出产季节总是供不应求,村民们的主要收入除种植高山蔬菜外,夏季到山上采箬叶,春季挖山笋等。青壮年外出打工主要是靠在山上放索道,砍树,背木头,村民们勤劳肯吃苦,2014年村集体收入5.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1765.8元。 2现在以种植高山蔬菜、笋竹两用林、白茶等为主,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 陈家铺村高山香榧、高山生态白茶、高山蔬菜等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高山蔬菜产业以2011年完成的200亩高山蔬菜扶贫推广示范区项目和西坑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为基础,辐射发展壮大;高山生态白茶实现全程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作业;高山香榧种植形成一定规模。 |
章田村 |
四都乡章田村地处浙西南山区,位于松古盘地松阳县城东北,交通便利,44省道穿境而过,距县城5公里。东北与武义县接壤。耕地面积113亩,山地面积1961亩。全村共有56户,168人,村民小组二个。人口分布比较集中,大部分村民搬迁至西坌小区居住。全村共有党员12人,支委成员3人,村委成员3人,村民代表30人。 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交替明显,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地形复杂,海拔高度相差悬殊,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山地立体小气候,年平均气温12℃-18.5℃,年相对湿度75%-85%。 特色产品:高山蔬菜、高山香榧等。 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150元。 |
平田村 |
一、平田村区域概况 (一)位置与面积:平田村距松阳县城15公里,距四都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村庄地处金华至丽水的交通要道上,在过去以茶为主的农产品途经平田村,平田村设有驿站、交易场所等,驿站几经重修至今还保留着原有的建筑风格,村外通商古道完好遗留。 (二)气候、水文:境内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阳光充足,春季早暖,依山傍水,故夏、秋季凉爽怡人。全年平均气温17.5℃,最高气温在7月,平均27℃,最低气温在1月,平均5℃。年降水量1708毫米,降水日数150天,年日照时数1800小时,年无霜期270天。 (三)自然资源:街道自然资源丰富,地域面积达4平方公里,山林发证面积3490亩,森林覆盖率80%,耕地面积320亩,境内有过境河流竹客源 (四)行政村和人口分布:全村现有102户312人,村民小组3个,党员21名,村两委班子7人,其中支委会3人,村委会4人,节点村。 二、经济发展状况: 全村人均收入18000元,主要经济来源茶叶、箬叶、民宿旅游业。 特色:云上平田农家乐综合体 云上平田农家乐综合体项目占地约20000平方米,拥有商务套房100间、能同时容纳200人的多功能会议室一个,能同时容纳200人就餐的四合院餐厅一个,农户家庭式特色餐厅若干间,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垂钓娱乐休闲中心一个,多功能露天酒吧一个,野外露营基地、露天烧烤基地若干个。可供游客自主种植的耕作区数块,采茶体验区数块。项目规划建设空中滑翔索道一条。 |
午岭村 |
松阳县四都乡午岭村坐落于四都乡西北部,海拔795米,全村现有3个村民小组,117户,307人,村两委干部5名,党员14名,耕地面积200余亩,山地面积6812亩。低保户8户9人,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1.2408万元,每年固定收入4.4万元,主要来自公益林补贴。人均收入10401元。村主要产业为有种植高山蔬菜、香榧、竹木,采摘箬叶,外出经商务工等。 近年来,村两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生态立乡、产业强乡、旅游兴乡”的“三乡并举”和“两大家园建设”的战略目标,按照“巩固农业创强村,培植产业壮民财,勤奋创业促开发,和谐发展保稳定”的工作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工作作风,加快培植优势主导产业进程,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实效。从2001年开始,在实行农民异地搬迁政策后,午岭村于2005年、2010年和2014年分三批全村搬迁安置102户,302人,人口安置率达到98.37%,已通过整村搬迁验收。村老屋已基本拆除,完成了宅基地复垦改造20亩。现村遗留民房4幢和集体用房3幢,搬迁村民全部安置于西坌小区。 今后,全村将继续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生态立乡、产业强乡、旅游兴乡”的“三乡并举”和“两大家园建设”的战略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抓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突破产业发展、下山脱贫、社会稳定、改善民生四大重点,实现经济社会突破发展,构建和谐午岭。 |
下包村 |
一、下包村区域概况 (一)位置与面积:下包村位于县城之北,通往武义、金华的上松线(现44省道线)在寨头岭山洞右拐两个弯便到。北纬28°50’-28°51’,东经119°52’-119°53’,海拔560米,区域面积从0.11平方公里。1984年起为四都乡人民政府驻地。 (二)气候、水文: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无霜期长,冬暖春早,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冬季阳光较为充足,春季较平原晚暖,依山傍水,故夏、秋季凉爽怡人。全年平均气温17.7℃,最高气温在7月,平均24℃,最低气温在1月,平均3℃。年降水量1700毫米,降水日数160天,年日照时数1750小时,年无霜期265天。境内水系四都源贯穿全境直流四都水库。 (三)自然资源:下包村林地资源丰富,地域面积达5.53平方公里,山林发证面积7948亩,森林覆盖率95.6%,耕地面积197亩,其中水田97亩,旱地100亩。 (四)行政村和人口分布:本行政村分为上何、东坑、下包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387万人,户籍人口587人,户籍户数237户,以汉族农业户籍为主。 二、经济发展状况: 下包村交通方便,夏季凉爽,风景优美,四季多雾。由于交通、气候、地理各方面的条件优越,给旅游开发带来诸多便利。主要经济作物有:粮食、茶叶、香榧、竹笋、枇杷、瑞昌花、油茶籽等。 (一)农业:街道以“生态、安全、高效”为农业发展总体要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能,做大做强茶叶、香榧、高山蔬菜等主导产业。2015年,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7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7亩。种植高山白茶170亩。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00余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 在众多农产业发展中,以高山白茶产业发展最为突出。现全村共有茶园面积170余亩,其中采摘茶园面积150万余亩。全村近170余农民已转变为茶农,茶叶已成为全街道农民增收致富的的主导产业。 (二)工业:境内无工业企业。 (三)第三产业:主要以农家乐为主体的旅游业为主。2015农家乐发展到3家,全年完成星级评定1家。境内农家乐不仅可以吃到正宗的土鸡鸭肉、四都萝卜、豆腐娘,还可欣赏到原生态的云雾景色。 (四)特产:主要有高山白茶、四都萝卜、白片儿、番薯干、竹笋、红豆杉等食用药用价值的特产。 (五)学校、休闲文化设施:下包村地处乡政府驻地,不仅是四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区域内有四都小学和幼儿园。 |
汤城村 |
汤城村位于武义县和松阳县的交界处,距县城24公里,地势西高东低,东、南、北部均是群山环绕,西面是村子的出口。汤城建村历史已不可考,据汤城郑氏族谱记载,“此处有崇山峻岭、涧水澄鲜,苍松掩映于前后,翠竹交加于两旁,异峰接天,迥然出尘之境也。”遂举村迁居于此。 村中现存古建筑群以三间两客轩为主,多为两进,均为黄墙黛瓦古民居,或山墙毗连,或大门相对共弄,连绵成片,外墙开四、六窗,居民在其中穿房过巷可不通过外部空间,避免日晒雨淋,使建筑群即相互独立又成为有机整体。一条由条石、蛮石铺就的“武遂”古驿道穿村而过,道路网至今保存完整。村东的山脚下遗址,至今还保留有打铁店等生活遗迹。全村拥有百年古香榧树50余棵,分列在村边各个山褶里。 如今,“九龙抢珠”、“灵蛇探水”“狮子抱球”三道水口屏障依然还在,将汤城村落团团围住,恰似一座固若金汤的山城。 |
塘后村 |
塘后村距松阳县城18公里,距四都乡政府所在地9公里,全村耕地面积242亩,山林面积6808亩。现有114户397人,村民小组4个,党员20名,村民代表32人,村两委班子8人,其中支委会3人,村委会5人。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9.78万元,每年固定收入1.2万元,主要来自公益林.人均收入14406元。村主要产业为香榧500亩、瑞昌花300亩、白茶100亩。 |
西坑村 |
西坑村 原始林倚傍的小山村,摄影家痴迷的聚焦地。 四都源至龙殿分东、西二支流(坑),西坑村在西边的支流边上,故名。距县城13公里,县城往北上松线至寨头岭山洞口沿右侧老公路前行,经下包村至河坌路口,沿左侧康庄路1公里处之山腰。300余人口,以叶、丁两大姓为主。 现存《叶氏宗谱》、《丁氏宗谱》。未次修订均在解放前夕。 叶氏族人源出古市塘岸,均为道教鼻祖法善之后裔。属南阳郡。今祭祀所用灯笼,笼壁均有“石林世家”字样(注:叶梦得,号石林居士)。丁氏族人源出西屏南门丁家祠堂。 叶、丁二姓均有“拜月半”之俗: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叶、丁二姓祠堂内每男丁各贴一副对联,祠堂摆八仙桌若干,每户奉上三种祭品,按排行长幼自上而下排列,多为糕饼糖果,以碗盛之,高高垒叠,蔚为壮观,至十六日午毕,首尾三日,日夜由“八个头”轮流值守。此俗意在祭祖。 又有“拜石玄头娘”和“拜樟树娘”之俗——村人喜添新丁,多排八字,若说与母相冲,则认“石玄头娘”;若说五行缺木,则往往取名带“木”,另认“樟树娘”。“石玄头娘”位于村后山腰,半小时行程,一石高约三米,一石高约一米,相依相伴,有若母子相依。“樟树娘”位于本乡下包村口,为一棵数百年的大樟树。每年大年三十和端午日前往祭祀,至小孩长至十岁或十六岁止。 俗语云:四都萝卜三都姜、五都六都落花生。西坑村为四都萝卜主产村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犹盛。因熟地退化,近年面积锐减,改以稻田种西红柿、四季豆、菜椒等。 村西有一片原始林,多常绿乔木,或独立挺拔,只争向上,或傍逸斜出,曲折遒劲,一树一姿,妙趣天成,外人无不惊叹。站在村口南眺,四都源水库两侧,大山夹出一个巨型“V”字,而云岩山夹在“V”字中央,极似一尊巨佛,头西脚东,怡然仰面而卧。目光东移,邵尖山即跳入眼前;再向东越过绵延的几个山头,有一“笔架山”(当地人谓之“三牙尖”)。东面有寨头尖,海拔1002米,山腰为寨头岭。一山一景,景随目移,良多意趣。 村后有海拔1129米之大种山,山势层峦叠嶂。夏日雨后,小村安居黛山之中,云蒸霞蔚,龙腾虎跃,变幻莫测,恍若仙境,为县内不可多得之摄影胜地。近几年已有百余批次的中外摄影家聚焦于此。其中本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毛进军、丽水籍摄影家王培权等以该村为背景拍摄的照片获全国奖项的达数十幅。2005年10月第二届丽水国际摄影节期间,曾有23辆小车齐聚该村,其中不乏美、德、葡萄牙等国的摄影家。 1984年架通高压电。1985年,本村从“横坞”引山泉水2公里至每家每户。水质极佳,可当作矿泉水直接饮用;水源充足,维护工作由村集体承担,整个系统未安装一只水表,村民可免费尽兴享用。1986年开通机耕路。2004年,村巷浇筑了水泥路,卫生实行划片包干。2005年建成1.2公里的通村康庄路,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